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导入:
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介绍作家作品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
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
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3、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前文中有哪些铺垫?
(1)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为什么会是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
明确:
(1)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哀莫大于心死。把最后的一片藤叶作为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贝尔曼画的常春藤叶慰藉了这个寂寞的心灵,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子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2)铺垫:“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他们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心地善良:“可怜的小琼珊小姐”“愿意替你效劳”苏艾早已知晓但故意保密,当琼珊脱离危险,不寄希望于叶片,苏艾告诉她“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在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使得小说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再造。)
三、鉴赏人物形象
1、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从全文看,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底层人之间的真诚友爱,灵魂的高尚这一主题是由贝尔曼体现出的。只是,前文中没有用太多笔墨,而且始终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的。这也正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征。
2、讨论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
要求:圈划描写贝尔曼的语句,理解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
前文写他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暴躁,唠叨,说大话。但他的不凡举动表现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先抑后扬)
“锯齿型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的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苦难的世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四、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例句品读)
例句1:“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例句2:“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布置
1、发挥想象,补写作者隐去的那段画家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
范文:寒雨夹着雪花落个不停,贝尔曼哆嗦着蹬上了摇晃着的长梯,一边用手搪着调色板好让雨水不溅到新调的绿颜色中去,一边用干布在墙上擦出一块干燥的地方,好让画上去的颜料不散开来,雪落在他的`身上融化了,冰冷的水透入了衣服中,又湿又冷,但他却顾不了这么多,一片翠绿的常春藤叶画好了,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儿,最后他又挤了些黄色的颜料到调色板中用画笔把两种颜料和在一起,抹在叶子的边缘,这回他僵硬地笑了笑,带着一份满足,颤抖着下了长梯。——高一(五)班缪易雯
2、拓展阅读《麦琪的礼物》,隐去结尾,为它续写结尾。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我抓住欧·亨利小说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哪个人物?全文以什么来贯穿始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身上闪烁着怎样的人性光芒?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过渡到思想意义的讨论——赞美平凡人之间相濡以默的友情,赞美人性的美好。正因为人性的善良,世界的美好,才让我们对生充满了眷恋。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要激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活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这才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那片不肯凋零的绿叶,那是生命的绿叶。让我们永远记住的那一抹绿色吧!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字词整理
烘锅矮墩墩砖砌蹑手蹑脚一筹莫展唠唠叨叨绷着窗槛瞥着怒号冥冥中。
三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读课文概括本文情节结构和线索。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贝尔曼
6、本文又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
A.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特点:好郁郁不得志、酗酒成性、牢骚满腹、爱讲大话、性格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
坏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描写手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1)初见贝尔曼:(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2)再见贝尔曼:(正面描写)
[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3)重见贝尔曼:(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主题得以表现: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B.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和叶子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对琼表层是叶子顠落深层是生命的顠落。
对贝表层是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的最后作品,深层是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7、结尾艺术
(你认为小说的结尾是否意外,尾说叶子是假的,从前文能否看出来)
A小说意外的结局,出乎意料之外,以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帯泪的微笑。
B其它叶子都落了只有这叶子经历两天的同风暴,傲然挺立,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顠不动,仍旧有一常春藤叶叶子贴在墙上。
8、语言风格
(读5节感受本文的语言高风格)
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主语言,渲染剧色彩。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1、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作用: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2、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板书设计
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篇3
【文本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课文写了画家琼珊生了重病,看着窗外墙上的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掉落代表她生命的终结。老画家贝尔曼在听完苏讲述她的事情后,在暴风雨的夜里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自己却患上肺炎离开人世。课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特别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语言风趣幽默,值得玩味;主题深刻,展现小人物的人性光辉。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在前几节课上,我们在史铁生的地坛里徜徉,感悟不屈的生命,触摸这个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伟大作家的灵魂,今天我们要走出地坛,走进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笔下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来看看这一片普通的常春藤叶会带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感动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之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读完这篇文章,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面对难以逃遁的人生宿命,我们仍然需要坚强地活着,乐观开朗地活着,为了自己,为了他人。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之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课文写了画家琼珊生了重病,看着窗外墙上的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掉落代表她生命的终结。老画家贝尔曼在听完苏艾讲述她的事情后,在暴风雨的.夜里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自己却患上肺炎离开人世。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辉,善良的苏艾的热心帮助、不离不弃,贝尔曼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琼珊的伟大信念。
四、三读课文,自选式学习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习,作为自己的“小快餐”或“开胃羹”,让自己的直觉爱好得到基本满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烧烤”,因人而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后,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学生可以用“……的……”的名词性短语结构来回答,本文的题材、主题、构思、语言等都可能成为学生自选式学习的主题。
每人自主学习后,教师随机抽点每小组中的一人,向全班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习主题,作为“正餐”或“主菜”,一同展开深入的品味和细致的赏析。
共同选择学习主题时,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复论证、慎重确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向,也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提高。
(一)美丽的语言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稀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帐的跑到这条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帐也没有要到!
