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马诗》的哪句话让我们领略到了边塞风光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关于夏天的古诗20首
《晓出净送林子方》西湖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绿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两首都出自宋代的杨万里。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两首都出自宋代苏轼。
竹风蕉雨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被系统指派给我作为网友的求助问题。
竹风蕉雨,可以理解领会是“掠过竹林而吹来的风,正在飘落着的溅落到焦树蕉叶上的雨”...。
虽然描写的是风是雨,但却巧妙地交代了身处周围环境是处于竹林、香蕉树等的自然环境之中,增加语句的天然风光感染力
如:出现在对联中:对联原创>> 对联酬唱>> [原创]: (作者网名 放在括号内)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 [苏三]对句:桂月柳烟总作诗【旁卸】;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 [苏三]凑句:杏色桃花怕出名【去留】;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 [苏三]对句:柳絮梅花自在诗 [春风化雨];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 [苏三]对句:燕语就是诗 [苏三];再对:女貌男才也是诗
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 [苏三]对句:杏酒桃笺总溢香〔上善〕;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 [苏三]对句:水色山光自是诗〔剑隐林泉〕;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 [苏三]对句: 雪色梅香总盼春 [罗卜当饭];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苏三]对句:水色山光自画图[然也];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苏三]对句:萝月松烟不染尘[] 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苏三]对句:柳骨桃颜自是俗【懒题名】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苏三]对句:苇雪松烟自作诗[墨淡如烟] 出句:蕉风竹雨多成韵[苏三]对句:梅雪菊露少合声(围观) =======================================出现在文学文字描述文章中:你坐在红尘的门槛上,等着远归的蹄声,从古长安的烟雨到都市诱惑寂寞的街灯,一任飘拂的长发掩去万古的风尘,你只是安静的坐着,岁月流去,火火的青春淡去,很深很热烈的渴望沉淀下来,在竹风蕉雨【竹风蕉雨】的春夜炎夏正午亮晃晃的静寂落叶如蝶纷飞的深秋最夜最长的寒冬,凄—美—地—开—放。
寂寞让你美丽的得有点灵异,有点难负滞重的轻盈。
你累吗
面对红尘的风沙轻吟浅唱,闲闲淡淡地把自己裹起,爱恨随风,聚散无常。
========================================出大竹海驱车回旅店各自准备一番,即刻前往黄浦江源漂流地。
车上颠簸厉害,如风中驾一叶小舟,却也惬意。
经过半个时辰左右,达到目的地。
想到马上与水激荡,特地买一泳裤,各路人马分兵前往。
总经理兼总监邱总和特邀嘉宾何芳等娘子军乘坐竹筏,其余每2人皆驾一皮筏艇,我也其中,沿着轨道直冲入水,好不惬意。
须臾,竹筏通过前方,顿时水枪开花,仿佛回到少年,于池塘小河大战一番。
众小艇追打竹筏,在下认为就像解放军打航母。
或许土办法未必不是上策,立足劣势装备打败优势敌人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想起近段时间,东部海域黑流滚滚,南部边疆浊浪滔滔,料想我海陆空百万大军严阵以待,正欲剑指东南,让这些乌龟王八,虾兵蟹将一块上,一块捕鲸猎鲨,岂非快事一桩
寡人虎牙交错,吃荤不吃素,算他三五艘航母舰队塞塞牙缝也不够。
战斗不长,竹筏告负。
遂独自下水游泳,水草甚长,只得仰泳一阵。
后经过几处湍流,尚未尽兴已到终点,只得。
乘车返回农家旅店,忽见墙上挂着匾额,乃一西北风雅人士所作:竹风蕉雨【竹风蕉雨】。
今天已领略竹风,却未逢蕉雨,正因残缺,所以完美。
晚餐,觥筹交错,据说总理酒量惊人,曾叫俯首,敌手臣服,我虽不才,小战几个纯爷们,尚且可以,后微醉,回卧室打牌八十分,歇息不提。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王维的艺术个性更特,堪称古代山艺术巨星。
让 我们到这位诗心作一番遨游,领略其作品的风姿神韵吧! 一个软弱的封建官僚士大夫的典型 --王维的生平和思想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其父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 县),遂为蒲人。
王维少年时代即有才名,曾和他的弟弟王缙游历长安、洛阳两 都,很受上层社会(如岐王)的器重。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19 岁的王维赴京兆府试,中了第一名解头。
21 岁中进士,作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违制事受连累,被贬为济州(治所在今山东长清西 南)司库参军。
王维希望有所作为,他干谒当时作宰相的张九龄,终 于在34 岁那年,被提拔为右拾遗,重返长安。
后来,王维改任监察 御史,曾奉命出使塞上,到边疆作过一个时期的兼职判官。
回京后, 于开元二十八年40 岁时,转为殿中侍御史,曾到襄阳视察过。
从此,王维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来。
他先是在长安郊外的终 南山隐居,接着经营蓝田别墅,陶醉于美丽的辋川山水,与友人裴迪 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但隐居不妨碍他做官。
此间他多次 升官,最后做到给事中。
较之从前的右拾遗,官职已由从八品上升到 了正五品上。
