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老骥伏枥,志在千 比喻一《寿》①以高亢的语后人常用来励志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老骥伏枥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拟人的修辞。
表达了作者虽然人到中年但仍然志向高远,抱负远大的思想感情
这个题答案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怎么多,没有分。
有谁会帮你手打
书墨聚五下语文答案
王维的人格精神及其在作的体现纵观评论王维及其诗歌的文章, 多因其半官半隐, 而对其人格精神有所贬低。
如《晋阳学刊》年第二期卢渝的《略论王维后期诗歌的思想意义》中说“ 半官半隐的现状并不允许他真正保持高洁的情操⋯ ⋯这也是他晚年逐步趋向颓废的重要原因。
”首都师大李华教授的《陶渊明与王维》也说“ 我们看陶渊明性格, 他宁可冻饿而死, 也不肯向督邮折腰的。
可见王维思想与渊明比较, 终差一头地。
” 他认为“ 陶从年轻时的要有所为到后来的有所不为,只是他坚持节操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而王维的“ 身心相离, 理事俱如” 和“ 长林丰草与官署门阑无异” , “ 都是很错误的看法” , “ 宅心物外” , 也是“ 消极的生活态度” 。
与此类似的评论很多, 这不禁引起我为王维鸣不平的想法, 引起我对王维人格精神进行再认识、再评价。
坚韧不拔, 一如既往地追求“ 大济苍生” 的理想, 半官半隐其志不移, 其节不变, 这是王维人格精神的核心。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
雄居世界第一大国的唐代政治经济, 使他坚信自己生长在“ 明时” , 应该以“ 布施仁义, 活国济人” 《与魏居士书》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奋斗口标世代官宦的家庭让他深感“ 皇恩” 浩荡, 应该多立功勋, 报效国家。
总之, 在他身上洋溢着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这是王维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政治理想的主要动力。
我以为王维是以儒家积极进取思想为主, 融合了道家和佛家思想。
这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构和唐代宗教文化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结构。
它是一个以儒家重进取、重礼义思想为正统, 占主导地位, 以崇尚自然的道家文化为补充的文化结构, 而提倡出世、精神修炼的佛家文化在其中也担当了重要角色。
它们在彼此斗争和融合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 形成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结构。
而王维正是这传统思想结构的典型体现者。
当然, 在这个多元结构中, 王维更侧重以佛家修炼精神作为儒家进取的主导思想的补充而陶渊明后期更侧重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
这种指导思想的不同是王维与陶潜采取不同的方式保持自己的理想与情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说, 王维的一生虽几经曲折起伏, 但奋发进取, 建功立业的主导思想却至死不渝, 根本不是“ 晚年逐步趋向颓落” 。
否则, 他不能五十八岁一年内连升数次, 五十九岁官至尚书右垂, 直到六十一岁死于任上。
也不能写下“ 自怜黄发暮, 一倍惜年华”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和“ 万里不见虏, 萧条胡地空, 无为费中国, 更欲邀奇功” 《送陆员外》的诗句。
可见, 他越到晚年越惜年华, 越想立功, 精神也愈振奋, 这才是真正的晚年的王维。
至于“ 晚年唯好静, 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 不过是“ 与人争席罢” 《秋归惘川庄作之后的小憩和竟争之中的自保方法。
王维后期有两次重大的政治变故, 一是恩师张九龄受奸相李林甫排挤下台, 二是本人受俘被迫为安禄山供职而被判罪。
逆境之中, 王维采取了曲折的进取策略。
表面上说“ 思向东溪守故篱” 《早秋山中作》, 内心至老不渝地蕴藏着做高官, 施展抱负的政治理想, 所以当晚年连升数次时, 他真是“ 伏感圣恩” 再也不说自己“ 无才” , “ 无长策” 了。
可见王维“ 晚年唯好静, 万事不关心” 等句, 实在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进取策略, 以免因太露锋芒而遭猜忌和加害, 这当然是由王维的经历和安史之乱日趋衰落的社会形势决定的, 就王维的主导思想来看, 他一生的追求从未放弃过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 采取不同的迫求形式罢了。
我们不应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另外, 王维的混迹官场, 并不是同流合污, 而是采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推荐正直之士, 如以耿介正直闻名的孟浩然就求他推荐过, 并称他为“ 知己” “ 为相贤明” 的张九龄视他为志同道合之人。
当然, 王维的力量是有限的他深受着“ 知称不能荐, 羞为献纳臣”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之苦, 而正是这“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困境之中体现了王维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的人格精神。
王维十分羡慕归隐田园的生活, 这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中大量可见。
但是, 纵观他的一生, 他却从未真正归隐田园。
否则, 他不会在五十岁晚年, 把自己曾苦心经营并写下大量山水田园诗的辆川别墅献给佛寺。
这是因为他的归隐是有条件的, 那就是“ 济人然后拂衣去, 肯做徒尔一男儿” , 他认为白己没能完成“ 济人” 之理想, 所以没权力“ 拂衣而去” 。
因此, 他在《与魏居士书》中批评陶渊明“ 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 是“ 忘大守小” 是有道理的并非完全“ 强词夺理” 李华《陶渊明与王维》中语。
王维以远大的目标, 顽强的毅力在与社会及自己思想的反复斗争中体现了人格精神美。
“ 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确实触及到王维思想中的另一方面—佛教思想。
但佛教思想在王维身上的影响并不完全是消极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王维执著地追求自由圣洁的精神世界, 自觉地以建构精神乐园的方式反抗现实的黑暗, 同时也开创了文人在理想受挫时平衡心理, 以备奋起的方法。
唐代佛教文化十分盛行, 寺庙林立, 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中国化儒化了的佛教。
“ 公元年, 玄宗更亲注《金刚般若经》诏颁夭下, 普令宣讲” 。
王维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据他的《清施庄为寺表》中说“ 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 而“ 大照禅师” 就是唐代著名的兴唐寺的高僧“ 普寂” 见《旧唐书、普寂传。
可见, 王维自幼生活在充满佛教氛围的家庭中, 接受佛教思想是不足为奇的。
可贵的是, 王维能够创造性地吸收佛教思想中的精华, 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独特精神世界。
王维字摩洁。
“ 维摩洁” 是《维摩洁经》中描绘的一位“ 居士” 的名字, 王维以摩洁为字可见对他的崇拜程度。
那么, 这位维摩洁居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经中说“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 “ 一心禅寂, 摄诸乱意” “ 入诸学堂, 诱开童蒙入诸酒肆, 能立其志” 。
可见王维推崇维摩洁生活富贵而不失道义, 混迹世俗而其节不变的人格精神, 维摩洁成为王维半官半隐时保持节操的楷模。
王维追求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 中和” 之美。
“ 中和” 之美是孔子一贯迫求的人与人之关系的理想境界, 王维以此来平衡理想与现实, 仕途与归隐的矛盾。
平衡的方法是“ 身” 与“ 心” 、“ 事” 与“ 理” 的分离, 并以“ 离” 达到“ 如” 的境界, 即“ 身一一心分离, 理事俱如” 。
这虽然是唯心的但在德国哲学家康德出生年一千年前就出现二元论的雏型使现实中对立的矛盾在主观上得到统一, 并引导后人对精神领域的探索这不能不说是了不起的贡献。
王维在吟禅和诵禅中寻找精神上的快乐, 追求自由圣洁的精神世界。
这个精神世界是与现实世界对立而存在的, 是自己高尚情操的寄托, 也代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这方面的诗歌当首推《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 王维晚年诗中常有“ 空” 字, 如“ 空山不见人” , “ 空谷归人少” , “ 夜静春山空” 等等。
这“ 空” 字不能简单理解为什么也没有, 相反, 这是根植于现实、人世而又超越之的心灵体悟是内涵着万物生命的实有和灵动的空旷。
“ 空山不见人” , 却能听到人的生命在流动“ 夜静春山空” , 却有鸟的歌唱和桂花的新陈代谢。
可见这“ 空” 中有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有一种对人生、对宇宙真谛的深切体悟。
这一“ 空” 境的设置是与尔虞我诈、荒淫无耻的现实之“ 有” 相对立的。
而额联的“ 月下青松” 和“ 石上清泉” 相结合, 以物芳而明志洁突出了王维亦官亦隐, 其节不变的高尚人格, 这是以自然之美来寄托自己对人格之美的追求。
