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幼儿园创设存在的主题 (一)理解幼儿园环境及环境创设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纲要》这里所说的环境系广义的环境,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环境,如家庭、社会、自然等。
许多人将幼儿园环境片面地理解为物质环境(如园内环境、班级环境和墙饰等)。
这种对幼儿园环境概念的片面理解导致人们对环境创设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一是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狭隘地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从而割裂了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关系;二是对物质环境创设的理解过窄,如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片面理解为空间的布置、设施设备的提供,将幼儿园园内环境创设狭隘地理解为班级环境的创设,将班级环境创设又主要理解为墙饰的设计与布置等。
这种理解与实践的偏差既反映在一些幼儿园制定的导向性检查标准中,也反映在教师们外出参观学习,单纯注意新活动区、新材料,不考虑本园本班的实际及孩子的需要,盲目模仿、照搬效仿等举动中。
(二)颠倒了环境创设中的主客体关系,没有弄清楚“为谁创设环境以及创设什么样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它的教育性,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们主要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方便考虑环境创设,全凭自己感觉评价好看或不好看,较少倾听孩子们的建议,也很少顾及孩子们的感受,有时甚至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健康,如不考虑设施设备的高矮、活动用具及材料的大小是否适合孩子,用细绳挂在脖子上的标记牌是否危及孩子的安全等。
环境创设主要从教师角度去思考,还使一些环境布置纯粹成为摆设和装饰,仅供参观学习和领导检查,从而完全违背了环境育人的基本教育理念。
如很多幼儿园在布置环境时为了突出本地的风土人情与人文特色,选择了许多反映民风民俗的装饰作品,这本是建构园本课程的有效手段,值得肯定,但很遗憾,这些作品通常都是高高地挂在墙上,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及,根本不可能与之发生互动而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此种环境布置就成为了纯粹的摆设,而不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为追求新异效果而过度频繁地变换环境 幼儿的好奇心强,许多老师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总喜欢频繁地更换环境,其实这种做法也是欠妥当的。
首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减低所创设环境的实用价值。
其次,幼儿期正是孩子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过于频繁地变换环境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使孩子养成不稳定的心性,不利于孩子坚持性和耐性的培养。
二、解决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 幼儿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片面的环境创设观念,全面理解幼儿园环境及环境创设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既要创设好幼儿园园内环境(包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物质环境和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精神环境),又要创设好与幼儿园相关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社会和自然等),只有将这两者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彰显所创设环境的教育价值,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适宜性原则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
如幼儿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景,使幼儿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机会;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积累感性知识,教师就应多为幼儿提供接触实物、实景的机会。
在创设具体的幼儿园班级环境时,应避免“唯美的误区”“文字的误区”和“结构的误区”,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活动室的材料应摆放在较矮的架子上,以方便幼儿取放;架子上应贴有标签,干净、不杂乱,并将同样的材料放在一起,让孩子学分会类,按序摆放;尽可能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探索需要;将幼儿的美术作品贴在艺术角时,应与他们的视线水平高度一致,这会使幼儿感到他们的作品受到了重视,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图书角应温馨舒适,使幼儿能坐下来阅读或休息;在各活动区应提供足够的材料,以减少幼儿之间的争吵等。
同时,还应尽量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幼儿园的每一寸空间(户外的草地、小水沟、栏杆、楼梯、走廊等;室内的窗、门、角落、窗台等),每一件材料,每一面墙(不仅包括大墙,更应重视小墙饰,因为它能根据目标灵活多变,从而有助于吸引幼儿参与),以引发和支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获取有益的经验。
在进行幼儿园室外环境创设时,除了恰到好处地布置标识、奖牌、名人名言名画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在幼儿园呈现“绿洲”,即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
幼儿园可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精心营造具有浓郁生态特色的室外环境,使园内环境自然化、生态化和动态化,从而给予幼儿丰富的学习、生活体验。
人是自然之子,孩子会为自己看见一朵小红花而欢呼,发现一只小蚂蚁而尖叫,这样的氛围能给幼儿带来快乐,促进其真善美人格的形成。
(三)坚持参与性原则 教育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教育品位的体现,在塑造教育环境时,不能只追求一种高效应的显色,更要体现内在品质的秀色。
”可见,幼儿园环境创设最能体现一所幼儿园的内在品质,要使创设的环境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幼儿参与的原则。
