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北京折叠中的好句子聚集200句

北京折叠读后感(精选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折叠读后感1

相较于《三体》的影响力,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折叠》口碑却没有那么广受好评。第一次读这本小书是在郝景芳获得雨果奖之前,这次再读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平淡的故事,并不突出的情节,没有了第一次看到时那种对折叠世界的新奇感,不过这次读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间的老刀为了能让收养的女孩儿糖糖上一个好点儿的幼儿园,不惜冒着入狱的风险穿越第二空间替人去第一空间送信。原以为是权且充当帮有情人传达美意的信使,结果却着实让老刀见识了什么叫物欲横流,非但没能促成佳话,还拿了人家保密费替人隐瞒。有关吴闻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诧异,其无视第三空间的劳动人民建议新提案,而后又因接连的小错误使得原应按时的转换延迟甚至重来一次,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前提下,空间转换应该是极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碍三个空间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间的人却因这样那样的疏忽恣意控制转换时间,这样岂不是打断了另外两个空间的节奏?或许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第一空间的权势吧。第三空间的人会为一点空调费争执不下,第一空间的人却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掌握着整个北京的折叠。

北京折叠读后感2

在看代码改代码写代码百无聊赖的时候,看看书真是一种解脱,像是被困在黑屋子里,总算能出来透透气。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北京折叠》,很短的一部小说,要是作为科幻作品来看,还是有点不够的,最科幻之处就是北京在空间上的翻转。但是作为社会学小说来看,写的还是很精髓的。

书中没有对社会分层的批判,只有对不同层级生活状态的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种风格,不讲一点道理,而能让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叠成三个空间,第一空间500万人,享受24小时,第二空间2500万人,生活16小时,第三空间5000万人,生活8小时。小说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间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养女糖糖幼儿园学费昂贵,而自己却只能没日没夜的捡垃圾为生,实在没有余力供养糖糖,但是据小说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让糖糖上了幼儿园,对她的前途又有什么样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梦想都是伟大的,即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老刀也还是抱着希望糖糖能够学会唱歌跳舞,成为一个淑女的梦想。于是和第二空间的一个学生秦天做了一笔交易,整个故事也从这笔交易开始了。

他第一次亲吻她一下,她躲开,他又吻,最后她退无可退,就把眼睛闭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阵怜惜。

秦天喜欢上了第一空间的一个女生依言,在秦天眼里,依言就像一个天使,嘴巴小小的,莹润的,下嘴唇饱满,带着天然的粉红色,让他有上去咬一口的冲动。秦天我是很欣赏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间的人,但是说强吻就强吻。他也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策略,未来该怎么进入第一空间。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蓝图里画好了,未来是美好的,只要付出当下的努力,不是吗。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读到这里,感受到了一点,梦想是不分等级的,我喜欢老刀不顾一切要来第二空间赚钱的意志,也喜欢秦天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虽然她也是喜欢秦天的,但是在他们面前却显得那么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爱的东西,因为父亲的权威告诉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选择用谎言欺骗秦天,他们的故事结束了,留给我对他们未来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后还是和不爱的未婚夫结婚了,秦天伤透了心吧。

对小说所描述的三层空间,并没有感觉到多么新鲜,可能是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我们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间,就像现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层人物到底在做什么,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里,大家跟我有一样的生活方式。一开始对这样的分层可能有剧烈的厌恶感,共产主义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似乎就是如此,到处都可以见到金字塔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车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末尾车厢是留给苦力的,前排是留给资产阶级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这种初始状态吧,但是梦想不分等级,有梦就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得精彩。

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脸,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来没后悔将她抱来。

北京折叠读后感3

很少读科幻小说,对于阅读作品的选择我一向觉得科幻意味着不真实,真实世界的纷繁复杂已经让我们应接不暇,科幻世界的虚无缥缈便如同一个疾步行走的人脚下的那颗石子,干脆踢开了事。而这部小说的名字还是吸引到我。

小说一开始就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奇幻的城市空间和生活模式。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48岁的单身垃圾工——老刀。他居住的北京分为三个空间,这三个空间在48小时轮流切换,共享这48小时。第一空间住的是社会上层人物,分割其中的24小时;第二空间住城市白领、精英阶层,占据6小时;而第三空间,也是人最多的空间住的都是像老刀这样的底层垃圾工,他们只分割到8个小时。故事讲得就是老刀为了能赚到养女上幼儿园的费用要翻越两个空间帮别人送信的经历。

