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中记载对自己的评价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以前读这段话总不知是什么意思,翻看历代的注释也众说纷纭。
我现在已五十多岁了,联系自己人生走过的历程,似乎对这句话有了顿悟。
我现在把它写出来,和有兴趣的朋友磋商。
我的理解是,这是孔子到了七十岁时对自己心理历程的总结。
孔子聪颖好学,敏悟深遽,志向远大,老觉无成,回顾一生,实感无赖,自我安慰,才对自己一生作了评价。
“吾十五而志于学”,意即我到十五岁才知道下决心学习。
志作立志解。
小孩子一般七岁左右发蒙,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是懵懂的,不知专心致志地学习。
从小就知道发愤苦读的小孩是极少数。
孔子虽然后来成为圣人,但在十五岁之前也是不知道发愤学习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这一生做什么,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确定做什么专业一样。
一般人二十岁就确立了,孔子迟了,爱玩,他去当吹鼓手去了。
直到三十岁才醒悟要干正事。
“四十而不惑”,三十岁确立了要干正事,干什么正事呢
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
意即直到四十岁才不犹豫,才不疑惑。
才坚定要干“兴灭国,继绝氏,举逸民”、“克已复礼”的大事。
这个“不惑”,是指对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认定的事业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
不是对任何事物、任何道理的不疑惑。
“五十天命”,四十岁坚定了目标,竞竞业业干到五十岁,在鲁国当大司寇,极力去“克己复礼”,但是也没干成,这是天命啊
不是我不努力、不专心致志啊
意即五十岁也没达到目标我才知道这是天意啊
并不是五十岁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顺”,大志向没实现,埋怨的,挖苦的,污辱的,耻笑的,等等,都来了,甚至有的骂孔子是“丧家之犬”。
听得人心烦意乱,五脏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气,直到六十岁才听着那些话感到无所谓,听着只像没听着的,意即到了六十岁什么话听起来都心情顺畅,不生气。
都无所谓。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大志向未实现,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订《春秋》,一至到了七十岁,这时侯孔子的心理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说话、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违反道德,违反周礼。
孔子的这段话,概括、精确,只几十个字就把一生的心理历程道出来了。
我们从孔子的话中可以听得出,在行将走完人生历程,在回顾自己一生的作为的时侯,作为一代天才,一代哲人的孔子的心里,也不免带有几分遗憾,几分无赖。
孔子的一生,就像杜甫评价诸葛亮的一生样:“三方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其所主张的事虽不可为,但其人品却高不可及。
湖北省云梦县 王保清2009.9.25
三礼教育
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
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
《仪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
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基本解释〕“三礼教育”是指礼节教育、礼仪教育、礼貌教育。
礼貌是大家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礼仪即是礼节和仪式。
礼仪首先表现在仪态和仪表。
〔基本的仪态表现〕仪态包括(1)学会微笑,(2)基本的礼貌用语,(3)基本的站姿、坐姿、行姿。
仪表包括(1)同学们的发型(2)同学们的着装。
礼仪有校园礼仪和校园外礼仪.校园礼仪包括(1)课堂礼仪(包括作好课前准备和遵守课堂纪律和课后礼仪)(2)师生间礼仪、(3)同学间礼仪和(4)男女同学间礼仪。
校园外礼仪还包括、公德、爱心、孝心和与人为善等。
古人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缺少社会礼仪知识和规范意识,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
以“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为内容的“三礼”教育和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
、、、礼貌是一种语言。
它的规则与实行,主要要从观察,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
——洛克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
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
——王尔德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礼貌出自内心,其根源是内在的,然而,如果礼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与实质亦随之消失。
——约翰•霍尔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荀子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陈毅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在男人身上,智慧和教养最要紧,漂亮不漂亮,对他来说倒算不了什么
要是你头脑里没有教养和智慧,那你哪怕是美男子,也还是一钱不值。
——契珂夫教养中寄寓着极大的向往——对美好和光明的向往。
它甚至还有一个更大的向往——使美好和光明战胜一切的向往。
——阿诺德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到人家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
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卢梭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佳信与义。
——唐张九龄良好的礼仪的功用或目的只在使得那些与我们交谈的人感到安适与满足,没有别的。
要能做到通过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礼节与尊重,表明你对他人的尊敬、重视与善意。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能做到这种境地,而又不被人家疑心你谄媚、伪善或卑鄙,是一种很大的技巧。
——洛克人类追求的无非是快乐,因此有礼貌的人较之有用处的更能得到别人的欢迎,一个真挚朋友的能力、真诚和善意,往往不易抵消他的严肃与坚实的表示所产生的不安。
——洛克知识必需用礼貌来装饰并抚平他在世间的道路,没有它们,知识就像一颗硕大而粗糙的钻石,为了好奇与它实质上的价值而收置在树里固然好,但是琢磨之后却更为珍贵。
——查里德菲尔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
——阿诺德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佚名一人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
不做影子,而做人。
——罗曼•曼兰切忌浮夸铺张。
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列夫•托尔欺泰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管仲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管仲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爱默生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卢梭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对于他们已经做了坏事,不防宽大为怀,如果你愿意。
对于他们将做未做的坏事可决不能放松。
——罗曼•罗兰让一得百,争十失九。
——马克谦逊是美德的色彩。
