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顾炎武座右铭

顾炎武纪念馆的顾炎武故居

顾 雍:(生卒年待考),吴郡吴县人(今江苏苏州)。

著名三国时期东吴大臣。

出身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归服。

顾 况:(生卒年待考),字逋翁,苏州人,著名唐朝诗人。

至德二年进士。

德宗时官秘书郎,他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

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

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

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

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

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顾 安:(生卒年待考),昆山人(今江苏苏州昆山),著名元朝画家。

曾官至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

擅墨竹,运笔遒劲,用墨润泽,自成一家。

顾 璘:(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文学家。

官至刑部尚书。

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

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

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

顾野王:(生卒年待考),字希冯,吴县人,著名南朝梁陈之际训诂学家、史学家。

出身世家,幼好学,聪颖超群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又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

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入陈,任国史博士,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至黄门侍郎。

他工诗文,善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

著有《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六千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品编写奠定了基础。

另著有《玉篇》三十卷。

另有《舆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顾恺之:(生卒年待考),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著名东晋画家。

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画人注重点睛。

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

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

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名世:(生卒年待考),明朝松江人(今上海)。

著名明朝画家。

明嘉靖卅八年的进士,官拜尚宝丞,告老还乡,宦囊甚丰,盾万竹山居东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宽来开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来就是池,有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为证。

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赵子昂的手笔。

因此,顾名世将万竹山居改名“露香园”;那座池塘当然一个其旧,依然叫做“露香池”。

顾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姓缪,她在京城的时候,学会了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诀窍;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

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

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

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亦未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顾宪成:(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东林先生。

明朝时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

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

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贞观:(公元1637~1714年),号梁汾,江苏无锡人。

著名清朝词人。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举人,为内阁中书。

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

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

著有《弹指词》。

顾炎武:清朝大思想家、学者。

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

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祖禹:(公元1631~1692年),字景范,号宛溪,江苏无锡人。

著名明朝历史地理学家。

他研究历史地理学,源自庭训启蒙。

当时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侧重实地考察,二是侧重文献钩稽。

顾祖禹是从文献排比入手,辅以实地见闻而成书。

《读史方舆纪要》自顺治十六年始撰,著者数十年如一日,为《读史方舆纪要》耗尽毕生心血,直到逝世前夕始告完成,实现了顾祖禹“远追《禹贡》、《职方》之纪,近考《春秋》历代之文,旁及稗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宗旨。

《读史方舆纪要》全书1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

前九卷总论历代州域形势。

以朝代为经,地理为纬,疆域分合,建制沿革,厘然在目。

中1十四卷依明朝政区划分,述南北直隶及十三司地理。

各省卷首冠以总叙,综论其历史地位。

然后以地理为经,朝代为纬。

叙述各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

于郡县变迁、山川险要、战守攻取,尤为用力,载之最详。

后七卷专言山川原委、天文分野。

各卷所记,纲如经,目如传,先以正文为纲要,再详为细目以作注释,自书自注,其注文十数借于正文。

全书眉目清晰,体裁新颖。

《读史方舆纪要》的史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体裁上的创新,而且还在于作者把地理环境与历史事变相结合,使全书始终贯穿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读史方舆纪要》正是以其治史以经世的思想,使之掩历代同类著述而上,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一个辉煌总结。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著名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顾炎武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

顾炎武早年曾参加抗清活动。

后致力著述,探究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哲学上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理、性、命”。

在清初学术发展过程中,是一代风气的开启者,如果说黄宗羲的杰出之处,集中地表现为新思想的呐喊。

顾炎武的历史贡献,则主要在于务实学风的积极倡导。

顾炎武的实学思想,是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

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从抨击王阳明心学入手。

顾氏把晚明心学的泛滥比之于魏晋玄学清谈,认为二者其“罪深于桀纣”,同样是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根源。