——“横七竖八”、“伸展”、“分裂”、“拐着弯子”“收账……”语言灵巧多变,富有张力,幽默风趣的调侃语言,第一写出了巷子的繁多、奇特,也暗示了苏艾和琼珊的经济拮据、穷困潦倒,为下文做了铺垫。
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肺炎具体化、人性化,形象地刻画了肺炎传播的肆无忌惮,捉摸不透,极富动感。
肺炎先生不是一个你们心目中行侠仗义的老的绅士。一个身子单薄,被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风刮得没有血色的弱女子,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有着红拳头的、呼吸急促的老家伙打击的对象。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肺炎具体化、形象化,写出了肺炎的肆无忌惮,也写出了琼珊正遭受着病魔的侵扰。
只见一个空荡阴暗的院子,20英尺以外还有一所砖房的空墙。一棵老极了的长春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几乎只有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用字精炼传神,刻画生动具体,有意蕴。
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外貌描写)
……他喝酒毫无节制……老贝尔曼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十分轻蔑地嗤笑这种傻呆的胡思乱想。
——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什么,”他喊道,“世界上真会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长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怪事。不,我才不给你那隐居的矿工糊涂虫当模特儿呢。你干吗让她胡思乱想?唉,可怜的琼西小姐。”
“你简直太婆婆妈妈了!”贝尔曼喊道,“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走,我和你一块去。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儿吗?老天爷,琼西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
——善良、富有同情心、关心别人
“好好护理你会成功的。现在我得去看楼下另一个病人。他的名字叫贝尔曼......听说也是个画家。也是肺炎。他年纪太大,身体又弱,病势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医院里,让他更舒服一点。”(侧面描写)
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
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平凡甚至有的讨厌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火热的爱心。
(二)出人意料的结尾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小说结尾通过苏艾的交代,给读者留下了可以想象的情节空白,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这样的结尾可以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请大家讨论一下,这样的结尾有它的合理性吗?在前文的叙述中我们能否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教师的基本理解是:老贝尔曼有一颗善良的心,他自认为是他们的看家狗,把苏艾和琼珊当作自己的亲人甚至是女儿,所以他画了这片救人的叶子;他常年酗酒,画叶子那晚风雨交加,肺炎肆虐流行,为他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三)意蕴丰富的主题
小说描写了三位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真情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可贵的品德,展现了温情的人性。苏艾和琼珊间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纯真友谊,贝尔曼在落魄中对人真诚的关怀和爱,琼珊坚定的信念。
(四)精巧的构思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在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和学生探讨这篇小说的题目曾经有不同的变体,比如《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为什么课文要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呢?
