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康德目的名言

有什么关于理性的名言

新学网首页 > 名人名言 > 经典语录分享到:32名人名言理性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理性的名言理性名言 理性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理性的名言92条诗是成熟的理性。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无理性不一定不理智。

理性名言英国政治史家 刘易斯·纳米尔理性是罗盘,欲望是暴风雨。

奥地利哲学家 卡尔·波普理性的第一规范是自然法则。

德国作家 凯姆庇斯一切有理性的动物,都会无聊。

俄罗斯诗人 普希金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

关于理性的名言荷兰哲学家 斯宾诺莎例外恰恰证明了规章的合理性。

英国诗人 乔·拜伦时间比理性创造出更多的皈依者。

汤姆·潘恩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

瑞士哲学家 阿米尔理性常常成为罪的奴隶而为它辩解。

理性名言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知性上的本能与理性是格格不入的。

大雅各比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英国小说家 菲尔丁理性和判断力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关于理性的名言泰西塔斯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最后的日记》产生自尊心的是理性,而加强自尊心的则是思考。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所谓智慧,我指的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

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鬼火引导人生之路,行至一半理性才点燃起灯火。

理性名言普菲费尔无愧于有理性的人的生活,必须永远在进取中度过。

英国作家 塞·约翰逊 《致皮奥齐夫人书》肉体的美,如果没有以理性作根底,只能属动物性。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书是一种活的声音,它是我们永远尊重的理性代表。

关于理性的名言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德国诗人 海涅 《论浪漫派》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就不能得到发展。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人们以为他们的理性支配言语,偏偏有时反而支配理性。

理性名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理性为感情所掌握,如同一个软弱的人落在泼辣的妇人手中。

波斯诗人 萨迪许多从未听说过“理性”这个词的人,却依然按照理性生活。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

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照耀人的唯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唯一手杖是良心。

关于理性的名言德国诗人 海涅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我的理性没受过弯曲和折叠的训练,能够那样做的只是我的膝盖。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 蒙田在人类中,秩序起着支配作用,这就证明了理性和道理最为强大。

法国作家 沃夫拿格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

理性名言法国哲学家 狄德罗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德国诗人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理智——对欲望盲从的可怜人,和对理性倾耳的认真的人同样正确。

法国作家 福楼拜如果意志要想具有法的权能,它就必须在理性发号施令时受理性的节制。

阿奎那假设我们说话要守信义,办事情要有始有终,健全的理性实在是必不可少。

关于理性的名言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真正优秀的悲剧应该在人类的灵魂舞台上上演,让人的理性做唯一的观众。

卡贝尔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

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纪伯伦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

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罗曼·罗兰世上最无谓的事就是按钟声安排自己的行动,而不按照正常的理性与智慧的裁夺。

理性名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 拉伯雷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德国哲学家 马克思人人都追求幸福。

所谓幸福,就是顺从宇宙以及遵守作为人类指导原理的理性生活。

古希腊哲学家 芝诺财富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自制、缺乏理性的人手中,就可能会成为一种诱惑和一个陷阱。

关于理性的名言英国19世纪道德学家,作家 塞缪尔·斯迈尔斯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对化作甜蜜。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情女怨》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酒并不颠倒人性,……它只能撤去理性的岗哨,从而迫使我们(清醒时掩饰的)显出种种丑态。

理性名言英国小说家 菲尔丁青春应该是:一头醒智的狮,一团智慧的火

醒智的狮,为理性的美而吼;智慧的火,为理想的美而燃。

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成功始于梦想,而梦想始于对成功的渴望,梦想是车轮,渴望是动力,智慧与理性才是决定成败的方向盘

