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说相声的人是谁
他说的第一个相声叫什么名字
相声历史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
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
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20世纪20年代,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1949年后,相声普及很快,成为中国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
著名演员第一代相声演员:张三禄第二代相声演员: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沈春和 等(插句嘴:虽然张三禄是最早的相声演员,但是在朱绍文这一代正式把相声作为一种曲艺来表演,所以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绍文)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 等第四代相声演员: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周德山(周蛤蟆)、马德禄 等 (再差句嘴:所谓的相声八德就是指这一辈儿老前辈。
这是“德”字辈儿)第五代相声演员:马三立、郭启儒 、常连安、张寿臣等(这是“寿”字辈儿)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高英培、王凤山、马志明 、常宝堃、常宝华、常宝霆、杨少华等 (这是相声人才辈出最繁荣的时期,“宝”字辈儿)第七代相声演员:马季、苏文茂、唐杰忠、李伯祥、杜国芝、高英培、师胜杰、常贵田、侯耀文、牛群、赵振铎、范振钰、杨仪等第八代相声演员: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黄宏、尹卓林、李金斗、巩汉林、郭德纲等经典剧目传统相声 《三近视》 《白事会》 《扒马褂》 《论捧逗》 《绕口令》 《关公战秦琼》 《蛤蟆鼓》 《打牌论》 《君臣斗》 《珍珠翡翠白玉汤》 《山东斗法》 《贾行家》新相声《似曾相识的人》 《如此照相》 《多层饭店》 《五官争功》 《虎口遐想》 《宇宙牌香烟》 《小偷公司》 《买猴》 《钓鱼》 《夜行记》
急求周立波“笑侃三十年”的台词
相声是中国戏曲曲艺之一。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相声历史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
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
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20世纪20年代,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1949年后,相声普及很快,成为中国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
相声有“马”、“侯”、“刘”、“常”、“苏”等等几派。
著名演员 第一代相声演员:张三禄 第二代相声演员: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沈春和 等(插句嘴:虽然张三禄是最早的相声演员,但是在朱绍文这一代正式把相声作为一种曲艺来表演,所以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绍文) 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 等 第四代相声演员: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周德山(周蛤蟆)、马德禄 等 (再差句嘴:所谓的相声八德就是指这一辈儿老前辈。
这是“德”字辈儿) 第五代相声演员:马三立、郭启儒 、常连安、张寿臣等(这是“寿”字辈儿) 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高英培、王凤山、马志明 、常宝堃、常宝华、常宝霆、杨少华等 (这是相声人才辈出最繁荣的时期,“宝”字辈儿) 第七代相声演员:马季、苏文茂、唐杰忠、李伯祥、杜国芝、高英培、师胜杰、常贵田、侯耀文、牛群、赵振铎、范振钰、杨仪等 第八代相声演员: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黄宏、尹卓林、李金斗、巩汉林、郭德纲等 经典剧目 传统相声 《大保镖》 《文章会》 《夸住宅》 《开粥厂》 《当行论》 《报菜名》 《地理图》 《黄鹤楼》 《八大改行》 《八扇屏》 《三近视》 《白事会》 《扒马褂》 《论捧逗》 《绕口令》 《关公战秦琼》 《蛤蟆鼓》 《打牌论》 《君臣斗》 《珍珠翡翠白玉汤》 《山东斗法》 《贾行家》 新相声 《似曾相识的人》 《如此照相》 《多层饭店》 《五官争功》 《虎口遐想》 《宇宙牌香烟》 《小偷公司》 《买猴》 《钓鱼》 《夜行记》
相声基本功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及逗人笑。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
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
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
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
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
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学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
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
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
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平)一带的方言。
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
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
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
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
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
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逗就是抓哏取笑。
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
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
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
”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但天太平歌词才是相声本门的演唱,其它形式的唱可归纳到学,而非唱。
哪位对相声比较有研究,可不可以告诉我相声可以分为几类,并且说明这种分类是由谁提出的。
我找了篇东西,不知道是否对您有用相声的分类相声按演员人数分可分为: 刘宝瑞(1915—1968)表演单口相声●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
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多注重笑料。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姜昆、李文华表演对口相声,演员为一捧一逗 (男女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 按内容功能分类,可分为: 杨振华、金炳昶表演相声《假大空》●讽刺型相声:可以讽刺自己或者别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歌颂型相声:主要在中国大陆,通侯耀文、石富宽表演相声《京九演义》常要配合政府的方针、政策。