教师的基本理解是从情节上来看,常春藤叶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他是一个人生命的寄托,同时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奉献,这片叶子也是贝尔曼生命的杰作。例外,常春藤叶象征着朝气和活力,给人以蓬勃和生机之感。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第三天,天刚亮的时候,琼珊病情好转;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接着小说补叙交代“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由来。小说把琼珊的故事放在幕前,贝尔曼的故事放在了幕后,前台的人物被幕后的人物推动,这样的剪辑处理使故事更加简洁、紧凑、明快,从而有了更为宽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六、五读课文,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人们常常评价欧亨利的小说:“含泪的微笑。”一篇经典的作品总会给我们很多的人生感悟。我们谁也不可避免会陷入人生的困境,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典的文章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过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外面世界的丰富和精彩。今天,我向同学们推荐欧亨利的两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再来体会戏剧性结尾的艺术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学习方式】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内容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三)课外练习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
一、温故知新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掌握了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
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国籍、称号
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二、分析人物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
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
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出示“时间、病情”表。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简析琼珊 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
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
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却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
详析贝尔曼
全文对贝尔曼有3次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A、正面描写(实写)
外貌描写:外表丑陋、生活窘迫、性格暴躁、失意、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 )……
B、正面描写(实写)
语言描写: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C、侧面描写(虚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人格的升华、形象逆转)
归纳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执着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写作指导 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生动形象,侧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间(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3)认为苏艾是主人公
基本上应该没有,若有加以引导
苏艾的特点:友善(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3、三个人物的共同点
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爱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4、分析主人公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三、写作特色
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没有直接描写,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2、这种结局就是——(欧·亨利式结尾法),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这一片叶子是假的,前文有没有伏笔?怎样体现它的情理之中的?
(1)常青藤依附在砖墙上,为日后贝尔曼作画提供可能。
(2)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以假乱真提供可能。
(3)贝尔曼一直关心两位女孩,为他的行为提供依据。
(4)还有书中的5处
4、欧亨利的语言艺术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宽慰的,是“带泪的微笑”。课后自己去品读,感受其语言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侯银匠》分析小说的主人公
2、《麦琪的礼物》 感受“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 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
(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3.从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课下作业:
1、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2、 试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并排练演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4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能很多同学一些文章评论听说过“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
(一)学生阅读文章,复述故事梗概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文章,看完之后能不能按照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
明确: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二)赏析构思
1、师: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样一个结局深深打动了我们。
2、师: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同学们觉得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项链》同样也是在最后来了一个情节的逆转: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有力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爱慕虚荣。
启示:我们从两篇文章的结局的方式上应该会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 (结局出人意料)
3、 师:你觉得小说安排贝尔曼死去合理吗?作者在安排贝尔曼去世前,前文有哪些交代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理由。
明确:
①他是老人年纪60开外
②常年酗酒他喝松子酒总是过量
③身体不好充血的眼睛总是迎风流泪
④环境恶劣那晚天气总是风雨交加的
⑤这个地区肺炎流行,很多人因此生病了
我们能够看出来,出人意料的结局不是突然的,不是捏造的,而是有很多的铺垫的,是暗藏机关的。
我们同样与《项链》作比较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1)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2)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3)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启示:所以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在对情节的处理上要注意前后的照应铺垫,让故事经得起推敲。 (文中暗藏机关)
4、 师:小说一开篇就将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万念俱灰的琼珊推到读者面前,医生断言与苏的悲伤,琼珊的万念俱灰使人对琼珊的生已不再抱有希望,而此时小说的情节陡然一转:经过漫长一夜风雨的吹打居然还有一片藤叶挂在藤枝上,琼珊一天天好起来,读者也如释负重。不料情节再生波澜,再次在读者心灵上引起撞击:贝尔曼先生患肺炎去世了;更令读者感到意外的是墙上那一片藤叶竟是假的,是贝尔门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那个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用自己的生命画出的杰作。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我们再来看一下《项链》这篇文章,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文章也是曲折不断。“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引人入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学会一波三折,写出事情的波澜。 (事情一波三折)
a) 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师:小说在文章的构思上独具匠心,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主人公贝尔曼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找出集中写贝尔曼的三次。
明确:初见贝尔曼: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 酗酒成性 爱讲大话 牢骚满腹
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语言描写 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可恶的叶子”、“可怜的琼珊”、“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再现贝尔曼:侧面描写 苏艾的转述
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归纳:外表平凡性格有点讨人厌但却有爱心甚至自我牺牲的老画家
