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丞丞的应援口号
我知道的有这两个,欢迎补充:1.人见人爱范丞丞,花见花开福西西。
(这个应援口号出自欧阳靖老师在偶像练习生里对范丞丞的评价)2.丞蒙遇见,以尔为范。
写给NINEPERCENT的一段话
爱奇艺打造的偶像练习生第一季捧红了百分之九组合,也给无数没有出道的练习生提升了不少人气,这100位练习生在录制的三个月内,收获的不止有沉重的压力,更多的是压力带来的动力,促使他们舞蹈声乐上的进步,可以说参加这个节目的练习生们是只赚不赔的,特别是出道的百分之九组合,一出道就有到中国巡演的机会。
“百分九”这支当今华语娱乐圈人气速度增长最快的偶像组合,自2022年4月初正式诞生以来,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成长,而随着《偶像练习生》第一季圆满落幕,Ninepercent顺利诞生之后,以蔡徐坤、陈立农、范丞丞为代表的一众偶像练习生便迅速走红。
出道后,大部分姐姐粉和阿姨粉妈妈粉们,都期待着要买专辑支持自家偶像。
但是却出了各种各样的风波,以至于到现在,都还没有什么特别正经的组合专辑推出。
都是在忙着各种跑综艺,接代言,还有刷演唱会。
有网友说虽然现在偶练第一季已经结束了 但是看见一些大厂图片或者什么语录什么的时候 还是会很感动很揪心 这九个崽子虽然是出道了 但是出道了之后九个崽子反而没有了之前在大厂那么多笑容 小心翼翼 感觉成熟了很多很多。
但是仆凡凡 李英超 他们,还有秦大田他们,朱星杰 周彦辰 周锐,他们虽然没有出道,但是也总算是努力得到了回报,我喜欢九个崽子 我喜欢他们 我爱第一季的大厂。
不被看好 最土男团 娘炮 油腻 等等风波中依然坚持着 以自己实力证明着的男孩儿,我爱他 我爱他们。
过段时间就是第二季开播 说真的我不想看第二季 我知道第二季也有追梦的小弟弟 有为了梦想拼搏的小孩儿有很努力也会有很优秀的小孩儿,但是啊 对不起了 第二季 姐姐就不看了 ,我已经有了九个崽子 有了他们 有了大厂男孩。
最初的他们 最美好的他们。
看了反而很别扭 很难过。
偶像练习生第二季,我不看了。
如果第二季偶练没有蔡徐坤的神颜没有陈立农的笑容没有范丞丞的妖艳没有黄明昊的可爱没有林彦俊的制霸没有朱正廷的腹肌没有王子异的温柔没有王琳凯的RAP没有尤长靖的高音,对不起,第二季我们不约偶像练习生第一季的小哥哥们都pick不过来呢,现在准备第二季,也是男团……是真的pick不过来啊……我永远忘不了王者一般的蔡徐坤忘不了唱着《女孩》的粉色男孩陈立农忘不了第一次上台忘词的范丞丞忘不了土味情话Justin忘不了人间仙子朱正廷忘不了夏天讲冷笑话可以省掉空调的林彦俊忘不了把故事写成 rap 的王子异忘不了说 “ 早点休息 ” 的小鬼王琳凯忘不了有实力 vocal 的尤长靖忘不了小王子灵超忘不了爱打小弟的大哥木子洋忘不了自称哈仙的卜凡忘不了会弹大提琴的韩沐伯忘不了有隐藏 vocal实力的rapper胡巴朱星杰忘不了会玩悠悠球的毕雯珺忘不了爱吃鸡蛋的Jeffry忘不了如早晨的晨曦一般的周太阳周彦辰忘不了小超人林超泽忘不了小仓鼠李权哲忘不了把自己唱哭的郑锐彬当然更忘不了带给我们欢笑的董岩磊… …(你的磊子突然出现
NPC所有人的应援句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 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 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
——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 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87.仁者寿。
——《论语·雍也》 88.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 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正蒙·乾称》 贵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 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从)——《礼记·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 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 ——《庄子·山木》 敦 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幼学琼林·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 重 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125.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126.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 勇 135.视死如归。
