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酒馆欢迎客人的诗句

桃源与沅州读书笔记主要内容好词好句

湖北日报报道:从地图上看,恩施在湖北以西的更西,像一根钻头,钻到了湖南和重庆的腹部,或者像一只灵巧的触角,脚踩在荆楚,而头已探出身外老远老远;他的三面都不是湖北。

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完全浸泡在荆楚风中,倒像个另类,有一种脱笼之鹄的感觉。

他虽然与湖南和重庆交织一片,但他也不是湖南,更不是重庆。

这地方要他不奇也不行。

奇地产异俗,譬如此地的摔碗酒。

恩施土家族的摔碗酒,我见识多年也摔过几回碗,却无法参透其中奥妙,颇有敬畏,几番思量,不敢下笔。

想想吧,你被邀请去一个筵席上做客,本是彬彬有礼之事,宾主相见甚欢,大家推杯换盏,长幼尊卑有序,敬酒吃酒,无不礼数到堂,怎奈一阵猛烈的砸碗声,尖锐的瓷片四处乱飞,人皆惊惶,心脏无力承受,血压嘣嘣暴涨。

这顿饭吃的

吃饭在鄂西有些地方如神农架叫呼饭,而巴东叫逮饭。

都是很火急很暴烈的样子,连呼带逮,再砸几个碗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

摔碗酒说是起源于周朝。

按本地的讲法,与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关,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内有难,去楚国搬救兵,楚国要求巴国给三座城。

楚兵解救巴国后,楚使请巴国割让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国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头换取城池。

重了信誉,保了国家。

“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而在割头之前,喝酒后摔碎碗,再拔剑自刎。

这种大义人,天下少见,想想也够悲壮的。

后人为纪念他,摔些酒碗也是学他的豪气,学他的作派,学他的舍身取义,学他的决绝笃诚。

这只是一种传说,要将自己的摔碗与历史英雄联系起来,壮胆是主要原因。

也应了一句老话:喝酒喝的是气氛。

但凡喝酒之人,都爱赌酒闹酒。

逞了一时英雄,再多的酒倒入肚中,都不见踪影,只是苦了胃囊。

最直观的豪情当然是将喝干的空碗摔了,以求结局响亮。

这一声,声、色、形都到了高潮,戛然而止,酒与人的魅力也到了巅峰。

如果主人欣赏的是你摔得越多我越高兴,这个风俗也就无可厚非地站住了。

我猜想应该只有在酒馆里摔。

都是一堆男人,都是一群酒仙。

没多少拘束,有多大的力使多大的力,有多少碗摔多少碗。

既然来了,都不当这个孬种,不输这口豪气,摔了碗,掏钱就是。

好在碗不是碗,就是一小土碟,二三毛钱,摔多少也不值几个子儿,只要大家高兴,主客尽兴,值

这摔碗也有讲究,初来乍到的,使了吃奶的力往地上砸,带着阶级仇,民族恨一样的,可碗砸地,还是整碗。

按当地的规矩这要罚酒三杯,再砸三个碗。

如果再砸不破,那可就麻烦大了。

但我见到的潇洒摔碗者,是喝净后,亮底后,三个指头拈着碗,轻轻从头顶往后扔过去,一个漂亮弧线,碗自由落体,自然解体,四分五裂。

那个美劲儿,那个姿势,煞是有派。

说到这叫碗的土碟子,也不是瓷的,应是陶,口沿上了点釉,是防划伤了嘴巴。

酒通常也不是白酒,是土家人的米酒,度数不高。

每次也不会斟满,就一二口,喝了,摔了,再斟。

就是白酒,也点到为止,不像如今通常的酒宴上,大玻璃杯上到满,溢出才为敬,还要一口闷。

土家人将一杯酒分解成无数“碗”,真的就是为一个气氛,为多摔几个碗,为让酒馆里多有此起彼伏、噼噼叭叭的爆破声,酒没喝多少,碗摔了一地,图个热闹。

摔碗酒在恩施也叫“biang当酒”,极有趣的名字。

biang当,是个象声词,东西落地碎裂的声音。

biang读一声,相当响亮。

三五好友碰上了,说,走,喝biang当酒去

喝这酒一定是在农家乐,主要是在乡村。

矮桌子,柳木椅,冒辣泡的腊蹄子火锅,少不了合渣、蕨粑、熏干子、腊肉,还得有几碟泡黄豆、泡辣椒、腌韭菜、萝卜皮、豆豉、凉拌侧耳根。

摔碗酒是草根的,下里巴人的,和泥裹土的,不是豪门盛筵里的东西。

我几次喝此酒都是在村庄里,一桌有几个火锅,煮得热火朝天,自然会摔得天翻地覆,鸡飞狗跳。

主人说,摔吧摔吧,碎碎平安

以头换城也好,碎碎平安也好,都是借口托词,就是笃定了要摔这个碗,冲着“biang当”来的。

因而摔碗要有这种摔碗的环境,要有这种摔碗的冲动和气氛,桌上定不能有宵小之人。

必是合性投意、割头换颈的朋友才能凑一堆拼命摔一通碗,也没有旁人呵斥你无礼粗野。

我看如今只有像恩施这种外界少扰的地方才能摔这个碗了。

山野莽汉,生性率真不羁,待客如火。

想起他们的山歌:“皇帝老儿管得宽,管得老子想发癫。

”山高皇帝远,我兄弟们想摔就摔了,癫就癫一回,你又能把爷怎样

在许久以前的年月,土司要女人们的初夜,官家要老百姓的粮税,土匪要乡亲们的钱财,生活再怎么苦,酒碗还是要摔的。

这就是强力的生存哲学,男人们不摔几个碗够不上巴人后裔白虎血脉,有时女人也摔。

摔得稀里哗啦,轰轰烈烈,这阵势,就是一个破坏,激烈的、报复的、凶狠的、果决的、壮美的破坏。

以破坏完成感情,完成性格,完成民风,完成人生。

摔的那个劲头,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重建一个自我,砸掉一个窝囊废,成全一个纯爷们。

楚之蛮,巴之雄,野风烈土,敢作敢为。

生活其实是在传统无形的道德桎梏之下,人的行为被无数的观念锁链锁住了,一刻的冲破与爆发,有生命的新境。

往往大山大景之地,会有大俗大性。

没有区眉小眼的规矩,不来精雕细凿的谨慎。

豪气干云,掷地有声,想砸就砸个稀巴烂,这才是做人的真性情。

但也听说,此俗随着旅游的推波助澜,有愈演愈烈之势,某家酒馆一天要摔一万个碗。

满地狼藉,不堪入目,惊心动魄。

这些碗没有万年不能回归泥土。

如果后人发掘,会耻笑我们纵酒肆色,尽情享乐,毫无节制。

如将其回收,碎成瓷粉,或者干脆与水泥一起,铺成大路,也算是废物利用。

但我建议,若要保存此俗,最好是做成泥碗,即可降解。

但摔声不脆,不荤不素,不如不摔,食客扫兴,生意不兴,如何是好

让人又恨又爱的摔碗酒

赞美饭店的语句有哪些

传说,这是唐寅给一家剃头铺题写的对联。

全联虽然十四字组成,但是只有“长”、“发”两个字。

此联妙就妙在运用字音与字义的差异,把“长”、“发”二字巧妙地组合。

“长”读作生长的“长”,也可读作长短的“长”。

“发”在上联是头发的“发”,而在下联就变为发财的“发”。

只是按对联的格律严格要求,此联就大大破格了,字词上下未对,音韵上下也不合。

但就其立意与特定的剃头铺门联来说,仍不失为一副妙联。

此联读作:发长(掌)发长(掌)发长(常)长(掌);长(常)发长(常)发长(常)长(常)发。

巧改剃头铺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1831—1863),广西贵县客家人。

这是他改写冯云山所题剃头铺联。

原联为: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相对之下,石达开改的对联口气不小,颇有气势。

隐含着要干出一番事业的魄力。

理发店联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董邦达,不详。

相传,董邦达是个穷苦秀才,就因为他为一家理发店题了这副对联,被当时一位官员看中,大加赏识,并受到重用。

此联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弹冠客”、“搔首人”,对仗尤为工妙旧理发店联握一双拳,打尽冲冠英雄,谁敢还手持三寸铁,削平肮脏世界,无不低头。

