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镇江金山寺处世格言

苏轼与苏东坡是不是同一个人

水浒中有“三世佛”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起来的,因此三世佛有纵横之分。

横三世佛指东方药师王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他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

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这四句话就是鲁智深一生的判词:“林”指林冲,“山”指二龙山,“江”指宋江,四句指的是鲁智深到东京后结识林冲,夺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会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见了宋江,同归梁山泊。

“遇水而兴,遇江而止”一句说得非常明白,鲁智深将以在梁山泊归于宋江为其终。

另一说法:水浒中的“三世佛”指的是文殊菩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

遇林而起:遇到林就有争斗厮杀。

赤松林、林冲、野猪林、万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遇到山就有财富好运。

桃花山、二龙山、乌龙岭、琳琅山。

遇水而兴:遇到水就兴旺发达。

水泊梁山。

遇州而迁:遇到州就有大的变动。

青州归水泊,华州被擒被救,杭州圆寂。

遇江而止:遇到江就终止完结。

宋江,钱塘江。

~~~~~~~~~~~~~~~~~~~~~一提起《水浒传》,大家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百单八将的雄姿。

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丑或俊,不一而足。

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事迹,使他们不再是纸上死板的符号,而成了人们心中灵动的形象,永不磨灭。

花和尚鲁智深或许是梁山好汉中最受大家喜爱的形象了。

他的天真甚至略带有一丝孩子气为他争夺了不少人气。

鲁智深是个直人,心里从不藏着掩着,有什么就说什么。

他有着极单纯的性格,爱便爱得痛快,恨就恨得彻底。

他第三回刚一出场就义救金翠莲妇女。

他本与那两人非亲非故,只因路见不平,便慷慨相助,当下掏出五两银子,然后便向史进与李忠二人借。

史进掏出十两。

而李忠只掏出二两。

鲁智深并没有因为李忠是史进的师父就给他面子,只把十五两递与金老,把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说道:“你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弄得李忠很下不来台,可是读者谁也没有觉得鲁智深做得不对,而是觉得对这种小气的人就该这样。

从此在鲁智深心中,李忠就是小气吝啬的代名词,不再被他看得起,而史进却和他交情一直很好。

这就是爱得痛快,恨得彻底,不仅是他,连读者也被感染,一股豪气在心中荡漾。

可豪爽如鲁智深一般的人也不愿过漂泊无依的生活。

在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流亡天下,到了五台山落发为僧,总算暂有容身之所,可是没多长时间,就因醉打山门,大闹五台山而被“介绍”到大相国寺,又因在野猪林救了林冲而被高太尉报复不能容身,不得已再次浪迹天涯。

茫茫天下,何处为家,即便豪爽如鲁达也不禁感到有些茫然。

《寄生草》中有一段唱词特别好:“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茫鞋破钵随缘化。

”原来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漂泊的心灵有一个依靠。

要说到梁山武艺第一人,非林冲莫属。

豹子头,林冲,读起来有一股气势在其中。

林冲这个人颇有些争议,喜欢他的人可以找出他身上很多的优点,如:武艺高强,待人宽厚等。

而不喜欢他的人只吐出两个字:窝囊

的确,林冲有些软弱。

妻子被高衙内调戏,他忍了,自己被高俅设计陷害,他忍了,在刺配沧州的路上差点被押解的公差所害,他也忍了。

有人说,这正是他精于世故的表现。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他仅仅是一个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不是总教头。

最高也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他拿什么去和炙手可热的高太尉相抗衡呢

所以他一忍再忍,谁知道这不是他复仇前的假象呢

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内心宅厚,随遇而安的表现。

林冲是一个好丈夫,他对妻子呵护备至,也因为爱,恐自己耽误了妻子的青春,才会将她休掉。

爱之深,痛之切,一纸休书,每一字都让他痛断肝肠,可为了妻子,他无怨无悔。

林冲是一个好朋友,只可能是他的朋友背叛他,而他绝不会去背叛他的朋友。

所以他才会被陆谦陷害。

可也正是因为此,他才会交到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鲁智深。

两人仅在大相国寺菜园子里见过一面就结为生死之交,是因为两个人都在灵魂深处找到了对方与自己的契合点,这或许就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即便是对陌生人来说,林冲也是一个好人,他救济过李小二,让他免受官司;他不忍去杀一个无辜的路人去作为自己投靠梁山的投名状。

而当他被刺配沧州时,是李小二夫妇时常帮他;当他因交不了投名状而无可奈何时,恰巧来了青面兽杨志。

这可能只是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好人有好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谓是《水浒传》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了。

