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写大山里生活的优美句子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节选

[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蓛,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渭谁

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与《丰乐亭记》是同时期的作品,都是作者于宋仁宗庆历五年降职出任滁州时所作。

它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一是散文和骈体相结合。

二是语言简练。

据《朱子语类》巻一三九:“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三是通篇用解释句,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

宋人王应麟认为这种体例本于《易经》的《杂卦》(见《困学记闻。

杂识》)。

[译文]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滁州西南方的许多山,林木山谷格外优美。

望上去草木茂盛并且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水声潺潺,一抬头就看到有一股泉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出来,那是酿泉。

山峰回环,道路盘绕,那里有座亭子象鸟儿展翅那样高踞在酿泉上面的,是醉翁亭。

建造亭子的是谁

是琅琊山开化寺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是谁

是滁州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太守稍微喝了一点儿就醉了。

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己给自己起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酒上,而是在山水之间。

他对游山玩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

有时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就消散;有时云雾积聚在山间,岩洞就昏暗;这些阴暗明亮、变化不测的景象,就是山里的早上和晚上。

野花开放了,闻到阵阵幽香;好的树木长高了,成为一片浓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就是山里的四个季节。

早晨出去,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就没有穷尽。

至于背负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边人的呼唤,后边人的答应,弯腰曲背的老人和被人搀扶带领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这里游赏。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很肥;用泉水酿成酒,泉水香,酒清澈;野味和蔬菜,错杂地摆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宴会的快乐,不是音乐,而是投壶的人投中了,下围棋的人胜利了,酒杯筹就在人们手里递来递去,交互错杂,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起来,嘴里不停地呼喊,这是客人们欢乐的表现。

苍老的脸庞,雪白的头发,倒在客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赏析]这篇《醉翁亭记》是宋代散文名篇,历来被视为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的语言平易明畅,写作背景却相当复杂,涵蕴也很丰富,以致评析此文的主题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首先要弄清的是:欧阳修为什么一贬滁州,就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作文为记,就这篇文章的内容看,那是由于琅邪山的风景使他陶醉,人与人之间亲密淳朴的关系使他陶醉,那香而且洌的酒使他陶醉。

因此有人说,欧为此文,意在寓性情于游赏。

或者说,纵情山水,表旷达自放的情怀。

但是,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

他这次被贬,由于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

这些人利用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

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

欧阳修是个个性刚直的人,读他的《与高司谏书》可知其议论之峻切。

现在邪正颠倒,他无端被诬,心中怎么能没有愤懑,又怎么能自放于山水诗酒

十年前,因为支持范仲淹,贬为夷陵县令时,他曾写信给同案被贬的尹师鲁,肯定了尹在谪迁中“益慎职,无饮酒”的自处之道,并批评了那些一遭贬逐,便“傲逸狂醉”的人。

十年后的今天,写这篇《醉翁亭记》,竟然畅言饮酒,自号“醉翁”,以至苍颜白发,颓然乎众宾之间,前后矛盾,判若两人。

要说这完全是出于性爱游乐,纵情山水,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那么,是不是果如另外一些评论者说的,山水之乐无非是沉郁、压抑心情的饰容,像李白那样,以耽酒自寓其愤世傲岸之情呢

考欧阳修之为人及其所为文,可贵处在一“真”字。

他决不会矫情伪饰,自欺欺人。

他之所以前后矛盾,其中必有一个难以具言的心理历程。

十年前,他写了那封著名的《与尹师鲁书》,透露了一点消息。

那信中说,不少前代名人,包括韩愈在内,“一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因此告诫余靖(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他显然看不起、更不屑做那种患得患失的庸人,他的心有更宽广的天地。

