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战争的危害的优美句子

写10个关于战争危害的句子

.战争破坏和平,战争使人们家破人亡,战争使人们的生活支离破碎,战争使我们弥漫在战火的硝烟中辨认不出前方的道路,战争让我们整天以泪洗面,

关于战争危害的名言

挑一个吧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战争只能带来伤害,到头法国仍是法国,德国仍是德国

----阿道夫.希特勒(German) 这次战争我们用核子,那么下次我们只能用棍子 ----爱因斯坦(German/American) 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后悔的事,我们一起无数人经过一生的努力,终于为人类打开了地狱之门--远程核打击。

-----冯.布朗(German/American) 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

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

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

——巴顿 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克劳塞维茨 1.今天,许多男孩子仅仅把战争当作光荣,但是,孩子们,它完全是地狱。

你们要把这 个警告带给未来的一代。

我把战争看作是恐怖。

--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1820-1891), 美国将军的讲话。

Columbus, Ohio, August 11, 1880. 2.所有反革命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所有革命的战争都是正义的。

--毛泽东 (1893-1976), 中国政治家。

《论持久战》(1938). 3.所有战争再刚开始的头30天都是受欢迎的。

--Arthur Schlesinger, Jr. (1917- ), 美国历史学家. 4.我们中的少数,我们中幸福的少数,我们的兄弟;和我一起留学的人,让我们成为兄弟.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英国剧作家和诗人. 《亨利五世》(1598?). 5.战争只是政治的一种延续的,和其他手段一起的。

--Karl Marie von Clausewitz (1780-1831), 普鲁士将军. 经常被错误地引用为:战 争只是政治使用其他手段的一种延续。

《战争论》 (1833). 6.一直以来认为,一些征服者更愿意敌人像老虎一样凶猛,像老营一样勇敢,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享受胜利的真正喜悦。

--鲁迅 (1881-1936), 中国作家. 《阿Q正传》 (1918). 7.幸亏战争是如此的恐怖,不然我们就会过分喜欢它了。

--Robert E. Lee (1807-1870), 美国将军. 再Fredericksburg战斗中跟另一位将军的讲 话。

(1862). 8.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爱尔兰剧作家. 《Major Barbara》(1905). 9.电视把战争的残酷待到了居室的舒适中,越战是在美国人的家里失败的,而不是在越 南战场上。

--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加拿大社会学家. 在蒙特利尔报纸上, 197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 孟子》) 胜负兵家常事,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三国 诸葛亮)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

(希腊 柏拉图) 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1

关于战争危害 的词语

形容战争伤害的词语:血流成河满目狼藉残垣断壁疮痍满目涂炭生灵满目凄凉尸横遍野饿殍遍野兵荒马乱狼烟四起血流成河硝烟弥漫孤军奋战全军覆没溃不成军弹尽粮绝刀光剑影决一死战破釜沉舟坚壁清野穷兵黩武祸结兵连龙血玄黄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四面楚歌杀身成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如火如荼血肉横飞烽烟四起枪林弹雨炮火连天兵荒马乱枕戈待旦浴血奋战背水一战人仰马翻战火纷飞冲锋陷阵刀剑无眼血战到底短兵相接 白骨露野 连天烽火 兵拏祸结 赤地千里 破斧缺斨大动干戈烽火连年浴血奋战

战争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是:1、战争能够纯化民族成分,战争就像用重结晶的方法一样去纯化民族,那些真正热爱祖国的民族保留下来,那些隐藏在民族内部的汉奸、走狗、投机派等国家的毒瘤会暴露在阳光之下

2、战争使民族更加坚强,知耻而后勇

百年前的鸦片战争,八年的抗日战争使民族和国家更加团结, 一个纯度很高的产品总是能够形成精美的晶体。

3、战争是推动类文明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

战争将快速推动人类科技的发展,几乎每次科技革命都和战争有关。

战争将消灭掉落后腐朽的文明;使优秀的文明得到更多的资源。

只有优秀的文明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源并发展更先进的文明,优胜劣汰将促进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

例如晋中之窗欧洲人入侵北美洲,灭亡了当地的落后原始文明,而建立起象美国这样先进的文明。

这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来说,是一个进步。

坏处是:1、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战争自出现以来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现代的战争变成了高科技的战争。

现代战争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伤害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将远远超过以往的常规战争。

