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关于“英雄造时势”的名言和诗句之类(越多越好)~~~~~~~~
这个不是唯心主义吗
~~你找这个干什么~~~是不是辩论方面的问题,如果是的话,别找什么诗句。
去翻中华汉语大词典,找找什么是“英雄”,什么是时势.然后在立意上下功夫。
辩论是要引经据典,不是找诗句。
还有就是诡辩,玩文字游戏。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辩题,是一个历史哲学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在辩论进一步深入之前先来肃清几个重要概念。
原来我准备的一辩的辩词首先,什么是英雄
英雄者,杰出之人物也。
我们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英雄,就是那些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杰出人物。
秦始皇是英雄,因为他统一了中国;列宁是英雄,因为他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工农政府;瓦特也是英雄,因为他改良了蒸气机,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俯仰古今,我们发现,样影响历史发展的英雄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几乎每一次历史的进步,每一种历史局面的开创,都有着英雄不可磨灭的功绩,正是因为他们的睿智和历史眼光,才能从众多生命中脱颖而出,他们往往具有认清现实情况的能力,能够去发现,解决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是英雄利用了时势,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时势,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就是最好的例证。
他充分认清了中国当时所处的形势,提出了“黑猫白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的伟大思想,讲了其他人所不敢讲的,做了其他人所做不到的,他制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因此,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今天经济的繁荣,没有邓小平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祖国的富强。
所以我们坚信,在英雄和时势之间,是英雄造时势,决不是时势造英雄啊。
其次,什么是时势
时势者,当时之社会形势也。
我方认为,社会由人组成,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人才是执行行为的主体。
这显而易见体现出了一个内因与外因的问题。
英雄人物,他是内因;而时势作为一种客观形式或社会状态,只是外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也就是英雄人物是变化的根据,时势这个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发生变化的。
孰重孰轻,不辨自明也。
历史上,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渐次强大,改变了当时的局势,为后来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彼得大帝这一历史英雄对俄国的改革,改变了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落后状态,使俄国进入了欧洲强国之列。
(在他在位期间,俄国出现了第一张印刷的报纸,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第一个科学院等等)综上所述,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我们难道还不能认清是英雄造时势吗
英雄对于历史的前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英雄是石,敲出希望之火;英雄是火,点燃历史之灯;英雄是灯,照亮人类之路;英雄是路,引领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有关英雄造时事的名人名言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2、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3、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4、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行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争.(老子)6、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老子)7、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身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菜根谭》洪应明(明代)8、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菜根谭》洪应明(明代)9、 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甘肥丧也.10、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11、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12、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13、奢者富而不足,何如检者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腑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14、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15、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功无巧,用术者乃所以为拙.16、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17、地之秽者常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