再说,受到打击、遭到贬谪就忧戚怨嗟,反而使那些陷害他的人弹冠相庆,无异于为敌张目。

因此,他诗酒山林,随遇皆乐,显示自己绝不曾因横遭打击垂头丧气;反而意气自若,心态安怡,表现出泱泱君子的坦荡风怀,铮铮铁骨。

这是他在《醉翁亭记》里强调“其乐亦无穷也”的真正原因。

再说,滁州“地僻而事简”,他于无意中得此闲太守,正所谓不幸中之大幸。

滁州又有琅邪林泉之胜足资畅游,可以涤荡胸中积悃。

来滁时过一年,朝往暮归,便渐渐得到一种悠然自适之乐,冲淡了心底的烦忧。

更何况,守滁一年,能使滁州的人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又幸滁州人“喜与予游”,而“与民共乐”正是“刺史之事”(以上几处引文均见作者写于与本文同时的《丰乐亭记》),更足以使他化忧为乐,怀此乐心,以涉山林,则寓目之景色无不献美于前;以临卮酒,则入口之涓滴无不“饮少辄醉”。

“饮少辄醉”也不全限于酒量的大小,而且包含有心之所乐,未饮先如醉一层意蕴。

于此可知,由诫人以“无饮酒”发展到“自号醉翁”,经历了一个从毋为个人忧患戚戚然借酒浇愁,变为真正“得心寓酒”的心理历程。

因此说,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相当复杂,分析时不能以偏概全。

从上述分析看,这篇散文涵蕴是非常丰厚的。

唯其丰厚,故耐咀嚼。

但此文之所以传诵千古,又不限于涵蕴的丰厚,还因为它在艺术上确有独特的成就。

欧文最长于抒情。

在这篇散文里,他要抒发的是被贬滁州一年后的生活情怀。

因此,题目虽是《醉翁亭记》,在“亭”字上反而着墨不多,用主要篇幅来写“醉翁”。

林壑泉亭,无不是醉翁活动的衬景;“日出”、“云归”,无不荡漾着醉翁的诗情雅意。

这样安排重点,写“亭记”却突出人物,不以亭为核心,乍看似乎离了题面,其实扣紧题旨,是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裁剪上独具的特色。

但命题既为“醉翁亭记”,当然又不能完全不点到“亭”。

这篇散文写“亭”虽只寥寥数语,构思也很具匠心。

全文先用“环滁皆山也”一语喝起,写大景、全景。

但这仅仅是远处环视,只可能看见一片模糊的轮廓,故泛言其为“环滁皆山”。

镜头拉近到“西南诸峰”,渐渐望见那“蔚然深秀”之色;再拉近到“酿泉”,便听到了流水潺潺之声;再拉近到醉翁亭,终于看清了亭子像鸟翼一般的具体形象。

这样迤逦写来,切合步行人远近视听之理,又显得层次丰富,胜境迭陈,使读随着作者的脚印,信步神游于楮墨画图之间,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段写山林中的人,先写“负者”“行者”的来往游人,次写坐起喧哗的众宾,镜头扩大,最终写核心人物——“颓然乎其间”的太守,推出“苍颜白发”的特写镜头。

后段写人禽和谐共乐,也是先写禽鸟之乐,而后写众人之乐,最后归结到太守之乐,结末一句直接点出“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都是从大到小,由远而近,最后集中到醉翁一人。

这种移步换形、聚焦一点的艺术手法,使全文重点突出,“醉翁”始终居于画面的中心。

所写事物虽不多,却纷繁有序;林壑之胜,朝暮四时之景,休息、行走的游人,以至喧哗的众宾,幽鸣的禽鸟,这众多杂沓的物态人情,都用一个“乐”字贯串,使文意辐凑,凝而不散。

特别是结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四句中两用“知”与“不知”,文势遒劲,一转一深,构成螺旋式层层推进,是一篇之警策,显示出作者炼句炼意的艺术功力。

人多称赞欧阳修的散文富于诗意,誉为“诗化的散文”。

称之为诗,首先要有诗的意境。

前面论析过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情景相生,意与境偕,已具诗的意境。

誉之为诗,还必须具备音乐之美,要求韵律悠扬,声情契合。

在这方面,本文也有戛戛独造之处。

这篇文章的中心人物醉翁的心情,是悠然自适、悠闲容与的。

反映这种心情的句式韵律,也纡徐悠远,逸韵从容,自有诗一般的音乐境界。

这就要说到本文连用“也”字的艺术效果。

“也”这个助词,本多用来表判断语气,用于句末,往往表示语意顿结。

欧阳修在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里,却赋予“也”与今语“啊”字情韵相近的特殊的感叹意味,不是休止符而是一个延长符。

