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好句摘抄:1、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
“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
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世界上下五千年好词。
“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
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
“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2、阿育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家庭作为人生的基点,首先在家庭中体现他所说的那些道德。
主要是要服从父亲,尊崇老师和长辈;对亲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对待仆人和贫苦的人要乐善好施;对待动物要仁慈,不能滥杀。
3、希腊人攻陷特洛伊城后,大肆杀戮和掠夺后,胜利回国了。
归途中,他们触犯了天神,希腊的船队被海风掀翻,很多人淹死在大海中。
世界上下五千年好词。
奥德修斯带着剩下的少数人在大海中漂泊。
他们受尽了各种磨难,不能回家。
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泊时,和狂风巨浪斗争,和吃人妖精斗智,拒绝了女巫的爱情。
他在海上整整飘泊了十年。
在奥德修斯的国家流传他已经死去。
当地的贵族恶少都来纠缠他的妻子珀涅罗珀,妄想夺得他的地位和财产。
奥德修斯的儿子走遍希腊各地去寻找他。
那帮恶少整天在他的家里大吵大闹,又吃又喝。
4、阿育王所说的“法”,就是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仁慈的实践和虔诚的思想。
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信仰佛法,重要的在于行动。
一个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参加了多少次佛教的仪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5、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
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
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
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
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
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6、成为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十分后悔。
他曾经发布过一个敕令,在敕令中他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
”后来他又一次向全国的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
今后代替暴力统治和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的宣扬佛法,从此以后,他将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宣扬佛法的高僧。
7、在迷宫中,还发现了2000多快泥板,上面刻着许多由线条构成的文字。
在一些印章和器皿上也发现了一样的文字,后人学者称它为线形文字。
一直到1953年,才有学者破译了这些线形文字的意思,原来它记载着王宫财物的帐目,其中有国王向各地征收贡赋的情况,计算法是十进位。
这些文字和古希腊使用的文字只有细徽的不同,从中可以推算出也许克里特岛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8、坚战兄弟们逃过了森林。
在一次邻国公主招亲大会上,坚战兄弟中的一个人,一箭射中远处旋转的鱼的眼睛,他可以娶美丽的黑公主为妻了。
但遵从母亲的旨意,他们五兄弟共同娶了这位妻子。
9、雅典民众在一片哭泣的悲哀声中,送别忒修斯在内的七对童男童女。
忒修斯和父亲约定,如果杀死米诺牛,()他在返航时就把船上的黑帆变成白帆。
只要船上的黑帆变成白的,就证明爱琴国王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忒修斯了。
10、战到后来,多谋善断的希腊将领奥德修斯想了一条妙计。
他让木工制作一匹大木马,内藏精兵强将,希腊人假装撤退,把大木马留在特洛伊城外。
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退兵,欣喜万分,将木马当做战利品拖到城内。
深夜,木马上的希腊人不失时机地爬了出来,将城门打开,埋伏在城外的希腊人闯进城中,一举夺下城池,一把火将繁华的特洛伊城烧为灰烬。
<奥德修斯>着重描写想出“木马计”的希腊将领奥德修斯回国途中的传说。
11、希腊人又说,“这是因为他想毁掉献给女神的礼物,所以得到了惩罚”特洛伊人赶紧把木马往城里拉。
但木马实在太大了,它比城墙还高,特洛伊人只好把城墙拆开了一段。
当天晚上,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庆祝胜利,他们跳着唱着,喝光了一桶又一桶的酒,直到深夜才回家休息,做着关于和平的美梦。
12、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
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佛教主要宣扬的内容是什么
1、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
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
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
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
2、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的太子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
3、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有什么适合摘抄的文章
与佛教有关的花 一花一世界,花有花的姿态、花的精神, 有的花与佛相关相连,花开,如同见佛。
1、优昙婆罗花 传说,优昙婆罗花是三千年才开一回,一般在夜里盛开,芳香极美,翌晨即萎,如同昙一现,有瑞祥之气。
传说,知转轮王出世,此花才生,可见是极为难得的不世出之物。
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六佛曾经住世,其中拘那含佛在经历磨难后在优昙婆罗树下成就正觉。
优昙婆罗花是传说中的仙界极品之花,因其花“青白无俗艳”被尊为佛家花,西方极乐佛国中善见城之优昙,与备受推祟的阿修罗城的莲、持国天城中的水仙和爱染明王城中的牡丹同属极品,沾皇家的华贵气息,三千年一开,花开时有瑞祥之气缭绕,观者受福。
说到底,“优昙婆罗花”是传说中的花,现实中并不存在。
