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碑林的诗句
《大唐中兴颂》占据了碑林大部分壁面。
《金石萃编》称“碑高丈二尺五寸,宽丈二尺七寸”③,高宽都在450厘米左右。
左行直书,21行,满行20字,不计题名款署,序颂共有263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
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
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
上皇还京师。
于戏
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
若令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颂曰:噫嘻前朝
孽臣奸骄,为昏为妖。
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
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
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
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
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
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
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
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
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
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
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
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
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
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于千万年。
”就在安史之乱基本结束的这年,历经离乱之苦的元结感到“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乘兴写下了这篇颂文,所谓“歌颂大业,刻之金石”是也。
作为亲身经历战乱,曾经领军平叛的元结,理所当然地对战乱平息表达了欢欣鼓舞之情。
碑文后署“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771年)夏六月刻”,从撰文到刻碑,过去了整整十年光阴,只是这时的元结似乎不再像当年那样激动了,刻碑前夕所增的颂文末尾六句稍显勉强,“末篇三章颇辞费,笔力未能复铿锵”。
曲江流饮绕长安前一句
仓颉庙,位于陕西省白水县,北屏黄龙山,南临洛河水,东邻澄城县关家桥村,占地17亩,庙的创建年代详,据《仓颉庙碑》记载,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颇具规模,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现存为一组以元、明、清风格为主的建筑,坐北向南,四周土墙环围。
整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别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
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又分布着东、西戏楼、钟鼓楼、东西厢房等。
庙内现存古碑18通,其中的《仓颉庙碑》、《仓圣鸟迹书碑》、《广武将军碑》、《时大宋苍公碑》等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实物。
《仓颉庙碑》为汉代名碑,1975年迁置西安碑林。
《广武将军碑》为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所立,碑文书法流畅,高浑飘逸,被誉为“绝品”,极为罕见。
于右任在1933年看到碑拓,惊喜异常,写下“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的诗句,并题写“文化之祖”四字,刻成大匾,悬挂于仓颉庙中。
[1]2历史渊源编辑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
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吴村人,传为轩辕黄帝左史官。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一时间,“神鬼泣,天谷雨”。
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中国文字的创造者。
[1]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
仓颉庙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
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
共计70间。
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
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
[1]3发展历程编辑汉文字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及远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仓颉文化旨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决定了仓颉庙将会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热点。
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史官村正北2里许,面积17亩。
北屏黄龙山,南临洛河水,庙里苍苍古柏与周围肥田沃野相映衬,甚为壮观。
仓颉,也作苍颉,号史皇氏,姓侯冈,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荀子·解蔽》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据《白水县志》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上天作令为百王宪,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水之纳,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掌指而创文字形成声贝,以相生为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严父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法度以生,礼乐以兴,刑罚以著,为政立教,领事办官;一成不外,于是而天地之蕴尽矣,天为雨栗,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文字备于以存乎,记注及著。
绩别生正名孚号而升封于介丘,纪文字以怊异也,而文乱曰昌矣乱,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在治东北六十里。
仓颉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围有三米高的砖花墙,是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修建的,开有东西两门,东门上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下联为“结绳新创鸟虫书”,横批为“通德”。
西门上联为“雨栗当年感天帝”,下联为“同文永世配桥陵”横批是“类情”。
墓冢上边大树遮天,正南边有一小型墓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