释卷后,静神凝思,对于这个作品能获得科幻类小说的"雨果奖",我不禁有些质疑这个奖的含金量。从文笔上来说流畅却平淡,科幻创意上仅注入了一个新奇的科幻概念,换句话说,只搭建了一个科幻的框架却填满了现实。但这个作品的亮点就是披着科幻的外衣、长着现实的躯体。而这件外衣对于每位读者来说,那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聊一聊文章的亮点吧!现实版的阶级分层和固化。北京不用折叠,我们就已经找到了这三个阶级,他们各行其道,泾渭分明。文中"老刀"们的第三空间如同那些生活在城中村的底层民众,他们为生活而奔忙却获取最低的报酬和拥有最狭小的生活空间,他们是"穷一代",孩子也绝大多数会成为"穷二代","穷一代"们甚至没有能力让孩子进入这个局促逼仄的折叠空间,他们嗫嚅着:"活着,我们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阶级固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现实中作为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都几乎已被堵死。哪怕是看似最公平的高考,曾有高考作文让从"中华美食、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等词汇中选择一个写成文章介绍给外国青年。农村的孩子在家里只看到连绵的大山,背靠黄土面朝天劳动的父母,哪里骑过"共享单车"、用过"移动支付"!

秦天作为第二空间的代表,现实中应该是中关村的那些"白骨精"们。这个阶层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也可称为"中产阶级"但想要上升一个空间却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更要有那么一点儿"走了狗屎运"的运气!他们或许因为租住在某个城中村与老刀有了交集,或许依托高学历背景能跟第一空间的"白富美"谈一场渺茫无望的恋爱。

第一空间以"白发老人"为代表的规则制定者和掌控者们,他们的现实意义自不言而喻,他们丢个数据key的小失误都可以随意压榨第三空间所剩无几的剩余时间,如同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就能引发"老刀们"生活中的海啸。

马克思曾经指出:"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文中也着重强化了经济基础对于阶级分化的重要作用,但精神层面的分化呢?文中没有提及,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精神层面有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是否可以雾霭般地流动、渗透?

再聊几句小说中的不现实的部分。第三空间的人每天只享有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的时间,到了时间要钻入"胶囊"并被空间释放出来的药物催眠四十个小时,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一个膀胱?什么意识主宰他们会乖乖进入所谓的"胶囊"?北京城外的司机可以目睹全部的折叠过程,老刀们为何不可以用八小时以外的四十小时时间到城外打工赚钱?诸如此类的漏洞,都无法细细推敲。

也粗略看过刘慈欣的《三体》,感觉科幻小说应该是那样的,有科幻的.树干,更有科幻的枝桠,能在读者脑中结出丰满的科幻果实,最后可以细细咀嚼一番,但此篇没有!

北京折叠读后感4

折叠概念让我马上联想到我时常陪儿子看的立体书动画,每翻开一页一个新的折叠世界就会立体起来,很好玩。所以一听到这个故事,就会开始把北京想象成一本立体书,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就会被翻开生活。然而,这三个不同空间却不是儿童动画的美好世界,而是残酷现实生活不平等的写照。

然而,在这样充满现实揶揄的架构下,故事的笔调却没有太沉重。种种的阶级不平等在老刀那种乐天知命的性格下,不带血的略过,就像折叠起来的邹疤,在这不断折叠的世界无声地隐藏着。

读到作者郝景芳谈及自己的创作,让我对这部小说更有感觉:“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如此努力致力于研究并消除整个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终也许一切都是徒然,就连人类历史上所有为不平等而奋斗的浴血奋战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这个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笔下那座城,在最远又最近的地方,与我四目相对。它是我内心最冷也最热的推动。”

所以,我想,科幻及批判应该都不是这部小说最终目的。而是,我们能折叠到心里的世界,在哪里?

北京折叠读后感5

这是一篇获得了雨果奖的中篇科幻小说,但是读完之后没有那么惊艳。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构想中的长篇的第一篇,但是现在还没准备好写长篇,所以暂时把《北京折叠》作为短片收入孤独深处这个集子。

《去远方》是郝景芳的第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子,太概念化,意象化。估计不好读也不符合我的口味,毕竟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需要让我能够投入进去,进入另一个想象的世界,获得满足。所以我不打算买这本书了。

郝景芳在孤独深处的前言里说了,“我会迷恋于一些抽象的意向,一辈子都在心心念念地想把那些抽象的感觉具象化,这个过程中难免对于情节有所忽略。”——我感觉她还需要平衡一下观众的阅读感受,毕竟她是满足了,把自己的感觉具象化了,可是读者可能会被转迷糊了,想发问你到底在说什么?