启示:在我们的学生习作中人物的塑造往往好人无缺点,坏人无优点,人物形显得单一、呆板,而在这里贝尔曼的外表和内在形成了反差,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也显得更真实,也更能打动读者。 (外表与内在的反差)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
乐学善思办法
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和体味欧·亨利短小说意外的结局的特点。本课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问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生命本质的认识高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而那些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最伟大的赞美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小说。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
2.小组内读文,交流,汇报。
(1)在别的叶子都飘落的情况下,他仍然长在那;
(2)对于琼珊来说,那片叶子是她同人世间的唯一联系;
(3)对贝尔曼来说,那片叶子是他的绝笔,是他的临终杰作。
3.指名读出琼珊关于最后一片叶子的语句,谈感受。这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读出了琼珊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这一切被前来探望的贝尔曼知道了,出示句子:“听了琼山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的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贝尔曼做了什么?指名读出语句。老师板书。
4.分角色读最后一段,(旁白、苏艾)出示句子“后来,他们在……颜料”过渡:作者并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叶子,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想象:老贝尔曼是如何画的叶子?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情景描写。
5.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支柱。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修鞋姑娘》一课也采用了这样的描写方法。小组内学习:
画出对修鞋姑娘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修鞋姑娘具有什么品质。
四、板书设计: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生病---病危进医院---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
一. 教学目的
1. 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 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 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 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 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作者简介
欧 ·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 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号 冥冥中
三 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读课文概括本文情节结构和线索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 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这天夜里: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
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4、(51—55)结局 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
贝尔曼
6、本文又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
A.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特点: 好 郁郁不得志、酗酒成性、牢骚满腹、爱讲大话、性格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
坏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描写手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1)初见贝尔曼:(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2)再见贝尔曼:(正面描写)
[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3)重见贝尔曼:(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主题得以表现: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B. 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和叶子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对琼 表层是叶子顠落深层是生命的顠落
对贝 表层是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的最后作品,深层是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7、结尾艺术
(你认为小说的结尾是否意外,尾说叶子是假的,从前文能否看出来)
A小说意外的结局,出乎意料之外,以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帯泪的微笑。
B 其它叶子都 落了只有这叶子经历两天的同风暴,傲然挺立,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顠不动,
仍旧有一常春藤叶叶子贴在墙上
8、语言风格
(读5节感受本文的语言高风格)
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主语言,渲染剧色彩,
三. 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1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作用: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2
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 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曼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学习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 ,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作者简介
欧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三、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号 冥冥中
四、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一(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二(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三(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四(51—55)结局: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五、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六、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3.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4.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概括欧·亨利式结尾)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人物分析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作为主人公,文中仅有两处集中写贝尔曼先生,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特点: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具有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作用: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六、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七、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曼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8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着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附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读一读理情节
1、请生复述情节。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议一议析主题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叶子在全文中的作用,可从它对琼珊和贝尔曼两方面的作用或意义来分析。(2)必须结合文章语句回答,
2、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确定本文的主人公。(2)从刻画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中见性格,性格中体现主题。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句。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我认为,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生齐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生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生读课文第52节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从结构安排入手谈谈对主题理解。
引导(1)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省略了什么情节,为什么?