环境创设的过程应是幼儿与教师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地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
这样的“作品展示”类环境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意义很小,并会造成幼儿园环境资源的浪费。
每学期初,教师经常为了布置这样的环境而加班加点,一旦环境布置好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一学期都难得更换一次。
这样的环境对于幼儿显然是没有持久吸引力的,也难以达到环境创设的教育目的。
改变这一局面的根本措施即是让幼儿真正参与环境的创设,为此教师应与幼儿共同确定环境布置的主题、材料、作品、风格等,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创设的环境,使之能真正支持幼儿的发展。
(四)坚持一致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必须考虑环境的教育性,才能发挥环境的这种课程功能。
当前幼儿园虽然都很重视环境创设,但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追求美观,为了布置环境而布置环境,对环境的教育性考虑很少。
在笔者看来,为使环境为教育目标服务,幼儿园应该至少考虑以下三点:一是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创设环境时,对幼儿体、智、德、美四育不能重此轻彼。
若教师仅仅注重幼儿的认知活动,只设置读写算区域,而对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发展的支持环境考虑很少,是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的。
二是应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对环境创设做系统规划。
幼儿园在制订学期、月、周、日及每一个活动计划时,都应考虑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环境与之配合?现有环境的哪些因素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用的,还需要创设哪些条件?需要幼儿家庭、社区做哪些工作?只有充分考虑并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与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
三是应实现环境创设与幼儿园课程的巧妙融合。
幼儿园应在课程实施中认真考虑并解决“需要创设哪些环境,怎样创设才比较合理”等问题。
只有获得环境支持的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开启幼儿心智的有效载体。
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
这就意味着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意识,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能够结合本园的实情,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优化,使环境真正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功能。
学前教育特殊原则有哪些
1、保教合一的原则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3、教育的活动性原则4、教育的直观性原则5、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原则
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教学原则
通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改革试点,建立国家教师资试标准,改进考试内容,强化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发展潜质,改革考试形式,加强考试管理,完善考试评价,引导教师教育改革,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结合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国标、省考、县聘、校用”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
谁能告诉我,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意思……
——《教育领导学》个人课堂作业(十分钟陈述) 一、溯源——《荀子 宥坐》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①。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②。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③。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④!”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⑤。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⑥!”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⑦
”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⑧;功被天下,守之以让⑨;勇力抚世,守之以怯⑩;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译文〕:孔子带领弟子到鲁桓公祠瞻仰时,见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向守庙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者答道:“这是专放在座右的器具。
”孔子说道:“我听说这种座右的器皿,空着时就倾斜,盛水适中就端正,盛满了水便整个倒翻过来。
”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往里灌水!”学生们舀水灌了进去。
果然水适中时便端正地立起,全盛满时,它便整个倒翻过来;水流尽时,它又像开始那样倾斜着。
孔子看了,叹息说道:「唉
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子路疑惑,进一步向夫子问道:「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
」孔子借题发挥,告诫他的学生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保持以小心,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这是所说的谦抑再加谦抑的方法啊
」相类似的问题有当代也有人问过答过(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
〔注释〕①鲁桓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名允,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
在位十八年,卒谥桓。
欹(qī)器:一种盛水的器皿,不太容易放平。
②盖:句首语气助词。
宥:通“右”。