即使当林冲到了沧州时,他仍是守着本分,等着自己出狱,好回到东京汴梁与家人团聚。

可是天不遂人愿,高太尉始终没有放过他,就算他被发配到沧州也不行,必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

幸好天佑善人,大雪压倒草房,才使林冲逃过一劫。

当他听到差拨、富安、陆谦泄露密谋的对话时,再也无法忍耐了。

毕竟林冲也是一条血性的汉子。

林冲的心里仿佛有一根弦,他越是退让,弦便绷得越紧。

终于,弦断了,此刻的他再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他也没办法再退让了。

当他把尖刀插进陆虞侯的心口时,他知道他只能反了,从此他就走上了一条以一己之躯对抗大宋王朝的路,他原本不想这样,可惜他已无法回头。

大雪纷纷,烈火熊熊。

一人,一枪,一斗笠,雪地上两行伴着北风渐渐远去的脚印,给人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凄凉与无奈。

如果说鲁智深是个豪人,林冲是个好人,那么我想不出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武松。

相比而言,鲁智深像佛,林冲像圣,而武松更像一个人,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市民。

武松一直想象一个普通人一样过普普通通的生活。

可是背负了天伤星的命运就注定与普通无缘。

本以为是店家欺诈,悠闲地上了景阳冈的武松,没想到真碰上了老虎。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那么壮硕的一只猛虎就真的被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

要在平时,恐怕他连打虎的勇气都没有,就是这么巧,打虎武松的名头在江湖上传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以至于后来李逵怒杀四虎与之相比也逊色三分。

武松因受阳谷县知县抬爱,做了步兵都头。

本来他也就满足了,或许今后表现出色还能再往上升个两三级的。

然后置地,娶妻,生子,在当地小有名望地终老一生。

可是此时他偏偏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潘金莲。

潘金莲本不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否则她就不会拒绝那个大户。

他只是想嫁一个自己中意的人,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可惜她看上的是她的小叔武松。

武松未必对潘金莲不动心,有人说武松不食人间烟火,若是如此,他为什么要娶张都监的养女玉兰为妻呢

玉兰比潘金莲可是差一截。

问题在于潘金莲是他的嫂嫂,中间隔着的伦理道德的鸿沟,是武松无论如何都无法逾越的,所以武松才会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她。

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她与西门庆勾搭在一起。

错不在武松,只是他已无法再安安稳稳地当他的武都头了。

潘金莲与西门庆毒杀了武大郎,这一下将武松逼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条血性的汉子不得不采取行动了。

不知道当他将尖刀剜向潘金莲的胸口时,心里想些什么。

哥哥被嫂嫂毒死了,毒死哥哥的嫂嫂被自己杀死了,自己仅有的两个家人就这样离自己而去,武二郎心中的悲愤又能向谁诉说

即便是干了这么大的事,他随遇而安的个性还是没有改变,他自收服罪,被刺配孟州后就安心当他的囚犯。

而后与金眼彪施恩交好,仗义地帮他打跑了蒋门神,重夺快活林。

可没想到这使他连囚犯都无法安稳地当下去。

不多久张都监就把他要了过去,对他十分器重,还要把养女玉兰许配给他,正当他沉浸在光明前景的美梦中时,天伤星的命运又一次无情地捉弄了他。

张都监的千般好处原来只是为了陷害他。

当他愤然杀死一十五口人时,他的心,冷了;他的血,凉了;他的梦,碎了。

当他落草以后,出场次数就不多了,有也是以冷面杀手的形象出现,那个豪气过人的打虎武松,已经永远留在了景阳冈。

这正是:一部水浒传,梁山众生相。

起义称兄弟,豪气岂万丈。

招安征南北,魂各归天上。

芳名传千古,一百单八将。

《水浒传》,忽有所悟,觉得该书是“崇道抑佛”的。

不知对否,试举数例,聊为证明。

我们先来看道教:其一,皇帝出世乃是上界天仙下凡所致。

宋太祖是上界霹雳大仙下凡,宋仁宗是上界赤脚大仙下凡。

而天仙则是道教虚构出来的。

至于宋徽宗是何方神圣下界,《水浒传》却没有交待。

而宋徽宗是一个推崇重新道教的皇帝呵。

《水浒传》对此没有交待,这应是一个疏忽。

其二,道教祖师道行高深。

宋太宗时瘟疫盛行,朝廷派员邀请江西信州龙虎山道通祖师张真人(是否张三丰

)前来祈禳,做了七天法事后,瘟疫尽消。

怎么没见高僧出来禳灾呀

其三,宋江等108将都是妖魔,来到世间后,义气为先,屡犯王法,但最后都接受招安,封官授职,封妻荫子。

死后还得到黄帝圣旨,获准起盖庙宇,妆塑神像,接受百姓的享祭。

其四,宋江受到九天玄女的保护,并授予三卷天书。

后九天玄女又授予玄女秘诀,助他破了辽军的太乙混天象阵。

九天玄女始见于汉代《纬书》。

该书编造了一个九天玄女助黄帝破蚩尤的故事。

唐代道士杜光庭据此整理成《九天玄女传》,他明确地把九天玄女当作道教的神仙,并且身份很高,是“黄帝之师,金母元君之弟子”。

有她护佑,宋江焉能不胜

我们再来看佛教:其一,和尚都是色色的坏东西。

《水浒传》转述苏东坡的话说,“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秃转毒,转毒转秃”,这是对和尚的刻毒的调侃。

但苏东坡一生与僧侣交往甚多,其中最有趣的是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交往。

据说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与佛印所住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