四、学一学谈启示
1、贝尔曼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渺小而伟大,平凡却崇高,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颠。——白芳礼
1987年,白老先生在家乡吃惊地发现,村里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这一晚,他一夜没合眼。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今年9月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享年93岁
他是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大家捐助给他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最后一次奉献。”他就是享有“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五、作业
1、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谈谈作者语言的风格。
2、试学习作者语言风格来想象贝儿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9
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 矮墩墩(dūn) 砖砌(qì) 昵( nì )称
蹑(niè)手蹑脚 苔藓(xin) 气吁吁(xū) 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 一幢(zhuàng)楼 撒(sā)手 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 瞥(piē)见 掺(chān)假 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
谜底
四、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0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结
果,师进行精彩点评。)
1、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教师点评:艺术的天地里有无穷的创造力,精神的奉献更是无价的财富。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他将五彩斑斓凝聚成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3、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可从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和出现后琼珊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来考虑。)
明确:
第一问,是杰作:(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第二问,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琼珊
处境——肺炎重击命悬一线
心境——灰心绝望数叶等死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出现后:琼珊
处境—鸡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看煮东西
心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永不凋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活着是多么的美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拥有信念,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曾经有位女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霍金">霍金先生,难道您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一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是的,霍金不过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梦想还在、希望还在,生命便无所谓悲哀,叩亮希望之灯,便能活出人生精彩。
4、 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当堂练习(学生完成并展示,师进行点评并指导片段写作的方法)
指导写作:
1、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人物有了,还要有具体的环境和情节。
2、要有细节描写,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婴儿的哭声是他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和琼珊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并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六、作业布置: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藤叶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本堂课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文本为基础,紧扣文本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一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张,可将“拓展延伸”部分作为作业处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探讨情节特点,设计以下问题: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
(3)、“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启发:“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琼珊的关系;为什么琼珊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贝尔曼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起到情节线索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3、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
(四)文本引申: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贝尔曼这样的人和事很多,谈谈你所知道的。
事例展示:20xx年“中国骄傲”获奖人物
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
在洪水到来之前亲自挨家挨户撤离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夺去生命的好乡长——牛江涛。
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两名战士。
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而无私付出的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死犹生。
2、布置作业:
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自己能绝处逢生是以牺牲老贝尔曼为代价,生命是如此地来之不易,那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她再面临绝境时,她会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发挥想象写一段心理描写。
倡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永不言弃。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学习方式】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内容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三)课外练习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能很多同学一些文章评论听说过“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
(一)学生阅读文章,复述故事梗概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文章,看完之后能不能按照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
明确: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二)赏析构思
1、师: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样一个结局深深打动了我们。
2、师: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同学们觉得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项链》同样也是在最后来了一个情节的逆转: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有力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爱慕虚荣。
启示:我们从两篇文章的结局的方式上应该会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 (结局出人意料)
3、 师:你觉得小说安排贝尔曼死去合理吗?作者在安排贝尔曼去世前,前文有哪些交代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理由。
明确:
①他是老人年纪60开外
②常年酗酒他喝松子酒总是过量
③身体不好充血的眼睛总是迎风流泪
④环境恶劣那晚天气总是风雨交加的
⑤这个地区肺炎流行,很多人因此生病了
我们能够看出来,出人意料的结局不是突然的,不是捏造的,而是有很多的铺垫的,是暗藏机关的。
我们同样与《项链》作比较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1)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2)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3)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启示:所以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在对情节的处理上要注意前后的照应铺垫,让故事经得起推敲。 (文中暗藏机关)
4、 师:小说一开篇就将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万念俱灰的琼珊推到读者面前,医生断言与苏的悲伤,琼珊的万念俱灰使人对琼珊的生已不再抱有希望,而此时小说的情节陡然一转:经过漫长一夜风雨的吹打居然还有一片藤叶挂在藤枝上,琼珊一天天好起来,读者也如释负重。不料情节再生波澜,再次在读者心灵上引起撞击:贝尔曼先生患肺炎去世了;更令读者感到意外的是墙上那一片藤叶竟是假的,是贝尔门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那个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用自己的生命画出的杰作。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我们再来看一下《项链》这篇文章,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文章也是曲折不断。“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引人入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学会一波三折,写出事情的波澜。 (事情一波三折)