宥坐之器: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皿,用来警戒自己。
其作用和“座右铭”相似。
③指注入的水达到欹器中间的部位。
覆:翻倒过来。
④顾:回过头来。
⑤挹(yì):舀。
⑥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吁:叹词。
恶(wù):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
⑦子路:见《子路受教》注释。
敢:表敬副词。
持满:保持富有地位。
⑧知:通“智”。
守之以愚:保持愚拙的样子。
⑨被:通“披”,覆盖。
⑩抚世:盖世。
四海:整个天下。
“此所谓”句,意思是:这就是尽力抑制自己,以保持永远富足和长远不衰。
挹:通“抑”。
损:减少。
这则故事,在《韩诗外传》《淮南子 道应训》《说苑 敬慎》《孔子家语 三恕》等中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为什么古人对这则故事这么重视呢
二、哲理与启示 哲理与启示之一:“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的品质对人的发展尤为重要。
谦虚谨慎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这种美德不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都有好处。
一个人如果自满自足,就不会再接受新的知识和事物,更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自然也就不会再进步再提高了。
不仅如此,自满自足就必然骄傲,目空一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这样,与别人相处,就难以融洽和谐,或往往因小事缺乏宽容而发生矛盾。
这样,不仅不利于工作,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事业,最终走向失败。
自古以来,先贤圣哲,莫不这样认为。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 谭嗣同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毛泽东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鸠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贵之而不骄者,义也(六韬,六守)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 斯宾塞 满盈者,不损何为
慎之
慎之
—— 朱舜水 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 冯雪峰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 培根 切忌浮夸铺张。
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 莎士比亚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 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
—— 富兰克林 历史上无数的成功与失败事实,也证明了“满招损,谦受益”。
如果秦始皇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以其横扫六合、一匡天下的雄才伟略,秦朝至于那么短命吗
唐玄宗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还会有“安史之乱”吗
如果……有太多的“如果”了,但是历史是从来不能用“如果”来加以改写的。
关羽就是因为自高自大,轻视了自己的对手,以至败走麦城的。
谦卦:《易经》中有六十四卦,独一「谦卦」六爻皆吉。
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谦抑上更加谦抑,才是真正保持满而不覆的道理啊
《谦》卦,艮上坤下,《周易集解》:“郑曰:‘艮为山,坤为地。
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
’”再看爻辞,提出“谦谦君子”的概念,告诫人不光要谦虚,还要有声望、勤劳,发而谦虚这样的谦虚才大有作为。
《彖传》也用天道、人道、地道来讲,说明地位愈高愈要卑下的道理。
晚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谦道用得最好,为清代文治武功第一人。
曾氏深明这个道理并循循善诱自己的家人;谦光逼人,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
故百余年来各路英雄豪杰和市井百姓均把他引为人格楷模,毛泽东也由衷地感叹:“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 哲理与启示之二:蕴含“中庸”思想 如果将“中则正”作为核心内容,寓意事应适中、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不偏不欹,“不满则不覆,不空亦不攲”。
《中庸章句》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完全一致,异曲同工。
追根求源,不难得知,攲器乃《中庸》之根,《荀子?宥坐篇》本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渊源。
简言之,就是让弟子们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缘起。
欹器适中时便端正,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
如与领导或下属人相处,过于疏远或是亲近过头,皆难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凡事皆需有度,过犹不及,确实如此。
哲理与启示之三:蕴含阴阳变化之理——周期律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盛则衰;水满则溢,月圆则缺;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福兮祸所伏。
当福来临时,祸患可能也隐藏在其中了。
拥有名利地位人皆欢喜,殊不知,身居高位、名声显赫,此亦是福。
因为任何事物若过分突显、暴露或张扬,便易招来妒忌、诽谤、陷害等不祥之事,祸患也常起于此。
历代总有“满则覆”的警句和名言。
同样“虚则攲”亦可告诫世人,空空如也,难以“自正其身”
附:相关知识——欹器的研究 1.历史文物角度 欹器的出现大约始自西周初期,《物原》说:“周公作欹器”。
古代鲁国视为国宝的“欹器”,到汉代已经失传了。
魏、晋之际,杜预曾于公元260年时把它重制出来,又失传了。
晋代曾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3.1416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鲁史欹器图》并加以说明。
可惜以后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
到南北朝及隋唐时又有人把它重制成功。
其中,北朝的西魏文帝也把改制后的欹器放在前殿,用来提醒自己。
可是,这些后来接着又都失传。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对欹器,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由造办处呈做。
不久之前,在西安半坡村等处距今5600年至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种口小、腹大的尖底陶罐。
