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哪些描写“菊花”的诗句流传千古
陶渊明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陶渊明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垒,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王安石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欧阳修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咏菊(三首)一孤高不合压群芳,枉把香魂贮入霜。
一季寒姿难妩媚,半篱瘦骨太苍凉。
拈来漉酒调诗韵,插罢临风怨夕阳。
何必索居标别格,也和泥土共枯黄。
二孤标不与百花同,浅淡芳香是性空。
酒亦闲温还寂寞,风因错拂自朦胧。
冰壶濯魄怜留白,玉骨横秋怨落红。
一瓣清寒匀瘦色,东篱夕照笑仙翁。
三秋来不与百花妍,瘦尽清寒入楚天。
雨润流香茶外饮,霜栽彻骨酒中眠。
何须妩媚争如意,只教孤标任可怜。
一瓣芳心开淡薄,无边旧事上琴弦。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王安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红楼梦咏菊花诗十二首宝钗(蘅芜君)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宝玉(怡红公子)访菊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宝玉(怡红公子)种菊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酌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湘云(枕霞旧友)对菊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湘云(枕霞旧友)供菊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黛玉(潇湘妃子)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宝钗(蘅芜君)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探春(蕉下客)簪菊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黛玉(潇湘妃子)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湘云(枕霞旧友)菊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探春(蕉下客)残菊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陆龟蒙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唐寅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菊花图九日风高斗笠斜,篱头对酌酒频赊。
御袍采采扬妃醉,半夜扶归挹露华。
菊花图佳色含霜向日开,余香冉冉覆莓苔。
独怜节操非凡种,曾向陶君径里来。
菊花图飒飒金飙拂素英,倚栏璚朵入杯明。
秋光满眼无殊品,笑傲东篱羡尔荣。
墨菊图白衣人换太元衣,浴罢山阴洗研池。
铁骨不教秋色淡,满身香汗立东篱。
菊图锦里先生日晏眠,客来高论坐无毡。
酒资尽在东篱下,散贮黄金万斛钱。
墨菊图绿云架上草龙蟠,马乳含秋露下干。
昨日文园愁肺渴,几丸嚼破蔗浆寒。
〔菊韵〕--李师广--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
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
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云安九日》唐·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唐·吴履垒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菊花》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咏菊两首唐·黄巢一《题菊花》(传为黄巢五岁时作)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二《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赵昌寒菊》宋·苏轼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重阳后菊花》宋·范成大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九月十二日折菊》宋·陆游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残菊》宋·梅尧臣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宋·朱淑贞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赋十月菊》金·元好问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菊》明·沈周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咏菊》宋·杨万里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
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弘一法师《为红菊花说偈》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弘一法师《菊花诗》我到为种植,我去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二十首古诗
一、生活的常态 节日总离不开烟花的绚丽,它的耀眼、夺目让每个人都为之驻足;然而照明我们归家之路的往往是那一盏盏平淡无奇的路灯,每天每天,每年每年…… 齐白石的一幅白菜图道出了“大味必淡”的道理,这“淡味”并非“乏味”,而是“生活的常态”。
谁能拥有一辈子的传奇人生
那样的“不可思议、惊世骇俗”只存在于神话世界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淡淡的生命体。