刀卜么, 王维“ 宅心物外” , 是否表现消极的生活态度呢颈联两句更妙, “ 竹喧归院女莲动下渔舟” 。
王维喜欢勤劳善良的洗纱女, 也喜欢“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的纯朴和谐民风以人和而望政通。
怎能说他“ 颓落” 、“ 消极” 呢白云、明月、泉水、青松、翠竹、莲花,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向来是高尚情操的象征, 在王维笔下随处可见, 而且这些意象更显示着静谧旷达又清纯圣洁的内在美。
“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渴望自由, 渴望圣洁, 这是王维的精神追求, 谁又能说这不是人民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呢王维信佛, 是为了吸收佛教中对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重视, 是为了在打坐诵禅中净化自己的灵魂, 即“ 安禅制毒龙” “ 安禅” , 佛家术语, 即是安坐诵禅之意“ 毒龙” 可理解为世俗之人的私心杂念使自己的心灵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 使之承当实现美好理想的任务。
如果说他的“ 身” , 他的感官接触到的是现实社会的黑暗, 那么在他自己的“ 心” 中, 寄托了理想社会的光明, 并极力地通过安坐诵禅来让自我的心性高度圆满和谐, 达到混迹尘世却一尘不染的境界。
正如他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说“ 至人者, 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 故目可以尘世, 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 而身未尝物· ⋯” 。
虽有浓重的禅味但他所创立的自由圣洁的精神世界, 代表了唐代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水平, 而且与纯粹的佛教徒“ 万法自在心中” , “ 我心自有佛, 自佛是真佛” 的唯心主义, 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总之, 王维在诗中建构的精神世界既是自己心灵慰籍的场所, 更是反抗现实社会的一种独特方式这一点是与陶渊明相似的, 是王维学习和发展陶诗的结果。
但是, 王维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人物, 在学陶的基础上, 无论人格精神还是艺术创作又都有所创新。
王维的创新, 主要在于山水诗与田园诗的融合, 社会进步与纯朴民风的结合,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李华先生有一点说得很对, 就是王维从未象陶渊明一样真正“ 戴月荷锄” , 有“ 四体诚疲” 的亲切感受, 而始终是以田园的闲适美和山水的富贵美的欣赏者的身份出现的。
王维并不满足月、竹、莲所构成的幽静恬淡之美, 他还希望生活富丽堂皇、多姿多彩, 他一一没有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场所, 便借助自己诗人的灵气、画家的彩笔给生活抹上了富贵和艳丽, 安乐和高稚又借助自己音乐的夭赋使其生动活泼、和谐悦耳。
如《田家》中, 王维描绘了一个贫穷的农家, 在勺日谷既没, 新谷未登” 季节生活的贫苦, 这样的画面很容易流于平淡苍白, 可王维以“ 多雨红榴折, 新秋绿芋肥” 的佳句, 立即使全诗色彩缤纷, 充满生机。
再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 人访革门稀。
嫩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
渡头灯光起, 处处采菱归。
” 诗中有陶诗常用的“ 柴扉” 、“ 松树”却不是“ 孤松” 独立, “ 柴扉” 破旧, 而是红莲、嫩竹的艳丽, 松鹤、灯火的喧闹, 更有那满载而归的采菱妇女的欢歌笑语。
这确实破坏了田园诗简朴平淡的本色, 但诗中充溢着的繁华与富饶, 和谐与安乐的盛唐气象, 是陶诗所不能及的对陶诗恬淡境界的破坏, 使王维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王维诗中流露出内心不能“ 安贫” 而却“ 乐道” 的情绪, 这个“ 道” 就是向往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就是去表现人民的愿望和人民未来的生活, 所以王维笔下的农民形象都是理想化的, 而不是“ 对现实农民的歪曲” 。
这该是王维不能成为陶渊明而安居田园的原因吧卫王维毕竟是走过当时世界第一大国的鼎盛时期, 他有着更远大的目标, 更宽阔的胸怀。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何等宏阔“ 莫嫌旧日云中守, 犹堪一战取功勋” ,何等气愧这些诗已使我们很难分辨哪些是田园诗, 哪些是山水诗, 真正体现了田园诗和山水诗的融合, 在他的田园山水诗中既保留了陶诗平淡自然的神韵, 又融入了盛唐时代的气象—积极向上的精神、安乐富足的神态和幽静和谐的气氛, 以及唐代三教合一、南北交流的文化思想所以说, 这一“ 融合” , 是时代进步及纯朴民风的融合, 在某种程度上, 也体现了唐代人民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理想。
因为唐代经济是比较发达的, 而王维对精神领域的追求, 并使其在诗中与物质相统一, 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愿望, 正是在这融合与统一中, 充分体现了王维追求美、创造美的人格精神, 也再次体现了王维追求的高雅之美中渗透的人民性。
我们决不能把王维的追求仅仅视为有闲阶级的闲情雅致。
综上所述, 王维的思想和艺术是对陶渊明的继承和发展,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其人格精神和思想境界并不低于陶渊明, 而且更有超越性, 是中外各民族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
六年级优化学习答案 给我忠告的没悬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⑦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8 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9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 《论语》十则》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 《论语》六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什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 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什么
择其善者而从之 。
13 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 《 <论语>十则》中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人不知而不愠 . 15 《 <论语>十则》中 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
16 《 <论语>十则》中 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 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19 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 任不习乎
,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1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填写) 任重而道远。
2、《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描写 ,但是也有两句诗是 叙事 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 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Ø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Ø 《钱塘湖春行》中“最爱”的内容是 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中表现诗人行路的句子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 和 最爱湖东行不足,白杨阴里沙堤。
《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花草的句子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6、《西江月》 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Ø 《西江月》描写山乡夜晚骤雨将至的诗句是: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 前。
Ø 《西江月》描写江南山村夏季月夜图的句子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融为一体的诗句是哪两句
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Ø 《西江月》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Ø 《西江月》一词中写急忙避雨迷路,焦急迷惑之后欣喜的句子是什么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
Ø 处 。