2、莲花 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它代表一切活动的鼎盛阶段,而进行这些活动是为了完全避免堕入轮回之错误。
神灵端坐或站立的莲花宝座象征着他们的神圣本源。
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佛经称为“莲经”,把佛座称为“莲座”或“莲台”,把佛寺称为“莲宇”。
许多佛教故事都与莲花有关,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
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
3、曼珠沙华 曼珠沙华,开在天界之红花,又叫做彼岸花、天涯花、舍子花。
相传它只开于黄泉,一般认为是只开在冥界三途河边、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
彼岸花如血一样绚烂鲜红,铺满通向地狱的路,且有花无叶,是冥界唯一的花。
彼岸花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在黄泉路上大片大片地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得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
当灵魂渡过忘川,便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往生者就踏着这花的指引去向幽冥之狱。
4、曼陀罗花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齐赞,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上落下曼陀罗等花。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所以,此花与佛门有缘。
“曼陀罗”有多层含义,它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供品之一,也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众神聚集居处的模型缩影。
供奉曼陀罗的意思是用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盛满三千世界奉献给佛、法、僧三宝。
在佛经中,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见到它的人都会感到内心愉悦。
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
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就可以成为曼陀罗仙。
本资讯由园艺花卉网整理编辑。
耶稣所讲的话,凡稍有可取的佛陀、老子都早已讲过
耶稣说:爱你的邻人如自己教徒却说:爱人如己耶稣说:神爱世界教徒却说:神爱世人耶稣说:尊敬你的父母教徒却说:孝敬你的父母耶稣说的话,教徒们都不要了,反而来学中国人伦常观点。
可见教徒们都知道,耶稣说的话,并不都是好的。
中国佛教中的四圣母指的是那位菩萨,
佛教当中只有四大菩文殊菩萨:即文殊菩象征智慧的菩萨。
《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说,文殊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姿罗门家,由母亲的右腋而生,生而能言,十种祥瑞同时出现。
他遍访仙人求出家法,九十五种外道辩论师都辩不过他,终于在释迦牟尼佛处学道成为菩萨。
在大乘佛教中,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
也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
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是在山西五台山,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协侍,顶结五鬓,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
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
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协侍菩萨,一个象征智慧,一个象征真理(普贤)。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普贤原为东方宝威德上五律国之菩萨,遥闻释迦佛在娑婆世界说法华经,特为听受,到达时佛已讲完此经,当夜即将入灭普贤表示守护此经,释迦佛赞叹认可。
密教称普贤为“金刚萨埵”“菩贤萨”等。
中国佛教相传,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
普贤菩萨像大多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
据说普贤有延命益寿之德。
因而出现为祈求延命的普贤延命菩萨像。
地藏菩萨。
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他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十轮经》卷一,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于仞利天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佛既灭,弥勒佛未出世之前,自愿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
据《宋高僧传》卷二十等,地藏原为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中国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居数十年圆寂,月(读rou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
九华山之月(读rou肉)身,据说即为地藏菩萨成道处。
《地藏十轮经 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等载。
地藏菩萨具有无量数不可思议之殊胜功德,为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所不能测。
由过去之大悲誓愿力,常示观大梵王身、帝释身、声闻身、阎罗身、狮象虎狼牛马身,乃至罗刹身、地狱身等无量异类化身,以教化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众生之善根,所以又称“千体地藏”。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本已证入十地之果位,但为教化众,仍处身闻,独觉等地,不愿成佛。
至心称念地藏菩萨名号礼拜供养地藏菩萨像等,必能离诸忧苦,不坠恶道,并能获得土地丰壤,家室永安,先亡生天,现在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遭圣因十种利益。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过去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菩萨是从梵语的''Avalokitesvara''菩萨发展而来,汉语音译“啊那婆娄吉低输”、“阿缚卢极低湿伐罗”等,意译为“光世音”。
在中国,唐以前称之为“观世音菩萨”,后为避唐皇李世民讳,遂改为“观音菩萨”。
