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红楼梦读后感唯美句子

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

满唐言,一把辛酸泪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前世的,后还。

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们回味再三。

我曾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宝玉的看破红尘,宝钗的夜对孤灯,以及贾府的衰败萧条;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为什么不成全宝、黛的爱情,反使他们阴阳相隔,最后落得个天各一方

人世间就真的只有忧愁与伤心的泪雨吗

”放下这本书,却放不下一腔忧愁,放不下宝、黛的爱情悲剧,放不下颦儿的泪、颦儿的忧、颦儿的愁、颦儿的苦。

她有闭月羞花之娇美,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显出她的弱不禁风,她的泪眼朦胧、魂牵梦萦。

她本是冰雪聪明的奇女子。

魁夺菊花诗的潇洒,庐雪庵争联即景赋诗的敏捷,与湘云月下吟诗的才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她将无人能比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我折服,令数千万人为其倾倒。

但细细品来,纤巧感伤的字句后,又隐藏了多少眼泪,多少心酸。

身世的凄惨、寄人篱下的痛苦,谁人知晓

孤傲自许的清高,天真率直、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注定凄凉结局,泪尽而逝。

三月,花朵艳放,花香满天,黛玉,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芬草菲飞的泥土中。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与宝玉爱情的凄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

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成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块绊脚石,使得原本疼爱她的贾母对她渐渐疏远,胜利的天平自然倾向了城府极深的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计使两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泪焚诗,含恨归去,从此阴阳相隔,宝玉疯疯傻傻,后看破红尘,削发为僧。

可悲,奇苑仙葩早做北邙乡女

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曹雪芹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悲剧典型,可能是为了告诉世人: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

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

曹雪芹是否也把自己的痛思寄托在这个奇女子身上呢

无人知晓。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语……满意请采纳,谢谢~~~~

求红楼梦的好词佳句以及好段和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

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

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

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

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

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

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

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

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

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

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

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

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

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

是无法写好的。

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

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2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湘云的文字,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

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

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

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

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书归正文,呵呵,湘云第一回出场,人并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笔吧。

而后由贾母,王夫人眼中写出湘云之衣着打扮,再由宝钗口中说出湘云旧事,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丝毫不费笔墨,却有如此传神。

到宝湘在书中的初会便是有一番景象了。

与宝黛初会比较看来,当真是妙极。

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几多。

而这位云妹妹当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齿伶牙,几个绛纹石的戒指换出的那一番道理,想来读者应记忆犹新吧。

直到玉卿挨打,宝钗赶蝇,龄官划蔷,湘云才结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

此间数个故事,纷乱头绪,却从未有缺何人,象凭空消失一般,必在纷乱中有几笔点到,象宝玉挨打时,众人来看,便点了湘云一笔,宝钗赶蝇时,湘黛二人偶见,又是一笔。

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龄官划蔷后,湘云来辞,一切就顺理成章,总在乱中添置几笔,让人看后觉得简单而又有绪。

湘云二次来访,便是海棠结社后了。

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画湘云的性格,此一次则刻画湘云的才情。

两首白海棠诗写尽多少故事,而其中“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两句我窃以为便是其真实写照,再看她的菊花诗“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事,看来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咏者,不枉矣。

再看红楼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图中,也不乏湘云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写到“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如此这般,红楼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读者面前,如此文字,试问古今小说中非红楼而谁有

好一副红楼百笑图,如见如闻。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最热闹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等,如果说从前那两次只不过是湘云的一个剪影,那么此两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个升华。

在庐雪庵的联诗中,湘云的联句是最多的,在我看来质量也是最高的。

雪芹先生以如此笔墨将新到的宝琴,李纹,岫烟都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

憨湘云醉眠芍药洇,在我看来是红楼中画湘云最美的一副图画,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般,湘云则是眠花了。

