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吃的名言有哪些
饮食:合理饮食可以使人类平均寿命延长20年如果你是富翁,那么应该在高兴的时候多吃;反之,你若贫穷,那么就在能吃的时候多吃。
——(德国哲学家)第欧根尼如果需要改变一种饮食习惯,那么最好对饮食全面重新调整一下。
——(英国哲学家)培根我为生存,为服务于人而食,有时也为快乐而食,但并不为享受才进食。
——(印度政治家)甘地你应该为生存而食,不应为食而生存。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你把消化弄得失常了,就是自己毒化自己的血液。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一个人不先感到饥渴,便享受不到饮食的乐趣。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一味追求食物精美是生活奢侈的标志,不愿再吃家常便饭是精神病症的预兆。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人一吃过饭就变得保守了。
——(美国作家)爱默生人之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锤,每食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
——(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邀
为人之道的名言警句
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金钱、美女哥们的面前,可要小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汉初三杰,人生结果完全不同,韩信被杀,萧何下狱,只有张良隐居南山,淡出官场,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确对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说过一句话:“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体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积极的态度,也有消极的态度。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红尘,消极对待人生的代表性说法。
歌词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
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受胯下之辱,终成大业者是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者,也是韩信。
最后囚于钟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也是韩信。
功劳是什么
有时是金钱、地位、美色,有时也是大牢,是地狱,其中的奥妙,深着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
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评介】 司马光认为惠帝没有处理母亲亲情与国家大事的关系。
在仁孝与国家大事发生矛盾时,应该以仁孝服从于国家大事。
惠帝对自己的母亲的行为不是劝谏而是消极逃避,“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种解脱,只不过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
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
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
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
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
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
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评介】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威福、权势、金钱、地位,人人趋之若鹜。
殊不知,在得到的时候,说不定会失去,甚至会失去更多。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为鉴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
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
使禹之智足不以知,乌得为贤
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认为贡禹知而不言是其大罪。
人们常言居其官者谋其政,而贡禹对皇帝游猎无度,奸臣用权这些皇帝应该认识到而没有引起警惕的现象视而不见,不发一言;而对皇帝本来就很重视的问题反复陈说,这是一种严重失职行为。
不过,贡禹为官之道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凡是忠言,听起来都有些逆耳,凡是良药,都有些苦口。
说得不好听,未必不是忠贞,说得让人爱听,未必就是真朋友
孝元皇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
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评介】 司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压邪,要树正气,行正道。
如果正气不立,则邪气猖獗。
在正常情况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
但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环境下,情况却会发生变化。
譬如:影子歪邪于地上,影子便对树桩说,你为何不正
树桩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
树桩和影子都在辩说自己正。
双方争论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问远处的一盏灯。
灯不紧不慢、不急不缓地说:你们说的都对,都不对。
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么样照射,二要看你们从各自的立场。
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是以明君疾之。
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
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何以言之
