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人民民主新境界名言警句

十八大的全称是什么

内容目的是什么

十八大的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内容1、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

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2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

目的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氛围。

按照《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党的十八大决定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根据党的执政使命提出来的,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内涵十分丰富。

它的主体是整个党,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提出的要求。

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执政素质和本领。

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加以思考,贯通起来加以落实。

第一,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

对于我们党来说,执政是要兴国,执政是要强国,执政是要为民,执政是要富民。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要善于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做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牢固树立科学决策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要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

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善于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做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严格依法办事。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

各级党委要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第三,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要适应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适应小康社会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适应经济科技迅猛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要把握好舆论导向,正确调控传媒。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尖锐的。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还要看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

因此,执政党能否以高超的政治艺术调控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对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至关重要。

前苏东国家的共产党,长期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逐步失去了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结果舆论工具成了自己垮台的催化剂。

这个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思想理论领域出现的问题。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增强舆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执政,尤其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善于调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党执政奠定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宣传动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

善于处理和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切实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加快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五,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和世界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处理问题,必须有世界眼光,善于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们事业发展可能产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和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

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水平,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努力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未雨绸缪。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学习和掌握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增进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了解,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打交道的本领。

要密切关注来自国际的各种风险,切实采取防范和应对措施,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此外,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确保国防安全,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肩负的神圣使命。

这些问题都很重要,都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涉及的重要问题。

在实践中努力提高以上这些能力,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全党必须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按照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执政五十五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

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

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当前,国内外形势总体上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比较有利。

全党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我们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

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有过失误的教训。

坚持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促进弘扬中华文明和借鉴国外文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

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求一些毛概考试的套话

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2)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

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3)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2)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也会沉渣泛起。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冲击着原有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

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和“西化”,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4)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保持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

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精辟和集中体现----《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通过研究我发现:社会主义必须是科学社会主义,而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有以下几点: 1.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科学与实践基础之上的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是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检验科学的真理.理想和信念是人们的正确的意识形态.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体现. 2.科学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政治制度.民主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法制是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民主需要法制,法制体现了民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体现. 3.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化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存.各尽所能按劳取酬,有序发展规范操作,合法经营公平竞争,团结互助优胜劣汰.改善生活促进消费.文明和谐共同富裕.在国际事务方面,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捍卫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反对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领域里的体现. 4.而空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之上的错误理想和信念,空想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失败的。

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一切向钱看.摸着石头过河等等.这些都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倾向.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世界观完整的理论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体系,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在工人运动中,充分暴露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仅解决不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且阻碍工人革命斗争的发展。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代表本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

工人运动的实践,加深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并为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在于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其准备了必要的文化思想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才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个科学理论,研究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和成果,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彻底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了工人阶级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尖锐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创立使无产阶级认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作用,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根源,懂得了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得到彻底解放。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因而能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分析。

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战斗旗帜和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第二,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直接冲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它排除各种迷信,反对各种非科学的错误倾向,特别是同一切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思潮和派别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列宁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的实践、国际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实践、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一样,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武装了一个时代的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帜。

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先后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还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第一,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行动指南。

任何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和支配下进行活动的。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区别于历史上其他任何革命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十分重视理论的作用,并自觉地以先进理论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这个特点是由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它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工人阶级愈是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便愈能有效地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

第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党才能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才能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了它的指导思想,必须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必须能够反映和表现本阶级的意志,能够按着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来指导党的实践活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它集中地反映和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

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才能始终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按照工人阶级的面貌建设党,保持党的政治本色;党也才能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一切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正确地确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党才能率领群众进行胜利的斗争。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具体分析了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社会性质和各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领导和动力,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四,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只能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是指导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一样,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反映了当代中国历史要求和时代特点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从理论来源上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说过: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①这里说的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要继承、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社会主义方向。

这里说的搞清楚,就是要澄清被搞乱的理论是非,要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在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具体道路问题上有所发展,要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有科学根据的新话。

邓小平理论从它所遵循的思想路线和社会主义方向来看,都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从它所解决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来看,都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些复杂课题。

邓小平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

基本点还是那些。

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

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是在党中央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从基本内容上看,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理论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就是邓小平一再提出和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着重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着重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建设社会主义,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为指导,要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书本不行,照抄外国模式也不行。

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运动,必须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根据不同时代条件的发展,去科学地和实际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样一个客观实际和社会条件,邓小平理论指出: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

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要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要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要认识到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要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要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要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三,从本质属性上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曾经反复强调,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即毛泽东所说的实事求是;我们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其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原理;我们提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

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实现形态,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邓小平理论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特点和要求。

当代中国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的中国,也就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

这是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更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只能采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长期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结构,并在这种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邓小平理论是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当代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人没有经历过的崭新的事业,我们已经解决了改革和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在新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解决。

只要坚持和运用邓小平理论不断研究新情况,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使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轨道胜利前进。

总之,邓小平理论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对这一伟大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正确的理论一经被群众掌握,就能够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国力之所以能够上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并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我们的发展道路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和开阔,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

十六大党章对邓小平理论作这样的概括和评价:邓小平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是因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革命实践基础上已经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第一,在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论述中,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即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新的事业,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一切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

邓小平深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按照这样的思想路线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在他的论述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道路的观点,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必由之路的观点,关于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等等,无一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

第二,在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论述中,始终围绕一个根本问题,即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

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从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一系列问题,指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这就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

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

简单的分解为:对人民的民主与敌对分子的专政,从国家性质的定义来讲,这集中体现着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制裁,在我国人民群众是统治阶级是国家的主人,而敌对分子、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则是被统治阶级。

人民民主新境界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