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北航高歌教授当年的传奇故事
高歌教授立志高远,不畏艰苦,奋斗进取,报效祖国事业的经历,深深感动着新同学,象一把光芒四射的火矩,为大一的新生指明了人生之路。
高歌教授自小便热爱航模,曾在航模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但他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因等种种原因,其受到的待遇并不公平,他的成长环境也相当艰苦。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青海边远的一处石棉矿,那里气温和气压极低,高歌教授回忆说,夏天最热的时候也要穿着毛衣毛裤,平常根本不能吃到熟饭。
而且他们住在地下自己挖的洞里,可以想象当时生活是何等艰苦,高歌教授还曾经因地下通风不良而。
但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高歌教授磨练了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在有的人消沉丧志的时候,他坚持自学,汲取科学的知识。
高歌教授说,当时其父亲寄信告诉高歌教授说,人在青年的时候接受一定的磨难,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件宝贵的财富。
高歌教授也引用 中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诠释年轻时的经历。
攻读期间,高歌教授在著名专家宁晃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和研究工作,该项成果 1984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被同志称之为“一项为中国人民争气的重大发明” ,现已用于我国多种军用航空发动机。
高歌教授提起了自己在由美国回国的班机上发生的一段小插曲。
当时高歌教授在美国取得了课题上的突破性进展,美国也因为政治原因,给予所有在美中国人一律无条件办理绿卡,在一些人兴高采烈办理绿卡的时候,他立刻买了回国的机票要将成果带回祖国。
当时有一名华人看到了他的机票,非常惊奇,立刻高声叫喊:“他买的是去中国的单程票
”当时周围十几个华人全部非常惊讶地站起来,感到不可思议。
高歌教授对我们说,他为那些人感到可耻。
高歌教授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当我取得成就时,我第一个想的是最先把它献给我的祖国。
我要把我剩下的全部精力和年华,全部贡献给我的祖国。
”高歌教授讲到此,全场,久久不息。
如果要说高歌教授最让我们敬佩的是什么,那就是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那颗真诚而坚定爱国的心。
从高歌教授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全部答案。
他的人生象一部厚重的书,包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既有为伊为得人憔悴的艰辛,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他的人生象一首诗,交织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对事业的执着与追求;他的人生象一首歌,以昂扬进取的旋律,升华了人生的意义;他的人生象一面旗帜,为年青学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鼓舞着向上的斗志。
马克思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后面怎么讲
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
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艰险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是写在资本论的法文版的序言上
求政治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大部分教科书以及经济学的文章著述,都习惯于“端着”。
这似乎是为了印证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一个普遍的误区是:谁要是把科学弄得让群众喜闻乐见一点儿,谁让通往科学的道路稍微能够走得顺一点,谁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我们现在学的经济学、或者叫西方经济学(宏观和微观),其理论框架早在100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搭建完成了。
后来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在原有的脉络上做出一些延展。
因此,现在再来讲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工作就是介绍和诠释已有的理论成果而非做出什么新贡献。
既然这样,何不把诠释的工作做得更人性化一点呢
在这方面,张世贤老师就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他自己是经济学博士,按照小人之心(比如我自己)来度君子之腹,越把经济学弄得高深莫测,才越能显得经济学博士的不一般,张老师显然不这么想。
他用幽默的文笔、巧妙的比喻来告诉读者:经济学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并不神秘,而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实用的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张世贤老师的《经济学演义》,用了大量的三国的典故,这就使这本科普性质的读物,增加了很强的趣味性。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可能是中国传播最广的文学作品了。
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都津津乐道。
所以,张老师选择三国演义作为虚拟人物和事件的来源,可谓独具匠心。
使人们读起来更加产生“无厘头”式的幽默效果,也就拉近了经济学理论和普罗大众的距离。
比如,同样是阐述科斯定理,张五常用的例子是北美哈德逊河的大马哈鱼来说明,而张世贤老师则拿司马懿和诸葛亮共用汉江来“说事儿”,后者无疑离我们中国的读者更近。
如果你想轻松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议你读张世贤老师的这本《经济学演义》。
你大可不必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只需在茶余饭后想起来时随手翻阅,就可以教会你很多有用的知识,使你产生很多感悟 感悟比如: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中国用来研究搞什么经济体制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初期阶段得出的理论,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由于中俄等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不可能象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
所以中俄的经济体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经历了曲折发展。
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给我分分哦...................................