a) 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师:小说在文章的构思上独具匠心,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主人公贝尔曼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找出集中写贝尔曼的三次。
明确:初见贝尔曼: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 酗酒成性 爱讲大话 牢骚满腹
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语言描写 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可恶的叶子”、“可怜的琼珊”、“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再现贝尔曼:侧面描写 苏艾的转述
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归纳:外表平凡性格有点讨人厌但却有爱心甚至自我牺牲的老画家
启示:在我们的学生习作中人物的塑造往往好人无缺点,坏人无优点,人物形显得单一、呆板,而在这里贝尔曼的外表和内在形成了反差,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也显得更真实,也更能打动读者。 (外表与内在的反差)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学习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 ,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作者简介
欧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三、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号 冥冥中
四、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一(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二(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三(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四(51—55)结局: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五、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六、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3.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4.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概括欧·亨利式结尾)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人物分析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作为主人公,文中仅有两处集中写贝尔曼先生,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特点: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具有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作用: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六、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七、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曼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探讨情节特点,设计以下问题: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
(3)、“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启发:“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琼珊的关系;为什么琼珊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贝尔曼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起到情节线索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3、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
(四)文本引申: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贝尔曼这样的人和事很多,谈谈你所知道的。
事例展示:20xx年“中国骄傲”获奖人物
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
在洪水到来之前亲自挨家挨户撤离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夺去生命的好乡长——牛江涛。
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两名战士。
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而无私付出的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死犹生。
2、布置作业:
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自己能绝处逢生是以牺牲老贝尔曼为代价,生命是如此地来之不易,那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她再面临绝境时,她会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发挥想象写一段心理描写。
倡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永不言弃。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5
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 矮墩墩(dūn) 砖砌(qì) 昵( nì )称
蹑(niè)手蹑脚 苔藓(xin) 气吁吁(xū) 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 一幢(zhuàng)楼 撒(sā)手 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 瞥(piē)见 掺(chān)假 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
谜底
四、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0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结
果,师进行精彩点评。)
1、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教师点评:艺术的天地里有无穷的创造力,精神的奉献更是无价的财富。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他将五彩斑斓凝聚成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3、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可从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和出现后琼珊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来考虑。)
明确:
第一问,是杰作:(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第二问,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琼珊
处境——肺炎重击命悬一线
心境——灰心绝望数叶等死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出现后:琼珊
处境—鸡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看煮东西
心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永不凋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活着是多么的美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拥有信念,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曾经有位女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霍金">霍金先生,难道您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一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是的,霍金不过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梦想还在、希望还在,生命便无所谓悲哀,叩亮希望之灯,便能活出人生精彩。
4、 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当堂练习(学生完成并展示,师进行点评并指导片段写作的方法)
指导写作:
1、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人物有了,还要有具体的环境和情节。
2、要有细节描写,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婴儿的哭声是他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和琼珊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并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六、作业布置: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藤叶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本堂课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文本为基础,紧扣文本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一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张,可将“拓展延伸”部分作为作业处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
【 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导入:
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介绍作家作品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
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
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3、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前文中有哪些铺垫?