——《管子·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
——《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 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潜书·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文嘉《明日歌》 审 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 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后 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韩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 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 就预防它。
1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
——《汉书·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 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贾谊《新书·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求 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 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 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担心) ——《宋史·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
——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 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勤 俭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左传·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 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贾谊《新书·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 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 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史记·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刘向《说苑·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
——徐干《中论·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傅玄《傅子·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务 实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 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荀子·性恶》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
——杨雄《法言·修身》 245.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246.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冲国传》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荀悦《申鉴·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 子聿》 补充: 25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25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 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25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非相》
NINEPERCENT应援口号
分则各自为王,合则天下无双
百度是不是在力挺范丞丞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白居易·长恨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元·杨显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五代· 晏殊·蝶恋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代李煜·乌夜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谁有描写冬去春来的句子,优美点的,3句就行,大哥大姐们,行行好吧,急求
冬去骈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渐暖的空气,破冰的流水,渐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这些春的使者,驱散了料峭的寒风,送来了温暖的气息
被风簇拥着的春天,阳光和煦,万物生机勃勃,春雨滋润,兰馨蕙香。
“红杏枝头春意闹”,自然界的精灵们自然也不甘寂寞,将无声的浓郁春意表现得似有声音般轰轰烈烈。
三月,这样一个热闹的年轮,万物复苏的月份,演绎春天的方式也更扣人心弦。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
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
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
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
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
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
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
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
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
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
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
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
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
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显现。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唐·刘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野渡:野外渡口。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
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唐·杨凌《句》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渌:清澈。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冰笋:冰棱。
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
宋·张来《春日》 老树着花无丑枝 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翠色:嫩绿的草色。
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
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信:消息。
露:显示。
宋·苏轼《一丛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竟日:整日。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色。
宋·秦观《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芳菲:指春花季节。
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韶华:美好的年华。
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
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青:绿叶。