读了居里夫人的名言,有什么感受
科学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提起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两弹一星”和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被认为是当得起诺贝尔奖表彰的一项辉煌成就,是人类认识生命本质的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
关于这一工作,早已写入中学历史、生物教材,可谓家喻户晓。
然而,对这一工作的具体细节,大多数人都了解很少。
《合成一个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的出版,使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了解胰岛素工作的幕后故事。
然而,读完全书,我脑海里蹦出的一些词汇却不是“成功”、“突破”、“辉煌”什么的,而首先是“失误”、“挫折”、“失败”等等,后一种印象完全压倒了前一种说法。
“失败是成功之母”、“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些都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但另一方面,通常的科学史都是“成就史”、“成功史”,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科学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发现,通向科学高峰的道路是用鲜花和掌声铺就的。
深入探究每一项科学发现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的胰岛素工作提出于1958年夏天,正式开始于第二年初。
开始的进展还算顺利,到1959年底就得到了将天然胰岛素拆开后重新合成的胰岛素结晶。
在那个年代,科学工作难免受到外部因素——政治运动的影响。
由于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导致的乐观情绪,加上1959年夏天庐山会议及它所带来的反右倾、鼓干劲运动的影响,胰岛素工作转而进入了“大兵团作战”阶段。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展开了猛烈的批判,批判他们信心不足、固步自封、按部就班”,等等,人们提出要“发动群众、搞群众运动”。
在口号声中,北大“革命师生”共约三百人“参加了这场科研大战”,他们“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走上了战斗岗位”,他们“不懂就学,遇到困难就学毛主席著作”。
同样的大戏也在中科院生化所、复旦大学等单位上演。
最开始提出蛋白质合成设想时,人们认为20年也不一定能完成,但在种种因素的刺激下,预定完成时间的指标不断缩短,从5年变成3年、2年、几个月,后来又依次递减为令人瞠目结舌的20天、15天、7天。
甚至新华社准备了报道稿,标题为《揭开生命现象的神秘面纱 我国对人工合成蛋白质已建功勋》,有关领导一直在等着科研人员敲锣打鼓前去报喜呢,然而,这一等绝非几天,而是数年。
到1960年秋天,在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之后,“大兵团作战”不得不偃旗息鼓,研究人员数量从几百上千重又回到了几十人的状况。
“轻视本来就非常少的专家,而由不懂行的群众来充当主角,用搞运动的方式和人海战术的方式来做研究,这是中国人在科研方式上的独特创造”,《合成一个蛋白质》一书写道,“但遗憾的是,在胰岛素工作中,这种研究方式、这条研究道路彻底失败了”。
“大兵团作战”结束时,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甚至出现了科研人员“因为吃不饱而身体浮肿、生病,工作根本没法做”的情况。
1960年冬,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胰岛素工作也逐步进行了调整。
又经过数年的苦苦支撑、协作攻关,终于,1965年9月,胰岛素工作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阅读《合成一个蛋白质》一书,既令人感慨,也发人深省。
首先,对胰岛素工作的失误、挫折的揭示,并不会有损于这一成就的意义和光彩。
其次,科研工作本来就是在未知的知识版图上摸索前行,失误、失败应该是完全允许的,但科学之外一些因素的干扰、冲击,又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今天,社会政治环境无疑已有了根本的改善,但是,行政对学术工作的干预仍然随处可见,不尊重科研规律的一些制度(如过分量化考核)仍大行其道,科学的道路上仍然充满了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