罐腹两侧有两个可以系以绳索的“耳环”,这尖底陶罐在力学上有极其巧妙的设计,是重心可在支轴或支点上下变化而稳度也随之变化的装置。
当空罐的两耳系于井绳上未汲水时,它的重心略高于两耳环联线所形成的支轴,于是罐口就向下倾斜,符合“虚则欹”的要求。
2.力学角度 巧妙地利用了重心位置与稳度相关的力学知识。
高云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欹器的原理及设计,《力学与实践》1999年第21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10月举办“解开国宝之谜,复现古人欹器”力学设计制作竞赛。
中学物理课演示重心,“欹器”——录像片。
这种翻斗式的容器有很广泛的用途,例如矿山的矿车,某些厕所里一种定时冲洗的翻斗,以及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
3. 教育角度:以物寓理,寓教于物 我们从故事中看到了一个“以物寓理,寓教于物”的成功的现场教学案例。
这则故事主要是通过“欹器”所表现的特性,“虚则欹,中而正,满而覆”这一关于重心与稳度的物理现象,从物理中抽象出哲理。
孔子利用它“现身说法”、现场教学,对学生进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
以物寓事、寓事于物、警世育人的哲理蕴含在相关的事物中,名言其物,实寓于理,再现于人,这种寓教于物的教育方法形象、直观、生动,针对性强、很具说服力。
所以有从古到今,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不少人把欹器作为宥器,成为工作与生活中的座右铭,随时警示自己从吸取教训,完善人格。
(04/05/2022)
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什么是教育
叶圣陶教育理精髓,大致可概括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做人”——这育的宗旨、目标。
叶氏认为,教育的宗旨不是别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如果把受教育仅仅看作是读书,仅仅看作是读懂几本教科书,那是不正确的。
读书,读教科书,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在学会做人。
受教育,学做人,手段不止于读书,更不止于在学校里读教科书;出了校门,走上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是受教育。
在“做人”的问题上,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
说到“做人”,人有各式的人,做有各种做法。
叶氏说:“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
”什么是叶氏心目中的“够格”呢首先,要懂得人活着是为了推动社会和国家向前发展,是为公而不是为私。
早在1932年,他就向中学生们提出了“何所为而学习”的问题,他认为:“学习不能没有中心;换句话说,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要明白何所为。
将趋向‘封建时代的权威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呢,还是趋向‘使人类的劳动力无限发展的集体主义’对这个问题不作决定,学习就像盲人骑瞎马。
”这是做人的方向,做人的根本。
在现代社会,只有怀有集体主义广阔胸襟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其次,要懂得世间某些事物的道理和做法,即遇到问题和矛盾能“知”也能“行”。
叶氏说:“做一个人必须与物跟事打交道,打交道必须凭藉知和能。
你不懂得道理和做法,交道就打不成,你的生活必将一塌糊涂,这如何要得”有知识,也有本领,这是做人的起码条件。
在现代社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各种社会关系益趋复杂,一个“够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他需要的“知”和“能”,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要求都将比以往高得多。
受教育即学做人这个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又将在实践上充实新的历史内容。
做人,怎么做法叶氏认为,在校学生说起来是在学做人,实际上,“学”的过程也必须是“做”的过程。
不能说,学生时代只是未来做人的“准备”阶段;否则,就意味着做学生与做人是一前一后的两回事,决无这个道理。
叶氏说:“学生在学校里念书做功课,理由是预备将来做人,将来做事,这是成千成万的教师父母们如是想的,也是成千成万的学生们信守着的。
换句话说,学生过的并不是生活,只是预备生活。
所以一切行为,一切思虑,都遥遥地望着前面的将来,却抹杀了当前的现在。
因此,从初级小学以至高等大学校里的所有一个个生物只能算‘学生’,还不能算‘人’,他们只学了些‘科目’,还没有作‘事’。
”这种观念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将来固然重要,现在却是通向将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同样重要。
现在学会做一个够格的学生,将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够格的公民。
学,就是要做,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行。
所以,叶氏十分强调受教育者在求知求能的过程中,必须倾注全部心力去求真知和真能,决不能仅止于头脑里能懂、口头上能说,必须行动上真正能做才行。
既然教育的宗旨在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那么做人是人人必须学会的,否则要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所以教育的受益者必须是受教育者的全体,而不是少数个别“超群”人物。
叶氏在40年代就曾大声疾呼:“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人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到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8年,他在呼吁“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时候,又强调:“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
”“多数”还不够,必须是全体。
这对那种以为普通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少数“尖子”的教育思想是严肃的否定。
第二,重在“习惯”——这是实现教育宗旨的关键。
叶氏教育理论的闪光点,不仅是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养成够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而且是在强调“养成”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培养各种各样良好的习惯。
学会做人,质言之,就是要逐步养成各种各样做人的好习惯。
叶氏要求受教育者个个成为真知真能的人。
这“真能”的标志是什么叶氏的观点是:要习惯成自然。
叶氏说:“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的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
