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笛子的名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关于“团结合作”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词语解释běn ɡù zhī rónɡ本固枝荣◎ 本固枝荣 běngù-zhīróng[when the wood is firm,the branches flourish] [树木]主干强固,枝叶才能茂盛。
比喻事物的基础巩固了,其他部分才能发展===========================================本固枝荣 ——对天津市爱好文学的青年的一次讲话摘要很高兴和同志们见面。
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准备有系统的讲稿,只好把不久以前我在北京作过的两次讲话的大意再说一说。
请大家原谅。
我时常接到青年们的信,总是问:小说怎么写
剧本怎么写
他们大概是想用小说、剧本来练习写作。
这当然是一个办法。
不过这一个办法并不太妥当。
想一想十几岁的一个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怎么一下就能写好一部小说或是剧本呢
当然,也有个别的天才;但很少。
我们最好不以天才自居,要老老实实地下点功夫。
建国十二年来,我们青年的创作有很大成绩。
但也不无缺点。
缺点之一,恐怕是没有充足的基本功。
一本小说,一个剧本,内容很充实,固然很好,但它究竟是艺术作品,必定要完整、精练、美丽。
如果缺乏语言的基本功,就会把事实都写下来了,却写得不漂亮,不简练。
这就是缺点。
我们不要一开手就急于写小说、剧本,先要把第一项工作准备好:打好基本功的底子。
我们小时候念书,得对对子。
老师说“风”,我们对“雨”。
对对子跟写小说,距离自然很大。
掌握了写对子的本事,也有好处。
要写对子,就要很仔细地分析每一个字,风是自然现象,雨也是自然现象,性质相同;风是平声字,雨是仄声字,声音不同,恰好平仄相对。
这样慢慢地学习,就逐渐掌握了文字的运用。
平仄弄不清楚,很多地方我们愿帮忙而帮不上。
譬如戏曲里的唱词要合辙押韵,这就有个平仄的关系。
你不掌握,写的词不合辙押韵,唱不了,人家便不要。
我看过这么一本小说,里面引用了一副对联,居然把上联安成下联了,因为作者没有明白:对联上联的末一字,一般的说来,应该是仄声字,下联的末一字应该是平声字。
旧体诗、戏曲、大鼓书等都有规则,这些规则都与平仄有关。
对对子,只有汉字才可以这样做,七个方块字对七个方块字,五个方块字对五个方块字,整整齐齐,声音、字数、字的性质,都是对着的。
能对对子,我们再去写戏曲、鼓书等的词儿就方便多了。
我并非提倡大家都去学对对子,我是为说明: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先练习写小的东西,基本的东西。
最有益处的是要随时记东西,不让笔记本闲着。
天天记,什么东西都记:记一个人,一件事,一段话。
写小说难在把一件事情说得那么圆满,又那么简单,没有记下事的本领,就差不多没有法子写小说。
小说是把好几个人、好几件事穿插在一块的,我们若连一件事还记不清楚,怎么能把好几件事都安排好呢
所以先得练习记一件事情。
我们古代的那些大散文家的文章往往就是记一人或一事。
一篇只有几百个字,但记得很简练、生动,现在学校里还拿这些文章作课本。
当然,这样的短文章不能够代替小说,小说要更广阔、更复杂,但是,有了记下所看见事情的本领,对以后写小说必有很大益处。
写剧本就更难了。
小说中介绍一个人,可以慢慢地描写:衣着怎样,心里想什么,模样如何,话剧哩,人一上来就说话,动作,不像小说那么方便。
剧本里的人一上来就有完整的形象,只凭一说话就让人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真不容易。
即使有很好的记录的本领,还怕不易写出剧中的人物,何况没有呢。
基本功是不可缺少的。
请同志们都买个本子,刮风也记,下雨也记。
下雨有什么值得记的
将来你写一篇小说,需要描写一种雨,也许是春雨,也许是暑天的暴雨,还许是秋天的凄雨……。
你没有记过,就写不成。
记多了,才会三言五语勾出一个人物来;记多了,才会把复杂的事情扼要地记下来。
这样才能描写得生动,形象,逼真,让人相信。
我年青时,不但记,还画呢
譬如晚霞,它变化万端,一会一变,不易记住,就画下它来,为将来写小说留下资料。
创作不是凭空来的,是由真正的生活经验来的。
我说的这个办法是笨一点,慢一点,但是结实可靠。
在预备写文学作品之前,应当先把文字写通顺了。
戏曲演员必定得练嗓子,练武功,想写东西,必须把语言搞通顺。
这就是咱们的基本功之一。
有些古人留下了日记、笔记、书信,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到今天我们还拿它当课本。
这是因为他们写得好,基本功深。
写日记、记笔记、写信,一方面积累了生活经验,同时也是练习文字的机会,不可轻易放过。
信写不通,而能写出美好的小说,是不大可能的。
练习文字时,我以为什么形式都应练习,散文也写,韵文也学,古人常用“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来赞美会写文章的人,这就是说各种形式,各种文体他都会写。
要作一个作家,须这样什么都会,才会相互为用,以全助专。
我作不好诗,但也常写写作为练习。
只有练习写诗,才能真知道什么叫做简练。
这样做,诗虽没有写好,可在写散文时知道了怎样简练。
简练是写得少,而包括的东西多。
诗就是概括力量大的,非简练不可。
练习写诗,才会懂得:简练是多么不容易
我们小时学散文,也学对对子。
对对子非简练不可,不能让上下联一只靴子一只鞋。
旧体诗的难写也就在这儿,要讲对仗。
学一学写旧体诗的办法有好处,它能锻炼我们用五个字说出许多字的意思来。
所以古人把作诗叫做“呕尽心血”。
这样为为难,无形中会使散文写得更简练些。
我不是提倡大家每天都对对子,写旧体诗,不是
这是一种锻炼,写好写不好没有关系,功夫是不会白费的。
我们练习写作的面儿要宽些,都学学,都动动,在文字上狠下一番功夫。
当然我们不能专在文字上打圈圈,说文学就是文字,但是文学作品的文字毕竟是要美好的,哪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不是内容那么丰富,而语言又那么美呢
两方面都好,才是好作品。
怎样叫简练呢
从诗里,无论是新诗还是旧体诗,我们可以得到使文字怎样简练的办法,可以学习。
在写诗的时候,必定要在许许多多字里挑选出一个最好的字,写散文时,很容易随便抓一个字放上就算了。
诗有严格的限制,很难办,要想尽法子用上那个最好的字,也许想一天,也许想一个月,找到它,就可以代替许多字,简练不光是字少,是一个字包括的意思多。
我们不是常引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吗
王安石先用了“又到”,“又过”,“又满”等等,总觉得不好,末后才想到“绿”字。
用了这个字,诗就活了。
它包括了春风一来,地暖了,草绿了……这么多的事,叫我们看见一幅春的图画。
这就叫简练。
作诗必须这样做,诗之所以比散文难,就在这儿。
所以必须在基本功里包括学习点旧体诗,把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放翁的诗翻一翻,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遗产。