全文连用二十一“也”字,构成曼声咏叹的韵致,以表现醉翁悠然自得的心态,这是欧阳修的独创。

欧的史传文字,多顿挫唱叹之美;这类记游乐情怀的文字,却不取顿挫转折而专一反复咏叹。

可见他的散文,因情赋声,具有多种风调,多种情韵。

所谓秋虫春鸟,各有新声,不拘于一格,却无往而不近乎诗。

(摘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作者:赖汉屏)欧阳修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不属于赋体,实际上也是一首言简意深、优美的散文诗。

欧阳修上《朋党论》后,保守势力仍很猖獗,范仲淹被迫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请求外调,欧阳修也受到诬蔑陷害,于庆历五年(1045)出任滁州知州。

他到滁州的第二年,自号“醉翁”,写下了这篇《醉翁亭记》。

文章既概括精炼,又丰满生动,既有文采,又有气势,既有形象性,又有音乐美。

作者贬官滁州,政治上是苦闷的,满怀悲愤,文章中却表现自己寄情山水与酒,自得其乐。

看去好像没有摆脱封建士大夫寻求解脱与麻醉的生活情调,实际上是包含有政治内容的,不能与一般文人的流连风景、游山玩水等同看待。

作者通过山水之乐,不直接表现苦闷、悲愤,而是以描写与民同乐来显示自己在这远离京城的地方很有政绩,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并不因遭受打击而改变。

写了《醉翁亭记》的第二年,欧阳修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也。

”意思是我在这里呆的时间愈长,就愈感到快乐,这不只是在从事学习之外有赏玩山水,弹琴饮酒的生活消遣,而且治理地方,过了一年就初步有了成绩,真正懂得了古人不轻视卑小官职的道理。

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醉翁亭记》所写的太守的“乐其乐”。

文章开始从大环境写起,作者像导游一样把读者慢慢引到醉翁亭。

第一段写亭的位置、形势和命名的由来。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蜂,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几句介绍醉翁亭,写法是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层层推进,步步引入。

先是“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都是山,总写滁州的形势。

再从滁州周围的群山,把镜头转向西南的峰峦,“其西南诸蜂,林壑尤美”,写出滁州西南方向的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在这片树林和山谷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放眼望去,那草木繁茂,山林幽深而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作者又从“西南诸峰”中,突出“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

这时,镜头向着琅琊山曲折推进。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行走约六七里,忽然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举头一看,是酿泉从两蜂之间奔泻而下。

未写醉翁亭,先写酿泉,泉可以酿酒,为下文饮宴伏下一笔,并且已经包含了一个“醉”字,醉翁亭呼之欲出了。

果然,“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山路也随之盘绕,拐过去一个弯,那四角向上翘起的一座亭子,好像鸟儿展翅高飞似地靠近在酿泉旁边,就是醉翁亭了。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醉翁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其背景远处是“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近处是“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醉翁亭则处于“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中。

作者是从大的地理环境和总的山水景物中来让读者认识醉翁亭的。

而山水景物中的山是静的,水是动的,静静的醉翁亭仿佛靠近泉水也凌空飞动似的,作者用“翼然”二字使读者对醉翁亭产生了强烈的印象。

醉翁亭出现了,作者暂时把一路名胜风光放下,先来交代醉翁亭得名的由来。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这是说醉翁亭是琅琊山琅琊寺的和尚智仙建造的。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这是说滁州太守把自己的别号取为亭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这是说太守同宾客到这里来饮酒,稍为饮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以上几句是从醉翁亭的得名说到自号醉翁的原因。

下面再就“醉翁”的“醉”,字进行申述,“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意趣本来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饮酒呢