这个《北京折叠》也是比较抽象化的,没有多少戏剧冲突。让人思考的地方是作者的高见,并不是通过人物命运和之间的关系走向而揭示的,稍微显得有些刻意,也不够感染人心。所以那些作者想要表达的后科技时代的人类分层,下层劳动人民不再拥有价值,却也无法不给与工作的矛盾。在文中只是说这些绝大多数的人类住在第三空间,会被放入黑暗空间,让他们睡眠的时间更长,然后再找点活给他们干。看起来这样的工作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会不保,因为吴闻在会议上提议可以用全自动化来代替人工处理垃圾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付出最多,干最多活的人可能过着最低贱的生活,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折叠式的生活也许真的会实现,而最可怕的是,当绝大多数劳动者连韭菜的价值都不存在后,上层的人还会怜悯他们吗?毕竟这本该是一本长篇上说的第一章,后续如何发展未可知。不过,目前暂时是没有这个担忧的,毕竟北京还没办法折叠,上层人也是需要下层人过来做服务业的,而这种服务也绝大部分需要住在同一个生活空间内,而不是像小说里一样,基本完全时空隔绝。时空隔绝的第三空间的喜怒哀乐,疯狂愤怒,负面情绪完全影响不到上层的第一空间,而只需要负责提供服务就好,连这种服务的存在都快被机器所取代了!

北京折叠读后感6

看完《北京折叠》我是懵的,或者说混乱的。那种感觉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闻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点,好像全是重点。

老刀在烦恼糖糖上幼儿园的问题。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队的新闻。还有小镇里的实验学校。县公务员子女直接入学,就近有学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额大家摇码,剩下的名额也许就是个位数。这是一个常住人口20万左右的小镇。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万,秦天月薪是10万,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万。现实中,收入的差距,其实也有这么大,甚至更大。

阿贝和阑阑与房东争吵取暖费的事情,老刀拿出一万平息这场争吵,她们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测算一下取暖费,大概也就几百块。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钱,但在第三空间却足以让一个漂亮女孩吵得没有一点形象。想起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偏僻的村庄里,因为一块钱出了人命。

“这菜不对外,所以都不标价。”曾经“特供”这两个字在微博掀起一阵声讨的风潮。还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说,而是把近些年的新闻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个新闻回顾。小说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更让我有点分不清是虚构还是纪实。

像“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腾起遮住了脸。油炸的香味弥漫。”这是一个很有生气的生活场景,一个就在我们身边很平常的一个生活场景。看这段文字,会浮现一个很熟悉的场景。

她其实把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语言和科幻的外壳,夸张而又隐秘地展示出来。阶层隐隐显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没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经风靡网络麦子写的那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还有此文诞生三年后李纯根据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经历写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喝咖啡》。

写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可是,这在现实中只是少数。如同郝景芳笔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阑阑,像阿贝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活得“操蛋”。

“彭蠡”这个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说不会用这么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约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虫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间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后一次被抓。老刀会进入第一空间,也是他教的,他是这个折叠城市空间法则的破坏者。对于这个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来说,他就是一只蛀虫。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战胜一切的勇气,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个残酷的环境,不算险恶的人心,展示一个很残酷的世界。她说现在的现实还没有那么残酷,不希望未来发展成那样。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来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这是其实是构想中长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长篇,那是不是最后,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把老刀,也许没有新刀那么锋利,但也可以有破坏性的,特别是有虫蛀的前提下。这是我的希望。

《北京折叠》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折叠》读后感1

这位清华物理系毕业的妹子凭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今年的雨果奖(Hugo Award),这个奖项是由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简称WSFS)为纪念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设立的科幻小说奖项,该奖分量之重,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雨果奖设立以来,亚洲人第二次获奖,众所周知,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是写出《三体》的刘慈欣。

我一直很想细细的看一遍,但是各种读后感和推荐类文章就像剧透一样影响我看原文的心情。渐渐的,我通过一些读后感明白了《北京折叠》的梗概,这样一来没有特殊情况也就不用看原文了。原因是:太写实了!一点也不科幻。(流泪脸)

我从读后感中看到这两段原文: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大地的两侧重量并不均衡,为了平衡这种不均,第一空间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来换。第一空间居民也因而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引自《北京折叠》郝景芳著)

我的个人理解是:作者设计了一个略带科幻的场景,用实笔写出了人类社会的三个阶层不同的生活情况,原文第一段描述的是三个阶层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包括享受生命和阳光的时间在内的资源不均衡。

导致这种不均衡原因却被作者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原文第二段要表达的是:第一阶层人少,资源当然就多一点,不然就不平衡了。

好吧,这就是二八原则内在的本质额……也正是我没事总说的那句话:“很多事情看似不平等,其实是平等的;如果看着不平等,是因为没有看到事情的全局。怎么看到全局呢,站的高一点!”

