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尼尔波兹曼名言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这句话的意思

飘过、、

如何评价韩剧《匹诺曹》

1.《是什么样的一部剧

原本以为《匹诺曹》只是一部跟《星星《继承者们》类似的颜值的电视剧,可它的第一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不是因为极高的颜值和狗血的情节,而是因为它里面所暴露的社会现实。

第一集里男主角的家庭因为一个失真的报道而变得支离破碎,那种对社会极度无奈的感觉又漫上心头。

《匹诺曹》让我想起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波兹曼曾在这本书中谈及21世纪的我们将不再注重内在,而是只看见外表,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新闻由于需要吸引眼球而变得断章取义。

不实的新闻可以引导民众的情绪,它可以让人们肆意愤怒,对事件人物予以不公平的看待。

他们恶意地提出一些质疑要当事人来澄清,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证明自己没有做过那件事

现代人质疑别人的时候很喜欢用“口说无凭“来让别人为自己举证,但他们却又认同“空穴来风,必定有因”这句千古名言,而这个“因”则是他们自己做出的一些极其主观的判断。

从第一集我们就可以看出,《匹诺曹》的主题就是围绕“舆论杀人”和“谎言”这两个点来展开的。

女主角的妈妈是一个爱撒谎的记者,她为了扩大新闻的影响力而不择手段,她会故意提一些偏激的问题用以激怒当事人,让他们在镜头面前愤怒说出一些气话,从而可以截取某些话语的片段,用来佐证她的臆测,用新闻去制造谣言。

而女主角则是一个不能说谎的“匹诺曹”,她只要一说话就会打嗝,她认为新闻具有巨大的力量,新闻可以用来驱散谣言。

导演的这种安排分明是有意的,他让爱说谎的极度利己主义者生下一个不能说谎的匹诺曹,而因为谎言而家破人亡的男主角则以假的名字和身份生存下去,他们三个分别代表着三种身份,妈妈代表着“自私”,她用谎言为自己争取利益,达到别人无法触及人生高度;女主则是“诚实”的代表,她无法说谎,相信真话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男主代表的则是“善意的谎言“,他为了养父而装成一个白痴,强迫自己忘记家人。

真话和谎言的博弈成了本剧最大的看点,还有对记者这一身份的深入思考与讨论,都是本剧的亮点之一。

关于《匹诺曹》我就先说这么多,因为我才看到第三集,希望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欢迎讨论。

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电视剧出了哪些问题

回看这两天的新闻,其中一条便是《武媚娘》被剪成大头剧的新闻。

关于这个新闻,昨晚杂乱无章已经发表了一篇吐槽文(详情请回复“03”)。

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与《匹诺曹》做了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影视剧的悲哀:在别人开始探讨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在纠结能不能只截取部分的镜头(武媚娘中人物的胸部)。

由于广电的审核制度,让许多编剧无法直面社会问题,像姜文的《鬼子来了》和贾樟柯的《小武》,还有《一步之遥》和《无人区》的上映风波,都让编剧们不愿意去触碰那些无形的边界,于是“什么赚钱拍什么”就成了大家默认的行规。

这些这些,都成为中国影视剧(包括电影)注定不会崛起的原因。

让我们回看2022年全世界内比较热门的几部剧:之前日本大热的《半泽直树》直接揭露日本职场的黑暗,讲述一个普通职工如何与只顾着自己利益的高层搏斗,那种热血和对生活的反抗是在中国电视剧中极其少见的;还有美国的《纸牌屋》,凯文史派西在其中饰演一位极具政治野心的民主党议员,他利用媒体和各种各样的政治手段来让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断攀升,他甚至去亲手杀了两个将会阻碍他的人,如此直白地描述美国政治游戏成了本局的一大卖点;而英国的《黑镜》在开播以来早就好评不断,它以每集一个小故事给我们说明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也将会生活在由科技组成的雾霾中。

其中的今天12月份发布的圣诞特辑更是让人看了之后不寒而栗,在看了之后,我开始反思科技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而那些东西究竟是好还是坏的。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时候中国的电视剧之所以不能抓住人心,是因为它们都避开了这个社会中所存在的,人人都已经发现的问题。

我想,在“报喜不报忧的中国电视里,我们永远看不到比韩剧要好的电视剧。

我没有提到香港的电视剧,因为我认为港剧正在没落,它们成为了娱乐大众的工具,它失去了思考的意义。

像今年大热的《使徒行者》和《老表你好X》系列,以及《飞虎2》都是我所讨厌的电视剧,它们的剧情一味地为反转而反转,一味地去迎合观众的口味,抛弃深度,抛弃反思。

这些都将意味着《天与地》,《大时代》这些港剧的时代已经过去。

港剧已死,不是说说而已。

彭程《为什么不读经典》初中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提问:1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4分) 答: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答: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分) 答: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3分)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参考答案11.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

