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亲子处事格言

怎样理解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

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角。

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

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

将修行和现实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

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

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求觉悟呢

哪儿去找菩提呢

要知道,从体上讲,菩提和烦恼是没有两样的,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

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说到修佛学佛修行,很多人认为,找个清静的地方,远离这个世间红尘才可修,或者搞个闭关、出家才能修,却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

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

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

一切修行不能离开世间,离开世间的修行永不可能成就。

一切如来示现八正道成佛,必然是在世间。

一切菩萨必然入世、度生。

一切大罗汉即便经过八万四千大劫,还是要回到世间,还是要入世度生。

一切世界有三界,跳出三界,却无个第四界可去,仍然是在三界入世度生。

若是修不好世间法,而妄图修行成佛,是没有可能的。

即便是带业往生,在极乐世界修行,也只是暂时不还旧债,迟早还是要来这个世界了清债务,绝不是永不再来的。

正如南怀瑾老先生在《南禅七日》里所讲,成佛做祖了怎么样,还是要来渡众生的。

所以修好世间法很重要,是基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这是许多学佛人背得烂熟的话;在六祖许多精辟的语句中,这也是其中的一句。

说来容易,真正理解了、实行了的人还是少见啊

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求觉悟呢

哪儿去找菩提呢

要知道,从体上讲,菩提和烦恼是没有两样的,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

烦恼都不会用,喜怒哀乐都没有了,你说这象什么佛

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喜怒哀乐的本性就是菩提。

佛经上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

以第一义不二故。

”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没有回头时,胡作非为是张三,回头后,安分守己、助人为乐的还是那个张三。

回头做好事的那个力量,就是他以前干坏事的那个力量嘛。

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千万不要离开世间,离开自己的烦恼到别处去求什么法。

你要在世间深悟到世间的真相,倒过来世间的一切烦恼都变成了你的妙用,全是菩提了。

如果没有这些喜怒哀乐,佛又用什么来给众生说法呢

用什么方便来接引众生呢

佛是烦恼学的专家,是烦恼学的大博士,其原因,佛就是从烦恼中钻出来的,深通烦恼,故能明了一切众生的烦恼,也才因之建立了种种降伏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的法。

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

这四句的确太好太妙了,可以说是禅宗的总纲。

有的人一说修行,总想找个清净地方,去闭关。

你见那些闭关的有几个成功的

“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

”闭关是有大本钱才行的。

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在世间才能觉悟的道理,也没有半点火候,就去闭关,往往烦恼一来,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热闹了,结果是闭不了几天。

有的人倒有勇气,强撑着,结果弄出病来。

有些人倒是有“成果”,结果修成了“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

要多些时间看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用以上来对照,不照已,照心。

『佛法』是指佛祖相传顿教之法。

『世间』,「世」有迁流的意思,「间」有界限的意思。

世间与世界是相同的意思。

佛法讲世间,一般讲两种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另外一种是「器世间」。

佛法就在世间里面,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

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如果离开世间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觉道,就好比向兔子头上去找角一样的傻。

兔没有角,就好比离开世间,决定没有菩提一样。

古德也常用金与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若舍器去求金,就与求兔角是一样愚痴。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

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

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

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里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

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着,当下豁然大悟。

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

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

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

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迷悟在心,不在境界。

所以,境界确实是「如」、「是」;换句话说,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错误妄见。

古人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定慧,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我们要是能稍稍体会得,与佛又有什么不相同呢

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贪瞋妄念,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与佛之妙用也没有什么不相同的。

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我们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从哪里起来

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

所谓「但息妄缘,即如如佛」,这就是常住真心,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慧律法师也曾开示过:学佛要能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

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学佛以前还算是很快乐的,但是学佛以后,他自己觉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难过。

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来找我,向我「讨回」他的老婆。

他抱怨:「从他太太学佛以后,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修行的功课,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课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里,肚子饿得不得了想吃饭,她却叫我带著小孩去馆子吃。

」如此,平日和谐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争吵。

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认清楚自己与出家的法师在修行上是有分别的;不论修行的基本态度或修行的方法都应该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为他一生的职志,每日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

而在家居士就无法做到如此,因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来做功课,结果往往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亲子疏离,友情消失。

因为你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学佛就变成了一种痛苦与负担。

事实上,修行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绝不是有了师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饭。

