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描写绵山的诗句

描写“绵山”的诗句有哪些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绵山的风景,一百字

绵山绵亘百里,古树繁茂,飞泉流瀑,洞中藏幽气冠群山。

远远望去,山势陡峭,山上的树木葱葱茏茏,眼前有一条小溪从山上欢快的流下来,水质清凉透明。

我们沿着小溪旁的山路一直往前走,一路上有许多雕塑,有小孩戏水的、有牧童坐着老牛的……

描写绵山的风景,一百字作文怎么写

篇一: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和名句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和名句一、诗词:1、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2、(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3、清明夜【唐】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5、-【唐】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6、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二7、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8、清明即事-【唐】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9、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0、清明日忆诸弟-【唐】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

描述绵山的景色300字。

绵山是我省介休市的一座佛教道教名山,海拔1028米,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那里风景优美,是个可爱的地方。

我们先到达了云峰寺。

这里的台阶足足有100多个,如果你从下面望,那台阶仿佛直插寺内。

在下面看到寺内挂的灯就像一片片红色的叶子,悬崖峭壁上挂的铃铛就像一片片小黄叶。

你不上去看,你还真看不出那是什么呢!一到了上面看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佛教道教的知识。

最后我们来到了绵山最美丽的地方??水涛沟。

这里鸟语花香,水声潺潺,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沿着溪水前行,一路苍岩古道,奇树怪石。

这里大大小小的瀑布多达120多处,美丽极了!走到最后就看到了水帘洞,我们穿过水帘来到洞内,洞很大很大,能容纳100多人呢。

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石猴,栩栩如生,十分可爱,我仿佛真是到了花果山仙境一般!绵山真是个美丽可爱的地方,欢迎你也来此一游,到时候我给你做免费导游!十一的长假里,我们一家和好朋友一家一起组织了一次游览山西省绵山的活动。

绵山是山西省重点的风景名胜区,它拥有十四大景区,四百多个景区而闻名于世。

来到绵山脚下,我们的车一直行驶在悬崖峭壁上,山路一边是悬崖峭壁,高高不见顶,云雾缭绕,另一边是深谷不见底,空空幽幽,俯首一望,胆战心惊,碰巧这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再没有比秋雨洗浴过得青山更加迷人的了,这时候天空像湿墨渲染过似的,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还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向淡雅的丝绸,一缕缕的缠绕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走到了水涛沟的尽处—水帘洞,我们全家人的名字都刻在了象征平安、幸福的同心锁上,同心锁被我们一起锁在了水涛沟的最深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到了龙脊岭坐观光缆车,妈妈最怕坐缆车,她一上缆车就被吓得哇哇叫,还没到山顶,妈妈就被吓得哭了,看到妈妈既可怜又好笑的样子,大家一致决定下山不再坐缆车了,走下山的路。

一条崎岖的石阶路蜿蜒而下,石阶的两旁挺立着无数的松拍,漫山遍野的野花,缠绕着翠绿般的山峦。

我怕妈妈还在胆战心惊中,走路时摔着,所以就一边扶着妈妈,一边欣赏着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妈妈真是又激动又感动,而我的力气也仿佛越来越大!我们大家一起领略了绵山的美,绵山的险,最后一起在绵山留了影,就依依不舍的踏上回家的路!

古诗解释

韩翃《寒食》诗的妙讽倪修山 肖本昌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这首《寒食》诗与一些同类话题的诗相比,一枝独秀,其音节之谐、意象之美、韵味之丰等艺术与思想方面特色,历来为后人称道。

韩翃是中唐时期诗人,字君平,生卒年不详。

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十三载(754)进士。

宝应元年(762),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署为幕中从事、检校金部员外郎。

后归京闲居十年,又入汴宋节度使幕任职。

建中元年(780),德宗以其有诗名,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成就突出,存诗较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高仲武评其诗:“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中兴间气集》)徐献忠:“君平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每一篇出,辄相传布,亦雅道之中兴也。

”(《唐诗品》)然而,在韩翃的存诗中,《寒食》这首小小的绝句,其灿烂之光尤为夺目,诗人为之生色,“大历十才子”为之生色,唐代乃至中国诗歌为之生色。

《寒食》诗,按理解的深入,有三个境界:初读有味,再读生味,三读能玩味。

初读有味单指诗的描写与叙述,花飞柳拂的皇城春天,烛明烟轻的宫廷生活,色彩明丽,动静和谐,寒食时节的醉人世界尽现眼前;再读生味则指这首诗引起人的思考:诗人难道只是要表现长安的明媚春光与宫廷生活吗

表现长安的风光与生活可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入手,诗人又为什么偏偏要抓住寒食这个时节突出宫廷生活来写呢

