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荷花的句子至多四十

关于十二个月花的诗句

(一)二十四番花信:花信,即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亦称“花信风”,即风报花之消息。

风应花期,我国便产生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节令用语,它亦是我国表示气候变换的词语。

《内经》:“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根据农历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

每气15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

八气共是二十四候,每一候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候便成了二十四种花期的代表。

他们的顺序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端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二)“十二姐妹花”歌谣:正月梅花凌寒开,二月杏花满枝来。

三月桃花映绿水,四月蔷薇满篱台。

五月榴花火似红,六月荷花洒池台。

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桂花遍地开。

九月菊花竞怒放,十月芙蓉携春来。

十一月水仙凌波开,十二月腊梅报春来。

(三)百花所展示的自然美十分诱人。

而对花的钟情,莫过于骚人墨客了。

他们玩味和吟咏百花,因而便有了十二月花神之说。

十二月花神是:一月兰花屈原,二月梅花林,三月桃花皮日休,四月牡丹欧阳修,五月芍药苏东坡,六月石榴江淹,七月荷花周濂溪,八月紫薇杨万里,九月桂花洪适,十月英蓉范成大,十一月菊花陶潜,十二月水仙高似孙。

东坡题跋 原文

东坡题跋一、跋退之送李[原文]:欧阳文忠⑴公尝谓晋无文章,渊明去来⑶一篇而已,余亦以为唐无文章,唯韩退之⑷送归谷序⑸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原文]:陶渊明,孟嘉⑴外孙,作嘉传云,或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亦不如肉,何也

曰:渐近自然。

”而今晋书乃云:渐近使之然。

则是闾里少年鄙语,虽至细事,然足见许敬宗⑵等为人。

三、书渊明归去来序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里中耳。

”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澈矣

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

马后宫人,见大练反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

聊为好事者一笑。

五、记徐陵语徐陵多忘,每不识人,人人以此咎之。

曰:“公自难记,若刘曹沈谢辈,虽暗中摸索,亦合认得。

”诚哉是言

六、书子由超然台赋后子由之文,词精理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

七、书与可超然台赋后余友文与可,非今世之人也,古之人也。

其文非今之文也,古之文也。

其为超然辞,意思萧散,不复与外物相干,其远游大人之流乎

八、书拉杂变司马长卿作大人赋,武帝览之,飘飘然有凌云之气。

近时学者作拉杂变,便自谓长卿,长卿固不汝嗔,但恐览者,渴睡落床,难以凌云耳

[注释]:[解说]:九、记导引家语导引家云:“心不离田,手不离宅。

”此云极有理,又云:“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瓢在水。

”此善喻者。

[注释]:[解说]:十、跋子由栖贤堂记后子由作栖贤堂记,读之便如在堂中,见水石阴森,草木胶轕,仆当为书之,刻石堂上,且欲与庐山结缘。

他日入山,不为生客也。

[注释]:[解说]:十一、自评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如是而已矣。

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注释]:[解说]:十二、跋子由老子解后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读之不尽卷,废卷而叹,使战国时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年见此奇特。

[注释]:[解说]:十三、书赠邵道士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来时一,去时八万四千,此意出楞严,世未有知之者也,元符三年九月二十日书赠都峤邵道士。

[注释]:[解说]:十四、跋石钟山记后钱塘东南,皆有水乐洞,泉流空岩中,皆自然宫商,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如砻然,真若钟声,乃知庄生所谓天籁者,盖无所不在也。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三日,自海南还过南安,司法掾吴君示旧所作石钟山记,复书其末。

[注释]:[解说]:十五、书孟东野序元丰四年与马梦得饮酒黄州东禅,醉后颂东野诗云:我亦不笑原宪贫。

不觉失笑

东野何缘笑得元宪

遂书以赠梦得,只梦得亦未必笑得东野也。

[注释]:[解说]:十六、题孟郊诗孟东野闻角诗云:似开孤月口,能说落星心。

今夜闻崔诚老弹晓角,始觉此诗之妙。

[注释]:[解说]:十七、记永叔评孟郊诗永叔尝云:“孟东野诗,‘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使堪织,不得多少。

