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秦少游补字后诗句是

黄山谷补字诗句是:

秦观(1049-1100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江苏高邮县)人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

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佑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

《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

有《淮海集》。

易安居士说,秦观的词像贫家的美女,“虽极妍丽丰仪,而终乏富贵态”。

即所谓缺乏高贵的气质。

如果这个评价,也包括秦观那些纤丽清新,情词并美的雅词,似欠公允;如仅指秦观的俚词,则很精当。

秦观被誉为宋朝婉约派词宗.纵观秦观的全部诗作,不难看出,秦观的诗歌风格并不是单一的,“女郎诗”的评价不能代表它的全貌。

评价秦观诗歌的风格,应顾及诗人的全部诗作及其创作背景。

秦观现存诗歌共400余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诗”味的,也不过占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

吕本中《紫微诗话》云:“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

”在《淮海集》中,《泊吴兴西观音院》(卷二)、《答朱广微》(卷二)、《蓬莱阁》(卷八)、《寄少仪弟》(卷九)等诗作,就表现出“严重高古”的一面。

如“人生迕意十八九,月得解颜能几度。

著书准易空自疲,服药求仙良自误”(《寄朱广微》)。

如“所遇信悠然,此生如寄耳。

志士耻沟渎,征夫念桑梓。

揽衣轩楹间,啸歌何穷已”(《泊吴兴西观音院》)。

这些诗歌或用典,或自抒,寄托着深沉的人生感慨,颇有旷达疏放之气,岂能以“女郎诗”一语以蔽之。

(寒砧:“渠”也可以是指《春日》这首诗,不一定就是指秦观这个人啊

说《春日》是首女郎诗是没错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在这位“伤心人”的诗集里,贯串着一种深广莫名的悲哀和抑郁。

这种风格特征与他一生中的不幸遭遇分不开。

秦观生长在江苏高邮的一个寒士之家,少年丧父,借书苦读,“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神宗熙宁十年(1077),初见苏轼,作《黄楼赋》,苏轼誉为“有屈宋之才”。

元丰七年(1084),苏轼特荐其诗与王安石,安石以为“清新似鲍谢”。

青年时期的秦观已是闻名于世的才子,黄庭坚称赞他“国士无双”。

元丰八年(1085)登进士第后,历仕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

但不久(绍圣六年,1094),即因与苏轼的关系牵连党籍,列名《元佑党人碑》“余官”第一,一再遭贬,远谪南荒,身心受到双重折磨。

1100年,徽宗即位后,始得复职北还;不幸中途逝世于藤州。

仕途上的坎坷遭遇,理想抱负的一再受挫,使秦观的诗歌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和凄凉哀怨的情调,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绝望与究诘。

每一句诗词的最后一个字就是下一句的第一个字这是什么诗

旧时看三言二拍,开有兴情掌故事为引。

偶翻泛黄笔记中有杜曲江对雨》一想起三言中的苏子四友补填杜工部诗一事,彼多玩味,兴致所至,收集记忆残片,胡涂此一段故事。

当日,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佛印和尚四人,同过一寺院有人在院墙上题有唐大诗人的《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对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重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因为寺院年久失修,诗中的第二句“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湿”字,已经脱落难认,于是东坡提议各人按照自已的体味,补上这个字,以未求其完整。

一会儿,东坡补一“润”字;黄山谷补一“老”字;秦少洲补一“嫩”字;佛印补一“落’字。

四个又仔细对照研究了一下,觉得都不甚理想。

回去之后赶紧鄱阅杜甫诗集,原句是“林花著雨胭脂湿”原来是个“湿”字。

把四个人补的字与原字对照了一下,都认为原字好,无不钦佩。

事实上四个人的字,补得比原句不理想,是因为年代不同,已不能完全体味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感情。