海派清口创始人 周立波 《壹周立波秀》才能存在于悟性之中,它常常可以由遗传获得;天才把理性和想象力变成行动,很少以至根本没有遗传的可能。

英国诗人和评论家 塞·泰·柯尔律治 《席间闲谈》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关于理性的名言彼得·阿柏拉德偏见往往来自无知,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去赢得多数人的理性。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记者 柴静 《能否问得准确是我惟一需要担心的——<南方周末>访问》偏见缠住了人的性格,就无法克服,因为它们成了人本身的一部分,无论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拿偏见毫无办法。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在所谓圣徒们的生活中,诸如意志、理性那样的精神因素是充足的,但这种过分的充足反而证明了智力的相对贫乏。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威廉·詹姆斯任志强应该调整心态,走出内心自大的阴影,客观理性的面对现实,依据他的执着和坚持,应该会出现一个新的任志强。

理性名言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 牛刀人和兽的区别:人有理性,兽无理性。

人的爱不只是生理上一时的冲动,而是爱能在他们的精神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子。

学者和教育家 谢觉哉想象,这是种特质。

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法国哲学家 狄德罗有的人一点也不理解他们应当做的事情,而只理解他们已经做了的事情,仿佛理性的眼睛长在背后,只能看后面的东西似的。

英国小说家 菲尔丁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关于理性的名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18世纪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 休谟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阳性的,严肃的享受;肉欲是街头巷尾出卖的,庸俗猥琐的享受:两者是同一事实的两面。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人不仅是理性的、社会的动物,他还是生产的动物,他能够运用理性和想象力,去改变眼前的物质。

他不仅能够生产,而且必须生产以维持生命。

德国精神病学家 弗洛姆 《为自己的人》要知道,人们所发现的,或上帝和自然之仅赐予人类的所有美好的事物、理性和全部满足,所有快乐的感觉,都在于三个词:健康、安宁和称职。

理性名言奥地利哲学家 卡尔·波普真正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

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如果迫使人进入社会的是需要,在人心里培植社会原则的是理性,赋予人以社会性格的却只有美。

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

德国诗人 席勒以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关于理性的名言毛泽东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

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

论了解,多么像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我以为,一个人在胸中抹煞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巨大的压力。

走投无路的人就容易迷信,而且是什么都信。

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

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

理性名言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一个人可能先天就赋有丰富的理性和才能,但却因缺少合适的条件甚至存在不利的条件而使这些才能得不到发挥,一个本来可以成为体育运动家的人,假如限于环境而得不到适当的训练,他就成不了材。

美国作家 弗兰克·梯利 《伦理学概论》一个理性的动物,就应该有充分的果断和勇气,凡是自己应做的事,不应因里面有危险就退缩;当他遇到突发的或可怖的事情,也不应因恐怖而心里慌张,身体发抖,以致不能行动,或者跑开来去躲避。

英国哲学家 洛克人,实际上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因此,无论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或是对其他有理性者的,在他的一切行为上,总要把人当作目的。

关于理性的名言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 《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数学知识有三个不同于其它知识地主要特征:其一是数学知识比其它知识更清晰地使其结果具有真理性;其二是数学知识乃是获得其它正确知识地必经的第一步;其三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并不依赖于其它知识。

Schubert,H·无畏是灵魂的一种杰出力量,它使灵魂超越那些苦恼,混乱和面对巨大危险可能引起的情感。

正是靠这种力量,英雄们在那些最突然和最可怕的事件中,也能以一种平静的态度支持自己,并继续自由地运用他们的理性。

法国作家 拉罗什富科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我经常说到一个概念,叫“实践理性”。

我主张在婚姻中,也要提倡实践理性,不能仅仅从概念、从绝对价值出发去过一个别人描述的婚姻。

在较长的时间里面才能够体会到的东西,仅仅靠几天过家家是没有办法感受的。

理性名言反伪科学代表人物 司马南真正的朋友从来都是违背工具理性的。

从来都是违背任何世俗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的。

所以工具主义者和总是借“朋友”帮助自己的名义而抬举对方的人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

只有先放弃“有用”这样的想法,才可能会有朋友。

复旦大学教师 陈果时代的精神影响一切艺术和学问,人们的心智一巨从怠情中唤醒,激发出力量,就会指向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各种艺术和科学。