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意思对即可。

一方面2分,共4分)12.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

(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13.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1分)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

(2分)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1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14.材料一。

(1分)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

(分析合理即可。

2分)(共3分)

关于告诫人们遵守警示的名言警句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圣经

为什么不读经典

我想,至少有以下一些因素,让人们对经典作品敬而远之。

因为经典不打算讨好人,不挖空心思地邀宠,千方百计地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他自己的欢欣和疼痛,满足自己的正常的或者是稀奇古怪的念头。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少数人看的,并没有打算将大量的读者变成自己的拥趸,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赊账喝粥写《红楼梦》时,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钵满盆溢。

因此,它们不会时刻想着为读者提供方便,不那么追求顺畅好读,不制造噱头来哄你逗你,不担心你理解不了因而降格以求。

既然兴趣不在艺术之外,因此也就有足够的勇气藐视市场法则,这样,它倒是很好地保持了本身的纯粹质地,这有助于它成为经典,虽然往往是在其后很多年的事情,且也只有其中的极少数获此幸运。

这一点,正是经典作品最为根本的特质。

它决定了、派生出了经典作品的其他许多特征。

对于那些渴望阅读之“轻”、把阅读当做一般性的消费的读者,这些特征,往往成为了一道屏障,让他对经典产生出隔膜,结果他将无缘分享那些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因为经典总是关注那些具有根本和普遍意义的生存状态,它们构成了生活的最基本的框架,展现了生活背景上最广阔最朴素的底色。

生活的画面尽管千姿百态,但都是由那些最基本的元素组合拼接而成。

谁会去关心一个荒野里的农民的拓荒经历,不管是北欧的荒野或者是澳洲的荒野。

我们的一心瞄准时髦或“前卫”话题、挖空心思梦想一鸣惊人的作家想都不会想。

但汉姆生关注了,在《大地的成长》中,怀特关注了,在《人树》中。

这些题材具有巨大的容量,汇聚了生活、生命和人性中最为本质性的成分:劳作和收获,困厄和希望,勤劳和勇气,忠诚和怜悯,等等。

它们是劳动的颂歌,更是对生活的本质层次的揭示和表现。

因为经典瞩目的是事物的内部,是对于存在的深层的揭橥,在层层剥茧抽丝般的探寻、追究之后,它触及事物坚硬的内核。

即便从某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入手,经典作品也总会深入其中,烛照其背后的人性的晦明、生活的沟壑――这一点成为它和平庸作品的本质区别。

后者对那些热闹喧哗、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地方会趋之若鹜,但也仅仅是关心事件的进程而已。

在故事之外,他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广泛的关注和分析,甚至缺乏这种兴致。

《安娜99卡列尼娜》取材于旧俄时代彼得堡社交界的一则轶闻,《包法利妇人》来自于一桩沸沸扬扬的通奸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也永远会受到报纸花边新闻栏目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我们发现不了人,发现不了心情和意绪,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托尔斯泰和福楼拜,才凭借他们的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出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欲望和规范无休无止的纠缠。

因为经典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曾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的投注,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一个常数。

他太留意那些本质性的东西了,目光常常就疏忽了表层和细节,而后者倒是容易带有一种妖娆轻松的神情。

这就仿佛现实生活中,许多真正具有个性的人,常常显得大智若愚,小事情上犯糊涂,会因某种乖戾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八面玲珑的人,虽然在处理具体的人际交接、事务往来时可以滴水不漏,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性,往往是缘木求鱼。

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后面,经典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深刻和独特性的禀赋,可惜却经常被缺乏耐性的读者误读。

因为经典所关怀、所弘扬的,总是具有永恒性的东西,这点使其和当下的喧嚣隔离开来。

不同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固然千变万化,但那些支撑了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价值理念,却被一代代的人们自古传承至今,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善良、慈悲、正义、爱和献身……经典作品认可这些,并加以进一步的表现。