诗中的曲江,位于长安附近,唐时宫苑林立,原是一个风景胜处,玄宗与杨妃常游玩于此。

安史之乱后,这地方败落了,岸上行人稀少,水中也无舟辑。

雨后境象:林花著雨,水荇牵风,一片寥落。

而胭脂“湿”。

无动无情,恰好衬出了这地方的冷落。

“润、嫩、老、落”四字都有色有情有动。

不能反映当时之情景。

再以四人增补的“润、老、嫩、落”四字。

来反观苏、黄、秦、佛印,也无一不与四个人的心性相吻合。

佛印是不会填“嫩”字的,而秦少游也不会填“落”字的,其余也一样。

都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性情有关。

我们如果把他们用线条连起来,而不能一一对应的话,哪就是一道错题了。

关于美食的诗句

1、苏东坡既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所以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

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

“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

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家家户户剥春笋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其它人也有许多,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中不就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宋代诗人秦少游的秀色可怜刀切肉,清香不断鼎烹龙唐宋诗人杜牧曾著有“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等等。

杜甫的《曲江对雨》中的林花著雨燕脂( ),()内应填什么字,为什么用()字。

谢谢

此诗题于院壁,‘湿’字被蜗牛唾液侵蚀。

苏东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

觅集验之,乃’字也,出于自然。

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

诗言志,信矣。

”(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湿”字,也有选本作“落”,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

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流。

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

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

《宋史 苏轼传》的部分节选翻译 急

1苏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岁的,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

”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

”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

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

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

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

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

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6、家庭聚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7、打饼祭佛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8、吟诗赏月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

”黄庭坚说:“好吧

”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

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

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9、东坡鱼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

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

”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

”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

”苏轼道:“也可。

”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

”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

”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

”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0、水果和药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

”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

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

”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1、生死一线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

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

”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

”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

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

”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

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12、涵养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

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

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

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

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

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

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

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

”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

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

”“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

”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

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

”“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

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

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

羞死你你都不知道

”。

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3、“尸骨”未寒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

”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4、东坡吃草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

”。

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5、对联退敌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

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

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

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

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

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

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6、三人对必有我师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

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

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

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7、其人之计苏轼挚友佛印。

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

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

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18、巫山河水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

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

关键在“无”、“巫”谐音。

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19、联气小妹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

“双月”合为“朋”字。

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

“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

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

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0、皛饭与毳饭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

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

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

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

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1、死了好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

”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

”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

”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

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

”22、苏轼与高俅《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

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

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

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

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

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

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

“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

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

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

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

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

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

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

《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

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

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

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

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

’”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

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

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

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

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23、进京赶考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

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

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

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4、苏东坡有泄题之嫌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

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

宋元佑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

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

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

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

随后不久,章敦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

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

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

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

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

”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

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

”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

《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

”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回答者: wo344349678 - 一级 2022-1-3 20:29史可法 [foundera] 于:2004-06-20 21:25:18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南明大臣,抗清名将,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围困扬州,他拒降固守,城破被俘,不屈牺牲。

副将史德威寻遍遗骸不得,遂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墓并增建祠堂。

恩师知遇 饱学成才史可法的祖先史应元、父亲史从质、母亲尹氏,对他自幼寄望极殷,虽家境贫寒,他仍苦学不辍。

明天启元年(1621)冬,19岁的史可法独身赶往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应试,寄宿于大兴县郊一所古寺中。

时任京畿视学的名臣左光斗带着几个随从,到大兴县微服私访,因避风雪进入这座古寺。

见一书生伏案而卧,案上放着刚写成的一篇文稿。

左光斗拿起一读,非常赞赏他的志略和刻苦精神,再看书生衣衫单薄,熟寐不醒,心知苦读劳累。

左光斗怕他感受风寒,便把自己的貂裘脱下来,盖在熟睡的史可法身上,掩门而去。

出来问寺僧,方知书生名叫史可法,留下深刻印象。

20岁时史可法在府中会考,左光斗选拔他为北直隶八府之冠,而且怜他家贫,收作弟子,留于馆署。

此后,他愈加刻厉不懈,发愤苦学,饱受恩师濡染,立志以身报君许国。

左光斗在公务之暇,常与他交谈时事,辩论古今,看出其宏大抱负和超凡才略,认为:“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天启五年(1625年),左光斗受到魏忠贤阉党的诬陷,下了东厂监狱,一时京中人士避祸惶惶,噤若寒蝉。