人们从愚昧无知中走出来,享用到作为有理性的人的应有权利,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行动,去开拓他们心灵上的愉快情感,就像他们开拓物质上的幸福生活一样。

18世纪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 休谟 《论技艺的提高》有四个最坏的父亲,却生出了四个最好的儿子,而另四个最好的母亲,却生出了四个最坏的女儿。

由简陋生出洁净,由寂寞生出理性,由折磨生出经验,由失败生出成功。

这是最坏的父亲与最好的儿子。

由成功生出骄傲,由经验生出奸宄,由富贵生出侈淫,由亲密生出轻蔑。

这却是最好的母亲与最坏的女儿。

武侠小说家 古龙 《失魂引》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

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

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

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

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关于理性的名言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理性和真理是人所共具的,属于那先说出来的人并不多于那引用的人。

也不是根据柏拉图多于根据我自己,既然他和我一样看见和了解它。

蜜蜂到处掠取各种花朵,但后来酿成蜜糖,便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了;已经不再是百里香或仙唇花了。

同样,人们属于他自己的作品。

他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没有别的目的,只是要培养他的这种消化能力。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 蒙田就像太阳接近清晨的大门,它先打开天空的一只小眼,驱散黑暗的精灵,照亮了一只雄鸡,唤醒了云雀去唱早祷诗,然后慢慢地给云朵涂上一圈金边,从东山后面探出头来,伸出它的金角,就像摩西因为看到了上帝的颜面而被迫用面帕罩住的额上的金角一样;正当人在讲这故事的时候,太阳升高了,露出了它美丽的脸和全部光明,然后它照耀一整天,常常有乌云遮蔽,有时又下大雨小雨,像落泪一样,很快就又落山了:人的理性和一生也如此。

泰勒有知心朋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从某一点上来说,人可以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离开丈夫,妻子,但却离不开互相尊敬的好朋友。

即使只有一个人,能最后留下来的也是朋友。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事情都是这样。

恩爱夫妻只是片面的好友,在心灵的领土上能进入更深境界的还是朋友。

在遇到灾难、危险的紧张时刻,能够站在你最近的地方的也是朋友,尽管人人都有自身难保的时候。

情人,尤其是真心相爱的情人,必须同时也是朋友。

友谊之花是开在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土地上的。

不是互相了解得很深,没有共同思想的情人,很容易成为生理性或物质性的对象。

日本小说家 剧作家 武者小路实笃 《母与子·友爱》学习:“学”是指模仿和效仿,“习”是指操练和实践。

“学而时习之”是指把你学来的、效仿来的东西不断投入到你的生活中去,从而从一个外在的标准成为一个内在的需求。

孔子和他的弟子是住在一起的,朝夕相处。

耶稣和他那12个门徒也是,他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

所以真正的学习是要谋求榜样的力量,真正的学习是要谋求精神的导师。

精神的导师会用他的言与行来无声地告诉你平庸和伟大的区别。

老子曾说过:行不言之教。

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的。

“心领神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就是真理性的东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榜样在生活中。

理性名言复旦大学教师 陈果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

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

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

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十几年前,刚做电视,给自己写了九个字,没用纸和笔,而是用心,这九个字是: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

这九个字在当时意味着一种想改变的雄心,当然,也来自对当时媒体话语状况的不满。

在各种媒体之中,空话、套话满天飞,动则祖国、人民、世界、梦想,宏大得无边无际,也就难以走近人心;而在新闻中,只有事件,只有对与错、黑与白、好与坏,却没有复杂的中间地带尤其是没有“人”,新闻成了难以触摸的展品,而传媒人,则时常如墙头草顺风倒,或仰视或俯视,很难独自站立独立思考;正是当时大量存在的这种现状,让自己与同仁,拿出“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这九个字提醒自己。

十几年过去,在进步,也在退步;有人在坚持,周遭也在变化,相当多的传媒与传媒人,成为这九个字的同行者。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空洞的套话依然存在,但你必须相信,改变是艰难和缓慢的,然而毕竟在变。