摔倒、失恋、生老病死或许每个人都要经历,这都是生活的常态,并没有什么稀奇。
或许摔倒让你懂得爬起,失恋让你的心备受磨砺,一场大病让你悟出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幸运儿,是上帝眷顾的“特殊优待人群”,但那样的幸运太飘渺,生活的常态你可曾看清
迪斯尼先生曾在车库中拮据地生活,成天与老鼠为伴,这是多么恶劣的条件与环境
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巴望“天降馅饼”,他安分地享受这生活的常态,最后以那只老鼠为原型,创作了米老鼠,打拼出迪斯尼
他守候着生命中“路灯”微弱的光,并最终让充满力量的烟火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是一个两次高考名落孙山的学生,但他第三次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大门;他曾是一个被学校广播通告处分的“冤枉教授”;他曾是一个几次申请出国被拒的可怜小子;他曾是一个唯唯诺诺、不善言辞的“害羞男子”……他遭遇的失败、挫折数不胜数,但他心里很明白,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是他必须接受、面对的现实,当他最终将“新东方”办成在美国第一家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时,他感慨万千,生活的常态里,有太多看似不幸却可以成为机会的东西。
他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 或许我们并不能像前两位成功人士那样“辉煌”,或许你今天刚经历了十几家公司的拒绝,或许你今天刚与恋人分开,或许你刚经历破产甚至无家可归,你觉得落魄、孤独、无助……你觉得前方一片黑暗,你觉得你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但是,真的如此吗
立起源于心中的力量,那股力量或许刚强,或许柔软,看看前两位成功之前的遭遇,他们就此自暴自弃了吗
没有
就算我们不能如此成功,为何不借鉴他们当初面对生活常态时的那颗温热的平常心呢
人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学会“看穿”,那么不论环境如何你都不会被左右,不会有遗憾。
懂得知足常乐,顺其自然,并不是木讷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以一颗恬静、豁达地体悟生命,不论失败、成功,幸运或不幸。
要知道,真正懂得“生活常态”的人才能活得通透明白,不论是怎样的打击、挫败都浇不灭他心中“温吞”的那团火,因为他心中的“柔软”不是“软弱”,而是任凭风吹雨打都捣不烂、碾不碎的“韧劲”。
“看穿”生活的常态,也是一种境界,从此你会活得心境恬然,就如同修炼了“禅”一般。
点评:这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严谨的结构与独特的视角点亮了全篇,文章开头借路灯隐喻了淡然之态是生活的常态,而后却笔锋一转谈到生活中的难于免俗的挫折,连举了迪斯尼和俞敏洪两个例子,使文章在内容上真实可感,最后作者以一个平常心“看穿”生活的常态做结,不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隐喻,而且使文章在思想上有了纵深,没有就题论题,而是更智慧地让我们了解到心境坦然的平淡之态才是懂得生活本真的真正的“常态”。
二 生活的常态 浮生若茶。
每个人的生活都好比是一杯香茶。
当茶叶散发出脉脉清香时,那是你的宝库运,然而不断地被水冲泡、荡涤、洗礼才是生活的常态,就如同生活中注定要经受栉风沐雨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获得灵魂的自由。
是的,经受苦难是生活的常态。
那一缕涩香,在我的嗅觉中弥漫。
那是朱生豪在家徒四壁的环境下孜孜以求地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那是史铁生在合欢树下坐着轮椅寻找母亲的痕迹;那是尼采在不被人信时对真理的坚持;那是袁隆平烈日下行走在稻田间的滴滴汗水……我们的生命往往不缺少财富、健康、理解与成果,同样少不了困难。
就像生命的最初状态是一摞等待沸水浇至的茶叶,各种考验与挑战必将如影随形。
然而人类的特性,却是愈被打倒,愈会站起来。
那一抹清香,抿进了我的嘴角。
是,不屈的灵魂也许正对将要来临的暴风雨顾盼生姿,他们渴求用生命的热爱去加热水的温度,以使自己的价值能得以历久弥新。
经过焚烧的金刚石终能成为钻石,受过沙粒疼痛的蚌终能吐露珍珠。
序言中的先驱者历经数载终于打开了通往光明之门,那无数伟人为世人指明了真理的方向。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没有那些灾难的洗劫,我们如何看到霍金用智慧征服宇宙;如何能体会中曹雪芹的字字珠玑;如何能看见一片曾洒满前人鲜血、如今成了湛蓝得令人流泪的天空…… 林清玄曾将生命中的记忆比作旅店,而生活的常态则是在马上不断选择奔跑的方向;罗梭将生命比作一道弧,“我们都将按照这个轨迹运行下去”。
可是我认为这些比喻都未能揭示生活苦难的本质和其间精彩纷呈的过程。
我们是杯具中的茶叶。
温水无法溢出生命的智慧和芳香;唯有用沸水无间断煮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流芳千古的生命常态。
“一个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浮生若茶,命运多舛,但更重要的是能直面痛苦、化解痛苦并转之溢出生命清香的能力。
惟有如此,才能在生命从容时获得安心,在惶惑时面无惧色,在生命苦难时获得一份内心的镇定与勇敢。
点评: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技巧,以茶喻人,茶经沸水的洗礼最终茶香四溢,而人生则需苦难的历练方能达到大成境界。
正如作者所言“唯有用沸水无间断煮的人生,才是真的有意义的,流芳千古的生命的常态。
”这种写法,不仅起到了将难于把握的题目化繁为简的效果,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味道,体现的既是写作的功力亦是灵感的体现。
三、没有天空的日子我怀念海子 一片片麦地仰望着天空,那里有他戴着眼镜的笑容。
他不会忘记,“麦地和光芒的情义”,麦地也不会忘记,在那个有风有光,有云有雨的天空,他在那里。
他住在山间的木屋里,繁华的城市几乎要把他忘记。
对着窗子,他只会看见荒凉的山岗、黑色的土地,只会看见美丽苍白的手和月形的山峰。
带上。
他说,他跟过去隔着黑色的土地,他和未来,隔着无声的空气。
他忘记了自己。