学佛了,更应先尽到自己为人妇、为人母的本份,将家庭料理照顾好之后,这样,你用多馀的时间来念佛拜佛、亲近三宝,不仅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也更能以观照的工夫来突破贪欲与执著,巧妙地思惟如何运用佛法待人处事,如此,智慧才能获得提升与开发。

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为人处事之道是什么

为人处世之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人际关系系统多种成分组成但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相互认同 相互了解,要做到这点非常不易。

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往往随着彼此相互认同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应当从自身做起,克服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错误观念,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了解彼此的权利和责任,正视差异,设法沟通。

2.情感相容 凡是能驱使人们接近、合作、联系的情感称为结合性情感。

结合性情感越多,彼此之间越相容。

当别人做出一点成绩而兴高采烈时,感情相容的人也会由衷地为朋友的成绩而高兴。

3.行为近似 言谈举止、交往动作、角色地位、仪表风度等人际行为模式越相应近似,越易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技巧 1.以诚相交 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

可以设想,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呢

2.学会听话 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第一等名人访问者',原来他买了一套美国名人传说大全,他给这些名人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名人有趣的事情,于是他收到了许多名人的信。

他深深懂得一些大人物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

3.学会说话 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克服尴尬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之高兴,你也不难与之接近了。

4.抛弃嫉妒心 妒忌别人,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

同时要克服猜疑、苛求、孤独、自卑与自满等不良心理状态。

5.慎交友,交益友 并非人人都想交朋友,也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要选择交友,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我,寻找快乐,摆脱忧愁,有益于身心健康。

没有沟通,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

当人的置身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每天也有可能遇到社交的难题。

交往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

正如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所言:一个人成功的因素85%来自社交和处世。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相当多的人由于不能和某些人和谐相处而苦恼,这些矛盾发生在上下级、同事间、同学间、夫妻间、亲子间、婆媳间。

有些人也总在瞒怨别人不好,孰知人际关系的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系统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1.相互认同 相互了解,要做到这点非常不易。

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往往随着彼此相互认同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应当从自身做起,克服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错误观念,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了解彼此的权利和责任,正视差异,设法沟通。

2.情感相容 凡是能驱使人们接近、合作、联系的情感称为结合性情感。

结合性情感越多,彼此之间越相容。

当别人做出一点成绩而兴高采烈时,感情相容的人也会由衷地为朋友的成绩而高兴。

3.行为近似 言谈举止、交往动作、角色地位、仪表风度等人际行为模式越相应近似,越易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技巧 1.以诚相交 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

可以设想,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呢

2.学会听话 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第一等名人访问者',原来他买了一套美国名人传说大全,他给这些名人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名人有趣的事情,于是他收到了许多名人的信。

他深深懂得一些大人物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

3.学会说话 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克服尴尬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之高兴,你也不难与之接近了。

4.抛弃嫉妒心 妒忌别人,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

同时要克服猜疑、苛求、孤独、自卑与自满等不良心理状态。

5.慎交友,交益友 并非人人都想交朋友,也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要选择交友,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我,寻找快乐,摆脱忧愁,有益于身心健康。

让你受用终身的28条为人处事之道1.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 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2.气质是关键。

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3.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

真诚是宝。

4.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5.不要向朋友借钱。

6.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

7.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8.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9.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10.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 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

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 洗手。

12.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欢你的人。

14.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 次。

15.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6.没有什么东西比围观者们更能提高你的保龄球的成绩了。

所 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17.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

要知道感恩。

18.榕树上的“八哥”在讲,只讲不听,结果乱成一团。

学会聆 听。

19.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20.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21.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22.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

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 问,比如:你多大了

23.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24.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 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 2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 是成功的表现。

26.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

27.如果你在表演或者是讲演的时候,如果只要有一个人在听也要 用心的继续下去,即使没有人喝采也要演,因为这是你成功的 道路,是你成功的摇篮,你不要看的人成功,而是要你成功。

28.如果你看到一个贴子还值得一看的话,那么你一定要回复,因 为你的回复会给人继续前进的勇气,会给人很大的激励。

同时 也会让人感激你。

我该怎么为人处事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不过万事还是忍,要不你们家和他商量把店给你们家自己经营吧

应该和他好好谈谈了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的亲系请家长们做到以下几点1,不要忘记自己的角色。

