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颐养天年的唯美句子

赞美默默付出的人的句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感谢身后那些为你默默为你付出的人的句子

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

有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奉献啦

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不对,但我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

缺什么呢

深而思之,奉献这一举动应该是在有所准备之后。

人赤条条来到世上,拿什么去奉献呢

人首先得受到抚养。

受到教育,之后才谈得上奉献,而被抚养,受教育等等本身并不是奉献。

离退休之后,颐养天年,一般也是索取大于奉献。

即使要拿薪水,还要想些办法挣钱。

就一般人来说,一天就算干十个小时,一生实际工作也不过才十几年,我国人均寿命就算七十年左右,十几年不到人生的五分之一。

因此说,人的一生,真正奉献的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

那么,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吗

还别说,真接触过持此观点的人。

他说,你每月挣多少钱,这就是你的价值。

我至今仍佩服这些人的坦率和刁钻,尽管对其观点难以苟同。

如果说一个人百分之百只索取不奉献,不劳而获甚至巧取豪夺,这也算是价值的话,那么推而广之,人人如此,社会怎么维持和延续

怎么前进

人人如此,你又向谁去索取呢

汉语有个词叫(吝啬)有人藉此编了个小故事,说的是吝先生和啬先生互相请客,一个是用言语描述食物,一个是用手势比划餐具。

这两个人谁都不愿意做出奉献,结果也就无从索取。

所以说,一味索取就等于竭泽而渔,肯定难以持久。

看来,单纯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不符合客观实际,说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既猥琐不堪又难以自圆其说。

那么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呢

依我看,在于奉献大于索取。

索取与奉献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只看到对立看不到统一。

与常人相比英雄模范的奉献够多的了,但就是这些奉献精神的化身、典型也并不是只奉献不索取,以至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奉献得更多、更好、更自觉。

我认为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一生中的全部奉献减去他的全部索取就是他的人生价值

三年级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1、正午,太阳一动不高头顶,灼烧着一切,连那些树,也好像筋尽了似,一动不动地垂下了枝条。

2、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

3、这时候正是早上八九点钟,明亮的阳光在树叶上涂了一圈又一圈金色银色的光环。

4、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

5、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

6、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

7、儿时的想象力最丰富,如果能够合理想象,将来一定了不起的。

8、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9、金灿灿的阳光倾泻下来,注进万顷碧波,使单调而平静的海面而变得有些色彩了。

10、看着这道思考题,我的大脑好象以下子封住了。

11、满天繁星像珍珠洒在玉盆里,它们眨着眼睛,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钻出来,像在跟我捉迷藏。

12、如果我以后当了妈妈,我一定会像妈妈关心我一样关心我的孩子。

13、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

14、虽然课间十分钟短暂,但因为它短暂才显得珍贵,才更应该珍惜它。

15、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

16、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

求:形容老人安享晚年的词语,例如:儿孙满堂,儿孙绕膝之类的成语或词语

形容老享晚年的词语有:含饴弄孙、儿孙、安享天伦,儿孙满晚景如春1、含饴弄孙读音:hán yí nòng sūn解释:指含着糖逗小孙子玩,形容老人自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知政事。

”译文:我应当含饴弄孙,自娱晚年,不问他事,不能再过问朝政的事。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例句:名人老了写回忆录,凡人老了含饴弄孙。

2、儿膝读音:ér sūn rào xī释义:子孙围绕膝下。

多用于形容子女侍奉父母。

例句:他如今家业有成,儿孙绕膝,可以说是幸福美满。

3、安享天论读音:ān xiǎng tiān lún释义:安然享受家庭和谐,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

例句: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多陪陪父母,陪伴他们安享天伦。

4、儿孙满堂读音:ér sūn mǎn táng释义:指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后代多。

也指老人晚年生活现状比较好。

例句:爷爷说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儿孙满堂。

5、晚景如春读音:wǎn jǐng rú chūn释义:晚年的境况像春天一样,形容晚年生活幸福美满。

例句: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年光阴,才会更加风平浪静,而渐渐老去的我们,才能晚景如春,颐养天年。

古代学校的叫法

书院为乐育人才之地,是我国古代公众教育制度的一种,类似学校的教育机构。

我国最早官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自两宋至元、明、清千年之久,对于历代文化的发展,确有一定贡献。