红:红花。
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忽冷忽热。
将息:养护,调养。
宋·李清照《声声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 暖日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柳眼:柳叶。
梅腮:指梅花。
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杨柳句谓杨柳遮不断春大的景色。
宋·陆游《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陆游《豆叶黄》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东风吹雨细于尘 宋·辛弃疾《浣溪沙》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杜宇:杜鹃。
宋·辛弃疾《浣溪沙》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 宋·辛弃疾《满江红》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春事:春景。
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时。
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唤得笙歌劝君酒。
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阴:春天的阴云。
幽花:清幽的花。
明:绚丽。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宋·陈亮《南歌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荠麦:芥菜,麦子,泛指田间作物。
宋·姜夔《扬州慢》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黄柳》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风润泽万物。
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春到人间草木知 宋·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酝造:酿造。
可人:喜人。
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瘦雪:残雪。
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飘零。
青子:青青的小果于。
金·王庭筠《谒金门》 东风轻扇春寒 轻扇:轻轻地吹动。
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飞红:花瓣飞舞。
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觉来:醒来。
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袅:飘浮不定。
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清·卢道悦《迎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勇于但当的富弼背景
一、富弼与范仲淹的交谊范仲淹墓志铭为什么要请富弼撰写?须从两人的亲密关系说起。
世人但知范仲淹与韩琦关系密切,因而并称韩范。
其实,富弼与仲淹则有着更为长久的深情厚谊。
富弼(1004—1083),字彦国,河南洛阳人,比仲淹小15岁,终生呼仲淹为“范六丈”,以父辈尊之。
据范纯仁介绍:当年富弼“应举京师,文正公方居文馆,见公而奇之,与语终日。
曰:‘真王佐才也!’自此深爱重之。
亲怀其文以见丞相王沂公(王曾)、御史中丞晏元献公(晏殊)洎诸近侍。
曰:‘此人天下之奇才也!愿举于朝而用之。
’晏公世号知人,遂以女妻之。
时仁宗再复制科,先文正公谓公曰:‘子之才非常流,宜应是诏。
’天圣八年,公遂以茂材异等中第。
”(《范忠宣集》卷十七《富弼行状》)不知何因,纯仁将富弼与仲淹的交谊只从应举说起。
他们的交谊其实比这还要早。
据富弼为其父富言所撰《墓志铭》(见《琬琰集删存》卷二)称:其父富言曾监泰州榷酤,其时仲淹正监泰州西溪盐仓。
所以富弼后来在《祭范文正公文》(《范文正公集》附录《褒贤集.祭文》)中曾追溯道:“某昔初冠,识公海陵,顾我誉我,渭必有成。
我稔公德,亦己服膺。
自是相知,莫我公比。
一气殊息,同心异体。
始末闻道,公实告之;未知学文,公实教之。
肇复制举,我惮大科,公实激之;既举而仕,政则未喻,公实饬之。
”这里所称“某昔初冠,识公海陵”,如此感念仲淹恩德,说明那时的仲淹对于初冠的富弼显然是爱誉有加的。
富弼实为北宋历史卜一位热血报国、舍身忘家的忠义之士。
进入仕途以后,他与仲淹情好日笃。
仲淹因谏废郭皇后而遭贬,远在河阳签判任上的富弼就曾上书沦救,批评朝廷“一举而二失”。
