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本拍摄的关于二战的电影吗
题目是什么
《太平洋的奇迹》、《血战冲绳岛》。
纯日本视角,还挺靠谱。
《硫磺岛家书》这个算是合拍,日本视角,还算不叫认同日本的一个版本。
请问这部日本电影的名字叫什么
《动荡的昭和史》是堀川弘通执导的一部战争类电影,小林桂树、三船敏郎等人参加演出。
影片讲述了日本在2·26事件以后发生的故事。
日本天皇是谁
个人认为,不应只关注二战之前几年,甚至应该上溯至明治维新时。
应该注意,明治天皇与昭和天皇之间还有一位大正天皇,虽然在位时间不长(14年),但是军队数量,军人势力在此期间急剧扩张,天皇的权利被架空。
进入昭和时代,暗杀几乎成了家常便饭,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恢复现役武官制,陆军可以直接掌握国家权力。
昭和天皇想通过将皇族安插入军队的方法控制军队,结果,大家都知道的,作用不大。
由于与军队有分歧,甚至遇到过好几次军变,你可以看看日本人拍的《动荡的昭和史》,个人感觉,政比坛上当时的中国还乱。
二战中,天皇被隔绝在皇宫里,如何决策
还不是大臣们说了算。
求类似2022版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日本二战电影
1946-我对青春无悔1956-二十四只眼睛1960-太平洋之岚1968-战后残酷物语1968-山本五十六1970-虎
虎
虎1970-战争与人1971-血战冲绳岛1974-望乡1976-逝风残梦1977-人证1981-联合舰队1983-日本海大海战1984-燃烧的零式战斗机1992-落阳2003-间谍佐尔格2003-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2004-暴风女神2004-赤月2005-男人们的大和号2006-硫磺岛家书2006-没有出口的海2007-吾为君亡2008-我想成为贝壳2008-雾之火2008-最后的早庆战日本视角的二战影片14部№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
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
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
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
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
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
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
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
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3:《虎
虎
虎
》(《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
《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
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
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
”,对此,我只能无语。
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
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
(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
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
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
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
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
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
(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6:《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
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
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
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
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
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
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
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7:《广岛之恋》(黑白片;法国、日本):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
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
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
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8:《逝风残梦》(《风雪黄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
其实影片只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一个爱情悲剧而已,对战争本身没有直接的描绘或批判,当然片子对战争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开头就有一段对话说道:“我们和敌人无怨无仇,但却要杀死他们,可他们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吗
……这场战争是错误的”。
PS:影片的音乐很不错~№9:《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简直拍成了偶像剧,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痒)。
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娇小玲珑的女教师大石拥有「大石」这样大气甚至宏伟的姓。
大石老师认真教学,关爱她的十二位学生。
大石老师面对班上看着她的二十四只眼睛,发誓要让它们「永远闪亮」,但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彻底断送。
渔村小学男生被征召入伍,大部分死于战争,活着的也成了瞎眼残疾者。
大石老师的丈夫也命丧战场。
该片改编自日本左翼女作家荣井壶同名长篇小说,人道主义倾向非常鲜明。
”№10:《我对青春无悔》(《无愧于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泽明的作品,拍摄于二战结束后不久,改编自左翼作家久板荣二郎的同名小说。
故事以京都大学教授龙川事件和德国红色间谍佐尔格事件为原型,讲述女主角幸枝嫁给反战作家野毛后的种种遭遇,野毛因发表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言论被检察官逮捕结果屈死狱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从此被视为“卖国贼”,不但成天遭受众人的白眼,几经辛苦种植的田地也被“爱国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终于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对曾经受到的种种不白之冤,幸枝并不感到后悔,因为附近的坟墓里躺着野毛……№11:《动荡的昭和史·军阀》(日本):东京英机的漂亮话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的对比,新井记者决意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正当人们为新井的义举所感动时,却有人跑出来这样斥责他:“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讲过些什么
什么‘皇军无敌’啊,什么‘圣战’啊、‘万岁’啊,什么消灭美英鬼子……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
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
打了胜仗,你们就歌颂东条,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
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就应该停下来’,看你们说得多好听哪
那么,打得胜的仗,就应该打吗
你们号召‘圣战,圣战……’把日本搞得支离破碎……所有认为战争该打的人,全都该处以死刑
死刑
”(中文版由上译配音)№12:《没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带明显的政治倾向,属于“述而不评”的类型,导演只不过用平静的镜头说明了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而没去论辩论其中的是非,对日军的行为既不鼓吹,也不辩护,正如主人公父亲所问的:“国家是什么
”。
士兵们出征前常唱为国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却常唱想念故乡的歌曲,而热爱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反思色彩:“你见到过敌人的样子吗
我们老说‘敌人、敌人’,可是,就算是美国的水兵也是喜欢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恋人的人,也大有人在。
撞沉敌舰,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临终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国尽忠”,而是大自然的美丽……№1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国、日本):中国对日本总是要比对国民党来得宽容,80年代初,正当中国许多影视作品对国民党的塑造还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时,对日本人则已经开始日趋客观化。
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两国人民的“历史教科书”,双方都可以用它来自我反思。
本片导演佐藤纯弥还执导过宣传中国文化的《敦煌》、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战作家森村诚一的作品《人证》等,但左藤也曾跑去执导过“招魂片”《大和号》,日本有不少导演和演员既参与过反思片,同时也参与过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机会,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14:《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来信》;美国、日本):很多人认为《父辈的旗帜》不如本片来得“好看”,对此我不以为然,论反思性,《家书》不如《旗帜》。
正如导演所说,他拍《家书》并非为了讨好日本人,而是尝试着从日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始终不是日本人,看待问题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厢情愿。
我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栗林忠道曾在中国进行扫荡,坏事干尽,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
《家书》终究只是一部视野狭隘的商业片而已,要说没有一点反思倒也冤枉,但远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