既而又对理学家“性与天道”的论究提出否定式的异议。

他说:“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把“性与天道”的论究直斥为禅学。

就方法论而言,宋明理学以讲求义理为特征,顾炎武的为学路数则反对载之空言而不能见诸行事的空虚之学,他重资料、重实证。

资料的收集是作为著述工作不可或缺的第一步,顾炎武对之极为重视。

在他一生的著述活动中,“著书不如抄书”的祖训始终是他的座右铭。

他早年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就是“有得即录”,抄撮而成。

而晚年的《日知录》也是“采山之铜”而成。

顾炎武为学以“明道救世”为宗旨。

他所谓的圣人之道就是“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的合而为一。

以这一学风去讲求的实学,其落脚点就是要经世致用,也就是他所说的“救世”。

顾炎武一生拳拳于《日知录》的写作,只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他研治古音学是因为它是“一道德而同俗者又不敢略”的大事;治经史之学则旨在“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涉足金石考古和舆地诗文等学,也都是为了对国家民族能有所作为。

他的“明道救世”的实学思想为后世示范了一种严谨健实的新学风,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门径。

而他重资料、重实证的治学风格,尔后遂演成清乾隆、嘉庆年间汉学的基本方法。

顾炎武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

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

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有承前启后之功。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

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顾光旭:(公元1731~1797年),字华阳,号晴沙,又号响泉,江苏无锡人。

著名清朝官吏、学者。

官甘肃省甘凉道。

工书、善诗文。

著有《凉溪诗钞》、《响泉集》等。

顾正红:(生卒年待考),江苏滨海人。

著名工运领袖。

1925年他带领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进厂交涉,被日本资本家枪杀,成为“五卅运动”导火索。

顾维钧:(生卒年待考),上海嘉定人,著名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家。

历任欧美各国公使。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使日方归还中国山东半岛主权。

后历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国务总理。

1932年以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国联和联合国代表。

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庭任职。

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他仍怀念嘉定。

据称他遇到凡是人过上海的人,都要问及嘉定。

有次当姨甥谈及嘉定时,他精神振奋地绘了一张嘉定地图,图中有嘉定有名的古塔和孔庙,然后又绘了一条东西大街,在街西端写“西门”就说他家在西门。

顾维钧绘画,落款常写“亭林顾氏”,他是念念不忘故乡的情结。

顾 鸿:(公元1915~今),安徽庐江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游击师特务队队长。

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民运股股长、五团特务大队大队长、江北游击纵队营长、营政治委员,第七师五十六团副团长,巢湖独立团团长,第五十七团团长、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七纵六十二团政治委员,第六十一团政治委员,第四纵三十三团政治委员、团长,先遣纵队第九支队副司令员,皖北军区警备二旅副旅长,第十五旅副旅长。

参加了著名的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副师长、代师长,第十六步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校副校长。

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

后任工程兵学校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少将军衔。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顾品珍:(公元1883~1922年),字筱斋,昆明医家之子。

云南昆明人。

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21年,出任滇军总司令,驱逐唐继尧。

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次年被杀。

顾品珍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考赴东京振武学校,入同盟会;复转至陆军士官学校。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李根源、唐继尧、罗佩金、李鸿祥、叶荃、黄毓成、张开儒等,俱同学焉。

回滇为陆军讲武堂军事教官兼骑兵监督。

清宣统三年辛亥重九,顾品珍左手负伤,犹积极指挥,义军之猛将也。

乃任都督府辎重弹药部部长。

复援入四川,任谢汝翼部第一梯团副梯团长。

未几回滇,历任滇军第一师、第六师中将师长、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长等职。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末,于五华山光复楼歃血复国,为三十九杰之一。

次年元旦,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梯团长,率禄国藩之第五支队、朱德之第六支队入川,屡克。

2月,与北洋军阀战于纳溪。

2月20晚,顾品珍率部夜袭得手,敌死伤五百余。

2月28日,蔡锷命两翼包抄,正面突破,遂逼退吴佩孚、张敬尧军。

两军俱疲,各为退守。

3月17日反攻,顾品珍为中路,主牵制;赵又新、刘存厚为两翼,主进攻,终破北洋军。

护国事讫,顾品珍驻节资中,以剿匪、安民、择吏、练兵、节用为己任,有扰民者必严惩之,常云:“我不忍刻民以厚兵,又怎能刻兵以厚己。

”川人为之铸铜像。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唐继尧以顾品珍为靖国军参谋长兼第一军总司令,11月,顾品珍与黔军王文华部合攻重庆,克之。

