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文学主题名言

以“文学风采为主题的名言

是对爱情复杂的情感和对未来的迷茫,还有对心中那个梦幻般的“梦中情人”和幻想中的爱恋的憧憬。

说明现阶段的感情生活并不是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样完美、甜蜜。

表达一种真爱求不得,离去又放不下的纠结心情

以文学文为主题(诗、散文、小说、名人名言、名人介绍……)

文体是指作文的体裁样式.常用文体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大文体.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1、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6要素。

.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2、说明文——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说明文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类别。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超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

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在大量涌现。

2、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作者的主张看法和观点;论据基本要求是:事实论据(名人事例)和道理论据(有权威性的名言,格言,诗句和俗句);论证的基本要求是:对比说理、比喻说理和引正法。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

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

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

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4、诗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5、小说——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其中爱情小说的价值本质是反映两性之间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演变过程。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6、散文——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字字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因为这些文章,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7、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的一种。

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为drama(美音:['drɑmə]英音:['drɑ:mə]) ,中国称之为话剧。

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简介哦

(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人。

幼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

后孙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

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

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

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

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

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

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

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

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

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

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

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

”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

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

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

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周瑜的性格第一个特征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

如小说第四十四回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

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仍有顾虑。

周瑜立即去见孙权,果然与诸葛亮所说的一样。

于是周瑜暗忖:“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

其计划又高我一头。

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

”只是由于鲁肃的劝阻,才没有杀成。

试想,周瑜倘若果真将诸葛亮杀了,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赤壁之战谁胜谁负便很难预料了。

由此可见周瑜的目光的确短浅。

此后,周瑜曾多次设计要杀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十天造箭十万枝,企图以军法杀之;又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企图借曹操之手杀之;诸葛亮在七星坛借东风,周瑜派丁奉,徐盛各带士兵一百,从水陆两路前往南屏山,企图以武力杀之等等,虽说危机都被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但却凸现出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

罗氏等下,周瑜的另一性格特征是容易冲动,意气用事。

如诸葛亮到东吴商量共同御曹大计时,周瑜故意说他准备降曹,意欲以此要挟诸葛亮,求他助刘备破曹。

然而诸葛亮却说“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

”周瑜听了诸葛亮的话后,便勃然大怒,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并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其盛情冲动的特点便显现无遗了。

又如周瑜欲借曹操之手杀诸葛亮,派诸葛到铁聚山去断曹操的粮道。

孔明明知周瑜的用心,非但不推诿,却借此嘲笑说:“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

’公等于陆地但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

”周瑜听了此话,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

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铁聚山断操粮道

”为了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职责于不顾,可见其感情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的程度是多么严重。

赤壁战后,孔明三气周瑜,使其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后而死。

请以“海明威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海明威精神一、海明威个性中的孤独因素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成长在一个战争和暴力横行的时代,使得他的思想呈现出复杂和矛盾的状态。

海明威是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他参加过第一、,身中237片弹片。

他的头上缝过57针。

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

这种时代和个人性格特征,自然而然地融入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了拳击、斗牛、狩猎、捕鱼、战争等题材,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

当然,还杂揉着酒、暴力、性、孤独和死亡。

海明威一生,他所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成为海明威文学风格的重要标志,与其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交相辉映、难解难分,被后人所称道。

创造了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硬汉”典型,但又往往是孤独和绝望的,特别是“死亡”和“男子汉气概”,贯穿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

二、海明威作品中硬汉的“孤独”情结及他们的悲剧命运 历数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到成熟、从失落到充实,从缺憾到丰满的过程。

巴恩斯是海明威塑造的第一个较为成功的硬汉形象;亨利同他类似的是一个没有奋斗目标、灰色消沉、迷惘的抗争者;而乔丹则是较为完美的的一个战士形象,具有坚韧不拔的英雄气质,体现海明威作品中硬汉面对死亡的态度;桑提亚哥可以说是海硬汉精神的集大成者,他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一个渔民和老人,还在于他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他对待失败的风度完美的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