它们因此也朴素无华,就像稻谷一样,人们每天食用,却很少会想到去赞美。

这样,那种试图追逐新奇的阅读倾向――在每个时代这都是一股强势力量――就难以眷顾这类作品。

他们会认为经典作品是老生常谈,转而追逐那些看起来带着某种新奇色彩的东西。

但新奇本质上是浮泛易逝的、似是而非的,形式常常远远大于内容,并不具有经典作品的无限的生长性、丰厚的阐释空间。

今天又是一个生产时尚的时代,各种时尚在以加速度涌现,形成高潮,很快又过时,被新一轮时尚替代,仿佛水面的泡影,生灭一瞬间。

遗憾的是,由于受鉴赏力的局限,仍然有不少读者醉心于这些表面上的热闹,经典受到冷落,也就难免了。

因为如今市场化的、总是显得过于旺盛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冲击,也影响到传统上对写作的虔敬之心,对创造出经典作品的强烈意愿。

在这个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作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变得更为重要。

经典是需要充足的时间,从容的心境,来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

而现代人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一种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

当一个人看社会新闻都只看标题的时候,你怎么指望他能够静下心来,欣赏一段风光描绘,揣摩一种心理的细腻变化过程

怎么能够指望他还能够讲求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沉浸于纯粹的美的文字中,辨析并享受风格之美

在对所谓效率的追逐中,我们变得匆忙和粗鄙,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糙的读物了。

就像传媒学家尼尔99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所揭示的,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一切文化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且毫无怨言,而深入的思考则在迅速地销声匿迹。

因为……总之,诸多方面的因素汇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阻碍的合力,让我们疏离经典,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创造物却漠然视之。

于是,这也就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了。

我们可以列举出种种疏远经典的理由,可以努力为自己寻找形形色色的借口,这些解释也似乎完全说得过去,但只要想到我们因此讲会损失什么――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这样做是不应当的,是不明智的,是值得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加以避免的。

领悟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所行动。

吴然的创作特色

和金波的艺术风格

对现实人生的深刻关注和细腻刻画,是“太阳鸟作家群”一个重要创作特色 内容摘要:“按照巴金的说法,‘写作即生活’,散文中的生活,第一是最本真的,第二是创作主体自己的。

”那么,吴然散文中最本真的是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山水风物的原生态;第二,则是作者自身的生活。

前者包括这样一些意象:关于自然的,“一串红”、“万花溪”、“龙血树”;关于地域的“牛恋乡”、“苍山”、“洱河”;关于民俗的“泼水节”、“彩蛋节”、“孔雀舞”。

这一系列物象构成了这片土地总的意象──这是一个相对于城市化进程之外的乡村和民间,这是一群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和物。

他们自然淳朴,单纯而富有人情味。

在自然、地域上为作者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原材料。

后者是作者主体介入创作,通过唤醒自己的童年经验和童年回忆来达到。

这是属于作者自身的生活。

将这两种生活通过艺术加工凝练成写作,将个人经验民族意识地域本位三者融为一体,便形成吴然散文的“三恋”── 即,自然之恋,地域之恋和童年之恋。

关键词:吴然 儿童散文 自然之恋 地域之恋 童年之恋一散文是一种最具个人情趣的文体。

好的散文如同一杯好茶,或如龙井、碧螺春一般清爽适口,或如菊花、茉莉花茶口味醇香回甜。

大凡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其中彰显着自己的性情,感受生活的雅致。

周作人就曾把自己散文集结成辑,命名为《自己的园地》。

散文正是一种作家在自己的艺术园地里经营的生活的美学和美学的生活,儿童散文也是如此。

读冰心散文是一种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感觉,读桂文亚的旅行散文有一种游历四方之后的真实感和亲历性。

读吴然的散文更多的是怀有一种沉甸甸的故土情结。

对于一片土地的关注,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物,成了吴然散文情致的聚焦点。

“按照巴金的说法,‘写作即生活’,散文中的生活,第一是最本真的,第二是创作主体自己的。

”那么,吴然散文中最本真的是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山水风物的原生态;第二,则是作者自身的生活。

前者包括这样一些意象:关于自然的,“一串红”、“万花溪”、“龙血树”;关于地域的“牛恋乡”、“苍山”、“洱河”;关于民俗的“泼水节”、“彩蛋节”、“孔雀舞”。

这一系列物象构成了这片土地总的意象──这是一个相对于城市化进程之外的乡村和民间,这是一群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和物。

他们自然淳朴,单纯而富有人情味。

在自然、地域上为作者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原材料。

后者是作者主体介入创作,通过唤醒自己的童年经验和童年回忆来达到。

这是属于作者自身的生活。

将这两种生活通过艺术加工凝练成写作,将个人经验民族意识地域本位三者融为一体,便形成吴然散文的“三恋”── 即,自然之恋,地域之恋和童年之恋。

二自然之恋──营造诗意的生存环境都市的烦躁与喧嚣让人们渴望接近自然。

工业革命,大机器时代已经剥夺了人作为自然之子的权利。

童年时代的“跳天堂”、“打水漂”、“捉泥鳅”在如今的孩子眼里已经变得遥不可及,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印刷时代创造了童年的概念,而电子时代又是如何消灭它的。