2008年,我四十岁,这是一个奇怪的年龄。

向过去看看,抓得住青春的尾巴;向前看,终点依稀可见。

而对于人生来说,再鼓起勇气,还有新的高度可迈进,想放弃,也就麻木中顺坡而下。

人到中年,总该重新打量一下,是就这样了吧,还是要再出发一次

于是,那一年,我送给了自己十二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我当然知道,这十二个字不只属于自己,实现起来,可比十几年前的九个字难多了,但值得用自己的下半辈子去为此努力。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这时间可能更长。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员 白岩松

初一学生寒假征文:“做学法守法小公民——安全快乐过寒假” 作文题目:《守法小公民》(800字左右)

今天班会课上,向我们讲解了法律存在的重要意义。

并我们三个未成年人触犯法律的案例——第讲的是两名15岁和17岁的青年合谋,到一名认识不到一周的15岁的网友家做客,把网友家里的钥匙及两万元钱盗取的事。

第二个案例讲了朋友之间进行诈骗钱财,最后被告上法庭的事。

第三个是讲一名17岁青年持刀抢劫弱小学生。

但坐牢后逐渐醒悟,心灵受到震撼,十分后悔,最后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立功赎罪的事。

他们虽然都受到了法律应有的制裁,但是他们都还是些未成年人啊

为什么会这么做

难道是他们的一时冲动

是他们不懂法律

是他们年轻气盛

还是为了生存

种种原因,到底是什么牵引着他们走向这不正的路

他们不应该这样

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从小就应该学法、知法然后便是守法、护法,最后达到“依法”。

这才是学习法律的真正目的。

然而,我们行事也要根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做,因为无论一件坏事是多么的小,如果你不以为意,并持续做下去。

那么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会变成了可怕的“习惯”。

它就会使你的人生逐渐走向黑暗的深渊。

有句话说得对: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只要触犯了法律,不管是谁都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

人们心中不能目无法纪,法律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干

往往说到这里,都会让我想到哲人康德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敬畏,一是我们头顶上璨灿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祟高的法则。

”是的,如果说璀璨的星空是以其独有的博大浩渺深深震慑了我们的心灵,那么“法”,这高擎“正义之剑”的审判官,它“公正无私”、它“扬善惩恶”、它“无所不在”,在一次次付尊严与正义与社会的同时,也一次次的将“敬畏”深深的铭刻于我们心中,让我们读懂它的真谛。

在此,我觉得,做人首先就要学会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在好的思想引导下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最后在走向成功的高峰,让你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

法是指引我们思想的明灯;法是我们成功的基本;法更是人最崇高的理念。

如果你要做一个好的学生,就应该从听从老师的教导开始;如果你要做一个好的公民,就应该从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开始。

这样就能让未来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从小培养法律意识,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习惯,遵纪守法,让法律永存心中,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急需<人是什么>的教案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语文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人是什么》精品教案设计1【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人是什么》精品教案设计1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75 更新时间:2005-4-22人是什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学方法〕师生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暮霭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 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

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

/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

/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

/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

/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

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

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

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

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

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

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

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

“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

“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

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

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

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

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

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

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

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

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

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

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

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

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

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

板书设计为: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孔子:生无所息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3、第二部分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

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

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第二部分板书设计:回忆往事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把握现实把握现实,献身中华给人希望、信心、动力憧憬未来4、练习设计: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文章录入:杨立新 责任编辑:杨立新上一篇文章: 《人生的境界》精品教案设计2下一篇文章: 《人是什么》精品教案设计2相关文章《百年孤独(节选)》精品教案《等待戈多(节选)》精品教案《墙上的斑点》精品教案设计《墙上的斑点》精品教案设计《变形记》精品教案设计4《变形记》精品教案设计1《变形记》精品教案设计2《变形记》精品教案设计3《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1《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2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我爱语文 我爱语文版权所有 站长:杨立新 刘少龙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 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暮霭 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风雨不蚀 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

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

/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

/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

/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

/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

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

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

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

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

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

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

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

“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

“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

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

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

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

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

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

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

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

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

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

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

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

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

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 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