如广岛上空的蘑菇云。

全面核战争无疑是一场大灾难、人员大伤亡、全球生态环境大破坏,这是为世人所公认的。

3、还会导致国家的通货膨胀、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基础设施的破坏甚至是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简要说一说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战争自出现以来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手段不断丰富,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愈加巨大。

以下是20世纪以来重大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5亿以上。

战争双方动员军队6540万人,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直接战争费用1863亿美元,财产损失33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

战争双方动员军队1.1亿人,军民死亡7000多万人,财产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直接战争费用13520亿美元。

越南战争历时1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战争中,越南有160万人死亡,1000多万人成为难民;美国有5.7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战争耗资2000多亿美元。

两伊战争历时近8年。

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

两国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

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破坏的损失超过5400亿美元。

两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总额达9000亿美元。

战争使两国的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海湾战争历时42天。

美军死亡286人、伤3636人、被俘或失踪55人,其他国家军队亦有轻微损失。

伊拉克方面则伤亡近10万人,被俘8.6万人。

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美国则为战争耗资600亿美元。

科索沃战争历时78天。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出动飞机2万架次,投下了2.1万吨炸弹,发射了1300枚巡航导弹,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

空袭还造成南联盟1000多无辜平民死亡,数十万阿尔巴尼亚族人沦为难民。

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畸形病态。

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

宗教战争危害与举例 可以按例子里来说危害 越多越好

排巫运动与宗教战争排巫运动在近代早期,欧洲人完全有理由认为,世界突然变得匪夷所思了:大西洋彼岸突然“出现”了一块新大陆,那里居然还生活着数百+万在欧洲人眼中“非我族类”的人民;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突然分崩离析,昔日奉为圭臬的神圣教条遭到无情的批判和嘲弄,势不两立的宗教纷争引发了无尽无休的腥风血雨;高高在上的世俗权威突然受到挑战,曾是低眉顺目的子民们动辄揭竿而起,斗争矛头直指尊贵的君主;真理失去了标准,道德和传统也失去了约束力,仿佛谁都可以自行其是。

欧洲人在混乱中寻求秩序,在迷茫中寻求解释,而当这种寻求毫无结果时,他们因为失望而对一切都产生了怀疑和恐惧。

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排巫运动。

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是由于迷信而发生的大规模迫害无辜群众的事件。

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欧洲文化中,一直相信巫术和巫婆、神汉的存在。

欧洲人认为,那些精通巫术的人平时就混杂于人群当中,表面上与常人无异,实际上却具有超常的魔力,可以任意摆布别人,甚至控制别人的命运。

15世纪欧洲知识界出现了关于巫术的讨论,甚至还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说法,比如说精通巫术的人多为女性,她们在夜间骑着扫帚、草叉或动物等飞到远方,与魔鬼幽会“苟合”之后返回人间,再按照魔鬼的意志加害于世人。

由于这些说法流传甚广而且人们深信不疑,以致1484年教皇英诺森八世批准罗马的宗教裁判所,可以采用包括刑讯逼供在内的一切手段,严厉查办隐藏在人群中的巫婆。

到16、17世纪,当人们对突然面临的变局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迷茫、产生了无法解脱的怀疑和恐惧时,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一切灾难和痛苦都归因于巫婆作祟。

两大因素加剧了对“巫婆”的迫害。

其一是新教的兴起。

在迷信巫婆作祟方面,新教徒比之天主教徒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坚定地认为巫婆是撒旦的化身。

路德和加尔文都说过,对那些被怀疑是巫婆的嫌犯,必须严密搜捕,严厉审讯,从速处决。

在他们的鼓吹之下,新教徒都以极大的积极性投入排巫行动。

其二是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方面,经过宗教改革运动,人们对祈祷、佩戴护身符、泼洒圣水等传统的避邪手段不再相信,转而相信只有国家才能保护人民的安全。

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同样迷信,也将巫婆视为一切灾难和动乱之源,因此大力支持排巫运动,所有对巫婆的检举、起诉、审讯和判决都在世俗法庭中进行。

正是在国家、教会和民众的合作下,排巫运动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大屠杀。

在16、17世纪,大约有11万人受到“施行巫术”的指控,约6万人被处以极刑。

①1580--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

在德意志,17世纪20年代维尔茨堡和班贝格两个城市平均每年烧死100名巫婆神汉,沃尔芬比特尔城内一度“绞架林立”。

②被迫害致死者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人,她们生活在社会边缘,既没人保护,又无力反抗,因此最容易受害。