(一)从系列悲剧性的硬汉上表现的“孤独”情结纵观海明威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英雄人物都是悲剧人物,都难以逃脱死亡的结局。

的确,他们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都在同外在的力量抗衡着,似乎逃脱不出荒诞冷酷世界命运的摆布,始终徘徊在残酷、希望渺茫的世界,虽然这一切从另一个角度更是衬托出他们的英雄气概,显现出人物自信、勇敢、刚毅和强悍的伟大精神力量①。

但是无法遮掩的是硬汉性格中隐藏的无助、无奈和渴望认同,揭示了人性中的共性,更为壮观地透露出硬汉们的孤芳自赏、孤军奋战的“孤独”情结。

海明威自己就是一个硬汉,这个身上残留着百余弹片,一只膝盖用白金制成的硬汉,战争、敌人、挫折甚至包括病痛与无助,都不曾打败他,但人在命运的面前却可以被掠去一切,掠去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精神领地。

现实生活中的海明威自己结束了62岁的生命,他自杀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病痛的折磨,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家园被命运掠去了,他无法抗衡,除了以死亡来寻找生命的另一处净土外,他别无选择。

最终用了结了生命。

“一切故事的结局都是死亡,这是他留给后人的一段告白。

也是他无法逃脱命运的无助的最后的呐喊。

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生命的海明威,同他笔下的硬汉一样是脆弱的,因为他最终没能用乐观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死亡,只能选择逃避,而这一切,不正是硬汉所无法跨越的孤独和无奈所致吗

海明威的这种情结,自然不自然地影射在他的作品中。

在中,临死的哈利非常具体实在的感受到死神的力量,他幻觉到了死神的模样:“它呼呼地喘着气,慢慢地挨到身上来,它不具任何形态,它爬到哈利身上,把全部重量都压到他胸口。

”在他的笔下,死亡是异常恐怖的。

由于海明威是借助“冰山”原则进行创作的,因而他的悲剧作品也就是深沉的,显得极为含蓄。

这种悲剧的情怀,由于“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区别而显得更加含而不露。

海明威是个感情奔放的人,但在具体创作中却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

使自己那丰富的情感不会在作品中毫无节制地宣泄出来,尽量使自己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写得冷静而不露声色,而读者却分明体验到作者深厚的情感。

例如:“自杀的男人有很多吗,爸爸

”“不太多,尼克。

”“女人呢,多不多

”“难得有。

”看似毫无情感、毫无感受、平淡无奇的两句对话,但却显示了一个受到死亡影响的孩子对生命、死亡的本能的感受,最后他“相信他永远不会死”,既是生命不朽的渴望,也是对死亡的本能恐惧。

千百年来人类精神的孤独、迷惘和漂泊,被无数的文学作品、文学主题所反复提出,反复呐喊。

海明威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人的本体存在问题,大声喊出了千年文学命题中纠缠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人难以认清自己,始终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的程序,脱离不了精神上的孤独。

尤其作为生命强者的硬汉们,如果不能优雅从容的姿态面对和战胜强大的有形以及无形的对手和敌人,必然陷于精神上的退化和异化,陷于孤独和恐慌,最终被冷酷的命运所吞噬。

海明威的悲剧又多是英雄们孤独的个人奋斗。

斗争、失败乃至于死亡是海明威作品的基本主题。

这些悲剧反映了人生的无常、生命的无奈。

书名来自圣经语录,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太远冉冉升起寄予了人类无限的希望,但主人公杰克却被看成:“你是个漂泊异乡的人,你和国土失去了联系,你过分讲究虚伪的毁了你,你迷上了女人,你整天闲聊,不务正业,你是个漂泊异乡的人,懂吗

