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描述一下唐朝时期万国来朝的情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方面的诗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没办法,字数太多,无法显示,只能这样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
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
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
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
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
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
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
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
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
据说先穿完者为巧。
“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
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
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
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
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阖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
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
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 重阳登高敬老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
“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
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
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
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
三是饮酒赏菊。
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
四是食重阳糕。
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
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
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
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
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
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
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
现在尽管没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十里红妆》全诗
灵一计日功成后,还将辅圣朝。
【送王法师之西川】皎然辞官①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送沈居士还太原】元稹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①。
【楚歌十首(江陵时作) 其七】不改延洪祚,因成揖让朝①。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 其一】无可遗迹仍①留蔡,幽人出汉②朝。
【寄和蔡州田郎中】听松今欲暮,过岛或②明朝。
【行汉(一作竹溪)水晚次神滩阻风】王琚扁舟方辍棹,清论遂终朝。
【自荆湖入朝至岳阳奉别张燕公】韦应物幽独自盈抱,阴淡亦连朝。
【闲斋对雨】韦述文章南渡越,书奏北归朝。
【广陵送别宋员外佐越郑舍人还京】卢纶芳兰生贵里,片玉立清朝。
【秋晚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卢照邻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
【还京赠别】司空图伤怀同①客处,病眼却花朝。
【早春】高秋期步野,积雨放趋朝。
【寄怀元秀上人】司空曙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
【风筝】田澄旅游唯得酒,今日过明朝。
【成都为客作】白居易风雨闇萧萧,鸡鸣暮复朝。
【连雨】仍闻蕃客见,明日欲追朝。
【连雨】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
【自题】忽忽醒还醉,悠悠暮复朝。
【冬初酒熟二首 其二】称意那劳问,请①钱不早朝。
【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皮日休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游栖霞寺】刘方平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
【折杨枝】刘长卿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
【送齐郎中赴海州】鸾殿空留处,霓裳已罢朝。
【故女道士婉仪太原郭氏挽歌词 其一】朱庆馀蕃庭过册礼,几日却回③朝。
【送于中丞入蕃册立】权德舆二纪乐箪瓢,烟霞暮与朝。
【送少清赴润州参军因思练旧居(得销字)】权德舆梯航来万国,玉帛庆三朝。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三首 其二】羊士谔皇情非不极,空辍未央朝。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二首 其一】许棠星河愁立夜,雷电独行朝。
【五原书事】为郎不入朝,自是赴嘉招。
【送张员外西川从事】齐己烟霞经北固,禾黍过南朝。
【送东林寺睦公往吴国】凌晨从北固,冲雪向南朝。
【送僧(一本题缺)】语默邻寒漏,窗扉向早朝。
【招乾昼上人宿话】吴融都人同盛观,不觉在行朝。
【和集贤相公西溪侍宴观竞渡】岑参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
【雪后与群公过慈(一作报)恩寺】张夫人霭霭芳春朝,雪絮起青条。
【柳絮】张乔衣冠与文理,静语①对前朝。
【隐岩陪郑少师夜坐】天涯离二纪,阙下历三朝。
【送朴充侍御归海东】山河几更变,幽咽到唐朝。
【青鸟泉】张南史山水还鄣郡,图书入汉朝。
【宣城雪后还望郡中寄孟侍御】张祜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塞下曲】张说阴风吹大泽,梦日照昌朝。
【皇帝降诞日集贤殿赐宴】张谓还因贡赋礼,来谒大明朝。
【送杜侍御赴上都】张籍屋湿唯添漏,泥深未放朝。
【酬韩祭酒雨中见寄】迎师亲出道,从谏早临朝。
【庄陵挽歌词三首 其一】出城烟火少,况复是今朝。
【寒食书事二首 其二】李峤霜犯狐裘夕,寒侵兽火朝。
【十一月奉教作】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②。
【雪】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雪】李洞从此西林老,瞥然三万朝。
【维摩畅林居】
当时显赫一时,名垂千古,繁华如梦,万国来朝的盛唐长安城,现在的西安什么情况?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再过三十年也许河东河西都不流水了,没什么好奇怪的,所谓沧海桑田是也。
十三朝古都保留有诸多文胜古迹,你若再让他繁华起来,那么那些遗址遗存遗于何处呢
不会冲突吗
人文的繁华和经济的喧嚣不是一回事,她静静地在哪里不言的叙述着十三朝往事也是一种繁华,凋零之后的繁华。
如王守仁说心在无花。
如果你眼中的繁华是那种万人空巷的经济资本的追逐堆砌起来的灯红酒绿,那么古都长安真的落寞了,尽管她也曾有过那样的昨天。
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