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3、第二部分 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

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

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第二部分板书设计: 回忆往事 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把握现实把握现实,献身中华 给人希望、信心、动力 憧憬未来 4、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教案设计二: 教学设想:批判性地阅读课文 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A导入 上篇课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谈的是人生话题,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阅读赵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吧。

思考: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2、梳理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C批判性地研究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中心 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不是。

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明确:文章文题不符。

(2)思路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部分,列举古进中外如爱因斯坦、雨果等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这部分的中心点很明朗,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后部分,作者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提出“把握现时”。

思考:有人说,文章两部分是互不相关的,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不同,两部分的内容也没有联系,你以为呢

明确:前部分的中心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后部分则讲要把握现时。

两个部分至少联系不够紧密,有点脱节。

2、局部具体研究 1)文章第二部分虽然强调要把握现在,但是文字太少;最后一段文字也是在突出要憧憬未来:主次不分。

2)第8页上2段(雨果和加缪的例子不能证明“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和第9页下3段(“童梦”不能统率失恋的事例,只能统率“少年时光”)观点和材料不一致。

3)第10页下3段第1句有语病,删去“因为”。

4)倒5段1和0的类比说明实在别扭,不恰当。

D布置作业(略) 一、课文悟读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因为各种辞典上早就对人的词条作了简明的解释。

不过,他们都是分别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而本文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人是什么的。

本文虽是一篇哲学论文,却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种枯燥的政治定义和晦涩的理论阐述。

作者赵鑫珊融哲学与科学、艺术为一炉,从而使本文富有散文的韵味。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文学家雨果、歌德的话和哲学家加缪、康德的看法,指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的回答迥然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雨果把人看成是判了死刑的罪人,加缪把人看成是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

他们的回答是消极的。

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爱因斯坦说有合理的事情做,工作和生活就有奇异的色彩。

他们的回答都是积极的,且和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生无所息”见解一致。

这就表明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无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是应该不断地工作的,应该是“生无所息”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作者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三部分组成,其中对现时的把握是重点,比重占95%。

为阐述这一看法,本文又引用了若干东西方格言、诗歌、音乐、电影和名人语录,先后论述了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的意义、作用和性质,最后用类比的方法阐述把握现时的重要性及其和追忆往事、憧憬未来的关系,以诗的语言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结束全文,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见解深刻透彻。

特别吸引读者的是,本文旁征博引,把科学、艺术和哲学融于一炉,把名人语录和文艺作品中的名段名句同全文的哲学思辨紧密地糅合,形成了独特的诗化的论述语言。

二、亮点探究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

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

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

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作者认为人是由追忆往事、把握现时和憧憬未来三部分组成。

为什么说对现时的把握应该是重点,比重应该占95%?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追忆能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对未来的憧憬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而对理想不断追求的过程能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这种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强者。

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因为只有牢牢地把握现时的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

所以说,把握现时应是重点,比重应占95%。

6.什么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怎样理解这种感受? 探究学习:“忧郁”是指过去生活中的痛苦,是一些令人伤感的对象。

而这些东西一旦到了回忆中,或成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就往往会因为距离或艺术创作的魅力而形成美感,这就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

如与亲人分别甚至失去亲人是生活中的痛苦,但一旦成为回忆,就往往因能在脑海中再现当时的情景而有一种令人心颤的美的感受。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这一美感的突出体现:不仅因回忆当时女主人公穿的绿罗裙而感到美,甚至因此而怜爱绿色的草了

7.康德说,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

试举例说说人是怎样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

探究学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它¨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人类从有历史以来,总是在不断地创造着文化。

无论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还是当今的电子信息社会,要创造文化,就离不开想像力。

如远古的象形文字就是借助于想像力创造出来的,再凭借想像力不断抽象发展,直至成为今天的文字;再如瓦特从冲起壶盖的蒸汽中,借助于想像力发明了蒸汽机;今天人们借助于想像力实现了太空旅游的梦想。