你在咖啡馆里闲逛。

”正是人物内心无法排解的彷徨若失、心灰意懒的情绪,心灵深处无法宣泄的悲哀,外在的表现为酗酒和狂欢,成为“”的代表作。

亨利和卡萨玲已经逃离了战场,来到中立国瑞士,他们未来的生活将是幸福和安定的,但在分娩时候,难产却夺去了她的生命,这种人类繁衍过程中极小的概率偏偏被他们遇上了。

哈利到非洲去打猎,这本是极其危险的,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是死在和凶猛动物的搏斗中,而死在一个小小的荆棘刺上。

乔丹从开始接受任务的时候,死亡的阴影就笼罩着他。

这些浓重的悲剧意识,强烈的死亡情结,是萦绕在一位位硬汉身上难以割舍的历程,组成这些硬汉个性中孤独、痛苦和无助的重要部分。

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残忍和罪恶,痛苦与死亡充斥海明威的作品,源自人物对现实和未来的无从把握,绝望到无以再绝望。

中,亨利在卡萨玲死后,不顾护士的阻拦,坚持要进屋去看她的遗容。

海明威把主人公悲哀到近乎麻木程度的神情,凝结在艺术形象里:医生顺着过道走着,我回到病房门口。

“你现在还不能进来,“一名护士说。

“不,我要进来。

”“你还不能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一位也出去。

”我把护士赶走,关上门,熄了灯,可这也没有什么用,这像是同一尊石像告别。

过了一会儿,我走了出来,出了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

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无尽的联想空间。

凄风苦雨中亨利一个人,没有目标,不知所向。

只有一个孤独的背影徘徊在街头,伴随着他的只有那似乎永远也不能停下的雨……海明威还惯用在小说的序言中凸现蕴含内在的意义和矛盾。

在这部小说的题记中,意味深长地引用了英国诗人约翰·堂恩的诗句: “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居。

每个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 欧洲就会缺其一隅。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 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这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这本是一部具有广阔视野的战争题材的小说里,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的问题,描写了乔丹为了保卫自由的信念和政治理想,而镇静自若勇敢地面对死亡的英雄主义行为。

但在序言中,却引用如此宿命的引言,不能不给读者在最初就确立一种悲观、困惑和悲剧情结。

(二)从《老人与海》中看英雄的“孤独”及悲剧命运在海明威最为著名的《老人与海》中,他以其简练的笔墨,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尊敬人生奋斗的老渔夫桑提亚哥,歌颂了老渔夫与大自然抗衡时的英勇不屈,也歌颂了劳动者的英勇气概。

老人在大海上三天经历做出壮观而又富有悲剧色彩的描写,使人读后对主人公的悲壮行为充满了伤感之情。

老人具有的勇气、尊严和忍受能力等高尚品德,成为一代又一代后人崇敬和赞美的典范。

海明威也因这个作品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文章中,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压迫和反抗,老人为了自身的价值、尊严、生存以及冥冥中的使命而出海,向命运挑战、搏击——结局早已注定,但老人即使在像失败的旗帜一样的破帆下,也不承认自己失败。

鲨鱼则是无时不在的困难和艰险。

老人自身的意识中棒球冠军的想象以及无意识(梦)中对狮子的发现,也是人类自身性格的喻现——胜利欲望和不服输的念头。

小说以老人梦见狮子作为结尾,还原了作品的主题——决不服输,继续向命运挑战。

虽然这个作品中昂扬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仍旧无法摆脱硬汉内心的孤独,桑提亚哥这个具有海明威硬汉全部品性的英雄,只身一人搏斗在远离人烟的大海上。

在博大、深邃、凶悍神秘莫测的大海面前显得如此孱弱、渺小。

他终于忍受不了这种“属于老年人”的孤独感,喊出了“要是孩子在这里该多好啊

”这句震撼人心的呼声,并多次反复出现

是何等的孤独啊

一个独臂挥舞的英雄,如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该是怎样的悲哀啊

一位位硬汉们在孤零零的和自己的灵魂和世界的搏斗中,过着最紧张的内心反省生活,永远没有安宁,桑提亚哥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捕到大鱼后又被鲨鱼吃光的惨象中,领悟到人生原是一场打不赢的仗,就像老人那张“用好多面粉袋补过的旧帆,看上去像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帜