这是旧社会一家理发店挂的对联。

措辞非同一般,口气也大得惊人。

其间“冲冠”、“肮脏”语带双关,意在对当时社会极端不满,借此发泄一番。

新事业从头做起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年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

北京有家理发店贴出此联。

“头”、“推”,很有行业特点,既切理发(推头)店名,又有辞旧迎新之意。

镜子店联君知我乎

好把容颜相对照;吾即汝也

要将世界放光明。

联语用了两个文言句:“君知我乎

”、“吾即汝也

”说的是一码事——照镜子。

镜外人与镜内人说话,滑稽好笑,妙在其中。

眼镜店联好句不妨灯下草;高龄可辨雾中花。

上联“草”实为起草文章之“草”,作动词用。

联内从字面上看,又巧当名词“草”与下联“花”相对。

全联采用夸张手法,夸眼镜之好,无装腔作势之态。

美容店联十美容颜,五分造化,五分妆化;两倾品貌,一半生成,一半饰成。

梁柱华,当代人。

《联友》主编。

此联巧在数字上用了先总后分手法。

上句把“十”分为两个“五”;下句把“两”分作两个“一”。

在后面的分述句部分,两个短句各具其特色。

即前言生就貌,后言装饰美。

这样的对联悬于美容店,是极妙的广告宣传。

鞋店联桥边堕去留侯取;天半飞来邺令归。

上联“留侯”指汉代张良。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下邳,遇一老人堕履于桥下,老人先让张良去拾,后又叫张良给他穿上,张良都强忍羞辱地替他做到了。

老人名黄公石,当下授予张良《太公兵法》一书,并言道:“读此可为帝王之师也。

”果然,张良成了刘邦的主要谋士。

下联“邺令”指汉明帝时尚书王乔。

典出《风俗通》:王乔为尚书郎,每月底都要到京师朝见皇上,他来去不乘车马,但比乘车马的官吏都要早到。

经太史观察,方知其行走时能把双舄(鞋)化为双凫,乘之如飞。

此联构思奇巧,撷取古人有关鞋子的典故与传说故事成联。

优美的故事情节给本来俗气的足下店业涂上了优美的色调。

让顾客产生双凫一般的遐想。

印染店联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

此联内六种颜色皆以六种家禽飞鸟相配衬,更显其色调活泼艳丽。

尤其“鹤顶红”对“鸡冠紫”更妙。

用这样的字词为印‘染店题联,真是美妙无比毛笔店联一气呵成凭运腕;五更梦处顿生花。

上联用成语“一气呵成”,写文笔自如,如行云流水一般。

下联巧借神话典故:南朝江淹,早年梦见仙人赐五彩神笔,写出一手锦绣文章。

给联语增色不少刻字店联刀笔不是刀笔吏;掌印原非掌印人。

此联巧在构思,从刻字工具与印章突发奇想,手法可新颖,灵巧工致,叹为观止。

雨具店联霖雨春多,哪怕乌云盖顶;长途夏热,何愁白日当头。

伞的用途,就是遮阳避雨。

此联用语巧妙,写出了店门特点。

对仗工整,用字讲究。

“白日”就比“烈日”好。

竹器店联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这是贴在一家竹器店的对联。

巧在说竹器,联内不露半个“竹”字。

然而“虚心”、“劲节”却又都是言竹。

妙在语带双关,富有哲理,仔细品读一番,受益匪浅。

秤店联一点公心平似水;十分生意稳如山。

遣词准确,犹如秤星一般不差分厘。

对仗更显工稳妥帖。

俗话说:“秤平斗满。

”上句以“水”比“平”,下句以“山”状“稳”。

尤其“公”“平”二字,更切。

鸡鸭店联五夜早期声入梦;一江春水暖先知。

上联“五夜”同“午夜”,以“五”与下联“一”相对。

下联化用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巧在上联暗隐“鸡”,下联暗隐“鸭”。

采用委婉含蓄笔法,让人思而悟之,颇有回味之余地。

粥店联薄煮红桃千朵艳;芳倾绛雪一瓯香。

此联化用陆游诗句:“水底红云迷醉眼,樽前绛雪点春衣。

”给桃花粥以艳色、香气,犹如绝妙的广告,招引顾客登门品尝。

巧在“红桃”、“绛雪”,看去雅丽工致,已有七分食欲。

酒馆联有同嗜焉,从吾所好;不多食也,点尔何如此联巧在集句,古雅而风趣。

上句出自《孟子·告子》、《论语·述而》;下句出自《论语·乡党》、《论语·先进》。

四句古言集为一联,恰似二友酒馆对话:一个以嗜酒为好,一个劝戒少饮。

酿酒坊联酒味冲天,鸟闻成凤;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皆言酒好,妙在运用夸张艺术笔法,让“鸟”闻味成“凤”,使“鱼”食糟化“龙”。

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然而,这样一写发生了神话般的奇迹。

所谓妙笔,也正在此处。

金刚一盏摇头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让“铁汉”“软脚”,使“金刚”“摇头”,此酒竟有如此神力

真是好酒

好酒

夸张手法在这副对联中得到妙用。

酒店联酌来竹叶凝杯绿;饮罢桃花上脸红。

某酒店挂此对联。

“竹叶”:指竹叶青酒。

对仗工巧,比喻贴切自然。

与前一副酒店联相比,更显此联明丽隽秀。

犹如一杯醇香美酒,耐人品味。

醉者也歪之乎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

过路二客,同桌对杯畅饮,遂对出此联。

联尾巧用文言虚词,增加了幽默感。

同时,语带夸张,用词形象生动,“出门一拱歪之乎”,如见其人,如观其状。

使观见者忍俊不禁。

巧联救酒馆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从前,江南一家酒馆,生意萧条,门庭冷落,面临倒闭绝境。

一位客人给酒馆题了这副对联。

自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一时传为佳话。

联语近似口语,自然妥帖。

妙在末尾二字:“酒管”是“酒馆”的谐音;“喝罢”是“喝吧”的谐音。

上联叫响了“酒馆”的名字,下联又在劝客喝酒:“喝吧

”茶酒楼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民国初年,成都有一个茶馆兼酒店的小楼。

老板为招徕顾客,在开业那天,特意请人题写了这副对联。

人们来楼下吟读一番对联,自然又都要“偷闲”、“作乐”一番,生意一派兴隆。

联语有雅有俗,雅俗相当。

“饮杯茶去”、“拿壶酒来”,口气随便,好像脱口而出,却又恰到好处。

“韩江酒楼”联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是一副巧嵌“韩江酒楼”名联。

作者独出心裁,将历史上四个与诗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名人轶事,撰成此联,并使对联的首尾嵌入“韩江酒楼”四字。

