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普洱茶的句子
赞美普洱茶的句子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
那杯中的自然灵物,向我们传递着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和信息。
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约上三五知己,泡上一壶好茶,人生的幸福、美好和快乐,莫过于此。
来吧,让我们静下心来,放下烦恼,放下苦愁,一起来品茶吧
关于普洱茶的优美的句子,急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那杯中的自然灵物,向我们传递着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和信息。
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约上三五知己,泡上一壶好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莫过于此。
,让我们静下心来,放下烦恼,放下苦愁,一起来品茶吧
形容普洱茶的优美句子
雾锁千树茶,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
那杯中的自然灵向我递着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和信息。
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约上三五知己,泡上一壶好茶,人生的幸福、美好和快乐,莫过于此。
来吧,让我们静下心来,放下烦恼,放下苦愁,一起来品茶吧
十大名茶叶是那十种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茶叶品源丰富,各具特色。
西井、冻顶乌龙茶、黄山毛峰、春、平水珠茶、安溪铁观音、祁红、婺绿、滇红、大红袍为中国的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 西湖美景、龙井名茶,早已名扬天下。
游览西湖,品饮龙井茶,是旅游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
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
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
龙井茶优异的品质是精细的采制工艺所形成的。
采摘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
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
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
品饮龙井茶,宜用玻璃杯冲泡,3克茶叶加200毫升80℃左右的热水,冲泡3—5分钟后,就可闻香、观色、品味了。
西湖龙井茶,过去按产地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
“狮”字号为龙井狮峰一带所产, “龙”字号为龙井、 翁家山一带所产,“云”字号为云栖、五云山一带所产,“虎”字号为虎跑一带所产,“梅”字号为梅家坞一带所产。
其中公认狮峰所产者香味品质最佳。
冻顶乌龙茶 冻顶乌龙茶是台湾所产乌龙茶的一种,台湾生产的乌龙茶依据发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轻度发酵茶(约20%)、中度发酵茶(约40%)和重度发酵茶(约70%)之分。
轻度发酵茶似绿茶,具有清香;重度发酵茶似红茶,具有甜香;中度发酵茶清香较浓烈。
冻顶乌龙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主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
冻顶产茶历史悠久,据《台湾通史》称: 台湾产茶,其来已久,旧志称水沙连(今南投县埔里、日月潭、水里、竹山等地)社茶,色如松罗,能避瘴祛暑。
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冻顶为佳,惟所出无多。
又据传说,清咸丰五年(1855年),南投鹿谷乡村民林凤池,往福建考试读书,还乡时带回武夷乌龙茶苗36株种于冻顶山等地,逐渐发展成当今的冻顶茶园。
冻顶山是凤凰山的支脉, 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岗上,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蹦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山顶,故称此山为“冻顶”。
冻顶山上栽种了青心乌龙茶等茶树良种,山高林密土质好,茶树生长茂盛。
冻顶乌龙茶是台湾包种茶的一种,所谓“包种茶”,其名源于福建安溪,当地茶店售茶均用两张方形毛边纸盛放,内外相衬,放入茶叶4两,包成长方形四方包,包外盖有茶行的唛头,然后按包出售,称之为“包种”。
台湾包种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亦称“清香乌龙茶”。
包种茶按外形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条形包种茶, 以“文山包种茶”为代表;另一类是半球形包种茶,以“冻顶乌龙茶”为代表。
素有“北文山、南冻顶”之美誉。
冻顶乌龙茶的采制工艺十分讲究,采摘青心乌龙等良种芽叶,经晒青、凉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复的团揉(包揉)、复烘、再焙火而制成。
冻顶乌龙茶的品质特点为: 外形卷曲呈半球形,色泽墨绿油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高,有花香略带焦糖香,滋味甘醇浓厚,耐冲泡。
冻顶乌龙茶品质优异,历来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畅销台湾、港澳、东南亚等地,近年来中国内地一些茶艺馆也时髦饮用冻顶乌龙茶。
黄山毛峰 黄山座落在安徽歙县、太平、休宁、黔县之间,巍峨奇特的山峰,苍劲多姿的劲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涛起伏的云海,号称黄山“四绝”,引人入胜。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把黄山推为我国名山之冠,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言。
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400余年前就相当著名。
《黄山志》称: “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
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
《徽州府志》记载: “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
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创制,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岗村、充川等的品质最好。
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采摘1芽1叶初展芽叶,其他级别采1芽1、2叶或1芽2、3叶芽叶。
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
经过轻度摊放后进行高温杀青、理条炒制、烘焙而制成。
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黄金。
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
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毛峰的品饮,冲泡时水温也以80℃左右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续水冲泡2—3次。
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
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
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 改定名为“碧螺春”。
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 “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煞人香。
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云。
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
已卯岁(1699年),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
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
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和西山,是风景旅游胜地,西山岛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避暑胜地。
山上的林屋洞又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还有海登法师练功处石公山等十大景点。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果木茶树间作成园,生长茂盛。
碧螺春采制工艺精细,采摘1芽1叶的初展芽叶为原料,采回后经拣剔去杂,再经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
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
品尝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叶,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芽叶稍展开后,续加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闻香、观色、品评。
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香气扑鼻而来,品饮过后,鲜爽怡人。
平水珠茶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独特产品,其产区包括浙江的绍兴、诸暨、嵊州、新昌、萧山、上虞、余姚、天台、鄞县、奉化、东阳等县。
整个产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环抱,境内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名胜众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浙江省茶叶的主产区。
平水是浙江绍兴东南的一个著名集镇,历史上很早就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各县所产珠茶,过去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
因此,浙江所产的珠茶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以“平水珠茶”称著。