古代书院都有教学行政组织、领导班子,有学田作为经费来源,经济独立,供学生膳食并按所制定的院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有序的教学和生活。

书院的主持人古称“掌教”或”主讲”,明代称“山长”,谓其尊同山岳。

古代书院大约可分为(一)讲学的书院(二)庙祀的书院(三)课士的书院三种类型。

清代州全省性课士的书院有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所,称为省城四大书院。

鳌峰、凤池两院,是教育生员和童生:正谊书院主教育举贡;致用专门研究经史兼教举贡生员、其对象各有不同。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明令“废除科举,广设学堂”;“改书院、办学堂”的改革措施,从而福州各书院也就逐渐转为改办学堂讲授新学,书院自此全部消亡。

一 凤池书院 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一凤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 )为福州省城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距今(1997)180年。

由于当时文化逐渐发展,士子增多,省会所在地仅有一所全省性的“鳌峰书院”不能满足读书人的需求,为了广育人才,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选择城内风池里的三牧坊兴建书院,初名“圣功书院”有讲堂三楹十二间,专门教育生员和童生。

书院初设,旋缘经费无着,几复荒废。

到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人盐法道吴荣光积极筹措,捐俸倡率,经费才有着落。

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前督宪、巡抚颜检批准在案,以所在地为凤池里(今东街、东大路,原来状元许将所居故宅之地得名),遂把“圣功书院”改名“凤池书院”。

此时盐商萨重山、林世通等捐资,改建门楼官厅,添造横舍,撰碑文、树碑石,以垂久远。

道光二年,盐法道王楚堂捐俸建“仰止楼”五楹,以祀宋儒陈古灵、陈季慈、周公辟产宏中、游定夫、杨龟山、王信伯、李忠定、林拙斋、罗豫章、李愿中、李西山、胡康侯、胡籍溪、胡致堂、胡五峰、刘屏山、刘白水、朱元晦、蔡西山、蔡九峰、黄勉斋、陈北溪、廖子晦、真西山;明儒陈布衣、蔡虚斋、黄石斋共二十八位。

并增建讲堂,收藏书籍。

道光三年间前督宪赵慎畛又倡捐拓展“凤池”,经营一切,自此凤池书院规模大备,人文蔚起,多士观摩,鼎盛一时,实与鳌峰书院并驾齐驱。

五年,盐法道朱桓清、总督赵慎畛、巡抚孙尔准捐俸在离讲堂几步远的地方建轩,总督赵慎畛题匾取名“佳土轩”。

六年,布政使司吴荣光在“佳士轩”之南建“树人簃”,又增拓学舍多间,捐置书籍二千余卷。

八年,盐法道窦欲峻捐棒作童生奖学金。

由于官府倡导,士、商捐钱的更多,养士额比过去成倍增长。

十八年,回县贡生何恭崇、儒土柯恒喜、举人何则贤等共捐纹银820两。

二十年,又共捐钱三干缗充膏火费。

凤池书院有讲堂十二间,学舍三十余间。

院内一路梅柳夹植,松竹掩映,园林优美。

院后还有花坞、荷地。

他的左边有宋代种植的两株古荔枝树。

院内亭、榭建筑多仿苏州园亭式样,其中如“翠竹轩”/‘树人抵’/‘佳士轩”/‘横经精舍”/‘藤阴书屋”等,构造尤为精美,山长多邀集名流,觞味其中。

院中厅、堂、亭、榭悬挂许多楹联。

(清)杨平叔所书楹联:“他浴文禽,从罗舍梦里飞来,览凭苑林翔吉宇/’;“凤鸣翊凤,向刘勰笔端流书,迁乔阿阁听和声/’有些楹联则是山长抒发自己情怀,舞文弄墨,和书院毫不相干。

例如山长郭柏荫(字远堂)原系京官,因丁忧回籍,充任凤池山长,想不再出外做官,于是撰联一对,“文酒过从,喜蔗尾景佳,菜根味美/’“衣冠脱略,看投林鸟倦,出帕云闲/’所以联中有“菜根味美”和“鸟倦云闲”等语。

