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三八妇女节 新年祝福语

谢冰莹的名言名句

谢冰莹和谢婉莹哪个跟有名

跟出色?

谢婉莹,即冰心

冰心,原名是( ),著名文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 》等,她用格言

春水

优美名家散文(短一点)

读书苦乐 散文作者: 杨绛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

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

陶渊明好读书。

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

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

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

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

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

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

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谨”,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

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

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

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

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

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一九八九年

女生比男生更需要关怀(急须材料)

教版五级语文册第四单元知识点篇关于教版五级语文册第四单元知识点精品习网特家整理希望家所帮助!、重点课文内容:1.《钓鱼启示》我启示:道德简单与非问题实践起却难终启示:道德简单与非问题实践起却难要受像钓鲈鱼放湖严格教育获道德实践勇气力量2.许山:笔名落华现代说家、散文家《落花》篇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写作揭示习花图虚名、默默奉献品格告诉我要做用要做讲体面别没处(没实际用处主要指看社没处及贡献)3.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种花、收花、吃花、议花其议花课文重点部二、字词1.易错音眼睑挣扎络绎绝熟垂蔓便宜播种2.易错字附近捕获鱼鳃沮丧告诫实践3.音字挑三、重点词句1.重点词:喜望——结比原希望特别高兴络绎绝——形容行车马往往接连断星罗棋布——象空星星棋盘棋布着形容数量布广翼翼——本严肃恭敬意思现形容谨慎点敢疏忽2.重点句:(1)旅途我却止遇与条鲈鱼相似诱惑‘鱼’句诱惑鱼指:吸引让喜欢事物:金钱、位、名利……甚至些暂能带点便事举例:校考试师给数没知道;买东西售货员找钱归错错?马路红灯亮周围没民警叔叔冲等?(2)花处贵:实埋像桃、石榴、苹鲜红嫩绿实高高挂枝使见慕看矮矮等熟能立刻辨没实必须挖起才知道慕:产喜、羡慕情句运用比写花桃、石榴、苹相比说明花朴实华、默默闻、计较名利四、课习题1.信赖往往创造美境界句我悟:论与鸟与间都需要真诚信赖信赖创造美境界基础2.关道德修养名言警句:①衡量真品德看知道没发觉候做些——孟德斯鸠(著名思想家)②非境遇显非气节——莎士比亚(英著名戏剧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所有课文的作者介绍

急~急~急~急

第一课《窃读记》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

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六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 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窃读记》被选为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并被选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五年级上册。

逐出去,这是布封对现代科学的一大贡献。

他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指出地球与太阳有许多相似之处,地球是冷却的小太阳;地球上的物质演变产生了植物和动物,最后有了人类;人类的进化不是如圣经《创世纪》所说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布封观察、研究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根源,开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

尤其在物种起源方面,他倡导生物转变论,指出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的影响而变异,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的影响。

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物种起源》导言)。

《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尤富于艺术性。

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像,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倾向。

1749年,《自然史》的头三册一出版,就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

由于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学堡垒的巴黎大学神学院指控为“离经叛道”,要求给以“宗教制裁”。

布封被迫写信给神学院声明自己“无意‘反驳’圣经”,并保证将来出版《自然史》第四册时把这封信刊在卷首。

后来他在《自然史》中,为了掩蔽神学家的耳目,经常抬出上帝的名字。

但又悄悄地对人说:“只要把这名字换掉,摆上自然力就成了”。

实际上仍旧坚持他的唯物主义立场。

《自然史》各册的陆续出版,不断给布封带来更大的声誉。

1753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入院时发表的著名演说《论风格》,是一篇经典的文论。

他针对当时文坛上那种追求绮丽纤巧的风尚,呼吁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近人,提出“风格即人”的名言,强调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

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这是布封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

经他解释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

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颂扬。

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布封在法兰西学院入院仪式上的讲演《风格论》中提出,一个作家必须将自己的思想载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为他人所掠夺,而垂于久远。

思想是公物,而文笔(即风格)则属于作家自己,科学在不断进步,科学论点肯定要被新的研究成果超过,而文章风格却是后人无法代替的。

法语中一般所说的“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就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中引申而来的 《法国文学史》对布封的评价以卷帙浩繁的《自然史》而闻名。

资产阶级文学史家根据气质、性格等次要原因,把布封视为与启蒙运动作家“截然不同”“游离于18世纪之外”的作家。

但是,从布封所宣传的唯物宇宙观、重思想内容的文艺思想,以及属于人文主义传统的社会政治理想来说,他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完全合拍的。

