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忠贤被剐的名言
是哪句
你不可以这样说人家
彼此尊重是人际关系的基石的名人名言
新学网首页 > 名人名言 > 经典语录分享到:20名人名言尊重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尊重的名言尊重名言 尊重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尊重的名言120条千秋青史难欺。
清·张廷玉《明史·李应升传》。
青史:史书,古人在竹简上记事,故称青史。
本句大意是:一时的蒙骗是难以改变公正的历史记述的。
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你爱怎幺打扮便可怎么打扮;有人说,历史是为胜利者写的,这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从根本上讲,这也都是错的,因为历史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事实,是任何人涂改不了的。
谁若拭篡改历史,玩弄历史,嘲笑历史,他只能得逞于一时,而最终将为历史所抛弃。
“千秋青史难欺”是明熹宗时御史李应升上疏弹劾魏忠贤的话,实乃至理名言,是唯物史观的表现。
以此句说明应尊重历史,十分恰切。
清代大臣 张廷玉 《明史·李应升传》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尊重名言见唐·韩愈《谢自然诗》。
处万类:处于万种物类之中。
知:同“智”,智慧。
识:见识。
贤:高尚。
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世处于万种物类之中,以读书与见识最为高尚。
中唐以后,佛教盛行,但道教势力仍然很大。
谢自然是贞元时一位年轻女道士,修道不食,白日升天,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
韩愈反对迷信,排斥佛老,他写《谢自然诗》就是要否定神仙之说,规劝人民不可迷信。
原诗说:“~。
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
”此诗先立论点,突出学习与知识的地位,然后否定弃世求仙思想,主张积极用世。
这种尊重知识,强调个体意识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十分难能。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谢自然诗》谁自尊,谁就会得到尊重。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尊重生命,完全尊重生命。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 杜伽尔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那些尊重法律的人,早上好。
关于尊重的名言伊拉克第五任总统 萨达姆尊重真理就是聪明睿智的开端。
俄国作家、革命家 赫尔岑尊重真理吧,这才是大智的起点。
俄国作家、革命家 赫尔岑尊重个人,优质服务,追求卓越。
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尊重名言唐·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
髭须:古人将唇上的胡须称髭,唇下的称须,泛指胡须。
这两句大意是:眼下壮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你还是将白了的胡须染黑.去侍奉年轻人吧
米嘉荣是唐代著名歌唱家,诗人在此诗中说:“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
”作品借劝慰米嘉荣,抒发自己辛酸的愤世之情;表面上是诚恳地进行劝告,实含对世事犀利的嘲讽。
诗句于正中见反,于平和中见激荡,能使人体会到诗人的委屈和苦闷,更能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
可用以讽刺社会上对老年人不尊敬,或抒发不为社会重视的苦闷。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与歌者米嘉荣》
你认为徐光启一生都有哪些成就和贡献
“风骨”一词大约出现在汉末,最初其用来品评人物,通常指人顽强的品格和刚正的气质。
魏晋时期,“风骨”开始用于文论和画论。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都提到了“风骨”。
在他们看来,所谓“风骨”,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
虽然“风骨”一词从品评人物转为了品评文章和绘画,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始终是评价人物的一个标准之一。
有风骨者,不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大丈夫。
如此有“风骨”的大丈夫在走过悠悠岁月的中国历史中并不罕见。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崔杼挟私愤杀死了自己的国君,他要求太史公将其写成国君暴病身亡。