但是,他永远都会铭记,“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他永远都会铭记,“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他永远都会铭记,因为这些都是他心的伤痕,都是他心中安安静静的愿望。
(这一节追忆海子的“生”。
作者熟悉海子的诗歌,熟悉海子的人生,选摘了海子中的诗句,通过“麦地”等海子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表现了海子执着追寻精神世界的高贵人生以及生命中的苦痛。
海子的“忘记”与“铭记”为文章增添了厚重感) 二月二十六日,他说:“母亲如门,对我轻轻开着。
”他穿着鞋子走在大地上。
这坚实干净的土地,总是护卫着他柔弱的身躯。
土地忘不了他。
他就是土地王,他一直就这么走着。
跨过他曾经写下的“横陈于地的骸骨”的沙滩,跨过“众神死亡的草原”,也跨过“跑着雪和太阳光芒”的“麦地”,跨过马群,跨过闪电。
在两行铁轨间,他躺下去发呆,忘了站起来
那一夜,他血淋淋地走向天堂
天堂不会忘记他,早早地唤他回去。
那一夜,世人渐渐发觉他用自己最后的身躯在地上铭刻的诗句。
如今,他和他的诗永远不会被忘记。
(这一节诗意地表现海子的“死”。
引用了海子《讯问》中的诗句,诗行中表现出海子对圣洁母爱的向往,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海子 “忘了站起来”,天堂和世人 “不会忘记”他,巧妙地对比中,诗意地表现出对海子的永远的忆念) 梦中,我常常来到他的棺木前,而他却静静地躺在棺木里发呆,不肯站起来。
梦中,我常常来到他的坟茔前,而那坟茔像一只圆圆的眼睛,望着天空。
梦里是永远没有天空的,而我抬头却看见了他戴着眼镜的笑容,他诗一样的头发盖住了天空,也盖住了我的神州以及世界的土地。
君生我未生,君死我未死。
在我的白驹过隙的人生中,我路过了一片不可及的天空,它却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我愿他在天堂飞翔的影子也在大地上继续飞翔,我也愿以跨越时空的凝望到达没有天空的天涯,去拥抱永远属于我们的海子。
(这一节写“我”的凭吊与追寻。
“梦中”的寻找,永远的祈愿,沉痛而深情地表现了作者对海子及其诗歌世界的认同与追慕)点评:海子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他却以他对纯粹的诗歌世界的追寻而成为永恒。
选择海子为题材,表达对海子及其海子的诗歌世界的追寻,足见作者和海子之间的心灵相通。
本文的成功处主要表现在:一、意境深远,有厚重感。
一方面,作者对海子及其诗作情有独钟,因而善于引用,信手拈来。
海子诗歌中的安静、悲伤和执着,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另一方面,作者对永远的海子的深情怀念,对海子诗歌世界的渴望和追寻,使文章有了超越时空的人文魅力,增添了浓烈的诗意而有厚重的内涵;二、想象丰富,构思巧妙。
海子是浪漫的,追慕海子的作者也是浪漫的。
作者打破了常见的结构模式,运用丰富的想象分小节再现了海子的“生”、海子的“死”、海子死后“我”的凭吊与追慕,节与节之间是跳跃的,也是富于想象的,字里行间巧妙地蕴蓄了自己激越跳荡的情感,隽永而深沉。
本文能得高分,与它严谨而巧妙的结构,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四、蓦然回首 忘记是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彩车盛礼恭迎管仲的那份宽容; 忘记是秦穆公要群臣摘帽熄灯,不介小隙的那份心胸; 忘记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淡定; 忘记是祁黄羊那“举材不避仇,任贤不避亲”的那份明理; 忘记是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那份洒脱; 忘记更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那份旷达
(排比铺陈,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忘记”的境界,既有气势,又丰富了文化内涵) …… ——忘记是一种心胸,忘记是一种境界。
忘记该忘记的。
多一份宽容多一个朋友,多一种忘记多一个世界。
当你在学会忘记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三言两语剖析“忘记”的意义) ——蓦然回首,你已不再是孤寂的独行人
铭记是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份感恩戴德; 铭记是赵孟頫与爱妻患难风雨,不离不弃的那份坚贞; 铭记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份誓言; 铭记是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那份忠心; 铭记是李时珍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那份责任; 铭记是严子陵垂钓富春江边披蓑戴笠的那份固执; 铭记更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那份凌云壮志
(再次排比,和上文形成对比,丰富了“铭记”的内涵。
语言精练而有意蕴) …… ——铭记是一份警醒,铭记是一种责任。
记住该记住的。
多一点铭记多一点警醒,多一份铭记多一份成熟。
人生许多事,是在铭记中成就,也是在铭记中精彩
(点睛式的议论,由事例而及内涵,意蕴更为丰富) ——在铭记中,蓦然回首,你已有了认真生活的理由
在忘与不忘之间,多少故事风雨不衰
让我们树立心中的标尺,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让我们的人生多一点踏实与精彩
(总结上文,明确点题,照应“忘记”与“铭记”两个侧面,言简意赅) 点评: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是材料丰富,行文简洁。
其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一、作者摈弃了烦琐的叙述和议论,连续运用排比句式援引事例,形象地诠释了“忘记”与“铭记”的具体内涵,表现出丰富的积淀。
二、对事例的援引能从不同侧面加以挖掘,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内在的本质,从而丰富了材料的内蕴,形散而神聚。
此外,结构上前后对照,由分而总,语言凝练而有文采,使行文有一种明快流畅之美。
此文能得高分,材料的丰富、结构的明快简洁功不可没。
