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名言 感悟
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很多地方称其为“国学大师”是基于先生对于国学的学术成就和其人品而言。
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大师系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 称呼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
季羡林先生完全符合这些条件。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曾经生前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称号。
心胸坦荡,虚怀若谷的态度令人钦佩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季羡林的研究领域8个方面: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代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开拓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佛教史研究 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国内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吐火罗语研究《〈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弥勒会见记》《弥勒会见记》《校注前言》《糖史》》--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罗摩衍那》比较文学研究 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 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贡献东方文化研究 《东方文化集成》 历时15年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丛书的总编纂散文创作 《赋得永久的悔》
下列各句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后,剧作家沙叶新先生接受网站采访时称,
一代学术宗师、中国印度学大师、中印文化交流使者季羡林先生仙逝了,我们真诚地悼念他,但是千万不要利用他。
可是昨日至今朝,竖耳张目,以国家主流、权威媒体为首,几乎所有媒体,竟然异口同声地均尊称季羡林先生为“国学大师”。
怪哉,连季先生生前三番五次都声明自己不是“国学大师”,甚至连“国学小师”也不是。
为什么偏偏要把季羡林先生从“印度学大师”变成了“国学大师”呢
依稀记得那位先辈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可是,著作等身、学术成就卓越的印度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活着的时候,就极不情愿地被人打扮成、化妆成“国学大师”。
如今,先生仙逝了,以主流媒体为首,各类媒体硬是霸强地把先生盖棺论定在“国学大师”的历史殿堂上了
悲哉“存在就是合理”,究其原因:一是国家需要“国学大师”来安邦治国——尤其是“国学”中之“儒学”之“礼义廉耻”之“中庸之道”;二是具有“国学传统”的北大,当前门面凋零,极需“国学大师”来装点门面——尤其是北大近30年来西学盛行、西方鹦鹉过剩的情况下。
三是广大的、真诚、天真的中华文化的捍卫者们,痛惜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之丧失,急切希望而今中国,那怕出现一两个勉强沾边的“国学大师”来聊以自慰。
四是最广大的人云亦云者,出于对季羡林先生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不自觉盲地目跟风。
称季羡林先生为《国学大师》实在是张冠李戴、指鹿为马。
有谁能够举出季羡林先生那怕一两部足以与钱玄同、陈垣等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相提并论的国学著作来。
客观地说:他应该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文化宗师、一位梵语学、印度学大师。
他的学术成就、治学精神,是值得今天浮躁的、急功近利、言必称美国的“西化鹦鹉”们学习的。
试问:人云亦云的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是从季羡林先生的梵文、印度学、经学等学术领域了解季羡林的
有几个看过他的曾经的“国学巨著”的
我敢保证:微乎其微、凤毛麟角其实,绝大多数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倒是从他的完全没有丝毫“国学因素”的文学回忆录《牛棚杂亿》知道的,他也因此“与时俱进”,而名声大振。
他也因此,卷入了政治漩涡,众说纷纭,而不能“宁静致远”。
不过,尽管是文学回忆录,“国学”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至于人”这一国学之精粹,却自始至终贯穿在《牛棚杂忆》中,赢得某些不甘心与劳力者平等的劳心者的一致赞扬和吹捧。
安息吧
尊敬的季羡林先生——别让对你不真诚的人打搅您
季羡林算不算国学大师
如果说,中国当代有国学大师的季老绝对算一个,尽管己不愿这么称呼论是成就还是品格,季老都堪称“典范”。
读一读他的《季羡林谈人生》,很有感悟。
著作书目:《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主要著作:《〈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
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