18、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19、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20、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遗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有哪些有关“英雄”的名人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汉·王粲)●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马中挑马看赤兔,人中挑人看吕布●三虎必有一彪,三鹰必有一鹞●谁高出众人一筹,谁在众人眼里就是英雄(斯威夫特)●居世逢乱离,始辨英雄士(清·陈恭尹)●面临危险,始见英雄(法国)●面临危机,才知英雄无几(法国)●艰难临头,英雄出头(英国)●英雄只在艰难的时候才被认识(欧洲)●忧愁愤怒出诗人,艰难困苦塑俊杰●一种过度的勇敢和豪情,尤其当它表现在形势险恶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个英雄的性格,并且使一个人成为后代的景仰的对象(休谟)●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往往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希契科克)●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楚辞)●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北史〉●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后汉书〉●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晋书〉雷雨江山起卧龙----(唐·刘禹锡)●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唐·许浑)●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宋·苏轼)●狂澜倒,独中流砥柱,屹立崔嵬(宋·姚勉)●砥柱中流障怒涛,折冲千里独贤芬(元·侯克中)●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清·秋谨)●每个英雄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悲剧(弗兹杰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古诗源〉●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恽代英〉●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明·张佳胤)●举世不知何足怪
力行无顾是豪雄(宋·曾巩)●英雄识英雄●英雄所见略同●自信是英雄的本质(爱默生)●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维持了五分钟而已(爱默生)●英雄就是对任何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罗曼·罗兰)●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波特莱尔)●有卓越智力作用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克劳塞维茨)●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赫塞)●豪杰之士,不患无才,患不能养气;不能养气,虽有才气,适足以杀其身(宋·秦观)●英雄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是他们极能控制对自己和别人的控制(戴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 所需要的事(伏契克)●凡是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或是为捍卫一个伟大真理而忍受穷苦的人们(法国)●是不是英雄要让人民来评(柯尔克玫族)●英雄是大众说出来的(克拉尔德·斯坦利·李)●爱国英雄给民族带来光荣,专制暴君给民族带来灾难(拜伦)●英雄不问出处●世上英雄本无主●英雄儿女各千秋(宋·陆游)●英雄生于四野,好汉长在八方●英雄出于少年●十步之间,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深山出俊鸟●一切真正的英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伊·芭·勃朗宁)●如果说英雄是真诚的人,那为何我们不能成为英雄呢----(托·卡莱尔)●社会是建筑在英雄崇拜这个基础上的(托·卡莱尔)●全人类对英雄的崇昨天有,今天有,将来也一定有----(托·卡莱尔)●在人类自由最不受重视的地方,英雄崇拜总是盛行的----(赫·斯宾塞)●对英雄崇拜可以造就出英雄来(迪斯累利)●没有崇拜者就没有英雄和神使(爱默生)●好汉不夸当年勇●好汉不怕出身低●好汉做事好汉当●好汉一言,快马一鞭●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好好不吃眼前亏●好汉怕赖汉,赖汉怕歪死缠●好汉眼里识好汉●好汉不求人●切实苦干的人往往是不高谈阔论的,他们惊天动地的伟业显示了他们的伟大,可是在筹划最大的事业的时候,他们是默不作声的(克雷洛夫)●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我看,真正干事的倒是些普普通通的人(斯·里柯克)●不是信仰造就殉教者,而是殉教者造成信仰(乌纳穆诺)●真理的蜡烛,常常会烧伤那些举烛的手(布埃斯特)●创造历史的人,是不应当怕弄脏自己的手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宋·文天祥)●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清·黄宗羲)●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清·李渔)●大丈夫能屈能伸(清·李宝嘉)●大丈夫相时而动(红楼梦)●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晋书〉●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唐·李白)●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后汉书)●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大丈夫,千山万水往长远处看(清·华广生)●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清·梁启超)●男儿四方志,岂久困泥沙(宋·石友)●莽男儿走遍天涯(清·孔尚任)●男儿苟有守,可杀不可苟(宋·梅尧臣)●男子千年志,吾志未有涯(宋文天祥)●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明·冯梦龙)●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明·冯梦龙)●肯把须眉傲霜雪,可知寰宇待澄清(清·李髯)●男儿自以身许国(宋·陆游)●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宋·张耒)