12、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Ø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环境幽雅寂静的名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春 。
Ø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与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春 。
Ø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山光水色对人的净化熏陶作用的句子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Ø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运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映衬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的句子是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综合专题部分 1.写出古今诗文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 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陆游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2.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奉献内容的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
(陶行知) 3.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爱国内容的名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以身殉国,何事不为
(陆游)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4.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5.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代诗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市《泊船瓜洲》) 6.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夏天的古代诗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同上)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7.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 秋 天的古代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志远《天净沙 -秋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 冬 天的古代诗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 -雪》) 9. 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赞颂大海的一、二个句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曹操:《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曹操:《观沧海》) 10.请你写出一句与长江有关的语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王湾:《次北固山下》) 11.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曹操:《观沧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明月别枝惊鹊。
12.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鸟的诗句,请写出有关“鸟”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盂浩然:《春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3.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游子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李白)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14.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5.中国的酒文化享誉世界,请你写出含“酒”字的诗三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16.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有哲理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7、请写出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李清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西汉)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 伏契克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 诺贝尔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l 默写出古诗词中写“花”的诗句: 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烟花三月下扬州。
⑤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⑦花木成畦手自栽。
⑧一枝红杏出墙来。
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 竹外桃花三两枝。
默写出古诗词中含“山”的句子: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
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l 默写出古诗词中含“树”的句子: 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花木成畦手自栽。
③千里莺啼绿映红。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l 默写出古诗中写“长江”的句子: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默写出古诗中写“水”的句子: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小桥流水人家。
④春江水暖鸭先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l 默写古代诗词中写“莲”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枝头。
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外古诗词积累 一、《龟虽寿》 ① 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 老骥伏枥 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⑩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 :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过故人庄》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 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③ 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或 表现与友人相聚交谈的句子 )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⑤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 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⑥写景的句子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见于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 Ø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Ø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五《夜雨寄北》 ① 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 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 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 巴山夜雨 ⑤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⑦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8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六、《泊秦淮》 Ø ①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Ø ②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Ø ③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Ø ④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Ø ⑤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Ø 6 《泊秦淮》中写景的句子是: 烟笼寒水月笼纱 ,叙事的句子是: 夜泊秦淮近酒家。