”[注释]:[解说]:十八、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注释]:[解说]:十九、题渊明诗一作怀古田舍诗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非古之偶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注释]:[解说]:二十、题渊明咏二疏诗此渊明咏二疏也,渊明未尝出,二疏出而知返,其志一也,,或以谓既出而返,如从病得愈,其味胜于初不病,此或者颠倒见耳。

[注释]:[解说]:二十一、题温庭筠湖阴曲后原丰五年,轼谪居黄州,芜湖东承天院僧蕴相,因通直郎刘君谊,以书靖于轼,愿书此词而刻于石以为湖阴故事,而鄂州太守陈君瀚,为致其书,且助之请。

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舟过芜湖,乃书以遗湘,使刻之,汝州团练副使员外蜀苏轼书。

[注释]:[解说]:二十二、书李白集今太白集中,有归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所作,盖唐末五代间,贯修齐巳辈诗也。

余旧在富阳,见国清院太白诗九近,过澎泽唐兴院,又见太白诗,亦非是。

良由太白豪俊,语不甚释,集中往往有临时卒然之句,故使妄庸敢尔。

若杜子美世,岂复有伪撰者耶

[注释]:[解说]:二十三、书退之诗韩退之游青龙寺诗,终篇言赤色,莫晓其故,尝见小说,郑虞寓青龙寺,贫无纸,取柿叶学书,九月柿叶赤而实红,退之诗乃谓此也。

[注释]: [解说]: 二十四、记退之抛青春句韩退之诗曰: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

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春,乌程之若下春,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洞春,剑南之烧春,杜子美亦云:闻道云安麴米春,才倾一盏便醺人。

近世裴鉶作传奇,记裴航事,亦有酒名松醪春,乃知唐人名酒多以春,则抛青春亦必酒名也。

[注释]: [解说]:二十五、书子美云安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此老杜云安县诗也。

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

[注释]:[解说]:二十六、书子美黄四娘诗“黄四娘家花满奚,千花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东坡云: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注释]:[解说]:二十七、书柳子厚诗仆自东武适文登,并海行数日,道旁诸峰,真若剑鋩,颂柳子厚诗,知海山多尔耶。

子厚云:“海上尖峰若剑鋩,秋来处处割人肠,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锋峰头望故乡。

”又,柳子厚诗云:“雀鸣楚山静。

”又云:“隐忧倦永夜。

”东坡曰:子厚此诗,远出灵运上。

又,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知诗之病也。

[注释]:[解说]:二十八、评韩柳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则不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注释]:[解说]:二十九、书常建诗常建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欧阳公极爱重,以为不可及,此语诚可人意,然于公何足道

岂非厌饫刍豢,反思螺蛤耶

[注释]:[解说]:三十、书薛能茶诗唐人煎茶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着更夸。

”拠此则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用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佳也,盐则不可。

[注释]:[解说]:三十一、书渊明酧刘柴桑诗自夏历秋,毒热七八日不解,炮灼理极,意谓不复有清凉时,今日忽凄风微雨,遂御夹衣,顾念兹岁,屈指可尽,澎泽云:“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

”此言真可为惕然也。

[注释]:[解说]:三十二、书唐太宗诗唐太宗作诗至多,亦有徐庾风气而世不传,独于初学记时时载之。

[注释]:[解说]:三十三、自记吴兴诗仆为吴兴,有游飞英寺诗云:“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上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非至吴越,不见此景也。

[注释]:[解说]:三十四、题子明诗后并鲁直跋吾兄子明旧能饮酒,酒至二十蕉叶,乃稍醉。

与之同游者,眉之蟇颐山观佚老道士,歌讴而饮,方是时,其毫气逸韵,讵知田地之大,秋毫之小耶

不见十五年,乃以刑名改事,著闻于蜀,非复昔日之子明也,侄安节自蜀来云:子明饮酒不过三焦叶,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焦叶矣,然旧学消亡,夙心扫地,枵然为世之废物矣