孩子们在城市中过着和大人们一样的生活。

消失的童年,消失的自然,让他们心灵经受着煎熬。

在这样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下,自然作为一个创作题材在儿童散文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了。

吴然的散文正是用浓郁的乡情和明净的淡彩给我们描绘了一组西双版纳的风情画。

对于一片土地的关注,自然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意象。

赤着脚,踩在厚实的黄土地上,所有关于童年快乐忧伤的记忆全一股脑儿的涌了上来。

带着对云南地域特色风物的迷恋,作者在取材上更倾向于自然界。

吴然说过:“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山村,受到美丽的云岭风光的熏染,我的心性似乎更接近于自然。

每当我吹着高原的风在太阳下旅行,在自然保护区采访,心中便升腾起歌唱大自然歌唱故乡土地的欲望。

大自然的宏富与伟丽,云南边地独具特色的山水人情,使我童心跃动,情不自禁拿起笔来。

”[1]他笔下的每一朵花都带着露,每一片云都染着色,使每一块石头都流漾着诗情,使日、月、云、光、影都发出悠远的芳香和甜美的声音。

一个看似信手拈来的词语,被他自然地置于文中,便能使花朵、太阳、月光、溪流和小草都有了生命,充满柔情,显出灵性。

“火把花”、“叶子花”、“含笑花”、“太阳花”、“伊兰香”、“凤凰花”、“月光花”、“龙血树”、“望天树”、“梧桐树”、“银桦”……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山水花草和饰物,统统走进吴然的艺术殿堂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美丽的物质外壳。

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意识是通过“天人合一”、“物我相亲”、“物我同化”逐步升华而进入理想的审美王国。

儿童的天性也在这样的交融中自由舒展。

他们欢呼,他们雀跃,为一朵鲜花的绽放而兴奋,为一棵树木的成长而欢呼。

在吴然的眼里人和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没有谁主宰谁,谁压迫谁,亦没有改造或者索取的欲求,只有平等,和谐。

可以说“美是和谐”、“美是自然”是吴然散文的自然美学观。

作者在散文创作中体现了这种互敬,互爱,亦友,亦师的自然美学观,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这种美学观中表现为以下三层:①自然作为人类的伙伴,朋友,亦或者是长辈。

自然作为人类的伙伴,朋友,亦或者是长辈,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和关怀。

在和自然的相处中人们学会了关心,学会了理解。

吴然借儿童的口说出:“你是我们的朋友。

”[2]在《春天的拜访》里,人们希望与自然重归于好。

“哦,朋友们,你们错了,我们已经不是淘气包,我们不会再捕捉你们了。

”在《我和小马》中,人和动物和平相处,我们为小马打扮戴花环,小马为我们驮书包。

自然甚至可以是我们的长辈,给我们呵护和关怀。

②自然作为人类崇拜仰慕的对象。

自然在这一层面化身为一种精神和信仰。

《望天树》中写到“你是森林的旗手,你是森林的巨人” 自然是何等的神奇和壮丽,人在自然面前显得是如此渺小,人们希望借自然的伟大力量来歌颂和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月光花》描写的是一种夜晚开花的植物,表现对自我牺牲精神的赞赏。

《风雨花》体现了一种在逆境中永生的高昂意志。

《龙血树》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信仰的追求。

老科学家为了真实中国大陆有“血竭植物”的存在,终其一生,执着探索追求。

吴然散文中描写崇高和壮丽的相对较少,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自述中看出来,他在《谈谈我的散文》中说:“我生性柔弱。

这种性格在我散文写作上的反映是,我崇尚壮美与崇高,但自觉笔力不足,只好敬而远之。

我喜欢写水写月光写野花与树木。

”因此,自然的优美迷人,吴然是不惜笔墨加以欣赏和赞美的。

③自然作为人类欣赏赞美的对象。

人们渴望拥有自由,灵动,生机,自然变成为人们欣赏和赞美的对象了。

《珍珠泉》的泉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出五彩光芒,犹如一串串珍珠般美丽动人,作者由衷地赞叹“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万花溪》让孩子们受到自然美的陶冶。

吴然以抒情化的手法赞美大自然,在他的眼里大自然的美丽仿佛是一幅画,一首诗甚至是一段音乐。

色彩、声音、光线……所有的美学元素都加入进来,糅合成艺术。

自然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花园,不需要门票只要你拥有一双无尘的眼睛和一颗懂得呵护的心。