彼或为奸而上不之知,犹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讨,彼知其不足畏也,则放纵而无所顾矣
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评介】 司马光认为,作为人君,不仅应该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认识能力,而且还应该有赏善罚恶的政治能力。
如果知善不用,知恶不罚,很容易导致正气不伸、邪气猖獗的恶果。
孝顺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评介】 司马光认为隐士之所以退隐山林,并不是他们不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而是一种在世无道的情况下明哲保身的措施。
作为君主,应该修明政治,弘扬王道,征举逸民隐士,让那些隐士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条件和机会。
当然,隐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为进,以隐图显,韬光养晦,见机而起之人。
孝桓皇帝建宁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评介】 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有时要难得糊涂,有时要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方可万全。
宋朝有个宰相叫吕端,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官做得很娴熟。
营阳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臣光曰:老、庄之书,大指欲同死生,轻去就。
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
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
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
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君子之于择术,可不慎哉
——《资治通鉴》卷一一九【宋纪一】 【评介】 司马光认为不同的思想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思无邪”就是思想情感表达适中,无“过”与“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达适中,行为笃守正道。
当然,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学术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别的。
如在得意之时,学点佛,参参禅,以免显忘形之态;在失意时,读点《老子》、《庄子》,染些道骨仙风,就可活下去了。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王融乘危徼幸,谋易嗣君。
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
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
轻躁之士,乌可近哉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凡济大事,成大业者,无不是干净利落,果断坚决。
患得又患失,有机会时抓不住,机会来了,又不知所措,这样的人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谢兄弟,比肩贵近,安享荣禄,危不预知;为臣如此,可谓忠乎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齐纪五】 【评介】 忠于事业,为国谋利者是敬业;忠于一个人者是尽忠。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虽然是以德报恩,但也容易生出许多奴才来。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臣光曰:湛僧智可谓君子矣
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功成不取,以济国事,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卷一五一【梁纪七】 【评介】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看到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才是客观、理性态度。
但是人们往往患有“近视病”,总看人之短,说自己之长。
看来配戴眼镜是必要的。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臣光曰:君子之于正道,不可少顷离也,不可跬步失也。
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爱,一染嫌疑之迹,身以忧死,罪及后昆,求吉得凶,不可湔涤,可不戒哉
是以诡诞之士,奇邪之术,君子远之。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 【评介】 司马光说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笃守正道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品格。
但是笃守正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定要抵御歪门邪道的诱惑。
走正道者是君子,从旁门左道入者是小人。
但中国历史上钻狗洞、探旁门者络绎于路。
其实在这小人队伍中有些曾是君子,因为封建专制制度,逼良为娼,才使他们从君子异化为小人。
或做个“临时”小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载(丁酉,公元七五七年)臣光曰:为人臣者,策名委质,有死无贰。
希烈等或贵为卿相,或亲连肺腑,于承平之日,无一言以规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窃富贵;及四海横溃,乘舆播越,偷生苟免,顾恋妻子,媚贼称臣,为之陈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马之不如。
——《资治通鉴》卷二二Ο【唐纪十六】 【评介】 这是一幅画,小人的嘴脸,势利之徒的百态,尽在其中。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显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臣光曰: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
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
此人道之大伦也。
苟或废之,乱莫大焉
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