苏东坡作了一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意谓自己禅定已深,不受世俗评议影响。

他派人把偈子送给佛印禅师。

禅师看后,在上面批了两个字:“放屁

”苏东坡看了批语,大为光火,亲自乘船过江问罪。

禅师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

为何一屁就打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方感自愧不如。

看来《水浒传》引述的苏东坡的话语只是他一时的戏谑之语。

《水浒传》又说,“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宫,四个字色中饿鬼”。

不但如此,《水浒传》还专门作了解释。

但凡世上之人,惟有和尚色情最紧。

因为他们吃饱喝足,闲着无聊,免不了寂寞难耐,欲火攻心。

世俗之人则难有闲着的时候。

有钱人家操劳事多,心神难定,纵有娇妻美妾同床共枕,却难生情趣。

至于普通老百姓,终日为柴米油盐发愁,即便妻子有些颜色,也没有什么意兴。

这种分析最能体现出市井文学的特色,它没有像《红楼梦》那样矫揉造作地掩饰人的性欲本能。

可不,病关索杨雄家做道场时,众僧看到他那颇有姿色的老婆,个个都成了猪八戒,禁不住心猿意马,把佛性禅心都抛诸脑后了。

这是很要命的话,很恼人的描写,恐怕就连得道高僧见了也会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我们也可注意到,这种市井文学的人性论,与在上层占据主流地位的宋明理学绝然不同。

后者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

其二,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首座和众僧纷纷反对,觉得这人形容凶恶,没有出家人模样。

但智真长老对其弟子说,他是天星下凡,日后正果非凡。

后来,宋江率鲁智深到五台山参拜时,智真长老一见到鲁智深便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鲁智深默然,倒是宋江为他打了圆场。

鲁智深后来就如他师傅说的,在杭州六和寺坐化。

死后朝廷还给他封了个法号。

看来,成佛自是前身注定,与个人修行无关。

不仅主张渐悟的各种佛教毫无必要,就连主张顿悟的禅宗南宗也毫无必要。

禅宗南宗曾经认为,成佛不需要经过长期刻苦修行,也不需要钻研佛教教义,而只需当下领悟即可。

即使是恶贯满盈的人,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故事却告诉人们,不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

如此说来,佛教休矣。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表示感谢师恩的诗句

纪晓岚是口吃的,而且皮肤黝黑,中年发福,好色的话只能说一般,男人对女人多少有点兴趣。

纪昀的生平事迹和趣闻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做过专辑的,中间关于纪昀的一些趣闻还是相当有趣的,有兴趣的话可以网上搜下bt,很容易找到下面是他的生平: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

关于他的出生,长久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

据朱为之写的墓志铭说,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遂被人们认为他是“灵物化身”。

于是“昀”就被作为了他的名字。

“昀”即日光的意思,晓岚是他的字。

这奇异的出生显然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但是,纪昀自幼就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倒是事实。

他本人69岁时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

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

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

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

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

垂老之言,大概不会虚妄吧。

纪晓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

关于他少年时非凡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

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太守经过,不巧球误扔进太守的官轿。

别的孩子早四处逃散,他居然上前拦轿索球。

太守见他憨态可掬,于是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就归我。

”纪昀同意了。

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纪昀不加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

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

”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

”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

天资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是纪晓岚成为“一代通儒”的基本要素。

纪昀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也受到家人严格督促。