这话放在这里,很多人读了都表示很不爽,说我真欠揍!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是有“道德”的人。大家认为我没有体会到低层人民的艰辛,站着说话不腰疼。“道德”的同情心驱使大家认为我欠揍,甚至会抛过来“五毛”的帽子扣我头上……

但是这话是在项目管理实例中,团队中有人太过自私影响到了全局或者是因为太自私了影响了他本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时候,我说出来用于协调或者激励团队成员的。

这时,同样的话,大家又都感觉说的有道理了,表示不想揍我,“道德”又驱使大家认为那个自私的人欠揍。

所以,读完《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我的感想有以下几个:

1、研究各种文字时,要有环境的概念。单纯去抠字眼,只能是小学二年前之前要做的作业,长大了就不用总去做了。

2、就当今科技发展程度来看,历史暂时没有真相,因为真相是动态客观存在,难以记录。就算是历史影像有保存下来的,也是记录了动作之类的外在信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情的内在关联是无法记录的。专家学者们为了解释清楚一些事实就无法避免要去做推测,推测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推测者本身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追求历史的真相是没有意义的,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找到规律,以史为鉴。模仿历史上成功者的表现也是要看看是否和当下的环境相适应。

3、人类社会一直都是分阶层的,大家关注的往往是物质方面的阶层。其实精神层面也分阶层(台阶层次),同样也是二八原则类似的资源分配。此观点另有文章介绍。

4、“道德”某些时候可以成为武器,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出现了各种“道德绑架”。但是少数人是利用“道德”武器用以攻击他们的敌人;大多数人,是被煽动性的文字洗了脑,转而拿过这武器,给相关的人或者无关的人无形的“道德枷锁”。这就又回到第1点了,同样文字摆在那里,读出来的意味却大不同。

以上四点跟《北京折叠》有关联吗?有的,就是我今天早上看了一篇《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想到的。难道没有关联吗?(偷笑脸)

《北京折叠》读后感2

中国有两部小说全球科幻界大奖——雨果奖,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

《三体》是科幻巨著,讲得是比较恢宏,是对宇宙间文明间碰撞的探讨。

《北京折叠》就现实的多,从一个小老百姓的生活讲起,从一个拾荒人的爸爸想要让孩子上一个好幼儿园讲起。

故事是这样的,老刀作为一个拾荒人只是日复一日的在黑夜里劳动着,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女儿糖糖上一个好的幼儿园。

可是拾荒的收入太低,不够孩子上学的钱,于是他决定冒险犯法,帮一个第二空间的人到第一空间送信,因为这三个空间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私下互相联系的,而人员非法流动就跟偷渡一样,是要受到法律的审判的`。

文中通过老刀送信,用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三个空间: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是特权阶级,他们享受阳光的时间不同,体验生活的内容不同。

当老刀从第三空间艰难的偷渡到第二空间时,他第一次发现“太阳居然是淡白色,不是黄色”,原来第三空间的人只能在黑夜生活,他们是没有权利见到真正的太阳。

这是文中第一次正面展示社会阶级不同,各自境遇不同。

紧接着,老刀听第二空间的客户,正上研一、在金融公司的实习生秦天,他眉飞色舞的谈论着自己的爱情,而老刀惊异地发现,一个二十出头的大男孩赚的钱是他这个四十八岁中年人的10倍,而老刀从来没敢奢望过爱情,一直都在忙着生存。

文中还展现了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在城市建设、人员着装等等的不同。

等老刀偷渡到第一空间时,发现这里比第二空间更好,首先震撼老刀的是生平第一次看到太阳升起。

“太阳缓缓生气,天边是深远而纯净的蓝,蓝色下沿是橙黄色,有斜向上的条状薄云。”而老刀的反应是,“站起身,向太阳的方向奔跑”、“他从来不知道太阳升起竟然如此动人”。

一个在北京活了快五十年的人,竟然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太阳,可见等级分化剥夺了人多少的权利,连享受最自然的阳光都变成奢饰品。

紧接着,老刀找到了收信的人,一个清秀的年轻女孩,这个女孩并不是秦天说的那么完美,而且即将嫁给一个长相平庸的中年男子,结婚的理由不是爱情,而是家境相仿。秦天口中的女神,不过是有着爱情幻想,却在现实生活面前退缩的小女人。

老刀又在蛰伏准备逃回第三空间时,在第一空间看到了这辈子没有见过的住宅、食物等等,也机缘巧合知道了折叠世界的秘密——第三空间的人已经被社会脚步淘汰了,他们对社会发展已经毫无意义,只是被统治阶级用另一种方式保留在第三空间,而且如果政策改变,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机器全部代替。

老刀知道这一切的时候,茫然、无助、麻木。

“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了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如果只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

当他带着偷渡回来时受伤的身体,回到第三空间时,发现房租涨了,他意识到第三空间与第一空间的差距,他知道什么是美了,可是第三空间的人不需要那样的美,他们依然挣扎在生存线上。这就是底层人的生活。

可当他看到自己的女儿糖糖时,对女儿今后生活的幻想,又支撑他继续的生存,继续的工作。

这个故事用科幻的手法,非常形象的展现了不同社会阶级的不同生活状态,这种对比是鲜明而立体的。而且文中列举了一些比较有标志性的内容,比如:空间不同看到的太阳不同,阶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