试想红楼众闺阁中,除却湘云,还有谁会如此酣眠,无拘束,无牵挂的醉卧于花阴之间。

在湘云的世界里,没有解不开的烦恼和忧虑,试问钗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吗

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便是这样的真名士。

“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也许是胜极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荣文字的背后便隐藏了无限的悲哀,此后逐晴雯,死金钏,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从此便笼罩上一层阴云,再也没有散开,湘云此后再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笑声了。

红楼便真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就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吧。

================================================================红楼梦读后感3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

”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

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

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

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

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

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

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

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

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

我的想法太极端了。

“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

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

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

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

去追求功名利禄吗

”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

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

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

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

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

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

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

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

说来,得人心又如何

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

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

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

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

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

就此打住,多说无意。

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

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

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

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

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

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

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

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

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

韶华散尽,容颜衰。

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

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

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

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

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的好词好句和读后感

好词好句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西江月 嘲贾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似姣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宁府上房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褔,谁知公子无缘。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金陵十二钗正册——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金陵十二钗正册——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金陵十二钗正册——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金陵十二钗正册——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金陵十二钗正册——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黛玉闻讯气死。

尽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我不是天生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只是觉得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

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看看宝钗的下场,更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

以前我是很讨厌薛宝钗的,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

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得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黛玉更令人叹惜。

如果贾府不倒,宝钗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如今呢,贾府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做宝二奶奶还有何等意义呢

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独守空房,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夸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 ,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已。

而曹雪芹先生也正是想抨击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并非单单描述剧中人物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则是反应了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不少于30字,25篇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1)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

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

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

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

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

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

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

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

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

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

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

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2)《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

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

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

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

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

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

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

不住地流泪。

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

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

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

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

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我为黛玉和宝玉感到悲哀,宝玉最后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是为自己而死的。

便在灵柩前放声大哭。

一个风光显赫的大家族,就这么没落了

不知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们,是否都和我一样,为他们感到悲哀、痛心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3)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

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

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别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

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知道,一但自己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

她只能小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

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这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表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己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美好的憧憬与爱情,但妙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

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

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

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

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

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

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

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

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

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

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

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

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

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

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

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不要很好,小学水平300字,要有四人物

读后感第三十五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对当时社会不关心的怡红公子,在女人身上却舍得下功夫。

(你呢

终日为她们写诗不也是吗

)白玉钏是金钏的妹妹,主子叫她给宝玉端莲叶羹来,她因姐姐之死事与宝玉有关而不快活,宝玉便用尽心机智让她舒畅起来,又想尽法子让她尝自己的莲叶羹,无非让她先尝一口,碗边留下香唇印,满足他的可笑的嗜好而已。

(并不可笑啊

)黄金莺是宝钗的贴身丫头,她给宝玉结梅花络,用来络他的玉。

这里预伏着日后莺儿成为宝玉的妾。

莺儿和宝玉关于色彩的对话,是色彩美学,我曾用作教材。

宝钗要她只用黑线配上金线,(黑线是要配金线才美)不但适应宝玉的审美需求,而且,是暗寓宝玉的婚姻有金玉和木石两种。

金色即宝钗,黑色即黛玉。

回中有一段关于袭人向王夫人告密的事。

袭人因此升了级,提了月薪。

我有诗:读《红楼梦》第36回袭人因向王夫人会报宝玉不肖种种而获奖升级:夫人跟前小动舌,间谍生涯实堪恼;升级奖物增工资,天下奴才都来效。

袭人虽然可恨,但又值得同情。

一个弱女子,她能怎样做人呢

都像晴雯那样锋芒毕露吗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云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绣鸳鸯,是说袭人为宝玉制作肚兜时绣上面的鸳鸯,这肚兜是用来缚在小肚子上,以免睡觉时着凉。

肚兜上不绣别的花鸟而绣鸳鸯,是有用意的。

袭人干这活的时间是在宝玉睡中觉时,地点当然是在怡红院内,位置是在宝玉对面。

坐在床边为意中人干活,看着意中人的睡姿,闻着意中人的气息,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福啊。