(1) 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 为什么会是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
明确:
( 1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哀莫大于心死。把最后的一片藤叶作为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贝尔曼画的常春藤叶慰藉了这个寂寞的心灵,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子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 2 )铺垫:“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他们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心地善良:“可怜的小琼珊小姐”“愿意替你效劳” 苏艾早已知晓但故意保密,当琼珊脱离危险,不寄希望于叶片,苏艾告诉她“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在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使得小说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再造)
三、鉴赏人物形象
1 、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从全文看,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底层人之间的真诚友爱,灵魂的高尚这一主题是由贝尔曼体现出的。只是,前文中没有用太多笔墨,而且始终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的。这也正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征。
2 、讨论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
要求:圈划描写贝尔曼的语句,理解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
前文写他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暴躁,唠叨,说大话。但他的不凡举动表现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先抑后扬)
“锯齿型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的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苦难的世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四、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例句品读)
例句 1 :“到了 11 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例句 2 :“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布置
1、发挥想象,补写作者隐去的那段画家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
范文:寒雨夹着雪花落个不停,贝尔曼哆嗦着蹬上了摇晃着的长梯,一边用手搪着调色板好让雨水不溅到新调的绿颜色中去,一边用干布在墙上擦出一块干燥的地方,好让画上去的颜料不散开来,雪落在他的身上融化了,冰冷的水透入了衣服中,又湿又冷,但他却顾不了这么多,一片翠绿的常春藤叶画好了,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儿,最后他又挤了些黄色的颜料到调色板中用画笔把两种颜料和在一起,抹在叶子的边缘,这回他僵硬地笑了笑,带着一份满足,颤抖着下了长梯。
2、拓展阅读《麦琪的礼物》,隐去结尾,为它续写结尾。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 教学反思 】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我抓住欧·亨利小说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哪个人物?全文以什么来贯穿始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身上闪烁着怎样的人性光芒?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过渡到思想意义的讨论——赞美平凡人之间相濡以默的友情,赞美人性的美好。正因为人性的善良,世界的美好,才让我们对生充满了眷恋。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 要激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活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这才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那片不肯凋零的绿叶,那是生命的绿叶。让我们永远记住的那一抹绿色吧!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
一. 教学目的
1. 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 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 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 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 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作者简介
欧 ·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 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号 冥冥中
三 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读课文概括本文情节结构和线索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 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这天夜里: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
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4、(51—55)结局 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
贝尔曼
6、本文又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
A.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特点: 好 郁郁不得志、酗酒成性、牢骚满腹、爱讲大话、性格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
坏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描写手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1)初见贝尔曼:(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2)再见贝尔曼:(正面描写)
[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3)重见贝尔曼:(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主题得以表现: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B. 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和叶子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对琼 表层是叶子顠落深层是生命的顠落
对贝 表层是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的最后作品,深层是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7、结尾艺术
(你认为小说的结尾是否意外,尾说叶子是假的,从前文能否看出来)
A小说意外的结局,出乎意料之外,以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帯泪的微笑。
B 其它叶子都 落了只有这叶子经历两天的同风暴,傲然挺立,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顠不动,
仍旧有一常春藤叶叶子贴在墙上
8、语言风格
(读5节感受本文的语言高风格)
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主语言,渲染剧色彩,
三. 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1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作用: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2
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 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曼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8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补写贝尔曼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体会结尾的高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投学习目标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中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否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不同的学生复述补充后投影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情节都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学生用文字描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要求从语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评),从而掀起一个高潮。
教师总结:
教师包含深情地概括,尽量在语言上、情绪上感染学生:
五、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 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
(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3.从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课下作业:
1、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2、 试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并排练演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着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附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读一读理情节
1、请生复述情节。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议一议析主题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叶子在全文中的作用,可从它对琼珊和贝尔曼两方面的作用或意义来分析。(2)必须结合文章语句回答,
2、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确定本文的主人公。(2)从刻画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中见性格,性格中体现主题。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句。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我认为,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生齐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生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生读课文第52节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从结构安排入手谈谈对主题理解。
引导(1)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省略了什么情节,为什么?
四、学一学谈启示
1、贝尔曼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渺小而伟大,平凡却崇高,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颠。——白芳礼
1987年,白老先生在家乡吃惊地发现,村里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这一晚,他一夜没合眼。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今年9月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享年93岁
他是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大家捐助给他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最后一次奉献。”他就是享有“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五、作业
1、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谈谈作者语言的风格。
2、试学习作者语言风格来想象贝儿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