当然,他自己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上他自己的聪颖禀赋,其学问与日俱增。

雍正十二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

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

名师自然出高徒。

乾隆五年(1740),纪昀返乡应童子试。

乾隆十二年应乡试,其文章写得词采富丽,才气飞扬,引人入胜。

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刘统勋。

两人不禁为之拍案称绝,被擢为乡试第一。

十九年三月中进士,会试列第22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四名。

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此后他先后担任山西、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并曾视学福建。

纪昀在奔忙于学官和侍奉皇帝期间,每每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有酬唱应答,妙语佳对,不仅赢得广泛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

纪晓岚入主翰林后,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尽情发挥。

有一年乾隆帝东巡泰山,纪昀随驾。

至东岳弥高岩前,乾隆帝突然想起《论语》里的“仰之弥高”之句,欣然集成一幅颇难应对的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弥上也。

”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念出了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对得自然工巧,无懈可击。

宦途生涯多烟云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三十三年(1768年),是纪昀在翰林院春风得意、酣酒高歌的日子。

这时与他交游的朋友中有王鸣盛、钱大昕、朱筠、卢文?、王昶等。

乾隆二十年,纪昀在北京歙县会馆拜见了戴震。

两人一见如故,并折节与交。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

纪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

这件事的记载更为生动有趣:当时纪昀得知消息,想预先通知卢家。

但又怕引火烧身,不敢轻易传话、写信。

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一点食盐和茶叶封在一个空信封里,里外未写一字,星夜送往卢家。

卢见曾从中终于悟出其中的隐语:“盐案亏空查封”。

后经刘统勋等人的严密侦缉,纪昀终于败露,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在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奉召回到京城之前,纪昀在新疆呆了两年多。

在这两年多时间中,其大儿子纪汝佶病亡,爱妾郭彩符在纪昀东归不久也撒手人寰。

在这段日子里,纪晓岚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体会到了君主的无常、官场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

一种人生的空幻感与弥漫感伤的情绪时时萦绕于心际。

在这期间,他曾为自己的一块砚台赋诗:“枯砚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

”他还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图上,韩湘子、何仙姑对局,五仙旁观,铁拐李酣然大睡。

纪昀端详过后,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信笔写道: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

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 重返翰林院,使纪晓岚的思想为仕与隐的抉择产生过激烈的斗争。

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更加清醒,对胜衰荣枯之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与其争强好胜,还不如酣然“痴不省”而来得快活。

但是,纪昀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过那种“水中凫”的生活,火热的经世情怀终于战胜了退隐的念头。

纪昀生活后期,备受恩宠。

他三迁御史,三入礼部,两次执掌兵符,最后竟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纪昀不仅居高位,享盛名,而且执学术牛耳,为士林所宗仰。

洪亮吉就称他“当代无人可并论”,是名副其实的一代文宗。

虽然如此,他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年轻时一度才华横溢、血气方刚的他,至此,日感疲惫,再“无复著书之志,唯时作杂记,聊以消闲”,其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所以当脱稿时,他不无抱憾地吟咏道:“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

拟著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

” 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鸿儒纪晓岚去世,终年82岁。

嘉庆帝曾亲自前往祭奠,并追谥文达。