而阶级比较固化,很难有上升通道,每一次阶级的跃升除非这个人非常卓越,否则所有信息交流都是违法的,人员到其他空间的活动只能是非法偷渡,这种所谓的法律,所谓的社会管理制度,实际上是阶级森严的写照。

老刀发现,自己无力改变这些,命运都被一双无形的手所摆弄,自己是否能够生存,并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统治阶级的政策。

这篇文章没有愤世嫉俗的控诉,而是沉思、冷静的探讨,是否有一种可能、有一种出路,让第三空间的人能融入社会,而不是被遗弃。

《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9时,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继2022年刘慈欣的《三体》之后,80后中国女作家郝景芳凭《北京折叠》也获得雨果奖。

《北京折叠》读后感

很早之前就在《小说月报》上读过这部小说,当时虽然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折服,但读后感觉这更像是一部揭露当下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与刘慈欣著的《三体》和安迪·威尔著的《火星救援》这样的硬科幻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小说中提到的三个空间基本上是现实社会和环境的写照。

作者笔下的北京,城市被划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三空间处于土地的正反两端,当第一空间存在于地表时,第二、三空间则沉于地底。每过24小时,整座城市会发生翻转。翻上地表的城市开始生活运转,而被翻下去的空间里的人则进入睡眠。人为分配的不仅是空间,生活在第一空间里的五百万人能够享用连续的24时生活。而当他们陷入睡眠时,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间,则需共享这宝贵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从次日清晨6点生活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从10点工作到清晨6点,随后他们再次集体进入睡眠,地面翻转,第一空间的人们开始重新接管城市。每个空间里的人们独立生活着,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说的主线并不复杂,情节也比较平淡。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受生活在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委托,去给他爱慕的生活在第一空间的女生依言送信传情的故事。整个故事就发生在短短的一天之内,老刀经历了三个空间的旅程,最终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报酬,返回了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

小说中城市被划分为三个空间,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也可以理解为把人划分为了三个阶级,只是这种阶级划分不再是理论上的,也没有暴露出明显而激烈的冲突,而是物理层面的隔离,甚至连时间也被人为划分,像第三空间的人每天真正活着的时间只有8小时,此外就将进入强制休眠。

作者笔下不论在哪个空间的人们生活的都很正常,表现也都很温和。小说的主人公一番游历后,也并未对这个制度产生更激烈的情绪,但说实话,恰恰是这种莫名的和谐,让我读后细细思量,倍觉恐惧。

在常识中,上层阶级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对底层社会的无穷的压榨基础上的',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往往挣扎在痛苦的边缘,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当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不堪忍受后,往往会奋起反抗。但在小说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多数人已经不再必须参加劳动,机器人足以完成绝大多数工作。像老刀所在的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们,垃圾完全不需要这么多人来处理,处在第一空间的管理者们只是怕他们失业,让他们手头有事做而已。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剥削阶级通过剥削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赚取利润。而小说中像老刀之类的垃圾工们的劳动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谈不上榨取剩余价值,当然也就不存在剥削了。这样的结果更容易产生阶级的固化,造成更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小说中三个空间的划分也体现了社会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间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绝大多数是劳动艰辛收入微薄的社会最底层;第一空间则是有着优越的环境享受丰富的物质,且统管三个空间的贵族阶层;第二层是中间层。第一空间人均占有的自然空间和时间资源都最多,第三空间则拥挤不堪而且时间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间的1/3且是晚上,可以说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虽说只是一部只有短短两万多字的科幻小说,但对照当下的中国,却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北京折叠》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折叠》读后感1

相较于《三体》的影响力,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折叠》口碑却没有那么广受好评。第一次读这本小书是在郝景芳获得雨果奖之前,这次再读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平淡的故事,并不突出的情节,没有了第一次看到时那种对折叠世界的新奇感,不过这次读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间的老刀为了能让收养的女孩儿糖糖上一个好点儿的幼儿园,不惜冒着入狱的风险穿越第二空间替人去第一空间送信。原以为是权且充当帮有情人传达美意的信使,结果却着实让老刀见识了什么叫物欲横流,非但没能促成佳话,还拿了人家保密费替人隐瞒。有关吴闻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诧异,其无视第三空间的劳动人民建议新提案,而后又因接连的小错误使得原应按时的转换延迟甚至重来一次,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前提下,空间转换应该是极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碍三个空间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间的人却因这样那样的疏忽恣意控制转换时间,这样岂不是打断了另外两个空间的节奏?或许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第一空间的权势吧。第三空间的人会为一点空调费争执不下,第一空间的人却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掌握着整个北京的折叠。