我们做人作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叶氏确信:教育的本旨就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终身以之。
习惯,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行动方式。
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
好的习惯养成了,终身得益;坏的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累,甚至还会殃及旁人、贻害社会。
叶氏认为,在说不尽的众多习惯中,有两种习惯万万不可养成:一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二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所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就是对待任何事情都随随便便,想怎样就怎样,不上任何规矩,也根本不想上什么规矩,一切随心所欲。
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成了习惯,于是一切真正好的习惯都无法养成。
“够格”的要求就在于要严于律己,求其“入格”,一切都无所谓的人,是永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
所以,从实质上看,这就是一种不愿接受任何教育的习惯。
另外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小而言之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大而言之如侵吞公物、侵略别国。
这些都是以个人至上主义为核心的有害行为。
一切为非作歹的人,其起始的一步就在“妨害他人”。
叶氏认为,养成好习惯,要从“早”抓起,从“小”抓起。
从“早”抓起,就是强调要抓“开端”,抓起始的第一步。
叶氏说:“大凡一辈子需用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
在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取个正当适宜的开端,集中心力,勉强而行之。
渐渐的不大觉着勉强了,渐渐的习惯成自然,可以行所无事了。
这就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如果开端不怎么正当适宜,到后来就成了坏习惯。
”所谓从“小”抓起,就是强调要从细微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注意养成好习惯,这样,才能在对待大事、处理大局上也处处正当适宜。
叶氏在抗战期间论述“革自己的命”的必要性时,曾对“立身为公”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说到养成行为习惯,必须在最微细最平常的场合入手,积渐功深,遇到不微细不平常的场合也自然而然能够为公。
公家的信封信笺硬是不写私信,买什么票上什么车硬是遵守秩序,这些事似乎无关大体,但是成了习惯之后,就可以保证自己不至于贪污,不至于侵犯他人的自由。
”学生在校读书,言行举止多数不是什么关涉社会和国家的大事,然而好习惯就应该从这些细小的事上逐渐培养起来。
叶氏说:“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这样看来,在叶氏心目中,养成习惯和接受教育,是二而一的事。
第三,贵在“自得”——这是实施教育的原则。
叶氏确认,实施教育的关键既在养成种种好的习惯,那么习惯的养成必须靠受教育者自己尝试着去做,尝试着按照规定的要求去做。
习惯的养成靠自励,一切知识和能力的获取靠自得;外力灌注是无济于事的,至少是劳多而功少的。
对于教育,叶氏提出过一条著名的原则,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他说:“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所谓“不需要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
在叶氏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
因此,叶氏进一步强调说:“所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补习、进修机构的主要职能,全都在引导来学的人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
”叶氏曾经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论证自学能力的重要。
从知识的广度上看,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太多,说也说不尽。
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去扩充。
从知识的深度上看,人类的知识财富,其积累主要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发展演进。
因此,受教育者对于现成的知识,决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
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庖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到达这样的境地。
要培养自学能力,教者就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
也就是说,善教者必须首先是个善导者。
叶氏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这里的关键是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
学生对于教师,养成了种种依赖的习惯,这是教育的失败。
要理解一个问题,依赖教师的讲述;要记录知识的要点,依赖教师的板书;要知道章句的错失,依赖教师的批改;再进一步,检查自己学得怎样,依赖教师的测试;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勿使放纵,依赖教师的管教。
这样下去,离校以后他还能成为一个具有自治、自理能力的人吗所以叶氏竭力主张,教育工作“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这“时时不忘放手”,正是叶氏形象表述的一条教育原则。
坚信教育的原则在“自求得之”,还须充分认识任何受教育者都有“自求得之”的内在潜力。
叶氏说:“善于启发的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
”学生,即使是刚刚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也不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木头,他总有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某种基础,善教者无非是善于利用这种基础,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凭借自己原有的潜力去获取新知识,锻炼新本领。
而拙于教者,总是过低地估计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去掌握的地方,还在喋喋不休,以致学生听而生厌、昏昏欲睡。
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实施教育的原则应该是确定的。
叶氏说:“方法问题,我以为总不宜定于一(定于一相当于近年来流行的‘一刀切’)。
