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优美的语句
描写大自然的句子:走进大自然,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梦黄多彩的世界。
她多姿多彩、色彩斑斓。
它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壮丽,又是那样的可爱。
我渴望走进自然,因为我爱它;爱它的春夏秋冬,爱它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来吧让我带你走进自然。
自然界的夜,它看似美妙,恬静,却又有无数大自然的生灵在窃窃私语;大自然的夜,又仿佛是一台大机器,它看似安静、生动,却又有无数自然界工作者在舞动,欢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面对着奔涌的江流,江水拍击着堤岸,感受着大自然中时光的流逝,犹如这东逝的水一般,昙花的一现,告诉我们,越是美丽的事物,它的美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错过了,无需感伤,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也有再开的时候,这便是自然的轮回。
这就是我们的自然,它有着无边无际的辽阔胸怀,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藏。
快来吧,让我们走进自然,去呼吸自然的气息,去感受它的宽广、它的博大、它的深奥吧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栉风沐雨,临山观水;可以聆听鸟鸣欢歌,松涛海浪;可以感受来自田园的清新、馨香的自然之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不需要隐匿什么,也不需要雕饰什么,一切都是那样的自如、随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暂时摆脱一切烦恼,让思想进入一种脱俗而不羁的境界。
在新的时空中重新确定自我,还原自我,能将我们的身心在新的起点上复苏,让人格得到升华
遥望远处,只见群山与明净的天空相交辉映,如诗如画,望着这苍
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语句有哪些
1、环境对人类来说既是天堂,又是地狱,人们睁大那贪梦的,得将所有的财富占为己有。
破坏环境,就是在破坏自己,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应该用眼睛证实一下,这奇特现象存在的事实,进而能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2、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从无知走向已知,从蒙昧走向文明。
千百年的风雷激荡,千百年的高歌猛进,千百年的沧桑,千百年的辉煌。
然而,千百年后,斗转星移,我们的家园又以何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呢
有谁愿意看到一个遍体鳞伤、欲哭无泪的地球呢
3、你流连于山光水色,绿意葱茏的大自然中时,你是否想过有一天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远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只是光秃一片。
朋友,相信我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看:非洲大沙漠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良田,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南极洲的冰层开始融化,若干年后洪水滔天不再是神话,人类正把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
4、我是那样深刻地爱着我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可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断流,发洪水……我是那样深刻地爱着人类善良的母亲……地球。
她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大地生灵。
可是人类却永不满足,肆意追求,用他们特有的本领剥削着地球的肉体,狂妄的统治着地球。
从此,地球原本光滑的皮肤变得粗糙了;地球原本青春的容颜变得苍老了;地球原本华丽的衣裳变得黯然失色了。
没有什么别的原因,这全都是人类伟大的杰作。
5、地球上指可数的野生动物资源大国,在想方设法保护他们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惨遭扑杀,践踏,掠夺……人类在破坏环境时,也在破坏国家的保护动物,大熊猫。
素有“国宝“之称等等命运同样不佳,如果再破坏生态环境,这些世代赖以繁衍的家园也遭到疯狂的扫荡,株连九族的下场并不鲜见,是我们人类残酷无情的破坏他们。
6、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对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有很大关系。
回顾历史,再看现实,人类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都是要求自然的给予。
从刀耕火种的草与木,再到工业革命的煤与铁,再到今天石油成为了人类的血液。
7、生态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世界性的,臭氧是阻挡宇宙中紫外线的天然屏障,但由于现代化设备排出的大量的一氧化碳等物质,消耗了臭氧,紫外线乘虚而入,侵害人体。
二氧化碳的剧增,破坏了地球与外层空间的热交换平衡,使地球持续增温,南北极的冰雪也开始融化了,还有珍奇的动物绝迹,气候恶劣等等。
8、人类啊,因为你们的自私、贪婪,使原本清澈的小溪,现在已污浊难闻;原本碧绿的草地,现在已成高楼大厦;原本动听的鸟鸣声,现在已寂静无聊。
人类啊,不要等到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你们的眼泪时,才开始后悔,人类啊
醒醒吧
不要在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破坏大自然了。
请让生命之水长流,请让生命之绿永驻,请让和谐之树常青,请让文明之花永不凋谢
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缔造美好绿色的明天吧
9、让我们用双手,多种一棵树;让我们站出来,保护野生动物;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让地球上的树更绿,天更蓝,水更清;让我们的家园处处开满绿色的环保之花。
10、人类的发展进步,在这不知是不是两厢情愿的联姻中,最终得益的总是人类,付出的总是自然。
所以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创建绿色校园,共建美好家园。
在人们高科技的逐渐发展中,我们的生活越开越好,越来越方便、省力。
有点长,你自己在里面挑几句吧
内涵的成语
日上三杆 见针 惶惶,终日 朝勤暮处 卧薪尝蛋 鞭长莫 双管齐下 无孔 日久见人心 博大精深 以茎治洞 日后再说 舌战群儒 日李万基 阴小湿大 日李万基 阴小湿大 日李万基 阴小湿大 日久生情 一日千里 一柱擎天 深不可测 百撕不得骑姐 深入浅出 取长补短 阴差阳错 千首观阴 江河日下 一日千里 天无二日 阴小石大 一石二鸟 黑毛茎张 除膜慰道 自取其乳 日理万鸡 妙逼生花 奇尺大乳 淫威荡漾
描写贵州风景的优美段子?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编辑本段]注释山中杂诗(南朝) 吴均山际①见来烟,竹中窥②落日。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编辑本段]译文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编辑本段]赏析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里飘了出来。
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
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编辑本段]诗人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
《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
官奉朝请。
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
明人辑有《无朝请集》。
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
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
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
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吴均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
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
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
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
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
不久,升任朝奉请。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
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
”吴均就开始撰写<齐春秋>,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
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
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
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
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
《如赠王桂阳》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了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构思上与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渊明的“清松在东园”相近。
又如《胡无文行》写道:剑头利如芒,恒持照银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点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中表现出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
在《吴朝请集》中,这类作品还不少。
吴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写的《宝剑》篇,在描写了宝剑材质的精良之后说:“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