进入中央政府以后,两人更是齐心协力,共谋国是。
特别是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实行变法革新,富弼成为最坚定、最激进的支持者之一。
因此,政敌反对新政,业就把最猛烈的火力、最恶毒的阴谋指向了他们。
富弼两次出使辽因,立有大功,但庆历三年再次使辽,回京复命之吋,竞被拒于京城大门之外,不容分说,便被打发出知郓州。
原因就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制造谣言。
诬蔑富弼企图废掉仁宗皇帝,且已起草好“废立诏书”,而富弼这次出使,就被诬有勾结北国以求外援的嫌疑。
仲淹也被散布了此类谣言。
幸亏仁宗赵祯还算明白,并不相信。
但是,这等谣言足以让革新派人士心惊肉跳,不敢自安于朝。
于是仲淹借“边境有警”的机会,离开朝廷,先是宣抚河东,继而宣抚陕西,接着打报告请求辞去参政之职,就地担起西北戍边之责。
随着富、范相继离开,反对派在朝中更是大耍阴谋诡计,开始了一场大清洗。
他们先是抓住一些鸡毛蒜皮小题大作,兴起一场“奏邸之狱”,将拥护新政的苏舜钦等一大批青年才俊“一网打尽”;接着无中生有、捏造罪名,甚至毫无道理地就把欧阳修、韩琦、杜衍等一批支持新政的中坚重臣一一逐出京城。
从此,庆历新政宣告失败,革新派人士全被排挤到外地。
仲淹自邻州解除边任之后,先后调知邓州、杭州、青州,最后由青州赴任颍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
富弼则由郓州先后改知青州、郑州,当仲淹去世之时,他已被调任蔡州。
富弼“好善嫉恶,出丁‘天资”(《宋史》卷三一三本传)。
满怀报国之志而不得伸展,却遭受如此打击,心中之愤懑可想而知。
他在《祭范文正公文》中泣血倾诉:“公在内史,我陪密幄,得同四辅之仪;公抚陕西,我抚河北,义分三面之寄。
公既罢去,我亦随逝。
从古罪人,以干魑魅。
公我明时,咸得善地。
自此蛊孽,毁訾如沸。
必置其死,以快其志。
公云圣贤,鲜不如是。
出处以道,俯仰无愧。
……相勖以忠,相劝以义,报主之心,死而后已。
公今死矣,忠义已矣!万不伸一,赍恨多矣。
世无哲人,吾道穷矣。
我虽苟活,与死均矣。
师友僚类,殆三十午。
一日弃我,悲何可存?我守蔡印,公薨彭门。
我去无所,公来已魂,我恸几绝,公闻不闻?走使持奠,作文叙冤。
”无沦怎么哭诉发泄,祭文毕竟篇幅有限。
为了进一步发抒自己的满腔悲愤之情,他再次“作文叙冤”,完成了这一历史名篇《范文正公墓志铭》(见《琬琰集删存》卷二,以下简称《志文》)。
二、《志文》对范仲淹的评述范仲淹固为千古圣贤,有宋一人。
在“帅友僚类,殆三十年”的富弼心目中,更是仰之弥高、爱之弥深。
正是带着这种深沉大爱和悲愤不平之气,使得《志文》在赞美范公道德功业的同时,难免出现一些有失客观之处。
笔者不揣冒昧,就此作些探析。
(一)《宋史》本传(卷三一四)称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对于仲淹这种见义勇为、敢作敢为的行事风格,《志文》有着很好的体现。
但是,对于某些具体事件“敢作敢为”的结局和效果,却未必如富弼所说的那么完满。
兹举两例:一是谏阻冬至上寿事。
仁宗皇帝率百官为章献太后冬至上寿,行之有年,已成惯例。
仲淹受王曾、晏殊之荐初入朝廷,就大义凛然地指出此举不当,当时确属石破天惊、震动朝野的一件大事。
但是,上寿仪式还是照常举行了,仲淹并没有谏阻得住。
为此,他不仅写了一篇著名的《上资政晏侍郎书》进行抗辩,还自请贬放到河中府。
如果当时朝廷采纳了他的谏议,他就应该受到肯定、赞赏乃全表彰、褒奖才是,就不至于有受到晏殊训斥、自清贬放的事发生了。
而《志文》称“疏奏,遂罢上寿仪”,显然与事实不符。
二是劾奏阎文应事。
郭皇后之废,主要是宋仁宗受阎文应撺掇:郭皂后之死因,阎文应有很大嫌疑。
除此之外,阎文应“专恣不恪”,横行不法,很川能还于下不少其它坏事。
仲淹捃拾其罪行,,上奏参劾,使之受到应得处罚,完全可能.但据《宋史.宦者传三.阎义应传》(卷四六八)载:郭后“暴崩”之后,“时谏官劾其罪,……以文应领嘉州防御使,为秦州钤辖,改郓州,……后徙相州钤辖,卒,赠邻州观察使。
”以仁宗的仁慈宽厚,《宋史》的这一记载应当可信。
而《志文》却称:“公闻知而不食,将入辨,谓若不胜,必不与之俱生,即以家事属长子,明日尽条其罪恶闻于上。
上始知,遽命窜文应岭南,寻死于道。
”这里所记,看来似言过其实。
(二)《志文》掩饰了仲淹的第一次遭贬。
今天人们都知道仲淹仕途坎坷,进入朝廷以后,先后三次遭贬。
其实,早在他担任兴化县令,主持修筑捍海堰时,因海涛冲垮正在修筑中的工程,造成淹死民工一百余人的重大事故,很可能已经经历过一次贬官。
仲淹《胡令仪神道碑》(《范集》卷十二)中曾载其事,从中可见端倪:张纶《神道碑》(《范集》卷十二)、《泰州张侯祠堂颂》(《范集》卷八)、滕子京《墓志铭》(《范集》卷十五)中也都有所涉及。
只是仲淹把海堰筑成、民获其利的功劳全部归之于胡、张,而对于自己功欤过欤,则只字未提。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则将此事主要记作范仲淹的功绩.但是,富弼在《志文》中对这件事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对这工项惠及万民的重大工程没有提到,只是作为仲淹的一段早期经历而轻轻带过:“制置使举监泰州西溪盐廪,以劳进大理丞。