次年1月从靖国军取成都。

遂为叙沪镇守使。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川滇战起,驻川滇军第二军军长赵又新战死。

顾品珍本不喜滇军扰川,兼故交李根源陈请,遂率部反攻昆明,任滇军总司令。

4月,更兼云南省长。

唐继尧流亡广州。

顾品珍方主滇政,求教于故交丁石生,石生云:诸葛武侯治蜀,开诚布公为先,此乃政治原则。

云南自护国讨袁以来,连年用兵,元气大伤,蓂赓因情势所迫,无计收缩军队。

滇军既不能逐鹿中原,势必有阋墙之争,于是民不聊生,饿莩载道。

今日若整顿内政,增益生产,藏富于民,休养生息,就是百世功业。

若唐继尧仍欲回滇,亦不必与其相争,所谓争一日功不如争万世功,争一日名不如争万世名。

开诚布公,休养生息,八字而已。

顾品珍从之。

故其主滇也,休兵息民,力除积弊,严惩贪贿,法不避亲。

如其连襟陈继唐谋保山县长,行贿被拘。

复清剿蒙自、开远、建水、通海土匪,严禁招抚匪徒、征募兵丁、封雇驮马,故一省之土匪深衔恨之。

且以武备资金一百万元,移于扶持金融,救济民众。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秋,顾品珍凡四致电与孙孙中山,欲随从孙中山北伐。

11月16日,让省长职于刘祖武,以专力疆场,躬亲前敌。

孙孙中山亦三复电与顾品珍,赞其“体国公忠,洵属超越流辈,毋任欣佩。

所委各司令皆一时干城之选,底定中原,胥于此举是赖。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3月,唐继尧反攻昆明,土匪吴学显、普小洪部从之。

顾品珍设重兵于滇东,而唐继尧援滇越铁路而上,遂为瓦解。

3月25日,吴学显部黄诚伯包围顾品珍于陆良天生关鹅毛寨,乃举枪自尽,终年三十九岁。

唐继尧闻之,念袍泽同学之义气,痛惜不已,乃予礼葬。

起初,顾品珍闻金汉鼎暗通唐继尧,故为羁縻,让云南总司令与之。

部将杨蓁不服,顾品珍乃羁押之,杨蓁旧部遂反,顾品珍军遂分裂。

又诱杀巨匪杨天福,致其旧部数千人啸聚滇西,匪党吴学显于滇南啸聚万人,匪患益炽。

且杨天福、吴学显者,本巨匪也,唐继尧招抚至昆明,今顾品珍专为剿肃,乃倒戈而向。

故唐继尧光复甚疾。

顾品珍军残部杨希闵、蒋光亮、范石生等推张开儒为主,称北伐滇军总司令,由贵州入广西,与李烈钧部会合。

次年4月9日,孙文颁《褒扬顾品珍令》,令曰:“前云南总司令顾品珍,忠诚纯笃,勇略冠时,治军有方,勋劳夙着。

护国、护法无役不以,艰阻备尝,志气弥厉。

本人大总统特任为云南总司令,绥辑军民,有功边徼。

前年自请率师北伐,董率将士,为国驰驱,不幸中道殒于寇乱。

着追赠陆军上将,照上将阵亡例给恤,由军政部查照定章办理,生平事迹并宣国史馆立传,以昭崇报,而示来兹。

”谢宇俊撰《顾君筱斋墓志铭》云:“不招匪,不扰民,异口同声亿兆人;不爱钱、不惜死,岳少保言躬践履”,洵非谀词。

昆明华山西路四十一号品珍故居,系百年祖遗,毗连民居,全无气象。

长子顾鸿钧毕业于东陆大学,为省文史馆馆员。

侄女顾映秋,即龙云夫人也。

顾祝同:(公元1893~1987年),字墨三,江苏涟水人。

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顾心衡: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十八军副军长。

顾隆筠: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九军参谋长。

顾 铁: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整编第一军一师一旅参谋主任。

顾焕陵: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总司令部通基处处长。

亭林先生轶事 翻译

顾(1613- 1682)汉族名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称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编辑本段]学术贡献 顾炎武把古韵分为10部,其中有4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