我马上要参加一场辩论赛 辩题是时势造英雄 我该怎么来破题才更有利 谢谢各位哈
时势造英雄乎
是也,却也非只此一因由,有英雄本身特质所在亦左右英雄诞生与否,并且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哉首先,我们要确定英雄是何定义。
何谓之英雄
“所谓英雄,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人。
”.如是说。
也许英雄就是个那么平凡的人,并非每个都有着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必定是让人可敬可佩的人。
论历史人物中与时势关联最密切之人中,当居前茅。
,沛郡丰邑人(现在),字季,有的说小名。
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
在中因为被立为,所以在战胜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因为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在建立西汉过程中,历史对于这个伟大的任务的塑造无疑是奇特的---都说(也许败后会是枭雄),于是历史给予了他当英雄的条件,要乱世时历史让秦朝时势动荡,要班底他在适当时便有人才送上们(有人说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人才,但是如历史不出人才,又有多少人才给“善用”呢),有时英雄的成功需要踩在敌手的尸体上才能成功,这时历史又让一个足够强大的敌人出现()……在经过无数次锻炼后,即使有人认为此人虚伪狡诈甚至有些无能,可是英雄不正如此,若真无能,何能得以成功
何以得人心
想必说坏话之人较少考虑到这点吧
而且他终究还是站在历史的尖峰立足历史激荡的长河……是故英雄亦乃得人心者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得势;失道者,失势。
时也,势乎
势者,命也
荀子有言曰:制天命而用之
英雄未必可以改变时势,但时势却是造就英雄的摇篮。
时势固然很重要,但是和刘邦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何其多,更不会说缺乏刘邦这种卑微出身的“庸才”,是何等原因造就这等天之骄子。
不同之处即是其人之特质,与众不同必有其特定个人机遇,这大概是历史给予刘邦的标签或者说是他留下来的给刘邦作为旷世英雄的突破口吧。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
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长大后,经考试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由此对于刘邦不同于寻常的特质可见一斑,英雄,得成之,不易也
是故,欲成大业,欲成历史英雄,除却必要的历史局势(和平年代也不是说没有英雄,只是与乱世之雄不同罢了)外,其个人素质与时代相适应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生于世,欲成其个人霸业,我认为以上二者缺一不可也
有关英雄的英语名言
一、何人是英雄
谈到英雄,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马上想起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当年刘备臣属曹操。
一日,曹操邀刘备赴宴,席间评论起天下英雄。
刘备举出当世握有重兵,雄居一方的各位诸侯,称他们为英雄。
但是都被曹操嗤之以鼻。
曹操举出这些人各自的弱点,认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当世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面前的这位出身布衣,目前还寄人篱下的刘备。
刘备一听大惊失色,酒杯落于地。
这时天上正响一巨雷,刘备趁机掩饰说,因惧雷而落杯。
曹操听了便轻视了刘备,后来终于让刘备寻机脱身,后来三分天下。
这曹操的眼光确实利害。
天下众多有权有势的豪杰在他眼里不屑一顾。
但偏偏看出这位刘备将来的成就无可限量。
而且竟被他说中。
他与刘备论英雄,就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
刘备被捧为英雄,不但未喜,反而大惊落杯。
因为他知道曹操妒才,必然会除掉他,才故意示弱。
曹操还是被蒙骗过去,是曹操的疏忽呢
还是刘备命不该绝
以这个故事开头,因为它带出了本文的主题:就是什么样的人是英雄
在对英雄们研究过以后,希望能够发现出规律:如何才能成为英雄。
古人说,美女爱英雄。
其实,哪个不崇拜英雄
哪个不敬仰英雄
哪个不希望自己就是英雄。
但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呢
自古以来,对英雄的定义没有统一说法。
而时代变了,古人说的英雄同今天人说的英雄又有很多区别。
比如,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士兵炸毁了敌人几辆坦克,马上就成了英雄。
一个清洁工扫地几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么好事被发现,也成了英雄。
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概念比较广阔。
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谈古代那种英雄的概念。
本文要讨论的英雄是指曹操谈的那种有远大抱负的豪杰之士,“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那些能够一呼百应、叱吒风云、万民敬仰、天下归心、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发挥英雄本色,建功立业的人才可以称为英雄。
二、何时出英雄
既然要安邦定国,那么就要有邦让英雄来安,有国让英雄来定。
如果是一个太平盛世,英雄也会磨去锐气。
马卸鞍,刀入库,边疆烽烟不起,处处莺歌燕舞。
和平会腐朽人的志气。