妙绝福州广聚楼联美酒可消愁,入座应无愁里客;好山真似画,倚栏都是画中人。

区菊泉:不详。

“消愁”、“似画”,用以招引顾客前来忘掉愁、画中游。

上下联都是两个短句构成,后句是前句的重复和强化。

你看:前面欲“消愁”、“似画”,后面就为“无愁”、“是画”了。

此楼岂能不上成都“姑姑筵”菜馆联做些鱼翅燕窝,欢迎各位老爷太太;剩点残羹冷饭,养活我们大人娃娃。

这是菜馆主人自题的一副对联。

联语如同口语,随和自如,毫无牵强之感。

上联与下联巧用对比手法,更显此馆经营有术。

“友园”宾馆联胜友如云,名扬塞北;涉园成趣,美越江南。

李正中,当代沈阳石棉制品厂工人。

“胜友如云”句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涉园成趣”句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作者构思独特,撷采半句古语,撰写半句自语,熔接自如,不留痕迹,可谓巧妙之笔。

为“友园”宾馆撰联,把“友园”二字以“燕领格”嵌入联中,尤见匠心。

天然居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传说,此上联系清代乾隆皇帝在北京“天然居”酒家偶得。

百思无下句,方征联天下。

当时应征联无数,佳者甚少,较以某文士所对为妙。

上下句皆妙在回文。

正倒读均成文章,不信

你只管张口吟之。

也有人言下句为“僧游云隐寺”,亦佳。

然较之前者,不如。

“小有天”小吃店联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

李瑞清(1867—1920),字阿梅,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临川人。

著名书画家,其弟子有张大千等。

“小有天”为旧上海一家小吃店,此联是李瑞清为该店题的门联。

上联化用《老子》语:“道可道,非常道。

”在此取“道”作量词,言每道小菜都非同一般。

后面一个“道”字又含有称道赞美之意。

下联“天天”实指每天都来此光顾“小有天”小吃店。

此联用字精巧,“道”、“天”先重叠后重复,读来上口,品来有趣。

嵌入店名“小有天”,格外醒目引人。

“陶陶居”酒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联首嵌入“陶陶”二字,切茶楼名。

此联不仅含嵌名人典故自然贴切,而且采用了前分后总的笔法,错落有致,对仗工稳。

“锦江楼”酒馆联苏台春色平分,好与莺花同作记;锦里江光近接,为看风月一登楼。

郑乡樵(生卒年不详),清末福建闽县秀才。

清末,一位名叫苏春者接营锦江楼,他欲于“锦江楼”旧字号外另增“苏春记”。

于是,贴出征示,遍征佳联。

当时,闽县(今福州)秀才郑乡樵所撰此联中选悬于楼上。

此联妙在正中苏春下怀。

上联以首中尾散点式嵌入“苏春记”;下联以同样格式嵌入“锦江楼”。

而新字号恰在旧字句之上,妙哉广州“翠园”酒家联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园庭花胜锦,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

何启光,当代人。

作家。

1981年,“翠园”酒家开业前,邀请85岁的朱国基老先生出上联,并公开征集下联。

旬月之间,应征者三万多,经四次遴选,此联独占鳌头。

上联出得好。

“甘脆肥浓”语出西汉著名辞赋家的《七发》赋,四字概括了美酒佳肴,使人如见如闻。

再配以“翠阁”清幽之境,更有“色香清雅”之感。

下联对得妙,妙在以“园庭”对“翠阁”,使联首嵌入酒家名“翠园”。

接着调动手下生花妙笔,来了个“花胜锦”,使得“翠园”美似春苑,有万紫千红之景观。

同时,下联立意高远,“祝一杯”,好像在举杯为祖国祝福,祝中华“富强康乐,山海腾欢”。

把整副对联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让人嗅到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

香港“襟江”酒楼联襟青袖翠,履舄交错一堂。

看举座欢呼,弗羡的,壕境风光,弗爱的,海珠花韵。

钱沽勿各,只求襟影无惭。

襟前有酒好谈天,与天同醉江碧云蓝,帆樯远来万里。

试凭栏顾盼,这边是,鲤门双峙,那边是,龙岭九回。

国运终兴,勿谓江流不返。

江上尽人皆见月,得月谁先欧博明,当代广东三水人。

香港报界老前辈。

一看此联的布局与遣词,即知撰联者非等闲之辈,非大手笔难以所为也

对句一开头,映入眼帘的是“襟青袖翠”、“江碧云蓝”,顿时将人带人诗情画意之中。

你看那“壕境风光”、“海珠花韵”、“鲤门双峙”、“龙岭九回”,在如此多娇的景色面前,饮酒谈天,怎不令人“与天同醉”呢

上述构成醉人景色的词语,在联中又自对成妙。

下联“国运终兴,勿谓江流不返。

”抒发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反映了香港人民盼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心愿。

联尾“江上尽人皆见月,得月谁先

”有言未尽意无穷之趣,引人品味再三。

因此联专为“襟江”酒楼所撰,所以作者精心三嵌“襟江”二字,颇见功力不凡。

吟诵整个联语犹如一首上下阙分明的词令,词绝句妙,韵美味佳。

堪称巧对妙联北京“仁和”酒厂联莲比君子,菊吟高士;仁登寿域,和跻春台。

吴精正,当代人。

1986年春,《北京晚报》、中国楹联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京华老字号征联活动,此联荣获一等奖。

上联“莲”、“菊”,指仁和酒厂著名产品:莲花白、菊花白。

其联语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花之隐逸者也。

”下联中,前句引用《论语·雍也》“仁者寿”的意思。

后句“春台”,出自《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此联意即:以莲花、菊花为原料酿制的“莲花白”、“菊花白”名酒,能给饮用者带来高雅的兴致;仁和酒厂酿制的这两样酒,有着健身长寿的功效。

此联匠心独运,巧用典籍,无生搬硬凑之痕。

上联“莲”、“菊”为酒名,下联“仁”、“和”为厂名。

同时,上下联联中有对。

可称是嵌字妥帖自然。

对仗工丽隽永之作。

北京保温瓶厂联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这副对联是四位作者应北京保温瓶厂之邀撰题的。

作者大胆地赋予保温瓶以生命,说它有“口”、有“胆”,而且是“一个”大汉、“孤胆”英雄。

仔细想来,上下联所言皆在情理之中,并不是唬人的豪言壮语。

试想,五湖四海,哪里的水不可进保温瓶

千家万户,谁家不有保温瓶

同时,上联嵌入“一、二、三、四、五”数目字。

下联嵌入“个、十、百、千、万”数目字(“孤”与“个”同)。

同样都是数目字,上联为实数,下联却为虚数,实实虚虚,虚实对映,更显作者独具之匠心和自然之妙笔。

茶园门联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

1927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乡下办起一个茶园,让农民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学文化。

这副联就是他当年亲手撰写的。

巧用叠音字将“喝茶”、“谈心”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茶楼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此联用语不俗,秀逸雅丽,顿能使茶楼生香。