旧诗里,有的用了许多典故,很难懂,可以暂且放过去;能够明白的,就记下来。
事实上,用了很多典故的诗不一定是好诗,好诗多是仿佛脱口而出,非常鲜明、清楚,意思又非常深刻。
它很容易背诵,因为合辙押韵,跟歌儿似的。
慢慢你就明白:古人用字是怎么用的。
不要照抄,要按照那个精神去自己创作。
简练是能以少包括多。
这里包含着一个问题:就是用字要有选择。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许多字中选择出来的一个。
写文章不要犯平均主义,哪个字都是好字,随便拿过来就用。
字是要经过挑选的。
因此,你必须掌握很多的字,这就需要多念书了,古典的诗呀,词呀,戏剧呀,都翻一翻。
文字以外,这也和生活丰富不丰富有关系,生活丰富了,就会选择:写这一件事,反映的内容少;说那一件事能反映更多的东西。
所以简练是由丰富而来,文字要丰富,生活要丰富。
不丰富就无从简练。
简练,是说的话少,而包括很多的意思;是用一个字而包括几个字的意思;写的这件事,比别的事更典型些,可以反映出较多的内容与更深的意义来。
我们在文字上要多练习,各种形式都练习;要多看,各方面地看。
生活上也是如此。
你在城市里去逛街,只要注意,便可看见许多东西。
譬如:到街上看看鲜花铺,看看那些花如何美丽,将来你描写一个美丽的姑娘,想要拿花作比喻便能用上。
如果你只知道莲花,第一回用莲花形容,第二回形容还是莲花,那不成“莲花落”了吗
在工作以外,革命斗争以外,还要多关心、多注意各方面的生活。
要做一个文人,首先得是个极活泼、极有生气的人,交友多,明白的东西多,然后,笔底下才能从容不迫。
现在有些文章就是干巴巴的,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就是生活不够,把文学看得太狭隘,以为文学作品就是把一件事照样记下来就成了。
不是
一段事情,真事本是如此,到了我们手里,就要把它说得富有艺术性,生活的真实跟艺术的真实不是完全一样的,艺术是加工,让别人通过它能够看到最鲜明的形象,明白不少事情。
所以,大家的生活趣味要广泛一些,念念古诗,读读外国语,看看赛球……让生活知识丰富起来,再加上文字有表达能力,就能写出好的东西。
我们应当利用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对基本功多注意,多练习,我想,我们的创作是会更繁荣的。
怎样写才简练呢
再介绍一个办法,就是在动笔之前,先要决定这篇文章要给读者总的印象是什么。
譬如春天去游山玩水,要写一篇文章,描写这座山,那便须决定是描写山上的植物,还是写它的风景、古迹,或写它的地质变化呢
要抱住一角写,文章就简练,不会罗里罗嗦一大堆了。
写东西时,必须首先决定这个。
我常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一些短文章,别的好处没有,只是叫大家觉得清楚、简练。
那就是因为我抱住一个问题说,需要说八句十句就行了,就写八句十句,不多说,不扯到旁边去。
这样,文章就简练了。
如果要写今天这个大会,也要先决定写哪一方面。
写会场的气氛,就要写得热闹,有多少人,大家急于求知……。
或是写一个听讲的人,就该写他怎样注意听讲,精神怎样集中。
这样写就会简练。
不然,东一句西一句,就杂乱无章了。
同时文章要有虚有实,互相陪衬。
譬如写这个会场,写出文章的热闹气氛,也要放上几句实在的,如发言人提出要多练基本功,大家都很赞成。
这样有虚有实,文章就活了。
总之,要决定文章里主要的是什么,太实了,让它虚一点;太虚了,让它实一点,像山水画似的。
老画家傅抱石同志的笔墨很浓,惯用泼墨,二三十年前,他告诉过我:我画的很黑,难处就在想来想去,在什么地方留下点空白,有了这个空白,就不显得黑了。
这是他的秘诀。
是呀
画得黑,留下点空白,就显得空灵了。
作文章也是这样,要有一个总的目的,要给人什么印象;同时要叫虚的实些,实的虚些。
要安排好,哪是主,哪是副。
小说、戏剧都如此。
再说一件事情:对描写的对象要知道得全面。
譬如要写逛动物园,光写老虎不写别的,容易简明。
但是,对于老虎本身,就得知道的多,顶好知道它的全貌。
越知道得多,越能够写出带总结性的句子来。
我们现在写的东西,为什么人家读了印象不深,就是因为我们对所写的东西只知道那么一点,都写进去了,而没有一种带总结性的句子,让人记住。
毛主席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这一句是总结性的,里面有很多的真理,让人永远记住。
毛主席知道美帝国主义的各方面,才写出了这样的名言,知道得多,写出来才能惊人,让人明白,这个东西的本质是什么,解决问题。
《后赤壁赋》里有这么两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自从有了这句话,多少多少画家画过这个景。
这八个字,小学生都认识,可是写出了山川全景,成为一幅图画。
知道得全,才会写得深,才能够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写作时,要有这种怀抱,这种志愿。
如果人家知道的我知道,人家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那还干什么去写呢
要独创,自己得深知。
所以在决定写一篇东西之前,到底对要写的东西知道多少,须检查一下,不必忙着写。
知道一分而勉强写出八分,就没有分量。
假如知道十分,便能从容选择,那就会非常结实。
应否写得细致的问题。
描写不是要求简练吗
简练不妨碍细致。
细致是真正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不是泛泛地把什么东西都介绍出来。
大家可以去听听评书,《杨家将》啦,《呼家将》啦,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先生跟那个先生说的就不同,功夫就在细致,人们平常不注意的事物,动作,先生们都知道。
写得细不要紧,细,是人家不知道的你知道,人家疏忽的你注意了,并且把它写得生动。
这也就是我刚才说的,真要知道的东西多,才能写得细致。
有好多东西,脑子里想要这么说,可是怎么说也不对。
当你想形容的时候,不知道需要多少知识,才能形容出来,让人看到具体的形象。
我们现在就是知道得太少。
只有经常地积累经验,将来写东西时才能形容得好。
我们经常说:内容决定形式。
但是反过来,有时候,非用某个形式不可的时候,也会影响内容,发生另一种效果。
前些日子,郝寿臣老先生去世了,我写了一篇短文追悼他。
材料是我早已知道的,但要把它放在一篇追悼文里,便须考虑怎样安排。
我决定通过观众的眼看郝老先生从年轻一直到老是怎样发展的。
这样,我没有明说他是人民演员,可是全篇的事实都证明大家是这样看待他的。
这就叫文章的效果较好了些。
假若是另一形式,我便不这样写了。
所以,有某些内容,就要找一个合适的,好的形式,把它容纳、排列进去。
这要费一番思索。
一篇小说嘛,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可以用日记体,笔记体,也可以用通信体。
我们就要想想:这个材料最好用哪一种形式。
在运用形式上,大家应当多读一点书,了解各种形式如何恰好容纳各种不同的内容,慢慢就知道了形式跟内容的关系。
否则,把很好的内容搁在不合适的形式里,就会叫内容减色。
总而言之,上面说的都是我们要注意文章给人的总的印象是什么;然后决定用什么形式;而且,把所知道的东西,用好象是总结性的语言写出来,让人记住。
描写也是这样。
先要考虑:述说这件事,描写这件事,要求的总的效果是什么。
故事的内容是很可笑的,笔下就要幽默,有讽刺,取得喜剧的效果。