立身之道与交游 纪晓岚在清代官场上驰骋近半个世纪,又多次担任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另外他还主持编纂,是乾嘉时期公认的文坛领袖。

他官位虽大,但为人通达,礼贤下士,人情味很浓,所以交游甚广,其友朋知己、门生故吏不计其数。

从其作品或一些文献里可以查证,当时许多著名汉学家、文人学士都和他有密切的交谊,诸如戴震、王昶、卢文弨、王鸣盛、钱大昕、余集、邵晋涵、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朱皀、朱筠、阮元、蒋士铨、洪亮吉、黄仲则、罗聘、刘墉等,乾嘉汉学风尚的形成,纪晓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乾隆二十年夏,纪昀初识戴震。

当时戴震是来京避难的。

两人情深意笃。

纪昀还曾出资将戴震的《考工记图》付梓,并为之作序。

戴震后来几次到京师都住在纪昀家。

乾隆三十八年,戴震还因纪昀的推荐进入四库馆。

戴震去世后,纪昀曾深情赋诗,说是“披肝露胆两无疑”的朋友。

戴震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等扼杀人性的尖锐抨击,这在纪晓岚纂修的和中也都有相当深刻的反映。

晚年的纪晓岚多次述及他和陆青来的结交经过。

陆青来曾官至湖南巡抚、户部郎中。

治学倡导经世致用。

他与纪晓岚少年时代同受业于董邦达,是非常要好的同学。

纪晓岚说,他小的时候常喜欢戏侮陆青来,但青来并不为忤,称纪晓岚的喜怒变化是真性情的表现。

为此,纪昀颇有知己之感。

纪晓岚的同窗好友还有一个董元度。

董元度,字寄庐,号曲江,山东平原人。

乾隆十七年进士。

二人相识于乾隆十三年,交谊甚笃,有多首酬唱诗传世。

董氏性情洒脱,不喜欢受人约束。

入翰林作官后,仍常乞假外游。

后仕途不顺,穷困而死,所以其诗多清婉而感伤。

纪昀《戏赠曲江》诗中曾说他“疏狂全未减,落拓久无聊”,并称:“爱尔如兄弟,结交三载余。

每怜同寂寞,相与惜居诸。

”《阅微草堂笔记》也多次表示对董元度所禀持的“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处世态度推崇备至。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

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晓岚一直是感激零涕、念念不忘的。

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统勋负责。

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

刘墉,字崇石,号石庵,刘统勋长子。

刘墉在民间是个颇具知名度的人物,家喻户晓的《刘公案》就是表彰他的。

刘墉比纪昀年长4岁,都是一代才子。

相传刘墉当年参加殿试时曾有上乘表现。

乾隆皇帝让其以自身驼背为题赋诗,他不无自嘲兼揶揄地写道:“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跃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报皇恩。

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

”和坤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

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

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纪昀交游的名单当然远不止这些,还有像钱大昕、卢文弨、王杰、王鸣盛、朱皀、朱筠、王昶、洪亮吉等人,这些都是一代著名大师,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化脊梁。

正是这么一批人,为盛世学术文化思潮的形成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治学为人“近人情” 纪昀为人宽厚,学识渊博,是乾嘉时期官方学术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

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曾这样评论纪昀:“于书无所不通”。

但他广博的学问与其通达的为人是相辅相成的。

他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

……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 其《阅微草堂笔记》便每每以是否通情达理作为评论的标准。

《如是我闻》(四)里便说:“圣人通幽明之礼,故能以人情知鬼神之情也;不近人情,又乌知《礼》意哉

” 纪昀论文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坚持“务取持平”的批评原则,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诗文作品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在他看来,“人生境遇不同,寄托务异,心灵浚发,其变无穷”(《瀛奎律髓刊误序》),所以,其是非得失,不可简单处理。

他能比较公允地评价李清、钱谦益等人,对于文学史上各种流派也能够比较客观地加以评价。

比如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纪昀就把他们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认真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纪昀身为汉学大家,却没有一点门户之见。

他最反对文人结社,而强调学术独立。

他在《耳溪诗集序》中就曾说:“余天性孤峭,雅不喜文社诗坛互相标榜。

第念文章之患,莫大乎门户。

……朋党之见,君子病焉。

”纪昀对出自性灵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是充分肯定的。