父母的职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父母既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更要成为一位充满爱心和耐心的老师,引领孩子不断进步;2,适度。

家长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好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和私人领地。

这对越来越独立的孩子来说,是必需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什么事情都不问不问,那么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视。

所以在广角孩子这块家长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3,做好榜样。

能让孩子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身上的闪光点,在学习、工作和待人处事等方面,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样孩子会信赖你,佩服你,亲近你。

以身作则是家教的最好方法,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不可或缺的一条;4,把握批评和表扬的机会。

孩子有错,不要发火,平静下来慢慢说,既要分析做错的原因,更应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正确。

父母对孩子要宽容,允许孩子犯错,也相信他们能改正;当孩子有了成绩和进步时,要及时表扬。

赞扬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到重视的,自己的能力是得到肯定的。

对孩子的赞赏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5,多沟通多陪伴孩子。

无论怎样忙,都应抽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在父母身边是感到最安全最快乐的,每天餐桌旁的聊天,睡前的小聚,假日的外出活动,其乐融融,这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绝佳时机。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适当的放低姿态,不要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训和说教,会让孩子烦,让其亲身经历来明白,同时家长默默关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引。

多了解孩子们的圈子,知道他们想什么,便于沟通,你们的关系也会融洽。

有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相互理解。

父母爱孩子是肯定的,只是要根据你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性格等等用孩子觉得最适于接受的方式来爱,孩子的成长会更好,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用愁。

诸葛亮的为人处事

【简介】(181.4.14-234.8.28)字,号卧龙,琅邪阳都人(今山东沂南),汉族,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蜀汉丞相。

谥曰。

个人资料:容貌:〈三国志〉:身长八尺(相当与现在的180多cm),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官职:丞相 领 爵位:祖上:(汉朝)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叔父:诸葛玄配偶:黄氏(黄月英)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隆中务农。

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人称“卧龙”。

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

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

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

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

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

(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

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

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

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

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

)”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因其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

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便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

)”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

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诱骗至曹操辖地,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若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

“北面”在这里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

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

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

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

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

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

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

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

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在连连战败的刘备提供资援。

220年,曹丕篡汉自立。

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

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

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

)”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

)”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

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蜀国变得富饶,便开始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北伐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

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

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

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

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

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

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丢失街亭。

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

诸葛亮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

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

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

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

诸葛亮复任丞相。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

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

诸葛亮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

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

当诸葛亮回来后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

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

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

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

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

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

在西线。

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

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

蜀军全线撤军。

刘禅无用.蜀军战败诸葛亮战绩《三国志》: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三国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三国志》: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

《三国志》: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三国志》: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

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三国志》: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三国志》: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相持百余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资治通鉴》: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

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

《资治通鉴》:孟获收闿馀众以拒亮。

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

”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亮笑,纵使更战。

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亮遂至滇池。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 。

《资治通鉴》: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

使镇东将军赵云,杨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帝遗曹真都督关右诸军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

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

《资治通鉴》:亮之出祁山,参军姜维诣亮降。

亮美维胆智,辟为仓曹掾,使典军事。

《资治通鉴》:春,汉诸葛亮遣其将陈戒攻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

亮自出建威,淮退,亮遂拔二郡以归;汉主复策拜亮为丞相。

《资治通鉴》:汉丞相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

严更名平。

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于是大司马曹真有疾,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

斋暝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

至自十月不雨,至于十月。

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

张郃欲分兵驻雍、郿,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

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遂进。

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

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

《资治通鉴》: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

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

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

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

”懿不从,故寻亮。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

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懿病之。

诸将咸请战。

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

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资治通鉴》:诸葛亮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

春,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

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

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

”亮果屯五丈原。

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

”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懿乃使淮屯北原。

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

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资治通鉴》: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

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毘杖节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

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

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

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

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

”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

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

”亮曰:“文伟可以继之。

”又问其次,亮不答。

斋之。

是月,亮卒于军中。

《资治通鉴》:是月,亮卒于军中。

长史杨仪整军而出。

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

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误亮诈死敛军退,不敢逼。

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懿案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

”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治国成就】[编辑本段]《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信矣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

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何则

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

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

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三国志记载】[编辑本段]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文学著作】[编辑本段]诸葛亮著作:《隆中对》 、《出师表》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 《便宜十六策》 两部兵书----《兵要》《心战》《兵法二十四篇》相关作品: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 《马前课》(预言书) 《文心雕龙.章表》:“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