大节已亏故也。
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
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
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
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
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
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为贤哉
然则盗跖病终而子路醢。
果谁贤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
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
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仇,语其智则社稷为墟。
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
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 【评介】 司马光认为冯道是个不倒翁,历五朝八姓,始终能够左右逢源,但是,冯道已亏大节。
不过司马光对冯道处世之术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冯道能全身于乱世,这是他的一个特别的处事才能。
而且,当时五朝八姓的统治者也为冯道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机会。
这里有必要对冯道这个政治上不倒翁做些简要介绍。
历史上的五代,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但是王朝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统领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做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倾颓而断了人士途去。
但也并非没有在这不断的更迭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一次的人。
冯道便是其中的一个。
他先后事4姓10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久居禄位。
是不是因为冯道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几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
恰恰相反,他既无政治建树,又乏民族气节,一旦国难临头,就另攀高枝。
他从不以国家大业为己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禄,弃国背君对他来讲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
相传他未成名问相时,就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他认为吉人自有天相,那么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通津坦程。
冯道的一生确确实实是按着这一座右铭去做的。
冯道生活的几十年,天下纷纷扰扰,民如倒悬,冯道却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著书数百言,津津乐道地讲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阶封爵,自号为“长乐老”,真是厚颜无耻,令人作呕。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
在朝的要做忠臣。
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
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
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
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者,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
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
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
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
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 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
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
参考资料:百度查到的 回答者: 769241397 - 助理 二级 12-19 23:2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回答者: 飞过海洋00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 10:27大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言,金钱、美女、铁哥们的面前,可要小心,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有关知识的名言有哪些
知识是心灵的眼睛(德雷克斯)知识是心灵的活动(本·琼森)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丹·伯斯特)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韦伯斯特)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叙利亚)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日本)少量的常识,当得大量的学问(英国)人们常说,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爱献生)人无常识,百事难成(哈利法克斯)常识很少会把我们引入歧途(爱·扬格)敏锐的感觉其有用程度及不上常识的一半;四十个智者方才抵得上一个常识丰富者。