他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以他自己的方式进行工作,但他的贡献汇入了启蒙思潮这一时代精神的主流。

他的《自然史》,以其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巨大的规模,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有某些相似,当然,其战斗性远远不能和《百科全书》相比。

他这样热情洋溢地唱着人的颂歌:凭着他的智慧,许多动物被驯养,被驾驭,被制服,被迫着永远服从他了;凭着他的劳动,沼泽被疏干,江河被防治,险滩急流被消灭,森林被开发,荒原被耕作;凭着他的思考,时间被计算出来,空间被测量出来,天体运行被识破;凭着他的由科学产生出来的技术,海洋被横渡,高山被跨越,各地人民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一个个新大陆被发现,千千万万孤立的陆地都置于他的掌握之中;总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打上了人力的印记…… 大自然之所以能够全面发展,之所以能逐步达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完善,这样辉煌,都完全是借助于我们的双手。

这种热烈的赞颂,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自然史》中有文学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性的,是对动物的描绘。

布封不是用完全客观主义的态度去介绍这些动物,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

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

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都受到布封的赞扬;啄木鸟像苦工一样辛勤劳动,得到作者的同情;海狸和平共处、毫无争斗,引起他的向往;他把狼比喻为凶残而又怯懦、“浑身一无是处”的暴君,他把天鹅描绘为和平的、开明的君主。

布封通过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眼光,将动物拟人化,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表现了他对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不满,寄托了他对“开明君主”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理想。

他的动物肖像具有寓言的含义,而其又渗透了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

第十二课假如没有灰尘周元桂,女(1923~2006),国籍中国,籍贯湖北,作品《文体论》.《金枝》.《假如没有灰尘》 代表作:《假如没有灰尘 》 被选入人教版小学5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第12课,是略读课文第十四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伊尔莎•斯奇培尔莉(Elsa Schiaparelli)(1890-1973)生于意大利罗马。

她被认为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

1927年在巴黎开设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她第一个设计了护肩,毛皮织物和将拉链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颜色。

她和当时很多艺术家,比如著名画家达利等人联系密切,并聘请他们参与纺织品的设计,把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

二战之后,她的事业亏损,最后宣告破产前往美国。

第15课落花生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

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祖籍广东揭阳。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再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张钫(1989-)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

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

现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今年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

张钫[1]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

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

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继续引起一定的轰动。

去年夏天,她的一篇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被选入新编九年中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2课;她还是全国的十佳小记者;从小学到初中,曾多次获得市、区作文及美术方面的奖项。

主要作品 等 待 荷塘——论金庸武侠作品《笑傲江湖》 天坛公园 梦的世界——论漫画 我喜欢做梦 那大片、大片的四叶三叶草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目录 1、 小友张苗(代序)高洪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 访胡絜青——老舍爷爷是个“小孩儿王” 3、 访季羡林――在季羡林爷爷家的那片荷塘前 4、 访史铁生――两个傻子的“好运设计” 5、 访李国文――李国文伯伯开讲:《三国演义》 6、 访丁 聪――您为什么永远是“小丁” 7、 访黄宗江――“卖艺人家”,好老头儿 8、 访靳尚谊――大画家给我上大课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尤安艾肯是英国著名女作家,曾获英国《卫报》小说奖尤安.艾肯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

出生于1924年9月4日,死于2004年,当时是79岁。

是美国诗人Conrad Ailen的女儿。

曾获英国《卫报》小说奖,出版过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

JOAN12岁以前没有上学,一直在家里由母亲指导她学习..小时候,因为寂寞,她经常自己编故事讲给自己和后来同母异父的弟弟听.她编的故事大多是发生在一些她自己幻想的地方.通过写作但愿我们能够把我们带到比现实更美好的一个地方”.JOAN一直坚持她从不特意为了某些读者而选择一种写作风格。

她还坚信在给青少年进行创作时,作者应该向读者表现生活是艰苦的甚至不总是快乐的.但是,生活还是美好的。

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边只有一本书为伴,那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她说,“首先我会思考,想想故事里的人为何如此作为。

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

以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回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我还会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视了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还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最后,我会想像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女作家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书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去的熟地方。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去读同一本书。

