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提琴的优美语句
1、琴声的魅力让人难以抗拒,琴声的美丽使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收获的喜悦给我带来了学习的动力,现在我对钢琴更是情有独钟,它让我陶醉,让我在美妙的琴声中享受着钢琴的乐趣,它让我欣喜,让我在勤学苦练中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2、琴声穿过门外洒满铜绿的门环,穿过布满渔火的江堤,闯过布满萤光的芦苇群,绕进客栈旁的巷弄,滑进郊外的胡同,徘徊寒风凛冽的村口,在清幽的帘外,悠悠荡荡~~3、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
他的乐器时而高亢激昂,像涨潮时的海水拍打着海岸:时而委婉低沉,像年老的慈母呼唤着久别的孩子;时而清脆薄亮,像徐徐的清风拂过翠绿的竹林……4、换了一着曲子,哦,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欢乐颂》,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耳聋后创作的,这着曲调平缓,让我耳熟能详的曲子,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典礼上曾经演唱过,熟悉的旋律,把每个人的情绪都带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静静的夜里听来,我却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5、忽然,一阵悠扬的琴声夹杂着徐徐清风轻轻送入我的耳朵。
那美妙的钢琴声似乎很远,遥不可用,又似乎很亲近,缭绕耳际。
我止住了脚步,让这一串串灵动跳跃的音符轻轻滑过心田,快乐地舞动着。
6、侧耳倾听,是小提琴演奏的《思乡曲》,音乐似乎是由远到近,由小到大,一阵轻柔婉转的“序曲”过后,是无比强烈的颤音,一个个激昂的音符敲打着我的心叶,强有力的节奏感使我整个人仿佛要舞起来似的,突然,随着一个扣人心弦的双音,琴声戛然而止,我的心也随这一紧,在几秒钟短暂的停顿后,那最儒雅最轻柔的小提琴声再次响起,在缓慢低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丝的凄凉感,仿佛是一个离乡的游子正在轻轻地哭泣,我抬起头凝望朦胧的月亮,她正这静谧的夜中发出美丽的光芒。
7、琴声依旧回旋在苍照暮色中的小道上,却犹如一股清泉为每个途人洗去心灵的污垢,洗去疲倦的尘埃。
我的思绪渐渐地与这灵动美妙的琴声融为一体,有超脱红尘,“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之感。
8、我似乎读懂了他的琴声,他的琴声生于黑暗,却并不属于黑暗,但也不想脱离黑暗。
就想他的人生。
也就想鲁迅的人生。
他们都是极其喜爱黑暗的,在黑暗中寻找到了自己,然后迸发生命的激情。
我想,这便是老艺人为何弹奏出如此琴声的缘故了吧。
9、我从小都在学习弹钢琴,理所当然对琴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我喜欢听琴声是因为琴声悠扬、美妙、动人。
“哆、哆、咪、咪、啦、啦、哆……几个简单的音符打乱了它原本的顺序,竟然变成了一首活泼、优雅的音乐,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听,多么的美妙啊
每一个音符在弹奏家神奇的魔法下变的有了生命,它们欢快的跳着。
10、我爱听琴声是因为琴声时而急速如千军万马奔腾,时而缓缓如流水潺潺,时而低回委婉似窃窃私语,时而高亢挺拔似巍峨高山。
一听到这样的曲子,好像整个身体都沉醉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之中,我听着听着,自己也会跟着音符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飞翔。
11、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余晖。
在我转身离去的瞬间,那美妙的琴声再一次响起,也再一次让我莫名的感动。
古道间回荡着这爷孙俩的欢声笑语和感动人心的琴声。
我前行的脚步变得坚定了,因为在这个黑黝黝的夜晚,那感动人心的琴声,便是我前进的明灯。
12、我爱听琴声,每当我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听音乐时,身体也会跟着起伏,也会情不自禁的哼起歌来。
连窗外的小鸟都摇摆着头听,叽叽喳喳的伴奏,当你的手距离它只有一毫米时,它才会漫不经心的飞走。
连门外最淘气的小狗狗都卧下来,静静地欣赏着美妙的音乐。
在琴声中仿佛每一个静物都变成了音乐的主宰,他们都跳了起来,动了起来。
13、舒缓的音调,柔美的琴声,清脆的童音,与这夜是如此的协调,我那颗因作业难而烦躁的心也渐渐随着音乐平静下来。
晚风轻轻拂过面颊,我仿佛还闻到了淡淡的花香,我把手伸出窗外,似乎是想去抓住大自然送来的这一切,虽然收回的手里什么也没有,但我却觉得沉甸甸的。
此时的我,早已成为这和谐场景中的一部分。
天地间,唯有月亮、琴声、晚风和我。
14、清澈明净的琴声潺潺流动。
如同来自深谷幽山。
静静地淌着,淌过人生的皱折,淌过岁月的颠沛,淌过老艺人洞悉尘世的盲眼,静静地淌着。
15、琴声再次响起,亦扬亦挫,深沉,婉转而不失激昂。
16、这时,音乐越来越低沉,我突然悟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那份浓浓的乡情,也读懂了余光中对大陆母亲的《乡愁》,那都是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带着无奈写出的对故乡无限的眷恋之情。
小提琴的声音可以比喻成什么。
。
。
要句子。
。
。
。
而且要优美的。
。
。
。
。
小提琴的声音宛转悠扬,时而象清脆的鸟鸣,时而象像优美的歌声,时而像自然的的泉水倾泻奔流,令人畅想,令人神往。
描写琴声的句子(句子优美就行)
描写琴声的句子1、人们神怡心旷之际,耳边一阵微风忽起伏。
远远传来缕缕琴声,悠悠扬扬,一种情韵却令人回肠荡气。
2、清澈明净的琴声潺潺流动。
如同来自深谷幽山。
静静地淌着,淌过人生的皱折,淌过岁月的颠沛,淌过老艺人洞悉尘世的盲眼,静静地淌着。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4、琴音绕丛林,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匆匆流。
5、侧耳倾听,是小提琴演奏的《思乡曲》,音乐似乎是由远到近,由小到大,一阵轻柔婉转的序曲过后,是无比强烈的颤音,一个个激昂的音符敲打着我的心叶,强有力的节奏感使我整个人仿佛要舞起来似的,突然,随着一个扣人心弦的双音,琴声戛然而止,我的心也随这一紧,在几秒钟短暂的停顿后,那最儒雅最轻柔的小提琴声再次响起,在缓慢低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丝的凄凉感,仿佛是一个离乡的游子正在轻轻地哭泣,我抬起头凝望朦胧的月亮,她正这静谧的夜中发出美丽的光芒。
6、悠扬的像山间的泉水,哗哗地流着,不时调皮地激起一朵朵浪花,碰碰岸边的石头,打个招呼,说说悄悄话,然后继续向前流去。
7、声音如展翅欲飞的蝴蝶,扑闪着灵动的翅膀,清亮亮的流淌着,又好象塞外悠远的天空,沉淀着清澄的光。
8、指尖流淌出声音如展翅欲飞的蝴蝶,扑闪着灵动的翅膀,清亮亮的流淌着,又好象塞外悠远的天空,沉淀着清澄的光。
9、琴音绕丛林,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
10、我爱听琴声是因为琴声时而急速如千军万
描写吉他优美的语句
踏进音乐教室,我立刻被惊呆了:宽大的教室,地砖采用萨尔摩米白色的,酷炫的吉他,精致小巧的小提琴,黑白的钢琴,还有很多。
弹上一首钢琴曲,深深陶醉在其中,那优美的旋律,倾诉着它的感情,那多么让人陶醉
还有水晶吊灯,好漂亮啊
(嘻嘻,有点过头了,你可以去借鉴的。
看看别的作家的写法。
)
关于借物喻人的作文。
自己看要求好的话还会追加
同学,我教你,你的构思其实已经非常完整了,没有现成的,我教你写。
你先描写这个树的历程,你以为他死了,后了当你以为它没戏唱了,有发芽了,让你想到贝多芬,然后加上贝多芬的光辉事迹(我找到之后补充在这里),然后你又想到了你的学习,然后只管说要用功的等等老师喜欢的话,作文完美得中高档分数贝多芬(5张)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