《北京折叠》读后感2

这是一篇获得了雨果奖的中篇科幻小说,但是读完之后没有那么惊艳。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构想中的长篇的第一篇,但是现在还没准备好写长篇,所以暂时把《北京折叠》作为短片收入孤独深处这个集子。

《去远方》是郝景芳的第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子,太概念化,意象化。估计不好读也不符合我的口味,毕竟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需要让我能够投入进去,进入另一个想象的世界,获得满足。所以我不打算买这本书了。

郝景芳在孤独深处的前言里说了,“我会迷恋于一些抽象的意向,一辈子都在心心念念地想把那些抽象的感觉具象化,这个过程中难免对于情节有所忽略。”——我感觉她还需要平衡一下观众的阅读感受,毕竟她是满足了,把自己的感觉具象化了,可是读者可能会被转迷糊了,想发问你到底在说什么?

这个《北京折叠》也是比较抽象化的,没有多少戏剧冲突。让人思考的地方是作者的高见,并不是通过人物命运和之间的关系走向而揭示的,稍微显得有些刻意,也不够感染人心。所以那些作者想要表达的后科技时代的人类分层,下层劳动人民不再拥有价值,却也无法不给与工作的矛盾。在文中只是说这些绝大多数的人类住在第三空间,会被放入黑暗空间,让他们睡眠的时间更长,然后再找点活给他们干。看起来这样的工作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会不保,因为吴闻在会议上提议可以用全自动化来代替人工处理垃圾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付出最多,干最多活的人可能过着最低贱的生活,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折叠式的生活也许真的会实现,而最可怕的是,当绝大多数劳动者连韭菜的价值都不存在后,上层的人还会怜悯他们吗?毕竟这本该是一本长篇上说的第一章,后续如何发展未可知。不过,目前暂时是没有这个担忧的,毕竟北京还没办法折叠,上层人也是需要下层人过来做服务业的,而这种服务也绝大部分需要住在同一个生活空间内,而不是像小说里一样,基本完全时空隔绝。时空隔绝的第三空间的喜怒哀乐,疯狂愤怒,负面情绪完全影响不到上层的第一空间,而只需要负责提供服务就好,连这种服务的存在都快被机器所取代了!

《北京折叠》读后感3

在看代码改代码写代码百无聊赖的时候,看看书真是一种解脱,像是被困在黑屋子里,总算能出来透透气。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北京折叠》,很短的一部小说,要是作为科幻作品来看,还是有点不够的,最科幻之处就是北京在空间上的翻转。但是作为社会学小说来看,写的还是很精髓的。

书中没有对社会分层的批判,只有对不同层级生活状态的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种风格,不讲一点道理,而能让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叠成三个空间,第一空间500万人,享受24小时,第二空间2500万人,生活16小时,第三空间5000万人,生活8小时。小说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间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养女糖糖幼儿园学费昂贵,而自己却只能没日没夜的捡垃圾为生,实在没有余力供养糖糖,但是据小说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让糖糖上了幼儿园,对她的前途又有什么样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梦想都是伟大的,即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老刀也还是抱着希望糖糖能够学会唱歌跳舞,成为一个淑女的梦想。于是和第二空间的一个学生秦天做了一笔交易,整个故事也从这笔交易开始了。

他第一次亲吻她一下,她躲开,他又吻,最后她退无可退,就把眼睛闭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阵怜惜。

秦天喜欢上了第一空间的一个女生依言,在秦天眼里,依言就像一个天使,嘴巴小小的,莹润的,下嘴唇饱满,带着天然的粉红色,让他有上去咬一口的冲动。秦天我是很欣赏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间的人,但是说强吻就强吻。他也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策略,未来该怎么进入第一空间。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蓝图里画好了,未来是美好的,只要付出当下的努力,不是吗。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读到这里,感受到了一点,梦想是不分等级的,我喜欢老刀不顾一切要来第二空间赚钱的意志,也喜欢秦天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虽然她也是喜欢秦天的,但是在他们面前却显得那么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爱的东西,因为父亲的权威告诉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选择用谎言欺骗秦天,他们的故事结束了,留给我对他们未来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后还是和不爱的未婚夫结婚了,秦天伤透了心吧。

对小说所描述的三层空间,并没有感觉到多么新鲜,可能是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我们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间,就像现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层人物到底在做什么,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里,大家跟我有一样的生活方式。一开始对这样的分层可能有剧烈的厌恶感,共产主义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似乎就是如此,到处都可以见到金字塔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车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末尾车厢是留给苦力的,前排是留给资产阶级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这种初始状态吧,但是梦想不分等级,有梦就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得精彩。

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脸,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来没后悔将她抱来。

《北京折叠》读后感4

雨果奖又火了一本书,好多人说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但是最近这几天感觉网上的声音变得不怎么好听了,所以才想写这篇。有剧透,正在看或者打算看的朋友慎看。