抒发感慨的句子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①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 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 构成“新”与“旧”“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⑥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 小园香径独徘徊。
⑦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① 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②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
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九、《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①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② 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③ 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④ 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 兴尽晚回舟。
Ø 《如梦令》中写一群少女为急寻归路,争执之声惊飞夜栖飞鸟的诗句是: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Ø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构成一个很有点吃惊却情趣横生的意境的句子是: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Ø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点明所内容是回忆文字的句子是: 常记溪亭日暮 。
Ø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通过写荷花来表现夏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十、《观书有感》 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成语“源头活水”的源出句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⑤运用比喻的方法作比书及书中内容的句子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⑦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⑧ 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⑨蕴含 “想要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新境界”的名句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⑩表达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1 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出自本文的成语: 源头活水
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的简介
没按朝代排,太麻烦了扁鹊,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生卒年代不详,传说中中国战国时田齐勃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
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
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
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
世人敬他为神医。
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
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
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翟遇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
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
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
《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
”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
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因为扁鹊一生游历四方,所以去过的很多地方.以至于关于扁鹊的籍贯有一些争议。
有古书记载的是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鹊见蔡桓公写到渤海莫人。
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
”卢国,在今山东长清。
“渤海郡”在今山东省中南部和西北部。
“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
一生创有:《难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扁鹊,战国时医学家。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
学医于长桑君。
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概述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
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
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
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
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
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概述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
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关于华佗故里,学术界普遍认为华佗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欣然为亳州亲笔写下了“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题词。
据人考证华佗相,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
这考证很可疑。
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
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
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
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
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华佗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今谯城区华佗镇)。
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
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
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
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华佗精于医药的研究。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
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
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
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是宋人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
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
《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