第四课 我的”长生果”1957年毕业于楚门中学,考取黄岩一高,因受哥哥叶鹏错划右派株连而辍学,即在故乡担任幼儿园教养员、小学教师、农场职工等职;1962年到河南,先后在郑州金水区工业办公室、郑州金笔厂、郑州机械工具厂任干部、冲压工、生产科计划统计等职。

1979年因创作成绩突出,调入河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80年被推荐去中国作协文讲所学习毕业。

1986年调回浙江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90年起担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联任至今;1992年起担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成员,联任(两届)十年;2002年底换届改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6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五届、六届连任至今)。

1958年开始业余创作,至今已有800多万字3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叶文玲文集》出版。

出版小说集多种:《无花果》、《心香》、《长塘镇风情》、《独特的歌》、《湍溪夜话》、《浪漫的黄昏》、《此间风水》、《叶文玲小说选》等;散文集有《梦里寻你千百度》、《写在椰叶上的日记》、《艺术创造的视角》、《不了情》、《有你不寂寞》、《灵魂的伊甸园》、《永远的诱惑》、《七彩梦瓣》、《素心如简》、《叶文玲散文选》《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玫瑰换个名字一样芬芳》、《情有独钟》等。

长篇小说有《父母官》、《太阳的骄子》、《无梦谷》《秋瑾》等;《无梦谷》发表后,曾引起强烈反响,在获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后,再获浙江省优秀文艺作品奖;1997年春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也获如潮佳评,香港明窗出版社即以《秋瑾之死》为名重新推出,作家出版社1998年以《鉴湖女侠——秋瑾》再版。

2000年的长篇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还曾创作一些影视文学剧本;如《太阳的骄子》、《背上的桥》;后者曾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长篇传记《常书鸿》改编的电视剧《大鸿飞天》,正在筹拍中。

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小说《心香》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当代》荣誉奖;《寂静的山谷》、《拐角》和中篇小说《小溪九道弯》、《浪漫的黄昏》;散文集《不了情》,散文《乌蓬摇梦到春江》、《奇品》、《月之望》、《心系苍穹》《未园之梦》、《素心长似香山雪》、《心中的乌镇》《美韵无限千岛湖》等数十篇作品,曾分获海内外及省部级各种奖项。

其中尤以1995年的长篇小说《无梦谷》获美国纽约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引人注目;1997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

2000年、2004年又因长篇小说《秋瑾》、长篇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再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优秀成果奖”。

2002年,因散文创作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

1999年被聘为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为扶植大学生中的文学新人,叶文玲捐赠十万元稿费,并获广发银行的支持,在浙大设立“新叶广发文学奖”。

第六课梅花魂慧瑛,女作家。

祖籍福建省,1946年生于新加坡。

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无名的星》、《月是故乡明》、《芳草天涯》、《竹叶三君》等。

陈慧瑛,著名女作家、女诗人。

现任厦门市人大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

兼任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华侨书香世家,后回祖国求学,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6岁起在正式报刊发表文学作品。

十几年来,在中国内地及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地20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共500多万字,有各种作品在国内外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

已出版《归来的啼鹃》、《月是故乡明》等16部著作,其中《无名的星》荣获中国作协1989年举办的全国优秀散文集大奖。

第七课桂花雨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

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

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

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

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

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

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

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第八课小桥流水人家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风宝,1906年出生于湖南新化。

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

她的人生和创作,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对中国历史也闪射过光芒。

她1906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

在谢冰心、苏雪林、冯沅君等“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小妹妹。

而在这些作家中,她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是最壮美、最坎坷的一位,也是和中国的命运连得最紧密的一位。

学习经历小时随父读四书五经,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又名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前身)。

经过短期训练,便开往北伐前线汀泗桥与敌人恶战。

她的《从军日记》就是在战地写成的,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

1927年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

从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她用几部书的稿酬作学资,赴日本留学(1931年)。

因坚拒出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而被日本特务逮捕。

在狱中她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当面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受到极为残酷的脑刑、指刑、电刑的严重摧残。

被遣送回国后,她又第二次更名改姓赴日本留学(1935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院。

投身革命遇到“七•七”事变,为救祖国危亡愤而返国,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自任团长开往前线。

在火线上救助了大批伤员,并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

她是无可争议的女中豪杰。

人物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

代表作《女兵自传》,相继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文字。

谢冰莹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因为历史原因,加上冰莹性格耿直,在她诸多作品中,多有不随潮流的言论,因而她的许多作品难以在大陆与广大读者见面。

