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眉户梁山伯与祝英台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唱词

剧中人物列表 祝英台——祝家庄小姐,才华横溢,喜爱读书,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

梁山伯——饱读诗书,儒雅多情,对英台痴情一片。

祝老爷--英台的父亲,威严,顽固,封建家长的代表。

祝夫人——软弱、糊涂,虽然疼爱女儿,但是不敢为女儿作主。

师母——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师母,慈爱,愿为有情人做媒人。

银心——祝英台的丫鬟,活泼。

四九——梁山伯的书童,天真无邪。

【旁白】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也已经有了电视剧、戏曲、电影、小提琴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特别是梁祝化蝶一场,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的痴情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此次文化节网络广播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专门选了十八相送和梁祝话别两场。

“十八相送”说的是祝英台顺利说服父母,乔装进入学堂,得遇才子梁山伯,英台为梁山伯才情所动,产生了爱慕之情;而梁山伯不知英台是女子,一直以贤弟相称,这样同窗三载,英台因为父母的催促,无奈离开学堂回家,梁山伯相送十八里。

一路上英台多方暗示,但木讷(音 n è )的粱山伯仍然不知面前的“贤弟”竟是“贤妹”。

两个人对话玑珠相应,情趣盎然。

祝英台(以下简称“祝”):梁兄,你看,今日天气晴和,不辜负大好时光,你我弟兄二人沿途吟诗以诉衷肠如何

梁山伯(以下简称“粱”):愚兄才疏学浅,不如贤弟满腹文章,只怕对不上啊。

祝:梁兄过谦了。

【旁白】两人正说着,迎面过来一位樵夫,于是梁山伯吟道 梁:前面见一樵夫走奔忙,汗流浃背意慌慌

【旁白】祝英台微微一笑,对到 祝:他为何人把柴打,梁兄你为何人下山岗

粱:他为妻子把柴打,我为你贤弟下山岗。

【旁白】梁山伯话音刚落,祝英台轻轻摇了摇头 祝:不对。

梁:怎么不对

祝:他为兄弟把柴打,梁兄哥

你为妻子下山岗。

【旁白】梁山伯听言,惊道 梁:为兄尚未成婚配,胡言乱语你太荒唐。

【旁白】就这样边说边笑,两个人来到一个池塘旁边,见池中鲤鱼游得正欢,梁山伯又吟道 梁:兄送贤弟到池塘,金色鲤鱼一双双。

【旁白】听此言,英台不禁有些伤感,长叹一声说 祝:好似比目鱼儿相依傍,弟兄分别诚感伤。

【旁白】梁山伯听此叹,竟好似包含了万般的遗憾和无奈,不免有些奇怪,问 梁:贤弟,你为何长叹呢

祝: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梁: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祝: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梁:唉

你看。

【旁白】此时游过来一对鸳鸯,彩色的羽毛煞是漂亮,梁山伯用手一指,吟道 梁:微风吹动水荡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祝: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旁白】梁山伯听此言,觉得好笑,说道 梁: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旁白】祝英台又接着道 祝:凤凰山上花开遍。

梁:可惜中间缺牡丹。

祝:牡丹花,你爱它,我家园里牡丹好,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梁:牡丹花,我爱它,山重水复路遥远,怎能为花到你家呀。

祝:梁兄哥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

【旁白】祝英台好一番提示,只可惜梁山伯还是不明其意,英台心中不免微微有些怅然,正在此时,两人同时看见前面有一座观音庙,于是迈步进去。

梁山伯指着供台上的神像说: 梁:送子观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两旁。

祝:他二人分明夫妻样,谁来撮合一炉香

梁:这金童玉女怎么能成为夫妻呢

祝:哦,不能成为夫妻的呀

你看,那是谁啊

梁:那是月下老人,专门管男女婚姻之事的。

祝:既是月下老人,为什么不用红线把他们二人系在一起呢

梁:月老虽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双,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间凤求凰。