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
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
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
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
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
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岳太和山(武当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
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
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
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
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
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
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
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
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
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
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
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扁鹊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
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仲景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一诗赞颂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此中所说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
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
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
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
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
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华佗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这考证很可疑。
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
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
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
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皇甫谧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
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葛洪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
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对他的一生,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历代名医像赞》的一首诗来概括:“陷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
但这只说出了他炼丹采药,隐逸求仙的一面。
而他另外的一面却被忽略了。
其实,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
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
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
《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著作。
但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
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
《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他在广东编著的一部简便切用的方书。
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
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今天所说的袖珍本),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
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
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孙思邈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钱 乙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朱震亨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
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
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享年78岁。
李时珍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
”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医生。
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叶天士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
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
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
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
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
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评价汉武帝(历史考试要做参考!)急!
有亡秦之失,无亡秦之祸。
先评汉武帝: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汉武帝也是创造显赫功业的历史英雄。
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
说汉武帝是“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是因为他确认的历史路径、开启的文化风气、创立的政治制度、拓定的国家疆土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非常长久。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为《创造历史的汉武帝》一书作序时写道,历史人物的决定,可以“终乎在诸项可能之中抉择了演变的方向”。
他说,“方向一旦定了,历史不能再回头,后人遂只有接受这个事实,再作下一步的抉择。
”所谓汉武帝“功越百王”,“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就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向”对后世产生了规定性的作用,人们“只有接受这个事实”。
而这“方向”的确定,是由一个个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一项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现出来的。
汉武帝时代有许多重大的举措,都如同秦汉史研究大家劳干所说,体现出这位历史人物的“大智慧,大决断”。
1、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
汉武帝贬抑黄老刑名等百家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齐鲁儒学之士纷纷西行,进入执政集团上层。
儒学学者在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结束,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和以“汉”为标号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大体同步的。
现在总结汉武帝时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多使用“独尊儒术”的说法,其实,这种表述方式出现较晚,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真实。