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
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他不惜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
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
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
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
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
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
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
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尔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
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
《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
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
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
终生未婚。
那棵树 十几年的经历让我不禁觉得,本该精彩的人生却淡而无味。
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同样枯燥的事情,让我厌烦。
经历过几次不顺心的事,我开始想逃离这尘世。
我对母亲说:“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再多的努力看来也只是徒劳,那么多人在我之上。
我不如返璞归真,学习古人,过隐居的生活。
”母亲没有说话。
过了几天,母亲带我来到一座山前。
那是一座我不知名的山,虽算不上高,却可用险来形容。
我望着母亲,猜测着她的意图。
“你看到那棵树了么
”母亲指了指山崖。
我抬头望去。
陡峭的山崖间,赫然有一棵树,似已被山崖的细缝挤得弯了腰,却不乏生机。
“嗯,看到了。
那是······” “走,我带你上去。
”母亲拉着我,寻了一个较缓的山坡,一步步向上走。
看着母亲额头上的汗水,我虽不解她的用意,却告诉自己一定要走上去。
山顶。
这确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母亲拉着我,来到了那棵树前。
“你看。
”我愕然。
那棵树竟是从石头中生长起来的
“这,怎么会······” “你看,这棵树要生长,就必须穿透坚硬的岩石。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想你会懂的。
”母亲不再多说。
我小心地俯下身子,看着山崖上的那棵树。
它的根确是生长在岩石中,坚韧有力地向四周伸展,似乎要汲取周围所有可以利用的养分。
顿悟。
我回头看着母亲:“我懂了。
要想在世间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克服所有挫折,顽强的面对人生。
” 在这之前,还要先磨炼自己。
有了真本领,才能克服挫折啊
”母亲满意的说。
“嗯,我再也不说隐居这种傻话了。
” 回去的时候,我回头望了望那棵树。
在蓝天下,它恍若一柄宝剑直插云霄。
它在告诉我,它要和逆境作斗争。
感谢母亲让我见到了那棵树。
感谢那棵破岩而出的树,它让我懂得,再难渡过的逆境,再难克服的挫折,只要顽强拼搏,它们最终只会成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帮助我们登上胜利的顶峰。
那棵树,永远生长在我心中。
2.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定格记忆。
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初见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脱凡世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但却又如此短暂。
为这惊艳的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犹豫,有的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倔强。
就这样悄悄地绽放又凋谢,留给人无限的感慨。
再艳丽再娇贵的花,最终的命运仍旧是一天一天老去,仍旧是最终凋谢,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虽然短暂,却可以芳香永留于世,不曾让世俗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只等来年又开出绚丽的花朵。
昙花的美,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的极致。
那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绝美无比。
大千世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美,莫过于昙花一现的瞬间。
短暂却又可以在心永驻。
像是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面队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次安慰,世俗中的一泪感动,永驻在人心中一般。
不要说昙花的短暂,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在最适当的时候,从内心一迸而发,展现给世间一抹惊艳,一点孤傲,一些洒脱。
让它们最美的记忆活在人们心里,经历千百年,依旧美丽。
肉体逝去,记忆永存。
不要再流连于世俗的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再空虚地过着生活,因为那只是行尸走肉。
做一朵昙花吧,就是昙花,留下永存于心灵的一抹孤傲美丽。
那才是极致。
3. 花的美 绢花,纸花,塑料花……假的花也是美的。
放在那边,直到积满 了灰。
我却是不太爱假花的,虽然,它是好看的,仅仅好看,而已,没 有灵魂。
热爱真花,因为,她是有生命的,能绽放光彩,会黯然凋零。
正 是那花落前的瞬间震撼着我。
假的,是没有那分临别的灿烂的。
花的精神,对人,也是一样的。
我 喜 欢 秋 天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
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
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
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
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
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
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
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
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
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
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