史可法不顾可能受到的残酷迫害,从早到晚在狱门外等待,却苦于无法入狱探望恩师。

不久得知左光斗受了炮烙酷刑,早晚将死,更忧心如焚,千方百计筹集了50两白银,痛哭着跟狱卒协商,使狱卒深受感动,方能化装进狱探视。

史可法乍看到恩师席地倚墙而坐,面目焦烂难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忍不住跪下,膝行到左身前,悲痛交加,呜咽哭泣,左光斗虽睁不开眼,却能辨识出声音,为爱惜人才,不愿史可法受连累,克制着似同父子之情,怒斥史可法速去。

史可法只得忍痛挥泪而别。

从此,史可法由起初只是感激左光斗的知遇之恩,发展到深思如何为官、为国。

他深感祖父和父亲的教育,主要出于期望家道之复昌,而恩师左光斗的尽心栽培,却是欲使之作“志事”、“支柱”、“天下事”,成为国家栋梁。

相比之下,左光斗的学识、品格、气节和博大的胸襟,使史可法由衷钦敬,刻骨铭心。

他常常对人“流涕述其事”,并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可以说,史可法后来受人称颂的政绩,和死守扬州所表现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是左光斗给了他十分重大的影响,左光斗对塑史可法的精神品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国难当先 为官清廉回答者: Jamerly - 一级 2022-1-4 18:17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

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

”程氏说:“你能做到范滂,我难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亲吗

”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

后来读《庄子》,感叹说道:“我以前也有一些观念,但总是表达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觉得真是深入我心

”嘉佑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

当时文风崇尚诡谲不合正道,主考官欧阳修想拯救这种现象,看到了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大为惊喜,想要选为众人之冠(第一),但犹然怀疑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于是只排在第二。

后来用《春秋对义》考试又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了乙科。

后来以书信形式进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该避让一下,好让这个人出人头地。

”听说的人开始都不相信,时间久了才最终信服。

苏轼因为母亲去世服丧在家。

嘉佑五年,调任为福昌主薄。

欧阳修认为苏轼才能学识兼备,推荐他入了秘阁。

考试六论,之前做文章都不起草,所以文章大多不工整。

苏轼做文章开始起草之后,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观。

之后对答制策,考入三等,自宋朝以来,制策进入三等的,只有吴育与苏轼两人而已。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

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

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

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

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

”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

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调任密州。

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

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

”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

”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

东坡题跋 原文

东坡题跋一、跋退之送李[原文]:欧阳文忠⑴公尝谓晋无文章,渊明去来⑶一篇而已,余亦以为唐无文章,唯韩退之⑷送归谷序⑸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原文]:陶渊明,孟嘉⑴外孙,作嘉传云,或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亦不如肉,何也

曰:渐近自然。

”而今晋书乃云:渐近使之然。

则是闾里少年鄙语,虽至细事,然足见许敬宗⑵等为人。

三、书渊明归去来序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里中耳。

”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澈矣

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

马后宫人,见大练反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

聊为好事者一笑。

五、记徐陵语徐陵多忘,每不识人,人人以此咎之。

曰:“公自难记,若刘曹沈谢辈,虽暗中摸索,亦合认得。

”诚哉是言

六、书子由超然台赋后子由之文,词精理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

七、书与可超然台赋后余友文与可,非今世之人也,古之人也。

其文非今之文也,古之文也。

其为超然辞,意思萧散,不复与外物相干,其远游大人之流乎

八、书拉杂变司马长卿作大人赋,武帝览之,飘飘然有凌云之气。

近时学者作拉杂变,便自谓长卿,长卿固不汝嗔,但恐览者,渴睡落床,难以凌云耳

[注释]:[解说]:九、记导引家语导引家云:“心不离田,手不离宅。

”此云极有理,又云:“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瓢在水。

”此善喻者。

[注释]:[解说]:十、跋子由栖贤堂记后子由作栖贤堂记,读之便如在堂中,见水石阴森,草木胶轕,仆当为书之,刻石堂上,且欲与庐山结缘。

他日入山,不为生客也。

[注释]:[解说]:十一、自评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如是而已矣。

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注释]:[解说]:十二、跋子由老子解后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读之不尽卷,废卷而叹,使战国时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年见此奇特。