”而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其目标都应该是“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把学生培育成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他们的前辈的新的一代”。
第四,效在“直观”——这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纸上得来总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即读书这种陈腐观念,造成了学校教育单纯地、片面地重视书本知识的偏颇。
而叶氏则主张教育要求得最佳效果,就必须重视直观。
叶氏提出的“直观”,决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中运用图片或其他直观教具。
它的内涵要丰富、深刻得多。
叶氏认为,学校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实际上就是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置种种环境,让他们能在这种种环境里直接去学习生活、学习做人。
早在任教于吴县甪直高小的时候,叶氏就同吴宾若、王伯祥等好友在学校里开辟“生生农场”、开办“利群书店”,还设置“百览室”“音乐室”“篆刻室”,组织戏剧队、演讲队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早地去接触生活,锻炼生活能力。
在30年代,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病,尖锐地指出:国语科光读书固然不妥,“而自然科、社会科的功课也只是捧着一本书来读,这算什么呢一只猫,一个苍蝇,一处古迹,一所公安局,都是实际的东西,可以直接接触的。
为什么不让小孩直接接触,却把这些东西写在书上,使他们只接触一些文字呢这样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为闭塞智慧的阻障”。
直到现在,他对这一点仍然坚信不疑:教育必须重视直观,而直观“就是跟事物直接接触”。
从学校范围内说,有条件的要开辟动植矿标本室、理化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习工场、种植园地之类;从学校范围之外说,要组织学生到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天文馆、地质馆、科技馆、图书馆去参观学习;再扩大言之,工厂参观,农村访问,社会调查,假期旅行等等,也是使学生从直观中受到教育的好途径。
所以,叶氏的“直观”论,是教育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的简要而朴素的表述。
叶氏的“直观”教育,不仅指直接接触各种事、各种物,而且还指直接接触各种人。
古人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所以,叶氏强调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应该多接触品行端正的人,接触足以为人楷模的人,使他们从中受到好的影响。
叶氏说:“要使学生‘真能’实践好行为,有没有直观的门径呢我说有。
其一,教师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这是学生最亲切的直观。
其二,让学生多接近各方各面的先进人物,也是极为有益的直观。
”从高尚、正直的成年人身上,青少年会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是十分重要的直观。
叶氏强调“直观”的效能,是同他坚信教育的实践性、感染性和综合性直接联系着的。
教育不仅要使人“知”,更要使人“行”,要能够实地去做,这就非直接去接触事物不可;教育不仅要诉诸人的理智,更要诉诸人的情感,要能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而这种情感只有在直接接触有关的人、有关的事物的过程中才能萌发,才能激起波澜;教育不仅要传授某项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真能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所以必须讲究综合性和整体性,而这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往往在直接接触事事物物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现。
叶氏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体现了鲜明性和丰富性的统一。
以上概括的四个方面当然远不能穷尽他的理论建树的全部,但我相信这至少是他理论宝库中的某些精髓。
这些理论观点,对于观察、研究、推进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二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形成,有着丰富、深厚的基础。
我国千百年来传统教育中的精华,是叶氏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
叶氏是五四时期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勇猛地抨击当时的封建旧教育的战士。
他的革新教育,正是以批判和否定旧式教育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为起点的。
而他的抨击、批判和否定,都是集中在旧式教育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反科学、反民主的腐朽本质上。
对于旧时代一些先哲和学者提出的符合教育规律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他决不妄加否定,相反,对于这些有价值的民族教育的精华,他总是精辟地加以阐述,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能重放光彩。
他在很早以前就曾说过:“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行。
”这里所谓的“知道自己”,就是要明白自己的过去,尊重自己的历史,对传统文化的一切利弊得失了然于胸。
叶氏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的,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教育中那些糟粕的尖锐批判,同时也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教育中那些精华的吸取和改造。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
叶氏一贯主张教育要注重启发,要引导学生举一而反三。
在最近为陈侠《论教育规律及其他》一书作序时,他还强调:“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提倡“自得”,叶氏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倾注全力反复加以申说的,并且把“自得”的必要性提到“终身教育”的高度来予以解释,赋予时代的新的内容。
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从受教育者方面肯定了学习必须求得自身真得实益的道理。
叶氏为此专门写过一篇题为“‘为己’”的文章,精辟地解释了荀子的“为己”说:“为己,就是说所学都归自己受用,生活从而美满。