五、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诗意而有哲理的开篇,在引用和比喻中巧妙地点明主旨)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
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以东坡、陶潜为例,诠释“忘记”悲欢之事的“明智”。
流畅的文字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
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
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
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排比举例,证明“铭记”的永恒。
笔触所及,涵盖古今中外,丰富的材料增添了文章的人文内涵,厚重而灵动)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
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穿梭
(回扣开篇,以人生之船“无尽穿梭”这一意象蕴蓄深沉的哲理,诗意而耐人寻味) 点评:这是一篇诗意而富于哲理的美文。
其高明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材料丰富。
从席慕容到凡·高,作者的笔触纵横古今中外,有诗有文,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忘记”有“铭记”。
由此及彼的联想,不同角度的挖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二是意境深远,有浓烈的诗意和深沉的哲理。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席慕蓉的诗句,以“河”喻“生命”,表现出人生就是在“左岸与右岸”穿梭的哲理意味;而文中涉及的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作品,无不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材料的厚重增添了文章的厚重,再辅以充满意蕴和诗意的语言,自然就诗情画意而含蓄隽永了。
本文能得高分,内蕴深刻、材料丰富、文采斐然是重要因素。
六、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对比举例,开篇即有气势,“忘却富贵”与“铭记忠心”形成鲜明对照,形象而深刻)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整齐的句式,再现了苏武“奔走”于茫茫大漠、游荡于寒沙衰草的身影,富有震撼力)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当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四组排比,四种不同的反应。
“哀叹”、“惊诧”,是苏武给对方的震慑;“正气”、“执着”,表现出苏武的磊落光明)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四组排比,四个不同场景。
一方面是处境的艰险,一方面是苏武的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铁骨铮铮的忠臣形象令人慨叹)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睿智”、“勇气”、“不屈”、“铮铮铁骨”,更从不同侧面凸现苏武的品质)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彳亍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挖掘苏武其人其事的内涵,回扣忘却“富贵”,铭记“忠心”的主旨)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
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
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
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排比作结,一咏三叹,反复强化中,苏武的形象更为光辉) 永远的苏武。
点评:本文以它的厚重和文采而别具一格。
“苏武牧羊”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作者却能从不同侧面入手,淋漓尽致地表现苏武的忠贞气节,表现他在“忘记”与“铭记”间的决绝,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一位在枯草寒冰之上的铁血男儿形象,讴歌伟大的爱国主义。
苏武故事本身折射出的人文内涵,作者通过流畅而蕴藉的文字营造的深远意境,都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显得格外厚重;此外,本文也极富文采。
作者撷取了苏武生涯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加以形象生动的描摹,字里行间渗透着浓烈的感情。
而整散结合的句式,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流畅而隽永,别具惊心动魄之美。
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出色的文采,正是本文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七、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对于真善美的认知。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悍(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
人们通常用时间来考量经典与流行文化的差别,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公正地审视出任何一种文化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那些最丰盛的精神食粮并(虽)保存了下来,但那并不意味着那些被舍弃的都是文化垃圾。