甚至连今天风靡世界的“唐装”,也是借助于想像力把古老的唐装同现代化的色彩、图案和缝纫技术融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

8.《城南旧事》是否如有人评价的是小孩片,没劲?为什么? 探究学习:《城南旧事》不是一部“小孩片”,而是一部表现往事的很有内涵的电影。

这部电影,导演运用了蕴藉、清新、婉约、淡雅的散文风格,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简洁、凝练、含蓄的电影语言,精心营造了一个诗化的境界;以景托物,情景交融,细腻地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了小英子等人物的生动性格。

9.毕加索说: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

......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探究学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必须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追求本身才能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

如我国在高空钢索上单独生活25天,平均每天在钢索上行走超过3小时,创造新的吉尼斯记录的阿迪力曾多次打破过世界吉尼斯记录,但他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自己向自己挑战,不断有新的追求。

他就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强者,他就是把追求的过程看得比追求的目标更重的人。

因为他在追求的过程中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10.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

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

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三、选题设计 1.就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的格言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要有充足有力的论据,有推理分析。

2.收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人(古今中外皆可)的事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研究方法: (1)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查询。

(2)确立重点(或一个人物,或某一方面,如政治、军事、社会、科学、艺术等),筛选整理资料。

(3)写出自己的评价文章。

参读书目: 各种名人传记,各种有关报刊文章。

3.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把握现时? 研究方法: 讨论、辩论会、演讲会。

参读书目: (1)《毛泽东选集》的有关文章。

(2)《邓小平文选》的有关文章。

(3)江泽民、朱镕基等领导人的有关讲话。

4.以牛希济的《生查子》和秦观的《满庭芳》为例,分析鉴赏诗词中的回忆有怎样的甜美的忧郁,也可补充其他诗词甚至其他艺术作品作比较分析。

研究方法:诵读、分析鉴赏、比较鉴赏。

参读书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鉴赏辞典》。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用文学的眼光解读《人是什么》 汤登仲 教者研读《人是什么》这篇课文,要能从无疑处生疑,进而细心揣摩,思考探究,自行解疑。

人是什么

“要回答清楚这个同人类自身一样古老的问题是着实不容易的。

因为即便是爱因斯坦这样一身充满智慧的人,有时候也难免被这个最古老、最棘手的问题弄得非常尴尬,手足无措。

”尽管我引的位于课文第二小节之前的这两句话已经删去,但读者也不难从爱因斯坦的“自白”中掂出这个问题的份量。

爱因斯坦毕竟回答了,他认为,人的坚强来自内心;个人“生存的意义,在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

雨果的回答充满悲观色彩,说“我们(人)都是罪人”。

歌德的回答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他认为“他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

康德则认为“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

作者然后又引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的话,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最后作者又引孔子的话“生无所息”,并说“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比较这几个伟人的话及作者的评价,我们稍加揣摩,便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爱因斯坦、歌德、康德、孔子的观点基本一致:人,应该“生无所息”,不断创造。

2、作者的评价,其实在课文用“……”代替的删去部分,说得很清楚,“从某个角度看,孔子、康德、歌德和爱因斯坦的回答已经圆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当然,即使删去了,我们仍可以从文中诸如“像伫立在夜雾茫茫的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照亮我的人生航程”;“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读者,这就是人哪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等等句子中,揣摩出作者对这四个伟人的回答是极表赞同的。

但是,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这几个人的回答似乎并没有准确的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根据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X X是X X”,从判断的构成来说,主词与判断词之后应该有一个宾词及其揭示概念内涵的限制语,这个宾词应该是主词的上位概念,即应以“人是……的生物(或高等动物)”的判断形式来回答。

康德是以判断形式来回答的,但其揭示“人”的主要特征的话却只涵盖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特征,而不是所有人的特征。

因为,社会生活中,还有的人不是创造文化,而只是享受文化,甚至于破坏文化。

由此可见,这几个伟人的回答并不是给“人”下一个科学的定义,而只是根据他们的人生观和人生体验来描述人的特征。

换句话说,他们的回答,是解决“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或“人应该怎样活着”,或“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类问题的。