作为乾隆年间的一名封建正统文人,纪晓岚对文学创作的要求自然也是“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他也说“诗本性情”,但他所说的性情与别人有所不同,他强调的是植根于人之本性基础上的“本天而动”的“至性至情”。

“诗之分葩竞艳,要皆发乎情思,抒乎性灵”(《冰瓯诗草序》)。

他反对充满理气的文章,同时也反对不近人情的道学。

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他就曾大力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和无情。

夙兴夜寐四库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编纂工作在清高宗亲自主持下广泛展开。

经刘统勋举荐,纪昀和陆锡熊出任总纂官。

在纂修期间,纪昀曾得到过乾隆帝的许多赏赐,但也遇到很多麻烦。

一次,乾隆帝发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中“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者”,而这部书当初是纪昀亲自校理的。

于是龙颜大怒,专谕诘责纪昀:“何以并未删去

”令其速“删改换篇”,并“自行赔写”。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发现大量讹误,乾隆帝又“令纪昀、陆锡熊两人一体分赔”。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六日,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缮告成。

纪昀为此专门写了《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后收入《四库全书》卷首。

全文条分缕析,词采飞扬,富丽精湛,被称为“集中第一篇大文字”。

第二部《四库全书》完成于次年十一月,第三部完成于四十八年十一月,第四部完成于四十九年十一月。

这即是内四阁《四库全书》。

这四部全书当时分藏于大内(紫金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承德)文津阁及盛京(沈阳)故宫文溯阁。

历史战火把文源阁的那一部化为了灰烬,其他三部现分别见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

南三阁《四库全书》后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

同样由于历史战火的原因,扬州、镇江的那两部皆付之一炬,现仅杭州的那部尚残缺不全地存于浙江省图书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纪昀又殚十年之力,编纂了。

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当时各纂修官每校阅一种书籍,便要撰写一篇提要,最后由纪昀、陆锡熊笔削考校、再三润饰。

陆锡熊死得较早,主要工作是纪昀完成的。

因此,可视为纪昀学术文化思想的代表性文献。

当时的大学者朱?在《纪晓岚墓志铭》中就说:“公馆书局,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全书总目》”(《知足斋文集》卷六);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亦云:“公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书”;张维屏《听松庐文钞》亦称:“文达一生精力,具见于《四库全书提要》,又何必更著书

” 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全书共收录各种书籍达3503种,79337卷,存目达6783种。

其中有380多种佚书是经过众多学者长期搜集失而复得的珍品。

还有不少书籍,经过艰苦的考订而恢复了原貌。

郦道元的《水经注》,便是经戴震精心研究而使长期混淆的“经”与“注”得以区别开来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颇有思想学术价值,介绍著录与存目书籍,写明作者名姓、所处时代、该书要旨和基本评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目录学著作。

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曾这样评价《四库提要》:“窃谓自汉以后薄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

”积平生精力研读《四库提要》的余嘉锡亦全面肯定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嘉(庆)、道(光)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

”(《四库提要辩证·序录》) 但由于《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种官方行为,编纂指导思想受政治目的所左右,所以著录的书籍并非兼收并蓄,而有着严格的取舍标准。

这在《四库全书》卷首的《圣谕》中说得很清楚。

他们在对古代书籍进行辑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时,也在干着对不利于清朝的一些书籍进行销毁、删削或改易的不光彩勾当;在钩沉、辑佚、保存古籍的同时,也在破坏、摧残文化。

其结果,不仅使许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遭到摒弃,而且使收录的一部分书籍尤其是宋元以后的许多具有异端色彩的书籍失去了原貌。

从此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文化浩劫。

如对明代李贽的言论,清政府就不仅把他的著作列为焚毁书目,而且直斥李贽“非圣无法,敢为异端”,“为小人无忌惮之尤”。