乃知二者有得必有丧,未有两获者也。

老道士,盖子瞻之从叔苏慎言也,今年有孙汝楫登进士弟,东坡自云三焦叶,亦是醉中语,余与东坡饮一人家,不能一大觥,醉眠矣,鲁直题。

[注释]:[解说]:三十五、题王巩六诗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此翁,衍逢世祖英睿好士,而独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衍妻悍妒甚,仆少此一事,故诗有胜敬通之句。

[注释]:[解说]:三十六、书黄鲁直诗后每见鲁直诗文,未尝不绝倒,然此卷语妙,殆非悠悠者所识,能绝倒者,已是可人。

元佑元年八月二十二日与定国子由同观。

又,读鲁直到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虽若不适用,不为无补于世也。

[注释]:[解说]:三十七、记董传善论诗故人董传善论诗,予尝云:杜子美诗不免有凡语,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岂非凡语耶

传笑曰:此句殆为君发,凡人用意深处,人罕能识,此所以为独苦,岂独画哉

[注释]:[解说]:三十八、书参寥论杜诗参寥子言老杜诗云:“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此句可画,但恐画不就尔。

仆言公禅人,亦复爱此绮语耶

寥云:“辟如不事口腹人,见江珧柱,岂免一朵颐哉

”三十九、记少游论诗秦少游言:“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诗冠古今,而无韵者殆不可读,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韵者辄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四十、题李伯祥诗昝山老道士李伯祥好为诗,诗格亦不甚高,往往作奇语,如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之句,皆可爱也,余幼时尝见余,叹曰:“此郎君贵人也。

“不知其何以知之。

四十一、记白鹤观诗昔游忠州白鹤观,壁上高绝处有小诗,不知何人题也,诗云:“仙人未必皆仙去,还在人间人不知,手把白髦从两鹿,相逢聊问姓名谁

”四十二、题张子野诗集后张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波耳。

华州西溪云:“浮萍破处见山影,愁侣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若此之类,皆可以追配古人,而世俗但称其歌词。

昔周肪画人物皆入神品,而世人但知有周肪士女,盖所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欤

元袥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四十三、记里舍联句幼时里人程建用杨咨舍弟子由会学舍中,大雨联句六言,程云:“庭松偃仰如醉。

”杨即云:“夏雨凄凉似秋。

”余云:“有客高吟拥鼻。

”子由云:“无人共吃馒头。

”坐皆绝倒。

今四十余年矣。

四十四、题梅圣俞诗后驿使前时走马回,北人初识越人梅,清香莫把酴醚比,只欠溪头月下杯。

梅梅丈长身秀眉,大耳红颜,饮酒过百盏,辄正坐高拱,此其醉也。

吾虽后辈,犹及与之用旋,览其亲书诗,如见其抵掌谈笑也。

四十五、书昙秀诗予在广陵,与晁无咎昙秀道人同舟。

送客山光寺,客去,予醉卧舟中,昙秀作诗云,“扁舟乘兴到山光,古寺临流胜气藏。

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

”予和云:“闲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梦回舍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

“予昔对欧阳文忠公诵文与可诗云:“美人却扇坐,羞落林下花。

”公云:“此非与可诗。

世间元有此句,与可拾得耳。

”后三年秀来惠州见余,偶记此事。

四十六、书迈诗儿子迈幼时尝作林禽诗云:“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先红。

”于等辈中亦号有思致者。

仅已老,无他技,但亦时出新句也,尝作酸枣尉,有诗云:“叶虽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

”亦可喜也。

四十七、跋黔安居士渔父词鲁直作此词,清新妍丽,问其得意处,自言以水光山色,替却玉肌花儿,此乃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又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大澜浪乎。

四十八、书罗浮五色雀诗罗浮有五色雀,以绛羽为长,馀皆从之东西,俗云有贵人入山则出,余安道有诗云:“多谢珍禽不随俗,谪官犹作贵人看。

”余过南华亦见之,海南人则谓之凤凰。

云久旱而见则雨,涝则反是,及诵儋耳,亦尝集于城南所居,余今日游进士黎威家,又集庭下,锵然和鸣,回翔久之,余举酒属之,汝若为余来者,当再集也,已而果然。

四十七、书摹本兰亭后外寄所托,改作因寄,于今所欣,改作向之,岂不哀哉,改作痛哉,良可悲,改作悲夫,有感于斯文,改作斯文,凡涂两字,改六字,注四字,曾不知老之将至,误作僧,已为陈迹,误作以,亦由今之视昔,误作由。