[注释]:[解说]:十三、书赠邵道士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来时一,去时八万四千,此意出楞严,世未有知之者也,元符三年九月二十日书赠都峤邵道士。

[注释]:[解说]:十四、跋石钟山记后钱塘东南,皆有水乐洞,泉流空岩中,皆自然宫商,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如砻然,真若钟声,乃知庄生所谓天籁者,盖无所不在也。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三日,自海南还过南安,司法掾吴君示旧所作石钟山记,复书其末。

[注释]:[解说]:十五、书孟东野序元丰四年与马梦得饮酒黄州东禅,醉后颂东野诗云:我亦不笑原宪贫。

不觉失笑

东野何缘笑得元宪

遂书以赠梦得,只梦得亦未必笑得东野也。

[注释]:[解说]:十六、题孟郊诗孟东野闻角诗云:似开孤月口,能说落星心。

今夜闻崔诚老弹晓角,始觉此诗之妙。

[注释]:[解说]:十七、记永叔评孟郊诗永叔尝云:“孟东野诗,‘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使堪织,不得多少。

”[注释]:[解说]:十八、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注释]:[解说]:十九、题渊明诗一作怀古田舍诗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非古之偶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注释]:[解说]:二十、题渊明咏二疏诗此渊明咏二疏也,渊明未尝出,二疏出而知返,其志一也,,或以谓既出而返,如从病得愈,其味胜于初不病,此或者颠倒见耳。

[注释]:[解说]:二十一、题温庭筠湖阴曲后原丰五年,轼谪居黄州,芜湖东承天院僧蕴相,因通直郎刘君谊,以书靖于轼,愿书此词而刻于石以为湖阴故事,而鄂州太守陈君瀚,为致其书,且助之请。

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舟过芜湖,乃书以遗湘,使刻之,汝州团练副使员外蜀苏轼书。

[注释]:[解说]:二十二、书李白集今太白集中,有归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所作,盖唐末五代间,贯修齐巳辈诗也。

余旧在富阳,见国清院太白诗九近,过澎泽唐兴院,又见太白诗,亦非是。

良由太白豪俊,语不甚释,集中往往有临时卒然之句,故使妄庸敢尔。

若杜子美世,岂复有伪撰者耶

[注释]:[解说]:二十三、书退之诗韩退之游青龙寺诗,终篇言赤色,莫晓其故,尝见小说,郑虞寓青龙寺,贫无纸,取柿叶学书,九月柿叶赤而实红,退之诗乃谓此也。

[注释]: [解说]: 二十四、记退之抛青春句韩退之诗曰: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

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春,乌程之若下春,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洞春,剑南之烧春,杜子美亦云:闻道云安麴米春,才倾一盏便醺人。

近世裴鉶作传奇,记裴航事,亦有酒名松醪春,乃知唐人名酒多以春,则抛青春亦必酒名也。

[注释]: [解说]:二十五、书子美云安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此老杜云安县诗也。

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

[注释]:[解说]:二十六、书子美黄四娘诗“黄四娘家花满奚,千花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东坡云: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注释]:[解说]:二十七、书柳子厚诗仆自东武适文登,并海行数日,道旁诸峰,真若剑鋩,颂柳子厚诗,知海山多尔耶。

子厚云:“海上尖峰若剑鋩,秋来处处割人肠,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锋峰头望故乡。

”又,柳子厚诗云:“雀鸣楚山静。

”又云:“隐忧倦永夜。

”东坡曰:子厚此诗,远出灵运上。

又,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知诗之病也。

[注释]:[解说]:二十八、评韩柳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则不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注释]:[解说]:二十九、书常建诗常建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欧阳公极爱重,以为不可及,此语诚可人意,然于公何足道