海德格尔曾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在日趋物质化的今天,文学成为了人们抵制心灵沙漠化的一剂良方。

吴然散文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正是人们理想中的生活家园。

以审美和谐的态度居住在大地上,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共同构建起人类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家园。

三地域之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云南这片热土上居住的人们和自然和谐共生着,他们的生活构成了他们自身独特的文化。

文化的地缘性,必然带来文学艺术的地方色彩。

美国小说家赫姆林??加兰在他的《破碎的偶像》中说:“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的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

地方色彩可以比作一个人无穷的、不断涌现出来的魅力。

”[3]云南是吴然的故乡,他的年轻岁月是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度过的。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地域差异决定了作家创作的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作者在创作观念上的不同。

体现为一个作家独特的个人气质和艺术魅力。

但是,记写家乡的散文稍不小心就会陷入图解故土,山水人物的老套路。

然而吴然却没有,他通过日常生活中最微小,最不经意之处发现美、创造美,使得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文化显得温润可感,富有独特的韵味。

在乡村民间生活的朴素中抒写民俗中亲切可感的人情道理,在凡物凡事凡人中幻化出一个立体的美感世界。

读吴然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怒江”、“洱河”、“圆通山”、“泼水节”、“杨梅会”……一系列极富地域特色的名词时常跳入眼际。

对于乡村和民族风情的顶礼膜拜,使得作者在写作时表现出极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村风格。

乡村的日常生活是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乡村的日常生活描述中,体味到这一片土地上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玉》以大理的一块玉石的辗转来预示母亲一生的境遇,以及母亲像玉一般坚韧温润的性格,赞赏了母亲平凡的一生和她不平凡的爱。

关于于母爱主题,吴然在《妈妈教我一个字》《我捧起了珍珠》等篇章中均有渐次深入的表现。

《铜墨盒》从“山村人家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件铜器……,而被许多人家视为传家宝的,则是铜墨盒。

”引出对年少读书时光的追忆,和日久弥新的同学情谊。

《爸爸的相册》、《走月亮》、《女儿高考》、《保密》等都是以温馨的亲情为主旋律的篇目。

除了描写从平凡的家庭琐事中提炼出来的亲情外,还有以耕种收割打铁为特色的乡村生活以及从中散发出来淳朴稚拙的乡情也是作者描写的主要内容。

如在《闹春牛》中“村口的大道上,冒出一队彩旗耀眼的‘铁牛’,收录机很响的播放着《在希望的田野上》。

呦,那打头阵的,不就是农机站的阿兴哥吗

他扬着手大声呼喊:“我们来‘闹春牛’了

””[4]一幅早春收割的图景跃然纸上。

活泼鲜明的,泛着泥土气息的乡村话语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自然天成。

如在《村里的打铁铺》,写到乡村打铁时分的情景。

“阿明叔舀了一瓢水,叉着腰咕噜咕噜猛喝。

天晓得为什么,他竟扑哧一声又咳又笑,水花喷洒在滚烫的铁砧上,丝拉拉响。

这下我们可乐了,一拥而上,撒野地争抢铁锤火钳,甚至乱拉风箱……”[5] “打铁”本是一项传统的乡村手工业活,是我们一般人所无法接触到的行业。

尤其是儿童所不了解的。

作者在这里生动的描绘打铁时分的情景,让孩子们在这种新鲜的乡村生活的叙事中既感到陌生,同时又感到陌生后的快感和新奇。

在乡村叙事中,孩子们开始渐渐了解在他们生活环境之外的又一片世外桃源。

乡村的朴实、敦厚、单纯、自由留住了孩子的目光,让他们日益躁动不安的心灵得到满足。

故乡的依恋是人们心底最真实的渴求,就象孩童的恋母情节,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

作者在不断变化着的乡村叙事中又加入了新的元素──民俗元素。

使得原有的乡村叙事话语变的更丰满更妥帖了。

云南本身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族等2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民俗风情。

如彝族的“火把节”、“插花节”、白族的“鲜花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为吴然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直接以民俗节日命名的散文和散落在其它篇章中的民俗情节构成了吴然散文的重要内容,吴然“地域之恋”关注的第二个焦点。

“复杂变换的各种民俗现象,像漫山遍野的山花野草,永远和乡土联系在一起。

”[6]民俗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现存社会生活所无法亲历的,带着某些神秘的,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新的乡村景致。

