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名言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里面的名言都有什么

食鸡敬鹄。

贤母使子贤也。

君子不以私害公。

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

置不肖之人于位,是为虎傅翼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利为害本而福为祸先。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无车马,则无所见其能。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

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

厄穷而不悯,遗失而不怒。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忘身。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成行。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

虽悔无及矣。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

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

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

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

常之谓经,变之谓权,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

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

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是以衣成则必缺衽,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

想问下在汉朝的时候比较有名的名言和诗句

快速回答一下哈

汉朝历史:(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六月定都长安。

随后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

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

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开创了“光武中兴”。

汉朝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国力和经济较为强盛。

并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朝共历400多年,24位帝王。

220年被魏国曹丕篡权而灭亡。

心广体胖。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大学》 汉朝名言无征不信。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中庸》教学相长。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学记》因时施宜。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韦贤传》 汉朝名人名言至廉而威。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至诚无息。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中庸》 汉朝名言西汉·戴圣《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

永远以真诚自勉。

至诚如神。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西汉·戴圣《礼记》至诚:极其真诚诚恳。

指精神所至,可以推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同神仙一样。

同志为友。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许慎 《说文》食鸡敬鹄。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汉朝名人名言把鸡杀了吃掉以此来吓唬吓唬鹄(一种鸟)谦而四益。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怒如烈冬。

——西汉学者 扬雄 《太玄经》韦编三绝。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汉朝名言后来者居上。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汲黯列传》民以食为天。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苛政猛于虎。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檀弓下》 汉朝名人名言安步以当车。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齐策四》辩讼愕愕然。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国病》友邪则己僻。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书肇于自然。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人生各有志。

——东汉末年文学家 王粲 汉朝名人名言举贤贤于贤。

——西汉学者 韩婴爱国如饥渴。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逐鹿者不顾兔。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林训》 汉朝名言欲投鼠而忌器。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贾谊传》誉人不增其美。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艺增篇》戴盆何以望天。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汉朝名人名言《诗》无达诂。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疾雷不及掩耳。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兵略训》彼可取而代也。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 汉朝名言肠一日而九回。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不食嗟来之食。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檀弓下》期期以为不可。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张丞相列传》 汉朝口惠之人鲜信。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口惠而实不至。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表记》止谤莫如修身。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 汉朝名言贤母使子贤也。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仁者义之本也。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君子诚之为贵。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汉朝名人名言荷天下之重任。

——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 张衡不可同日而语。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汉书》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

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匿病者不得良医。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执贽》 汉朝名言君子必慎其独也。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大学》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汉后期学者 刘歆 《西京杂记》前车覆,后车诫。

——西汉文学家 贾谊 《治安策》 汉朝名人名言成大功者不小苛。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政理》无验而言之谓妄。

——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问神》情欲信,辞欲巧。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表记》 汉朝名言西汉·戴圣《礼记·表记》。

毋剿说,毋雷同。

腐术不可以为桂。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刘辅传》男儿宁当格斗死。

——东汉末年文学家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累累若丧家之狗。

阳春白日风花香。

—— 《乐府诗》 《晋白纻舞歌诗三首》 汉朝名言智士者,国之器。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新序》汉·刘向《新序》智士:有才智的人。

器:人才。

用人不以私害公。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务学不如务求师。

——西汉学者 扬雄 汉朝名人名言时难得而易失也。

——西汉文学家 贾谊仁者莫大于爱人。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人背信则名不达。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汉朝名言其德薄者其志轻。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攀龙鳞,附凤翼。

——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渊骞》汉·扬雄《法言·渊骞》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明主治吏不治民。

——汉王朝第7位天子 刘彻 汉朝名人名言廉者昌,贪者亡。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宽而栗,严而温。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汜论训》君子不以私害公。

——西汉学者 韩婴 汉朝名言观其舞,知其德。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工不出则农用乏。

——汉代文学家 桓宽富润屋,德润身。

——西汉学者 戴圣 汉朝名人名言诚无垢,思无辱。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气寿篇》天不变,道亦不变。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董仲舒传》 汉朝名言人不可以不矣就师。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赞学》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务本》师者,人之模范也。

——西汉学者 扬雄 汉朝名人名言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仁义者,治之本也。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西汉诸侯王 刘濞 汉朝名言农,天下之大业也。

——汉代文学家 桓宽民者,万世之本也。

——西汉文学家 贾谊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汉朝名人名言父母者,人之本也。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不知其人,视其友。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物有车末,事有终始。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太学》 汉朝名言

有关诚信守诺的名言

1、 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2、 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

3、 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4、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5、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

6、 创起诚信校园,树起诚信学风,成为诚信学子。

7、 诚信为本,学做真人。

8、 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9、 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

10、 诚信,是一股清泉,它将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11、 诚信,让心灵无瑕,让友谊长存,让世界美好

12、 知识是财富,诚信也是一种财富,拥有知识能使你变得充实,拥有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13、 诚信处世世界大,奸诈为人人格低。

14、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15、诚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谐人间。

16、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

17、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

18、用诚信美化心灵,用法治规范社会。

19、以诚取信心灵美,依法循规事业兴。

20、做诚信之人, 铸法治之国。

诚信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和善与神一样。

-- 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

- 洪都拉斯 坦白是诚实与勇敢的产物。

---- 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 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

----- 鲁 迅 诚实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 高 尔 基 一言而适,可能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

--- 刘 向 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 列 宁 当老实人,做老实事,说老实话。

----- 毛 泽 东 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

----- 费尔巴哈 坦白是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

----- 西 塞 罗 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

----- 鲁 迅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 失去了真,同时也失去了美。

----- 别林斯基 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

----- 塞万提斯 坦白真爽,最能得人心。

-----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 泰 戈 尔 诚信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 拉罗什福科 一切的美德都包含在自我信赖里。

----- 爱 默 森 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

----塞万提斯 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

----- 坦白真爽最得人心。

----- 虚假的坦白实在是一个可怕的事情。

-----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尔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福科

论语中有关不耻下问的名言两句

敏学,不耻下问 处 《论语·公冶长五篇 子贡问曰:“孔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孔子箴言学习类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行类敏于事而慎于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类德不孤,必有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治国类民无信不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子成人之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道不同,不相为谋学习类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行类 敏于事而慎于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类 德不孤,必有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治国类 民无信不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子成人之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道不同,不相为谋展开 编辑本段学习类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知也”之“知”,同智。

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

”(《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编辑本段言行类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型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 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淮南子·主术》)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

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

《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此即施“仁”于人。

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

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

”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论语集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名言。

《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

《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

”(《四书训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

”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

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此即言仁。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又言恕。

孔子常以“恕”释“仁”。

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

”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编辑本段道德类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

”(《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

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

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

亦自弃其德也。

”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

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

”(《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

”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编辑本段治国类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孔门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时所言。

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 政理》)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

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与孔子之意相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亦有此语。

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

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

”《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

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

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

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

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

”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

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

”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

”(《论语新解》)

孔子 多少名句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孟子》和〈论语〉中有哪些经典格言---名句-------成语(请写出出处与意义,谢谢)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名言韩诗外传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