”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编辑本段] 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

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

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

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

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

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

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贤,清正廉明。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

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

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

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

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

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

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

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

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

光明磊落。

苍天可鉴。

坚韧一心,竭尽人谋。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师表),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

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

成都武侯祠一联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

而杜甫的《蜀相》一诗,更可谓是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有关诸葛亮的民间艺术】[编辑本段]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史书中诸葛亮的事迹有所出入,如火烧博望与新野,诸葛亮尚未出仕刘备: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经过夸张和剧情创造,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

但这些都成为家喻户晓故事,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多智而近妖。

” 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门遁甲,传为诸葛亮所创。

历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观星等,魏晋士人常引以为奇,传为异谈。

如何进行 亲子共读 面临的困惑

亲子共读是一项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不是单方面的,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共读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将阅读变成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以此来培养孩子爱阅读、会阅读、乐阅读的习惯。

针对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共读问题,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一、亲子共读存在的问题据了解,当前亲子共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许多家长在自身的成长期中就没有经过有效的阅读培训,甚至本身就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二、有些父母认为阅读教辅以外的书籍是浪费时间,他们普遍偏重于知识灌输和技巧训练。

三、文学阅读与电视、电脑等新媒介相比,在争夺儿童关注方面处于劣势。

四、孩子课业压力过大,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阅读。

五、孩子阅读没有目的、没有计划,阅读书目也缺乏选择。

以上所举,从侧面体现出家长缺少亲自与孩子共读,并且对亲子共读的内容、方法、途径缺乏了解。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家长重视阅读这个问题,他们也很希望在自己的家庭里能有一个读书的氛围,但是他们又面临一个新的困惑,那就是究竟该读哪些书,不知道在那些“经典”之外还有什么,怎样在家庭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等等。

在许多发达国家,一般在孩子1岁半时就开始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国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还比较落后。

所以在亲子共读方面,我们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和专业人士也在积极的做着推广工作,亲子共读活动将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形式也会更多样化、更人性化。

亲子共读的前景应该是很乐观的,关键是要让家长们改变观念,明白亲子共读的意义,然后付诸行动,把亲子共读实施起来,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二、亲子共读的意义亲子共读一方面是家长更容易了解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难题。

他们或是年纪太小,不懂如何表达;或是踏入尴尬年龄,宁愿跟同辈朋友分享,总之就是不向父母倾诉难处,以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生出难以逾越的隔膜。

假如父母从小就跟孩子进行亲子共读,在分享故事过程中,父母就能了解孩子小小心灵的需要,适时疏导孩子的情绪。

亲子共读让父母与子女自然地建立起亲密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不论孩子年幼年长,都可以跟爸妈达到无所不谈的境界。

总之,家长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偎依在父母的怀中,静听父母亲切温柔的话语,和父母一起朗读书中精彩的语句,分别扮演故事中自己喜欢的角色的,静心感受优秀文学作品所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快乐,这是很难得的一种交流契机。

如果这种亲子阅读活动每天都能坚持进行的话,不仅会使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得到培养,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亲子之间的感情更会得到升华。

另一方面,孩子在阅读中渐渐认识故事书里的优美字汇与辞藻,培养对文图的审美观,以及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藉此探索自我,了解外在世界,进而建立对事物的积极态度。

对孩子来讲,阅读不但可以促进其语言发展,也是一种学习的媒介,能学习到自己吃饭、穿衣服等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学习关怀周遭人、事、物,以扩展生活经验。

另外如童话故事中发挥正义感或善有善报等教育内涵,亦启发孩子正向的人生观。

亲子共读能让孩子在自然自主的状态下,学到许多的知识。

三、亲子共读内容的选择儿童阅读兴趣不浓,究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孩子独特的阅读兴趣与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年龄段有每一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每一个年龄段有每一个年龄段的阅读需求。

小学阶段的孩子,父母应多为其选择鲜活的、生动地、趣味性强的课外读物,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小学生的课本越来越花哨。

“利用插图帮助理解课文”;“让孩子一边阅读一边想象”已经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对老师们的教学要求。

所以,最佳的也是最有效的阅读应当是阅读符合自己年龄段特点的读物,才能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项有关中小学生阅读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极其贫乏单调。