为人,就是说所学跟生活不发生关系,学如未学,徒然说些空话,摆个空架子,使人家误认为他已经学了。
”叶氏认为,如果认定“为己”的目标,那么就必须抛弃读书的做法,而要把印在书本上的各种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和能”,要“随时随地使各种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以上所说的这些古代先哲的名言,无疑是叶氏教育理论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基础。
在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上,叶氏也是弃所当弃,取所当取,决不抱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孔子提倡“温故”,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后世的书塾学馆,也大都强调要温理旧课。
叶氏对此有自己的感受,他说:“从前书塾里读书,既要知新,又要温故,在学习的过程中,匀出一段时间来温理以前读过的,这是个很好的办法。
现在教学国文,应该采取它。
”他认为,通过温故,“回味那已有的了解与体会,更寻求那新生的了解与体会,效益决不会比上一篇新的来得少。
”再如古代学文讲究“吟诵”,叶氏深以为然,认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对吟诵的科学依据作了透彻的说明。
但他也注意到了传统吟诵法在运用上的缺陷:其一是“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其二是实行“强记”,这种“强记的办法是要不得的,不久连字句都忘记了,还哪里说得上体会”所以叶氏认为,光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而忽视吟诵,是一种偏向;光注重吟诵,而忽视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也是一种偏向。
“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
”可见,对于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以及教育实践的经验,叶氏都十分珍视,并且能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分析,从而有选择地予以吸取。
这种立足于民族优秀传统的创造精神,是叶氏教育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
好习惯,好人生的主题班会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
”而构成我们性格的,正式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个个好习惯。
好习惯养成得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
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梦想插上翅膀,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定的基石。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
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
许许多多的事例表明:不同的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
本书分为、家校合作、性格品德、家教指导和学前养成五篇,通过案例分析,对少年儿童的习惯培养进行了全面阐述。
在许多人眼里,习惯并不是什么新东西,甚至有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初步形成需要21天。
下面是一段真实的例子:“只有将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训练,持之以恒,最终才能使正确的行为定型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韩家墩小学校长韩芳介绍,坚持实践是习惯的关键,而这正式课堂教育的软肋。
韩小人,用自己的智慧破解了这一难题。
近几年,硚口区教育局先后投入3162万元,全面实施韩家墩小学整体改造工程。
而借助这一改造工程,为韩小人的习惯教育模式提供了机会。
“学校提出‘养成好习惯 成就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后,老师们就在想,怎么把习惯融入到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中去。
”韩校长说。
经过反复讨论,韩小创造性地在校园内开辟了六个实践体验空间。
——在教学楼东南拐角处,设立了三个供学生阅读的开放式“阅读空间”,培养学生主动读书、静心读书、爱护书籍的习惯;——在教学楼南面,设立供学生游戏娱乐的“”, 让学生在攀岩、掷沙包、“跳房子”等“老游戏”中养成文明游戏、遵守秩序、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在学校绿化带边设置学生开展种植实践活动的“开心农场”,让学生认领植地,开展种植活动。
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享受劳动乐趣,习得劳动习惯;——在门房前的一块空地上建立“温馨港湾”,搭起雨阳棚,摆放桌凳,点缀花草,放置报架和家长留言簿,设立好习惯教育,使校门前三十平方米的空间成为家校互动平台;——在教学楼西面走道墙壁上,设立了以mp4播放系统为核心的“视听平台”,用优秀的音乐、歌曲、,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将电子相册、电视机接上媒体播放器,制成视频发布系统,播放学生好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相片、好习惯,帮助学生内化好习惯;——在教学楼东面的走道拐角处,设立装备了触屏电脑的“触控平台”,整合校园网站、红领巾电视台,创设校园好习惯养成教育数字化体验空间,增强好习惯教育的直观性、趣味性。
六个空间不占用学校主要办学场所,但能在课堂之外,上课之余为孩子内化好习惯提供了必须的环境条件,巩固了好习惯教育效果。
老师们的创意获得了孩子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刘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课《不乱丢纸屑的好习惯》,让我明白了乱丢垃圾的危害,如果我们都乱丢垃圾,学校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堆,还会产生很多细菌,环境也被污染了,我们要爱护好环境……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爱护我们的环境,不乱丢垃圾。
”——节选自韩家墩小学二年级三班黄雅菲的习惯养成日记。
总结经验 凝练办学理念“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韩家墩小学校长韩芳介绍,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主要后天培养而得以形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的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韩家墩小学是一所建校超过50年的老校,从建校至今,学生人数一直在一千人以上,现有在校生接近1700人,1700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光靠老师管理,再多老师都不够用。