当法国文学泰斗罗曼•罗兰向全世界读者推荐《女兵自传》时,家乡人竟不知此书为何物。

第十课松鼠布封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博物学家。

他毕生从事博物学研究。

用四十年的时间写出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

这部作品对自然界作了详细而科学的描述,并因其文笔优美而著称于世。

布封(Georges-Louis Leclerc de Buffon)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

1728年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

1730年,结识一位年轻的英国公爵,一起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

在这位公爵的家庭教师、德国学者辛克曼的影响下,刻苦研究博物学。

1733年,进法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曾发表过有关森林学的报告,还翻译了英国学者的植物学论著和牛顿的《微积分术》。

1739年,当上了副研究员,并被任命为皇家御花园和御书房总管,直到逝世。

布封任总管后,除了扩建御花园外,还建立了“法国御花园及博物研究室通讯员”的组织,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矿物样品和标本。

布封利用这种优越的条件,毕生从事博物学的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三十六册的巨著《自然史》。

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

破除各种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

有关黄酒的文化小故事有哪些

雪夜访戴徽之,是王羲之第五东晋时,崇尚纵酒放达,王徽之亦如此。

因此久他就放弃官东归,退隐山阴。

有一日,夜里下大雪,他睡醒过来,命家人开门酌酒。

他边喝酒,边展视远处,但见一片雪白,“四望皎白”。

“因起彷徨”,于是咏起左思《招隐》诗,忽然想到了当世名贤戴逵。

戴逵即戴安道,《晋书》本传说他“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后徙居会稽剡县”(今嵊县)。

山阴与剡县相隔甚远,溯江而上,有100多里。

王徽之连夜乘小船而去,过了一天才到了戴逵家门。

但这时,他却突然停住了,不但不进门,反而折身转回。

有人问他,你辛辛苦苦远道来访,为什么到了门前,不进而返呢

他坦然说道:“我本是乘酒兴而来的,现在酒兴尽了,没有兴致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这就是千秋传颂的“雪夜访戴”的故事。

“白马湖”的先生们与绍兴老酒白马湖的名人,如夏丐尊、刘董宇、朱自清、朱光潜等在春晖中学时就有“酒聚”的习惯。

他们不爱白酒,只喝绍兴老酒。

后来这几位名士先后到上海,办起“立达学院”,仍继承了白马湖畔的“酒聚”习惯。

开明书店开张后,索性名正言顺地成立起“开明酒会”,并且明订了入会条件:必须具有一次能喝下五斤绍兴加饭的能耐才能吸收入会。

当时夏丐尊、丰子恺、叶圣陶、郑振绎和开明书店的章锡琛老板全都达到入会条件而入选。

这个酒会每周举行一次,许多组稿、编辑、出版、展览等事宜都在这酒会中达成。

一次,丰子恺的学生钱君也想入会,但苦于只能喝三斤半绍兴老酒,章老板硬是不同意,还是年长的夏丐尊仁慈,劝说:“君积极要求入会,值得鼓励,尺度略可放宽,打个七折吧

”在人们敦促努力争取达标的呼声中,钱君终于破格入了会,而且不负众望,居然不久一次也能喝下五斤绍兴加饭酒了。

据现在台湾的文艺界人士、“白马湖”人陈星先生回忆,丰子恺与1948年去台湾,与开明书店章老板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个人画展之际,作家谢冰莹劝他在台湾定居,丰子恺说:“台湾好极了,真是个美丽的宝岛,四季如春,人情味浓。

只是缺少了一个条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

”谢冰莹问:“什么条件

”丰子恺独句回答:“没有绍兴老酒

”引来了四周人的一阵大笑。

这不是笑话,因为台湾光复初期,随着陈仪的浙江、江苏帮等上台湾岛,因餐聚、生活的需要,几位有远见的绍兴酒酿造开始到台湾生产起绍兴老酒,填补了台湾不产绍兴老酒的空的。

但是质量太差,差到什么程度

据陈星先生回忆:丰子恺到台湾不久,耐不住没绍兴酒喝,便给在上海的学生胡治均写信,说他在台湾备受旧友新知的款待,一切都很好,但“美中不足是此间酒味太差,难以上口。

”胡治均心领神会,马上在上海买了两坛绍兴“花雕”酒,托人随船带到台湾。

这可乐坏了老师,丰子恺特别为此在台北举行了一次酒宴,使台湾的白马湖旧友和新知们大过了一回绍酒瘾。

这段酒话,至今仍为台湾健在的与“白马湖”有渊源的人们传为佳话.蔡元培:每饭必酒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绍兴长于绍兴,对绍兴酒可谓是耳濡目染,偏爱有加。

