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夜观天象是什么回事
古代的夜观天象更多的是指天文上的一些观测,实际上是长期积累下来,比如说星座的移动,它跟季节的变化相关,比如说像北斗斗柄的指向,指向西的时候就是秋天了,指向东是春天。
它也应该是长期的观测的结果,是有科学性的。
但是我们经常可以从文学作品听到比如说夜观天象,在三国里头也可以看见,就是说司马懿夜观天象说有颗星暗了,说诸葛亮已经不在人世了,还有一些借看星象,说改朝换代,这是统治者为他政治服务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会通过观天象预测天下大事的变动,享有盛名的如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和明朝的刘基等。
历史上中外都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预言家,留下许多有名的预言书,如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和法国人诺查丹马斯的《诸世纪》等,都对他们身后所出现的大事作了非常准确的预测,他们大多精通星象学,有些就是通过观测天象而做出预言,说明通过天象观测和解读的确能预知人间的变化,也说明古人在对天象的解释上确有独到之处。
星象学在中国已有至少几千年的历史,其实真实的历史可能更为遥远。
从本质上来看,它和“太极”,“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等都是来源于史前文明。
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从天象的变化可以推知人类将要发生的事情。
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象,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人若是逆天而为、干了坏事,“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
所以古人很重视对天象的观测。
7月将有5大天象奇观,它们是吉兆还是凶兆
天狗吃月亮”其实就是月食,以前古人不了解这个,所以说月亮被狗吃了,天狗吃月亮是古人对“月食”这一天文现象的简称
一直被古代人视作灾祸的天象,你会去看吗
原标题:一直被古代人视作灾祸的天象,你会去看吗
在我们地球之外,有着浩瀚的宇宙星系。
有很多星体在不断的和我们地球擦肩而过,而当他们和地球处于某一个适当的位置或者角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我们叹为观止的星象奇观。
今年最不可错过的星象奇观会发生在7月,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大冲”也就是“火星冲月”将会在7月27号震撼上演,这是我们近距离观察火星的最好机会,在7月27号晚上,我们在全国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观看到这个天象奇观。
当地球在火星和太阳之间,并且当火星与太阳视黄经相差180度时,就会发生“火星冲日”的现象。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火星和太阳把地球夹在中间,就像是在“躲猫猫”。
太阳刚从西方落下,火星就会从东方升起,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火星又在西方落下。
“火星冲日”大约每隔17年就会发生八次,也就是说火星和太阳大约隔每隔两年就会玩一次“躲猫猫”。
火星在历史上被称为荧惑,寓意很不吉利,代表是残、疾、丧、饥、兵等恶相,往往会带来战争和死亡,所以历史上都把“双星伴月”看成是一种凶兆,而“荧惑守心”这种天象,被认为和“火星冲日”是同一种现象。
当火星和天蝎座三颗星相连,并且停留一段时间,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荧惑守心”的天象,这种天象在古代被认为是凶兆,它意味着皇帝的宝座可能不保,甚至更严重者就是皇帝死亡。
历史上有关荧惑守心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
据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意思是说,当火星侵入心宿,帝王就会有灾难。
有颗陨星坠落在东郡,落地之后变成石头。
有痛恨秦始皇的百姓在石头上刻上“始皇帝死而土地分”来诅咒秦始皇。
秦始皇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别提多闹心了,派人前去调查,可是却查不出个所以然来,一气之下就把那块陨石附近的村民都杀了,还烧掉了那块石头。
另外,在西汉末年也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
当时的占星观告诉皇帝说:老天爷在警告了,我们国家要有灾祸了,现在一定要找个大臣来背锅,否则上天要惩罚我们的。
古代人都是很迷信的,汉成帝相信了占星官,立刻决定让丞相来背这个黑锅。
丞相没办法,只好饮鸠自杀,但是不到一年这个喜欢找人背锅汉成帝也暴毙了。
不过历史上也有帝王没有被“荧惑守心”吓到的。
宋景帝是一个非常仁慈的君主,当发生荧惑守心事件的时候,天文官对他说:“荧惑守心”是上天在预警,我们国家可能会有灾祸,而您也有可能有危险,甚至有可能亡国,但是有三个方法可以免灾,一是让宰相背锅,二是让百姓承担,三是牺牲粮食的收成。
宋景公不愿伤害他人,不愿意选择任何一种方法。
那天文官敬佩的说:主公为人仁爱、宽厚,必然感应天心,荧惑星必定会有所移动。
后来这位官员在次占扑星象,“荧惑守心”的现象果然消失。
据说宋景公因此而被上天延续了21年的寿命,可谓是“荧惑守心”粉丝中的异类了。
由此可见,“荧惑守心”不过是一种天文现象而已,古代人把它当成一种灾祸,实在是庸人自扰。
现代科学进步,我们更是只会把“荧惑守心”当成一种天文奇观来欣赏罢了。
历代亡国时会出现什么天象
[天文志]在史书中是必不可少的,史官们通过专业人员提供的天文资料秉笔直书,是一种客观的记录,没有私人成份掺杂其中.天象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遥相呼应,而且是天象先反映出来,然后才在人类社会中有所反响.古人将其称之为天数已定,人力难于挽回.这一类的记录贯穿二十四史,并非巧合,天象与人类社会确实存在着天人感应.在炎黄时期,太平年景就有景云,景星出现,这是好兆头.紫微垣中的帝星有明有暗,鼎革替代天象都有所反映,帝星就是的元首,也就是君王.古人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为七百八十三星,这些星象的变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类社会.古人将天象看做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吉凶祸福都孕育其中.每一种天文星象的变化都有其特定的含意,有的主失政,朝中奸佞当道.有的主战乱,连战乱发生的方位都不差分毫.水旱灾更是如此,荧惑之出,太白经天,日食,月食,彗星出现等等,都主有大灾难,这些预兆全都应验了.二十八宿表明着九州的方位,例如房,心为豫州等等.史书之外还有[甘石星经]等专门著述,天人感应都是存在着的.流星下坠称之为天狗,预示着千里破军杀将,彗星出牵牛之星中预示着除旧布新,改朝换代.古人认为;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尔后为大备,一个循环完成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三十六,彗星出现过三次,出现过一次流星雨.春秋时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兵连祸结,死者无数,天象都有预示.不但帝王将相都有本命星,就是草间庶民也是同样,本命星有明有暗.