所以,中国有句名言,叫“乱世出英雄”。
也就是说,在乱世里才会出现英雄。
这是因为,在乱世里,或者因外力入侵,或者因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减弱,各地诸侯于是雄踞一方,而且互相之间争抢地盘,变成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
在乱世里,各级政府对土匪的征剿也无力进行,于是一些土匪豪强也纷纷召兵买马,拉山头,攻城掠地。
这些人中也有发达而成群雄之一的。
在乱世中,百姓饱受战争的蹂躏,颠沛流离,背乡离井,因此希望伟人出世,能够平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样的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人就是受民众崇拜敬仰的英雄。
所以,乱世之中才更有机会出现英雄。
三、盛世无英雄如此一来,岂不是说大家都来盼望乱世,好有机会一试身手,显出英雄本色吗
非也。
和平盛世虽然会腐蚀人,但总比乱世好。
所以,为国为民着想,不能希望乱世,更不能去破坏和平,制造动乱。
为满足自己成名的欲望,而妖言乱世,蛊惑民众者,乃是人民的公敌。
所以,想成为英雄的人不可因急功近利而误入歧途。
要知道,定力也是检验英雄的一个标准。
这里就又要用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了,叫“英雄待时而动”。
在盛世之中,英雄就必须遏制自己的成名欲望。
他们应该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备未来之需;另一方面要热爱和享受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机会施展身手,正应该为天下太平而庆贺。
不能为一己之私而害天下。
所以,时机不对,就不要出头。
没有机会,就不要盲动。
保持实力,待时而动是英雄们必须学会的一门功夫。
古人曾以龙来喻英雄:“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京戏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唱词:“有朝一日风雷动,平步青云上九重。
”这就是英雄待时时的心态。
四、谁造就英雄
因为英雄必须待时而动,时机不到,英雄就出不了头。
所以,中国又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古话,叫“时势造英雄”。
对这句话必须认真地分析,因为它虽然正确,但也有误人之处。
“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其一,英雄的出头必须等待合适时势的出现。
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
这是正确的。
时势指的是时机和形势。
英雄出山要看清楚形势是否有利,时机是否适当。
这就像冲浪运动一样,要等待大的浪头,并抓住最合适的时机,然后登上冲浪板,顺流而下,一击而成功。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二层意思带有消极意味,那就是:“时势造英雄,所以英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他们碰上了好机会。
放上我,我也能。
”因为有这样的看法,所以在世人中普遍有一种自怨自艾,消极悲观,归咎于天的情绪。
比如常听到这样的话:“有什么了不起的
那些人成名是因为他们正好站在了浪头上。
我的命不好,没赶上时机。
要是我处在他们的境地,我也能成功。
认命吧
”这种说法其实既不健康,也不正确。
确实,有些人并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而是靠运气和机会而“出名”,但不是所有英雄都这样。
而且,如果这些人仅靠机会,而不是靠实力,那么即使站上了浪头,得意一时,但终究还是不会成功。
俗话说,骗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早迟都会露馅。
就像曹操评论的那些诸侯,当时拥有雄兵,但是并不是真正的英雄,最后都被消灭。
有些人虽居高位,但是只顾一己之私,勾结朋党,玩弄权术,危害社会。
他们虽能称雄一时,但因立身不正,行事乖理,只能被称为奸雄。
邪不胜正。
奸雄的事业不能长久,因而不可能留下不朽的功绩。
所以,英雄也分等。
有名付其实的英雄,也有名不符实的假英雄;那些靠关系,靠机会,靠蒙骗而成名的“英雄”并不是真正的英雄。
五、谁能成英雄
英雄靠时势,也要靠自身。
英雄待时而动,顺势而起。
但是,起动以后还要靠自己的本事创造一片事业。
英雄要看清形势走向并顺势操作。
正所谓,逆势者亡,顺势者昌。
有些人自命为反潮流的英雄,但是,他们的事业往往是事倍功半,要耗费数倍的力气,但却鲜有成功。
英雄善于掌握方向。
就像船上的舵手,让事业成为顺风的航船,避开暗礁险滩,直到安全进港。
所以,英雄就像是具有高超技能的弄潮儿,时机未到,则潜伏不动,静如处子。
时机一到,则顺势而发,动如脱兔。
但是这些英雄还是离不了时势的影响。
尽管他们能够认清时势,掌握时机,并利用形势,但是如果时势离之而去,他们也会受困。
就像楚霸王那样,力拔山气盖世,但是最后因“时不利”而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所以,仅能利用时势的,虽然是英雄,但仅能称为时雄,也就是说是一时之雄,因时而称雄。
他们虽能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要被人征服或收服。
这些人都不是真英雄、大英雄。
六、谁能识英雄
英雄顺时而起之时,除了时势外,往往还要有人提携。
姜太公是英雄,但是如果文王不是碰巧出游到了他的隐居地,那他必然也只能垂钓终身了。
诸葛亮是英雄,但是如果不是刘备真心请他,三顾茅芦,那他也就会一辈子“草堂春睡足”,成不了后人敬仰的英雄了。
所以,这些英雄还是靠人来赏识,提拔。
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慧眼识英雄”的道理。
市井之中有隐士,草莽之间出英雄,深山之内藏高人。
这些人往往出身低微,虽有自己的实力,但要靠别人的慧眼发现,才能飞黄腾达。
所以,世间往往有些怀才不遇的人概叹“未遇伯乐。
”在古代的乱世之中,那些有志有才之士,一生中寻找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明主。
英雄得不到明主,就如宝珠暗投,一生不得志。
三国中的赵云,不得明主,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无法成名。
直到遇到刘备和孔明,才显出英雄本色。
但是,这些等人提拔的英雄还是不能算大英雄。
他们既然等别人的慧眼,也就必然会为人所用,受制于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目标能够实现。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建功立业。