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文化的功能,真即是美,美不离真。
从这个意义上讲,流行的文化是一种美,它是一种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美。
我们是同时读着经典与流行成长起来的一代。
我们在金庸的作品中寻找江湖义气、侠骨柔情,同时我们在李白和杜甫(身)上体味古人真实的豪迈或者沉郁;我们哼着《同桌的你》来纪念自己初长成的喜悦,祭奠我们终会逝去的青葱岁月,同时我们也学习吟听莫扎特《小夜曲》的安宁和贝多芬《命运》中的悲怆。
流行与经典有时候是两个范畴的东西,偶尔的交集却不会因此而相互抵触、相互磨灭。
我们不必因为文化的普及而焦虑经典的丧失,文化的概念的外延更加宽泛,却也是我们现代人善于吸收的一种气度。
活在当下的我们并没有被赋予权利标榜刚刚诞生不久的东西为经典,所以它们以流行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它们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或许一百年后,当人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其中的一部分会被确立为这个时代某种物象的象征,并成为经典。
因为这个时代有一些纸醉金迷,所以意识流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常见表现手法,当言语不再能表达文化人的内心焦灼时,有些杂乱不着边际的搭配实际正是他们心中的呐喊。
文化人正寻求着更多更新的突破口作为他们思想情感传递的媒介。
于是,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杂而不乱、杂却大同,任何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蕴含着对现实深深的思索,流行诞生于此,经典也从这里孕育。
的确,由于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其中确实也存在文化的垃圾,对此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宽容。
因为经典与流行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他们的时间范畴不同,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但他们都曾经伴随我们体验成长的喜悦与悲苦。
还是多一些祝福吧,希望郭敬明的作品更加成熟,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希望现在的流行音乐少一些靡靡之音。
有人说李斯特的音乐曾经只是被当作那个时代情歌哼唱,那么说不定哪一天New Age的曲风也可以成为音乐史上的绚烂一笔。
流行美丽,经典依然永恒…… 能输入字数不够了,暂答这些
初中学过的所有古诗有哪些
归鸟其一∶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其二∶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其三∶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岂思失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其四∶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陶渊明与鸟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潇散发露的时代。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此期。
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宁馨儿,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实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自然与自由相关,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这种渴望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之后,变得尤为突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的自然追求与鸟大有关联。
与玄风盛行相表里的,是魏晋诗文中,鸟意象出现得比率明显增加。
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有其深刻时代内涵的。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
《诗经》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
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
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的个体自由。
两种鸟的原型意象,陶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
渊明思想之转变实可以以鸟意象一以贯之。
一、渊明前期功业追求与鸟意象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
任何个人都无法超越社会时代带给他的局限,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与王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
”[1]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
”[2]渊明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
如按照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确实也不能目渊明为寒门了。
考诸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诗人首先缅怀了祖先的光辉历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对曾祖陶侃的功业与人格高度赞美:“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踌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再如《赠长沙公》诗中,称自己的家族为“令族”,并将长沙公引为自豪,称其为“实宗之光”。