——提奥格尼斯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柳宗元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能够再恢复的。
怯懦无能和不懂人情世故是大家归给私家教育的过错,其实这并不是在家庭里面进行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并不是无法医治的毛病。
如果说家里溺爱太过,常常使人懦弱无能,应该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德行的缘故。
——洛克彬彬有礼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
——爱默生这种落于俗套的高贵和风雅是再平庸低劣不过的。
——雨果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贫而无诌,富而无骄。
——子贡没有经过琢磨的钻石是没有人喜欢的,这种钻石戴了也没有好处。
但是一旦经过琢磨,加以镶嵌之后,综们便生出光彩来了。
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洛克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怀忌恨。
——斯宾诺莎、这就是纯朴性格的好处:如果说这种性格有时会叫人作出非常笨拙的事情,如果说这种性格在上流社会几乎可以肯定会让具有它的人遭到毁灭,那么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性格对于具有相近性格的人来说,它的影响却是迅速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司汤达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望的。
——富兰克林在风度上和在各种事情上一样,惟一不衰老的东西,是心地。
心地善良的人单纯朴实。
——巴尔扎克当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他就应当与大言不惭和骄揉造作之间保持等距离,既不夸夸其谈,也不扭捏取宠。
——雨果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然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
美德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的心灵的表现形式。
——纪德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老不可满。
————魏微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
——萨迪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
——唐•吴兢存在着一种出自内心的礼貌。
它是变换了形式的爱心。
由此产生出一种外部表现出来的最适宜的礼貌。
——歌德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
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
——培根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这种心理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
——洛克一切礼仪,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为,言不由衷的欢迎,出尔反尔的殷勤而设立的;如果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形式就该一律摈弃。
——莎士比亚不应嫉妒天才人物,就像不应该嫉妒太阳一样。
————尤里•邦达列夫一个头脑正常的人,是不会自满的。
——圣西门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爱”,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对人们积极的爱。
这种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应在家庭中奠定。
儿童对母亲的爱是从母亲对婴儿的热爱及其满足于身体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要素,则有待于学校教育。
教师对儿童也应当具有父子般的爱,并把学校融化于大家庭之中。
——裴斯泰洛齐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想得太好,以致把自己的价值估计得高;我们也不可因为自己具有某些长处,别人没有,便以为应在别人面前占优势;我们只应该在我们的本分以内谦逊地接受别人对于我们的给予。
——洛克他的谈吐总是平易近人的,这种单纯既掩饰了他对某些事物的无知,也表现了他的良好的风度和宽容。
——托尔斯泰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列夫•托尔斯泰慷慨,尤其是还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
————歌德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和气汤。
——陶觉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如果把礼仪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
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
这是最难又是最好的。
——培根所谓从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遇别人。
——查理德菲尔为了使儿童具有自信,获得一点点与人相处的技能,就去牺牲他的天真,让他和那些没有教养的邪恶的孩子交往,这是很不对的;刚毅自主的品性的主要用途是为保持他的德行。
男孩子有了与人交接的机会,没有不能学得镇定的,只要时间够。
——洛克言非礼仪,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属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对我们的习惯不加节制,在我们年轻精力旺盛的时候,不会立即显出它的影响。
但是它逐渐消耗这种精力,到衰老时期我们不得不结算帐目,并且偿还导致我们破产的债务。
——泰戈尔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真正的品质。
——理查德•斯蒂尔我愿意以天才比美德,以学问比财富。
如美德越少的人,越需要财富,天才越低的人,越需要学问。
——杨格所谓良好教养……它们在几乎所有国家中乃至于一个地区里,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
——切斯特菲尔德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洛克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子女的服从性,服从性的培养可以使子女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
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从性的培养,他会变得唐突孟浪,傲慢无礼。
——黑格尔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札记》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
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
否则,便只能在愤怒争吵、妒嫉仇恨、唠唠叨叨中讨活了。
——泰戈尔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宋朱熹礼仪又称教养,其本质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蔑而已,谁能理解并接受了这点,又能同意以上所谈的规则和准则并努力去实行它们,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
——洛克一种虽然拙劣的辩词或平凡的观察,如果这样提出来,前面加几句尊重别人的意见的话,他便可以得到更多的荣誉和重视。
————佚名年轻人不可中途插嘴,说的时候要用请教的态度,不能像教训别人似的。
应该避免固执的态度和傲慢的神情,要谦逊地提出问题。
谦逊不会遮住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量。
它反而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注意,使他们所说的话宜于让人接受。
——洛克浑身刻板死沉、满面阴惨抑郁的人,不论其生相如何,衣饰如何,都是天上人间最坏的人。