其余几部也都粗具规模,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加详。

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用离析唐韵 (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

宋人也曾研究古韵,但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想到把它们拆开,因此,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

另一个极端是遇字逐个解决,没有注意到语音的系统性。

顾炎武则把某些韵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重新与其他的韵部合并。

这样有分有合,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照顾了语音的历史发展。

他首先废弃平水韵,回到唐韵。

比如把尤韵一部分字如“丘”、“谋”归入“之咍”部,这就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

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韵各分为二,屋韵分为三,令它们归入不同的古韵部,充分体现了古今语音系统的差别。

他的这种离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还公认是很有价值的。

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声配阴声。

《诗经》常常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收唇音的入声缉、合等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以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

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

顾炎武在古音学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论的建树,另一方面有对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后来被学者誉为古音学的奠基者。

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

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 廷合作。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

此后,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

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

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 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说“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 顾炎武有诗:“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也就是说,他希望清朝灭亡,就如同精卫想平东海一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 明末 崇祯十七年(1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五月,清睿亲王多尔衮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临即帝位,改元顺治,命豫亲王多择率大军征服江南。

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字完之,河南开封人)、凤阳总督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等拥立福王由崧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年号弘光。

京师陷落的消息传到江南,一时人心惶惶,为避战乱,顾炎武率家人东躲西藏,到年底,迁往高旧居80余里的语濂经暂住。

经昆山县令杨永言(字岑立,云南昆明人)举荐,行朝诏用炎武为兵部司务。

“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了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顺治二年(1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

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

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

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

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

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先妣王硕人行状》)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田。

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

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但他仍然积极投身入抗清复明的斗争。

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

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于,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

顺治四年(1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

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

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

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

顺治三年(1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

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同上),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

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满腔忠愤,不能自已。

清初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 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

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

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

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

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

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

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

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

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

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

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

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

”(《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

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

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

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

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

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

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

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

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

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

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

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

”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

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

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

”炎武耿介不阿的性格于此可见。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

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

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

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

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

是年炎武45岁。

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子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直至1682年2月15日逝世。

[编辑本段]著作 《日知录》 三十二卷. 一至七卷,论经 八至十二,论政治 十三卷 论世界风气 十三四卷论礼制 十六十七卷论科举 十八至二时一卷论艺术,文学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 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 二十六卷论史法 二十七卷论注书 二十八卷论杂事 二十九卷论兵事,外国 三十卷论天象术数 三十一卷论地理 三十二卷论杂考 顾亭林自认 日知录 是生平得意之作: 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三十八卷 前后三十年,修改过五次 《古音表》三卷 《易音》 三卷 《诗本音》 十卷 《唐韵正》二十卷 《音论》 三卷 《金石文字记》 六卷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一百卷 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卷 [编辑本段]顾炎武故居 这里是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这里又是“百戏之祖”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这里还是唐代陶渊明第九代裔孙、文学家陶岘首创江南丝竹之地,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就是千灯镇,周庄、锦溪是千灯的近邻,他们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分别成功塑造“中国第一水乡”、“中国博物馆之乡”唤醒了千灯人,千灯人发现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丝毫不亚于其他江南名镇,于是,该镇从上到下都形成共识,虽然该镇的旅游开发比较晚,但是古镇有很好的资源,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之路---文化之路,在今天的“百名记者走近古镇---千灯”采风活动中,笔者现场感受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旨在报国的炎黄子孙的座右铭。

顾炎武一生还写了三百七十卷著作,以《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为三大著作,顾炎武本人也被当代历史学家评为两千年中七十二位伟人之一,而千灯镇就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诞生的地方。

笔者在现场看到,园林式的景色已经初现轮廓,原来占地只有6亩的景点,现在的占地面积已经扩大至60亩,形成了包括顾炎武起居生活区、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和顾园几个景点,其中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形成墓、祠、厅一体的园林布局,为千灯诸景之首。

关于廉政的格言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大徒伤悲百学须先。

(朱熹) 宝剑锋从磨,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

(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

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 W 玩物丧志。

(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学无止境。

(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

顾炎武座右铭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