又举知兴化县、建州关隶,以吴国(其母谢氏)老疾辞,监楚州粮料院,丁忧去官。
”人们对此难免发出疑问:由于仲淹在西溪监廪任上考察民间疾苦,始建筑堰之议,得到朝廷采纳,并由张纶举荐任兴化县令,专主其事。
工程正在进行,怎能“又举”他去充任“建州关隶”? 一名远在建州(今福建建瓯市)的小小“关隶”,难道还需要从一名正在主持重大工程的县令之位上“又举”吗? 《志文》这一说法,显然不大合乎情理。
按照常情常理,仲淹这次调官,很可能是因为工程中出了如此重大伤亡事故,主持其事的仲淹难辞其咎,因而曾被问责。
(三)特别是对于仲淹身世中的难言之隐,《志文》本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古训,精心回护,有意识地使用了曲笔。
具体说来,就是仲淹生母谢氏在范家的身份地位问题。
据笔者考证,谢氏既非仲淹生父范墉的元配夫人,也非继配之正室,而是范墉之侧室。
这也就是况,千古伟人范仲淹本为庶出,而非嫡生。
这在今天看来当然不算什么,但在那时人们的心目中,却算不上出身高贵的荣耀之事。
因此,富弼在《志文》中就将此事曲意掩饰:一是将仲淹由范墉之第五子改作第三子。
这就使得人们不至于从仲淹兄弟数人的年龄差距上推算出仲淹本人的庶出身份。
二是将范墉随钱仿归宋的时间下推十年。
这就使得谢氏“以北归之初,无亲戚故旧,贫而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显得更有理由。
如此等等,还有更多。
仲淹身世中的这一关节问题,就被富弼如此这般地掩饰了千年,弄得扑朔迷离,以至于影响到后人对于仲淹思想形成的深入研究。
因笔者对此已有专文考证,这里不再赘述。
三、《志文》对吕夷简的评述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的墓志铭,从产生之曰起,其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记述墓主人的生平业绩。
由于多出于其亲朋好友门生故史之手,对于墓主人的溢美过誉之同在所难免。
自从北宋党争形成之后,风气所及,自然影响到墓志铭的撰作。
使之在担负揄扬墓主的任务之外,往往又被用作党争的工具。
富弼的这篇《志文》,就堪称这方面的代表,来人邵博在其《邵氏闻见后录》(卷第二十一)中曾详载其事:范文正公尹天府,坐论吕申公,降饶州:欧阳公为馆职,以书责谏官不言,贬夷陵;未几,申公亦罢。
后欧阳公作文正《神道碑》云:“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人欢然相约,共力国事。
天下之人皆以此多之。
”文正之子尧夫以为不然,从欧阳公力辩。
不可,则自削去“欢然”、“共力”等语。
欧阳公殊不乐,为苏明允云:“范公碑为其子弟擅于石本改动文字。
令人恨之。
”文正《墓志》则富公之文也.先是,富公自欧阳公平章其书,略曰:“大都作文字,其间有干着说善恶,可以为劝戒者,必当明白其词,善恶焕然,使为恶者稍知戒,为善者稍知劝。
是亦文章之用也。
岂当学圣人之作《春秋》,隐奥微婉,使后人传之、注之,尚未能通,疏之、又疏之,尚未能尽,以至为说、为解、为训释,为论议,经千馀年,而学者至今终不能贯彻晓了。
弼谓如《春秋》者,惟圣人可为,降圣人而下,皆不可为。
为之亦不复取信于后矣.学者能约《春秋》大义,立法立例,善则褒之,恶则贬之。
苟有不得已,须当避者、稍微其词可也。
不宜使后人千馀年而不知其意也。
若善不能劝,恶不能戒,则是文字将何用哉?!既书之,而恶者自不戒,善者自不劝,则人之罪也,于文字何过哉?弼常病今之人作文字无所发明,但依违模棱而已。
人之为善固不易:有遭谗毁者,有被窜斥者,有穷困寒饿者,甚则诛死族灭.而执笔者但求自便,不与之表显,诚罪人也!人之为患者,必用奸谋巧诈,货赂朋党,多方以逃刑戮.况不止刑戮是逃以至于子孙孙享其馀荫而不绝,可谓大幸矣!执笔者又惮之,不敢书其恶。
则恶者愈恶,而善人则常沮塞不振矣。
君子为小人所胜所抑者,不过禄位耳。
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须是由我始得。
不可更有所畏怯,而噤默受不快活也。
向作希文《墓志》,盖用此法,但恨有其意而无其词。
亦自谓希文之善稍彰、奸人之恶稍暴矣。
今永叔亦云:‘胸臆有欲道者,诚当无所避。
皎然写之,泄忠义之愤,不亦快哉!’则似以弼之说为是也。
然弼之说盖公是公非,非于恶人有所加诸也。
如希文《墓志》申所诋奸人,皆指事据实,尽是天下人闻知者,即非创意为之。
彼家数子皆有权位,必大起谤议,断不恤也!”初,宝元、庆历间,范公、富公、欧阳公,天下正论所自出。
范公薨,富公、欧阳公相约书其事矣,欧阳公后复不然,何也?予读富公之书,至汗出。
尚以《春求》之诛为未快,呜呼,可畏哉!富弼这封书信,主要是针对欧阳修所撰仲淹《神道碑》文稿提意见。
既批评欧公不当“依违模棱”、“有所畏怯而噤默受不快活”,同时也明确表示了他“向作希文《墓志》”时的态度:“褒善贬恶”,“泄忠义之愤”,即使因此而“大起徬议”,也断然不恤。
这就是说,他是把碑、铭的写作,都当成了讨伐政敌的战斗檄文。
正因为富弼怀着强烈的褒贬意识和“泄愤”情绪,致使《志文》难免因成见而偏激,反而具有了某些失实成分。
这里着重揭示两个问题:(一)关于吕范关系。