但此人官心不死,又一联说:“薄宦归来,万里江湖犹恋阈/’;“故人健在,一堂风雨此谈心/’由于他“恋阈”,终又出山做官,一直做到湖北巡抚。

凤池书院的组织、经费来源、招考对象、甄别试和月课的手续、内外课录取的名额以及膏火奖金的数目,都和鳌峰书院相似。

书院名师很多,第一任山长赵在田,他教生员、童生首先要修养品德,其次才是道艺、文章。

次任山长魏敬中。

勤于工作,受到生员的爱戴。

戊戌政变(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后,全国知识分子思想一新,山长陈璧,他们在书院中提倡实用,学风有所转变。

末任山长曾宗彦,于清光绪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89一1901川司以在籍翰林出身的侍御身份出任该职。

曾宗彦思想和行动上属于维新派,同情支持戊戌变法,积极参与“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等主持筹办、在北京福建会馆成立的维新组织“闽学会”并成为骨干之一。

变法失败后,自感已无能为力,返回故里颐养天年,卒于民国初期。

凤池书院历时85年,前后山长十二人,书院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科举废止后,凤池书院改为全闽大学堂,首任山长叶在传。

1903年改名福建高等学堂,先后继任的有陈宝琛(第二任1905-1906);第四任:19O8-19O9两任);林炳章(第三任19O6一19O8)陈培辊(第五任:1909一1911),一至五任的四位监督(校长)均为(清)进士、翰林出身。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民国建立,陈培锟调任道尹,由本堂第一期毕业生、日本高等师范毕业的王修出任监督。

1912年1月教育部令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

自1915年起改名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数易校名,1952年8月定现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至今。

二 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的前身“正谊书局”,址设福州城内新美里(今城内黄巷人这所书局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所创立。

书局以校、刊理学总集为主要任务,选举人和五贡(拔贡、优贡,副贡、恩贡、岁贡)百人入局工作,月发津贴银五两,中间寄托“养士”、“劝学”之意旨。

共计刻成书籍五百二十五卷,定名为《正谊堂全书》。

后来地方绅士杨庆深、沈葆桢联函镇闽将军英挂,请求改书局为书院,专教十郡的举人、贡生。

时兼署总督的英柱接受他们的建议,决定购买骆舍铺(现东街省立图书馆旧址)民房改建书院,到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书院建成。

取汉儒董仲舒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又因书院由正谊书局演化而成,所以定院名为“正谊书院”。

书院经费除以正谊书局原有经费为基础外,另拨一笔官帑补充。

正谊书院建筑朴素大方,与鳌峰、凤池两院构造风格不同。

院大门上有一块字径盈尺青石刻的横匾,上镌“正谊书院”四个大字,是当时闽籍书法家郑世恭所书,强孝胥之父)该匾额现还嵌于福建省立图书馆后进正门上,另一复制原大青石匾嵌干福州一中校园碑廊上。

书院有大讲堂,而无学舍,后进五间排全座为山长住宅、右边有大客厅一座,中悬首任山长林鸿年所撰并书的对联:“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愿诸生共筮云雷”以易经久“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谓有才以经世人书院每年二月上旬开始招考,投考资格以举人和五贡为限,不收卷资,不许冒名顶替,每年报考约四、五百人。

每年二月十五日以前,由总督、巡抚亲临书院(初在贡院)主持元考。

经评定甲乙后,录取内课(超等)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四两;外课(特等)八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三两;附课(一等)一百名,不给膏火(原定内外课名额统共只有一百名。

)书院规定每年从元考录取后开课,十二月初二散学。

散学时总督、巡抚亲临参加散学仪式,学员要穿冠服随班行礼。

书院规定每月考课两次,初二为师课,十六日为官课。

师课由山长主持,课题以制艺和试帖诗为主。

官、师各课,考列在一、二十名之内的,都另有奖赏。

正谊书院首任山长是道光十六年1836)状元林鸿年,曾任云南巡抚。

太平军初起时,袭云南边境,鸿年初次闻警,便弃城而逃,所以被劾去官。

回籍后,充正谊书院山长。

虽然他常以“状元”二字梗于胸中,脾睨一切,但在书院主讲十九年,还是造就了很多人才。

士子中如叶大焯、陈宝深、林纤、陈衍、吴增棋等皆是当时待出人才。

所以正谊书院对于晚清文学界起了推进的积极作用。

颐养天年的唯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