茶香伴书香胜过花香,饶有情趣。

茶社联忙什么

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

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联首两个疑问句,把此联写得极活泼生动。

茶社主人在门口热情招呼客人的形容、话语,跃然纸上。

茶亭联处处通途,何去何从

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东西。

清代,广州近郊三眼桥桥头,有座茶亭,亭子里挂着这副对联。

此联乍看似乎在说就餐吃茶,其实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道路就在脚下,但如何走,向何方,就看你自己了,一定要“分清邪正”。

豆腐店联味超玉液琼浆外;巧在燃箕煮豆中。

联语不仅写出了豆腐店的特点,而且巧嵌“燃箕煮豆”七步诗典故,耐人寻味。

豆芽铺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这是贴在一家豆芽铺门口的对联。

全联十四个“长”字,确实少见。

其妙处在采用同音假借手法,写出了豆芽的生长特点。

读起来,妙趣天成。

读作:常长常长常常长;(长,音掌zhǎng,生长)掌长掌长掌掌长。

(长,音常cháng,长度)铁匠铺联三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张晴岚,不详。

作者借用明代书画家徐渭自题“青藤书屋”联:“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巧改八字,符合铁匠铺的特点,语出新意。

木匠铺联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

此联从字面上即可看出是写干木匠活的,“曲尺”、“直线”(墨斗)乃木匠手边之物,特点鲜明。

但是,这副对联的妙处,远远跳出了木匠行业,蕴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上联中,“曲尺”即古人所说的“矩”,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意思人要成器,必须严格要求,有一定的尺度来约束衡量。

下联寓意更为高深,“直”即正直、正确,以正确的方法育人,就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作者巧妙地运用借端托寓(托物言理)的笔法,看似写木匠行业,实则言培育人才的道理。

颇有一定深度。

旅店联未晚先投二十八;既明早看三十三。

这家旅店对联,乍看有些古怪,让人不知所云。

其实此联原来是隐嵌联,又叫藏字对。

上联隐嵌“宿”字;下联隐嵌“天”字。

当然,题明这两个字,也未尝不可,只是太露了,无含蓄之趣。

客栈联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下马相逢各西东。

福州有一家客栈门上,悬挂这样一副对联。

联语自然活泼,招徕南来北往的四方客人。

车马店联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游逍遥。

车马乃行走之物,此联别出心裁,用走之旁十四字组成一联,形式新颖,独具一格。

药店联是乃仁术也;岂曰小补哉。

这副旧日药店专用联,巧集古人句而成。

上联为《孟子·梁惠王》句;下联为《孟子·尽心》句。

“仁术”是医道用语,“小补”又与补药之意双关。

药品特点鲜明,上下工对典雅。

“乃”、“曰”、“也”、“哉”四个文言虚字天然相对,难得。

中药店联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上联言店主把顾客当“亲人”,可贵之处还在于“不论生地熟地”。

从“亲人”衍化引申,“生地熟地”可以将“地”谐音为“的”,即不论是生人还是熟人,都看作是亲人。

下联“春风来时尽著花”,似乎有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之意。

另一种含义是,将中药店比喻为春风吹拂下的百草花圃,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句:“但闻藿香木香。

”上联“动之以情”,下联“喻之于业”。

巧妙地嵌入了中药名“生地”、“熟地”、“藿香”、“木香”。

把“中药店”的特点,突出得一目了然。

同时,嵌入的中药名又有表意作用,镶嵌得恰切自然,顺理成章。

当铺联南北客商去南北;(去:方言音客kè)东西当铺当东西。

巧用“南北”、“东西”。

下联中前“东西”指方位,后“东西”则指所要典当的物件。

棺材铺联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卖棺材业大抵门庭冷落,不受人青睐。

有人视之为不祥之物,见而避之。

然而,人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

人不欲死,而大限难逃。

此联以幽默的笔调,把棺材业写得既“稀奇”又“古怪”,宛如让人猜谜一般。

将行业本身隐而言之,确为妙笔。

储蓄所联千百万户,户户皆是储户;七十二行,行行不离银行。

此联都是大白话、大实话,但只因说得巧,道得妙,当称之为妙联。

书画斋联一门风雅诗书画;三友协和松竹梅。

“风雅”,风流儒雅之简称,指主人的生活风度和文化修养档次较高,不俗。

“协和”,相互间亲睦协调。

《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这副对联是笔者专为“逸然斋”撰联,特请当代著名书法家王祥之书题,多家书画店用之。

“风雅”、“协和”为虚幻、抽象,“诗书画”、“松竹梅”实成、形象,联语以虚引实,以实状虚,虚实结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达到一个绝妙的艺术境界。

迎客楼联有名酒,酒有名,名扬四海;迎客楼,楼迎客,客满一堂。

中秋,昔阳县城新落成的“迎客楼”开张大吉日,笔者撰此联以贺。

联中以“迎客楼”为主线,上联“酒”、“名”和下联“楼”、“客”成顶针连珠式,读来起伏跌宕,韵味悠长。

娘子关酒家联娘关碰盏千家醉;酒店开坛两省香。

“娘子关”,在平定当地称“娘关”,联语嵌入酒家之名。

由于娘子关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两省地”之说。

“两省香”切此意,又含夸张之妙,妙言酒家酒好。

土地局大门联土中藏宝,寸分毫厘倍加珍惜;地里生金,春夏秋冬竞显辉煌。

联语首嵌“土”、“地”,十分醒目,路人皆知。

上联“寸分毫厘”在长度单位中属微乎其微,微不足道,四字的妙用足以说明土地之珍贵,故而引出后面的话题:“倍加珍惜。

”下联中的“春夏秋冬”既起与“寸分毫厘”对仗之用,又暗喻一年四季大地绿夏金秋,五光十色“竞显辉煌”。

养花业联白发秋翁,爱逗美人笑;青春少女,喜迎仙客来。

“秋翁”:影片《秋翁遇仙记》中之养花人。

“美人笑”:本意是说草本花卉“美人蕉”,但为了与“仙客来”对仗,与前面文字协调搭配,故让“美人蕉”含“笑”。

花名嵌入联中,贴切自如,不留痕迹。

全联对仗严谨工稳,活泼生动,跃然纸上。

石材业联巧取天然,青似庐山白似水;妙裁图案,红如枫叶绿如松。

天然大理石、花岗岩石材,色彩斑斓,花纹图案千姿百态。

此联乃其真实写照。

上联写“巧取”,石材上居然出现了“庐山”、“白水”。

下联写“妙裁”,石材竟然有“枫叶”和“松”的图案。

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鲜花店联玫瑰一品红,盆栽凤尾竹;翡翠三春绿,篮插马蹄莲。

南楠,山西昔阳人,楹联爱好者。

联内嵌入了“玫瑰”、“一品红”、“凤尾竹”、“马蹄莲”四种花卉。

另外在字形结构上很具巧思:“玫瑰”和“翡翠”不仅色彩对比,而且连绵字相对。

上下联对仗工丽,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金利来”杯应征联金装银饰领新潮,风流独揽;近悦远来通大道,名利双收。

胡吉祥,1939年生,河南西平县人。

平顶山市楹联学会会长,当代楹联家。

1992年10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嘹望》周刊、中国楹联学会、香港“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联合举办“金利来”杯祖国和平统一主题征联大赛,此联荣获大奖。