(《四库提要》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藏书》提要)再如对屈大均等那些强烈抵触清朝人的作品,自然尽在销毁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语伤触清朝而又气节凛然的明代遗民作品,则稍加“酌改”即为我所用。

(《清高宗实录》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据官方上报的数字统计,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销毁、抽毁的书目多达2600多种,其实际情况恐怕还不止这个数字。

阅微草堂度晚年 《阅微草堂笔记》是继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有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

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通达、学识渊博而诙谐,另外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滦阳消夏录序》)的写实手法,所以艺术风格独特。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

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

该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

该书是纪晓岚十年心血的结晶,又是纪晓岚晚年心灵世界的反映,也从某一个侧面显现出清代中期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风貌。

该书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晓岚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

小说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几乎无所不包。

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书中有些怪异奇谲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因果报应、祸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的某些人生实相,并触及到当时某些社会弊端,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

《阅微草堂笔记》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

如官吏的营私舞弊、草菅人命;有的貌似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卑鄙下流。

诸如此类,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如《滦阳消夏录》(六)第十则,作者就借山中“鬼隐士”之口,生动地描绘出幽冥世界亦如人间世道,充满了相互倾轧和追名逐利,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腐朽。

《滦阳消夏录》卷四则写“有两塾师临村居,皆以道学自任”。

在公开场合,他们“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暗里却互相勾结,丧尽天良,谋夺寡妇田产。

另外,《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不少篇章揭示了处于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悲惨境遇。

作为乾隆皇帝的一个文学侍臣,纪晓岚虽缺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但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

《滦阳续录》(五)就讲到一件既令人心酸又使人深思的事情。

河北沧州有个董华,家里穷得无立锥之地,以卖药卜卦为生,“一母一妻,以缝纫浣濯佐之,犹日不举火。

”适逢这年又发生了大饥荒,更使董家雪上加霜,全家人奄奄待毙。

无奈之下,董华只好“鬻妇以求活”。

在这则故事里,作者对那名“万不得已而失身”的女子没有丝毫的指责之意,反添几分同情和理解,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阅微草堂笔记》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有“过于议论”之嫌,“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但其中不少形象化的寓言和讽喻性的故事还是颇为生动风趣的,甚至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如是我闻》卷三写一“相见辙讲学”的翰林官员,别人也以为他“崖岸高峻”,美名在外。

没想到,他也竟会因没有及时接受来宾的送礼而“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人物表里不一的个性特征和心灵世界,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另外诸如《姑妄听之》卷二“河中寻兽”之类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纪昀虽把《阅微草堂笔记》视为“消遣岁月”(《滦阳消夏录序》)的一部闲书,甚至也很难与相媲美,但它不蹈旧辙,自成一家,风格独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纪晓岚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

……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镇江金山寺处世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