但是,具有慧眼的刘备一死,诸葛亮便受到昏庸的后主刘禅牵制,六出岐山而无功,恢复汉室的雄心也冥灭在征途中。
岳飞是抗金英雄,但是被昏庸的皇帝13道金牌召回,受屈而死。
正所谓,“常使英雄泪满襟”。
所以,英雄是不好当的。
除非下决心,要当就当个大英雄。
七、谁是大英雄?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只是些在某些方面有所长,且善于利用时势,而领一时风骚的人物。
这些人虽有所长,但也有所短。
遇到高明的对手,最后只能臣服。
与之相比,真正的大英雄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完人。
气概上:顶天立地、不信鬼神、不惧天地、欲与天公试比高。
他们不靠命运、不待时势、不惧困难、不畏艰险,坚信人定胜天。
他们仁心宅厚,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他们惠泽万民,以建立太平盛世为目标。
他们气宇轩昂,妖魔鬼怪见之退避;他们胆量超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他们胸襟开阔,天下之才趋之若骛;他们大义凛然,为正义敢闯龙潭虎穴。
能力上:泽被天下、惩恶扬善、才华横溢、学贯古今、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审时度势、神机妙算、精通韬略、领袖群伦、恩威并用、号令群雄。
就像毛泽东当年所描绘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所以,大英雄是英雄中的英雄。
从道德文章,文韬武略各方面看,都是旷世奇才。
知识渊博,论天下形势如同掌中观纹;腹藏玄机,帷幄之中可决胜千里之外。
论道德可比圣贤,写文章字字珠玑,讲韬略算无遗策,藏胸中百万雄兵。
如此,则安天下舍我其谁
这样的人才数百年才会出一位。
中国不是有句古诗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吗。
八、英雄造时势慢着
说书的,你刚才不是说,“英雄待时而动”吗
怎么现在又说“大英雄不待时势”了呢
看官且听分解。
待时而动者,可能会是英雄,但不是大英雄。
靠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也不是真正的大英雄。
能造时势者,方为大英雄也。
所以,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有缺陷,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英雄造时势”。
大英雄面对不利的时局,不是消极等待,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叹息“未遇知音”,也不是盲目燥动,而是要改造形势,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形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方面有一条古兵法叫“隐真示形”。
这就是造势的例子。
当敌人部署严密、无懈可击的时候,就可以隐藏自己的兵力,而用假的部队调动的方法,引诱敌人重新调整部署,这样便可以看出敌人的空虚所在,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战机。
大英雄的任务是要定国安邦,所以他们进行的造势就不是一条兵法就能描述的。
其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
难度极大,需要明确的目标,完整周密的计划和高超的组织指挥能力。
耗时也久,因为优势要靠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没有速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因为要以弱胜强,所以要机动灵活,该让则让,该退则退,就像下棋中的抢先手,争主动。
英雄造时势的近代典范就存在于毛泽东选集中。
毛泽东采取了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优待俘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等等口号和策略。
这些都是为了争取民心,积聚实力,最后在适当时机再与蒋介石决战。
蒋介石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只属于时雄和奸雄这一个等级。
与毛泽东这样的大英雄相比,就只能甘拜下风了。
与那些所谓的时雄不同,真正的大英雄不会完全被形势所左右。
他们不但会认清形势,把握机会,更要会引导形势,和改造形势。
当他们发现形势不利的时候,不会坐困愁城,而是想方设法,摆脱困境。
当他们发现事业误入歧途时,会果断地采取行动,拨乱反正,把事业带上正确的道路。
毛泽东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蒋介石数十万大兵重重包围的时候,果断地站出来,重新接掌红军指挥权。
红军数渡赤水,采用声东击西,飘忽不定的战术,迷惑敌军,从而掌握了主动。
最后,红军摆脱了围困,完成了长征,建立了西北根据地。
正是由于毛泽东表现出了卓越的战争指挥艺术并得到红军将领们(都是能征惯战的英雄好汉)的一致推崇,在遵义会议被推举为红军的领袖,成为英雄中的英雄。
正是有了毛泽东这位大英雄的领导,红军才能在1936年后无往而不胜。
所以,如果一般性的英雄是弄潮儿的话,真正的大英雄就是在弄潮儿背后的推波助澜者。
是这些大英雄创造了潮流,创造了风尚,创造了时机,也创造了一批英雄。
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贼。
”大英雄成就了事业,追随他们并立下汉马功劳的当然就有封王称候的机会,也就成了英雄。
九、英雄论现实意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代英雄们虽然已经消逝,但他们的故事却长流人间,不断地激励者一代代的后人。
即使在当今科技发达现代化的时代,重温古人的旧事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区分假英雄和真英雄就是有现实意义的。
对于那些整天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人,不应该再用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不是真英雄。
如果你是自信有真才实学的英雄,就应该奋发图强。
要知道,锥处囊中,锋芒迟早要露出。
所以,你不能虚度光阴,而应该更加努力,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应付未来的艰巨挑战。
而且,能造时势的才是大英雄。
如果你自认是大英雄,那就应该身处困境而不馁,要为自己创造机会,创造形势。
中国有句名言:“人事未尽,不可言天命。
” 怨天尤人,不是英雄本色。
当然,在现实社会里,不是人人都想,都有能力,或者都当得成大英雄。