——狄更斯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歌德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要做一个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人,不管是在深藏内心的思想活动中,还是在表露于外的行为举止上都是这样。
——温塞特善待那些具有爱心的人。
——梅特灵克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细腻与风雅原是朴实的人必然具备的长处,在他身上使他的谈吐更耐人寻味,不亚于主教的辞令。
——巴尔扎克“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长、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示范对儿童的影响。
——夸美纽斯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 的不足。
——卢梭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学哉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柯谦逊和服从使他们更适于受教导;所以事先尽可以不必过于注意自信的养成。
最该花时间,下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们获得德行的原则、实践和良好的教养。
这才是他们应该事先多加准备的事,免得后来容易失掉。
——洛克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赫尔岑一种天性的粗暴,使得一个人对别人没有礼貌,因而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倾向、气性或地位。
这是一个村鄙野夫的真实标志,他毫不注意什么事情可以使得相处的人温和,使他尊敬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洛克教养就是习惯于从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满足而且知道为什么。
——范戴克礼也者,犹体也。
——《太平御览》用语言、事物表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儿童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
——夸美纽斯礼即理也。
——朱熹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歌德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诸葛亮我的主要办法,首先是通过孩子们对共同生活的初步感觉和在发展他们初步的能力上,使他们产生姊妹兄弟般的友爱,把整个团体融化于一种大的家庭的朴实精神中;并且就在这种基础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中,鼓舞他们一般的义务感和道德感。
——裴斯泰洛齐骄则无礼。
——《国语》我在日常生活中严守着一个美好的准则:“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是素以此来鞭策自己的。
——安格尔侍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明•吕坤诚实,像我们所有的情操一样,应当分成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类。
消极的诚实在没有发财的机会时,是诚实的。
积极的诚实是每天受着诱惑而毫无动心的。
——巴尔扎克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旧唐书》轻蔑,或者说是缺乏适当的敬意。
这可以从容色、言辞或姿色上面表现出来。
——洛克非难别人,找别人的错处,这和礼仪是直接对立的。
人们无论犯了什么过失,或者当着别人的面,把它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宣布出来。
任何人有了污点都会感到羞耻。
缺点一旦被人发现了,他总会感到有点不安的,哪怕仅仅被人疑心有缺点也一样。
——洛克任何人,不论多么博学,只要他的冰问和他的生活之间还存在着一段不可架梁的距离,就都称不上是有教养的人。
——波伊斯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夸美纽斯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荀子礼让不费什么,而得到一切。
——蒙塔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
——贺拉斯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斯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在巴黎,真正的道德,跟一颗大钻石或珍奇的宝物一样受人欣赏。
——巴尔扎克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子自负是进步的敌人。
——比奥决不要骄傲。
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
——巴浦洛夫合理安排儿童每天的生活,使之总是忙于有益的事情避免无事生非或虚度时光。
——夸美纽斯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对于对方的无礼的一种无言的非议和责备,而这种讥讽是使谁都会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他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述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尊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
——穆尼尔•纳素夫人之有礼,忧鱼之有水矣。
——葛洪凡是一个能够受到大家欢迎的人,他的动作不仅是有力量,而且要优美,坚实是不够的,就是有用也无济于事,无论什么事情,必须具有优雅的办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欢。
——洛克我们耐得住习以为常的恶习,我们非难新发现的恶习。
————赛勒欺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和周围的恶,并下决心去消除它。
——赫胥黎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常常在生人或他们的长辈面前显出一种村俗的羞怯态度,他们的思想、言辞、容貌,全都显得狼狈不堪;自己在紊乱中也失去了主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来显得不自然,不优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悦与欢迎。
医治这种毛病的惟一办法也与医治其他毛病的办法一样,要使他们通过练习养成一种相反的习惯,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种朋友。
——洛克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探索别人身上的美德,寻找自已身上的恶习。
——富兰克林真正以谦虚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
——丁尼生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你伤害过谁,也早已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你。
他决不会记住你的优点,而是记住你对他的伤害。
——戴尔•卡耐基插嘴和争辩也不符合礼仪的要求,别人谈话的时候去插嘴是一种最大的冒犯,因为我们在知道人家将说什么之前就去答复人家,若不是鲁莽愚蠢,也是一种明白表示即对方的话他已经听腻了,不愿对方说下去。
——洛克权力和财富,甚至德行本身,其所以被人人看重,也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增进我们的幸福之故,凡是帮助别人,而帮助时的态度不好,使得别人感到不安的人,从别人的幸福看来,他是不会受到欢迎的。
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对方感到舒畅,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卑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说得到了处世的真诀,到处都会受到欢迎与重视。
所以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洛克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也。