此间的奥秘在于王维的圆滑。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
王维时年55 岁, 第二年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奔蜀,王维追随玄宗不及,为 叛军俘获。
安禄山素知王维的才华,强迫他作伪给事中。
王维便服药 取痢,伪称喑痢(口哑不能说话),遂被遣送洛阳,拘禁于菩提寺内。
朋友裴迪来探望,说及乐工在凝碧池流泪为安禄山演奏之事,王维作 了一首《凝碧池》诗,念与裴迪听: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表明了他不愿作伪官的心迹。
这首诗传唱到行在,为唐肃宗所称 许,以后竟成了一首救命诗。
至德二载(757),两京相继收复,唐肃宗自凤翔还长安,诏示 凡作过伪官者,以六等定罪。
王维被囚禁。
此时,王维的弟弟王缙因 平乱有功,官位已显。
为救兄命,请求削职为兄赎罪。
肃宗鉴于王维 曾作有《凝碧池》一诗,也就从宽发落,仅降王维为太子中允。
自从免罪后,王维心灰意冷,尽管他不久官复原职,59 岁时竟 升为尚书右丞(正四品下,世称他为王右丞即原于此);但是,他再 也无心为修补残破的大唐帝国尽职尽责。
他更笃志奉佛,“以玄谈为 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旧唐书·王维传》) 后来,王维干脆上表责躬,乞归田里,并极力推荐弟弟王缙,请求肃 宗将王缙从蜀州刺史任上调回长安(见《责躬荐弟表》)。
上元二年 (761),王缙被调回朝廷授左散骑常侍(从三品),同年七月,王 维卒,年61 岁。
葬于辋川清源寺。
以天宝初年即王维40 岁左右为界,王维的思想可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
前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
他在这时期创作的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 芒,饱含情韵。
后期的王维,则思想消沉,主要过着啸傲山林和吃斋 奉佛的生活。
这种思想转变的原因,除了政治黑暗和佛家观念影响外, 主要还是在于王维那种软弱妥协的性格,他不愿与李林甫那种人同流 合污,却又不敢斗争;想归隐,但又不愿过清贫的生活。
自然,亦官 亦隐,与统治者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既可以避免政治上的实际冲突, 保持自己的“高洁”,又能过舒适优裕的生活,不失为一种解决人生 矛盾的妙法。
而且,王维的这种妥协以至圆滑的处世态度,还有一套自觉的 理论体系。
他在晚年所写的《与魏居士书》一文中,认为在山林可以 清高,在朝廷也可以清高。
竟批评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以至乞食 于人的行为太不值得,认为是“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
那么王维的 主张又是什么呢?很明确,很圆滑: 孔宣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 也。
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
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 意也。
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 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种“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的思想,既是王维的自我辩解, 也是他的人生观。
它成了王维后期亦官亦隐生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 据。
于是,他变得超然了: 他的心境是悠闲的:“寂寥天地春,心与广川闲”。
他干脆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 销?”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边塞诗历程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2.王维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4.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6.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赞美青海湖诗句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青海湖,她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青海湖,她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绿绿的草原,蓝蓝的湖泊,蓝蓝的天空,还有白白的云朵。
那白云飘飘像是哈达一样了,它将祝福送给了,远道而来的宾客,也通过他们,向中国向世界送去了,青海湖的永远的祝福。
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
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漫步青海湖,仿佛又响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耳熟能详的西部情歌。
姑娘卓玛也许又转过身来,回眸一笑了吧
不管有没有卓玛姑娘在,那微笑却永远在高原传扬。
青海湖,不就是卓玛吗
它永远在笑着,永远那样美丽,那样迷人。
倒淌河的水,满载着古老而优美的传说、挟带着文成公主的相思,和离愁百转千回地流向青海湖。
穿过日月山口,放眼望去,竟不知何处是天际
清爽的山风吹透了,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湛蓝的天空、漂浮的白云几乎伸手可触,如茵的绿草犹如柔美的锦缎,铺开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上。
漫山遍野的经幡迎风招展,轻轻诉说着远古的文明,与神秘的传说。
平坦笔直的“天路”无限延伸,在远处与天相接,雄浑的歌曲在耳边回响: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