但是那种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的精神是永远具有教育意义的。
在现代安定和平的社会里,人人都应该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持续地学习,不停地进取,在所从事的领域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目标。
不愧对亲人,不虚度此生。
这样的人就是大英雄。
正所谓,行行出状元。
十、英雄主义与团队精神谈了许久的英雄,也许会被人误认为在吹捧个人英雄主义。
其实,英雄主义不等于个人主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这个问题已经讲得比较清楚。
英雄个人本领再高,还是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部属的努力。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要绿叶扶。
离开了支持,一个人本领再大,也会变成虎落平阳,龙困沙滩,被犬欺,被虾戏。
所以,再大本领的英雄,也要团结部属,凝聚力量。
一个人要成事业,离不开人才。
要成英雄,就必须要发现人才,聚集人才,善用人才,并善待人才。
为建立一个能够打拼的团队,英雄还要能够管理人才。
有才能的人,也必然心高气傲,难以驾驭。
唯有真英雄才能降龙伏虎,人才也需要真英雄来领导。
英雄主义同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压力产生动力 名人故事 和名人名言
有压力才有动力。
我同意这个观点。
只有把压力转变成动力才会努力的去达到目的。
压力本来是一种累赘,它会阻碍你成功的道路,但是你只要能把压力变成动力,那么压力也可以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加速器。
你可以举一些逆境出人才的例子,因为逆境下人民的压力自然就大就人才成长的境遇而言,可分为顺境成才和逆境成才。
顺境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固然有利于人才成长,但逆境也往往是人才成长中经常遭遇而又必须正确面对的境沮。
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认为“多难兴才”,魏派甚至说:“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
”他认为只有逆境才能成才,这有很大的片面性。
但是,逆境成才现象所体现的某种愈义上的规律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人才成长逆筑的成因分析 (一)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政治制度使然 时势可以造英雄,也可以扼杀和阻滞某些特定人才的进步与出现,造成人才成长的逆境。
太平盛世对军事人才需求不足,便不利于人们军事才能的发挥,这是军事人才成长的社会“逆境”;而在社会革命、武装斗争或天下分崩离乱之时,具有军事才能的人应运而生,一展抱负,但这种时代,对于具有科学技术才能和文学艺术特长的人才来说,往往面临求学无路、报国无门的不利境遇。
可见,“时势”对特定人才的成长也有逆境的一面。
从人类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看,封建制度和神权统治最不利于人才成长,对人才摧残最严重。
在欧洲中世纪,军队人事制度以封建门第为核心,军官身份是少数贵族的世袭特权,这就堵塞了大量平民及其子弟成为军官并展现和发挥其军事才能的渠道。
我国隋唐后实行.的科举制,实际上是限制人们发挥才能的一个圈套,广大劳动者因生活所迫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根本不可能参加科举走人仕途。
明清时期以八股文取士,应考者只能依葫芦画瓢,替古人立言,不得有独立之思想,科举制成为束缚人们成才的一道枷锁。
这种制度性逆境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
(二)落后的陈腐观念和旧习惯势力使然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陈腐观念和旧习惯势力已经制造了种种逆境,至今仍然束缚着人才的成长进步。
一是论资排辈的习惯性逆境。
德高才隆之士能不能进身其位,要在资历上排次序,“愚贤一概,必与格合”,晋职晋级都要“按照资历往下排,一茬一茬顺着来”。
.资历浅者只好服从安排,苦熬年头,甚至长埋土中。
二是嫉贤妒能的人际逆境。
充满嫉妒的环境,人才难以出头,即使有成就,也不会有成就感,反而感到“窝心”受制。
有的人容不得人才脱颖而出,甚至个别领导也缺乏应有的雅量,,宁可有才之士徒然荒废,也不能让他“冒尖”、“露脸”,以至造成潜人才“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
三是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心理逆境。
中国传统文化把保守、内向的心理品格作为一种自尊的美德,“弄巧不如藏拙”、“切莫班门弄斧”等处世哲学,就是.出于所谓“自尊”的需要。
比如,青年才俊对工作有建议、有点子,在学术上有研究、有见地,甚至对一些权威定论产生怀疑,但是不露半点痕迹,因为一旦“班门弄斧”闹出笑话,岂不丢人现眼,遭人轻薄,失掉“自尊”……。
如此这般,使多少真知灼见化为乌有,又有多少创造才能胎死腹中
不适当地强调自尊,无异于为自己制造精神桎梏与心理逆境。
(三)人才发展中的不平衡使然 长跑比赛中,冲在前面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风阻力,或逆风力。
人才的发展进步有着同样的道理,某人一旦功成名就,甚至由此成了公众人物,社会和周围的人们对其关注就比较多,对其期望也-比较高,对其要求就会更加苛刻,这无形中就形成一种压力,也可称为一种“幸福的逆境”。
还有一种“马太效应”造成的逆境:由于人才成长的进度不同,走在前面的显人才,容易得到组织和社会承认,获得荣誉和奖励;那些未出名的潜人才,则难以得到承认,常常陷于“马太效应”的困扰和逆境中。
“马太效应”往往以牺牲潜人才的发展为代价,来促进显人才的发展,从而剥夺了潜人才的发展机会与发展可能。
“马太效应”通过这种“剥夺”机制对潜人才成长制造人为的逆境,起到障碍作用,这不仅压制人才,而且埋没人才。
(四)人才个性特质使然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说:“有天才的人,在字义的命定下就是比任何人有较多个性的,唯其如此,也就比任何他人都更不能适应社会为了省去其成员形成个人性格之麻烦而准备下的那些少数模子而不感到有伤害的压束。
”人才的这种鲜明个性常常为旧的传统观念、腐朽社会制度和落后习惯势力所不容,越是卓越的人才越要承受更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