祝:梁兄呀

他二人有情又有意,只因为泥塑木雕难把口儿张,观音大士把媒来做,来来来,我们替他来拜堂

梁:贤弟愈说愈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祝:梁兄啊

你别动肝火别生气

小弟作揖赔罪你且把怒息。

【旁白】看着梁山伯真有些生气,祝英台又不能直说原由,赶忙住口,向梁山伯作揖赔罪。

就这样行了一路,终于要分手了,英台千言万语在心头,但是言短情长,她眼眶微红,对梁山伯说: 祝:劳君远送感情深,到此分离欲断魂,一事在心临别问,问梁兄可有意中人

梁:愚兄生长在贫门,无势无财怎订婚

学业未成名未就,一时那有意中人

祝:闻说梁兄未订婚,英台有妹守闺门,梁兄如有求凰意,有我为媒事可成。

梁:路远无缘见玉人,青春美貌定无伦。

祝:问人与我无差异,问貌叫人两不分,我与她是同年同月同胞生

梁:上前一拜谢媒人,贤弟情深意更深,不怪出言多比喻,原来一味想联婚, 可笑我冬烘头脑太昏昏哪

祝:此行何日再相逢,珍重春寒客里身,万恨千愁言不尽,临行一语意重深, 莫忘了求亲早到祝家村。

【旁白】一对有情人就这样不得不暂时分开了。

【旁白】过了数日,有一天,祝家庄热闹非凡,祝英台的丫鬟银心跑进屋内。

银心:小姐,梁相公家派人提亲来了。

祝:你怎么知道呀

银心:我怎么不知道,刚才我在门口看见媒婆子打咱们家门口出去,说是来向咱们家员外给你提亲的,不用说准是梁相公家派来的。

祝:(又嗔怪又惊喜地)不许胡说

银心:真的啊

小姐,怪不得昨晚烛花结了双蕊,烛花双蕊必有喜事。

【旁白】正在这时,祝老爷高兴地嚷嚷着和祝夫人一起走了进来 祝老爷:喜事

喜事

这真是天大的喜事。

哈哈 ….. 祝:爹、妈。

银心:参见员外夫人。

祝老爷:英台,为父正惦记著我儿的亲事呢

偏偏今天就有人来为我儿提亲,这岂非不是喜上门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门亲事真是天赐良缘,为父已应允了,选吉日成亲

祝:不知爹爹、母亲将女儿许配何人

祝老爷:这门亲事非比寻常,提将起来我儿是知道的,就是本郡太守之子马文才。

怎样

祝英台:女儿不嫁。

祝老爷:门当户对,为什么不嫁

祝:谁不知道马文才是不学无术的纨裤子弟啊

祝老爷:传说之言,怎么可以深信呢

祝:女儿不能从命

祝老爷:(嗔怒道)儿女婚事应遵父母之命,不听父命就是不孝

祝:女儿愿意侍候爹爹终老一生。

祝老爷:这是什麽话,焉有终生不嫁之理

祝:女儿就是要嫁也不嫁给马文才

【旁白】祝老爷闻听英台此话,似乎有所醒悟 祝老爷:我明白了,你在杭城读书的时候,莫非……银心,你陪小姐读书三载,做了些什么

祝:银心,你直说好了

银心:(吞吞吐吐地)小姐在杭城读书的时候,与梁山伯相公义结金兰,形影不离,临行之时,小姐还…… 祝老爷:(恼怒的)还什么,讲

银心:小姐还亲口将自己许给了粱相公。

祝老爷:(恼羞成怒地)英台,你……,怪不得好言相劝劝不醒,却原来在外有了儿女情,美满姻缘你不愿,辜负老父一片心,自从盘古开天地,那有闺女自订亲,马家有财有势有媒聘,梁山伯他与我祝家难联姻