只愿带金子的人每天都会为缺少零钱而束手无策(蒲柏)常识是人类的守护神(歌德)常识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的通情达理(切斯特菲尔德)常识是本能,有足够的常识便是天才(肖伯纳)世界之大,而能获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识(笛卡尔)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拉尔夫·英)常识是事物可能性的尺度,由预见和经验组成(亚美路)常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见的东西(伏尔泰)我们不会把常识僵化并使它变成信条(沃尔特·白哲特)引诱肉体的是金钱和奢望,吸引灵魂的是知识和理智(伊朗)知识可羡,胜于财富(英国)知识越多越令人陶醉(威·柯珀)知识招引朋友(土耳其)没有比知识更好的朋友,没有比病魔更坏的敌人(印度)有知识的人会得到世人的美誉(朝鲜)知识比金子宝贵,因为金子买不到它(苏联)永不毁灭的无价之宝,是一个的学问(欧洲)黄金的宝藏比不上知识的宝藏(越南)积累知识,胜于积累金银(欧洲)与其积攒满箱子的金银,不如积攒满肚子的学问(蒙古)知识是头上的花环,而财产是颈上的枷锁(伊朗)学问胜于皇冠(欧洲)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欧洲)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知识是智慧的火炬(英国)知识的用处就是夜行人的火把(阿拉伯)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英国)知识是万物中的指路明灯(非洲)学问是心灵的慧眼(英国)知识就是力量(托·霍布斯)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人有知识,则有力矣(论衡)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人们增长才干真正的知识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艾迪生)知识给世界带来光明,知识给人类增长财富(非洲)富有臂力的人只能战胜一人;富有知识的人却所向无敌---(苏联)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苏联)送饥者一条鱼,只管一天不饿;教他学会捕鱼,能使他永不受饿(斯里兰卡)知识就是飞上天的羽翼(英国)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第欧根尼)知识是为老年准备的最好的食粮(亚里士多德)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切斯特菲尔德)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托·因哲伦德)知识分子优于文盲,如同活人优于死人(亚里士多德)人的威严蕴藏在知识之中,因此,人有许多君主的金银无法买到,君主的武力不可征服内在的东西(培根)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正直但无知识是软弱的,也是无用的;有知识但不正直是危险的,也是可怕的(塞·约翰逊)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希腊)知识虽宝贵,但更可贵的却在于运用(阿拉伯)有了知识不运用,等于耕耘播种(缅甸)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阿拉伯)运用一分知识,需要十分积累(伊朗)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缺乏条理,那他的知识越多,他就越感到困惑不解(斯宾塞)知识越少越准确,知识越多,疑惑也就越多(歌德)追求过多的权力会使天使跌落,追求过多的知识会使人摔跤----(培根)学识太广反而憨头憨脑(罗·伯顿)知识使智慧者更聪明,使愚昧者更愚蠢(英国)知识,当智慧无力驾驭它时,会像一匹倔犟的马掀翻它的骑手----(弗·夸尔斯)
饮食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吃可以吃自己爱吃的,但穿要穿人家爱看的。
〔阿拉伯〕谚语知道如何点菜和享受菜肴是文明教育的一部分。
〔英〕布朗什?荷西尔夫人我讨厌一个人狼吞虎咽,仿佛他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我怀疑他在更高级事情上的鉴赏品味。
〔英〕查?兰姆:《伊利亚随笔集》令人惊奇的是,一顿佳肴或盛宴竟能使桌边的所有的人都成为好朋友。
〔英〕塞?佩皮斯:《日记》整天赴宴的人没有一顿饭能吃得香。
〔英〕托?富勒:《箴言集》只有亲口吃一下布丁,才能知道它的味道。
〔英〕亨?格拉普索恩:《荷兰人》对人类幸福来说菜肴的创新要比新星的发现贡献更大。
〔法〕萨瓦兰:《味觉的生理》天底下顶好的调味品就是饥饿。
〔西〕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粗茶淡饭同美酒佳肴一样,也能给人以快乐。
如果饥饿时能吃面包喝口水,那也是很快活的。
〔古希腊〕伊壁鸠鲁:《致麦诺凯奥斯书》放纵食欲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用自己的牙齿挖掘自己的坟墓。
〔英〕托?富勒:《英国教会史》见到肉就兴高采烈,说明一个人身体好。
〔英〕约翰?雷:《英国谚语大全》“可食用”一词的意思是:吃上去味道好,消化了有益健康,如虫之于蛙,蛙之于蛇,蛇之于猪,猪之于人,人之于虫。
〔美〕安?比尔斯:《魔鬼辞典》美食珍馐可以充实肌肤,却会闭塞心窍。
〔英〕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人口按几何级数的比例增长,而食物只能按等差级数增长。
因此就产生了对食物的争夺,强者胜而生存,弱者败而灭亡。
〔英〕达尔文:《物种起源》与其常服药饵,不如按季节变更食物。
〔英〕弗?培根:《随笔集》讲究饮食并非荒淫,忍饥挨饿也并非高雅。
〔英〕富勒:《至理名言》所有气味中,面包最香;所有滋味中,盐最鲜。
〔英〕赫伯特:《智慧之箭》节制饮食,晚饭少吃。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如果一个人没有吃好,他就不可能思考得好,不可能爱得好,也不可能睡得好。
〔英〕维?伍尔芙:《自己的房间》人之所以不妄把自己视作神仙,是因为他有着肚腹。
〔德〕尼采:《在善恶之彼岸》一个人吃了太多的甜食,能使胸胃中发生强烈的厌恶。
〔英〕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为了那可厌的肚子,人人忍气吞声。
〔希腊〕荷马:《奥德修记》饮食之乐不在昂贵的香味,而在吃的人自己。
〔罗马〕贺拉斯:《讽刺诗人》在饮食的重要部分上不可骤然变更,如果不得已而变更的话,则别的部分也须要变更,以便配合得宜。
〔英〕培根:《论养生》肚子规规矩矩的人就有了不少自由。
〔法〕蒙田:《随笔集》一支军队是靠肚子行军的。
〔法〕拿契仑:《格言集》没有诗,没有音乐,没有美术,我们还能生活下去;没有良知没有心肝,我们也可以生活下去;没有朋友,没有书,我们依旧能生活下去;而没有厨子,文明人就活不下去。
〔英〕E?G?布尔沃?利顿:《露西儿》过度的和不足的锻炼会毁坏体力,同样地,超过或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的饮食则会破坏健康;反之,适量的饮食就既能产生又能增加和保持健康。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饮食过度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英〕斯威夫特:《科学为人类服务》贪吃的结果将是懒惰,而不是精力充沛。
〔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