仲淹在奉命戍边之前的三次遭贬,都与吕夷简有关。
仲淹虽然以此赢得了士林的“三光”美誉,但笔者认为,三次冲突皆由仲淹主动挑起,其责任主要在仲淹而不在夷简。
夷简虽然“屈仲舒卷,动有操术”(《宋史》卷三一…《吕夷简传》),但考其终身行实,不失为忠厚长者。
北宋愈演愈烈的朋党之争,若追溯其源头,当年的吕范交恶实为其肇端。
仲淹虽为光耀千古的历史伟人,但决非天生完人。
仲淹与夷简由交恶到和解的过程,恰可看作他由初入仕途的蹇谔到逐步干练成熟的过程,也是其道德修养逐步完善的过程。
朱熹老夫子将吕范和好归之于夷简的“晚年补过”。
恰恰相反,笔者则认为它正应归之于仲淹的勇于补过。
富弼与夷简早有嫌隙。
在当时激烈党争的情势之下,富弼自然成了“铁杆范党”,于是在<志文》中也就将夷简作为头号“奸人”,指名道姓地进行了猛烈的“贬恶”。
今天看来,由于带有极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所称“皆指事据实”之处,未免偏颇。
这里也举两例:一是仲淹的调知开封府。
作为京师重地的“一把手”,能是轻率任命的吗?能够不经皇帝而全由夷简擅自作主吗?而《志文》却作如是记述:“公自还阙,论事益急……宰相知不可诱,乃命知开封府,欲挠以剧烦而不暇他议,亦幸其有失即罢去。
”此属诛心之论。
虽然常见被人征引,若细加辨析,很难令人信服。
二是关于仲淹的“超迁”。
仲淹自越州调往西北守边,始任知永兴军,继而改陕西都转运使,不预戎事。
赴任途中,“超迁”为陕西路经略安抚副使。
对于这一职务变更始末,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八)曾有记述:“范文正公于景祐三年言吕相之短,生落职知饶州。
康定元年,复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寻改都转运使。
会吕公自大名复入相,言于仁宗曰:‘仲淹贤者,朝廷将用之,岂可但除旧职耶?’即除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上以许公为长者,天下皆以许公为不念旧恶。
文正面谢曰:‘向以公事忤犯相公,不意相公乃尔奖拔!”’可是《志文》却将此事记作:“宝元初,羌人压境叛……于是还公旧职,移知永兴军,道授陕西都转运使。
议者谓将漕之任,不预戎事,遂改充经略安抚副使,乃迁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以宠之。
”富弼在这里不仅隐去夷简之名而代之以“议者”,而且将世人包括仁宗对于夷简的称赞都抹杀得干干净净。
(二)关于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庆历新政之所以失败,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少学者都曾有所论述。
其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认为是受到了以吕夷简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很可能是受到了富弼《志文》的影响,但它并不合乎实际。
早在仲淹就任参知政事之前,夷简就曾以老病数次请退,并已获准。
仲淹推行新政之时,夷简大约早已厌倦了京城的扰攘喧嚣而避居郑州。
仲淹以参知政事身份宣抚陕西之时,路经郑州还曾前往探望夷简,夷简向他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淡(此据苏辙《龙川别志》卷下)。
不久夷简即去世。
要说夷简仍有“黑手”在起作用,既没有动因,也没有证据。
反对新政最力、为害最烈的当数夏竦、王拱辰、刘元瑜诸人。
夏竦资格虽老,但长期“与宰相吕夷简不相能”(《宋史》卷二八三《夏竦传》)。
要说他受到夷简指使,绝无可能。
王拱辰时任御史中丞,自有纠察在京朝臣之责,无须夷简指使。
夏竦曾举贤良方正,“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
为文章,典雅藻丽。
”(同上,本传)虽然“世以为奸邪”,但其时恶行尚未充分暴露,与仲淹诸人私交尚可。
王拱辰为大宋状元,与欧阳修同榜,后来两人又结为连襟,与改革派诸公原来交游甚洽,且本人也发表过不少主张改革的言论。
御史刘元瑜等人,在仲淹因上百官图而遭贬时,还曾为仲淹、余靖、尹沬、欧阳修“四贤”鸣不平。
可是,后来新政推行,他们为什么都变成了最为激烈的反对派呢?夏竦抓住孔直温谋反一案,蓄意钩攀株连,竟采用最卑劣、最险恶的手段,指使女奴模仿石介笔迹,伪造诏书,诬陷富弼企图废掉仁宗:王拱辰则借题发挥,企图将革新派人士“一网打尽”;此时的一班宰相们,除了一位杜衍坚定支持改革之外,身为富弼岳父的晏殊态度暧昧,依违两可,而章得象、贾昌朝等人实际上都是站在反对派一边。
人们常说,总结失败教训,不应过多归咎于客观,而应主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笔者以为,革新派中的一些人士(可以富弼为代表)对新政操之过急,思想过于激进、行为过于偏激,没能注意团结大多数,甚至于将一些本来支持改革、至少山能保持中立的人:也推向了反对派一边,化友为故、变助力为阻力,应当说是导致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此,朱熹曾有一段极为精辟的分沂:党祸之作固小人之罪,而希君子之风,附君子之名,不得尽辞其责。