很显然,这一精良的宝剑,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着一个怀抱美质,因出身寒微而难于显达的深沉之感。
这种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随处触发。
如说:“明哲遂无赏,文华空见沉古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种不平情绪的抒发中,也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
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皆属昆铜乡)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很高,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
吴均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吴均著作颇多,除上述外,还有注《后汉书》90卷、《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塘先贤传》5卷、《续文释》5卷、《文集》20卷。
这些文集,可惜未流传下来。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1卷传世,所写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为小说,变卓然可观,唐宋文人都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
”吴均体《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
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
南朝梁文学家。
出身寒微,学以致才,其文颇得世人称诵。
仕途不畅,曾撰《齐春秋》,忠于史实,被梁武帝焚书罢官。
不久,奉诏修《通史》,起三皇讫齐代,未成而卒。
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
《赠王桂阳》、《咏慈姥矶石上松》、《行路难》、《宝剑》等为其代表作品。
他的写景散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艺术成就较高,为历代传诵的写景名篇,“文体清拔有古气”,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
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
另著有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一卷。
《隋书·经籍志》载有集二十卷,皆佚。
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梁书·文学传》、《南史·文学传》有传.《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
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
如《送柳吴兴竹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中息。
白云时去来,青峰复负侧。
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
又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
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
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其“文集二十卷”。
《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明代的辑本有:《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
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梁武帝曾有“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
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隋书·经籍志》录有《吴均集》20卷,已佚。
明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卷七,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述说的是行旅的见闻感受。
本文仅是其中的部分节录,原文已散佚不可见。
这是一篇用骈体信札形式写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雄奇的水色山光。
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
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时,私撰《齐春秋》,书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
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他萌生了隐居的志趣。
因此,本文并不是纯粹的写景。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闻、实感出发,着重从“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进行描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清高思想,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迷人秋景。
作者自叙泛舟悠闲出游,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领全篇,集中表达赞美之情。
下文便分别作具体的描绘。
第二段分写水之“异”。
用“缥碧”表现富春江的水色,用“千丈见底”、“直视”鱼石夸张地说明水的澄澈、透明。
前四句描写的是流势缓慢处。
后两句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流势湍急处急流奔泻快如飞箭,波浪迅猛势如奔马,使人惊心动魄,如同亲见。
第三段分写山之“奇”。
这部分属详写,由景生情,因情明志。
“夹岸高山”六句,从视觉角度来观察、描写富春江两岸险峻的高山。
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句显得生动活泼,使高山得以化静为动,使奇山形象具体、饶有情趣。
“泉水激石”六句,则从听觉的角度来摹拟、传达山上泉响、鸟鸣、蝉叫、猿啸等各种美妙动听的声音,简直就汇成了一支优美和谐的大自然交响曲
远离了尘嚣,淡泊了名利,又置身于如此生机勃发的胜境,于是,在“鸢飞戾天者”四句,作者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些一心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就会平息他们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为世俗事务忙碌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作者借景巧妙生发感慨,既渲染了奇峰幽谷的巨大魅力,又抒发了对黑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极大蔑视,也流露了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作者不愿再多想官场的丑恶,于是在“横柯上蔽”四句,以描写所见“横柯”、“疏条”之景结束全文。
这四句通过描绘明暗交替的近景,给作品增添了清幽淡雅的色彩,作者安乐山林、消极遁世之心可见一斑。
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
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
文中句式齐整,以四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
细细品读,韵味十足。
文史学家吴均吴均(469_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故鄣(安吉)县人。
他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
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
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
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
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
不久,升任朝奉请。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
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
”吴均就开始撰写<齐春秋>,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
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
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
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
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
《如赠王桂阳》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了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构思上与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渊明的“清松在东园”相近。
又如《胡无文行》写道:剑头利如芒,恒持照银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点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中表现出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
在《吴朝请集》中,这类作品还不少。
吴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写的《宝剑》篇,在描写了宝剑材质的精良之后说:“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
很显然,这一精良的宝剑,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着一个怀抱美质,因出身寒微而难于显达的深沉之感。
这种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随处触发。