〔德〕爱因斯坦:《自述片断》食肉对于脾胃的影响,和喝酒是一样的。
〔英〕雪莱:《麦布女王》宴会的实质就是共同取乐,共同进餐。
〔英〕霍姆斯:《霍姆斯文集》不加奶酪的点心就像独眼的美女。
〔法〕萨瓦朗:《味觉生理》人一吃过饭就变得保守了。
〔美〕爱默生:《论新英格兰改革者》饮食如不适可而止,厨师就是下毒之人。
〔法〕伏尔泰:《伏尔泰文集》宁可用酒温暖我的肠胃,不要用折磨自己的呻吟冰冷我的心。
〔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一个人如果喜欢山珍海味,而不喜欢有益健康的食品,他就是个傻子。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吃好喝好的人,做事也应该好。
〔英〕托?富勒:《箴言集》使吃喝成为一种享乐的,不是丰盛的菜肴,而是食欲。
〔英〕萨克雷:《属于你?国王的宠儿》美味的食品并不都对身体有益。
〔日〕武者小路实笃:《人生论》保持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餐可辅助消化。
〔美〕米?史雷夫:《我是最有效率的人物》素菜是一切生物取之不尽的营养品。
〔法〕伏尔泰:《巴比伦公主》需要会驱使人干坏事,饥饿会把狼赶出森林。
〔法〕维龙:《遗言集》烹调是一种表达和创造。
〔法〕波娃:《第二性——女人》为了能够保持良好的健康,养料不仅份量要有节制,而且质料也要清淡。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宁愿选择一盘对我身体有利又很精制的食物,而不要一堆味道好,但毫无营养价值的食品。
〔美〕普林西巴尔:《美体?风姿》你把消化弄得失常了,就是自己毒化自己的血液。
〔德〕恩格斯:《恩格斯致马克思》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中〕《吕氏春秋?尽数》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
〔中〕《医说》简单的食品给人的快乐就和珍贵的美味一样大,……养成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增进健康的一大因素,使人对于生活必须品不加挑剔。
〔古希腊〕伊壁鸠鲁:《致美诺寇的信》(茶)滋饭蔬之精素,改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
〔中〕顾况:《茶赋》一日三餐吃得饱,生活不算过得好。
〔美〕富兰克林:《格言历书》是肚子搬动两条腿,不是两条腿搬动肚子。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我认识许多肉食者,他们比素食更为温和。
〔印度〕甘地:《和平与战争中的非暴力》我讨厌一个人狼吞虎咽,仿佛他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我怀疑他在更高级事情上的鉴赏趣味。
〔英〕兰姆:《伊利亚随笔集》美味的食物多不宜于消化。
〔英〕莎士比亚:《理查二世》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
〔中〕李果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
〔中〕张潮:《幽梦影》吃好喝好是一对亲兄弟。
〔美〕托?富勒:《箴言集》从来没有一个例子能证明好话能安慰饥饿的胃。
〔奥地利〕茨威格餐桌为祭坛的一种,在祭日或宴请时就得装点一番。
〔法〕儒贝尔:《冥想录》闲散、安逸和运动才会产生食欲;而时间和艰苦的劳动只造成饥饿。
〔俄〕冈察洛夫:《悬崖》必须使食物的分配合理化;由于这是头等的必须品,显然应该在纯生物学的基础上进行分配。
〔英〕贝尔纳:《科学为人类服务》饮食习惯的改良比其他任何改良,其优点显然要大得多。
〔英〕雪莱:《麦布女王》天天把胃囊塞得过饱是一种慢性自杀。
〔俄〕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趁明天死去之前,快吃快喝。
地球寿高智高,肯定不需要我们的帮助。
〔英〕罗塞蒂:《生命之屋》摆满珍馐美味的筵席是唯一能引起天使羡慕的场面。
〔匈〕约卡伊:《铁石心肠人的儿女》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道,过也。
〔中〕《庄子?达生》
关于期待的名言警句。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如果需要改变一种饮食习惯,那么最好对饮食全面重新调整一下。
——(英国哲学家)培根我为生存,为服务于人而食,有时也为快乐而食,但并不为享受才进食。
——(印度政治家)甘地你应该为生存而食,不应为食而生存。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你把消化弄得失常了,就是自己毒化自己的血液。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一个人不先感到饥渴,便享受不到饮食的乐趣。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一味追求食物精美是生活奢侈的标志,不愿再吃家常便饭是精神病症的预兆。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人一吃过饭就变得保守了。
——(美国作家)爱默生人之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锤,每食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
——(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邀人不得夜食,夜勿过醉饱。
——(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邀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
{ê_又是胃肠的奴隶。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人的饮食要从五谷杂粮中吸收多方面的营养,也要从多种蔬菜中吸收营养,不能偏食。
——(中国教育家)徐特立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中国古代诗人)苏轼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中国古代诗人)苏轼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
——(印度作家)泰戈尔不要忽略你的身体的健康;饮食,动作,均须有节。
&mdash,心灵鸡汤;—(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美食珍锺可以充实肌肤,却会闭塞心窍。
——(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朱熹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格言联璧》: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荪多·麦克纳波:节食比绝食更难。
饮食适量需要头脑清醒,而滴水不进只需死硬的意志。
饮食勿过量,偏食不足称;戒烟不酗酒,脏俯自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