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槽点和讽刺点是:作者郝景芳居然是有经济学背景的,如果她没有,大约也就罢了,但是她居然有,那里面的一个低级错误就不能忍了。这本书对经济学有一个论点,就是机器自动化会带来大批量的失业,而为了让人们不失业,所以只能压缩他们的生存时间,并且不允许代替人工。这个观点简直让我快笑死啊,举几个近现代中国的例子:纺织厂女工下岗后稍作培训就可以当饭店服务员;曾有个年代司机比县委书记赚得多,但考驾照的速度远比汽车增长速度快,赶马车的很快就学会开汽车;财务软件出现后,并没有使大量会计失业,原先会打算盘的也很快学会了打键盘。

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不会导致人力的失业,反而会促进人工技能的发展。欧洲现在为了保住失业率,所以减少了工作的时间,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路线啊!就好像美国总要求印度和中国减少燃煤,什么混蛋逻辑,美国发展的时候燃煤比我们凶多了好吗,现在你们不担任这些又脏又累的活了,你们开始从轻工业和科技方向发展了,还不让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走你们的老路了吗?一边享受着我们带来的廉价商品,一边还谴责我们污染太多,不是矛盾吗?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啊,等到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两种现象:一是人口不会再快速增长了(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啊,即使开放二胎);二是我们的劳动时间会大幅度减少。我们现在就是《雪国列车》里面人肉的永动机啊,等快速发展过去,我们也会进行高质量的短时间的工作模式。

至于有人从中看到什么社会分级的现象,我想说我们还用从科幻小说里面看社会分级吗?我们现实生活就是如此,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完全不是社会层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为我没看到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人对第三世界的压榨,反而他们很有礼貌,并且在为第三世界的人谋划。譬如那个白头发的不允许垃圾处理自动化,怕他们失业;譬如老刀受伤之后,第二世界的那个委托人还给他处理伤口,并且让他洗澡什么的。

没有任何的歧视和压榨,甚至没有轻视,我觉得我们现实的世界都做不到这么好的。那么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一件送信的小事,描述一个科幻的世界,表达一份亲情(因为老刀那么努力,是为了一个捡来的娃),就是如此。并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坏心眼。让老刀送信的人让他洗了热水澡,先给他打了定金,而委托的任务不过就是去给心爱的人送一封信;收信的那个女的,虽然有些小心思,想瞒着第二世界的那个男生,但是也是怕伤害;老葛不用说,从第三世界上来,对老刀照顾;那个白头发管事的,怕第三世界的人失业,不肯使用自动化垃圾处理,等等。虽然等级鲜明,但是没有冲突。如果不是想给自己捡来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老刀对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是不满意的。说句实话,在北京打工那些人,已经比在老家的人好太多了,你看他们衣衫褴褛的,住的环境很差,但是他们可能在家里盖着大房子,很风光。否则为什么有人前赴后继地奔向北京呢。人啊,从来都不能纵向对比的,你天天总和王健林比,那你也得能实现那一个亿的小目标吧。

书的构思很好,以小见大,喜欢这种简单的小故事。文笔一般,还需雕琢。但是也不必像网友那么苛刻,骂的一文不值。国外与我们看重的点不同,就好像《魔兽》在美国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是在中国却被热捧一样。你不一定多牛逼,人家也不一定是瞎,总有你看不到的精华。虽然我也承认《三体》的格局要大很多,文字和整体性也优秀很多,但是《北京折叠》毕竟获奖了,说明简单的小故事也有震撼的力量。为什么自己国家的作品获奖了不引以为傲还要进行批判打压呢,这还是一群读书的人做出来的事,这才是让我觉得震惊和无奈的事情。

《北京折叠》读后感5

抽了一点点时间看《北京折叠》,篇幅很短,只有两万字左右。这是一部获雨果奖的作品,作者郝景芳也因此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北京折叠》构建了三个空间的北京,可以折叠的城市,冷酷的,分级的城市。第一层空间住着当权者,第二层空间住着白领,第三层是最底层的工人。上层空间可以去下层空间,而下层空间的人则不可以穿越到上层空间。

故事从一封信说起。在一次会议上,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爱上了第一空间依言,需要给她送一封信,而老刀因为急需钱送女儿上一个好的幼儿园,接下了这笔活。

故事很平淡,但是读完又一点冷。阶层已经分开,我们何去何从?