如说:“明哲遂无赏,文华空见沉古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种不平情绪的抒发中,也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吴均还工于写景,如一首常为人们传诵的写景小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_____《山中杂诗三首》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
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皆属昆铜乡)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很高,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
吴均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吴均著作颇多,除上述外,还有注《后汉书》90卷、《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塘先贤传》5卷、《续文释》5卷、《文集》20卷。
这些文集,可惜未流传下来。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1卷传世,所写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为小说,变卓然可观,唐宋文人都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
”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解析课文、语句《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你累吗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5、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
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山雨》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1、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句话描写雨声。
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树木比做“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雨丝比做“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
“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雨声的韵律与意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讲雨中的色彩。
细密的雨丝在“飘飘洒洒”地落下,整个山林的色彩都融化在雨雾中,惟有“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意思是映入我的眼帘;“流进我的心胸”,意思是“我”用整个心胸去感受这“清新的绿色”。
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1、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
2、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
这时,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
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这森林中间。
3、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
这些甲虫竟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
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
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4、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是一种沉醉。
“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的欢快和得意。
《索溪峪的“野”》 题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
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也变“野”了。
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野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
表达了作者对索溪峪自然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1、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
“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是夸张的写法。
这句话,集中描写了索溪峪的山有着惊险的美。
从断壁悬崖、悬空的巨石以及游人的感受来写,形象生动,让人读了的确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美:无所顾忌,不拘一格;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这几句话,分别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写法,把索溪峪的山说成是“戏白云”、“弄倩影”,像人一样的聪明可爱,并把它比做“热恋情人”、“窈窕淑女”,流露出作者对山的喜爱之情。
3、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去了。
野孩子是顽皮可爱的,在这里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把索溪写成了一个野孩子,使溪水更加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4、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全都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齐膝的水中趟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
这句话写出了优美的大自然净化了人的心灵,人们陶醉索溪峪的山水中,人玉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和睦的。
《詹天佑》本文记叙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他身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还没有出世”,表明有些外国人不相信中国有能力修筑这条铁路。
后来的事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轻蔑”一词形象地描画出这家报纸看不起中国人的帝国主义嘴脸。
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詹天佑的这些想法表明他是一个有高度爱国热情的工程师。
他深知,他所承担的工程,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是一条争气路。
如果修得不好,不但外国人会讥笑我们,我们的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既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讥笑,也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所以一定要把它修好。
3、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这句话表明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在世界上是了不起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用事实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从而也说明詹天佑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爱国工程师。
4、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说明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
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
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
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彩色的翅膀》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彩色的翅膀》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1、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不能上岛,心中着急,所以把纸箱抱在怀里。
句子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下文揭开小高的秘密作了铺垫。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
在一块块岩石下、一条条小路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海岛田”,上面长着生机勃勃的瓜果蔬菜。
这种情况居然发生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却又是事实。
战士们就是通过这样的行动,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革命理想。
3、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
战士的感情用“捏起”“端详”“闻”“咬”等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来。
“细细”地端详,好像看不够;“轻轻地”闻,“慢慢地咬”,唯恐尝不够西瓜的香气与甜味;还要“啧啧地”赞叹,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4、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高相信,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岛上环境条件差、生活艰苦的面貌一定会改变;他也相信,小昆虫一定会在祖国海岛上安居乐业的。
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
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5、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
与课题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