这一地区历史上就出产过不少名茶,如会稽的“日铸茶”、山阴的“卧龙茶”、诸暨的“石笕岭茶”、余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
据说,珠茶是由日铸茶演变而来。
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称:“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
日铸茶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
日铸茶产于绍兴东南会稽山脉的日铸岭,相传古时欧冶子于此铸五剑,其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朝暮常有日,产茶奇绝,故谓之日铸茶。
宋代起日铸茶就列为贡品,不少文人墨客也为此吟诗赞赏。
日铸茶细采精制,明代闻龙《茶笺》中就对日铸茶的采制作过详尽的记述: 茶初采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唯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罗法也。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扇,以去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锅,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待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锅文火炒干入焙,并揉到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现代珠茶的采制与上述的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
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现在已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
平水珠茶,也称圆茶。
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
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珠茶的另一特点是经久耐泡。
珠茶出口欧洲和非洲不少国家,有稳定的市场,深受消费者的信赖。
安溪铁观音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
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
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
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
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
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特别,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 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 俗称“开面采”,是指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驻芽时采摘。
采来的鲜叶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滚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
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 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
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
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品饮铁观音茶,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
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
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祁红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
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
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
祁门一带历史上很早就盛产绿茶,从事茶业者人数众多,唐咸通三年(862年), 司马途《祁门县新修阊江溪记》称: 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祁之茗,色黄而香”。
祁门在清光绪以前并不生产红茶。
据传,光绪元年(1875年),有个黟县人叫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因羡福建红茶(闽红)畅销利厚,想就地试产红茶,于是在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获得成功。
次年就到祁门县的历口、闪里设立分茶庄,始制祁红成功。
与此同时,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绿改红”,设立“日顺茶厂”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
从此“祁红”不断扩大生产,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
祁红产区,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云雾多,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
祁红采制工艺精细,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
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
高档祁红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
祁红的这种特有的香味,被国外不少消费者称之为“祁门香”。
祁红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之为“高档红茶”,特别是在英国伦敦市场上,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人争相竞购,他们认为“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
祁红茶宜于清饮,但也适于加奶加糖调和饮用。
祁红在英国受到了皇家贵族的宠爱,赞美祁红是“群芳最”。
婺绿 婺绿是指江西婺源的绿茶,婺源建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后一直属于徽州(上溯属歙州、新安郡)管辖, 至1934年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又重划回安徽省,1949年复划归江西省至今。
因此,婺源绿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制加工统称“屯绿”出口。
江西省婺源县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群山逶迤,烟云缭绕,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很适宜于茶树的生长。
早在唐代就是一个“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素有“茶乡”之称。
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
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中记载:“徽属产茶以婺源为最,每年约销洋庄三万数千引”(一引为50公斤)。
1937年,朱美予《中国茶业》中称:“皖南产茶区,六县中婺源面积之大,产量之多,推为第一”。
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中赞道:“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
“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为婺源绿茶之特色。
宋代,“婺源谢源茶”是全国六大名茶绝品之一。
明代嘉靖年间,灵山的“天竹峰茶”被列为贡品。
清朝,婺源绿茶以“屯绿”品牌出口获得盛誉。
尤其是婺源东乡的“四大名家”茶更为出名,它们是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济溪上坦园茶。
当时与婺源“四大名家”同时有名的还有祁门东乡的“四大名家”、休宁的“四大名家”。
婺绿(屯绿)采摘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
经杀青、揉捻、炒干制成毛茶,再经精制后制成精制茶(眉茶),花色有珍眉、贡熙、秀眉、特针、雨茶、绿茶片等。
婺绿(屯绿)成品茶以珍眉为例,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灰绿光润, 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熟栗香高长鲜爽,滋味浓醇回甘。
婺绿(屯绿)是我国出口眉茶拳头产品,主销摩络哥、阿尔及利亚、马里、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滇红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
滇红工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香气高醇,滋味浓厚。
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成功。
据《顺宁县志》 记载: “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产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 (今凤庆茶厂),筹建与试制同时并进”。
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西双版纳勐海等地也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云南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普洱茶就已大量生产,至今普洱沱茶、饼茶、方茶、紧茶仍有相当数量的生产与销售。
云南是古茶树分布最多的地方,树龄千年以上、树高数十米的大茶树仍有不少数量。
从这些大茶树演化选育出的云南大叶种是制造红茶的优良品种,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强,芽叶肥壮,茸毛多,制造出红茶,金黄毫多而显露,滋味浓醇鲜爽,是我国出口红茶的姣姣者。
滇红产区主要是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红河6个地州的20多个县。