联语中散嵌“金利来”三字,嵌得自然,毫不刻意。

以“双收”对“独揽”亦显绝妙。

我需要有关酒店的赞美诗词

1、不闻人间烟火,但食人间美味。

2、不一样的烧烤体验,烤出不一样的新意。

3、尝百味烧烤,品人生百味。

4、超凡的味道,超凡的体验,超凡的享受。

5、吃喝玩乐不失之雅,色香味形自成一格。

6、创意烧烤,时尚享受。

7、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8、到听泉观澜,我们为您缔造“品味”。

9、告别城市喧嚣,置身世外“烤”园。

10、观看世间奇景,烤出人生百味。

11、韩味烧烤,新派一流。

12、健康烧烤,时尚味好。

13、斤斤有味,。

14、精心炮制,香飘千里。

15、静享美味不担忧,听泉观澜吃烧烤。

16、绝佳美味,经得起“烤”验。

17、烤到表里,吃得内外舒畅。

18、烤蕴百味香,涮出一锅红。

19、绿色烧烤,我有绝招。

20、麻也得吃辣也得吃,鲜也叫绝香也叫绝。

21、美味“烧”不尽,佳肴“烤”不完。

22、美味并存,健康犹在,听泉观澜,新派烧烤。

23、美味烧烤,时尚享受。

24、美味烧烤有绝招,独特享受新体验。

25、品的是味道,烤的是情调。

26、品美味,享健康;饱眼福,饱口服。

27、品味绿色烧烤,享受。

28、奇特味妙都不少,感觉唯有你知道。

29、惬意的日子,烤出美味心情。

30、烧不尽的美味,烤不完的享受。

31、烧出美味,烤出健康。

32、烧的是感觉,烤的是情调。

33、烧烤美味,。

34、烧烤听泉观澜,不觉天上人间。

35、烧上等美味,烤高尚生活。

36、生活,一烤永回味。

37、时尚都市,听泉观澜;山野烧烤,天然醇香。

38、时尚新体验,非一般的品味。

39、听泉观澜,当烧烤爱上健康。

40、听泉观澜,品味烧烤。

41、听泉于林享美味,观澜至颠品佳肴。

42、我不再阿梅烧烤,就在去阿梅烧烤的路上。

43、我们不只征服您的心,更要征服您的胃。

44、无味不致,梅香四溢。

45、享快乐美味,品健康佳肴。

46、享受生活,更要关注健康。

47、享受新派烧烤,唤醒沉睡味觉。

48、笑里且听泉,烧烤亦观澜。

49、新潮流,新品味,新体验。

50、新烧百味鲜,听泉观澜处。

51、新烧烤,,新享受。

52、一样的烧烤,不一样的享受。

53、影视歌舞韩流袭卷,新派烧烤韩味飘香。

友谊地久天长的背景

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在亲朋的离别或是会议的告别仪式,人们以各种不同语言齐唱《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又名《骊歌》),朋友们紧紧挽着手,歌唱永不相忘的友谊。

它驱走了人们离别的哀愁,使人们满怀激情各奔前程。

这首家喻户晓的苏格兰民歌的词作者,即是著名的民族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

彭斯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以租地耕种为生。

幼时在苏格兰家乡附近上小学。

不久校长离去,父亲请老师来家教学。

老师认为彭斯兄弟不比年长的同学差。

父亲晚上教他们文法及神学。

12岁时彭斯二兄弟又轮流去离家四英里的村落上学,14岁在学习英语之余,开始学习法文。

彭斯15岁时成为父亲身边主要的劳动力,驾驭马匹在土墩及洼地上耕作。

劳动极为艰辛。

虽数次更换土地租耕,因土地贫瘠,收获仍然不佳。

劳动之余,彭斯爱读苏格兰诗人申斯通(Shenstone,1714-1793)、蒲柏(Pope,1688-1744)及弗格森(Fergusson 1750-1774)的作品,也浏览苏格兰小说家麦肯齐(MacKenzie,1745-1831)的书。

他希望能成为苏格兰艾尔郡(Ayrshire)的诗人,歌唱故乡的山河。

1784年他的父亲去世,全家迁去莫斯吉尔(Mossgiel),耕作收获并无好转。

幸而他的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得以出版并迅即获得成功,爱丁堡的出版商又很快为之再版。

编辑文学杂志的麦肯齐在评论中称赞这位庄稼汉是位诗歌天才。

于是在爱丁堡,彭斯穿起深色大衣、浅背心、皱边的衬衫,足登鹿皮鞋或长靴,过起出入文学集会及酒馆的双重生活。

彭斯在爱丁堡生活及游历苏格兰一段时期后,仍回乡务农。

1788年他考取税务局职员,除了在农田干活外,还要每周在马背上驰骋200英里去上班。

执法时,他不放过大鱼,但对贫穷者则手下留情。

他为了全力做好税务局的工作,1791年放弃农活迁往邓弗里斯(Dumfries),在那儿度过了他的最后的岁月。

彭斯写了大量的抒情诗,还写讽刺诗及叙事诗。

他也喜爱歌曲,有敏锐的音乐耳朵,对节奏有良好的反应。

他把最后十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为二个丛刊的整理及收集民歌上,使濒临失传的三百多首民歌得以保存下来。

1796年他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及心脏病,于同年7月21日英年早逝。

前来送葬的多达二万人。

当年彭斯出生并度过了七年童年的茅屋,位于艾尔郡的阿洛韦镇(Alloway),现由彭斯纪念碑信托基金机构管理。

与茅屋相连接的红瓦顶、前面为长廊及花园的博物馆,为信托机构理事会于1920年所扩建。

1994年该理事会重铺稻草屋顶,再建18世纪的菜园及石堤。

这就是现在世界著名的彭斯茅舍。

彭斯雕像位于艾尔市中心。

从市中心附近坐开往杜恩河老桥(Auld Brig O’Doon)的公共汽车,在终点老桥前一站下车,即见到茅草顶的白色平房,木制的门窗是深棕色的。

门上方的黑色纪念板上写着“彭斯茅舍”,接着是“罗伯特·彭斯—艾尔郡诗人”及他的生卒年月。

进门后先是谷仓,然后是牛棚及马厩。

依稀传来牲畜的叫声,蜡制的耕牛旁还有几只母鸡在啄食谷粒。

起居室中以蜡像布置一家人当时融洽的情景。

父亲在烛光下读《圣经》,母亲抱着妹妹坐在对面,弟弟坐在一边,彭斯则光着脚站在一旁专心听讲。

一个小妹妹躺在摇篮里。

厨房里熏黑的炉灶还生着火,彭斯出生的床即在厨房内。

布置一如当年。

幼年时母亲在这里教孩子们唱苏格兰民歌,姨母则介绍给他们大量有关鬼怪神仙的故事和歌曲。

“彭斯茅屋”对崇拜彭斯的人来说是圣地,但也是当年贫苦农家家居生活的写照。

彭斯长期生活在农村,从事繁重的农活。

地主的剥削,加上土地的贫瘠,欠收、负债、迁居……使他常常过着没有温饱的生活。

但他热爱生活,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

在《两只狗》这首诗里,通过两只分属贫富人家的狗之间的对话,描绘了地主家的骄奢淫逸。

贫穷的佃户虽然耕作及劳动辛苦,但同欢共乐聚在一起。

而这两家的狗能够融洽相处,成为人类不公平生活的鲜明对照。

诗人也理解农民对牲口的深厚感情。

他在《新年早晨老农向老马麦琪致辞》一诗中,回顾了老马一生的辛劳后,写道:“我将在留下的麦地上面,把你的缰绳系好,不用费大力气,你就在那边舒舒畅畅吃个饱。

”与彭斯茅屋相通连的彭斯博物馆,收藏了彭斯珍贵的手稿、他的包括早期版本的作品、有关的画像等,有些收藏品来自美国、加拿大甚至南非。

大展览室介绍他一生的劳动、写作和生活。

以图片的形式,配合他的诗句、信件或日记,生动地叙述了他当年的经历。

这里还展出了他的怀表、记事本、墨水瓶、鼻烟壶,两把柄上刻有“R.B.”的手枪,以及当税务员测酒用的长棒,也展有1786年版的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