旧说此文字有重者,皆构别体,而之字最多,今此之字颇有同者,又尝见一本比此本微加楷,疑此起草也,然放旷自得不及此本远矣,子由自河朔持归,宝月大师唯简请此本,令左绵僧意祖摹刻于石。

治平四年九月十五日。

四十八、题兰亭记真本已入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

四十九、题逸少帖逸少为王述所困,自誓去官,超然于事物之外,尝自言吾当卒以乐死,然欲一游岷岭。

勤勤如此,而至死不果,乃知山水游放之乐,自是人生难必之事,况乎市朝眷恋之徒,而出山林独往之言,故已疏矣。

五十、题遗教经仆尝件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

”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辩,况数百年后传刻之余,而欲必其真伪难矣。

顾笔画静稳,自可为师法。

五十一、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笔墨之际,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注释]:(1)、《笔阵图》:旧传卫夫人撰,一说王羲之撰,实为后人伪托。

(2)、有形:具有可通过感官认识的形态。

(3)、无:道家哲学范畴,指宇宙的本原,一说作“气”,无形无声,恍兮忽兮,不可感知。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博弈:博,局戏,用六箸十二棋;弈,围棋。

(5)、颜子:春秋抹年鲁国人,名回,字子渊。

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一。

[解说]:书法作为艺术地掌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一般的认识功能,能够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理,但是在揭示“无”,即宇宙本原的时候,书法是用“有形”反映“道”的“无形”,而根据中国哲学的认识,“指者非指”,即形而上的认识并非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

退而求其次,则书法尚能寄托精神,陶冶情操,则胜过下棋。

当然,象颜回这样的圣人不用假借外物也能守住“道”的精神,只是这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五十二、题二王书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注释]:(1)、笔冢:冢,隆起的坟茔。

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谓智永“住永心寺,积年学习,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瘗之,号为‘退笔冢’”。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妙品》云:“(怀素)临学苦练,故笔颓委,作笔冢以瘗之。

”(2)、墨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专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3)、羲之:即王羲之,晋代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遍览前代书家名迹,遂改初学,采择众长,精研诸体,遂成大家。

传世书作有《十七帖》、《兰亭序》、《快雪时晴》、《奉橘》、《丧乱》、《孔侍中》以及唐释怀仁集王《圣教序》等。

(4)、献之:即王献之,晋代书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善正、行、草书。

幼学其父,次学张芝,作品影响后世极大,尤其是草书作品,后人以为胜过羲之。

传世作品有《鸭头丸帖》、《送梨帖》、《中秋帖》及《地黄汤帖》等。

小楷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刻本传世。

(5)、张芝:东汉书家,字伯英,敦煌渊泉(今甘肃酒泉)人,徙居弘农华阴(今陕西)。

善隶、行、草、飞白书。

传世作品甚少,唯《阁帖》数幅。

(6)、索靖:晋代书家,字幼安,敦煌(今属甘肃)人,官征西司马、尚书郎,善楷、隶,传张芝书法而变其行迹,骨势峻迈,富于笔力。

据传《月仪帖》、《出师颂》传为索靖所书。

[解说]:古人论书,讲“质、知、力”。

质者,天资;识者,学养;力者,功夫。

其中只有学养和功夫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这里体现了在自然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只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学养和功夫上努力,才能获得书法的成就。