进入18世纪以后,排巫运动开始降温。

但是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排巫运动表明,即使是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欧洲距离理性时代仍然十分遥远。

宗教战争宗教改革运动之后,西欧思想信仰大一统的局面结束,出现了信仰分裂的新局面。

但是最初,无论各个宗教派别还是各国君主,都不能接受这种新的局面。

因为大一统延续了一千余年,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和人们的习惯,只要出现与正统宗教不一样的思想见解,就会被当作“异端”受到压制。

君主们则坚信,“王位与祭坛”相辅相成,信仰分歧必然导致国家分裂。

基于这样的心理和认识,各个宗教派别都不能容忍对方的存在,各国君主不仅强求国内宗教统一,而且视不同信仰的国家为敌国,势不两立。

在民族国家已经初步形成的背景下,宗教的冲突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交织在一起,愈发显得尖锐和激烈,其结果便是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宗教战争。

在1540--1660年宗教战争期间,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受到波及,从农民、市民到国王都被裹胁其中,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相互视对方为“撒旦的走狗”,必欲赶尽杀绝而后快,受压制的宗教派别发展为颠覆国家政权的力量,国内的教派冲突往往演变为国家间的战争。

当这场旷日持久、耗费巨大的战争终于结束时,欧洲人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此前他们无法想象的现实:实行宗教宽容是欧洲唯一的出路.较大规模的宗教战争共有三次:德意志内战、胡格诺战争和三十年战争。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不能容忍路德新教在德意志大行其道,也不能容忍新教诸侯因此而获得更大的自治权,于是他与罗马教廷和天主教诸侯联手,试图以异端罪名扼杀新教。

路德派诸侯则于1531年组成“施马尔卡尔德同盟”与之对抗,双方的对抗在16世纪40年代演变成为内战。

内战初期,皇帝的军队一度所向披靡。

但是后来由于领土纠纷查理五世又同法国发生了战争,两线作战分散了兵力。

加之天主教诸侯也担心皇权过于强大会威胁到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对皇帝的支持逐渐减弱,有的甚至暗中援助新教诸侯。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查理五世不得不放弃了消灭新教的目标,同意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承认各国诸侯有权自行决定本人及其臣民的信仰。

这即是说,诸侯有权将路德教确立为本国唯一合法宗教,该国臣民必须服从诸侯的选择,否则必须迁居他国。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标志着路德教的合法性获得了承认,因此具有宗教宽容色彩。

但是和约并未承认加尔文教,也不允许在一个诸侯国内存在两种宗教派别,所以这个和约并不能真正消除德意志境内宗教纷争的局面。

胡格诺战争发生在法国。

16世纪上半期,加尔文教在瑞士兴起的同时也传播到法国,尤其在社会上层传播迅速。

妇女对此起了重要作用,很多贵族转向新教都是被妻子说服的,而这些贵族往往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

法国信仰加尔文新教的人被称为“胡格诺教徒”。

至16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已有大约30%~50%的贵族加入了胡格诺派,①他们力主在法国进行宗教改革,希望借机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力,而这是国王和天主教贵族不能容忍的。

1559年,国王亨利二世意外身亡,其子弗兰西斯二世(1559--1560年)、查理九世(1560--1574年)和亨利三世(1574--1589年)先后继位。

由于三位国王继位时年龄尚幼,母后摄政,因此出现西南部拥有强大势力的胡格诺派贵族集团和以北方为根据地的天主教贵族集团激烈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导致1562年爆发战争,血雨腥风弥漫法国。

1572年,正当交战双方刚刚萌生和解意向,在圣巴托罗缪节(8月24日)前夜,天主教集团突然背信弃义,在巴黎大举屠杀胡格诺教徒,胡格诺派头面人物大都惨遭杀害,同时遇难的还有两三千名毫无戒备的胡格诺教徒。

此即“圣巴托罗缪之夜”事件。

以后屠杀蔓延至外省,死者数以千计,幸存者拼死抵抗,内战愈演愈烈。

惨烈的现实教育了人们,两派内部都出现主张和解的声音。

主张和解的人认为,无论信仰方面分歧多大、无论孰是孰非,都不值得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最重要的是国家而不是教会;只要忠于国王,7安分守已,那么信仰什么宗教都应该受到宽容;只要不影响社会稳定,两种教会并存也未尝不可。