如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的建设者)。
●娱乐型相声:《说方言》、《爱情歌曲》之类。
按著作时代分类,可分为: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 ●新相声:1949年之后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之后张文泽 丁舟 张颂阳表演《扒马褂》编辑本段相声艺术流派逗哏一、 侯(宝林)派相声 参见:薛宝琨:《论“侯派”相声》 二、 马(三立)派相声 参见:薛宝琨:《论“马派”相声的精神》 吴文科:《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之比较》 三、 常(宝堃)派相声 参见:常宝华:《回忆我的大哥常宝堃》 四、 苏(文茂)派相声 参见:苏德新:《难忘苏批“三国”》 五、 马(季)派相声捧哏一、 李(文华)派相声 参见:姜昆:《李文华谈捧哏》 二、 唐(杰忠)派相声 参见:姜昆:《为唐杰忠叫好》 三、 赵(世忠)派相声 参见:老舍:《健康的笑声》编辑本段艺术特色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
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在传统上,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三门,分别是: ●要钱 ●口技 ●数来宝相声●太平歌词 ●白沙撒字 ●单口相声 ●逗哏 ●捧哏 ●群口 ●相声怯口/倒口 ●柳活 ●贯口 ●开场小唱术语●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
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为负责逗哏的演员 ●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 ●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
●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
●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常用道具●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刀枪棍棒(《大保镖》)、笔(《杨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等。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比如《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
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边。
表演柳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台和上下场门。
●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相声的表演方式,最初有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相声称“暗春”,公开表演的相声称“明春”。
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后只有“明春”一种在继续发展。
相声的形式共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种。
单口相声,是一个演员表演的长短笑话。
对口相声,是两个演员表演的,叙述人甲称“逗哏”,辅助对话的乙称“捧哏”,表演时,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
群口相声,是三个以上演员共同表演的,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等称“腻缝”。
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文的过渡性引子;“正活儿”——正文;“底”——掀起高潮后的结尾四部分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作的相声也常有省略“瓢把儿”的。
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
其手法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
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
编辑本段相声艺术之说学逗唱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
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铁事等。
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
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
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相声大师杨振华、金炳昶学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
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
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
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国)一带的方言。
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
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
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
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
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
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逗就是抓哏取笑。
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
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
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
”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编辑本段形式构成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在谈及相声的基本概念时指出:“(相声)就是通过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来使人发笑的艺术,这里所指的包袱是语言艺术的包袱,这里所指的语言是包袱艺术的语言语言……、语言、包袱儿、笑声,可说是相声艺术的三大要素,并且缺一不可。
”(引自马季《卅年回首一吐为快》载《曲艺》1987年第2期)在他列举的三要素中,语言、笑声是其它一些喜剧艺术也具有的,只有包袱才是相声艺术特有的。
包袱在相声艺术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包袱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是我们研究相声艺术的关键。
“包袱”一词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词,它实际上指的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酝酿、发展的一个过程。