诗曰:“于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
寒门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
因此,对于渊明的门第观念,我们应该给予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联。
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是士人的追求目标,在六朝时代,这两者更强烈地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带着一定的门第观念步入社会,沾溉着门第之泽,享受着由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誉与利益。
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种责任感主要不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或官方意志,它实际上近乎内心的的律令。
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六朝世族人士大多将个体功业的建立与家族命运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与家族休戚与共,共损共荣。
清代方东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
余谓陶诗亦然。
但何必云小也。
”[3]可见,他是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
这种看法在历代并不罕见,如宋代的真德秀就曾说过:“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
《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4]此说绝不是空穴来风、无根之谈,它们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渊明早年确实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并且形诸诗文。
研读陶诗,会发现渊明早期的篇什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及用世之志。
《停云》诗写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
《时运》诗化用儒家所乐道的“曾点气象”,表达了渊明早年对儒家精神境界的欣羡之意。
《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该诗第四章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见出,渊明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
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
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
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
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能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呢
陶渊明与鸟 来自: 第一范文网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渊明前期诗中言及功业之志间或用“鸟”意象来传达。
鸟的高飞远举象征着人的功业追求,鲲鹏展翅九万里,境界何其高远
渊明早期诗中之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追求。
《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看作是此期内心世界的写照。
《停云》诗最后一章写“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未始没有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
渊明怀着眷眷用世之志走入社会,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急切的脚步,感受到了他躁动的心跳。
然而,诚如范文澜先生所言,这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5]因此,兴冲冲步入仕途的渊明不免碰壁,产生了矛盾与麻烦,在矛盾无法协调时,渊明开始了痛苦的转换。
渊明在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以后,终于辞官归田了,关于辞官的原因,他的藉口是“程氏妹丧于武昌”,后人则以为是耻于束带见督邮,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千古以来流为佳话。
实际上其辞官深层原因是其质性与官场不和。
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其《与子俨等疏》大意也是如此:“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感士不遇赋》中渊明更从社会政治现实角度揭示了辞官之由:“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
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封建社会特别是有晋一代,政治混乱,官场腐败,“政失准的,士无特操”。
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士子们缺少一种精神的依傍,也缺少生命的保障,还何谈实现政治理想
渊明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了政治之不可为,认识了仁政理想之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
渊明此间思想转换仍以鸟意象传达。