顺着这些问题思考,这首诗的思想便会闪出光芒,诗的韵味便会见得醇厚;三读玩味最终指品鉴这首诗深藏不露妙讽,这第三个境界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这首诗的讽刺意味要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要从介子推说起。

《左传》与《史记》都对介子推有介绍,明代冯梦龙与蔡元放著《东周列国志》对介子推有更细致的描述。

介子推是东周时期晋国一臣,晋公子重耳在与兄弟争夺嗣位过程中出奔,介子推以重耳为贤,与赵衰、狐偃、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一行随从。

过卫之境,重耳饥困难当,介子推自割大腿肉一块,做成肉汤献给重耳。

及重耳得秦穆公等相助将复国,渡河时教将随身携带的破旧用具一并丢弃,狐偃见重耳有喜新厌旧易忘患难之情,便以请去相要,介子推视狐偃言行,察其有邀功请赏贪图日后富贵之意,以之为羞,心存隐居之念。

至重耳复国封侯行赏,跟随重耳历经十九年磨难的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背负老母悄然离去,隐于峰峦层叠的绵山之中,过着清苦的生活。

晋国安定,重耳想起介子推,命人寻绵山数日,介子推不出,有人焚林,意图逼出介子推,火息之后,介子推最终不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

重耳以绵上为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时人缅怀介子推,因其死于火,每年至其遭火之日(清明前一日),门前插柳,不举火,吃冷食,这就是沿袭至今的寒食节。

可见,介子推是大忠大孝、不求闻达、高洁守志之士,寒食节的原本意义正在于寄托对介子推的追思,对他高洁品行的缅怀。

从介子推与重耳的特殊关系看,寒食节更有一层君王对患难与共的部下追思。

寒食是一个特殊的怀人节日,借此节日可寄托对高洁之士的情思,诉诸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宋代诗人顾雍说:“人间佳节唯寒食。

”用意应在于此。

以门前插柳,不举火,吃冷食这些特殊的形式,是要表达人们对高洁之士的敬重与怀念。

因而,寒食时节气氛应是凝重的,情绪应是哀伤的。

以寒食为主题的诗多宜基于这样的表现,如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可韩翃这首《寒食》诗,表现寒食时节却是另一种情景,它的景象清新灵动,它的情感欢快自得,百姓、五侯、君王都沉醉在赏花看柳的旖旎春光中,而对高洁之士的哀思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对世情的讽刺。

诗的描写由远而近,由泛指而具体,从皇城写到御花园,从御花园写到汉宫,目光聚焦在君王之上,讽刺矛头隐隐向君王而来。

诗人笔下的寒食节里,人们没有任何禁忌,皇宫里尤为突出。

见不到宫人在门前插柳,见到的是御柳飘拂,见不到不举火,吃冷食的情景,见到的是烛明烟轻。

“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语意自然,一“传”字,生动地表现出蜡烛相继点明,烛光辉煌的汉宫夜晚,你可以想见到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醉人的汉宫。

夺取天下的君王只顾着自己的享受,弃置了寒食节的禁忌,弃置了寒食节的特殊意义,也就是说,他们早把当年患难与共的谋臣策士以死相助的猛将精兵忘得干干净净。

诗句以汉宫说事,使人想到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对原先生死与共的部下,不念旧情,不念旧功,稍有抵触,或杀或逐,“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尽写出刘邦对旧部的态度,他正是一个善于用人又忘恩负义的君王。

至此,韩翃这首《寒食》诗对汉代君王的讽刺意味水落石出。

韩翃处在中唐时期,他描写寒食节的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景象,因而,诗中写的是汉代的寒食节景象应出于他的想象,或者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方法,把唐代换成了汉代,这种移花接木的方法(缺少汉代王宫怎样过寒食节的记载,所以不能说是借古讽今)把诗的讽刺对象弄得虚虚实实,实在是高妙。

但可以肯定,诗人讽刺对象绝不是汉代君王,而是他同时代的君王。

当然,这君王是否就是德宗皇帝,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唐诗鉴赏辞典》收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先生对此诗的解读文章,其鉴赏与观点一直以来具有权威性。