所谓的“三翻四抖”,则是相声包袱常采用的一种结构。
其中“三翻”是指对矛盾假象反复进行渲染和强调;“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后揭露矛盾的真相。
2006年春晚相声《新说绕口令》喜剧矛盾的特征是“用另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
”(引自马克思《导言》载《马恩全集》第1卷第5页)因此,在喜剧矛盾中,各种假象就特别多。
假象其实也是一种现象,它的特点是能够提水与其本质相反(或相离背)的表象,然而,假象又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极为深刻地反映着本质。
因此,真实的喜剧矛盾具有着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特点。
在对口相声中,喜剧矛盾——包袱的双方(现象与本质等等)由捧逗双方分别担任,并通过对话逐步揭露矛盾。
喜剧艺术手法(如夸张、误会、巧合等)为各门喜剧艺术广泛采用,并非相声所独有。
然而,相声在运用这些手法时自有其特点。
例如,许多戏剧、电影运用视觉形象构成误会,(影片《大独裁者》、《黑郁金香》等都出现了两个相貌酷肖的人)而相声在运用误会手法时却大都依靠对话。
例如《改行》中说到艺人龚云甫改行卖菜,他把“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儿,这个痛啊!他把《遇皇后》的叫板想起来了:‘唉、苦哇!’老太太一听:‘噢!黄瓜苦的,不要啦。
’”很显然,这个包袱采用了误会手法,误会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造成的。
离开了对话的双方,也就无法引起误会。
通过人物对话组织包袱,是相声中运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不仅在“子母哏”类型的相声中是如此,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也是如此。
不仅在对口相声中是如此,在单口相声中也是如此。
例如在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中,那个攒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间的对话构成的,这类利用对话构成的包袱在相声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对话不仅体现在包袱的组织方法上面,而且体现在各种相声艺术手段的运用上面。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学”是模仿各种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语言,“逗”是抓哏逗笑,“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
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只有纳入对话的范围才是符合相声创作艺术规律的。
相声表演不能为学而学,为唱而唱。
相声演员用方言所说的话,仍需达到对话的目的;所唱的歌曲和戏曲,或是作为对话中的论据,或是通过改唱歌词表达对话的内容。
目前有些“柳话”(即以学唱歌曲、戏曲为主的相声)相声表演实际上变成了听众点唱音乐会,虽然也能取得剧场效果,但是却违背了相声作为对话艺术的本质。
这种“为唱而唱”的创作倾向是不可取的。
编辑本段演员要求相声演员既不是象评书及其它曲艺演员那样主要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表演,也不象戏剧演员那样以剧中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是以对话者的身份进行表演。
相声演员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对话性(即问答式)的语言。
在子母哏类型舱相声中,这一点比较明显。
其实,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逗哏和捧哏的演员同样是在进行对话。
逗哏演员的话语在内容上虽然确实有叙述的成份,但在形式上仍然表现为与捧眼演员之间的对话;在这里,叙述的内容只能作为答话说出来,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对话环境去讲故事。
相声演员在表演中始终是一个对话者,而不是行动者(英语中“演员”一词为“actor”,也可硬译为“行动者”)。
相声演员主要靠对话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依相声《咱村里的事》靠外部形象和形体动作。
相声演员的外部形象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这一特点与相声的特殊审美方式有很大关系。
有研究者认为相声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我演我”的本色表演(见卢昌王《关于曲艺表演问题的几点思考》载《曲艺艺艺术论丛》第九辑76页),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一种虚拟式的表演。
(见薛宝锟《笑的艺术》第64~65页)但无论如何,相声演员的形体动作只是为使对话更生动形象而采用的辅助手段,这些动作不象戏剧中的动作那样重要和完整。
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捧哏演员的话虽不多,但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捧哏演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作为“相声是对话的艺术”这一命题“人证”。
在相声的几个类型中,群口相声是在对口相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的,它将对口相声中的双边的对话转变为多边的对话;并且具有某些戏剧的成份。
单口相声的情况比较特殊。
单口相声是从民间故事和笑话发展、演变而来的。
它兼有故事和笑话的艺术特点。
对此,专家们曾发表过精辟的意见。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在叙事艺术中,由富有穿透力的情节构成了—个有头有尾、线性发展的封闭性结构,这种结构不允许来自外部的干扰。
在戏剧艺术中,有第四堵墙的理论。
它要求在演员与观众之间矗立起一道假设的墙,这堵墙使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带有间接的性质。
相声艺术则有很大不同,相声中的“情节”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
因此,相声的内容使人感到是不确定的。
相声的包袱常常给观众提供假象,而将真相隐藏起来。
这样一来,就促使观众主动进行思考,因而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思想交。
相比之下,评书(及其它一些曲艺)演员不仅将事情的因果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通过得胜头回预先明确故事的主题和结局,听众只需被动接受。
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不再享有评书演员那种“说书先生”的地位,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
他们可以对事物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
这种来自多方面的不同意见,既构成了相声形式上的特点,又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的来源。
在这里,演员的一切言谈话语都要接受另相声一个演员和广大观众的严格检验,他的种种故弄玄虚、自相矛盾、荒诞夸张、逻辑混乱的话语都逃不过观众的耳朵,他往往因“出乖露丑”受到哄堂大笑,处于“下不来台”的“尴尬”境地。
观众则通过笑声感觉到自己在心理上的优势,并在笑声中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相声的欣赏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而相声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声表演采取直接面向观众的方式,“第四堵墙”在相声表演中是不存在的。