这桩婚事万万不行

祝:(恳求地)爹爹,女儿与粱相公三载同窗,情投意合,马家婚事女儿万万不能从命

祝老爷:(气愤地)我已将你许配马家,择日下聘,万难更改。

祝:(坚决地)女儿心愿已定,任凭爹爹…… 祝老爷:你,好你个奴才,你竟敢违抗父命 …….. 银心:小姐。

祝夫人:你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待会我慢慢劝劝她也就是了。

祝老爷:(怒气冲冲)越大越没有规矩,今天从也要从,不从也要从。

祝:妈…… 祝夫人:英台,你爹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事到如今,你还是答应了吧

他们马家有财有势,你爹爹既已许了亲,怎么能再反悔呢

再说你自己许的亲,传说出去了总不大好听,我看你就委曲了吧

祝:寒梅岂怕风雪压,凤凰怎肯配乌鸦,无论他马家权势有多大,要成亲除非是日出西山,铁树开花

祝夫人:(无奈地)英台 …… 银心:夫人,您看这可怎么办呢

祝夫人:偏偏那梁山伯又不早点来。

银心:小姐,梁相公来了。

【旁白】梁山伯急匆匆赶来 祝:梁兄。

梁:小弟与令兄有八拜之交,今日特来拜访,请问令兄何在啊

祝:梁兄,你仔细地看看。

梁:(惊异道)你……你 ……. 祝:我就是英台。

三年前我想出外求学,故而改扮男装,不期与梁兄相遇,三载同窗多蒙照顾,英台感激不尽。

梁:贤弟,哦,念书的时候,咱们是兄弟相称,如今你这样的打扮,我该称你贤弟 呢,还是…… 祝:读书时节我是女扮男装,理该兄弟相称,如今不妨改称兄妹。

梁:如此,贤妹。

祝:梁兄,梁兄请坐。

梁:有坐,贤妹请坐。

银心:梁相公请用茶。

祝:梁兄,你我长亭分手,别来可好。

梁:好,贤妹家居想必安适

祝:托梁兄之福,也还好。

梁兄此来是路过,还是特地光临。

梁:愚兄特地到此,一来向仁伯大人问安,二来想看看你家九妹。

祝:九妹

梁:贤妹啊

那一日钱塘道上送君归,柳荫之下做大媒,九妹的婚姻你亲口许,求亲我特为上门来。

祝:梁兄啊

你道九妹是哪一个,就是小妹祝英台。

梁:(惊喜道)啊呀,原来九妹就是你

梁山伯与祝英台,天公有意巧安排,美满姻缘偿夙愿,今生今世不分开。

祝:(哀惋道)无奈爹爹已将我终身……,许给那花花公子马文才

梁:(着急道)你与我海誓山盟情义在,我心中只有你祝英台,你爹爹作主许马家,你就该快把亲事退。

祝:我也曾千方百计把亲退,拒绝马家聘和媒,无奈是爹爹绝了父女情,他不肯把马家亲事退。

梁:啊

不肯退亲。

梁:你爹不肯把亲退,我家花轿先来抬,杭城请来老师母,祝家厅上坐起来,你我有媒也有聘,白玉环与蝴蝶坠,为何不能夫妻配。

祝:白玉环蝴蝶坠,蝴蝶本应成双对,岂知你我自作主,无人当它是聘媒

梁:纵然是无人当它是聘媒,我也要与你生死两相随。

祝:梁兄句句痴心话,英台点点泪双垂,梁兄啊

梁门唯有你单丁子,白发娘亲指望谁

只怪我,英台无福份,梁兄你还是另婚配。

梁:那怕是九天仙女我都不爱,定要与英台把婚配。

愚兄先辞了。

祝:梁兄……梁兄特地到寒舍,小妹无言可慰,亲斟薄酒敬梁兄。

梁兄啊,草桥相遇便相亲,同学三载更有情,留下玉环为信物,相烦师母说婚姻,临行送我钱塘路,几度忘羞露本心,我与你水面成双留俪影,我与你堂前作对拜观音,岂知好事成虚话,棒打鸳鸯两离分,爹爹许了马家婚,心已碎,意难伸;尚有何言对故人

梁:我只道两心相照成佳偶,又谁知并蒂莲被狂风吹

我满怀悲愤向谁诉

我满眶热泪流与谁

一场好梦匆匆醒,万丈情丝寸寸灰,从今不到钱塘路,怕见鸳鸯作对飞。

祝:梁兄

梁兄

这都是我把梁兄累

梁兄

不是英台无情无义,只是父命难违

【旁白】梁山伯返家之后,终于因为多日劳累,加上郁结难消,一病不起。

昏迷之中,只唤着英台的名字。

山伯的母亲端了一碗药走进屋内。

梁母:伯儿,伯儿,吃药了。

【旁白】病重的梁山伯睁开双眼,问道 梁:母亲,你看英台会来吗

梁母:四九已经去报信了,我想她会来的,快吃药吧

梁:孩儿的病不是药石可以医得好的,我恐怕不行了。

母亲,你是空疼了我一场了。

想不到未尽半点孝道,就要你白发人反送我这黑发人,母亲的养育之恩,孩儿只有来生图报。

梁母:伯儿

不要说这样的话,你让母亲怎么办呢,安心养病,一切都会好的。

【旁白】山伯气力已尽,不再多言,轻轻推开药碗,又重新闭上了眼睛。

这时四九跑进来 四九:相公,相公。

【旁白】梁山伯听见四九的声音,赶忙睁开眼睛,又欲支撑着坐起来,但是只看见四九一人,并无英台的身影,心知此事已经不可挽回,顿时感到无比绝望和灰心。

只道: 梁:母亲,孩儿死后,请将孩儿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说完,又掏出一块绢帕,递给四九 梁:这是我随身之物,你去送给小姐,她看了这个,就跟看见我一样。

