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调查法 调查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统地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
②启发人们的思维。
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
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
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第三,因果性。
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
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
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
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
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
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
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
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
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
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
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
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课题研究措施有哪些
课题研究方法有哪些: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文献研究等 1、行动研究法: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
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2、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3、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在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6、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
7、教育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方法有哪些
:问查法、访谈、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献研究等1、行动研究法: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
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2、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3、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在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6、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
7、教育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观察法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
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
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
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
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
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
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
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
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
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
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
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
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
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
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
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
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
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
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
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6)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
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
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
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7)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
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
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
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二、调查法: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
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
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
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
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
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
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
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
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
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
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
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
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
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
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三、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
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
(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
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
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
(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
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
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
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
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
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
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
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
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
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
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
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
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
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五、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要注意经验的先进性(观念必须更新)2.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4.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六、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七、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
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
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
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
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八、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
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
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
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关于案例含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
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
但是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二是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
案例讲述的肯定是一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述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
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编制者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二是这个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以整体感的所谓故事不能成为一个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
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一项练习、一个难题、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于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但它们并不能称为案例。
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础,都是个人或一个单位在实际情景中所面对的事实,若把虚拟的材料、没有任何问题或疑难包含在内的材料也纳入案例的阵营,案例的主要特征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结构(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①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
③问题讨论——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
然后提了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问题。
④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
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
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实验法:1.什么是“实验法” 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想”: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做”: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
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
2.试验法的特征:“验证假说”和“控制条件”是一切实验方法所具备的共性。
但教育实验还有伦理原则、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过程是很有价值的)等特征。
教育实验的几层含义:首先,教育实验必须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教育教学实验必须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
再次,教育教学实验也必须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
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亦即应不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经过重复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应大致相同)。
3.什么叫“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做出一个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理论构思过程。
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初步假设——形成假说。
4.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①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因子或实验因素因素)。
它由实验者操纵,由实验者自身独立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变量发生变化。
举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
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
再如我校构建“‘乐学·会学’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验……。
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比如两个组、两个班级等等)才能进行比较(如上所举就必须至少要有两种教材)。
否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
②因变量。
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反应变量,或曰“输出”。
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
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③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
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这些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
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关系,以确实保证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就必须排除其它无关因素的影响,控制无关因素,使实验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它条件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5.实验的操作(严密控制实验过程至关重要):——形成假说 ——研究制定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案(选择被试、确定对比组、实验方法过程的设计、实验材料和工具的选择、研究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的阶段划分、原始过程性资料积累的方案与分工、成果形式的确定等等)——按照方案实施实验——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
——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教育科研的方法当然不只是上述这些。
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师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关于读书的格言或故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课题研究如何开展