五十三、题晋人帖唐太宗构晋人书,自二王以下仅千轴。

《兰亭》以玉匣葬昭陵,世无复见。

其余皆在秘府,至武后时,为张易之兄弟所窃,后遂流落人间,在王涯、赵延赏家。

涯败为军人所劫,剥去金玉轴而弃其书。

余尝见于李都尉玮处,见晋人数帖,皆有小印“涯”字,意其为王氏物也。

有谢尚、谢鲲、王衍等帖,皆奇。

而夷甫独超然如群鹤耸翅,欲飞而末起也。

[注释]:(1)、唐太宗:即李世民,唐代明君,善书法,尤喜王羲之真迹,遂竭天下之力,派人购募殆尽,独缺《兰亭》,又使侍臣萧翼由山阴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宝爱之,崩前遗言,与之同葬昭陵,《兰亭序》真迹,自此不复得见。

(2)、构:搜求。

(3)、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

(4)、轴:古代装成卷轴形的书或字画。

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谓“太宗酷好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

”(5)、武后:即武则天,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太宗时为才人,高宗时立为后,载初元年(公元660年)废睿宗,改国号为“周”,称则天大圣皇帝,世谓“武后”、“武则天”。

工行、草、飞白书,传世书迹有《升仙太子碑》等,晋代大书法家张宗祥认为其书法在太宗李世民之上。

(6)、张易之:唐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通晓音技,颀皙美姿,与弟昌宗俱得幸于武后,中宗复位后为张柬之所杀。

(7)、王涯:王祚孙,字广津,太原(今属陕西)人,历仕德宗以下六朝,曾任宰相、盐铁转运使等职。

后谋诛宦官,事泄被杀。

(7)、谢尚:晋代书家,字仁祖,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官至尚书仆射,赠散骑常侍、卫将军。

据传其草书特峻,深得晋人行笔之意。

书迹未见。

(8)、李玮: 字公炤,妻为宋仁宗之女兖国公主,官驸马都尉、建武军节度使,才思敏妙,雅好吟咏,善作水墨竹、石,又善章草、飞白。

(9)、谢鲲:字幼兴,阳夏人,好老易,能歌善书,亦善鼓琴。

官至豫章太守。

(10)、王衍:、晋代书家,字夷甫,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曾任尚书令、太尉等要职,好老庄、喜清谈,名重当世,善行、草书。

[解说]:此跋叙述二王真迹流传经过,历历在目,对二王书法均有评价,于《王衍帖》评价尤高。

五十四、题萧子云书萧子云尝答敕云:“臣昔不能赏拔,随时所贵,规模子敬,多历年所,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草隶,言不尽意,遂不能成,略指论飞白一事而已,十许年乃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法,洞彻字体,始变子敬,全范元常,逮迩以来,自觉功进,又见齐史本传,今阁下法帖十卷中,有卫夫人与一僧书,班班取子云此文,其伪妄无疑也。

又有王逸少帖者,其辞曰:“爽鸠习而扬武,伯赵鸣而戒晨,时可以出宿饯行,可以登高临远。

”此乃张说送贾至文,又可笑也。

五十五、拟二王书梁武帝使殷铁石临右军书,而此帖有与铁石共书语,恐非二王书,字亦不甚工,览者可细辩也。

五十六、题逸少帖此卷有永足下还来一帖,其后有不具释智永白,而云逸少书,余观其语,云谨此代申,唐末以来,乃有此语,而书至不工,乃流俗伪造,永禅师书耳。

又:逸少谓此郡难治,云吾何故舍逸而就劳,当是为怀祖所检察耳。

又: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妙绝,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

五十七、题子敬书子敬虽无过人事业,然谢安欲使书宫榜,竟不敢发口,其气节高逸,有足佳者,此一卷尤可爱。

[注释]:(1)、谢安:、晋代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出身士族,年四十余方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领导了著名的肥水之战。

曾与王羲之雅集兰亭修祓禊之礼,作诗兴乐。

(2)、书宫榜:唐张怀 《书断》云:“太康(《晋书》作太元,晋孝武帝年号)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中将(韦诞)题凌云台事(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末题。

以笼盛诞,辘轳长绠引之,使就榜书之。

榜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乃掷其笔,比下焚之。

乃诫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中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