那是把心有所领会的“山水之乐”寄托在饮酒之中。

文章开头这一段,由介绍醉翁亭到交代醉翁亭的得名到说明醉翁的意趣,三个层次衔接得很紧密,又过渡得很自然,最后点出“山水之乐”。

第二段写亭周围变幻优美的景色,写“山水之乐”。

分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朝暮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林霏,指山林间的雾气。

暝,是昏暗的意思。

清晨太阳出来,山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傍晚云烟聚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

山间的景色就是这样清晨由昏暗而明朗、傍晚由明朗而昏暗,交替变化着。

第二层再写醉翁亭的四时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各用一句来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是说春天到来,野花开放,到处弥漫着清幽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是说美好的树木长得很繁茂,一片浓密的树阴。

“风霜高洁”,是说秋天天空高旷,霜色洁白。

“水落而石出”,是写水位下落,水中的山石显露了出来。

四句话抓住典型特征,非常精炼而概括地写出四时不同的景色。

然后作者收结山间的朝暮与四时的两层叙写,回到“乐”字上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朝而往,暮而归”,是表示终日游赏的畅怀尽兴;“四时之景不同”,是表示四季游赏的各有所得。

总之,乐趣无穷。

这第二段极写“山水之乐”,是从山水本身来写的。

第三段写游乐与宴饮,是从游人的角度来写,写游人之乐。

这游人之乐也分两层展开:一层是滁人之游,一层是太守之游。

我们先看滁人之游:“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负者,指背着东西的人。

“负者歌于途”与“行者休于树”二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背东西的人与走路的人,有时唱歌走在路上,有时坐在树下休息。

“前者呼,后者应”,是写路上的人彼此打着招呼,见出人很多,而且大家兴高采烈。

伛偻,是俯身曲背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是搀扶带领的意思,这里指小孩。

老年人和小孩都来游玩,身强力壮的人就更不消说了。

所以作者写道,“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这几句是写滁州的人民游赏醉翁亭。

接着写太守游醉翁亭。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山肴野蔌,是山里的野味、野菜。

鱼是山溪里打的,酒是山泉水酿的,野味、野菜也是山里现有的。

一切就地取材,表明太守不讲究豪华,趣味高雅,所以宴会很简朴。

这趣味的高雅,还表现在宴会中的娱乐不同流俗。

作者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射,指投壶,古代一种游戏,用箭一样的小棒投射长颈形的壶,以投中的多少来决定胜负。

奕,指下棋。

觥,用犀牛角做的一种酒具,这里泛指酒杯。

筹,即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和行酒令的签子。

这几句的意思是,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欣赏音乐。

有投壶的,投中了;有下棋的,下赢了。

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人们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多宾客欢乐的情景。

有位面容苍老、头发斑白的人在他们中间昏昏沉沉地像要倒下的样子,这是太守喝酒喝醉了。

宴会是那么简朴,游艺是那么古雅,这种乐就脱去凡俗,回应第二段所写的“山水之乐”。

但众多宾客“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欢乐已极,太守却是“颓然乎其间”,醉了;这又为底下第四段的“太守之乐其乐”埋下了伏笔。

第四段抒写太守之乐,并点出《醉翁亭记》的作意。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这一段主要是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先写过一会儿,太阳落山,只见人的影子散乱起来,大家跟着太守一道回去了。

人一走,鸟就活跃起来了,在树阴覆盖的地方,鸟飞上飞下,发出一片叫声。

接着,作者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其”字这个指示代词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指宾客游人,一说是指太守自己。

解释为太守自有他感到快乐的事情,而太守所感到快乐的事情,其实就是宾客游人获得了快乐。

所以下文说:“醉能同其乐。

”最后,文章由“醒能述以文”点出太守就是“庐陵欧阳修”,收结得很巧妙。

全篇《醉翁亭记》的中心,主要围绕一个“乐”字,一层接一层,有条不紊,自然流畅,写得从容婉曲,千回百转。

第一段由醉翁亭之得名引到醉翁的自号,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写“山水之乐”,第三段写游人之乐,第四段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

