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当官与做事名言

为何想当官

第一,当官可以生存 无论什么人,都是要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的。

在机关办公差,可以通过向公众提供服务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之需,从而获得生活的基本保障。

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理由,但同时也是被当官者、当官者忽略和忘记最多的一个理由。

因为时间长了、官位高了,就可能需要更多、“胃口”更大,慢慢延伸出一些理所当然的“占有”或“所有”的情绪来。

但忘记了这一条,就会生理变形,心态失衡,就会从“依靠公众吃饭”变为“吃公众的饭”,从“衣食之需”变为“强占掠夺”。

第二,当官可以做事 任何职业和工作都可以做事,但官员不同,在中国如果想做点事情,可能再也找不到比机关更有力量的位置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拥有权力。

权力是什么

领导是什么

就是让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可能性和强制性。

所以有名言劝戒年轻人说:要想着做大事,不要想着做大官;做官是为了做事,做事不能为了做官。

这是倒来倒去的两句话,味道却是截然不同。

道理似乎也是显而易见,“做官”与“做事”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因为动机或者出发点不同,而味道截然相反。

如果颠倒会怎样,大家都能够明白。

第三,当官可以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政治是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为什么

一方面,治理国家需要专才,官员当然应该首先是明白人、有知识的人;另一方面,做官可以使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满腹经纶”也需要在官场这个特殊的场合才可以“经天纬地”。

自然,,有知识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成家成名,但恐怕都没有做官对社会的影响那么直接。

这也许正是政府需要大学生,而大学生对政府也趋之若骛的一个原因吧。

第四,当官可以布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做官还兼有传道的神圣使命,这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天然领受的,是内化的使命。

他们是要到现实中去干预、去制衡世俗权力的,以使“道”得到弘扬,正所谓“内圣外王”。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道统”与“势统”之争。

也正因如此,在中国,官员是被用道德约束的,也是容易与官场激烈冲突的。

他们不仅要成为,还要成为上帝;不仅要是“官员”,还要是“圣人”;不仅是吃喝拉撒睡全管的“父母官”,还要是老百姓的道德楷模。

懂得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灯红酒绿、香车宝马往往会成为“当官”者的“”。

第五,当官可以圆梦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都有一条天然的链条,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条链条代表着一种理想的人生设计,一种理想的人生路径,更代表着他们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梦想。

在这个设计中,这个链条是不可以被断开的,哪个环节都不可缺少。

少了就会不舒服,就会忧郁乃至崩溃。

而这其中,代表着终极目的和诉求的“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更是从小就有并的。

所以,当官是知识分子保护梦想、保持的必然选择。

这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势力,使其不自觉地迈向政府“衙门”。

第六,当官可以光宗耀祖 光宗耀祖的想法是中国男孩子最普遍的愿望,甚至是最早的愿望。

这种愿望,是在他们乳臭未干的孩提时代就被他们的父母拍着肩膀“栽种”了的,是在他们还在数天上的星星、捞井中的月亮的时候就被植入了的,是在家乡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就被动员了的。

“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有人好办事”,“衣锦还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些词语背后所代表着的生活状态和人性尊严,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太具诱惑,以至背后受尽屈辱也心甘情愿。

而正是在父母、老师、邻里这样期待的目光中,愿望就成了瘾,成了划不去的“恒星”。

这种愿望不能说是脏的,但搞不好却可能是危险的。

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动机不纯,更可能导致无论什么人都不顾条件、不顾自身喜好地往仕途上挤,从而误导并贻误人生。

第七,当官可以体面 知道有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在社会上不求人吗

知道有什么样的职业可以在社会上不低头吗

那就是官员。

官员不推销任何商品,不用上赶着和别人搭讪,不用看别人脸色行事,可以永远处于主动地位、永远被人求。

不是有之分吗

官员就是这样,他永远处于说了算的一方,他生产的产品(政策、规定、措施等等)永远是不容争议地被社会他人“消费”和“执行”。

如果你不是一个特有欲望的人,如果你可以忍受基本俸禄所支撑的生活,那么,你就算为别人办不了任何事情,也会有人请你去吃饭。

当然,这是就当官者与社会其他职业的人相比较而言的,如果说到背后,说到官员在官场体系内部,那是可能是另外一番情景,但“人前风光”是可以做到的。

但“人前风光”对于满足虚荣心是大有益处的。

一位高级机关的普通干部出差到外地,住省府最好的宾馆,就算是他的那些做了大款的同学也还是要主动来拜访想着法子约请他吃饭,而他终可以保持一种优越的心理。

这就是好处。

第八,当官可以实现与社会的交往和对话 人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这不仅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精神需要。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只有在交往双方都具有可以用来同对方交换的某种资源时,交往的欲望和行为才会发生。