谢冕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散文要唤起儿童阅读的兴趣。

他们的特点是天真,喜好新奇,又缺乏成人的耐心。

只有新鲜的故事,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不至于厌倦。

”[7]吴然正是通过乡村中新奇而富有特色的事物的描写,吸引儿童进入他所营造的艺术散文的园地。

让儿童在这些新奇而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童年的梦想。

这种陌生又似曾相识的感觉,让孩子们不由的一阵激动。

一系列地理人文景观,美丽而令人着迷的故乡,民俗风情等……成了吴然散文“地域之恋”的原初动力。

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构成他们独特的文化,透过吴然文字的叙述让我们呼吸到了云南浓浓的空气,触摸到空气中的温度和韧度,体味生活的原生态,使我们感染让我们感动。

这种以地域和少数民族风俗为本位的散文取材手法,在儿童散文的创作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儿童散文亦是如此。

四童年之恋──撷取童年的万花筒儿童散文与成人散文最大的区别在于“童心”的介入。

于是,在儿童文学界便有人诠释说:“儿童散文其实就是为儿童写作的文学的散文,这种散文是向儿童传达自己的“动人的人生经验”,但是作者必须应用儿童能体会的题材,应用能激起儿童心理反映的语言。

”[8]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年视角,儿童文学家的童心童趣。

那么,吴然是如何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传达给小读者的呢

他的童年万花筒里到底装着什么样的玩意儿呢

吴然的独特性在于他把童话思维渗透到日常生活描述中,渗透到对自然民族的感受和依恋中,他以童心的世界来还原生活的本真。

以童心关照自然,以丰富的想象点化自然,使自然之物富有生命和人格精神。

明代诗人李贽说,童心未经蒙翳,“绝假纯真”,是“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9]李贽的“童心说”和现代儿童文学所提倡的童心并非完全一致,但至少在抒发真情实感,上是一致的。

这种情是朴素的情感,真挚的情感,能够赢得少年儿童认同的情感。

然后再加上作者自觉的呼唤自身的童年经验。

以儿童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以儿童的语言来阐释世界,才会获得儿童的认可,以质朴真实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赢得儿童亲赖,使散文为儿童所喜爱。

正是因为作者把时间维度设定在童年,从而使得自然和民俗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和理解。

否则光有自然和风物,那便是成人文学也能够表现的领域。

地域之恋和自然之恋成了童年这个横向纬度上的两个纵向坐标。

因而,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童年有了更多单纯而质朴的感情,也有了更多迷人的童趣。

吴然散文的童心童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拟人化手法来沟通人类社会和植物动物的自然界。

用拟人手法沟通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界,让万物具有人的特性,往往能产生迷人的童趣,散发人性的光芒。

在儿童的世界里,雪人胖胖也会怕冷,他也需要围巾和帽子。

“小男孩给胖胖带去温暖,胖胖激动得要融化了,他悄悄地对小男孩说:“谢谢

””[9]云娃娃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溜出来玩。

它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玩耍,一会儿在水盆里洗澡,一会儿又扬帆远航了。

[10]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得散文产生了童话般美妙的意境。

孩子们的幻想、想象在这里得到了舒展,他们仿佛进入了散文营造的优美意境中和大自然中的生物们亲切对话。

维柯说:“儿童的特征在于他们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和它们戏谈,好像它们和活的人一样”,“儿童的记忆力最强,所以想象也格外生动,因为想象不过是展开的记忆。

”[11] 吴然展开自己的记忆,唤醒沉睡的记忆,寻找到一条回到童年的路。

作者运用这种戏谈、对话的方式深化拟人手法,使自己和儿童融为一体,想儿童之所想,言儿童之所言,《我和花朵说悄悄话》、《含笑花》、《清碧溪》……吴然散文很好的体现了这种精神的对话。

“你是蝉们的天堂。

”[12]“你的美丽正如你的名字。

”[13]“左旋右转,你留下一个一个小水塘,清清的,碧玉般的小水塘。

”[14]“你好,山茶花

……山茶花,别只顾着笑,你倒是把你的秘密告诉我呀

”[15]“我喜欢做在你白玉般的溪石上,看点水雀叼起一条闪光的小鱼;看翠鸟顺着你的溪流飞过。

”[16]在“你”与“我”的交流中,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出现的叙述中,散文产生新的艺术效果,仿佛像是老朋友在那里聊天,对话。

而不是自言自语,不是独白。

吴然在创作时更多地考虑到阅读对象的年龄层次──儿童。

他仿佛在和自己的童年对话,用幻想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一样,像孩子们天真的呓语:“蹲下来,我也是一株小草,一朵小花……。