英台,愚兄先走一步了。

【旁白】就这样,梁山伯带着对祝英台无限的思念和情意,含恨离世。

而此时祝家庄里正张灯结彩,马家迎亲的队伍马上就到。

祝英台心中凄苦,正座在妆台前,银心神色慌张地跑进屋内。

银心:小姐不好了,梁相公他…… 祝:(惊慌地)他,他怎么样

银心:(悲痛地)他 …… 他死了,今天刚刚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英台得闻此言,几乎昏死过去,顿时大声痛哭起来。

祝:梁兄啊

实指望与兄共接连理,谁知爹爹棒打鸳鸯各西东,楼台一别成永诀。

梁兄啊

是我害了你

(哭腔)想当日十八相送,情谊无限,如今兄长又在可处可寻呢。

兄先走一步,小妹必将跟随。

【旁白】正在此时,祝员外和祝夫人走了进来,想看看女儿是不是打扮好了。

银心一见,慌忙上前施礼。

银心:员外,夫人。

祝老爷:花轿已经上门了,你们怎么还不替小姐打扮起来

【旁白】英台稍稍收起了心中的悲伤,满面泪痕地抬头看着自己的父亲。

祝:爹爹一定要女儿上轿,那就一定要依我一件事。

祝老爷:说吧

祝:轿前两盏白纱灯,轿后三千银纸锭,花轿先往南山旁,英台要草桥镇上祭兄坟

祝夫人:儿啊

马家马上就来迎亲,怎可去祭坟

祝老爷:太不像话,那有新娘上轿去祭坟的道理,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

祝:爹爹若是不答应,我是宁死也不会上花轿的。

【旁白】无奈之下,祝老爷答应了英台的请求。

一路上,英台悲悲切切,哭泣着来到山伯墓前,但见活生生的心爱之人,今日已经成了一座孤坟。

英台忍不住痛哭起来,扑到坟头上。

祝:(哭腔)梁兄啊

我们心心相许,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晓姻缘薄上名不标。

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

梁兄啊

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

梁兄啊

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旁白】此时天地变色,雷电大作,一阵巨响之后,坟头竟然裂出一条缝隙,英台毅然纵身跃入。

旁人拉将不住,但见那坟头又慢慢合上。

说来奇怪,天地又重新恢复了平静。

从此,人们在万里彩虹、百花盛开之中,见到两只蝴蝶翩翩起舞,相依相随。

人们都传说那就是梁祝所化,相爱之人冲破了世俗的藩篱,地老天荒永不再分离。

戏曲梁祝十八里相送赏析

《十八相送》选段节选自越剧[1]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

《十八相送》是该剧中的经典唱段,也是范派小生与傅派花旦对唱选段中的名家名段。

合:三载同窗情如海, 山伯难舍祝英台。

相依相伴送下山, 又向钱塘道上来。

祝:梁兄,书房门前一枝梅, 树上鸟儿对打对。

喜鹊满树喳喳叫, 向你梁兄报喜来。

梁:弟兄两人出门来, 门前喜鹊成双对。

从来喜鹊报喜讯, 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

祝:梁兄请。

梁:贤弟请。

祝:出了城,过了关, 但只见山上樵夫将柴砍。

梁:起早落夜多辛苦, 打柴度日也很难。

祝:梁兄啊,他为何人把柴担

你为哪个送下山

梁:他为妻儿把柴担, 我为你贤弟送下山。

祝:青青荷叶清水塘, 鸳鸯成对又成双。

梁兄啊

英台若是女红妆, 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梁:配鸳鸯,配鸳鸯, 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心:前面到了一条河, 九:飘来一对大白鹅, 祝:雄的就在前面走, 雌的后面叫哥哥。

梁:不见二鹅来开口, 哪有雌鹅叫雄鹅

祝:你不见雌鹅对你微微笑, 她笑你梁兄真象呆头鹅

梁:既然我是呆头鹅, 从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祝:梁兄,小弟讲错了, 梁:恩,下次不可, 祝:恩,下次不可, 合:眼前一条独木桥。