他形容此时的仕 宦经历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将官场生涯比作牢笼,将自己对个体自由的渴望比作恋旧林。
《饮酒》其四更形象地描画了他此时的心态:“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渊明居官,本来是为实现政治上的抱负,获得人生价值实现后的更大自由,而实际上他非但没拥有这种自由,反而失去了更本原的、更珍贵的自由。
此时的渊明“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长期的官场生涯,使他认识到居官并不能实现他期待的“自由”,他并不能象大鹏那样扶摇直上九万里。
因此此期诗中之鸟,意义发生了转换,即开始追求退守的自由——与主流社会疏离后的个体自由。
个体欲在社会上立足,实现人生价值,方式和路径多种多样,质性和志向这二者有时候并不能统一,这时全靠个体的取舍。
在这茫茫的暗夜中,渊明是多么需要有人指点迷津,也多么渴望有某种力量载他渡过这一段沼泽
这期间他以其深厚的人格素养完成了对一个又一个人生问题的思索与求证。
黑暗与苦难磨炼了渊明,也成就了渊明,他终因对人生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而成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也开辟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新的生活理想与人生模式。
叶嘉莹先生对此期陶渊明的分析较为细腻:“如以渊明之志意而言,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
然而如以渊明之质性而言 ,则归田方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于有‘违己交病’之患。
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
”[6]二、鸟与渊明的诗意回归“前途当几许
未知止泊处。
”(《杂诗》其五)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寻找精神的故乡与归宿。
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
找寻到本真诗意生存后的渊明,其笔下的鸟,则是另一种形象。
《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也不会在日暮时飘泊无依。
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
“翼翼归鸟”其实就是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
此时的鸟“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四)同样,《读山海经》其一道:“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以鸟比兴,渊明之本心逗露无遗。
《饮酒》其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回应《归鸟》一诗。
《咏贫土》其一写“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念念不忘的仍是回归。
然而最能代表渊明深意的当属《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曾析此诗到:“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渊明与鸟恍如一物,投身于宇宙大化。
鸟之于山林,恰如渊明之于田园、自然。
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此间渊明思考的最大问题,就是“归”。
当然,渊明之回归并非是草率、赌气、任性式的选择,而是经过理性的抉择与判断,从中可见其人格涵养的力量。
叶嘉莹先生对渊明的这一段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
所以在渊明诗中,深深地揉合着仁者哀世的深悲、与智者欣愉的妙悟。
”[7]朱光潜先生也认识到了渊明“蜕变”的痛苦过程:“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
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
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
”[8]终老归田、托身所得,这绝不是在有的诗人那儿常常听见的无病呻吟式的呓语,而是渊明“拼却一生休”换来的一句沉甸甸的人生誓言。
陶渊明与鸟 来自: 第一范文网那么渊明何以独对鸟如此情衷,为何不厌其烦地多次以鸟自况,特别是日夕归鸟在其笔下频繁出现呢
此中有深刻的哲学、文化底蕴,逯钦立先生已然有所阐发:“窃谓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
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极言之,鸟与我同。
鸟归以前,东啄西饮,役于物之时也,遂其性故称情。
微劳无惜生之苦,称情则自然而得其生。
故鸟之自然无为而最足表明其天趣者,殆俱在日夕之时。
既物我相同,人之能挹取自然之奇趣者,亦惟此时。
则山气之所以日夕始佳,晚来相鸣之归鸟始乐,因为人类直觉之作用使然,要亦知此直觉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
”[9]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俯仰,此最为人类欣羡。
因此它最易成为多情敏感的诗人笔下的宁馨儿。
逯钦立先生所言极是,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与人生具有质的相似性。
鸟之与渊明的生死观、义利观还有莫大之联系,不可不辨。
鸟日出飞林,远近觅食,象征着人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人之止息或死亡,回归本原,无怨无悔。
渊明向来“视死如归”,《归去来兮辞》、《杂诗》、《挽歌诗》中都表现了此意。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这是多么达观的人生态度
另外,鸟日出而作,相约寻食,自食其力;然鸟之于利果腹便足,如“鼹鼠饮河,期在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决不纵欲逐利,此点与渊明之义利观如出一理。