当官者因为在机关,天然地垄断着某些决策权、分配权、信息权,从而获得一种与社会他人对话和交换的资格,于是他可以编织自己的交往圈子,取得社会交往的主动。

当然,当官者因为地位特殊,他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往往呈现出某种虚幻和不公平的特征。

他用来同社会他人交往的资源,不一定是他真实拥有的权力,也可以就是某种身份、某种象征、某种虚幻的想象,所以,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只要领导出席一下就够他的朋友激动许久的了。

这种状况,是其他从业者难以比拟的。

第九,当官可以积累资本 这个问题也显而易见。

胡雪岩是著名的“”,人称“做官必看,经商必读胡雪岩”。

为什么

因为他成功地实现了“官商”的有机结合,使政治资本与商业资本相互转化。

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当官者被禁经商,一身兼享“两种体制”(体制内、体制外)好处的情况不会再以合法的形式出现,但这并不防碍人们在转变身份之后去获取两种体制的利益。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弃官经商的人,看到他们依靠原有的关系而去体验一种截然不同于官场的潇洒生活。

第十,当官可以智慧 无论如何,机关都是一个洞察人生冷暖、增长生活智慧的好地方。

可能没有哪个地方,能像机关这样具有如此复杂和微妙的人际关系。

能够在这种地方工作和生活几年,自己的“悟性”一定会大有长进,也会大大提高。

可以这样判断,凡是能够在机关里边做到游刃有余的人,或者善于汲取机关工作经验和教训的人,他一定可以适应任何其他人际环境。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机关的那种生存技巧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小聪明和大智慧有什么区别

一、《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其弟子的言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二、《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循循善诱,重在启发,举一反三.孔子通音律,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为了行“道”,企图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曾周游列国,度不暇暖,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如仲弓问政,他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冉求为季氏聚敛,他就严厉地谴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是同情穷人的.公西赤使齐,冉求为其母请粟,与之五秉.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说:“毋,以与你邻里乡党乎.”孔子的有关教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少的精理名言,例如“有教无类”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孔子生平最重诗教,曾对弟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论语》内容:A.关于如何做人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

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

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B.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

”“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其五,君子不党。

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同时还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C.关于学习《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D.关于教育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信《诗》已矣。

”(《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

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

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

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

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

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

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

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E.关于务政《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此,《论语》中对务政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说明。

1、关于务政的对象。

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2、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

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先之劳之”,“无倦”(《子路》)。

也就是说在位不松弛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要带头、勤勉,办事不要松懈。

从政者必须温良恭俭让。

陈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学而》)也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先生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

而这五种美德也间接地说明参与国政的道理。

有一次,孔子在谈论郑国贤相子产时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正是由于子产的这种庄重、恭敬、恩惠、道义和美德,才能使他处于郑国的贤相位置。

3、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卫灵公》)也就是说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必须心意诚恳,行为端庄,这样你的主张就可以行得通了。

4、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

子夏当了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怎样理政。

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即要求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

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

另外,孔子还认为在处理政务时应当慎重,要深入实际,多听多见,了解实情,以免犯错误。

即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为政》) F.关于治国与安邦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

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人伦纲常”治国呢

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当然孔子也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

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

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孔子还 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

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

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子路》)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

有一次颜渊请教老师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借鉴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在这里孔子不仅强调了法制对治国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学习。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

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

只有这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

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

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

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论语值得所有人去学G.关于中医在《论语·子路》中记述了一段关于孔子对“恒”德的评价,可以看作圣人对医生的道德期望。

原文:子曰:“南中已有人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1. 敢于冒险,敢于尝试事物2. 能够在逆境持不奋斗不止,有极大的韧性,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3. 善于学习,悟性极高,有方法、有思路、有创意 4. 对项目有极高的敏感性,善于辨识并快速抓住机会 5. 有优秀的领导力,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与之一起艰苦奋斗 6. 责任心极强,在打工时就具有老板心态,将老板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7. 坚定、执着、专注,认准的事就会坚持到底,遇到困难绝不轻易回头 8. 思想积极正面,懂得欣赏别人;广结人脉,社会资源丰富 9. 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高瞻远瞩,凡事从大局出发 10. 重视经验曲线的积累,不断修正错误,有优秀的管理能力 当你在一生全面积极作用中,逐渐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那时开始体现你的自我价值。