所以,个性鲜明的人才常常要面临社会逆境的严峻考验,尤其那些立志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如此,他们要反叛于腐朽的社会制度,其个性必然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
而假若历史上的思想巨人和政治巨人都那么安分守己,顺时听命,那么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对他们就不构成逆境,但如果那样的话,他们也就不成其为历史巨人了。
同时,那些个性鲜明、锋芒毕露的人才,有时难免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伤害与其发生联系的一些人,容易树敌积怨,加之自身才华出众,树大招风,又常遭人嫉恨,如果再有一些执拗和倔强,就会与周围环境难以协调。
人才独特的个性往往在自身所处的逆境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五)客观条件和人才所处地位使然 逆境常常是由社会客观条件、人才自身条件、人才在其成长中所处的地位等共同决定的。
家庭出身贫寒,生存生活条件恶劣,是父辈的社会地位造成的,不可更改;天灾人祸,突如其来,令人束手无策,非人力可抗拒;重大疾病、意外伤残、先天不足,生理缺陷,是人生的一种不幸,谁也无能为力;人微言轻,怀才不遇,只能默等时机;初来乍到,环境不利,人际生疏,工作尚不能打开局面,只能从头做起……。
种种险、灾、穷、困、厄造成的逆境,绝非人的意志可以使之转移,有时人们确实无法选择自己的地位处境。
这正是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受动性的体现。
二、全面认识和辩证分折逆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逆境确实对某些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但并非任何人都能在逆境中成才,也不能以逆境成才现象来否定顺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
因此,对逆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有必要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辩证具体的分析。
(一)逆境充满荆棘但也蕴藏着成才成功的机遇 逆境对人才成长的确有诸多不利,然而如培根所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逆境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奇迹和成才成功的机遇。
古人说,祸兮福之所倚。
有犀利眼光和创新意识的智者,总能打破常规,在危机中窥见机遇,找到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对策。
1791年深秋法军进兵荷兰,荷兰掘开运河,以为退兵之计。
犹豫之间,拿破仑得知树上蜘蛛大量吐出结网,根据知识和经验,他判断马上将有寒潮来临,于是发出停止撤退、准备进攻的命令。
不久果然寒风劲吹,一夜之间河水冰封,法军踏过瓦尔河,一举攻占荷兰要塞乌得勒支城,避免了功亏一篑。
这正是拿破仑在形势不利的逆境中发现机遇的成功范例。
黎明前特别黑,成功前格外难。
人才成长过程中,只要在危机时刻再坚持一下,挺过最难熬的一段,那么紧接着可能就是机遇的光顾,奇迹的出现。
(二)逆境压抑人才但也激发人才成长的强劲动力 逆境给人才成长制造困难,形成压力和压抑,使人才成长备受挫折。
但是,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贬药石,石氏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时,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
”久处顺境,易生骄奢淫逸和惰性。
而人在身陷逆境时,资源匾乏,精神压抑,成功欲望迫切,成才动机强烈,因此常常能够取得在顺境中难以取得的巨大成功。
事实正是如此,豪门子弟多不成器。
而出身贫寒者始终处于忧患之中,逆境使人别无选择,逆境给人很大压力,而压力能激发出强劲动力。
当然,这种动力作用,主要还取决于身处其中的成才者所采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逆境磨难人才但也磨砺人才的优良个性 树木受过伤的部位,往往变得最硬。
人才成长也一样,经历逆境的伤痛和苦难之后,能磨砺出优良的个性。
立志成才的青年如果能经历一段逆境的磨难为自己的人生“垫底”,那么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意外和困苦之境遇,都能应对和承受。
少时苦难磨砺性情,可抑浊扬清成大业。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年轻时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被捕人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小岛上整整27年,3名看守总是寻找借口欺侮他。
1991年曼德拉出狱并当选南非总统,当年在监狱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应邀参加他的就职典礼,曼德拉还恭敬地向他们致敬。
如此博大的胸襟让所有到场的各国政要和贵宾肃然起敬。
后来,曼德拉解释说,他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漫长牢狱岁月的悲惨遭遇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痛苦。
磨难使他清醒,使他克服了个性的弱点,也成就了他最后的辉煌。
傅雷曾经说:“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
”这句话至为深刻。
逆境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使人学会驾驭自己的个性,适度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沦为个性的奴隶,并消除个性中的不良倾向,成为一个自身发展和谐的、与社会相融的有用之才。
(四)逆境由不幸造成但也使人才获得升华性补偿 生理学中的“补偿功能”认为,人身的某一器官如果发生病变或残缺,另一些器官的功能就会相应加强,以补不足。
如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敏,手和足的触觉也特别精锐,他甚至可以通过声音、触觉去辨别人的面貌和形象。
补偿原理同样适用于身处逆境者。
斯蒂芬·霍金二十多岁就瘫痪,后来连话都说不成,但他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史铁生患严重肾病,但最后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杨小凯饱受十年牢狱之苦,但他也因此而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经济学家。