”由此,也可以看出海明威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躁动不安的世界,渗透着对人类本质和生存意义的无休止的探求。

在他看来,在人生这场战斗中,人是孤独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鲨鱼结成了一群同谋者,周围充满了莫名其妙的野蛮的一致性。

在强硬的背后,表现了无法改变现实的软弱感、绝望感,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焦虑、苦恼和困惑。

由于追求的坚定和道路的孤单,常常必须强大的自信和自制,方能保持足够乐观的心态持续自己的道路,然而海明威笔下的人物最终还是无法远离孤独和怜悯,这就像一个几十年如一日到处宣称自己年轻的人突然服了老一样,委实令人震惊,也令人感动。

没有人可以击垮他,打败他的是自己内心的脆弱。

而这不是一个随意的比方,这也正好是个事实:在《老人与海》的字里行间,海明威第一次显出了老态。

他写了老人;不仅如此,——因为写了什么并不足以证明你就是什么,更重要的还与他的写作方式的转变有关:他的叙述不再以蒙太奇的手法体现生硬和突兀,结尾不再戛然而止,人物一直在自言自语;同时,他还写了孩子,不过不再是他自己的童年,而是一个老人眼里的孩子,一个宽厚的声音里的孩子,一个和老人同样不缺乏坚韧但却拥有孤独的孩子。

三、海明威英雄“孤独”的生命意义海明威的作品紧紧契合着时代的流动脉搏,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感受力,表现了人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饱受磨砺的艰辛历程。

海明威笔下的一些“硬汉”孤独的另一方面是总在计较输赢,比如说《老人与海》中的那位老渔民圣地亚哥。

他有一句名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②人生不是拳坛,也不是战场,注定是曲折、反复无常,没有一个人会是各个方面的常胜将军,为什么不能用一种我们中国人的海纳百川的气魄,从容面对,以一种欣赏的人生姿态领略生命的过程,而总是想着胜败呢

为什么不能在和谐的整体或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考虑自己的责任与职守。

奇怪的是只为胜利而生的圣地亚哥又不避讳言败。

他一再说自己被鲨鱼打败了,这不是直接否定了他那“人生不败”的信条了吗

海明威年过半百时他创作了《老人与海》(小说于1952年发表时海明威53岁)。

也许他希望自己像圣地亚哥那样廉颇不老。

但这种情绪背后是不是蛰伏着恐惧与怯懦

人的智慧始于对自己局限性的认识,谦卑地接受自然历程和生老病死,学会如何坦然步入老年,何尝不是一种成熟的勇气。

古话说“强自取折”,海明威的自杀(1961年)恰恰说明他缺少的正是这种成熟的勇气。

正如他作品中的一位位硬汉一样,终究没有战胜人生的孤独、困惑和绝望。

当然,艺术创作来源生活,海明威的每一部作品都和他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作家特殊的生活背景,特定的历史阶段,需要铸造一位位刚毅强悍的男子形象,也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限制了人物性格塑造的韧性。

今天,站在21世纪的门槛,再回首读解海明威及其笔下的硬汉,不由自主地引发对现实的思考,能否以一种更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笑对如磐风雨,升华自己的人生经历,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尊重生命,超越自我的狭隘,做一个能够承受失败、孤独,可以坦然、从容地历练生命苦难的精神硬汉,是带给我们后人的甚为现实的启迪。

因此,当我们一次次拜读海明威的作品,一次次和文中的人物交流对话时,也深切地体味到封闭在这些硬汉性格中的无助、无奈和渴望认同,感悟人物心灵深处隐藏的真实,他们同样具有我们人性中的某些共性,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性,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立体鲜活、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文学主题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