滇红工夫茶采摘1芽2、3叶的芽叶作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制成;滇红碎茶是经萎凋、揉切、发酵、干燥而制成。
工夫茶是条形茶,红碎茶是颗粒型碎茶。
前者滋味醇和,后者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
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主销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各国和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内销全国各大城市。
滇红的品饮多以加糖加奶调和饮用为主,加奶后的香气滋味依然浓烈。
冲泡后的滇红茶汤红艳明亮,高档滇红,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
滇红工夫茶中,品质最优的是“滇红特级礼茶”,以1芽1叶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条索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多而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
最适宜作高级礼品。
大红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
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
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水芯普洱茶
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 董”,是越陈越醇的独特茶 类,“可饮、可藏”是普洱茶的双重特点。
“价比黄金贵”,是时间换来的效益,是一种隐形资产,也是一种保险的投资。
此外,普洱茶的收藏价值,其原料和产地远比年限更加重要。
普洱茶的茶源是茶质的保障,对于外界盛传的“普洱茶越陈越好”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普洱茶的优劣,年限是一个标准,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年限越长越好,毕竟多年前的存货并不多,所以只追求年限就容易上当受骗.此次8月1号华人文化上线的“水芯普洱茶”,是经由日光晒青、古法精制而成的一款高端水芯普洱茶品。
登陆华人文化商品发售平台后,更多的消费投资者能够直接购买和品尝到纯正的水芯普洱, 同时还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的资源, 通过产品的深度流通转卖获利,从而充分挖掘水芯普洱茶独特的消费属性与金融属性。
一举通过跨界融合、整合分享,将其收藏投资价值与互联网金融创新完美融合,进一步推动普洱产业升级发展。
普洱茶的种类和效用
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26日在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提醒大家,现在不光是市场,就连一些书籍、甚至是博物馆也有弄错的时候,其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要想减少受骗的可能,首先应从历史角度搞清一些关于普洱茶的常识。
市场上经常会遇见作为40年代产品出售的中茶商标红印圆茶。
但事实上,中茶牌商标是1951年12月才在北京注册的。
市场上出现了1980年出产的班禅紧茶。
而班禅是1986年才到云南下关茶厂视察的,因此不可能有1980年的班禅紧茶。
市场上所谓1970-1980年的凤凰沱茶,标明是南涧茶厂出产的。
其实南涧茶厂是80年代才成立的。
有些地方出售1957年出厂的云南普洱砖茶。
事实上,云南到1977年才开始生产这种茶,标号只有7581、7811两个,而且从未在包装上印过标号。
有些号称1967年出厂,或是文革期间出厂的,也不可信。
市场出售的号称50年代生产的铁饼。
其实这种茶是1972年才出了第一批。
一博物馆在银毫沱茶下标明的牌子是1973-1977。
其实银毫沱茶是87年以后才生产的…… 邹家驹说,连博物馆的资料都有错误,可见进行普洱茶的历史研究很有必要的。
现在的造假方式很多,有人用茶水泡过包装纸后晒干,就'制造'出了年代。
他说,云南茶叶界正酝酿编写一部《云南普洱茶史》,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普洱茶,也为普洱茶的发展扫清障碍。
中国的饮茶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所以,最饮茶真趣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
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
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
下面,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
一、汉族的清饮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
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
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
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
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
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龙井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
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
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
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
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
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满即可。
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
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
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
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
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
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
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
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
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
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
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
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
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3.成都盖碗茶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
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
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用量通常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
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
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4.昆明九道茶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
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
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
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5.羊城早市茶早市茶,又称早茶,多见于中国大中城市,其中历史最久,影响最深的是羊城广州,他们无论在早晨上工前,还是在工余后,抑或是朋友聚议,总爱去茶楼,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美?quot;一盅两件,如此品茶尝点,润喉充饥,风味横生。
广州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为讲究,饮早茶的风气也最盛,由于饮早茶是喝茶佐点,因此当地称饮早茶谓吃早茶。
6.北京的大碗茶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
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迩遐,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习命名的。
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好生自然。
这种清茶较粗犷,颇有野味,但它随意,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张条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摊或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解渴小憩。
大碗茶由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自然受到人们的称道。
即便是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饮茶方式。
7.藏族酥油茶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在居住。
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
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
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
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
制作时,先将紧压茶打碎加水在壶中煎煮20-30分钟,再滤去茶渣,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
同时,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