梁:贤弟,请, 祝:梁兄,请, 祝:啊,梁兄我心又慌来胆又小。

梁:愚兄扶你过桥去。

祝:你我好又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祝:眼前还有一口井, 不知井水多少深

祝:你看井底两个影, 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愚兄明明是男子汉, 你为何将我比女人

梁:离了井,又一堂, 前面到了观音堂。

祝:观音大士媒来做, 我与你梁兄来拜堂。

梁:贤弟越说越荒唐, 两个男子怎拜堂

合:离了古庙,往前走。

心:但见过来一头牛。

九:牧童骑在牛背上。

心:唱起山歌解忧愁。

祝:只可惜对牛弹琴牛不懂, 可叹你梁兄笨如牛。

梁:非是愚兄动了怒, 谁教你比来比去比着我

祝:请梁兄,莫动火, 小弟赔罪来认错。

梁:好了,好了,快走吧。

合:十八里相送到长亭, 十八里相送到长亭。

戏曲发源于哪个朝代

戏曲发源于原始巫术,用以歌舞娱神,到夏商宫廷俳优以表演娱人,到汉魏角抵百戏,隋唐参军戏,直到宋杂剧、金元本,多元血统使得它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历经上千年生生不息;它曾是亿万人的感性生活的寄托与情感的沉醉之所,积淀着中国人的根和魂;在它那里,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

第一次赋予它“戏曲”概念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

南戏出而变化更多。

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

”(《宋元戏曲考》) 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到中原,戏曲艺术就在这光照中萌芽。

戏曲起源于河南,形成于河南,如今繁盛于河南,并从整体上影响着中国戏曲的创作与发展;中原戏曲种类之多、密度之广,全国少见。

河南人爱看戏,爱哼梆子腔;戏曲是河南人与生俱有的精神基因,是河南人的生活方式。

弘扬戏曲文化,正是为我们自己寻找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

海德格尔曾说过:“只有当人有个家,当人扎根在传统中,才有本质性和伟大的东西产生出来。

中原戏曲具有起源早、种类多、受众广、影响大等特点。

“诸宫调”创始于开封,标志着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开始成熟的《目连救母》搬演于开封,北宋的杂剧也形成于开封。

这些都表明中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

中原戏曲来源于生活,扎根于民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独一无二的戏剧样式,中国戏曲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迟缓而漫长。

它不似古希腊戏剧从一开始就轰轰烈烈登上人类文化的高峰,令千秋万世瞻仰遥想,却如涓涓细流绵亘久远,历经千载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原始巫术用歌舞娱神,到夏商宫廷俳优以表演娱人,到汉魏角抵百戏,隋唐参军戏,直到宋杂剧、金元本,多元血统使得它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戏曲起源与中国古代乐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河南,从远古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生息,他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

可以说,随着中华民族的先祖在中原这块大地上劳动生息,音乐歌舞也就相伴而生了。

此后,20多个朝代在中原大地建都,催发了戏曲艺术的长期繁盛。

中国戏曲从起源到形成,都离不开中原大地的滋养。

可以说,中国戏曲之根在中州。

戏曲的起源,种类,以及各种种类戏曲的特点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

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

表演通俗质朴。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

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

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

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

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

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

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

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

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

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

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

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

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

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

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

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

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

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

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

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

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

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

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

其表演粗犷朴素。

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

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

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

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

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

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

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

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

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

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

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

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

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

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

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

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

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

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

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

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

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

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

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

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

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

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

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

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

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

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

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

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

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

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

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

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

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

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

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

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

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

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

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

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

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

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

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

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

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

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

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发明和创造了一种融绘画、雕塑、文学、戏曲、音乐、表演于一体的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剧种。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皮影戏艺术的历史风貌。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2000多年前的汉文帝时,一位美丽聪颖的宫娥巧手将桐叶剪成各种人形,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影子上下飞舞,逗得小太子开心地笑。

还有一个传说,源自汉武帝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一说李夫人)年轻貌美,不幸早亡。

武帝非常伤感,甚是思念。

一位名叫李少翁的方士在宫中设置了一个“弄影还魂术”,使武帝在帷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