课题研究程序,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开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课题总结等。
一、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内容包括: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转换成假设,确定采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
(一)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
1、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课题,一般是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总体目标。
一项研究课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考虑研究背景,缩小研究范围,把握好研究角度,找准研究“题眼”。
开始研究前必须进一步研究,做到准确把握研究主题,分解研究问题,把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做好研究整体计划。
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
2、选定研究切入点一是从基础性的、容易的、关键性的问题中选定;二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三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去寻找;五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
(二) 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一个课题特别是比较综合的课题,涉及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着多重关系、多重矛盾和多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必定有一对基本的关系、矛盾或问题,准确找出基本关系的意义就在于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思路变得清晰且可操作。
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
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问卷法等等。
3、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教育科研方法的使用有多种选法:有一种为主、多法综合运用;多法并用、交替使用、各法互补;单一方法也有,但较少。
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
一是以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标准,按延续方向确定方法。
如,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追踪研究,选择纵向研究法;对同一时间内不同对象的研究,选择横向研究法等。
二是以研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划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如,进行常规研究时,选择自然观察法、测试式实验法、调查谈话法,等;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选择不同的技术设备的测试及调控等。
(三)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什么叫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对研究问题中的概念转变为能通过观察来计量的变数思考时预测的研究结果(也称“半成品”)。
研究假设是陈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积极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
一是积极开展理性思维。
假设就是尚未得到实践证明姑且认定的预想,它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推理与判断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暂定的理论。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历来是科学研究探索的正确途径。
根据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从已知推未知的猜想、推断,包括各种可能性理论认识或初步结论,在进行研究之前推测出来。
二是掌握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
研究假设应有4条标准:(1)能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4)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
三是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
研究假设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是从观察发现到理论发现的中间环节,是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发现的主式。
基本步骤是:⑴要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⑵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⑶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而稳定的结构;⑷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科学知识,灵活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类比和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基本观点;⑸对基本观点再提炼,形成假设的核心。
四是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
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有:⑴要以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为基础;⑵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做出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⑶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
五是明确研究假设表述的方式。
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是有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举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能够操作,能够观察和验证。
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和解释性假设。
(四)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课题研究的设计,基本要求包括研究总目标和分目标、研究工具和方法、人员分工等,不同类型的课题也有不同的设计,突出研究类型,反映课题特点。
1、应用性研究课题的设计应用性研究课题是运用基础课题研究取得的基础理论知识,探寻有具体实用目的的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的教育途径和新的教育措施,以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是对教育原理的尝试性应用,是联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和桥梁。
这类课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
应用研究又有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
课题特点:应用性、时代性、效益性和灵活性。
课题设计:要突出“应用”,包括应用性研究的内容、范围、操作等,有应用研究事实性目标和理论性目标。
课题设计包括研究目标、研究途径(思路、方法)和研究组织等,按照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设计。
如何搞好课题研究
一、勤于学习,提高认识,转变教育科研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
教育科研观念是教育实践的灵魂,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
为师之道贵在学习,只有拥有扎实丰富的理论底蕴,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念,才能消除功利思想,真正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
为此,我们要转变教育科研观念,多看书,不断的给自己充电,用教育教学理论验证自己的教学行为,指导课题研究。
在课题实验中,教师首先要学习科研基础知识,如四川教育出版社《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指南》、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引领》、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校教育科研》等。
其次,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新课程标准》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书籍。
最后 ,学习科研、教研的实践知识,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借鉴交流,取长补短,在实验研究的操作过程中,不但要学习他人的经验,而且还要提炼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形成较高的理论观点和坚实的科研功底,为撰写阶段总结、科研论文、结题报告做准备,提升课题研究的经验、体会和成果。
二、善于积累,注重细节,搜集整理过程材料“细节决定成败”,实验研究作到用心,材料积累作到细心。
(一)作为实验教师,不仅勤于学习,还要善于积累。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多看、多写、多思,坚持写日记、写体会、写反思,片刻感悟、点滴思想、稍纵即逝的灵感与经验,随时记载,并且细心整理、归纳和终结,形成规范的文字材料,进行分类归档。
(二)要做真、做实、做精,关键是平时多搜集整理有关课题方面的材料。
文献资料妥善保管,如学生在郭耳罗斯报、校报刊登的作文、教师在各级教育刊物、书籍发表的文章等,实验教师都存留一份。
实验资料及时存档,主要有六个方面:1、计划性资料。
如课题负责人撰写的实验方案2、基础性资料。
如实验对象的基础情况测评,实验教师在研究的前期、中期、后期对学生和各种能力(阅读、写作、合作、心理问题、分析能力等)利用问卷调查或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测评。
设计一个图表。
3、过程性资料。
每位实验教师都要建立一个实验跟踪记录,结合课堂教学每月进行一次实验研究课堂教学反思。
4、专题性资料。
如实验教师的专题理论讲座或报告,举行某专题的研讨会的说课稿、教案等。
5、效果性资料。
期中期末学生的成绩分析、优秀作文(每两周选1-2篇加上教师的点评)、格言、作业、学科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等。
6、总结性资料。
实验教师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报告),每年撰写1—2篇有价值的支撑课题的教研论文或科研论文,课题验收撰写的结题报告(以上软件材料,课题负责人每次及时上交学校一份备案,并建立专题个人文件夹存入)。
整理材料就是为了使用材料,因此,课题研究的过程积累的材料必须达到“五性:—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适用性和规范性。
积累是科研的基础,反思是科研深化的源泉。
课题研究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就要不断的学习,反复历练,经常积累,深入总结。
三、勇于创新,构建模式,提升课题研究能力。
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研的深化。
课题研究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实效性和实用性出发,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并做到“六优化“,即:优化创新性教学备课信息、优化创新性教学目标、优化创新性教学内容、优化创新性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优化创新性教学课堂设计、优化创新性教学总体设计。
以县、片、校创新性课堂教学研讨会为载体,开展备、说、作、评、写创新性教模式课活动(每次活动后都要写模式课教案、说课稿、论文等)。
研究始于教学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
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要形成学习—研究—积累—反思—体化。
认真做好实验跟踪记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这是我们今后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课题研究的道路去探索,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从而使我校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课题,想到的名言警句是什么?需要有一个逗号
一旦友谊破裂,名誉受玷,忠诚变为罪恶和可耻的隐痛,以前的一切仅留下一个不停地出血的创伤,永远不可能愈合。
—— 温塞特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我校五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1、调查我校五年级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研究留守儿童读书方案,让留守儿童有效的读书。
4、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5、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6、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
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研究过程设计研究准备阶段(2009、9~2009、10月)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22年4月)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研究总结阶段:(2022年5月~2022年7月)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设计问卷调查法:深入家庭,学校班级,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科学客观地记载,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目标。
行动研究:针对不能有效地课外阅读的原因,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及时了解阅读效果,不断地归纳总结,深入研究,构建适合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模式。
实验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创办班级读书角,开展课外读书沙龙,亲子共读等多种形式的课外读书活动,通过实验前后学生语文学习以及其它学科成绩的变化,教师要找到切实有效地阅读指导方案。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高年级个别同学无读书习惯的和留守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制定有效措施。
文献法:通过一些经典书籍,名人格言,课程标准,为学生阅读提供正面教材,也为课题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现状,为要课题提供借鉴。
一、课题的提出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一)问题的提出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
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
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深层次思考,反复琢磨,由于我们一直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最终将课题锁定为《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解决小学生的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无用论观点的转变,并能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2、解决针对学生阅读方面条件的局限性,制定相应的读书方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培养学生选择优良书籍的能力及有效的阅读方法。
以确保学生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三、课题的界定和依据(一)课题的界定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
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
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
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调查与对策:本课题主要采用的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二)、理论依据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5、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
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2009年丁玲学校招生考试课外阅读牵涉量广,学生棘手。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收,加工信息,获得主体感受,有效地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并以阅读促进写作。
以达到课外阅读不是“课外”,而是语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七、预期成果以这次课题为契机,认真研究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模式,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