不少小学生列举他们所读的书目时,只能看到《淘气包马小跳》、《马丁的早晨》、《奥特曼》、《多啦A梦》等有限的几本。

这还算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毕竟有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大部分孩子说他们的课外书就是各种教辅读物,他们觉得最有趣的就是各种作文选,因为跟其他辅导书相比,作文毕竟有趣和生动多了。

儿童所拥有的读物基本上是出于家长自己的考虑,自己的教育观,是家长的一种主观行为; 其次才考虑孩子是否有需求。

可见, 现在大多数父母在图书的选择上是违背图书选择原则的。

根据对我班同学的调查,我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读物有两大类:一类是儿童文学,一类是科学知识类的,这两类东西孩子们非常喜欢看,我建议家长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多为孩子准备一些孩子们爱看的图书供孩子们阅读。

四、亲子共读的方法和技巧1、家长与孩子一起轮流阅读。

在家里,父母可以跟孩子以轮读的方式来阅读,也就是父母念一段或一整页,接着让孩子来读一段或一页。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是父母先念一本比较难的书给孩子听,再让孩子读他最喜欢、最熟悉的那本书给父母听。

从小听父母读书的孩子,远在识字之前,就在父母膝上领略了书中世界的奥妙,对那个美好世界的向往,使孩子更有动力、更主动、更配合地去掌握阅读所需的各种基础。

长久地听书、谈书,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也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为孩子今后独立阅读时理解书中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听父母读书,也培养了孩子倾听的习惯,在电视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孩子能够不靠喧闹画面的吸引,专心地倾听,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对今后孩子上学读书听课都很有好处。

2、家长与孩子讨论书的内容。

亲子共读时,讨论能让孩子更乐意阅读。

亲子共读一本书就是最好的一种办法。

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人物的种种表现,在不知不觉中,既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可以让书中的主人公待人处事的态度,在孩子的认同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

而且亲子共读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语文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一家人通过共读、讨论书中内容的过程,让家人之间的情感更加亲密。

3、家长要设定家庭阅读时间。

比如,吃完晚饭后的30分钟,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各自安静地阅读,事后也可以“分享”,轮流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

这样,除了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也可以让家长有一段清闲的时间,可以读自己的书。

4、鼓励孩子用文字表达。

平时,孩子除了读之外,还要注意写,阅读与写作能力可以互相促进。

比如,用简单的词汇写小纸条给孩子,并鼓励孩子也用文字来响应。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读写能力提高,读书劲头也会更足。

五、亲子共读的注意事家长切不可望子成龙,求成心切:亲子共读的时候,家长不要简单地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或过早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知识的主要工具。

家长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折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了。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是否喜爱阅读和积极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所以在阅读的时间,可由家长为孩子念故事,或是让孩子在父母的身旁阅读喜爱的书籍,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见贤思齐,也能拿起书本,培养阅读的兴趣。

孩子听读应越早越好(0岁开始),父母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步加深。

父母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们的付出终会有满意的收获。

家长切不可愿意花钱,不愿意花时间:读书贵在坚持,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家长要营造温馨浓郁的书香氛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购书,而且品种要广泛。

孩子能够自己独立阅读时,要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针对不同类的书籍,阅读目的和方式应该不同。

例如,对于寓言类的书籍,目的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需要慢慢体会;对于故事类的书籍,目的是欣赏故事情节,想想如果自己创编会有什么情节;对于励志类的书籍,目的是让我们学习伟人的优秀品质,鼓励我们发奋努力,取长补短

对于科普类的书籍,目的是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解答心中的“为什么”……第二,读书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重要,想让孩子爱读书,首先家长自己要爱读书。

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

书香人家的孩子爱读书,不一定是遗传,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从小便觉得读书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更多时候,不需要家长有意去培养──你津津有味的阅读(朗读),对于孩子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

另外孩子读书的时候,不要一边开着电视,一边给孩子读书,更不要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在家里喝酒划拳打麻将,孩子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亲子共读,使父母能和孩子共享童年美好时光,也为个性不同的父母提供了一条亲子沟通的良好渠道。

从今天起,不要再埋怨生活的枯燥无味,赶快挑本好书,和孩子、家人一起开始亲子共读的人生吧,创意生活就从这里开始。


亲子处事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