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佛家道家儒家格言

谁能用一句比较简短的话描述一下 道家 佛家 儒家这三大思想的精髓部分

儒家入道教偏于出世,佛法却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出世法为究竟,是为中华人文稳固的三足鼎立特质及精髓。

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以人的心性为,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

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儒学就是人学,是偏于人社会属性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周易文化中的哲学范畴也是儒家的文化精髓,“顺乎天而应乎人”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佛家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

道教偏于出世,以自然宁静、清心寡欲、无为而为,以及修仙修道,道家经典中改变身心命运的修行具体步骤,也非常详细。

找佛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 儒家经典语录??

《心经》很短。

很收益,。

要慢的 去 体会才有感觉。

《道德经》也叫《德道经》看看很好 的

谁知道道家或佛家的名言

儒家功 VS 道家功 VS 佛家功儒家功就是儒家的学者以及信徒修练的一种功法。

关于儒家功的内容与方法,主要见于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和荀况的《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

儒家功将正常的生活、道德修养和练功融合为一体,练功的目的是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样为了出世,这是儒家功最突出的特点。

《大学》中有明确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显积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则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儒家功如果按照佛家的看法,还没有脱离我执的束缚,但儒家练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这种功法本身就是对于绝对自由的一种约束。

儒家功和道家功、佛家功相比,非常简单,主要是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什么是心斋,孔子答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可以看出,孔子所主张的心斋是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长、耳之不闻、唯心能觉,进而达到神气合一,进入清静纯一的境界。

孔子认为心斋这种功法是修身的关键,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能使人延年益寿。

有了这种认识,孔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己保持一种宁静豁达的心态。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63岁的时候,有两次被鲁国驱逐。

在宋国时,司马桓砍倒大树对他进行恐吓威胁。

后来到了卫国,又被错抓入狱。

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又被楚军包围,围困达七曰之多,结果饿得弟子们有气无力,但孔子却毫不计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孔子的意志力比一般人要强好多。

孟子在继承孔子守静的理论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

孟子的功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存夜气。

求放心就是把为外物迷惑的心收敛起来,养夜气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未与外界事物接交时的清明之气存养起来。

孟子认为这是保养真气的好方法。

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

思诚就是悟道,至于养浩然之气,就是一种至大至刚的宇宙元气。

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的学者们基本上都继承了孔孟先圣的静坐功法。

到了宋朝,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静坐看做同读书、做学问同等重要的事。

但是,儒家的静坐一直没有详细的理论和具体的功法,到了明朝时期,儒士高攀龙参考了程朱的理学思想,又吸取佛、道两家的功法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的静坐理论。

关于静坐方法,高攀龙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坐。

所以,高攀龙的这种儒家静坐法,虽然很平淡朴实,但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静坐法。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和弟子们在儒家功法方面都没有超过先圣孔子,其实,儒家的功法是一种为入世做准备,或者对强身健体起促进作用的功法。

儒家功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静心养性,培养意志力和忍耐力。

所以,就功法的优劣来说,儒家功或许在其他功之下,但在对世俗社会的影响方面,则是任何其他功法所无法比拟的。

道家功以道教典籍《道藏》所记述的功法为主,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习练的主要功法。

在我国气功各个流派当中,道家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是我国气功的优秀代表,也是唯一能和佛家功法相媲美的流派。

道家功把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主要目的,一般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派别。

两大派别又分成许多小的宗派。

两大派之外还有很多的小派别,各派在功理、功法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不管怎样,各派在修练功法时都是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作为第一要义,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最终目的。

-------------------------------------------------------------------- 道家功以老子、庄子为祖师,《道德经》中明确提出: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

于是后来道教创立后,便遵照这些理论创造了胎息法。

到了唐朝,司马承帧提出了存想,就是上存我之神、想我之身,以达到入静的境界。

同时还要用意念导气运行进行修炼,这是以后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创始阶段。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教那么严谨,也不像佛教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进行全面解释。

还有,道家功理方面用隐语较多,致使许多名词的概念、含义混淆不清。

从晋代之后,一些道教学家在进行理论改革时大量借鉴了佛教的功法理论,从而使道家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道家功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可始祖老子创立并提倡的守一法之外,就是庄子创立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

东汉末年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仙术,在总结各派气功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成熟起来,成为我国古代气功史上的一条主要流派。

在功法方面,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等,其中的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守一法:所谓守一,即指意守一处,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

守一法始于先秦,〈〈道德经〉中有的抱元守一、〈〈庄子〉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这都是道家守一法的开始。

老子提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的真气,不但能使人长生,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所以应该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道教将老、庄奉为本教的始祖爷,同时也继承了道家守一法。