传说阿弥陀佛为其父,大势至菩萨为其弟。
《无量寿经》记载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的候补佛。
观音菩萨是东亚民间崇拜较为普遍的菩萨,在各种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
白衣观音,又称白衣大士、白处观音,其形象更具女子的特色。
有时候,白衣观音足边站一男孩,或者手抱一婴孩,遂又成求子心切者崇拜之至的“送子观音”或“送子娘娘”。
1.菩萨的分类按照佛教的修行层次,菩萨分为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
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
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按照佛教的理论,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无数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众生。
而每一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
因此,佛国世界里的胁侍菩萨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谁也无法计算。
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是“八大菩萨”。
即释迦佛的左右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观音菩萨、势至菩萨“。
药师佛的左右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还有弥勒菩萨和地藏菩萨。
这些都是佛经上有名的菩萨,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菩萨画在佛的身旁,也称为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画像和佛陀画像一样,有一定的法相等手印。
如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
势至菩萨手持莲花,天冠中有宝瓶。
文殊菩萨手持宝剑,身乘青色雄狮。
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经卷,身乘六牙白身。
地藏菩萨手持如意宝珠和锡杖,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冠,为僧人像。
供养菩萨,中修行层次低于胁侍菩萨,为佛陀和弘扬佛法作供养的菩萨。
佛教里把供养分为三种:一是利供养,即香花、香火、灯明、饮食、资财的供养。
二是敬供养,即礼敬、朝拜、赞美、歌颂的供养。
三是行供养,即警奉三宝,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养。
又称为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
供养菩萨实际上为佛陀和宣扬佛法服务的菩萨。
常画在佛座下面或胁侍菩萨、佛弟子的两边。
姿式有站,有坐,有蹲、有跪,形象众多。
如奏乐菩萨、歌舞菩萨、献花菩萨、敬香菩萨、燃灯菩萨、跪拜菩萨、持经菩萨、赴会菩萨、听法菩萨、思维菩萨,禅定菩萨等都可以说是供养菩萨。
供养菩萨不像胁侍菩萨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规定,画家们可以任意创造,所以供养菩萨的形态比胁侍菩萨多,数量也比胁侍菩萨大。
按佛教的宗派划分,菩萨又分为显宗菩萨和密宗菩萨。
显宗菩萨是依照显宗教义和仪轨所画的菩萨像。
此类菩萨亦称正菩萨,与常人相同,一首二臂,法相庄严,面容慈悲,姿态优美。
如八大胁侍菩萨和各种姿态的供养菩萨。
密宗菩萨是依照显宗教义和仪轨所画的菩萨像。
此类菩萨与常人相异,多首、多臂、多目。
如领先臂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千手千钵文殊、不空绢索观音,如意轮观音等。
在密宗菩萨中,又分为汉传密宗菩萨和藏传密宗菩萨。
汉传密宗菩萨的法相同显宗正菩萨相似,只是多首、多臂、多目,面容慈悲,姿态优美。
而藏传密宗菩萨与汉传菩萨形象差异很大,不仅多臂、多首、多目,有的菩萨面目狰狞,阴森可怕。
敦煌石窟中显宗菩萨画像数量最多,初唐时才有密宗菩萨,数量很少。
元代时才有藏传密宗菩萨,只有第465窟一个洞窟中绘有藏传密宗菩萨。
在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的种类最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遵照佛教显宗仪规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庄严的显宗观音。
第二类是遵照佛教密宗仪规所绘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种法哭的密宗观音。
第三类是不遵守佛教仪规,由画家根据人们的意愿希求,自创风格,任意描绘,任意题名的观音。
如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宝相观音、施财观间、烽珠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鱼蓝观音、杨枝观音等。
这类型观音形象众多,民间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
上述三类观音,在敦煌石窟擘画中都有画像,前两类数量多,后一类数量少。
2.菩萨的名称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土垂)的简称。
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土垂)”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
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
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把普贤菩萨称为“普贤圣士”。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
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都称之为菩萨。
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
3.菩萨的衍变观音菩萨是一位最中国民俗大众敬仰的菩萨,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敬仰甚至超过了对佛陀的敬仰。
在佛教各种画像和造像中,观音菩萨和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
搞清了观音菩萨的衍变过程,也就明白了所有菩萨的衍变。
现在人们看到的观音菩萨是一位美貌动人,面善心慈的“东方圣母”,可人们并不知道,观音菩萨原业是畜不是人。
观音菩萨由畜变人,由大丈夫变成一位东方美妇,有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
根据徐静波先生《观世音菩萨考述》一文和其他一些学者的考证: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时,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曲《梨俱吠陀》中,已经有了“观世音”。