对于物质利益,渊明向来是持灵活态度。
他不讳言利,且躬耕田园以求利。
但是,他所需求的不过是正当衣食之需,这又与鸟性相通。
可见,渊明与鸟确实有着极大的缘分。
渊明因追求进取而迷茫,又在迷茫中追求光明。
“前涂当几许
未知止泊处”(《杂诗》其五),“止泊”与回归不仅是渊明得人声指归,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魏晋玄学的终结点。
魏晋玄学重要一派的走向就是逐渐与名教疏离而向自然靠拢。
当然,魏晋玄学命题杂多,观点各异,代表人物的政治取向多有不同,回归自然是其主流。
但真正对此有过成熟的思考、理性的感悟、并付诸亲身实践的,渊明是极高明的一人。
鸟是魏晋士人心目中的宁馨儿。
渊明诗中的鸟意象决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思想及文学基础。
以鸟为例来看魏晋士人的精神追求,可见出其鸟意象的深度与渊明之归鸟不可同日而语。
如著名的玄士何晏《言志诗》中写到“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
常恐夭网罗,忧祸一旦并”,不无忧声之嗟。
诗中又表现了退隐逍遥的意愿:“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
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
嵇康诗中写鸟有十余处,也不外乎“用舍行藏”之意,换言之,分进取的自由及个体诗意人生自由两大类。
前者如《卜疑》篇中透露出“方将观大鹏于南溟,有何爱于人间之委曲”的不平之气。
他内心中充满了对日益临近的死亡的恐惧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五言《赠秀才诗》中讲“何意世多艰,虞人来我围。
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即属此意。
嵇康的英雄主义精神最终碰壁了。
阮籍尝有济世之志,然其只能发言玄远,以保命全身。
最能代表阮籍思想真实的是这样一些句子:“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外野孤鸿”,是魏晋士人心态的典型写照, 也可以说是魏晋玄学士人追求的精神起点。
此外,魏晋士人诗歌中言鸟之处远不止此。
它如左思《咏史》其八写到“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也大体表征了自身处境。
陆机诗“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张载诗“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鹳鹭遵皋渚,数为缯所系”等等,都表明了他们摆脱劣势处境的努力以及寻求诗意生存的探求。
然而他们的探求都失败了。
就中原因很多,如阮籍的软弱、妥协;嵇康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及诸多士人的庸人化倾向,等等。
只有渊明之“翼翼归鸟”最具深度及人格力量,只有陶渊明的探寻成功了,他的成功体现在文学、玄学和人生。
就玄学而言,他的思考解决了困绕魏晋士人数百年的精神困惑,结束了一个时代;就人生而言,他将玄学诗意化、人生化,是艺术化人生的大师,开创了知识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存模式。
渊明是魏晋玄学的终结者,代表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寅恪先生称渊明“革新旧义,孤明先发”,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也以渊明为魏晋玄学的终结。
从“竹林七贤”到“金谷俊游”再到“兰亭玄思”,都停滞在寻觅自然途中的某个点上,只有渊明走完了全程。
基于此,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一书,将建安文学以来的人格生成模式依次概托为:“邺下——竹林——金谷——兰亭——南山”,与之相表里的分别为“孕育——徘徊——焦虑——消释——重铸”之心理流变,同样视渊明为魏晋人格之终结。
他更以优美笔触描绘了渊明达到的境界:“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
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
”[10]“翼翼归鸟”,在今天仍是自由和谐人生的象征,对当代人或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人生启示。
陶渊明的人生转换及生存方式,从形式上,不一定值得效仿,而从其精神实质上看,它的潜在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陶渊明与鸟 来自: 第一范文网
带有花字的诗词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2.不归春事晚,一汀烟花寒.(戴《苏溪亭》)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5.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6.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9.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11.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道潜《临平道中》)1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14.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15.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16,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1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23.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行宫》)2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25.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