然而,太史公如实记载了事情的经过,崔杼恼怒之下将其杀死。
太史公的两个弟弟丝毫不畏惧,依旧秉笔直书,也被崔杼杀死。
等到太史公的第三个弟弟执笔时,还是不顾崔杼的以死相威胁,继续照实记载。
他告诉崔杼:“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
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
无话可说的崔杼只得放了他。
当太史公的弟弟走出来时,正好遇到南史公执简而来。
原来,南史公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照实写这事的。
太史公一家的风骨,如何不能被传为千古绝唱
西汉名士朱云的风骨亦广为流传。
汉成帝时,朱云官拜槐里令。
当时的丞相安昌侯张禹晋不仅身为帝师,而且权倾朝野。
一天,朱云在面见成帝师请求诛杀张禹晋,因为他“上不能正主,下无以利民,站着高位不做事,光拿俸禄不谋其政”。
成帝非常生气,命人将朱云拿下问斩。
朱云却死死抓住御殿栏槛不放,致使栏槛折断。
他同时高喊:“臣死不足惜,但未知朝廷该怎么办
陛下将蒙受杀直谏大臣的恶名。
”在场的将军辛庆忌为其求情,愿以死相保,成帝遂免了朱云死罪。
被折断的栏槛原样修复,不让换新的,以表彰忠臣冒死直谏的精神。
“朱云折槛”的故事遂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创作题材。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的洛阳县令董宣也是不畏权势,颇具风骨之人。
当时,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
董宣遂拦住湖阳公主的车,命令奴仆下车而杀之。
公主将之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但董宣拒不低头。
刘秀于是令人强按他的头,却还是不能使其俯首。
深为其精神打动的刘秀遂赐他为“强项令”,并赐钱三十万。
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
东晋文人陶渊明同样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留名青史。
早年,他曾在彭泽当县令。
一日,上级官员派下属来视察,其人狐假虎威,要陶渊明去拜见他。
陶渊明虽然瞧不起这样的人,但也只得前往。
在出门前,他的手下告诉他应穿戴整齐,态度谦恭,否则会被其在上司面前说坏话。
陶渊明闻听,说道:“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小人折腰。
”遂辞去官职,退隐山林。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影响了后世许多有风骨的人。
唐代颇具风骨的名臣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痛哭,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还有唐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以笏击朱泚”的段秀实,明代痛骂魏忠贤的周顺昌,清代怒烧高官和绅车驾的御史谢香泉、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的谭嗣同等人的风骨,亦在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无可否认,有风骨者,亦可以说有气节,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也。
老子曾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而人若想为“大”人也,风骨岂可无乎
名言警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后三句是什么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明万历23年建东林书院。
在这里我提两个人‘魏忠贤、’‘朱由检、’网友可以查一查。
。
。
。
。
。
。
万岁这个词是谁发明的
“万岁”什么时为皇帝的专用称呼
帝,“万岁”就不能随便叫了 从战国武帝之前,“万岁”的字眼尽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现,但其用意,可分为两类,大体上仍与古法相同。
其一,是说死期。
如: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
”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王万岁千秋后,臣愿以身抵黄泉驱蝼蚁。
”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戚姬子如意为赵王,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
”又,“万岁之期,近慎朝暮。
”颜师古注谓:“万岁之期,谓死也。
”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说“万岁千秋”也好,还是安陵君拍马有术所说的“大王万岁千秋后”也好,以及刘邦在深情眷恋故乡和为小儿子赵王忧心忡忡不同场合所说的“万岁后”,都是表明死后。