故尝妄为之说曰:“党论之始倡,蔡襄‘贤不肖之诗’激之也:党论之再作,石介‘一夔一契之诗’激之也;其后诸贤相继斥逐,又欧阳公‘邪正之论’激之也.何者?负天下之令名,非人情不堪,造物亦不吾堪尔。
吾而以贤自处,孰肯以不肖自名?吾而以夔契自许,孰肯以大奸自辱?吾而以公正自褒,孰肯以邪曲自毁哉?如必过为别白,私自尊尚,则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安得不重为君子之祸!”(转引自《范集》附《褒贤集.诸贤赞颂论疏》由此看来,富弼对于新政的失败以及自己所遭受的打击,似乎并没能冷静地从自己一方分析原因总结教训,甚至于连一些事件的真相似乎都未能弄清楚。
因此,他在《志文》中把“诛恶”的对象并没有指向“挟诈任数,奸邪倾险”的夏竦,却指向了并没有什么责任的吕夷简。
晚年富弼,也许是又从消极方面接受了庆历新政失败的教训,身居相位,不仅无所建明,后来反而成了熙宁变法的反对派。
所有这些,今天看来,不能不说都是很大的憾事。
四、《志文》与《神道碑铭》之比较仲淹去世以后,几位生前友好“相约书其事”:时任徐州知川的孙沔(字元规)操持丧事,并负责为仲淹撰写《行状》,富弼分工撰《墓志铭》,欧阳修为其撰《神道碑铭》,韩琦(字稚圭)负责为其文集作序。
为了向朝廷请谥,并作为撰写墓志、碑铭的基础,孙沔首先完成了仲淹《行状》(今夫);在安葬之前,富弼完成了《墓志铭》,并刻石入墓:惟独欧阳修分工的《神道碑铭》,虽经纯仁兄弟多次催促,直至三年以后的至和元年(1054)方才脱稿。
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敢为”(韩琦《欧阳修墓志铭》),死后与富弼同样被谥“文忠”。
两人生前都是仲淹的崇拜者、支持者,在吕范相争中,同样属于“铁杆范党”:在后来的庆历新政中,同样属于坚定的革新派,并且同样身陷党争旋涡而深罹其害.但是,两人为仲淹所作的《神道碑铭》与《墓志铭》却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这里也举两例:一是对吕范关系的评价。
欧阳修虽然与仲淹情深谊厚,但通过新政失败的反思,他对于吕范从交恶到和好的过程毕竟有了新的认识,能够较为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
所以,尽管富弼写信要求他像《志文》那样“褒善贬恶”,他在仲淹《神道碑》中还是作了那段饱受争议、聚讼千载的记述:“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大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
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
于是二公欢然相约,勠力平贼。
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
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
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平心而论,欧公这段话写得十分得体而又精辟,它不仅真正做到了“指事据实”,而且也是颇寓褒贬于其中的。
但是,纯仁兄弟对此意犹未足,刻碑时竞将欧公精心设计的这段话擅自删去,怎能不引起欧公强烈不满。
从邵博《闻见后录》的记载我们倒可以设想,纯仁兄弟之所以这么做,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富弼的影响,与其偏执态度大有关系。
二是对仲淹身世的表述.如前所言,为掩饰仲淹的庶出身份,富弼在仲淹的家世问题上多处使用了曲笔。
这实际上给欧阳修也出了一道难题:既不好苟同,也难以反对,因为此时墓志已经入土两年,建议富弼修改且不说富弼未必同意,即令同意也已来不及。
怎么办呢? 他只好对此事采取回避态度,明代叶盛《水东日记》(卷七)曾记其事:“欧阳公撰范文正《神道碑丰,富韩公以差叙官次为言,公以为:‘此碑直叙事系天下国家之大者耳,后入固不于此求范公官次也”’我们今天从范公《神道碑》结尾处确乎可以看到这么几句话:“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著。
著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欤!”这既可以看作对富弼“以差叙官次为言”的委婉回答,也可以说是欧公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总而言之,富弼的这篇《范文正公墓志铭》,无论对于范仲淹研究、吕夷简研究,还是对于宋代朋党政争的研究来说,都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其中记述的某些事实和论断,应当给以审慎鉴别,而不应盲目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