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

安遂不之逼。

”[解说]:宋人承唐人余绪,崇大王而抑小王,故谓子敬“无过人事业”,但是仍然肯定小王的成绩,称其气节。

五十八、题卫夫人书卫夫人书既不工,语意鄙俗,而云奉敕,敕字从力,馆字从舍,皆流俗所为耳。

五十九、题山公启事此卷有山公启事,使人爱玩,尤不与他书比,然吾尝怪山公荐阮咸之清正寡欲,咸之所为,可谓不然者矣,意以谓心迹不相关,此最晋人之病也。

六十、题萧子云书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迂春蚓,字字若绾秋蛇。

”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

[注释](1)、萧子云:南朝书家,字景乔,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西北)人。

官至侍中,工书,梁武帝评价甚高。

(2)、春蚓、秋蛇:喻书法盘结缠绕,毫无骨力可言。

[解说]:中国书法最讲章法、最重骨力。

“行行如迂春蚓”,则章法之杂乱可知;“字字若绾秋蛇”,则线条弥弱可知。

可见,历史上有大名的书法家,其真正水平如何,还要看其遗迹。

六十一、跋庾征西帖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

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

庾征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以为伯英再生。

今不逮子敬远甚,正可比羊欣耳。

[注释](1)、庾征西:晋代书家庾冀,字稚恭,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官至征西将军,故人称“庾征西”。

善书,工草、隶。

(2)、吴道子:唐代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相传初从张旭、贺知章学书,后改学绘画,师法张僧繇,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3)、张僧繇:南朝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

擅画人物及佛教画,亦善山水、花鸟。

僧繇勤于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笔力壮阔,善以少少许驭多多许,着笔不多,而形神具备,有意到笔不到之妙。

(4)、浪得名:徒有虚名。

(5)、家鸡野鹜:庾冀少时与王羲之书法齐名,羲之后进,冀尤不平,以家鸡自喻其书,以野鹜比羲之书。

(6)、伯英再生:史载庾冀起初不服王羲之,常以野鹜喻羲之书,及见到羲之给其兄庾亮的字,才大为叹服,以为焕若神明、伯英再生。

(7)、羊欣:南朝书家,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官至中散大夫、义兴太守。

亲受王献之传授书法,时人以为子敬之后可以独步,故谚曰:“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解说]东坡此跋,强调书画之美,不在形式的刺激,而在内涵的丰厚。

佳作,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六十二、题法帖宰相安和,殷生无恙,宰相当是简文帝,殷生即浩也耶

又:杜庭之书,为世所贵重,乃不编入何也

六十三、题羊欣帖

香烟顺口溜

贤妻个玉溪

家有恶婆,抽个红河

家有靓媳,抽个红渠

老婆,抽个

老婆傻瓜,抽个茶花

老婆没钱儿,抽个彩蝶儿

老婆母夜叉,抽个红茶花

一云二豫三中华,凑凑合合阿诗玛,丝绸之路算个啥

扛箩筐扛锨,至多抽个邙山

盖屋的、拉砖的,至多抽个盘子里端的(芒果)

老婆比较牙,就抽红山茶

房中没内人,抽个哈德门

工作要难熬,没事儿抽帝豪

男人有点花,常常抽雪茄

男人要是丑,常抽大重九

生活有点累,来一支山妹

格非迷舟赏析

《》是格非的代表作。

格非善于在平实冷中剔发命运变幻莫微妙精义,使写实的笔触也平添了神秘的恐怖气势。

“迷舟”这标题便是人生不可知的主题象征。

大战在即,两军对峙。

萧旅长为不祥的预感所缠绕。

他原以为灾难将来自恶战,却哪知道阴错阳差中的偶然艳遇竟在冥冥中引导他走向了毁灭——他本是为恋人而去的榆关,却在鬼使神差中与上司的猜疑偶然契合,从而被当作奸细处决……人生如迷舟。