这跟普通人称死,只能说卒、逝、谢世、蚤世、不讳、不禄、陨命、捐馆舍、弃堂帐、启手足之类比较起来,虽然显得有点特别,但与后来被神圣化了的“万岁”词意,毕竟还是大相径庭的。
其二,是表示欢呼,与俄语中的“乌拉”颇相近。
请看事实:蔺相如手捧稀世珍宝和氏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孟尝君的门客冯欢焚券契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
史载:冯欢至薛后,“使吏招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田单为了麻痹燕军,“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纪信为陷入项羽大军重重包围中的刘邦定计,跑到楚军中撒谎说:“‘城中食尽,汉王降。
’楚军皆呼万岁。
”陆贾遵刘邦之命着成《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
”汉九年,未央宫建成,刘邦“大朝伫候,群臣置酒未央前殿。
高祖奉玉扈,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置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凡此皆充分表明,从战国到汉初,人们虽常呼“万岁”,却并非专对帝王而呼;但有开心事,即作此欢呼,亦不过如此而已
至汉武帝时,随着儒家的被皇帝定于一尊,“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从此,它成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
稽诸史籍,这是汉武帝精心炮制的弥天大谎的产物。
史载: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缑氏。
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登礼罔不答。
”看吧,汉武帝登上了嵩山之巅,吏卒都听到了向他三次大呼“万岁”的声音。
谁呼的
荀悦注曰:“万岁,山神之称也。
”原来,是神灵在向汉武帝高呼“万岁”,以致敬礼;而且,汉武帝向神灵致意还礼,无不答应,也就是所谓“登礼罔不答”。
真是活龙活现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神化君权以强化封建专制而编造的“咸闻呼万岁者三”的神话,成了后世臣民给皇帝拜恩庆贺时三呼“万岁”——并雅称“山呼”的不典之典。
十五年后,也就是太始三年三月,汉武帝在撒谎的道路上又高升一步,声称“幸琅邪,礼日成山。
登之罘,浮大海。
山称万岁。
”这一回,说得更神了:山东的芝罘山,整座山都喊他“万岁“。
这样以来,就势必构成这条逻辑:神灵、石头都喊皇帝“万岁”,臣民百姓既比神灵要矮一头,又比无知的石头毕竟要高一头,不向皇帝高喊“万岁”,显然是不行的。
于是,从此以降,封建帝王的宝座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不言自明,从此“万岁”这个甜腻的字眼,也就只配皇帝一人独享,如果他人用之,就是僭越、谋逆、大不敬。
聊举一例:史载后汉大将军窦宪,“威震天下,……会帝西祠园陵,召宪与车驾会长安。
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望拜之,伏称万岁。
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
’议者皆渐而止。
”看来,这位尚书的脑壳里恐怕浆糊不少,而韩棱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如果窦宪真的对“万岁”一词甘之若饴,即使侥幸脑袋仍按在按在自己的肩膀上,也非要吃尽苦头不可的。
汉武帝后,封建统治者在“万岁”上玩的花样,真是五花八门:皇帝自封自己的生日为“万寿节”,皇帝的老婆、儿子、闺女之流,降一等如法炮制,美其名日“千寿节”,每逢此节,闹得沸沸汤扬,穷奢极侈。
尤其两个女统治者,更是别出心裁。
一个是武则天。
她像翻账本那样随便地多次改元,以“天册万岁”自居。
在公元六九六丰的一年中,年号迭更,一日“万岁通天”,一日“万岁登封”。
在年号上冠以“万岁”二字,真是一大发明。
另一个是秽名昭著的慈禧太后。
她的尊号已经是长长一大串,有个马屁精竟上奏本,建议把“万寿无疆”四个大字也摆进去。
这实在也是前无古人。
如果“老佛爷”地下有知,大概还在据此为傲吧
还有一个封建统治者,虽是男人,但却曾被鲁讯讥刺为“半个女人”;此人就是人所不齿的明朝太监魏忠贤。
他大权独揽,虐焰熏天,在全国遍建生祠,要人称他为九千岁。
仅从蓟州的生祠来看,魏忠贤的“金像用冕旒,凡疏词一如颂圣,称以尧天舜德,至圣至神。
而阁臣辄以骄语褒答。
运泰迎忠贤像,五拜、三稽首,……诣像前祝称:某事赖九千岁扶植。
”九千岁比万岁,虽然少了一千岁,但也算得上准“万岁”了。
这不禁使人想起鲁迅的名言:“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而实际上,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魏忠贤,借用鲁讯的话来说,“还不如一个屁的臭得长久”
“万岁”既与最高封建统治者划上等号,老百姓必须在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