笔者自然记得寻找《友谊地久天长》的原稿,它原来出自彭斯于1788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

第二室展出数幅著名的油画。

《羊杂宴》描绘彭斯夫妇款待客人的场景。

彭斯喜欢这种热闹场面。

另有一组四幅的版画,描绘他的作品《汤姆·奥桑特的故事》(Tam o’Shanter),彭斯这部根据民间传说写的长诗,讲的是汤姆深夜回家途中遇鬼的故事。

他去除了传说中迷信的成分,以喜剧形式讲魔法,寓有深意。

同时,它也把儿时听到的传说,与故乡阿罗韦他幼时熟悉的界标、陈旧的教堂、古老的石桥和石冢等联系起来,具有沧桑感和神秘感。

离开这里步行一里,抵达老杜恩河桥,彭斯纪念碑即位于附近的山丘上。

这座希腊式建筑由爱丁堡著名建筑师设计,1823年完成,耗资3247镑。

登上这座台式纪念碑,可眺望杜恩河及卡里克山(Carrick Hill)的优美景色。

纪念碑的基座建有展览室,展出15种外国文字的彭斯著作。

在附近花园里,还建有一个雕像室,内有三座《汤姆·奥桑特的故事》中的人物雕像,真人大小,造型风趣。

归途中于老杜恩河老桥公共汽车站,见到一家大百货公司,里面的多种商品以彭斯命名。

如果时间合适(回到艾尔的公共汽车每小时一班),还可看一看介绍彭斯的记录影片。

在他住过的基尔马诺克(Kilmarnock)及邓弗里斯也建有彭斯博物馆、雕像或纪念碑,欧文(lrving)也有他的雕像。

甚至远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有他的纪念碑。

位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三作家博物馆”介绍了彭斯、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及斯蒂文森(Robert L.Stevenson, 1850-1894)的生平,也值得一去。

在彭斯的故乡苏格兰,有数千个彭斯联谊会,苏格兰各地每年都庆祝他的生日。

如此广受故乡人民爱戴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因为除了长期生活在农村并写出描绘故乡及朴直人民的诗歌外,身受民族压迫的他十分热爱苏格兰,并热情歌颂民主及自由。

在彭斯的青年时代,先后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他关心世界政治及苏格兰祖国的命运。

他写的《华盛顿将军生辰颂》,赞扬美国人民的独立斗争。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他写了《自由树》和《苏格兰人》两首著名长诗。

《自由树》声言有了法兰西这棵自由树,人类将变得平等,世界将获得和平。

《苏格兰人》重温历史,以颂扬早年民族英雄华莱士等人的事迹来激励人民:谁愿为苏格兰国君和法律,奋力把自由之剑拔出

生为自由人,死为自由魂,让他跟我前进

彭斯是人民的诗人,也是为自由而斗争的战士。

这颗明亮的星,永远闪耀在苏格兰的上空,也永远闪耀在爱好和平与友谊的人们心中。

好朋友开业大吉,我不知道用什么语句祝福,帮忙给点吉利的开业庆典句子

小约翰·施特劳1825年10月25日在维也纳的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是一个音乐家。

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小暗地里学习小提琴。

讽刺的是,他的小提琴老师正是他父亲的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弗朗茨·阿蒙(Franz Amon)。

然而,他的父亲还是在一天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

据小约翰·施特劳斯本人回忆,接下来场面相当的可怕,而且他的父亲对 他的音乐理想没有任何兴趣。

然而老约翰并没有让家庭不和的意思,他只是认为作为音乐家的生活太严酷了,不希望儿子以后也与他一样过这样的生活。

最后,在小约翰17岁那年,老约翰与他的情妇埃米莉·特兰布施(Emilie Trambusch)离家出走。

这样,小约翰能够专心从事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了。

之后,小约翰向开办私人音乐学校的约阿希姆·霍夫曼(Joachim Hoffmann)教授学习了对位法和和声技法。

在与指挥家约瑟夫·德雷施勒(Josef Drechsler)学习和声时,他的天赋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同样,他在他的另外一位小提琴老师,维也纳宫廷剧院(Vienna Court Opera)的芭蕾舞辅导教师安东·科尔曼(Anton Kollmann)那里,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由于这些人士的高度评价,他成功地从权威人士处得到了公开演出的不成文许可。

随后,他很快在'Zur Stadt Belgrad'酒馆(维也纳的音乐家们寻找职位的固定去处)招募了充足的人手以扩充他的乐团。

然而由于他父亲的巨大影响和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剧院提供给小约翰演出的合约。

最终,小约翰终于说服了维也纳Hietzing establishment的Dommayer's Casino,提供给他一个初次亮相的机会。

当地媒体疯狂地报道这场父子间的“斯特劳斯家族内战”。

老约翰本人对儿子不服从了他的对儿子的愿望极为恼怒,一怒之下他决定在有生之年永远不在Dommayer's Casino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登台演出,尽管Hietzing establishment是他早年多次演出的辉煌成功的见证。

小施特劳斯:后生可畏早在6岁的时候,小施特劳斯就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他自己构思的圆舞曲。

儿子的音乐才能使得施特劳斯感到大为不安,他禁绝了孩子一切的音乐活动。

可是安娜却为孩子在音乐上的早熟而感到骄傲,她悄悄地记下了孩子的处女作。

也许从那一天起,她就开始在设想一个向她丈夫报复的计划了。

她从菲薄的家庭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请教师,给儿子上音乐课,指望小约翰有朝一日能向他父亲挑战。

小施特劳斯进入音乐界一事,他父亲并非感到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好多年前,老施特劳斯偶尔回家,看到儿子正在练习小提琴,竟蛮横地用鞭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从那以后,老施特劳斯就一直对儿子忌疑重重,深感烦恼。

他让他的经纪人赫希传言警告维也纳城内各大舞厅,倘若有谁接受小施特劳斯在彼处演出的话,那么圆舞曲之父本人就将从那家舞厅绝迹。

小施特劳斯被各大舞厅拒之于门外,只好到城郊的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去举行露天音乐会。

好事者将小施特劳斯乐队排练的消息传给了他的父亲。

盛怒之下,老施特劳斯宣布在那同一天晚上他也将举行一场音乐会。

但到后来,他得知自己的音乐会票在黑市上还不如他儿子那边的票吃香,则又取消了举行音乐会的计划。

老施特劳斯狂怒不已,终于病倒了。

忠心的赫希深为圆舞曲之父的健康担忧,居然想出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计划。

他组织了一些人准备去小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捣乱。

演出的那天到了。

人们早早地出城,向郊外的咖啡馆蜂拥而去。

一大群没有买到票的人聚集在场外,急不可待地吵着要挤进去,以致地方当局只得出动骑警把咖啡馆围了起来。

在花园后边的拱廊里,坐着安娜·施特劳斯,她似乎是在为儿子祈祷。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和他父亲在巴黎的首场音乐会一样,小施特劳斯这天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法国作曲家奥柏的一首歌剧序曲,这似乎是遵循一种家庭的传统。