紧接着,当开始去回报社会后,人生的自我价值就开始增值了。

自我价值体现不是看自己做过多少职业,而是要看自己学到多少,创造多少,收获多少。

要实现自我价值,其实也非常简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努力 + 勤奋 + 坚持

我来补充:随性而动,既可以体现自身价值,又能够为世界创造最大的价值(心灵财富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随性而动就是依据心灵的驱动去做事,也有点跟着感觉走的含义,宇宙是全息的,一切的性都在道的运行范围内,都在道的掌控之中,随性而动实际上就是顺道而行。

性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先天之性澄澈清明,一尘不染,后天之性色彩缤纷,尘渣泛滥。

天性就是先天之性,秉性习性就是后天之性。

天性体现了上帝神佛的特征,秉性体现了轮回转世后生命的本性本能,习性体现了思维定势后人的生存惯性。

爱美就是天性,寻求自由快乐也是天性,追求永生也是天性,老鼠地上打洞,鸟雀树上做巢,狼吃肉,羊吃草,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撒谎偷盗,这些都是秉性,也就是本性,人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就是习性。

随性而动就是依据心灵的驱动去做事,也有点跟着感觉走的含义,宇宙是全息的,一切的性都在道的运行范围内,都在道的掌控之中,随性而动实际上就是顺道而行。

星光灿烂,万象纷呈,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体现着宇宙的灵动,彰显着道的外延,万物随性而动,就可以秩序井然,升降有序,飞鸟就应该飞翔,动物就应该奔跑,花卉就应该适时开放,草木逢春就应该发芽生长,人就应该吃喝拉撒两性愉悦生老衰亡,神佛就应该救人,魔鬼就应该害人,仙就应该潇洒玩乐,是公鸡就应该打鸣,是母鸡就应该下蛋,是蜜蜂就应该酿蜜,桃树应该结桃子,杏树应该结杏子,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这就是随性而动。

让你开花你非要结果,让你当牛你非要做马,让你成虎你非要为鹿,让你喝水你非要喝酒,让你守门你非要踢球,让你擦桌子你非要扫地,让你做人你非要成佛,让你成佛你非要做人,让你受穷你非要享富,让你当希特勒你非要当圣人,让你成为思想家你非要去做官,等等,等等就是逆天性而动,就是在破坏秩序,就是在作贱自己。

假如你是国家总统,你会要大家都当官吗

假若你有三亩地,你会只种玉米吗

假如你有20间屋子,你会全部用来当餐厅吗

假若你有后花园,你只栽培开红花的牡丹吗

你不会,上帝更不会,那么,我们想想,我们要成为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上帝早已有计划,有安排,我们如何才能按照上帝的意愿做人做事呢

如何受到上帝的嘉奖呢

答:随性而动。

随性而动就是不要勉强和强迫自己,你天性喜欢什么你自己知道,喜欢玩泥巴就去玩泥巴,喜欢舞蹈就好好舞蹈,喜欢面条就吃面条,喜欢黄瓜就多吃黄瓜,喜欢弹琴学弹琴,喜欢读书就读书,喜欢杀生就去当屠夫,喜欢教人就当圣人,喜欢钱就去经商,喜欢权就努力去当官,不要去学他人,不要与他人比较,不要违心地听他人的指导,天性爱什么,就去做什么,如此,就是随性而动,就符合道的支配和运行,如此,你做的事就没有错事,你走的路就不会是歧路。

试想,老板让你去拆房子,你却努力修补房子,老板让你去把狐狸赶出家园,你却要发善心把狐狸养起来,你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实际上你干的全是蠢事,坏事。

不随子女的天性,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的父母是专制独裁者,凡煽动教唆强迫他人的人都是坏人,只有顺从自己的天性,也顺从他人天性的人才是明心见性的好人。

随性而动吧,开心快乐一天是一天,至于明天,明天的事明天再说,明天我依然随性而动,随性而动,性天澄澈,无怨无悔,终获全真。

人之初,性天成,高矮美丑已注定;鸟飞林,鱼游水,乱了阵脚精神病;莫忌能,莫妒富,谨守自家田三分;勿强拥,勿霸占,身心自由仙道行。

想吃瓜果吃瓜果,想要探亲去探亲,顺风则行,逆风则退,勤扫自家门前雪,少管他人瓦上霜,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做,万事万缘,切莫强行,桃熟吃桃,杏熟尝杏,强扭的瓜不甜,强行的路不顺。

求道成仙心,如如不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点点滴滴起作用,神目如电,功到自然成。

为人做事心,随性而动,活泼灵动,方显宇宙灿烂活力无穷,不要死守锦州,莫要固守旧制,山在转,水在流,生命在于运动,求道成道在于灵动,法无定法,形无定形,变化万千,其乐无穷。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可见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求,人类都是逐层达到各种需求,并不能单纯的说自我实现可以得到什么,而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类得以生存、拥有工作财产、得到友情爱情、得到自我尊重等。