但是在包括唐律、明律、清律那样严密的封建法典中,并没有把皇帝即“万岁”、臣民必须“山呼万岁”、以及不呼 “万岁”、怀疑或反对“万岁”,即以大不敬罪论处的条文。
而在实际上,皇帝即“万岁”,人们必须无限尊崇、呼喊,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却成了天经地义的准则。
这就是不成文法;而无数事实证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厉害百倍。
当时的老百姓也并非没有轧出此中的苗头;在民间戏文中,动辄一开口就是“尊我主,万岁爷……”,甚至供上一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以表示自己对皇帝的耿耿忠心,就是明证。
但是,正如清人张符骧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未必愚民真供佛,官家面上费庄严。
”因此也还有例外的情形。
据清人赵翼考证,古代作为庆贺时欢呼的“万岁”词义,“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
”就国势积弱的北宋来说,史载“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发声,即市人群儿环呼曰大熟,如是达旦,……广南则呼万岁。
”“广南……呼舅为官,姑为家,……女婿作驸马,皆中州所不敢言。
而岁除爆竹,军民环聚,大呼万岁,尤可骇者。
” 其实,有何“可骇”
在广南那样远离封建统治中心的穷乡僻壤间,在人们的心目中,“万岁爷”是“天高皇帝远”,未见得那么神圣、可亲或可怕。
因此,且不妨与皇帝来个平起平坐,把自己的女婿也称作驸马;至于这些驸马是否也可称自己的岳父大人为“万岁”
史缺有间,不得而知。
事实上,在后周、隋、唐时的民间,老百姓的名字,仍偶有称李万岁、史万岁、刁万岁的;推其意,可能类似近代人给小孩取名长庚之类,意在祝福其长命百岁。
至于在除夕之夜,爆竹声中,人们欢乐非凡,“大呼万岁”,更无足骇;这不过是先秦时期古俗的残存而已。
孔夫子谓“礼失求诸野”,信然。
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这对联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副绝笔对联,说明朝的名臣曹学佺,解释如下:据说这是曹学前留下的绝笔对子。
曹学佺是福州仓山建新洪塘人,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曹学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当时他面对的考题是论述“车战”。
曹学佺不像别的考生那样,一见考题就匆忙答题,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考官说:“我是南方人,不熟悉‘车战’,能不能让我论述‘舟战’
”在得到考官的同意后,曹学佺精彩地作了“舟战”的论述。
考官张位听了大为欣赏,认为“人才难得”,要选他为“进士第一”。
但因为这种临场改考题,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只好改为第十名,授户部主事。
不久,考官张位因事被贬出通州,许多门生故友都不敢来看他。
只有曹学佺一个人赶到码头,赠衣送粮,为他送行。
这样,曹学佺就得罪了当朝的人,被罢去户部主事。
曹学佺当四川右参政时,四川税制有“行税”和“坐税”两种。
对商人收“行税”,对百姓收“坐税”。
那年碰上饥荒,民不聊生,“坐税”收不上来。
曹学佺体恤民情,不加追逼,而用历年来收“行税”所积余的资金,来冲抵当年的“坐税”,受到百姓的称赞。
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党羽刘廷元诬谄曹学佺著《野史纪略》是“私撰国史,淆乱是非”,于是遭受削籍处理,被关了70天,《野史纪略》书版也被毁。
不久,听说魏忠贤没有要杀曹学佺的意思,刘廷元才把曹学佺放了。
此后,曹学佺回乡建“石仓园”闲住。
在家乡时,曹学佺筹资疏浚城内外河道和西湖,先后建造洪山桥(如图)、万安桥、桐口桥等三座。
崇祯初年,福建海匪横行,曹学佺上书建议,提出在长乐、梅花和连江双龟屿之间驻兵、组织百姓自卫等九策,被采用后,海匪就不敢来骚扰闽江口。
曹学佺能文善诗,万历时他与徐火勃、叶向高、翁正春、谢肇淛等结成“芝社”,人称“芝山诗派”,曹学佺和徐火勃并称诗坛盟主,一时左右闽中文凤。
曹学佺仿古巢居,在金山寺的两株榕树间盖起一座房子,起名“禅楼”。
他著述30余种,诗文总名《石仓全集》。
曹学佺还精通音律,擅长度曲,闲居洪塘时,创研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演唱的新腔,闽剧艺人称之为“逗腔”,他组织自家府中的人员办起了曹氏家班,即“儒林班”,是闽剧的前身,当时“歌童狎客晨夕满座,娥绿粉黛出入肩随”。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陷落,崇祯皇帝上吊,曹学佺悲愤不已,投池自尽,被家人救起。
过一年,唐王朱聿健来到福建,称曹学佺为“海内大儒”,授给太常卿,又升礼部侍郎兼侍讲学士,纂修《崇祯实录》,进尚书加太子太保。
1646年8月,唐王兵败。
9月17日,清兵入福州。
18日,曹学佺在西峰里家中自缢身亡,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谥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