小约翰并没有为听众稀稀落落的掌声而感到沮丧,他知道人们来这里是将他当做一位作曲家而和他父亲相比较的。

接下来演奏的是他创作的一支圆舞曲——“母亲的心”,这是小施特劳斯献给他妈妈的一曲颂歌。

美妙的乐曲使得听众欣喜若狂,压倒会场的掌声淹没了赫希那一伙人的嘘声。

人们爬上椅子,挥舞着帽子、披巾、手绢,掌声、喝彩声经久不息。

而另一支圆舞曲“理性的诗篇”,在如痴似醉的听众们一再要求之下,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这真是亘古未有的事。

使帮手们困惑不解的是,连赫希也兴高采烈地鼓掌欢呼起来了。

诚然,赫希是老施特劳斯的朋友,而且还与之有着经济上的利害关系,但是他更忠实于音乐艺术,对于任何真正的艺术家,他不能不表示衷心的欢迎。

最后,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小施特劳斯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地示意,请大家安静下来,乐队重又奏起柔和的乐章。

当轻柔的乐声在夜空中回荡时,听众们面面相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这不是老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那首圆舞曲“莱茵河畔的迷人歌声”吗

在这首乐曲的抒小约翰·施特劳斯情部分,小施特劳斯又加入了这么一种柔情蜜意……随着乐曲的展开,听众逐渐明白了这段插曲的深意。

小施特劳斯演奏他父亲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作为子女对父辈的敬意,也是作为一种祈求,请求他父亲的宽恕。

这使听众们不由得热泪盈眶,甚至男人也不例外。

在动荡的岁月里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了革命。

与整个城市一样,施特劳斯家也分成了两派。

老施特劳斯站在保皇党一边,小施特劳斯则站到了起义者一边。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父子俩谁也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信念。

父亲成了保皇党不过是因为过去常在御前演出;而他儿子的立场不过是出于对他一些朋友的同情,这些年轻人只是希望赶走独揽大权的首相梅特涅,而让哈普斯堡王朝回来实行宪政。

在那些动乱的日子里,父子俩都挂上了军乐团作曲家兼指挥的职衔。

为了鼓舞保皇党分子的士气,老施特劳斯写了好些轻快的军队进行曲,其中最著名的是“拉德茨基进行曲”。

但是小施特劳斯的作品则赋有革命的标题,如“自由进行曲”、“学生进行曲”、“街垒之歌”等等。

维也纳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但富有戏剧性的是,小施特劳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而老施特劳斯却就此一蹶不振了,很多人对他支持保皇党表示愤慨。

在绝望中,老施特劳斯带着他的乐团离开了维也纳,去寻找昔日公众对他的那种崇拜。

可是,这一希望也成了泡影。

在布拉格、慕尼黑、小约翰·施特劳斯海德堡,到处都遭到了人们的反对,甚至还收到威胁和责骂他的信件。

他重返维也纳的时候,政治气氛已经大大缓和了。

人们对老施特劳斯已不再怀恨。

他的音乐会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但是老施特劳斯却时常显得心烦意乱、茫然若失。

在这以后几个月里,他一直是郁郁寡欢,离群索居,他那种致力于音乐事业的坚韧、热情、活力,那种迷人的灵感、生气,似乎一下都消失了。

他对儿子的态度也变了。

虽然他和儿子以及他合法的家庭依然没有接触,但是怨恨已经消失。

他甚至暗暗为自己儿子在音乐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渴望同儿子握手言欢,但他那倔强自尊的秉性却使他无法做到这一点。

1849年9月25日,老施特劳斯被猩红热夺去了生命。

当他儿子闻讯赶来时,却发现父亲赤裸的尸体已从一张空无一物的光床上掉到了地板上。

箱柜抽屉均被洗劫一空,艾米丽已把所有能拿走的东西——甚至连死者身上穿着的睡衣和床上的被褥——全部席卷而去。

两天以后,老施特劳斯的灵柩被抬到了庄严的圣斯蒂芬大教堂。

整个维也纳有十万人来为他送葬,各处钟楼上几百口大钟齐鸣,哀声在空中不住地回荡。

在送丧的最后一程,施特劳斯乐团的成员们把他的灵柩从四匹黑马牵引的灵车上移下来,抬上肩膀,一直送到卡伦堡多勃林教堂的墓地。

当年,作为一个立志要成为音乐家的少年,他从书籍装订作坊逃到此地,就是躺在这一片芳草如茵的山坡地上。

“蓝色的多瑙河”1862年8月27日,小施特劳斯同年长10岁的歌唱家吉蒂结了婚。

婚后,小施特劳斯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只有少数几个密友偶尔造访,他招待客人的方式则是大家一起安静地打上一盘台球。

妻子的财富使他得以从日常的演出中完全解脱出来,悉心致力于作曲。

在世界上所有的圆舞曲里,“蓝色的多瑙河”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杰作。

小施特劳斯创作这首世界名曲的灵感来自于一篇描写爱情的诗歌,其中有一句“多瑙河,美丽的蓝色多瑙小约翰·施特劳斯河”。

诗句那流畅的音节使他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当时,小施特劳斯正在为维也纳男声合唱团创作一首声乐曲,他就将“蓝色的多瑙河”作为那首男声合唱曲的标题,而且把它化入了乐曲的序奏之中,使人们在乐曲一开始就能联想起这条汩汩奔流的大河。

说来奇怪,这部日后成为维也纳音乐标志的不朽名作,在初次与听众见面时,却被认为是小施特劳斯为数不多的一次败笔。

听到演出失败的消息,小施特劳斯倒一点也不在乎,当时,他只是咕哝了一句:“嗯,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要不是小施特劳斯在这之后不久,应邀赴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那么“蓝色的多瑙河”很可能就会湮没在他为数众多的乐稿之中而被人遗忘了。

在巴黎,开办不久的《费加罗报》要为小施特劳斯做广告,有个编辑建议说,一支巴黎人未曾听到过的新曲肯定能使他的音乐会大大增色。

这时,小施特劳斯想起了“蓝色的多瑙河”,他就打电报到维也纳去要那份乐谱,并且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

真要感谢《费加罗报》的编辑,“蓝色的多瑙河”在巴黎的首演,竟成了这届博览会一大轰动事件。

在博览会壮观的大厅里,小施特劳斯把他的绝代佳作奉献给了数以千计的听众。

这一次能成功吗

随着那隐隐约约的序奏音乐的展开,“蓝色的多瑙河”充满激情的旋律就如这美丽的河流一般,跌宕起伏,奔流泻出,终而又渐渐归于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宁静之中……乐曲结束了,可听众们却依然陶醉在乐曲的气氛里——一阵静默之后,忽然爆发了满场的欢呼喝彩……新大陆轶事在小施特劳斯的轶事中,可以说没有哪件比他1872年的美国之行更妙的了。