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人们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因祸得以成功,因福归于平庸。
三、逆境成才现象的现实启示 (一)对青少年人才进行有益的逆境培养 人才成长初期,少年得志,未必是好事。
宋朝神童方仲永,5岁就能作诗,传为奇闻,但12岁时却变得“泯然众人矣”,就是因为优裕的环境害了他。
有时,环境太好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明朝宰相张居正,从小聪明过人,13岁参加乡试的试卷令考官拍案叫绝,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玉麟却建议让张居正落第。
他解释说:“居正年少好学,吾观其文才志向,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
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清醒,促其发奋图强。
”这位巡抚的远见的确令人折服。
后来张居正果然成为中兴明朝的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这不能不说与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关。
对青年人才进行逆境培养,并不是刻意制造“逆境”,而是让青年人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炼,实际上是给青年人创造锻炼成长的更多机会和条件。
(二)提高人才在逆境中奋进搏击的逆境商数 同样面临逆境,有的人跨了过去,功成名就;有的人乃至有些高智商人才,却陷了进去,被淘汰出局。
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应对逆境、解决现实难题的能力。
换言之,他们的逆境商数AQ比较低。
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
如果-逆境无法避免,危局不可挽回,那么面对现实就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初陷逆境,人的脑海里会出现一连串的恼怒,也会产生惊慌,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但是,AQ低的人容易陷人其中不能自拔,反复抱怨,愤愤不平,却忘记了去寻求解决办法。
而AQ高的人稍事之后则会冷静下来,审时度势,理智分析和判断,从逆境中走出。
这就是应对逆境的能力。
逆商之所以为人推崇,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
逆境(AQ)跟情商(IQ)一样,并非先天带来,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AQ 。
按照AQ的发明人保罗·斯托茨博士的观点,应对逆境的能力可分解为四个关系因素—控制、归属、延伸和忍耐。
控制就是认清自己改变局面的能力;归属是指承担后果的能力;延伸是对问题严重程度及对工作、生活影响的评估;忍耐是指意识到问题可能会长久存在,需要坚持一段时间。
培养逆商,主要应当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应对逆境的能力。
(三)讲究逆境成才的策略 一是在等待和忍耐中转逆为顺。
身处逆境要忍耐,沉得住气,受得起委屈,坐得住冷板凳。
这时,没有机会,需要冷静观察,韬光养晦。
如果在逆境中错判情势,急于求进,就可能招致更大灾难和祸患。
在逆境中只要坦然自处,奋发有为,就有可能在时机成熟时,化不利为有利,成其大才。
二是以乐观心态超越逆境。
这心态来自于对事业的沉迷和追求所产生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为任何逆境所掠夺、所压制。
因为逆境已经存在,不必急于改变现实,但可以在精神上超然现实,继续在对事业的执著中寻找最大快乐。
只有这样,逆境消除之日,可能就是功成业就之时。
三是积蓄力量待机突围。
面对逆境,还应当注意运用顽强而灵活的反“埋没”策略,要为破障突围进行长期艰苦的力量积累和精神准备,待条件基本具备时,以冲天之势突破逆境的羁绊,成就一番事业。
比如当自己确已获得突破性成就和创新成果,而又身处逆境的压制和封杀时,要有“突围”的勇气,披发盘肠,大胆一搏—或跳出圈子争取外界权威的支持,或争取有效的“组织保护”,或跳槽流动、远走高飞。
(四)对人为逆境进行组织干预 逆境能够使人成才,但并不必然使人成才。
逆境本身不赐于人们任何成就,在通常情况下,常常会摧残、扼杀、毁灭人才。
对于组织一方来讲,断不可以逆境成才为名,置人才于逆境或陷人才于困境而不顾。
不能把“逆境成才”当教条,搞盲目的“逆境崇拜”。
毕竟,逆境中的成才是压制性的,它不利于人才认知系统和身心性情的健康发展。
任何组织和领导者都应对人才成长中的各种人为逆境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思想教育工作,以消除产生逆境的不利因素,通过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内部环境与适当的物质待遇,为人才的社会角色成熟和德识才学体全面发展提供更良性的空间,使人才远离逆境的折磨与推残。
这也是社会和谐、民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于”逆境有利于人成长“的名人名言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
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
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
(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
(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
(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
(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
(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哪里。
(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
(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
(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