只有这些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人们才在此基础上得到激励,去追求理想以及自我满足。

在自我满足实现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和接受现实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人死留名,用一句《长江七号》的名言:我想做一个穷人,因为爸爸说我们只要不打架,不骂人,不去偷,不去抢,再穷。

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被人认同,自我提升价值。

自我价值的实现 有利于让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在大环境下更清晰的定位自己,使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使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为人处世之道

为人处事的22句话

1.看穿说穿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必要说出来

2.高兴,就笑,让大知道。

悲伤,就假装什么也没发生

3.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 ,对别人要宽容 ,能帮就帮, 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 ,给人留条后路~~~4.快乐最重要,何人、何物、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他们在一起。

何物让你不快乐,你就离开他。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离开他。

5.不要老在别人面前倾诉你的困境袒露你的脆弱

6.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到底想要什么。

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

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7.我喜欢一位朋友说的这句“善忘是一件好事。

” 8.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9.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报之以沉默微笑;自己喜欢的人,那就随便怎么样了,因为你的喜爱会挡也挡不住地流露出来。

10.不要做刺猬 ,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 ,谁也不跟谁一辈子 ,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11.学会妥协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原则 12.不要停止学习。

不管学习什么,语言,厨艺,各种技能 13.钱很重要,但不能依靠男人或父母,自己一定要保持一定赚钱的能力~~~ 14.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5.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16.即使输掉了一切,也不要输掉微笑…… 17.不管做了什么选择,都不要后悔,因为后悔也于事无补

18.不要因为冲动说一些过激的话

19.不要轻易许下承诺,做不到的承诺,比没许下更可恶。

20.不要觉得不了解也会有爱情。

在不了解的时候,我们仅仅是喜欢,达不到爱情。

当彼此的缺点暴露出来以后,很多时候这喜欢也就会结束了

21.说话时可以很直接,人很直爽,总比虚伪好。

22.对自己好一点,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都别考虑,去吃自己爱吃的吧。

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李绅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有勤俭败有奢。

------(唐)李商隐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清)金缨 古今天下,官宦之家一、二代败落;勤俭商家延续三、四代;勤朴耕家延续五、六代;而谦信孝友之家则达八、九代。

------书摘 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

------(明)施耐庵 黄金无种子,惟生勤俭家。

------书摘 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

------陈毅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 禁奢崇俭,美政也。

----魏源:《魏源集·治篇》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传》 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

-----桓宽:《盐铁论·救匮》 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空气,阳光,水,其实就与钱没有太大的关系。

至于人际和睦、心灵充实、情趣活泼、人格高贵等生命价值的重要内容,更不是钱能买来的。

------ 韩少功(海南作家) 我可以舍得用很多钱去帮助别人,却舍不得把一个好好的东西或事物丢弃。

我不是为了钱而节约,而是为了节约而节约。

节俭的品德,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

------张抗抗(北京作家) 站在任意取舍的君临位置,出自人类短期自私的利益,我们造成的破坏速度和范围,要数十倍,数百倍地大于我们允诺苟延残喘的濒危生命。

舒婷(福建诗人)

职业规划500字的范文

个人资料:真实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学校及学院:********班级及专业:*********学号:00000000联系电话:*************E-mail:****************目录总论(引言)3第一章认识自己51.职业兴趣——喜欢做什么52.职业能力——能干什么53.职业性格——适合干什么54.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5自我分析小结:5第二章:环境分析71.家庭环境分析72.学校环境分析83.社会环境分析84.职业环境分析9第三章职业目标定位及其分解组合101.职业目标的确定102.职业目标的分解与组合11第四章评估调整121.评估的内容122.评估的时间133.规划调整的原则:13总论(引言)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当你拓宽了你生命的宽度,你的生命将充盈美满,璀璨非凡。

我们常说,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够去克服困难,迎面敌人。

战胜自己,就是让一个积极的自己战胜消极的自己,让一个乐观的自己战胜悲观的自己,让一个勇敢的自己战胜怯懦的自己,让一个踏实的自己战胜浮躁的自己,让一个谦虚的自己战胜傲慢的自己,让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自己战胜一味追名逐利或贪图安逸的自己。

每个人的生命发展的过程都是独特且丰富多彩的,人一生中所有的时间不可以重来,那么在这不可复制的今生,我们一定要为自己做好一份详尽且切合实际的规划,规划最忌的就是纸上谈兵,做好规划,我

当官与做事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