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

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

“与民同乐”,特意点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可见,环绕一个“乐”字所表现的内容,与其说是欧阳修的生活情趣,毋宁说是欧阳修的政治胸怀。

苏询赞美欧阳修的散文:“条达疏畅”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意思是欧文写得明晰流畅,轻快从容,显得毫不费力的样子。

该文正是这样,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却出以平易,像是信笔写来,毫不经意,真正做到了意到笔随,自然、轻快、流畅。

《醉翁亭记》融抒情、写景和叙事于一体,文笔非常简洁,善于概括,而不失之笼统,只须一二字,便可以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南宋的朱熹曾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

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可见欧阳修是如何的讲求精炼。

醉翁亭的朝暮四时的景色,只各用了一句,便包括无遗。

醉翁亭的游人,只写了“负者”、“行者”,再加上“伛偻提携”,便表现出“往来而不绝”的盛况。

再如第二段写山景朝暮的晦明变化,“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说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就消散了;云烟聚合,山谷就变得昏暗起来。

这里用了“出”、“开”、“归”、“暝”四个词,都是表形态或明暗变化的,放在一起,使静境变为动境,传达出—种跳荡变幻的生气。

该文可谓言简意深的典范,全文只有四百多字,内容却丰富深厚,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读后使人受到欧阳修思想感情的强烈感染,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醉翁亭记》的语言特别显得音韵铿锵。

基本上是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的判断句式,一连用了二十七个“也”字,但读起来丝毫不感到平板单调,反而像问答唱和一样,“前者呼,后者应”,高下抑扬,极富于抒情意味。

尤其是文中骈句与散句错杂运用,时而表现整齐的美,时而表现参差的美,使文情与声情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射者中,奕者胜”,这是单句相对。

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是双句相对。

像“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是三句相对。

但有时又有意打破字数相等与句法相同。

如“风霜高洁”与“水落石出”,在“水落石出”之间加上一个“而”字,“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下句“名之者谁”后面却是五个字的“太守自谓也”。

这样,在统一当中,又包含着变化,显得活泼跳脱,姿态横生。

《古文观止》的编者评论说:“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

”这些特点都从不同方面显示了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描写风景的词语

1、风旎成语拼音:fēng guāng yǐ nǐ成语解释:景色柔和美好成语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 2、繁花似锦成语拼音:fán huā sì jǐn成语解释:繁:多;锦:织有花纹的丝织品。

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

成语出处: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听她谈起沙村公社来。

” 3、春暖花香成语拼音:chūn nuǎn huā xiāng成语解释: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

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 4、歌莺舞燕成语拼音:gē yíng wǔ yàn成语解释: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

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成语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 5、湖光山色成语拼音:hú guāng shān sè成语解释:湖水风光;山峦秀色。

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成语出处: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有关“山居”的诗词有哪些

您好,虽文题目不同,但是实际上写起是一样的结尾和致谢哦,我也刚刚毕设论文,还是比较了解的论文范例一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周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周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范例二致谢语历时半载,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开题报告、写初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

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

……最后,我要感谢四年的大学生活,感谢**大学班的所有老师同学以及我的家人和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大家帮忙想下这个题

持一本好书,如乘一叶扁舟弄潮于知识的浪巅,纵然惊、险、奇、难,然而纵横于天地之间,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方铸成一把金闪闪的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圣人曾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然而,搏击浪花,我们要像 那航船一样,在人生的大海上,勇往直前,永不停歇

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

在喜马拉雅山上他眼前的一切都听闻所见、见所未闻的优美、壮丽的自然风光彩色的石子,美丽的深潭,神秘的沙丘,神气活现的鱼儿, 给迷住了。

它就好似一只刚刚出笼的小鸟,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着自由的乐趣,甚至产生了在山里生活的念头。

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样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境之间;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这次的经历,在泰戈尔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成为他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他还把喜马拉雅山称为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

泰戈尔的旅行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次心灵之旅,并且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写大山里生活的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