当时最高执政集团的统治方略,其实是“霸王道杂之”。
即使对汉武帝决策多所谘议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终生也未能真正显达。
宋人诗句“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硗确”,描绘了历史的这一侧面。
2、兴太学,是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接受董仲舒的献策,采用公孙弘的方案,创建了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于是出现。
太学虽然起初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进步的方向。
太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汉平帝时已经多达数千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兴造校舍“万区”。
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贵族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家子弟参与行政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3、削藩事业不通过战争形式而达到目的,被公认为汉武帝政治成功的典型实例。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收到了“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用。
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事件发生后,汉武帝用严酷手段肃清其宾客党羽,又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以此控制人才流向,压抑诸侯王属下官吏的地位。
此后,诸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4、察举制的确立,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
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
特别是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
察举制的施行改变了世官制的传统,劳干因此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
5、出击匈奴,是汉武帝最大胆的决策。
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
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
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
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
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
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
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
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
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6、统一货币,官营盐铁,推行均输和平准制度,以及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等,作为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
以币制的确定为例,其合理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五铢钱法,轻重适中,自后以迄清末,铸钱莫能出于五铢标准之外。
” 7、轮台诏的颁布,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亮点。
汉武帝晚年,曾经指使酷吏清查“巫蛊”,导致数万人冤死的空前大狱,这就是西汉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
处理“巫蛊”一案的官员在宫中“掘蛊”,利用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政策分歧,甚至直接冲犯皇后和太子。
刘据无以自明,举兵反抗。
汉武帝亲自指挥镇压,双方在长安城中大战五日,死者数万。
刘据失败后出城逃亡,因追捕而自杀。
事变之后,“巫蛊”冤情逐渐显现于世,汉武帝内心有所悔悟。
他命令一一处置迫害太子事中立功受封者,在刘据去世的地方筑作思子宫与归来望思之台,以示哀念。
汉武帝又认真反思刘据政治主张的利弊得失,利用汉王朝西域远征军战事失利的时机,开始了基本政策的转变。
他公开承认:“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又向臣民宣布,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统统予以罢除
他在正式颁布的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轮台诏中,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将西域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首要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和平生产方面来。
又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表明“思富养民”的决心。
后来的“昭宣中兴”,因此奠定了基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此写道,汉武帝有种种过失,“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然而,“秦以之亡,汉以之兴”,是因为汉武帝能够“晚而改过”,及时扭转了局势,“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我们在认识汉武帝的业绩时,首先应当明确,对于其成功的肯定,不能忽略专制政治的背景。
对于这种成功的历史分析应当是具体的,如果一味堆砌“伟人和天才”,“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这样的颂词,不仅无益于准确地说明历史真实,也不免回复帝制社会臣民奴性心理之嫌。
汉武帝虽然史称“雄才大略”,但善政的背面多有祸民的事实。
而神仙迷信和长生追求,也留下千古笑柄。
清末民初的民主志士易白沙曾经著《帝王春秋》,“举吾国数千年残贼百姓之元凶大恶,表而出之,探其病源”,所列诸种罪恶中,“弱民”、“虚伪”、“奢靡”、“愚暗”、“严刑”、“奖奸”等,汉武帝均不能免。
有的人说,回顾汉武帝的功业,可以振奋民族精神。
我们应当明了,现今应当振奋的是鲁迅曾经热情称颂的当时那种“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的精神,借用西汉人的表述习惯,即表现出“奋疾”、“驰骛”、“奔扬”风格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而必须与民族沙文意识和军事霸权主义划清界限。
和汉武帝的功业有关,西汉人形成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烈的国家意识,但是汉武帝本人的民族情结,其实却并不狭隘。
比如金日磾的信用,就是明显的例子。
劳干写道,“旧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自武帝托孤于休屠王子,天下向风,共钦华化,而金氏亦历世为汉忠臣,虽改朝而不变。
”这样的历史事实,值得我们深思。
再看看秦始皇: ①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驰道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③秦始皇统一文字等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④秦始皇修筑长城、出击匈奴,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⑤秦首倡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为后世专制主义的推行提供了一份蓝本。
⑦秦始皇滥施刑罚,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是暴君的典型。
⑧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既是愚民政策的表现,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我觉得: 1. 在秦始皇试图用“焚书坑儒”实行思想统一惨遭失败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彻底树立了儒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在事实上造就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了刘家天下,西汉完了又东汉,儒生们也是心甘情愿
这点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一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点却造成了两个王朝文化政策上的不同命运。
2.俗话说的好“打下江山容易,巩固江山就难啊。
”秦始皇打下汉人的江山,汉武帝来巩固,而且巩固地很好,这点汉武帝还是比秦始皇强。
总之,各有千秋,都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