”在人与物的交流中,亲切感油然而生。

没有拒绝、没有孤立,有的是对话、交流和博爱。

从另一方面来说,对话的运用也体现了 “泛神论”的思想。

仿佛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沾染了灵气,处处是人性的光芒,平等而自由的对话,人和自然本来就是同为一体,儿童充当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最好使者。

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以单纯的情感和朴质的生活歌颂诗意的童年。

吴然散文的儿童情趣在于情感的单纯和朴质。

一种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童年,总是那么自然,率真,朴实。

往往能造成特别丰富的想象,同时情感也易于随环境变化和变化,使得散文妙趣横生,摇曳多姿。

《斑鸠》讲的是捉斑鸠的技巧,作者从斑鸠庸懒的性情入手,这样描写到,捉斑鸠先要挖几个大洞,然后在洞中撒上麦粒,斑鸠到处寻找食物,最后,因为太想吃麦粒了一头扎进了大洞,这时候只要拾进笼子里就算成功了。

《捉石蹦》讲是一些调皮的男孩子,点着香火去捉石蹦的故事,“我”也大着胆子捉了一只,结果却被石蹦尿了一手的屎。

一个个活脱脱生动鲜明的儿童形象,似乎让孩子们也想到了自己。

就象照着镜子替自己画猫脸一般,孩子们也会被自己逗乐的。

这样的童年生活是多么让人回味。

以真挚朴实的生活场景和生存技巧打动小读者,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走月亮》讲阿妈和“我”走在乡村的田间,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仿佛像是走在天上的月亮上。

孩子纯洁的心灵和天上的月亮一样澄澈透明。

童趣的流露常常伴随着故乡的爱、人情的爱、花鸟鱼虫之爱的产生。

《我捧起了珍珠》中母亲的宽容、慈祥、善良品质在一个孩子的顽皮捣蛋中体现出来;《抢春水》中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舀春水,似乎抢到了春水就抢到了来年的幸福平安;《象鼻竹》中体现了孩子渴望和灰象一起生活的感情。

这种纯粹而自然的情感,常常是优美而含蓄的,从而使散文充满美好的诗意。

这种诗意不是简单的感动,而是一种基于‘爱’的特殊的打动。

吴然显然是把握到了这种诗意的情感表述方式,以单纯的情感和朴质的生活赢得孩子们会心的微笑。

这样的微笑是儿童文学家最为宝贵的财富。

三、儿童散文的语言表述形式。

儿童散文的写作,必须注意儿童语言及心理,同时又要能唤起儿童阅读的兴趣,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论讲小孩子的事情,还是讲大人的事情,都不要忘了,要像小孩子一样地看、想和说,这样才能抓住童心,这些应该是儿童散文作家在写作时不可忽略的主要地方。

吴然散文的语言注意从儿童的感觉出发,通过听觉、视觉、味觉……等一系列感性层面入手写作。

优美中见着朴实,活泼中透着简约,规范中求得自然。

深入儿童的口语又高于儿童的语言,如《清碧溪》中描写小溪的情趣是多么天真无邪。

“跳跃着,跳跃着,你光洁的溪石上,有透明的珍珠跳跃着。

你欢笑,你快乐,你和我一样,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你是多么调皮的小河。

”动感,光感,视觉上的,听觉上的,效果使文章产生童真般的俏皮和欢快感。

吴然的散文除了语言的选词上注重儿童感觉外,在语句的排列上也呈现出诗的韵律和节奏,主要体现为散文语句的重复和变调。

“你开在静静的小院。

你开在深深的小巷。

……当我们带着标本夹,带着行李和炊具去野营的时候;当我们排着队……”[17]“妈妈,你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你没有文化,你……妈妈,当我躺在你的怀里,吮吸着你的乳汁,你轻轻地着我的小屁股……”[18]“你窗前的银杏树落叶了吧

在那间仄小的书房里,你在看书还是在写字

你手里正和我一样握着一杯热茶,一杯用铜茶壶烧的热茶吧

温厚的笑从你细眯着潮湿的眼里溢出来,你是想起了我俩家结伴去丽江的愉快吗

我感到阳光向我走来。

是你笔下的阳光吗

”[19]一个词语,一个句型在同一篇文章当中反复运用,交替出现,使得音响和意义再三地回荡在一个空间。

不觉使人产生共鸣。

达到听觉上和视觉上的美感。

“重复”技巧在文章的旋律和节奏上表现的尤为重要,使得散文飞扬起来成了一首诗。

旋律美和词的重复联系在一起减慢了节奏的速度,赋予句子以柔美抒情的格调。

这种重复不是人为的技巧,而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口语,来自最天然的言语,来自最本真的自我舒怀。