不过,那时的观音并非丈无身,也非女儿身,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
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着慈悲和善,神力宏大。
它能使关心盲者双目复明,恙疾缠身者康复,肢躯残缺者健全,不育女性生子,公牛产乳,枯木开花。
“观世音”在当时受到古印度臣民的普遍信仰和崇敬,在整个社会中产生过巨大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五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佛教主张解放奴隶,姓无贵贱,众生平等。
比婆罗门教完善进步。
佛教逐渐影响了婆罗门教教徒,并使婆罗门教徒转信佛教。
转信佛教的婆罗门教教徒一时难以改变他们所有的信仰,便把婆罗门教中的观世音带到了佛教之中,成了佛教中的一位善神。
公元前三世纪时,佛教大乘教产生,佛教徒为了安抚众生之心,便将原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观世音正式吸收过来,成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萨,叫作“马头观世音”。
那时的马头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还是一匹可爱的骏马。
到了公元前后,佛教徒可能考虑到其他菩萨都是人身,而观世音是畜身,太不相配,便将“马头观音”改为人身。
地是观音菩萨就由畜身变成了人身。
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画有马头观音像,不过这身马头观世音已是面善心慈的菩萨,只是戴着一顶高大的马头头盔式宝冠。
佛教密宗中有马头观音画像,是密宗胎世故界六观音之一。
这可能是观音由马变人过程中的遗迹。
佛教徒为使人们想念观音菩萨是人,不是畜,又给观音菩萨编造一份令人置信的“履历”,使观音菩萨完全“佛化”。
众多佛经中便有了这样的说法:观音菩萨原是古印度转轮王无净念的大王子。
《悲华经》中说:“有转轮圣王,名无净念。
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为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泥图,即普贤菩萨。
第一王子发下宏愿,要解除世间众生的一切苦难后来转轮王无净念成佛,即阿弥陀佛。
王子也经数十年的修行,也已成佛,号称:“正法明佛”。
为了实现他的宏愿,解除世间苦通信班,使众生获得安乐,而现菩萨身,协助佛陀,弘扬佛示。
于是,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了父王----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而其弟大势至菩萨成了父王的右胁侍。
据佛学专家们的考证,佛教传入中国,约在西汉末(公元一世纪),佛教在中国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观世音菩萨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来到中国的。
传入中国时的观世音菩萨菩萨已是净土三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佛经》中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的左胁侍。
《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拜访观世音,在普陀洛迦山,“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
”此时的观世音是王子出身的阿弥陀佛的“侍从官”和“勇猛丈夫观自在”,还不是女儿身的观世音菩萨。
因此,早期的观世音菩萨塑像和画像是男身丈夫形。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广泛的传播,尤其是《法华经》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观世音菩萨的声望在中国日益提高,提到了下层广大人民的信仰。
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造出了众多的观音菩萨萨。
观音菩萨亦从“西方三圣”中的胁侍菩萨分离出来,成了一位最受人们信奉的佛教善神,经过几个世纪的佛教汉化衍变,观音菩萨逐渐异化,中国的僧俗大众不仅把这种外国“善神”变成了中国“善神”,而且把这位“勇猛丈夫”变成 了美貌女性。
为了使信奉大众相信观音菩萨确实是一位美貌动人,面善心慈,救苦救难的女菩萨,中国的佛教信徒又给观世音编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其中《香山传》浒最广,故事大意是说:观世音菩萨原是古代妙庄王(即楚庄王)的五女儿,名叫妙善。
三公主妙善聪慧美丽,从小笃信佛教。
年岁稍大,父王为其配嫁。
妙善执意不从,要削发为尼。
妙庄王发现女儿抗旨出家。
怒火冲天,率兵马将妙善捉拿。
当即在京城斩首示众,并使她的灵魂堕入地狱中。
玉皇大帝闻讯后,命阎王妙善灵魂救起,把妙善复活于香山紫竹林中。
从此,妙善普渡众生,行善天下,化现成为观世间地菩萨。
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久治不愈。
医师告知:须要亲生骨肉的手眼方可医治。
在此情况下,妙庄王的大女儿妙圆,二女儿妙英都不愿献出手和眼。
妙善得知此事后,不念父王旧恶,挖下自己的双眼,砍下自己的双手,制成药丸,救活了父王。
妙庄王得知一切后,疚愧万分。
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女,请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观世音像。
结果,工匠错将“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
于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妙善)的像。
这故事传说,在北宋以前就已形成,河南宝丰县香山寺的宋蔡京所书《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远果史话碑“就已记载了这个故事。
根据现存佛教艺术史料和专家们的研究,东晋以前,我国的菩萨画像和塑像,几乎都是男性,一位“伟丈夫”。
东晋以后,始有女性菩萨塑像和画像出现。
《胡应麟笔丛》中说:“女像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
隋唐之时,已出现大量的女性观音菩萨。
唐代高僧道宣说:“造像梵相(画像)宋齐间”(相当于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
自唐以来,笔笔皆端来柔弱似妓女之貌。
故今人夸菩萨如官娃也。
“(《释氏要览》)。
宋代之时,观音菩萨已经完全女性化。
元、明、清三代,观音菩萨更加世俗化,我们现在看到的观音菩萨像,已是一位按照中国人审美观点,摹仿中国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国衣冠服饰,面善心慈,美貌动人,庄重亲切的“东方圣母”。
其他菩萨的画像和塑像,也随观音菩萨走过了一个由男性变为女性的过程。
这个衍变过程经历了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完全女性化四个阶段。
这一衍变过程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明显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