在《太平经》中有明确的思想: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

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

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

……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

《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曰为小静,二百曰为中静,三百曰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守一的基本内容。

内丹:在唐代以前,道教主要是以外丹来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

唐代之后,外丹衰落而内丹逐渐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教士主要修练功法以及追求的最高目标。

道教的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A、筑基。

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基本的条件。

B、炼精化气。

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气,达到三归二。

C、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

D、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

道教传说内丹术练到这种境界,就能在体内产生形状大如鸡蛋、光辉灿烂的金丹。

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

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就是道教教士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来看,许多著名道士都练过这种功。

胎息即闭息。

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

《后汉书·王真传》中说: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

李贤的注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胎息属于道家的密宗,是一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所以也称为潜呼吸。

因为这种功法的技术性非常强,所以没有师父传授是不能独自修炼的。

据说胎息功练成之后谓之大定,可以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佛家功特别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

在对气功流派进行对比时常有这样的特点总结: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体现了佛家功的特点。

佛家功在进行禅修时要求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叫做双盘,就是我们现在旅游时看到的佛像、菩萨像的打坐形式,即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两脚的脚心必须向上,我们一般人现在要做到有点难度。

打坐的方式主要有吉样式和降魔式两种。

《慧琳音义》卷八中解释说:先用右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押右股。

手也是左手在上,这叫做降魔坐。

各禅宗流派都是用这种打坐方式。

至于吉祥坐,就是先用左趾押右股,后用右趾押左股,让双脚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也是右押左,然后安仰在跏趺之上,叫做吉祥坐。

在结跏趺坐时要求闭目,以舌柱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此时一般用自然呼吸法,主要在于以此来调息调心、诱导入静,所以,佛家禅修重在求精神超脱,但不重视修命。

佛家功以修禅为本,不过,由于佛教的流派教多,所以功法也有很多区别。

修禅一般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两种。

小乘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修习时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

阿罗汉即罗汉,这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其功法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神通六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主要是解决练功者身心方面的一些缺陷,以便为曰后提高功力打好基础。

用的方法叫做不净观法,主要包括四种:不净观、慈悲法、思维法、数息法,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使用。

其中数息法又分为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四个阶段。

此法后来被天台宗发展成为六妙法门和止观法门,不净观具有较强的止念除欲功能,是一种很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禅的目标是排除一切欲念而生喜。

喜的出现是完成第二个阶段的标志。

二禅的目的是除喜。

除喜即能生乐。

在佛教概念中,乐和喜不同,喜是从心里高兴,乐是浑身上下都高兴。

乐的出现,标志着二禅的修习已经完成。

三禅修习的过程主要是除乐,无所谓苦、无所谓乐的出现是完成三禅的标志。

四禅的修习目的是让不苦不乐即极乐境界的情绪完全稳定下来,实现完全的如如不动的静定。

四禅完成后便具备了神通、神变的基础。

但要运用和发挥自如,还必须有一个较长的掌握、学习、提高的过程,即十遍行、十遍行即地遍、风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灵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等十种功法。

这种功法具有提高定力的特点,而定力至极时,参以某些意念就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神通。

据说这种功法的功效很大,能显现各种功能,对开发智力作用很大。

其实这就是一种排除杂念,提高记忆力的方式,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就是这种意思,不过佛教的功法更系统化一些。

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

在修习方面,大乘提倡以六度为主要内容的菩萨行。

六度,就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进;5、定;6、智慧。

布施是指施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直至解脱的一种修行办法。

持戒指遵守一切佛教教义所允许的思想、言行,屏弃相反的行为。

忍则指安于苦难和耻辱。

精进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用功修炼。

定指为获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习的心专一境的功法。

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论去观察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

大乘佛教的教义比小乘的要求宽松,适合一般百姓接受、修炼,所以在我国古代的传播过程中被广大百姓以及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形成了众多中国化的流派,如著名的天台宗、禅宗和密宗。

在这些流派当中,修禅的方法也有了各自的突出特点。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儒释道三家精通是: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佛教著名诗僧有:皎然、灵一、护国、清江、法振、贯休、齐己……道教著名诗人有:李白(拿了道牒的)、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至于儒家,翻开全唐诗目录,基本都是。

那些著名诗人,杜甫等等。

儒家是教人做好人,而佛家和道家是修行的内涵,是让人超越自己的心法,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他们差距很大呀

不管差距多大,不管是从山林中汩汩而来,还是在平原上宁静舒缓,或是从溪泉默默而无声,每一滴水都被大海摄受者,只要他想投入其中。

佛家道家儒家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