政治学家让·博丹(1530--1596)是这种主张的代表,他提出“国家主权论”,认为在每个社会中都必须有一种权力强大到足以将法律强加于所有人,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应当归于国家以及代表国家的君主,王权专制是有效地执行国家权力、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

显然,他把结束法国无政府状态、恢复社会秩序的希望寄托在了国王的身上。

1589年,国王亨利三世和天主教集团首领、吉斯家族的亨利先后被暗杀,第三个亨利,即纳瓦尔的亨利登上王位,称亨利四世(1589一1610年),建立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原为胡格诺派首领,因此天主教集团拒绝承认他。

而亨利四世认为,“为了巴黎是值得作弥撒的”,为巩固王位,加强自己的权力,他于1593年公开宣布放弃新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会,以此消除了在国民中占多数的天主教徒的对立情绪。

接着,他又在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在规定天主教仍为国教、恢复天主教会原有特权的同时。

也给予胡格诺教徒一定的政治和宗教权利,如准许胡格诺派贵族在其领地内保留新教仪式,胡格诺教徒享有与天主教徒同等的公民权利,可以担任官职、上大学、建立设防城市和城堡等,从而安抚了胡格诺教徒。

《南特敕令》结束了法国的宗教战争,在制度上向宗教宽容又迈进了一步。

但从实践效果看,“南特敕令”并没有带来两种宗教之间真正的和解,而是把国家按信仰分成了两部分,即西南部的胡格诺派区域和北部的天主教区域。

如果一个胡格诺教徒来到北部,他未必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

三十年战争的起因是捷克人反抗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引起捷克新教贵族的强烈反对。

他们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抵制,冲入皇帝在布拉格的行宫,按当地惩罚叛逆的习俗,将皇帝派来的两名使节从窗户扔了出去。

这一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最初战争仅限于德意志境内,皇帝和支持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两大集团之间作战。

但是不久丹麦、尼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相继加人战争,英国、俄国、教皇和波兰等则因支持不同的集团而纷纷介入,三十年战争遂演变为国际战争。

这是宗教战争当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20世纪以前欧洲发生的最残酷的一场战争。

战争暴行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主战场德意志惨遭蹂躏,仅人口损失就达1/3以上,整个欧洲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虽然名义上是宗教战争,但参战各方并不都是根据信仰来选择自己的立场。

事实上,世俗利益方面的考虑在选择时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1630年瑞典国王以新教支持者的身份出兵,却受到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的欢迎,因为后者此时发现皇帝的权力过于强大,威胁到他们的自治权,因此希望靠外来势力制衡皇帝。

瑞典国王的出兵不仅得到信奉新教的尼德兰人的资助,还得到法国的秘密津贴,而法国是天主教国家,当时操弄权柄的正是在本国竭力压制胡格诺教徒的红衣主教黎塞留(1585--1642),他之所以支持瑞典和新教一方,是因为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也是西班牙的统治者,而西班牙是法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他希望借助瑞典和新教诸侯的力量削弱哈布斯堡王朝。

1632年瑞典国王阵亡,法国不惜赤膊上阵,公开加入战争,而且在1635年正式向西班牙宣战。

此后十多年里,战争实际上以法国和瑞典为一方,以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双方都为国家利益而战,宗教分歧降到了次要地位。

而德意志诸侯,无论信奉新教还是天主教,此时似乎都不再支持瑞典人和法国人。

1648年,交战各方经过协商共同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结束了三十年战争。

这一和约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重新划定了欧洲大国的边界。

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蒙受重大损失,法国成为最大的赢家,为其此后维持两个世纪的欧洲霸主地位打下了基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第一次正式承认了加尔文教的合法地位,同时确定了新教与天主教权利平等的原则,罗马教皇“唯我独尊”的地位从此一去不返。

16、17世纪发生的各次宗教战争,虽然大多起因于宗教改革引发的教派分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宗教的色彩愈来愈淡薄,而世俗的、政治的色彩愈来愈增强。

作为这一趋势的自然结果,当战争高潮逐渐平息之后。

宗教宽容的局面开始出现,民族国家更加巩固。

战争的危害

物价高涨 经济崩溃 破坏环境 毁掉家园 妻离子散 失去亲人 饥荒 贫穷 总之而言 后果无法估计

战争的危害的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