一切的偶然、一切微不足道的琐事乍看起来都平平常常:萧当年在榆关的初恋、后来又投入孙传芳部队中,……可随着命运之神的编织,一切琐事都织成了一张致人死命的网

一切都太巧了:萧为什么偏偏在大战前与杏重逢

萧的对手为什么正好是他的哥哥

一切似乎都纯属偶然。

但一切又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是某种神秘力量在编排着人的命运。

至于马三大婶是如何进入军事重地、又是如何知道萧与杏的隐秘恋情的

这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作家留下的“空白”又足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当故事的结局把萧的迷舟引入深渊时,再回首这个细节,便不由使人对马三大婶、甚至杏的真实身份产生不难理解的怀疑——萧的艳遇是否是一个预先精心设置的圈套

还有一个“空白”:萧追随杏去了榆关,那一夜除了爱的抚慰,还发生了别的什么事情没有

萧对自己部队的忠诚是无可怀疑的,但这并不能保证他无意中泄露军机、铸成大错呀……这样的“空白”设置是新潮小说家们的拿手好戏。

显然,生活中永远充满着许多是难解之谜、许多无法填充、至多只能猜测的“空白”。

新潮小说家有意放弃“全知”的叙述角度,而通过设置“空白”还原生活的神秘面目,同时也为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思考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迷舟》是一部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又是它异于马原等人的“现代派”小说的特色所在。

格非本人也写过标准的、寓意晦涩、叙述风格扑朔迷离的“现代派”作品(如有名的《褐色鸟群》便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智慧小说”),但他更擅长写的,还是《迷舟》这样的作品——在写实的风格中通过设置“空白”、通过写人的预感与悲剧的巧合、写偶然中突发的一系列误会改变人的命运、写人心的变幻莫测揭示命运的神秘,进而表达作者对神秘人生的感悟,《大年》、《风琴》、《青黄》、《敌人》等篇都是从这个路子走过来的。

这样,格非便似乎具有了双重的身分:既是个写买功力深厚的小说家(他在塑造人物、经营氛围、描摹景物方面毫不逊色于一些优秀的写实小说家)、善于吸引读者的讲故事者,又是个善于超越写实层面、故事层面而升华到对人的命运进行深沉思考的“现代派”。

他善于运用隐喻、暗示传神描绘人物感觉的笔法和不动声色、滤去主观情感的叙述风格,也显然得益于“现代派”。

这样,评论家们在议论格非时,常常既把他归入“现代派”又把他列入“新写实”的阵营,也就是都说得过去的了。

空缺结构是指在“类后现代叙事”文本中事件的发展史往往由于人为作用造成某个链条的缺失,从而使整个事件的统一性被瓦解,历史就这样变得不可靠起来。

格非的许多作品都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空缺结构。

以《迷舟》为例,在这部精心打造的短篇里,格非是以战争与爱情的双线来营造其小说结构的,但无论我们从哪能一个角度去看,这个故事的结构总是不完整的。

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小说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给读者留下了空缺。

“萧旅长去榆关”无论从战争线索还是爱情线索上都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它被省略了。

萧去榆关是去看望“杏”还是去传递情报,警卫员并没有考虑是哪种可能就武断地以六发子弹打死了萧作为对空缺的填充,正是他的这种行为使这个空缺永远被悬置起来而无法弥合。

在这里,对空缺的填充与解释是无效的,无论是萧的爱情填充方式,还是警卫员六发子弹的枪杀填充方式,都造成了整个故事的不完整。

然而,结构上的空缺对读者的诱惑又是巨大的,我们完全在阅读时对此空缺进行再度随意的填充。

徐志摩最好的十首诗是哪十首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

张姓曾有44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无与匹敌。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

张,望出太原。

”(见《姓氏考略》)“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 (见《风俗通》)“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

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

此非命姓氏之义也。

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见《通志 。

氏族略 。

以字为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黄帝第五阳,生子曰挥。

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

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

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

《宋史 。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

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 。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

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

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

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 ,“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

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

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

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

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

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

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

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

《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

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

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

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

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

张氏“家珍”之多,很少有他氏能与之相比,略举如下: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

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

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

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中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

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今草”。

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大将张飞、张辽;晋时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祜、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耒。

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

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

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庭的诀窍, 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

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

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

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

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

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

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

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

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式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另如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今天,张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位。

迁徙分布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

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描写荷花的句子至多四十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