辅国重臣,为将之道都必须通晓天文地理的,天象是古哲人的必修课,历代君主也是必须通晓天文地理的.在人类社会中取得了成就,本命星就显得明亮.如果命里有厄,本命星就会出现凶兆,例如荧惑出现等等.人类的灵魂如果来自于上天的星云,那么应该是星云为本,如同脑细胞决定肢体细胞的行动一样.人类的所做所为又影响着本命星的明暗升降,可见是相互影响,也就是天人感应.每一个星宿都对应着人类大脑中的脑细胞,人体中的三丹田都与太极相类,那么每个人类个体呢呢?在天人感应中,人类就成了天地的脑细胞,天地人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如同天地的肢体细胞一样,有形体,可以表达天意,天地之心的思想只能通过人类的行为才能够办得到,神与形是两种存在形式.阴阳之气与星宿也是同样,宇宙的精气神可以形成实质,如同求道者炼成内丹一样,也就是道成肉身.天意与天心只能通过人类社会活动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天心即是人心,人心即是天心,逆人心即是逆天,民心就是天地之心.民心怨愤则天地不合,秦始皇之时出现过四次彗星,最长时间八十多日,太白经天.兼并六国,死人如乱麻.项羽救钜鹿,枉矢星向西流动,乃灭亡之象,不曲而直.以乱伐乱,以暴易暴,二十万秦国降卒被坑杀,焚阿房宫,屠咸阳,秦民为昔日的杀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难以立国.天官们重视的是九州华夏的天象,对于周边的戎胡夷狄天象只是记其重要的天象变化,不是很注重的.无论是北斗七星还是天极星,牵牛星,太白星等等,距离地球都非常遥远,却影响着人类社会,这是最大的不解之谜,现代科学是无法解释的.国外也存在星象学,跟华夏的大同小异,只是星辰的名称不同.五千年来,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的皇帝就是天下之主,所以天象学说一直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现在则不同了,世界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天象学说也赋予了新的内容,等待着人类在进行新的探索,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思想理论方面的探索,太空科学只能提供一些佐证,难以窥测整个宇宙,人类实在太渺小了.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 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
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
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至此,叙述圆 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僖公二十八年)不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 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
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
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
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 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
在这些看似 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
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
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
如 “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
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
《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如“成公十年” 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
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左传》有些 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
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 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
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如成公二年的齐晋{安革}之战,《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展现战争的全貌,表现人物个性: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
”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
却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可想而知。
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现。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
《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
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宣公二年”的宋郑大棘之战,其中狂狡倒戟出郑人,华元食士忘其御羊斟,华元逃归后与羊斟的对话,城者之讴等,都非这次战争的重要事件,但如果只写宋郑战于大棘,宋师败绩,郑人获华元,华元逃归,则必然使叙事枯燥无味,毫无文学性可言。
正是这些次要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才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
又如“宣公四年”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写了公子宋食指大动,郑灵公食大夫鼋不与公子宋,公子宋怒而染指于鼎等细节,整个事变由食无鼋这件小事引起,而公子宋的贪馋好怒,公子归生的迟疑懦弱、郑灵公的昏庸可笑都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
再如“哀公十六年”记楚 国白公之乱这一政治事件,最后写叶公子高平叛,没有着重写叶公的重大军政措 施,而就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
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
”乃胄而进。
又遇一人曰:“君胡胄
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
”乃免胄而进。
突出国人对叶公的爱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
叶公平叛之所以成功,他的可贵之处,都在叶公免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