——吴兢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认低于我们的事物高于我们,也是一种美德。
——歌德使人高贵的是人的品格。
——劳伦斯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致生命的崇高境域。
————丁尼生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家对你评价多么高,你总要有勇气地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巴甫洛夫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
——德漠克利特他们一旦进入社会,与人交接,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知识和自信,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失去他们的德行;所以他们对于德行是不能不在事先多如准备,使它深深固定在他们身上的。
——洛克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马克思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张载美德是安琪儿,但它是盲目的安琪儿,必须请求“知识”给它指引通向其目的地的路径。
——霍勒斯•曼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茅盾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行为。
——《诗经》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
没有高尚的情操,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
——陶铸礼节太繁,执意把过分的,别人受不了感到愚蠢,惭愧的礼节强加给别人,这种情形看起来与其说是尊重人家,还不如说是嘲弄人家。
——洛克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歌德良好教养的顶点即表现在热心助人上。
——佚名不由礼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不能久。
——杨炯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
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
要使人真正成为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车尔尼雪夫斯基我们在社会上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狈可笑,仍然是由于虚荣太甚,想从人们的恶意中窃取快乐;别人怕以产生这种恶意,原来也是由于我们激起他们的的嫉妒所致。
——司汤达我们并不鄙弃一切有恶习的人,但我们鄙弃一点美德都没有的人。
——佚名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
——嵇康如果通过修养达不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修养两字也就毫无意义了。
——波伊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即使是最深刻的言论,如果一个说的时候态度粗暴,傲慢或者吵吵嚷嚷,即便是在辩论上面获得了胜利,在别人心目中也是难以留下好印象的。
——洛克一个人应当有良好的礼貌来突出他特有的天性。
人人都喜欢出人头地,但这不应当引起别人的讨厌。
——歌德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对于心地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对于心地不是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就会使他们变得更坏。
——洛克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
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
——莎士比亚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朱熹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孟德斯鸠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
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
——莎士比亚民未之礼,虽聚易散。
——冯梦龙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
——罗曼•罗兰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孟德斯鸠民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
——施耐庵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西塞罗五花八门的粉饰,滔滔不绝的雄辩,不过是冒兖强烈信仰的无动于衷的卖弄词藻而已。
——司汤达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是忸忧羞怯。
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洛克礼貌举止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以太宽也不可以太紧。
——佚名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
无不成方圆,无则无国家。
不以规矩,不成方,“规者,正器;矩者,正方之器。
”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
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告诫人们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安邦,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
大江东流,日月交替,大自然生生不息,用规则演绎着生命的轨迹。
火车之所以能够奔驰千里,是因为它始终离不开两条铁轨;风筝之所以能高高飞翔,是因为它总是情系着手中的线;宇宙间无数颗恒星亘古不变地灿烂,是因为它们都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铁的纪律,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样,学校的生命力则来自于严格的校纪校规。
规矩是人类自己制定的信条。
规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法规、校规、交通规则、文明公约、道德规范、考试规定等等。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遵规守纪是每一个学生的职责,也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学习的需要,更是成长的需要。
作为时代新人,我们崇尚自由,张扬个性,自许新新人类,寻求标新立异,高喊“不走寻常路”,但是自由更需要纪律的约束与规范。
有一则寓言故事,名为《河水和河岸》,河水认为河岸限制了自由,一气之下冲出了河岸,涌上原野,吞没了房舍与庄稼,于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自己也由于蒸发和大地吸收而干涸了。
河水在河里能掀起巨浪,而它冲决河岸以后,不仅毁了自己还对人类造成了灾难。
为什么寻求自由的河水最终又失去自由呢
那是因为他寻求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学习需要规范,成长也需要规范,但是,我们身边不守规矩的例子却俯手皆是:有的同学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乱丢垃圾,上课吃零食,下课大声喧哗,打闹,自习课说话,迟到、旷课、遛出校外上网吧、吹口哨、相互谩骂、讽刺打击同学,未经允许,擅自出入校园。
这些违规乱纪的现象轻则会使同学们成绩下降,重则会使人误入歧途,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断了线的风筝,不但没得到自由,反而栽得头破血流;脱了缰的野马,驰骋闯荡,呼啸而去,放纵的自由最终毁灭了自己并危及他人;失去钢轨的列车,不但无缘于自由,反而导致脱轨的灾难。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也有严格的校规校纪。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自觉严格地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与校规校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相信有规矩,就一定可以成方圆
小学二年级作文选推荐几种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2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2·3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2·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2·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2·6孟武伯(1)问孝,子曰:“(2)。
”【注释】(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武是他的谥号。
(2):其,代词,指父母。
疾,病。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2·7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1)色难:色,脸色。
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
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2·9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
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这一章讲和方法。
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
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2·10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
人焉廋哉
”【注释】(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
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原文】2·11子曰:“(1),可以为师矣。
”【注释】(1):故,已经过去的。
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1)器:器具。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2·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
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2·16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1)攻:攻击。
有人将“攻”解释为“治”。
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
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2·17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2·18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
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
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
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
尤,过错。
【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
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
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中还有“”的观念。
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原文】2·19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对曰: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
直,正直公平。
错,同措,放置。
枉,不正直。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
”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
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
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
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原文】2·20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
”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
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
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
”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
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
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2·21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
”子曰:“(3)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1)或:有人。
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
”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
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
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
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编辑本段]【原文】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什么行走呢
”【评析】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
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
”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
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
”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
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
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
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
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原文】2·24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
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
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
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
《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
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勇”,就是果敢,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