包括下文,作者自己的看法——“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

如何理解康德说的“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这句话

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

此岸——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 彼岸——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

其根源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一句话,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康德可以说是一个可知的不可知论者,或者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可知论者。

其原因在于,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

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 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

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将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

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

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

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

康德肯定自然科学的论述,完全是以休谟为出发点的,或者说,完全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

首先,在人类认识方面,康德在休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外,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分类:先天综合判断。

在休谟看来,命题只能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而且分析命题是依靠逻辑推理得出的,所以是先天的,综合命题是依靠经验证明的,所以是后天的。

但是康德提出,很多命题是综合命题,但是却又是依靠先天的逻辑分析得出的:比如一个数学命题,3+5=8,无论怎样分析3和5两个数字,都无法得出8这个概念;还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命题:比如物体都有重力,这也是一个依靠逻辑分析的综合命题。

所以,有一些依靠逻辑分析的必然正确的综合命题,康德将它称为“先天综合判断”。

而康德之所以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因为先天综合判断打破了休谟的综合命题只具有或然性的理论,从而为数学、自然科学等综合命题的必然性提供了基础。

在康德看来,要摆脱之前哲学体系的局限彻底解决认识问题,就要彻底摆脱传统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心灵应该符合世界——无论是唯物论的感性世界还是唯心论的理性世界。

取而代之的,康德试图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

这个认识论上的革命,康德称之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的意思是,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给外部世界带去自己的认识范式,总是通过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从此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心灵对认识对象的作用,也正是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开始,辩证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那么,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的认识范式是什么呢

康德认为,这个认识范式,就是心灵的直观形式。

具体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就像两个透镜,心灵总是通过这两个透镜来认识世界。

因为数学(包括几何学)都建基于空间的概念,所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先天性,数学的真理性就是必然的。

而正是由于心灵的直观形式的原因,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总是受到影响的,是一个非本真的世界,所以就有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之分。

物自体向我们展现它,但是我们的总是受到自身心灵的影响而无法完全认识它。

康德的认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通过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康德证明了数学的必然性——然而数学的必然性是休谟也承认的。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

而要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就要证明三大概念:自我、宇宙、上帝。

当然上帝这个概念是多余的,但是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康德年代,上帝仍然是作为宇宙存在的原因而被论述的。

首先,自我何以可能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将经验统一在心灵的认识中,而我们经验的统一就说明了自我的统一,证明了自我的存在。

其次,宇宙何以可能

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世界理念,产生出经验中的全部事件的一个综合,这就是宇宙。

最后,上帝何以可能

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上帝理念,产生世界中所有联系的原则,作为宇宙序列唯一充足理由的存在者,这就是上帝。

正是由于自我、宇宙、上帝的统一性,所以因果联系、自然科学都是必然的。

而我们的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了12个先天的范畴,我们的经验世界被范畴综合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自然界,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

这,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当自然科学的必然性确立以后,人是不是也被机械化了呢

在康德看来,不是这样。

康德认为,人在他人眼中,作为一个现象的人时,是服从自然规律的,但是人在作为自我的时候,是一个自在的自我,是不服从自然规律的。

这样,他很好的解决了自然科学和人的自由的对立问题。

但是,既然自我是一个自在的自我,那么善和恶又应当如何区分呢

于是康德提出了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

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绝对的善;而绝对命令是一个没有任何条件的命令句,它只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它的目的就是它自身。

康德的上帝是作为世界统一的心灵理念和出现的,所以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而人作为一个自在之物,是否具有自由的属性,我们也是不可知的。

所以,为了善能够可能,还需要三个道德公设: 1.自由:如果人不是自由的,那么他就没有理由为他的选择负责 2.不朽:至善是很难达到的,所以人们必须相信即使今生的努力不够,在死后灵魂也可继续努力达到至善的目标 3.上帝:人们必须相信有一个惩恶扬善的上帝,他总是会对人们的努力做出奖赏。

康德目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