袭人正干这活时,宝钗突然进来。

聪明的袭人忙把这位置让给了她,让她享受这难能可贵的艳福。

回目说是在绛云轩,因绛云轩是宝玉原先住过的地方。

梦兆,是说宝玉在梦中说“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要木石姻缘”,这梦话是一种预兆,暗示日后宝玉虽和宝钗成婚,但他却不爱宝钗。

当宝钗正陶醉在爱福中时,宝玉忽然说起了这样的梦话,一瓢冷水浇来,好悲哀啊。

此刻,我有点同情宝钗。

识分定,就是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是有一定缘份的。

贾宝玉是女性崇拜者,他泛爱各种女人,也征服了一大批女人,连最傲慢的妙玉也被他征服。

他认为所有女人都爱他,都能为他所征服,其实不然。

他这次到梨香院来,遇到了演员龄官,他曾同情过,当然心里也爱过这位形貌像林黛玉的女戏子,他想征服她,他以为这位龄官也同样会钟情于他,其实不然。

龄官一心爱的是贾蔷,面对宝玉,她睬也不睬。

宝玉在尴尬中才意识到人与人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爱情和友情,都是有一定缘份的。

这回好像写到宝玉捱打养伤期间,“每日甘心为众丫头充役”的话,这话真妙。

唐伯虎是个骄傲的人,但在他所爱的女人面前,他也甘心为她充役。

呜呼,在爱情面前,人无尊严矣

有诗:平生高傲不合群,不睬权势不敬神。

若遇通灵维纳斯,甘拜裙下当仆人。

(夫子自道也夫

一笑。

)当然,甘心为众丫头充役,说明宝玉本性不改。

贾政的“棍棒出孝子”,从理论到实践彻底失败。

读此,大有感慨:为教儿子施淫威,贾政心比猛虎毒;谁知道高魔更高,棍棒越打越不服。

怡红养伤不思过,女儿国里当公仆;古来大男主仆礼,全遭不肖来颠覆。

贾政教儿枉费心,末世礼教难延续;奉劝世间为长者,教儿不能凭压服。

(荒先生:你真有意思

)何人伴我咏黄昏——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在红楼梦时代,像贾宝玉这样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在寒窗苦读,为“学而优则仕”而辛勤奋斗;一旦有了功名,即在官场中辛苦钻营,在尔虞吾诈中勾心斗角,或向上爬了,成为吃人者;或栽了跟斗,成了被吃者。

且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之流,多么可怜。

本书中贾雨村的一生就是这方面的写照。

贾宝玉很有福气。

逃开了那个吃人和被人吃的屠场,躲进了女儿国,整天和一群女孩子消遥。

这两回是说他和众姐妹在诗社吟诗。

口角噙香,心吐芳言,看到的是风花雪月之美,听见的是优雅芬芳之音,闻到的是花香诗香美人香。

而最重要的是,感受到的是:众女儿在他而前各各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

这样的神仙生活如能享受一天,也是大福啊。

诗是诗人的一种自我解剖。

花,就是女人。

女人吟花诗,就是表白自己,或展现自己的美,或吐露心灵秘密,或发泄某种在平时难能发泄的情绪。

女人的生命就是爱情。

女人写诗,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总是要:或直接或间接流露自己在爱情方面的理想、追求、欢乐、愁苦等等情绪的。

一群女孩子在一位男士面前说:你来看我呀:我是怎样的美丽啊,我有多么快乐和痛苦啊,我的心灵深处有好多好多秘密啊···在这种情境中,这位男士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起码是有一种美的享受吧