周啸天先生认为此诗本意未必在于讽刺,它的讽刺意味是因为作品“形象大于思维”(高尔基)而来;我以为此诗的本意正是在于讽刺,讽刺的意味由寒食节特定的意义而来。

周先生以为此诗讽刺的着眼点是宫中特权;我以为此诗讽刺的着眼点是得志的君王对亡灵的亵渎。

这首诗的讽刺之妙在于温和与含蓄。

全诗只再现了春光明媚的长安之景,温暖热闹的宫中之烛,但这种情景与寒食节应有的凝重哀伤的氛围相悖,所以用语尽管温和,讽刺却自生。

又如周啸天先生所言,通篇止于描绘。

确实如此,通篇无一句警世之语,无一字作色批评,温柔敦厚;诗的劈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描写生动,一下子把人们带入喜悦的情境之中,百花争艳的春光吸引了人们注意,这种效果使得诗意含蓄起来,纵然人们的注意循着长安——御花园——汉宫的足迹而来,由于首句的感染,也容易停留在想知道皇宫里是怎样的热闹而已。

诗人不写现实中的寒食节而写汉代的寒写节,使得讽刺目标虚虚实实,诗意迷离在忽远忽近的诗句中,幽深缥缈。

温和的态度使诗意愈加含蓄,含蓄的表达使态度愈见温和。

清代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评价:“大历诸子实始争工字句,然隽不伤炼,巧不伤纤,又通体仍必雅令温醇、耐人吟讽。

”这种评价对韩翃尤为恰当。

孟棨《本事诗》说到唐德宗尤为欣赏此诗,特赐多年失意的韩翃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正能说明这首诗温和含蓄的语言表达有令人玩味无穷的特色。

从讽刺的风格来看,韩翃这首《寒食》是千秋妙讽第一诗。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寒食》为何要说汉宫

韩翃《寒食》诗的妙讽倪修山 肖本昌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这首《寒食》诗与一些同类话题的诗相比,一枝独秀,其音节之谐、意象之美、韵味之丰等艺术与思想方面特色,历来为后人称道。

韩翃是中唐时期诗人,字君平,生卒年不详。

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十三载(754)进士。

宝应元年(762),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署为幕中从事、检校金部员外郎。

后归京闲居十年,又入汴宋节度使幕任职。

建中元年(780),德宗以其有诗名,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成就突出,存诗较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高仲武评其诗:“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中兴间气集》)徐献忠:“君平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每一篇出,辄相传布,亦雅道之中兴也。

”(《唐诗品》)然而,在韩翃的存诗中,《寒食》这首小小的绝句,其灿烂之光尤为夺目,诗人为之生色,“大历十才子”为之生色,唐代乃至中国诗歌为之生色。

《寒食》诗,按理解的深入,有三个境界:初读有味,再读生味,三读能玩味。

初读有味单指诗的描写与叙述,花飞柳拂的皇城春天,烛明烟轻的宫廷生活,色彩明丽,动静和谐,寒食时节的醉人世界尽现眼前;再读生味则指这首诗引起人的思考:诗人难道只是要表现长安的明媚春光与宫廷生活吗

表现长安的风光与生活可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入手,诗人又为什么偏偏要抓住寒食这个时节突出宫廷生活来写呢

顺着这些问题思考,这首诗的思想便会闪出光芒,诗的韵味便会见得醇厚;三读玩味最终指品鉴这首诗深藏不露妙讽,这第三个境界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这首诗的讽刺意味要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要从介子推说起。

《左传》与《史记》都对介子推有介绍,明代冯梦龙与蔡元放著《东周列国志》对介子推有更细致的描述。

介子推是东周时期晋国一臣,晋公子重耳在与兄弟争夺嗣位过程中出奔,介子推以重耳为贤,与赵衰、狐偃、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一行随从。

过卫之境,重耳饥困难当,介子推自割大腿肉一块,做成肉汤献给重耳。

及重耳得秦穆公等相助将复国,渡河时教将随身携带的破旧用具一并丢弃,狐偃见重耳有喜新厌旧易忘患难之情,便以请去相要,介子推视狐偃言行,察其有邀功请赏贪图日后富贵之意,以之为羞,心存隐居之念。

至重耳复国封侯行赏,跟随重耳历经十九年磨难的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背负老母悄然离去,隐于峰峦层叠的绵山之中,过着清苦的生活。

晋国安定,重耳想起介子推,命人寻绵山数日,介子推不出,有人焚林,意图逼出介子推,火息之后,介子推最终不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

重耳以绵上为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时人缅怀介子推,因其死于火,每年至其遭火之日(清明前一日),门前插柳,不举火,吃冷食,这就是沿袭至今的寒食节。

可见,介子推是大忠大孝、不求闻达、高洁守志之士,寒食节的原本意义正在于寄托对介子推的追思,对他高洁品行的缅怀。

从介子推与重耳的特殊关系看,寒食节更有一层君王对患难与共的部下追思。

寒食是一个特殊的怀人节日,借此节日可寄托对高洁之士的情思,诉诸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宋代诗人顾雍说:“人间佳节唯寒食。