岂非厌饫刍豢,反思螺蛤耶

[注释]:[解说]:三十、书薛能茶诗唐人煎茶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着更夸。

”拠此则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用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佳也,盐则不可。

[注释]:[解说]:三十一、书渊明酧刘柴桑诗自夏历秋,毒热七八日不解,炮灼理极,意谓不复有清凉时,今日忽凄风微雨,遂御夹衣,顾念兹岁,屈指可尽,澎泽云:“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

”此言真可为惕然也。

[注释]:[解说]:三十二、书唐太宗诗唐太宗作诗至多,亦有徐庾风气而世不传,独于初学记时时载之。

[注释]:[解说]:三十三、自记吴兴诗仆为吴兴,有游飞英寺诗云:“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上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非至吴越,不见此景也。

[注释]:[解说]:三十四、题子明诗后并鲁直跋吾兄子明旧能饮酒,酒至二十蕉叶,乃稍醉。

与之同游者,眉之蟇颐山观佚老道士,歌讴而饮,方是时,其毫气逸韵,讵知田地之大,秋毫之小耶

不见十五年,乃以刑名改事,著闻于蜀,非复昔日之子明也,侄安节自蜀来云:子明饮酒不过三焦叶,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焦叶矣,然旧学消亡,夙心扫地,枵然为世之废物矣

乃知二者有得必有丧,未有两获者也。

老道士,盖子瞻之从叔苏慎言也,今年有孙汝楫登进士弟,东坡自云三焦叶,亦是醉中语,余与东坡饮一人家,不能一大觥,醉眠矣,鲁直题。

[注释]:[解说]:三十五、题王巩六诗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此翁,衍逢世祖英睿好士,而独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衍妻悍妒甚,仆少此一事,故诗有胜敬通之句。

[注释]:[解说]:三十六、书黄鲁直诗后每见鲁直诗文,未尝不绝倒,然此卷语妙,殆非悠悠者所识,能绝倒者,已是可人。

元佑元年八月二十二日与定国子由同观。

又,读鲁直到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虽若不适用,不为无补于世也。

[注释]:[解说]:三十七、记董传善论诗故人董传善论诗,予尝云:杜子美诗不免有凡语,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岂非凡语耶

传笑曰:此句殆为君发,凡人用意深处,人罕能识,此所以为独苦,岂独画哉

[注释]:[解说]:三十八、书参寥论杜诗参寥子言老杜诗云:“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此句可画,但恐画不就尔。

仆言公禅人,亦复爱此绮语耶

寥云:“辟如不事口腹人,见江珧柱,岂免一朵颐哉

”三十九、记少游论诗秦少游言:“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诗冠古今,而无韵者殆不可读,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韵者辄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四十、题李伯祥诗昝山老道士李伯祥好为诗,诗格亦不甚高,往往作奇语,如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之句,皆可爱也,余幼时尝见余,叹曰:“此郎君贵人也。

“不知其何以知之。

四十一、记白鹤观诗昔游忠州白鹤观,壁上高绝处有小诗,不知何人题也,诗云:“仙人未必皆仙去,还在人间人不知,手把白髦从两鹿,相逢聊问姓名谁

”四十二、题张子野诗集后张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波耳。

华州西溪云:“浮萍破处见山影,愁侣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若此之类,皆可以追配古人,而世俗但称其歌词。

昔周肪画人物皆入神品,而世人但知有周肪士女,盖所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欤

元袥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四十三、记里舍联句幼时里人程建用杨咨舍弟子由会学舍中,大雨联句六言,程云:“庭松偃仰如醉。