但最后,故事回归到温馨。老刀帮助两个女孩交了房租,他看着从垃圾站抱养回来的女儿糖糖,在想,她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唱歌跳舞。

THE END。

再多说一句,和同获获雨果奖的作品——刘慈欣的《三体》来比较的话,从语言,从逻辑,从格局,从故事等等各个方面比较,这本书还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的距离啊。

《北京折叠》读后感6

很少读科幻小说,对于阅读作品的选择我一向觉得科幻意味着不真实,真实世界的纷繁复杂已经让我们应接不暇,科幻世界的虚无缥缈便如同一个疾步行走的人脚下的那颗石子,干脆踢开了事。而这部小说的名字还是吸引到我。

小说一开始就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奇幻的城市空间和生活模式。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48岁的单身垃圾工——老刀。他居住的北京分为三个空间,这三个空间在48小时轮流切换,共享这48小时。第一空间住的是社会上层人物,分割其中的24小时;第二空间住城市白领、精英阶层,占据 6小时;而第三空间,也是人最多的空间住的都是像老刀这样的底层垃圾工,他们只分割到8个小时。故事讲得就是老刀为了能赚到养女上幼儿园的费用要翻越两个空间帮别人送信的经历。

释卷后,静神凝思,对于这个作品能获得 科幻类小说的"雨果奖",我不禁有些质疑这个奖的含金量。从文笔上来说流畅却平淡,科幻创意上仅注入了一个新奇的科幻概念,换句话说,只搭建了一个科幻的框架却填满了现实。但这个作品的亮点就是披着科幻的外衣、长着现实的躯体。而这件外衣对于每位读者来说,那就是一件新衣!

聊一聊文章的亮点吧!现实版的阶级分层和固化。北京不用折叠,我们就已经找到了这三个阶级,他们各行其道,泾渭分明。文中"老刀"们的第三空间如同那些生活在城中村的底层民众,他们为生活而奔忙却获取最低的报酬和拥有最狭小的生活空间,他们是"穷一代",孩子也绝大多数会成为"穷二代","穷一代"们甚至没有能力让孩子进入这个局促逼仄的折叠空间,他们嗫嚅着:"活着,我们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阶级固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现实中作为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都几乎已被堵死。哪怕是看似最公平的高考,曾有高考作文让从"中华美食、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等词汇中选择一个写成文章介绍给外国青年。农村的孩子在家里只看到连绵的大山,背靠黄土面朝天劳动的父母,哪里骑过"共享单车"、用过"移动支付"!

秦天作为第二空间的代表,现实中应该是中关村的那些"白骨精"们。这个阶层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也可称为"中产阶级".但想要上升一个空间却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更要有那么一点儿"走了狗屎运"的运气!他们或许因为租住在某个城中村与老刀有了交集,或许依托高学历背景能跟第一空间的"白富美"谈一场渺茫无望的恋爱。

第一空间以"白发老人"为代表的规则制定者和掌控者们,他们的现实意义自不言而喻,他们丢个数据key的小失误都可以随意压榨第三空间所剩无几的剩余时间,如同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就能引发 "老刀们"生活中的海啸。

马克思曾经指出:"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文中也着重强化了经济基础对于阶级分化的重要作用,但精神层面的分化呢?文中没有提及,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精神层面有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是否可以雾霭般地流动、渗透?

再聊几句小说中的不现实的部分。第三空间的人每天只享有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的时间,到了时间要钻入"胶囊"并被空间释放出来的药物催眠四十个小时,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一个膀胱?什么意识主宰他们会乖乖进入所谓的"胶囊"?北京城外的司机可以目睹全部的折叠过程,老刀们为何不可以用八小时以外的四十小时时间到城外打工赚钱?诸如此类的漏洞,都无法细细推敲。

也粗略看过刘慈欣的《三体》,感觉科幻小说应该是那样的,有科幻的树干,更有科幻的枝桠,能在读者脑中结出丰满的科幻果实,最后可以细细咀嚼一番,但此篇没有!

《北京折叠》读后感7

折叠概念让我马上联想到我时常陪儿子看的Zack and Quack立体书动画,每翻开一页一个新的折叠世界就会立体起来,很好玩。所以一听到这个故事,就会开始把北京想象成一本立体书,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就会被翻开生活。然而,这三个不同空间却不是儿童动画的美好世界,而是残酷现实生活不平等的写照。

然而,在这样充满现实揶揄的架构下,故事的笔调却没有太沉重。种种的阶级不平等在老刀那种乐天知命的性格下,不带血的略过,就像折叠起来的邹疤,在这不断折叠的世界无声地隐藏着。

读到作者郝景芳谈及自己的创作,让我对这部小说更有感觉:“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如此努力致力于研究并消除整个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终也许一切都是徒然,就连人类历史上所有为不平等而奋斗的浴血奋战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这个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笔下那座城,在最远又最近的地方,与我四目相对。它是我内心最冷也最热的推动。”

所以,我想,科幻及批判应该都不是这部小说最终目的。而是,我们能折叠到心里的世界,在哪里?

北京折叠中的好句子聚集200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