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
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
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人 生 如 萍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
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
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
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
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
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吟小河的涓涓……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
浮萍
叶子的风姿 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
我望着它,它也望着我。
叶总是微微的摇摆着。
我很好奇,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
” “我想飞。
”它说。
“叶即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
” “看着吧。
”它纯纯的笑着,不再说话。
叶从春天摆到夏天,执著热烈。
我感到诧异:“为什么
一季的时间你已长大,应该明白了……” “可能吧,”它望着天际,轻轻叹出一口气,“一季的时间使我懂得叶永远无法像鸟一样飞翔,可我依然无法阻止自己去飞。
有时,明知是不可能的,但无法自己,不是吗
” “既然知道是不可能的,又怎么会无法停止呢
”我糊涂了。
“可能,是因为在我心底,还想着飞翔……”它朝我笑笑,笑容里含着一抹淡淡的悲哀…… 秋天到了。
我望着摇摇欲坠,即将凋残的叶子,说:“你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还追逐着那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吗
” “是的。
”叶抬起头,眼里焕发着不可抑制的光彩,“你知道吗
人,现在我很快乐。
” “快乐
” “嗯,这段时间,我明白了许多。
我在这树梢头看着许多人来来去去,忙忙碌碌,却一直无法得到满足,你知道为什么吗
” “是他们没有得到想要的
” “不,是因为他们在追求‘结果’的同时,忽视了‘过程’。
要知道,‘结果’的欢乐是由‘过程’带来的。
没有‘结果’的‘过程’固然可惜,但没有‘过程’的‘结果’却更为可悲……你明白吗
” 我轻轻摇了摇头:“你……究竟想和我说什么呢
” 它再次展开了笑颜:“我正品味着过程啊
” 冬天,到了。
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窗前。
忽然,一个景象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
时间如同停流了一般,它用身子散发出年轻时的光彩。
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
虽然是如此简单的动作,却舞出了风姿,舞出了韵味,舞得比鸟更轻盈、更动人……它更像一位吉普赛少女,虽然衣着陈旧,裙袄破损,却舞得意志飞扬、旁若无人,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那是平静的热烈,超脱的欢呼
空际间划过一圈一圈的元户,那是生?墓旒
?? 突然,像是风中的精灵在开玩笑,一阵疾风刮起,叶失去了平衡,像一只折翼的黄蝴蝶,在空中翻腾着,在坠地前作着最后的努力。
最终,“蝴蝶”飘落到了地上,夕阳将它染成了金色,如同天边即将逝去的火烧云…… 泪,从我的眼眶里缓缓淌了下来:“你的梦成真了,但为此付出了一生的等待,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你……不后悔吗
” 它没有回答,依旧是静静的微笑着,渐渐的,合上了眼睛……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在白色的天国里,天使奏着圣歌,叶子安详的飞舞着,留下一道道闪亮的痕迹…… 有一个声音在说:梦的存在,是为了追求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
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
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
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这就是生命。
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
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
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
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
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
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
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
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
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秃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贝多芬与月光曲答案
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生平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
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师,心地善良、性情温柔。
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
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
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
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
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
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
1803年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
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
《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
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
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
。
终生未婚。
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
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
”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
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
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
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
”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
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
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圭查蒂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
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中国小学五年级课本第十课《月光曲》一文,是出版商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的一个动人“故事”。
原文: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
走错门了吧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赏析: 开始部分只是叙述一件事,同时表现贝多芬悠闲的心情,读起来语气平和;而后面部分,写的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和兄妹俩的想像,其情景由静而动,语气、语速自然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用具体句子来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那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语速稍慢,语气变化不大。
读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骤然加速,语调起伏变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样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
”语速又再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顿,“波涛汹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个字都极其有力,以表现出兄妹俩陶醉在乐曲中的心情。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1. Adagio sostenuto)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
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
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
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
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
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
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2. Allegretto)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
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
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
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
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3. Presto agitato)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
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
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
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
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
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
”以后,出版社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
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
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
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
”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
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
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圭查蒂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
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反问问不答,答案暗含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的真如: (1)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
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丰子恺《山中避雨》) (2)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例(1)的肯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否的意思。
例(2)的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反问句也可以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如: (3)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
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
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
京京心理难受极了。
(黄蓓佳《心声》) 反问句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反问 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运用反问,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
设 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例子(1):甚么叫自律
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例子(2):这人是谁
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例子(3):数学真的很难吗
我看不是。
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