”杨即云:“夏雨凄凉似秋。

”余云:“有客高吟拥鼻。

”子由云:“无人共吃馒头。

”坐皆绝倒。

今四十余年矣。

四十四、题梅圣俞诗后驿使前时走马回,北人初识越人梅,清香莫把酴醚比,只欠溪头月下杯。

梅梅丈长身秀眉,大耳红颜,饮酒过百盏,辄正坐高拱,此其醉也。

吾虽后辈,犹及与之用旋,览其亲书诗,如见其抵掌谈笑也。

四十五、书昙秀诗予在广陵,与晁无咎昙秀道人同舟。

送客山光寺,客去,予醉卧舟中,昙秀作诗云,“扁舟乘兴到山光,古寺临流胜气藏。

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

”予和云:“闲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梦回舍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

“予昔对欧阳文忠公诵文与可诗云:“美人却扇坐,羞落林下花。

”公云:“此非与可诗。

世间元有此句,与可拾得耳。

”后三年秀来惠州见余,偶记此事。

四十六、书迈诗儿子迈幼时尝作林禽诗云:“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先红。

”于等辈中亦号有思致者。

仅已老,无他技,但亦时出新句也,尝作酸枣尉,有诗云:“叶虽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

”亦可喜也。

四十七、跋黔安居士渔父词鲁直作此词,清新妍丽,问其得意处,自言以水光山色,替却玉肌花儿,此乃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又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大澜浪乎。

四十八、书罗浮五色雀诗罗浮有五色雀,以绛羽为长,馀皆从之东西,俗云有贵人入山则出,余安道有诗云:“多谢珍禽不随俗,谪官犹作贵人看。

”余过南华亦见之,海南人则谓之凤凰。

云久旱而见则雨,涝则反是,及诵儋耳,亦尝集于城南所居,余今日游进士黎威家,又集庭下,锵然和鸣,回翔久之,余举酒属之,汝若为余来者,当再集也,已而果然。

四十七、书摹本兰亭后外寄所托,改作因寄,于今所欣,改作向之,岂不哀哉,改作痛哉,良可悲,改作悲夫,有感于斯文,改作斯文,凡涂两字,改六字,注四字,曾不知老之将至,误作僧,已为陈迹,误作以,亦由今之视昔,误作由。

旧说此文字有重者,皆构别体,而之字最多,今此之字颇有同者,又尝见一本比此本微加楷,疑此起草也,然放旷自得不及此本远矣,子由自河朔持归,宝月大师唯简请此本,令左绵僧意祖摹刻于石。

治平四年九月十五日。

四十八、题兰亭记真本已入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

四十九、题逸少帖逸少为王述所困,自誓去官,超然于事物之外,尝自言吾当卒以乐死,然欲一游岷岭。

勤勤如此,而至死不果,乃知山水游放之乐,自是人生难必之事,况乎市朝眷恋之徒,而出山林独往之言,故已疏矣。

五十、题遗教经仆尝件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

”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辩,况数百年后传刻之余,而欲必其真伪难矣。

顾笔画静稳,自可为师法。

五十一、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笔墨之际,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注释]:(1)、《笔阵图》:旧传卫夫人撰,一说王羲之撰,实为后人伪托。

(2)、有形:具有可通过感官认识的形态。

(3)、无:道家哲学范畴,指宇宙的本原,一说作“气”,无形无声,恍兮忽兮,不可感知。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博弈:博,局戏,用六箸十二棋;弈,围棋。

(5)、颜子:春秋抹年鲁国人,名回,字子渊。

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一。

[解说]:书法作为艺术地掌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一般的认识功能,能够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理,但是在揭示“无”,即宇宙本原的时候,书法是用“有形”反映“道”的“无形”,而根据中国哲学的认识,“指者非指”,即形而上的认识并非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

退而求其次,则书法尚能寄托精神,陶冶情操,则胜过下棋。

当然,象颜回这样的圣人不用假借外物也能守住“道”的精神,只是这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五十二、题二王书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注释]:(1)、笔冢:冢,隆起的坟茔。

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谓智永“住永心寺,积年学习,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瘗之,号为‘退笔冢’”。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妙品》云:“(怀素)临学苦练,故笔颓委,作笔冢以瘗之。

”(2)、墨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专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3)、羲之:即王羲之,晋代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遍览前代书家名迹,遂改初学,采择众长,精研诸体,遂成大家。