贾宝玉在众女吟诗中的享受的便是这种美福。

你看:咏白海棠诗,探春的诗是说:“我的灵魂像玉一样高雅,我的肌骨像雪一样洁白,我不想做神仙飞天,愿有异性陪伴我怜惜我。

”宝钗的诗是说:“我有高贵的身份,我有美丽的容姿。

我有丰艳的身子,我有淡雅的风韵。

”黛玉的诗则说:“我孤芳自赏,我满腔的心事不想向谁诉说。

”湘云则在叫喊:“我寂寞啊我的爱情寂寞啊

”秋爽斋,是贾探春住的地方,故以代她名字。

这位才女在第三回中出现了一下,至此才着力描写她。

她给哥哥宝玉写信要成立诗社,后定名为海棠社。

几首咏白海棠的诗,如果对诗兴致不是很浓的读者,可以不去多读它。

蘅芜院是宝钗住处,是宝钗的代名。

诗社邀史湘云入社,由她来做一次东,作东要办宴招待大家。

她不富裕,这样的阔宴她请不起。

宝钗为她出主意,请吃螃蟹。

宝钗又帮她拟出诗题——菊花题。

宝钗和湘云因人生观相似而成了朋友。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这回题目不难懂。

螃蟹宴上的情景写得生动有趣,各个人物的言语、行动、声音、笑貌,都依各人的身份、性格和特定处境而异。

妙文多多。

所写菊花诗和螃蟹咏也各有特色。

第三十九回 村老老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村老老即刘老老,村,义双关:农村是本义。

村,蠢也,(其实不蠢)与“情哥哥”的“情”相对。

信口开河,说明刘老老会应付场面。

情哥哥,指宝玉。

这个女人崇拜狂只要一看到女人,甚至一听到女人的故事,便有了兴趣,便有了精神。

他对刘老老讲的雪地女孩的故事听得如此津津有味,还要寻根究底。

看到此,使我想起年轻时的一件趣事。

在某农村搞四清(农村干部整风),一天,四清工作团长游某来到我们的工作队听会报。

队长和组长们准备了一大叠材料,很认真、很辛苦、很恭敬地向这位大员会报。

哪知这位团长坐在趟椅上闭目养神,爱听不听;队长们很着急。

有人写条子给我,要我这个谋士出主意挽救这个尴尬局面。

我是工作队的秘书,便来发言(会报)。

我发言的内容是某村一个漂亮的女人勾引党支部书记的事。

当我说出了第一句“……这个女人很漂亮,很风流”的话时,那位姓游的大人物当即从椅子上端坐起来,睁开了大眼,不但聚精会神听我的会报,而且,用眉飞色舞的表情对着我,不时插话。

会场顿时活跃起来。

在我们干部队伍中,喜好女色,贾宝玉式的人物也不少啊。

(评:好笑

忽然插入这么一段趣话,讽刺得刻薄。

缺德

有味

不过,对这位干部先生是抬高了。

他哪里配得上做贾宝玉

是琏珍薛蟠之流的庸人而已;此公我认识,不学无术,贪恋女人,是其本色。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回写贵族阶级的得意非凡。

宴会上因刘老老出洋相引众人大笑,各人的笑态都依不同性格、身份而异。

刘老老被取笑,实在是个悲剧。

牙牌,又叫牌九,是一种骨制的娱乐赌博工具,形似麻将,上面刻着各种样式的点数,点数各有名称,叫“天、地、人、和、三长、四短”等等。

如12点为“天”,2点为“地”……令,即酒令,是一种高雅的席上游戏。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鸳鸯,这个红楼梦中使我很敬佩的人物,被初次描写。

好有气魄

在宴会上俨然是个统帅姿态;但她日后的命运呢

(这一问令人深思)好词好句1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2 花开易见落难寻3 花落半身埋4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5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6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黄土垅中,卿何薄命。

7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8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掊净土掩风流 9 乱哄哄你发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作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 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0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1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1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13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4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

15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1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7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8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19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低迟

20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21 真做假时假亦真. 无到有时有还无. 22 花落人亡两不知! 23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2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5 娴静处若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红楼梦读后感4000字。

谢谢。

谁写了给我留言下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

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

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

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

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

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

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

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

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

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

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

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

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

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

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 :反弹琵琶晴雯篇“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惹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

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

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

当然不全是。

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

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

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

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

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

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

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

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

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

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

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

平等

怎样的平等

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

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

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

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红楼梦读后感 :宝钗的悲剧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唯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