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根据藏族经验,当抽打时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料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家中少有客人进门。
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独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宾客的珍贵礼仪。
又由于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
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备有一口特大的茶锅,通常可容茶数担,遇上节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至今仍随处可见。
8.维吾尔族的香茶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主食面粉,最常见的是用小麦面烤制的馕,色黄,又香又脆,形若圆饼,进食时,总喜与香茶伴食,平日也爱喝香茶。
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
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
通常制作香茶时,应先将茯砖茶敲碎成小块状。
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满加热,当水刚沸腾时,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约5分钟时,则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经轻轻搅拌,经3-5分钟即成。
为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茶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网,以免茶汤中带渣。
南疆维吾尔族老乡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馕,一边喝茶,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把它看成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还不如把它说成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作菜之举。
9.回族的刮碗子茶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
回族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
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比。
所以,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
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
它有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
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
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宝茶。
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
一般说来,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经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
大抵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10.蒙古族的咸奶茶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
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
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
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
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
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
制作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
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
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
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
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
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
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
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
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
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
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11.侗族、瑶族的打油茶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
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
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
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
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
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
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
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12.土家族的擂茶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
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
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
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今制作擂茶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
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
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习惯。
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
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
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茶情趣。
13.白族的三道茶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
制作时,先将水烧开。
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
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
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
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它告诫人们,凡事要?quot;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14.哈萨克族的奶茶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
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喝茶用的大茶碗。
煮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
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
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
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
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
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
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
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感到喝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于当地牧民。
15.苗族的八宝油茶汤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
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
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为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
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得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
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
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佐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汤时,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彬彬有礼地敬奉客人。
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泌人肺腑。
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生香。
它既解渴,又饱肚,还有特异风味,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