传世书作有《十七帖》、《兰亭序》、《快雪时晴》、《奉橘》、《丧乱》、《孔侍中》以及唐释怀仁集王《圣教序》等。

(4)、献之:即王献之,晋代书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善正、行、草书。

幼学其父,次学张芝,作品影响后世极大,尤其是草书作品,后人以为胜过羲之。

传世作品有《鸭头丸帖》、《送梨帖》、《中秋帖》及《地黄汤帖》等。

小楷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刻本传世。

(5)、张芝:东汉书家,字伯英,敦煌渊泉(今甘肃酒泉)人,徙居弘农华阴(今陕西)。

善隶、行、草、飞白书。

传世作品甚少,唯《阁帖》数幅。

(6)、索靖:晋代书家,字幼安,敦煌(今属甘肃)人,官征西司马、尚书郎,善楷、隶,传张芝书法而变其行迹,骨势峻迈,富于笔力。

据传《月仪帖》、《出师颂》传为索靖所书。

[解说]:古人论书,讲“质、知、力”。

质者,天资;识者,学养;力者,功夫。

其中只有学养和功夫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这里体现了在自然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只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学养和功夫上努力,才能获得书法的成就。

五十三、题晋人帖唐太宗构晋人书,自二王以下仅千轴。

《兰亭》以玉匣葬昭陵,世无复见。

其余皆在秘府,至武后时,为张易之兄弟所窃,后遂流落人间,在王涯、赵延赏家。

涯败为军人所劫,剥去金玉轴而弃其书。

余尝见于李都尉玮处,见晋人数帖,皆有小印“涯”字,意其为王氏物也。

有谢尚、谢鲲、王衍等帖,皆奇。

而夷甫独超然如群鹤耸翅,欲飞而末起也。

[注释]:(1)、唐太宗:即李世民,唐代明君,善书法,尤喜王羲之真迹,遂竭天下之力,派人购募殆尽,独缺《兰亭》,又使侍臣萧翼由山阴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宝爱之,崩前遗言,与之同葬昭陵,《兰亭序》真迹,自此不复得见。

(2)、构:搜求。

(3)、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

(4)、轴:古代装成卷轴形的书或字画。

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谓“太宗酷好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

”(5)、武后:即武则天,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太宗时为才人,高宗时立为后,载初元年(公元660年)废睿宗,改国号为“周”,称则天大圣皇帝,世谓“武后”、“武则天”。

工行、草、飞白书,传世书迹有《升仙太子碑》等,晋代大书法家张宗祥认为其书法在太宗李世民之上。

(6)、张易之:唐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通晓音技,颀皙美姿,与弟昌宗俱得幸于武后,中宗复位后为张柬之所杀。

(7)、王涯:王祚孙,字广津,太原(今属陕西)人,历仕德宗以下六朝,曾任宰相、盐铁转运使等职。

后谋诛宦官,事泄被杀。

(7)、谢尚:晋代书家,字仁祖,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官至尚书仆射,赠散骑常侍、卫将军。

据传其草书特峻,深得晋人行笔之意。

书迹未见。

(8)、李玮: 字公炤,妻为宋仁宗之女兖国公主,官驸马都尉、建武军节度使,才思敏妙,雅好吟咏,善作水墨竹、石,又善章草、飞白。

(9)、谢鲲:字幼兴,阳夏人,好老易,能歌善书,亦善鼓琴。

官至豫章太守。

(10)、王衍:、晋代书家,字夷甫,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曾任尚书令、太尉等要职,好老庄、喜清谈,名重当世,善行、草书。

[解说]:此跋叙述二王真迹流传经过,历历在目,对二王书法均有评价,于《王衍帖》评价尤高。

五十四、题萧子云书萧子云尝答敕云:“臣昔不能赏拔,随时所贵,规模子敬,多历年所,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草隶,言不尽意,遂不能成,略指论飞白一事而已,十许年乃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法,洞彻字体,始变子敬,全范元常,逮迩以来,自觉功进,又见齐史本传,今阁下法帖十卷中,有卫夫人与一僧书,班班取子云此文,其伪妄无疑也。