”韩校长说,几十年来,学校以好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坚持不懈地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并将之定位为办学特色,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多年的实践经验,凝练为“培养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办学理念。
一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人格。
另一方面启迪智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明细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明理认知+实践体验+持续内化=养成好习惯”是韩家墩小学每个老师都能熟练操作的公式。
学校构建好习惯养成教育课程,不仅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做,还让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然后,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行动实践,不断反复尝试、体验、行动实践,通过将正确行为不断地强化训练,持之以恒最终使正确的行为成为学生自动自发的好习惯。
2022年学校将“培养好习惯”纳入,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将好习惯养成教育目标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根据学生的年段认知特点,围绕文明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交往习惯、思维习惯设立知情导行课、训练体验课、评价反思课,同时辅之以学科渗透、德育课程、环境文化熏陶,形成立体教育网络。
在习惯培养过程中,老师把握“全面依靠孩子”的核心理念。
在制定具体的分解目标时,各班开展“我的目标我来定”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让学生感觉这些具体目标是“从我们中间来”,要“到我们中间去”,“为了我们的发展”,使习惯养成目标得到学生认同,使习惯培养人格化而非技能化。
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韩小定期开办家长学校,注重家校沟通。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要给家长开办一次培训班,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进行《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讲座。
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的活动,要求教师走访学生家庭。
家长“进课堂”和“上讲台”是学校与家长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
多年来,学校坚持将家长请进课堂,一方面让家长感受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与状态,另一方面也倾听家长意见,以切实办家长满意的教育。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
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的话在韩小孩子们的身上得到印证。
在黄雅菲的家长反馈中,她的母亲写到:“这段时间菲菲只要看到地下有果皮纸屑,都会主动的去拾起来丢到垃圾桶,并且会经常叫我们讲究卫生,不乱丢垃圾……从她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她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对老师的喜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养成好习惯 成就好人生勤练内功 落实“节节课好”在推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韩家墩小学也没有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年来,学校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推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努力探索建构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科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集智式备课,打造优秀团队韩小打破以前各人关门备课关门上课的陋习,要求教师备课前集中教研,解读教材重难点、教学目标,教研后独自备课,第二次教研交流教学设计,取长补短,确定最优教案和作业设计方案,上课后反思修改完善教案。
在这样的备课流程中,教师个人业务素质在团队研究中得到打造。
内外交流,促进教师成长学校聘请专家团队,每星期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促进教师更快地成长。
学校还督促教师积极参加校外培训,如片内交流、区级教研、四位教师参加华东师大的培训等,在学习和借鉴中促进教师的自我更新。
同课研究,提升教学水平教研活动做到一学期一研究专题,研究专题由教学问题产生。
每学期教研组围绕学期研究专题,在集智备课的基础上开展同课研究,引导教师在不断的磨课、观课、反思中改进教学,促进节节课好。
课堂比武,不断总结提高学校每年开展一次“高效课堂比赛活动”,教研组每位教师都上比赛课,在互相切磋中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经过一系列举措,韩小涌现出黄晓君、张君臣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目前,学校拥有小中高1人、区名师1人,区级学科带头人9名,区级优秀青年教师12人,区级模范班主任1名,区“百名优秀教师”2名,区“十佳优秀青年教师”提名奖1人,市“百优班主任”1名。
形成了一支学科教师配备齐全,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开一家干洗店要具备什么条件吗
现如今行业在这个人们消费水平和消念日益转变的时代了有力的发展而使得众多的投资者选择干洗行业进行创业,下面UCC国际洗衣就来为您介绍一些干洗经营中的常识。
1、前台收衣服的人是决定洗衣店经营好坏的第一环节。
前台服务传送给顾客第一感觉,热情规范的服务工作还要加上专职知识才能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保证干洗店的客源。
2、干洗店的经营者要了解一些关于干洗、水洗的有关知识,再掌握一些基本的服装洗涤技术。
并且要到当地已经营业多年的干洗店走走,摸摸洗衣价格情况,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这是要开干洗店最基本的要求。
3、干洗店的经营者要熟练掌握洗涤技术和熨烫技术。
洗涤技术包括干洗、水洗和洗前去渍处理,这些都需要用心和经验,这是能否开好干洗店的主要环节。
成功创业是每一位投资者的最终目的,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干洗店的经营者除了要注意以上信息外,还要在日常经营中多积累经验,不断改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