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郭的女孩起什么名字好听呢
女孩名:每个名字均有出处与解释,取舍请便。
悦爱 喜爱,喜欢。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
” 自珍 自爱。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汉书•贾谊传》“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渊潜以自珍”。
星轩 指轩辕星官。
古代以其中一颗大星为女主的象征。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坤则顺成,星轩润饰。
” 若华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 芳华亦作“芳花”。
香花。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蕤盛开而下垂的花。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芳苓香草名。
指莲。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文选·枚乘<七发>》:“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慧艳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慧语妙语。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 俊慧 秀美聪明。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爱妓王屋山,俊慧非常。
” 芳蔼芳香而繁盛。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芳菲花草香美的样子。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浩丽壮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 曼丽 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曼丽之容不悦于目,郑卫之声不过于耳。
” 潆泓 水回旋深广貌。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王闿运《珍珠泉铭》序:“兹泉潆泓,冲瀜清澜,百步傍流,带垣通舟。
” 泓浵水深广。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吕坤《<吾庐放言>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管彤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澹雅淡泊高雅。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 博艺博通艺文。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 悠柔 悠扬柔和。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
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
” 彬蔚富有文采。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博容度量大。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 懿美 懿,美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尔雅》“懿,美也”。
瑾瑜 比喻美德贤才。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 钟灵 凝聚天地间的灵气。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专业起名,名有出处 解释,字有内涵 寓意。
起名字应该考虑周详 具体分析,音形字义体,区域习俗,方言口音,好名字要畅听别致 新颖时尚 字形简美 音韵朗畅 意蕴丰富 文化内涵 诗意优美 巧妙别致 新颖少见 五行互补 数理吉祥等。
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
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只当交个朋友,但我对你提出的问题我是认真回答的,谢谢
益海嘉里的郭氏兄弟是谁啊
老总是谁。
郭氏兄弟是统称,郭鹤年老先生是创始人,其子郭孔丞与郭孔丰称氏兄弟,其子原为嘉里集团董事长,其侄原为益海集团董事长,后进行整合,合并成为益海嘉里集团,由郭孔丰出任董事长,但现在郭孔丰已出任丰益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现任益海嘉里集团副董事长、首席运营官是穆彦魁。
郭氏家谱辈序表
我是河南邓州人也是祖辈,我们郭家是西洪同县古树迁移过来的,我们的祖时带着家谱,郭氏家谱,入 朝 国 成 延 ,唯 金 照 祖 德,红 玉 显 宗 荣,如 绍 传 世 吉,付 桂 振 佳 生,
邢台郭氏家谱
《郭 氏 族 谱 总 叙》传(解说经文的文字):“盛德必百代。
”祀有后《书》(《尚书》,亦称)云:“以亲九族。
”,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
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
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
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
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
(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
“仍”,福。
“京”,大。
)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
(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
)故燕(战国时的燕国,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昭王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
),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
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撰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木刻版《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
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氏 宗 族 谱》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读书人家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家谱。
作为民间文化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禁书,打入冷宫。
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
有的人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
留下笔墨,以供后人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
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
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乡村文化,亦随中华文化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
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
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郭氏族谱》、民国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
里面述写了郭氏的来历、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也记叙了一些郭氏家族文化,涉及忠国治家之道、文史武略等,如:蔡邑撰《郭有道碑文》、郭英《论决重修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七书家训》及《一家言》、《录异小品》、《平山冠》、《备考三条》。
为了更好地保存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前人爱国守家的优良传统,由四川大英县郭子仪纪念馆决定进一步整理有关资料,编辑《郭氏宗族谱》,全书三百余页,共三卷,第一卷为族谱,重点叙述太原世系。
第二卷为宗谱,主叙郭氏源流,第三卷家风传记。
《郭氏宗族谱》第一卷 郭氏族谱《史料整理说明 》《郭氏族谱序 》《郭氏复修谱序 》《凡例 》《劝诫引 》《谱诫 》《家礼》《太原世系》第二卷 郭氏宗谱《郭氏家约十二条 》《郭氏历代年世略》 《郭氏家礼服制图 》《太原郭氏累朝仕宦人物志》《郭氏谱谱总叙》 《吉水董公谱序》《郭氏受姓本源考 》《郭氏世系流源图》 《郭子仪后裔图》《郭氏迁川原始略 》《家泰公后裔本源分支 》《蓬溪天福郭氏史料 》《汾阳族谱合族谱叙》 《娄烦县郭氏族谱简介》清郭庠生撰《郭氏复修谱序》 《南阳〈郭氏族谱〉复修谱序》宋欧阳修撰《郭氏旧谱序》 清曾国藩撰《湘阴郭氏家谱叙》唐颜真卿撰《郭公庙碑铭》 宋王彰撰《汾阳王碑记》第三卷 家风传记《郭氏史略 》《“郭”之由来 》《大清高宗子仪赞论》《电视专题片<郭氏与汾阳王>》 《千载古诗颂令公 》郭氏祖训: 尊祖 敬宗 事亲 睦族 《郭氏家训》《教儿经》 《劝学歌》 《敬老歌》《邻里歌》 《老伴歌》郭氏族谱之《老伴歌》《郭子仪后裔古墓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新加坡郭氏公会简介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的故事》《郭氏人物传》(部分)黄帝 郭及 郭泰 郭嘉 郭淮 郭象 郭璞 郭登之 郭祚郭彦 郭衍 郭荣 郭之运 郭子仪 郭崇韬 郭威 郭崇郭若虚 郭文振 郭守敬 郭子兴 郭英 郭怀一郭秀郭氏复修谱序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
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
然则谱可不修乎
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穆(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乃(周)文王(姬昌)之弟,武王(姬发)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
建国命民,因谓之郭。
盖(因为;大概)“虢”(音国)即“郭”。
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
……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文》皆可考焉。
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郭氏子孙象棋子分布于国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
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闻(名)人,如曰隗(音奎)、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
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者,诞应天衷,聪睿(音锐,智)明哲,妆文武(周文王武王之道)之将坠,振微言(精深微妙之言)之未绝。
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山西)太原介林(县)人也……(部分内容未录入)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
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
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
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
……或居益阳,或居安化。
而邵祖卜居新邑(湖南新化,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
而我祖海公,厥(其)后就田亩于珂溪。
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多条支流)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
余生也晚,夙(早)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
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此语费解),余复何言哉
但以重事者之属(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
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1.李姓 李姓之“李”,最初指一种植物――李树,薇科。
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
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
”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
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
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
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
《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
《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
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
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
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
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
《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
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
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
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
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
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
《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
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
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
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
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
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
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
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
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
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
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
楚穆王灭之,无谱。
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
”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
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
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
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
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
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
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
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
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
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
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
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
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
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
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
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
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
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
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
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
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
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
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
本安氏,出自姬姓。
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
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
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
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
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
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
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
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
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
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
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
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
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
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
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
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
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
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
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
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
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
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
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
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
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
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
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变迁:河南李姓于唐高宗进入福建,开辟漳州安史之乱期间,不少李姓为躲避战乱由北方迁徙到南方唐末到五代期间,因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再次由北方迁徙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