又有王逸少帖者,其辞曰:“爽鸠习而扬武,伯赵鸣而戒晨,时可以出宿饯行,可以登高临远。

”此乃张说送贾至文,又可笑也。

五十五、拟二王书梁武帝使殷铁石临右军书,而此帖有与铁石共书语,恐非二王书,字亦不甚工,览者可细辩也。

五十六、题逸少帖此卷有永足下还来一帖,其后有不具释智永白,而云逸少书,余观其语,云谨此代申,唐末以来,乃有此语,而书至不工,乃流俗伪造,永禅师书耳。

又:逸少谓此郡难治,云吾何故舍逸而就劳,当是为怀祖所检察耳。

又: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妙绝,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

五十七、题子敬书子敬虽无过人事业,然谢安欲使书宫榜,竟不敢发口,其气节高逸,有足佳者,此一卷尤可爱。

[注释]:(1)、谢安:、晋代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出身士族,年四十余方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领导了著名的肥水之战。

曾与王羲之雅集兰亭修祓禊之礼,作诗兴乐。

(2)、书宫榜:唐张怀 《书断》云:“太康(《晋书》作太元,晋孝武帝年号)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中将(韦诞)题凌云台事(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末题。

以笼盛诞,辘轳长绠引之,使就榜书之。

榜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乃掷其笔,比下焚之。

乃诫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中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

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

安遂不之逼。

”[解说]:宋人承唐人余绪,崇大王而抑小王,故谓子敬“无过人事业”,但是仍然肯定小王的成绩,称其气节。

五十八、题卫夫人书卫夫人书既不工,语意鄙俗,而云奉敕,敕字从力,馆字从舍,皆流俗所为耳。

五十九、题山公启事此卷有山公启事,使人爱玩,尤不与他书比,然吾尝怪山公荐阮咸之清正寡欲,咸之所为,可谓不然者矣,意以谓心迹不相关,此最晋人之病也。

六十、题萧子云书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迂春蚓,字字若绾秋蛇。

”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

[注释](1)、萧子云:南朝书家,字景乔,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西北)人。

官至侍中,工书,梁武帝评价甚高。

(2)、春蚓、秋蛇:喻书法盘结缠绕,毫无骨力可言。

[解说]:中国书法最讲章法、最重骨力。

“行行如迂春蚓”,则章法之杂乱可知;“字字若绾秋蛇”,则线条弥弱可知。

可见,历史上有大名的书法家,其真正水平如何,还要看其遗迹。

六十一、跋庾征西帖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

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

庾征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以为伯英再生。

今不逮子敬远甚,正可比羊欣耳。

[注释](1)、庾征西:晋代书家庾冀,字稚恭,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官至征西将军,故人称“庾征西”。

善书,工草、隶。

(2)、吴道子:唐代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相传初从张旭、贺知章学书,后改学绘画,师法张僧繇,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3)、张僧繇:南朝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

擅画人物及佛教画,亦善山水、花鸟。

僧繇勤于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笔力壮阔,善以少少许驭多多许,着笔不多,而形神具备,有意到笔不到之妙。

(4)、浪得名:徒有虚名。

(5)、家鸡野鹜:庾冀少时与王羲之书法齐名,羲之后进,冀尤不平,以家鸡自喻其书,以野鹜比羲之书。

(6)、伯英再生:史载庾冀起初不服王羲之,常以野鹜喻羲之书,及见到羲之给其兄庾亮的字,才大为叹服,以为焕若神明、伯英再生。

(7)、羊欣:南朝书家,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官至中散大夫、义兴太守。

亲受王献之传授书法,时人以为子敬之后可以独步,故谚曰:“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解说]东坡此跋,强调书画之美,不在形式的刺激,而在内涵的丰厚。

佳作,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六十二、题法帖宰相安和,殷生无恙,宰相当是简文帝,殷生即浩也耶

又:杜庭之书,为世所贵重,乃不编入何也

六十三、题羊欣帖

秦少游补字后诗句是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