那时,“蓝色的多瑙河”已使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名字在美国也是家喻户晓了。

波士顿和平节的组织者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到马萨诸塞州指挥他的作品的演出。

可是小施特劳斯对于远涉重洋颇有顾虑。

最后,也许是高达10万美元的酬金使他克服了任何对水的畏惧。

波士顿和平节的主办者是一些过分热情的人士。

小施特劳斯第一次来到排练场,他一踏进那里就看到了一支真正的音乐大军——近两千名乐师和一个两万人的巨型合唱团,乐队还增配了一个由大小铁砧、火警钟和参差不齐的钢轨挂在木架上搞成的“编钟”,以及一个直径为18英尺的“鼓王”所组成的打击乐器编组。

在这支音乐大军面前,小施特劳斯站在一个很像了望塔的高台上,几十名副指挥用望远镜注视着他,再把他的每一个动作转达给自己下辖的演员。

遇到强拍,整个乐队就像大炮似的一顿乱轰,素来强调音节准确的小施特劳斯这下可真是只能望天兴叹了。

他的第一个冲动是想取消演出,但是有人警告他说,美国人是不许别人扫他们兴头的,而且往往会用私刑来报复。

小施特劳斯写信回维也纳说:“要是拒绝指挥的话,那我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于是,他只好将整个演出视为一场笑剧而已。

小约翰·施特劳斯在10多万观众面前,小施特劳斯指挥了十几场这种乱哄哄的演出,可美国人却对此大为赞赏。

在美国的短暂逗留期间,小施特劳斯成了轰动一时的英雄人物。

妇女们竟相索取他的头发珍藏起来,引以为荣。

小施特劳斯的男仆则热心地送给她们一个个撒过香水的信封——里边都装有一、两根从小施特劳斯那条纽芬兰狗身上剪下来的黑色鬈毛。

生活的波折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施特劳斯的感情也起了变化。

他与吉蒂之间融洽的关系逐渐黯淡下来了。

1876年秋天,一个小伙子登门来找吉蒂,他叫她“妈妈”,并向她要钱。

小施特劳斯并不知道吉蒂除了和特德斯珂伯爵生了两个女儿以外,还有别的什么孩子。

他把那个小伙子赶了出去,吉蒂当时也没说什么,可是后来,她却听凭她儿子的勒索。

第二年4月的一天,小施特劳斯外出晚归,发现吉蒂已被人杀死在家里。

妻子的骤死在精神上对小施特劳斯打击很大,他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便魂不守舍地跑到意大利去了。

甚至连吉蒂的葬礼他也没有参加,由他的弟弟爱德华料理丧事。

直到几个月后,他才有勇气回到维也纳。

这个曾经是有着火一般激情和超凡魅力的小提琴国手,停止了拉琴,而且以后再也没有重操琴弓。

然而,小施特劳斯不能没有爱情,那是使他战胜恐惧,战胜死亡的精神依赖。

不久之后,他又一次结婚了——那是同一个来自科伦的姑娘,26岁的安琪丽卡。

有一时,小施特劳斯和他年轻漂亮的妻子成了社交晚会上引人瞩目的对象,小施特劳斯也为之喜形于色。

可是,安琪丽卡既没能生孩子,又干不了什么有意义的工作。

她经常感到百无聊赖,生活没趣。

她越来越嫉妒约翰的才华,小施特劳斯专心致志于工作,安琪丽卡却认为这是在故意冷落她。

她不甘寂寞,于是开始另求新欢了。

对于安琪丽卡的丑行,小施特劳斯不置一辞。

不管他为此忍受了多大的痛苦,他却没有对谁进行报复。

就人们所知,他既没有申斥她,也没有和她争吵,后来安琪丽卡只是悄然地离开了这个家。

安琪丽卡走了,小施特劳斯心烦意乱。

他还得找一个伴侣。

正巧,他的一个熟人去世了,遗下一位风姿楚楚的寡妇,年仅21岁。

阿黛尔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有过很好的教养,小施特劳斯对她十分倾心。

阿黛尔死了丈夫,和她幼小的女儿一起也觉得孤独,她感激地接受了小施特劳斯的关心和爱情。

1883年8月15日,小施特劳斯和阿黛尔在科堡结婚。

小施特劳斯此时已经58岁了,但是对阿黛尔的爱情却使他恢复了青春的活力。

几乎每天他都要给阿黛尔写上几句情意绵绵的话。

在去剧场指挥一场演出之前,他会留下这么一个短笺:“亲爱的阿黛尔

我要把乐曲的速度由庄严的慢板改为轻捷的快板,这样我就可以快点回到你的身旁和你亲吻。

你的约翰。

”阿黛尔把小施特劳斯从抑郁忧伤中解救了出来,她使小施特劳斯安然地度过了晚年。

终在他一生的最后那些年里,小施特劳斯每天都在写曲子,他为自己依然是那么精力充沛而感到高兴——像他这个年纪,这确实是难得的。

1899年5月奥地利传统的圣母升天节那天,特别安排了一场“蝙蝠”的演出,这是小施特劳斯在歌剧领域中极负盛名的一部代表作。

74岁高龄的小施特劳斯亲自指挥歌剧的序曲部分。

他以青年人的那种活力,不顾大汗淋漓,一心投入到音乐中去了。

演出之后,他没有坐马车,而是从歌剧院步行回家,他要放松一下这愉快演出的劳顿,想领略一下这怡人的春天气息。

5月的维也纳,紫丁香、金合欢的芳馨四处洋溢,大街两旁的七叶树开满了白色的花儿。

小施特劳斯漫步在这绿树荫下,“蝙蝠”的乐曲声仿佛仍在他的耳边回响……可这却是他最后一次漫步街上了。

第二天,他发烧了,高烧一直不退。

医生告诉阿黛尔,小施特劳斯是得了双叶肺炎。

开始几天,他披上厚厚的罩袍,一面打着寒噤,仍然伏案为他的第一部芭蕾舞曲“灰姑娘”谱曲。

尽管高烧益甚,咳嗽不止,他也还是坚持下去。

最后,他终于卧床不起了。

6月1日,小施特劳斯已经昏迷不醒,开始说胡话了。

阿黛尔讲述了最后的情景:“……突然,他从床上坐了起来,痛苦地喘息着,一边轻轻地哼起了一支歌,这是一支古老的歌曲,但是我以前从未听他唱过。

透过他那苍白的嘴唇,传来了轻柔的歌声:‘小朋友,我的小朋友,现在我们只得分手了……无论艳阳多么明媚,终也有下山的时候……’“6月3日早上,他拉起我的手连连亲吻,可没有说出一句话来,到了下午4点15分,他躺在我的怀里安然而逝了。

”那天下午,维也纳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

当一曲终了时,有个人上前对乐队指挥克雷姆萨轻轻耳语了几句,指挥默然片刻,尔后对第一小提琴手简要地吩咐了一下,从他又将信息传遍了整个乐队。

乐师们更换了谱架上的乐谱,弦乐手们在乐器上加了弱音器。

听众悄声低语,等待着他宣布下一个节目,可是指挥什么也没说。

在听众的窃窃私语声中,乐队奏起了流芳百世的“蓝色的多瑙河”,速度是那么的徐缓,音量始终没有高出叹息的声音……听众们明白过来了,尔后又默默地散去。

就这样,维也纳获悉了小约翰·施特劳斯去世的噩耗。

酒馆欢迎客人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