所以,吴然的散文常常也被许多人称之为散文诗。

儿童在这种近似于诗的语言中体会到美感,获得艺术的熏陶。

语言的重复本身就比较适合低幼儿童阅读。

吴然童年的万花筒里装着朴质的感情,迷人的童趣,以及诗一般的语言。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转起童年的万花筒,我们看到了真正适合儿童为儿童所喜爱的散文佳作。

自然是这片土地之上生长的自然,民俗是这片土地之上留传着民俗,童年是在这片土地之上度过的童年,吴然在“自然之恋”、“地域之恋”、“童年之恋”这三恋的情感推动下中投身于儿童散文的创作,使他的散文处处流淌着温情默默的关怀和爱恋,成了儿童心灵家园的守望者。

扎根在西南这片土地上的儿童散文,散发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吴然正是这艺术光彩的缔造者。

五于吴然而言,产生这“三恋”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作者内心浓浓的故土情结,一种满怀着对“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的边地生活的爱。

这份爱,这份情,完全是来源于作者自身生活的积累和提炼,从而形成了一种属于吴然个人化的散文风格──爱自然,爱土地,爱童年。

吴然曾说“散文的肌体中,流动的是情感的血脉”[20]这种情感的自觉转化为审美艺术的自觉。

由此,经过作者审美提炼过之后的生活,变成为一种美学的生活,生活的美学。

飞鸟、鱼虫、走兽、花草、树木……所有的物象在这种心境的推动下创造出属于他个人情趣的散文。

或许用艾青的一句诗来形容吴然艺术个性颇为妥帖──“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显然土地在吴然的眼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感的纽带。

对于一片土地的爱恋成就了吴然的散文创作的最高境界。

云南地处西南,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又远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原始时期的地貌和人文风情。

云南既有西双版纳的神秘古老,又有苍山洱海怒江等气象万千的地理风貌。

还有许多古老的风俗传统,如云南泸沽湖至今仍保留着走婚的传统习俗。

这样的生存空间与地域文化背景濡化着,影响着,关照着吴然以及吴然的散文创作。

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指出原始民族和儿童有着共同的心理思维。

云南这样一块还留有大量原始特征的土地上,与儿童有着更多的共性,这为西南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文学是表意生活的,因此,以这片土地为内容的儿童文学,将更多的适合儿童本身的思维方式,而由此产生的原始情感也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共鸣。

我想原始思维更多的指的是一种感性知觉型思维。

散文这种文体恰好是这种直接感性思维的最好载体,它以单纯的形式,表现为一种厚重生活积淀。

这种厚重的积淀体现为个人思维的同构同化。

罗兰??巴特曾在《写作的零度》中谈到一个作家亲近某种文体,与其说跟历史时代相关,不如说与个人的内在条件相近,它只能是文学意向与作者躯体结构之间的方程。

那么,吴然显然是擅长散文创作的,这多少和他自己说的“喜爱真,和美”的性情也有关系,这种性情与儿童是一致的,因此他颇具地域特色的儿童散文常常能赢得孩子们的喜爱。

当然,仅仅以儿童的思维或语言方式来认识和描述世界是不够的。

吴然的儿童散文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去引导孩子发现美,发现真,发现善。

在《儿童文学札记》中,吴然说“我常在云南边疆采访。

走在国境线上,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

我由此想到我们的儿童散文,是否应该具有浓郁的乡情

是否应该用包含乡情的作品帮助孩子认识美,或让孩子知道家乡暂时的贫穷落后,激发他们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美好生活的远大志向

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21]作者怀有如此美好的愿望创作散文,一方面在于他对儿童文学的执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建设美好的西南,而辛勤地笔耕着。

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源自于他对这一方土地的爱恋。

一种极富个人情趣的文体──散文,要让下一代人,下下代人都能读懂喜欢并从中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吴然就象泡茶一般,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作茶叶再拿童心童趣的热开水一泡,冲一杯具有浓浓云南特色和风情的普洱茶。

看茶叶恣意在水中舒展,尝一口顿觉口味醇香回甜,香气郁郁而茶心温和。

相信,这样一杯好茶即使是喜欢喝橙汁的少年朋友们也是很乐意换换口味的。

为什么要读经典》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11.请结文内容,从两个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因。

(4分)12.第①段在文中有作用

(2分)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分)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3分)材料一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参考答案:11.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

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意思对即可。

一方面2分,共4分)12.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

(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13.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1分)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

(2分)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1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14.材料一。

(1分)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

尼尔波兹曼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