”用意应在于此。

以门前插柳,不举火,吃冷食这些特殊的形式,是要表达人们对高洁之士的敬重与怀念。

因而,寒食时节气氛应是凝重的,情绪应是哀伤的。

以寒食为主题的诗多宜基于这样的表现,如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可韩翃这首《寒食》诗,表现寒食时节却是另一种情景,它的景象清新灵动,它的情感欢快自得,百姓、五侯、君王都沉醉在赏花看柳的旖旎春光中,而对高洁之士的哀思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对世情的讽刺。

诗的描写由远而近,由泛指而具体,从皇城写到御花园,从御花园写到汉宫,目光聚焦在君王之上,讽刺矛头隐隐向君王而来。

诗人笔下的寒食节里,人们没有任何禁忌,皇宫里尤为突出。

见不到宫人在门前插柳,见到的是御柳飘拂,见不到不举火,吃冷食的情景,见到的是烛明烟轻。

“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语意自然,一“传”字,生动地表现出蜡烛相继点明,烛光辉煌的汉宫夜晚,你可以想见到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醉人的汉宫。

夺取天下的君王只顾着自己的享受,弃置了寒食节的禁忌,弃置了寒食节的特殊意义,也就是说,他们早把当年患难与共的谋臣策士以死相助的猛将精兵忘得干干净净。

诗句以汉宫说事,使人想到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对原先生死与共的部下,不念旧情,不念旧功,稍有抵触,或杀或逐,“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尽写出刘邦对旧部的态度,他正是一个善于用人又忘恩负义的君王。

至此,韩翃这首《寒食》诗对汉代君王的讽刺意味水落石出。

韩翃处在中唐时期,他描写寒食节的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景象,因而,诗中写的是汉代的寒食节景象应出于他的想象,或者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方法,把唐代换成了汉代,这种移花接木的方法(缺少汉代王宫怎样过寒食节的记载,所以不能说是借古讽今)把诗的讽刺对象弄得虚虚实实,实在是高妙。

但可以肯定,诗人讽刺对象绝不是汉代君王,而是他同时代的君王。

当然,这君王是否就是德宗皇帝,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唐诗鉴赏辞典》收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先生对此诗的解读文章,其鉴赏与观点一直以来具有权威性。

周啸天先生认为此诗本意未必在于讽刺,它的讽刺意味是因为作品“形象大于思维”(高尔基)而来;我以为此诗的本意正是在于讽刺,讽刺的意味由寒食节特定的意义而来。

周先生以为此诗讽刺的着眼点是宫中特权;我以为此诗讽刺的着眼点是得志的君王对亡灵的亵渎。

这首诗的讽刺之妙在于温和与含蓄。

全诗只再现了春光明媚的长安之景,温暖热闹的宫中之烛,但这种情景与寒食节应有的凝重哀伤的氛围相悖,所以用语尽管温和,讽刺却自生。

又如周啸天先生所言,通篇止于描绘。

确实如此,通篇无一句警世之语,无一字作色批评,温柔敦厚;诗的劈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描写生动,一下子把人们带入喜悦的情境之中,百花争艳的春光吸引了人们注意,这种效果使得诗意含蓄起来,纵然人们的注意循着长安——御花园——汉宫的足迹而来,由于首句的感染,也容易停留在想知道皇宫里是怎样的热闹而已。

诗人不写现实中的寒食节而写汉代的寒写节,使得讽刺目标虚虚实实,诗意迷离在忽远忽近的诗句中,幽深缥缈。

温和的态度使诗意愈加含蓄,含蓄的表达使态度愈见温和。

清代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评价:“大历诸子实始争工字句,然隽不伤炼,巧不伤纤,又通体仍必雅令温醇、耐人吟讽。

”这种评价对韩翃尤为恰当。

孟棨《本事诗》说到唐德宗尤为欣赏此诗,特赐多年失意的韩翃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正能说明这首诗温和含蓄的语言表达有令人玩味无穷的特色。

从讽刺的风格来看,韩翃这首《寒食》是千秋妙讽第一诗。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

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这个风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

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

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

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

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

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

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

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

《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

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此外还有“青精饭”。

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汉代还有一种名菜,叫“五侯鲭”。

唐代韩有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五侯是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

《西京杂记》上说,这五个人互不和睦,他们的门客之间不得往来。

只有一个人叫娄护的,很会说话,五侯都很喜欢他,纷纷送给他新奇的食品。

娄护把五侯送给他的食物调和在一起,结果成了难得的美味,人们称之为“五侯鲭”。

其实,这所谓的“鲭”不过是鱼和肉的杂烩,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调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鲜美了。

今天,有关寒食节的食品大多已经失传。

然而,若是有人认真地研究一下,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描写绵山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