许多演员还直接向观众提问,或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并满足观众的要求。
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演员与观众的联系与交流。
在相声的欣赏过程,观众虽然一般不能直接与演员进行对话,却可以通过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另外,在许多相声中,捧哏演员的话往往代表了观众的观点,捧哏演员往往是作为观众的代言人与逗哏演员进行对话。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声的表演和欣赏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双向的,十分密切的。
这一特点是与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话的形式分不开的。
这种形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由此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声与观众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它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幽默,表达了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乐观精神,并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揭露和讽刺。
相声以其精湛的生活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优秀的民族艺术之花。
总而言之,相声在内容上是喜剧艺术,在形式上则是对话的艺术。
相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这两大特点,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编辑本段相声知识说学逗唱 曲艺术语。
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
由于某些关系,过去电视上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这是不对的。
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的都为学。
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
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
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
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
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
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
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
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
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
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
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
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抓哏 曲艺术语。
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
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
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
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书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冯不异提出:“在曲艺的诸多曲种中,有一种单人演说可笑故事的表演形式,称为单口相声……(单口相声)但求谏果回甘,却不一定那么有头有尾,它的体制不同于短篇的话本、故事、笑话,也不同于对口相声,是一种风格独具的口头文学体裁。
”(引自《继承传统,丰富提高》载《曲艺》1986年第5期)。
王行之认为:“把单口相声直接并入中短篇小说这一艺术门类,未必确当,但是,因为它们同属叙事性的艺术形式,从叙事状物、刻画人物等角度看,它们之间不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单口相声又有不少独到之处。
”(引自《小说家的益友——或“劲敌”》载《中国曲艺论集》第280页) 李凤琪也曾指出:“单口相声以故事性见长,其中也有偏重说理的,即所谓‘议论型’,这种相声容易空洞、枯燥、很难写,新作中几乎绝迹。
”(引自《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刊载于《曲艺》1986年第5期) 看来,专家们比较—致地认为单口相声是一种喜剧性的叙事艺术。
单口相声就其形式而言不是对话艺术,但是,它与传统的叙事艺术(评书、故事等)相比又产生了许多变异。
例如,单口相声在内容上侧重于反映人物之间的对话,并且主要依靠对话构成包袱、塑造形象。
由于单口相声创作中包袱的组织要受情节、人物性格的制约,所以单口相声创作的难度很大。
故事型的单口相声创作近年来已近于绝迹;议论型的单口相声则由于在内容与形式之问存在着不易克服的矛盾,而让位于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是从单口相声脱胎而来的,但是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艺术生命绎久不衰。
这与它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和谐有很大关系。
简单地说,对口相声的主要内容是对话,它所采用的形式也是对话,二者之间是一种同形、同构的关系。
四、对话不仅体现在相声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而且体现在欣赏过程中。
相声作为一门舞台艺术(目前基本如此),它的表演与欣赏在时空上是统一的。
相声与其它舞台艺术一样,存在着与观众进行交流的问题。
众所周知,相声是一门最擅长与观众进行交流的艺术,相声演出所产生的剧场效果,往往是其它舞台艺术无法企及的。
除了喜剧性内容的原因之外,相声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话的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叙事艺术中,创作者自信有力量穿透孤立的事件,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赋予其因果联接的次序,从而构成故事虚构的情节和历史,并将这些内容灌输给观众。
在这里,信息的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观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编辑本段相声演员师承关系总表网络相声剧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也在面临着与时俱进的问题。
随着网络剧的热播,用相声与网络剧结合的网络相声剧油然而生,全球首部网络相声剧《番茄炒蛋》就是将相声与网络剧结合的第一例。
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网络相声剧相继推出,以推动相声在新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