内容是严肃的,文笔也要严肃。
不要以为某人的文笔很活泼很幽默,便就学他。
这会出错儿。
一件很严肃的事,把它开玩笑似的说出来,就不对了。
创作主要的是创造人。
在一个剧本里,如果有五个人,就必定得把这五个人明白透,假若我们不知道一个完整的人,差不多就没有法子写作品。
剧本里的人物一上场,就衣帽齐楚,五官俱全,就凭着他说两句话,介绍出他的身份、性格来,好难啊
若是把这件事、这个人放在这个戏里也可以,放在那个戏里也可以,怎么行呢
我们真正知道一个人,知道他的全貌,就绝不会把他随便搬来搬去。
知道的不深,剧中人就成傀儡了。
主要的是创造人,无论写小说写剧本都如此。
得眼睛老看着这个人。
事情不平凡,固然很好;事情差一点,而人站得起来,仍是好作品。
人第一。
一般的剧本的缺点(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一定对),就是:事情很多,材料多,而对人的了解,对人的认识没有那么多;太注意事情,而不注意作事情的人。
结果,台上事多于人,看了半天戏,事情也很有教育意义,但不记得那些人,这不好。
创作嘛,创造不出人物来,怎么能算是创作呢
《红楼梦》、《水浒》尽管还有一些缺点,但是,《红楼梦》创造出了那么多人,一个姑娘一个样。
《水浒》又创造出那么多人,武松是武松,李逵是李逵,这是了不起的事
总之,我们的工具——文字上说,得下基本功。
知识、生活都要丰富,也可包括在基本功里。
最要紧的,也是我刚才说的,是对人的认识。
认识人,是一项顶重要的基本功
载一九六二年《新港》八月号参考资料:网上
有关面子的名言
装阔不在钱太多,于挥霍失当;吝在于花钱太少,而在俭失度。
便宜、打折、量大、数多……是永远挡不住的诱惑,因此也是商家趁机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的极好机会。
愈是有穷底子的人请客愈讲排场,点菜也愈多,浪费也愈大,其心理既有豪爽的一面,也有惟恐人家小看自己的一面。
时尚的消费比实用的消费花钱更多,是因为眼睛比身体更奢侈。
消费的确能刺激生产,但无论生产还是消费,都会更多地消耗地球上宝贵的资源和能源,不知这一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是否想过
消费的结果会带来垃圾,所以另一种行业也该应运而生,即如何对消费的结果进行“销废”
王阳明的名言
王阳明名言名句: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4、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21、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
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22、心是快乐的根常快活便是功夫。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
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
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
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23、要活得轻快洒脱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
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
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
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24、慎思之,笃行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人生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
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阳明那样。
25、不做就是不知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知而不行的事。
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人生启迪:获得成功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
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
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
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
要想保持成功,则需要德行作为底子。
德行合一,也是一种知行合一,也是一种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26、路,尽管去走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
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27、天理即是仁心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
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
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
《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
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
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
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
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
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28、求道须深下去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这个道原本无穷尽,问得越多,精微处就越能显现。
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
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
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
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
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29、耐住寂寞,久久为功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人生启迪: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获得豁达通透的智慧和事业。
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熬不过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经不起挫折的人,长不成傲骨。
30、自省才能自明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学习应该返身自省。
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
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人生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
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
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根除毒害的唯一办法。
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31、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
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
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
人贵有自知之明。
32、反观自身,自我提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人生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
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
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
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33、嘴巴闭关,身体力行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
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人生启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
所以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吧,盯在自己的心上。
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能放开而坦然从容。
心坦不坦然、从不从容,也本是心自己的事。
34、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
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
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35、最怕是傲字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
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36、格物致知,灭除轻傲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
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人生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
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
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通过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37、只求力所能及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
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38、不动心,不烦恼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
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心之本体,原本不动。
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
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
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
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39、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
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我不看花的时候,花与我的心同处于寂灭状态。
我看花的时候,花和我的心就都鲜活起来。
如此便能知道,花与我的心同在。
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王阳明的花与我心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心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
一切,只看你心的大小、悟的浅深,良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心,自是万物主宰。
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40、参破生死,尽性知命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
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
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人生启迪:人生,除生死外无大事。
向死而生,与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念起人终究一死,万般皆是身外之物,很多东西就能放下一些,心才能更豁达一些。
如此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成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