据他的好友回忆介绍,他虽在外地工作了数十年,但始终保持从小在家乡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他喜欢绍兴酒,餐餐必饮。

每年他都托亲友从绍兴买上数坛酒运去,备在家中自饮或请客。

除了绍兴酒,蔡元培的下酒菜也大多是绍兴特产,如干菜、霉千张等。

逢年过节,他还要托亲友给他邮寄酱鸭、槽鸡、鱼干等绍兴年货。

就连他平时用的酒壶也是从绍兴带去的锡制酒壶,里圆外方,中有夹层,天冷时可充灌热水温酒。

蔡元培每日饮酒,一些好友说他是“每饭必酒”,但他很有节制,从不喝醉。

他平时自斟自饮,一般每餐以旧时四两为度,菜是普通的家常菜,细嚼慢饮,少饮常乐。

1939年,刘海栗先生拜访他时,曾过问他是否每饭必酒

72岁高龄的蔡元培没有否认,他坦然地告诉刘海栗;“不要紧,人到老年不免可怜自己,这点积习难以戒除了。

我喝得很少,从未醉过。

”蔡元培是一名大学问家,性情随和,温文尔雅。

他待人接物总是谦逊和气,饮宴之时,注重饮酒礼节,不论男女老幼向他敬酒,他都要举杯回敬。

一次,他的一位学生陪侍蔡元培到宁波,在象山黄公岙一史姓朋友家小住。

史家招待热情周到,主人知道蔡元培好酒,除中晚餐供酒外,早餐也备有丰盛酒菜。

这位学生也爱酒,但没有喝早酒的习惯,他就把酒杯倒扣在饭桌上,表示自己不喝早酒。

事后蔡元培对他说,这样做不好,不合酒桌礼仪。

主人倒满一杯你不喝,放在那里,人家知道你不喝早酒,不会勉强你,但倒扣杯子就显得对主人不够尊重。

这为学生很受启发,以后每当别人向他敬酒时,他一定会象他老师蔡元培那样,注重礼节,并谦恭回敬。

鲁迅:把酒论世鲁迅先生家乡在绍兴,对绍兴酒自是有特别的感情,所以鲁迅先生尽管不嗜酒,却也常常小酌,或会朋友,把酒论世;或自斟自饮,以遣心中感怀。

1910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时,课余便常至泰生酒店小饮。

因为酒店临河,自备乌蓬船,船舱里养着多种鲫鱼。

人在雅室开窗俯瞰,鲫、鲤、鲭诸种活鲜一目了然,点食即捕,烹煮上桌,鲜鱼美味,令人难忘。

当时,鲁迅最爱吃的河鲜是清蒸鲫鱼。

宴请朋友时,他总要点这道菜。

当然,鲁迅先生有时也以鱼干、酱鸭、槽鸡佐酒,而且特别喜食火腿。

1912年鲁迅的好友许寿裳特地托人买这酒店的鱼干、酱鸭、糟鸡等佐酒物送给他。

鲁迅对此颇为感动。

鲁迅有一首著名的小诗《自潮》:“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诗后题有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

”原来,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就开玩笑地对他说:“这些天来,你辛苦了吧

”鲁迅笑着说:“昨天想到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就是再也寻不到几句象样的句子。

”达夫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去

”鲁迅高兴地说:“给你这么一说,我又得了两句,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鲁迅日记》10月12日记:“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这条幅即为上述的《自嘲》。

鲁迅先生有许多饮酒诗、文,特别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就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阐述了酒在文人创作和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并论及了酒的功德,且时露锋芒,以古论今,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至于鲁迅的小说,十之八九分都写到酒。

可以说,现在生意红火的咸亨酒店,全是因为沾了鲁迅先生大作的光。

当然,咸亨酒店为鲁迅的小说提供了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正是取材于他的邻居——酒鬼文人“孟夫子”。

另外。

鲁迅的诸多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故乡》、《祝福》等,无不以酒写人写事,或以人以事写酒,使鲁迅的作品中时时飘出绍酒的醇香,把人带到二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氛围里去时添了几许诱人的魅力。

可以说,鲁迅先生没有对绍兴酒和绍兴酒俗的深刻体验,是描绘不出如此生动逼真的酒乡风情图的。

谢冰莹的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