随着佛教的日益深入,唐、五代时,俗讲僧“装屏设像”,用类似连环画的图像图解佛经,叫做“经变相”,后来僧人又用厚纸刻成纸人来做宣扬佛事的图像。

道教也有一种宣传教义的说唱形式即“道情”,其伴奏乐器是渔鼓、简板。

此时的图像仍不会动,当为皮影戏的雏形阶段。

真正的皮影戏始于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它是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说唱文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汴京在当时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万,都市繁华,商贾云集,市井民俗丰富多彩,曲艺杂技、评书说唱、武术摔跤、地方小调等异常活跃,皮影戏更是风靡汴梁。

社会上出现了“影戏”的称谓和“弄影戏”的专门行当。

南宋的临安(今杭州)也出现了“绘革社”(皮影行业的组织)。

两宋期间的皮影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纸影为代表的汴京和以羊皮影为代表的临安,成为我国最早的两个皮影戏的传播中心。

皮影戏在元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与当时统治者的爱好是分不开的。

相传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非常喜爱皮影戏。

蒙古军在西征中,常常利用战争空隙时间欣赏影戏表演。

不仅如此,由于征战的缘故,蒙古军还把皮影戏带到了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各国。

明、清两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并迅速向全国发展,剧目日趋丰富,技艺为之精巧,用皮也改为牛皮或驴皮。

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陕西华阴、华县为代表的西部皮影,河北滦州为代表的北方皮影及临安“绘革社”为代表的南方皮影三大传播中心和南北两个皮影造型体系。

皮影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在各地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冠以地区名称,如陕西皮影、河北皮影、河南皮影、四川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等,其中以陕西皮影最突出,一直流传至今不衰。

京剧中讲金朝的剧目有哪些

1楼那位纯属捣乱说实话,讲金朝的真不多,且多以反派角色出现如《潞安州》、《八大锤》、《抗金兵》再就是《满江红》了大多都是抗金的戏

戏曲内容

1、关于分类按戏曲唱腔分类,可以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按戏曲剧种分类,可以按如下分类法:北京市:*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山西省:*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黑龙江省:*龙江剧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江西省:*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台湾省:*歌仔戏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海南省:*琼剧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西藏自治区:*藏剧2、关于行当原先的比较细致的行当分类方法是分为十个行当: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后来经过一些行当的融合和简单的划分说法,即:生、旦、净、丑3、关于地方戏及特色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5、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6、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7、晋剧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

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

表演通俗质朴。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

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

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

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

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

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

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

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

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

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

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

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

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

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

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

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

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

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

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

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

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

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

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

其表演粗犷朴素。

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21、沪剧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

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

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

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

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

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

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

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

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

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

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

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

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

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

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

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

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

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

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

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

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

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

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

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

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

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

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

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

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

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

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

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

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

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

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41、彩调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

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

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

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

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

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

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

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

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

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

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

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

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

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

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

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

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京剧和相声分别起源于什么时候

京剧:《宇》玉堂春》、《长坂坡》、《群英、《打渔杀家》、人义》、《挑华(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昆曲: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川剧: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孟丽君》、《李娃传》、《盘妻索妻》、《盘夫索夫》、《柳毅传书》、《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陆游与唐琬》、《孔雀东南飞》、《追鱼》、《情探》豫剧:《对花枪》、《三上轿》、《宇宙峰》、《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等。

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粤剧:《寒宫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刘金定斩四门)、《沙陀借兵》(《石鬼仔出世》)、《五郎救弟》、《六郎罪子》(《辕门斩子》)、《四郎探母》、《酒楼戏凤》、《打洞结拜》、《打雁寻父》、《平贵别窑》、《仁贵回窑》、《李忠卖武》、《高平关取级》、《高望进表》、《斩二王》(即《陈桥兵变》)、《辨才释妖》(即《东坡访友》)及《金莲戏叔》。

同治七年,有“新江湖十八本”,按郭秉箴《粤剧艺术论》所列:《再重光》、《双国缘》、《动天庭》、《青石岭》、《赠帕缘》、《困幽州》、《七国齐》、《侠双花》、《九龙山》、《逆天伦》、《和为贵》、《闹扬州》、《双结缘》、《雪重冤》、《龙虎斗》、《西河会》、《金叶菊》、《黄花山》。

评剧:《张羽煮海》、《花为媒》、《樊梨花斩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白蛇传》、《樱花恋》、《喜神》、《高山下的花环》、《多情的河》、《乔迁之喜》、《楠竹夫人》。

秦腔:《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等。

新中国建立后还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眉户梁山伯与祝英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