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别人添麻烦杂文随笔
网上出现这样一则新闻:农民工怕弄脏银行地面脱鞋跪地取钱,自称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这则新闻和农民工说的这句话给了不少人启发,是啊!其实一个人的修养与他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并没有关系。正如新闻下网友的评论:“所谓修养,说简单点,就是不给人添麻烦。”
想想从小到大,自己给身边人添了不知道多少麻烦。在家给父母、邻居添麻烦,在学校给老师、同学添麻烦,如今走入工作岗位,还在给很多人添麻烦。
去德克士吃东西,吃完后总是将一大堆垃圾留在桌上;去商场买东西,把商店里的东西翻了个遍;工作上,自己不愿意做的很多事情总是要推给同事……如此种种,回想在脑海中,不禁让我对自己大为失望。原来,平时自认为不可一世的'自己,修养还远不及这名农民工。
当今社会,当今中国,如我这般,时常给身边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不自知者,恐怕也不在少数。否则在很多街区怎会随处可见垃圾;怎会出现某些外国景点标明“中国人禁止入内”的标语。
无独有偶,这位农民工的行为让我想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1973年冬,董老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中央批准董必武同志到广州休养。当时,董老正在患感冒,还住在医院里。同志们担心他坐火车长途旅行身体支持不了,再三劝他坐飞机去。董老详细地计算了坐飞机的费用,觉得浪费太大,就,坚持坐火车去。他还再三叮嘱:“人老了,不能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今后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尽量少给国家增加负担。”
一句“尽量少给国家增加负担”,与农民工的“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两个故事和两个人物相得益彰。一位是开国元勋,一位是太平盛世的农民工,都体现出了他们心中最纯净的一面,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一面。
我们生活的社会不是某一个人的社会,也不是谁能够脱离的社会。而是一个相互依靠的社会,是一个各施其职、各尽所能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谁能不给人添麻烦,总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为我们服务,我们也在为别人服务。这些,都是正常的工作生活。但是我们都应该又这样一个意识:决不给别人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尤其不能给集体、社会添加麻烦。如此,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和谐。
诚然,这位农民工的鞋子不干净,走到哪儿都可能会将泥土留下。但是,这位农民工的心是干净的,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为这个地方带来净美。
替别人着想杂文随笔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公共场所一个人随地乱丢垃圾,别人让她不要把刚扫干净的地面弄脏了,她回答说“我不丢垃圾,要清洁工干什么”,一副很理直气壮的样子。
清洁工是清扫大家不小心丢下的垃圾和自然产生的垃圾,不是专门扫人们故意丢下的垃圾。如果每个人都随地乱丢垃圾,满城的清洁工从早到晚地扫都不够用,最后害的还是大家。设那么多的绿色垃圾箱,就是让人们丢垃圾的。可很多人习惯了,就是不愿意多走几步丢进垃圾桶,总是习惯性的随地一丢。有些人在公共场所随意嗑瓜子之类的`就更不应该了,看着满地的瓜子壳就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
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一些人的文明素质并没有提高多少。我们不说像日本那样垃圾都有专门的分类,至少尽量要把垃圾丢到垃圾桶。不仅城市清洁美观了,也减轻了别人的一些劳作。清洁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做,工作累工资又少,如果不是为了生计,一般人也不会做清洁工。我不太喜欢搞卫生,知道搞卫生很累,所以总是比较注意不要乱丢垃圾。如果不小心丢了或者必须要丢时,总有一点点歉意。心里想着他人,不只为了图个人痛快、省事,应该是一个人基本的素养,在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在工作中,领导下达一项任务时,要考虑下属对任务是不是理解清楚了,执行起来是不是有困难。如果领导不管下属是否真正理解任务,不管执行中遇到什么困难,只是强硬地要求限期完成,下属可能会把任务弄得一团糟,或者想尽一切办法拖延任务、推诿责任。反之,下属在执行领导布置的任务时,要考虑领导的难处和压力,尽量按质按量地完成好任务。有什么疑难和异常,要及时和领导沟通汇报。如果总是偷懒、不肯做、完不成任务,领导也没有再留人的必要。
在家庭中也是如此,丈夫要体谅妻子,妻子要体谅丈夫,父母要体谅小孩,小孩要体谅父母。每个人都不能做得尽善尽美,互相多提对方想一想,多替对方减轻一些负担或压力,多给对方一下赞美和支持,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社会,就是每一个人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关心他人。
通过别人认识自己杂文随笔
老王作为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在对待自己父母的问题上,自我感觉还不错。他虽说在外地工作,但能经常打电话问候父母,定期给父母寄保姆的费用,节假日也抽空回去看望父母,陪他们聊天、上街买菜、买早点、洗空调的过滤网等等。
尽管如此,老王的心里明白,如果说对父母的照应,还是在外地打工的小弟做得好一些。母亲头不舒服,小弟给她买了个按摩器,母亲每天上午下午各按摩一次,感觉还不错。父亲在当地买不到的药,小弟乘出差机会在广州药店寻找,买到后带回。父亲有一次住院,小弟让他媳妇请假回家照护。
一件事情,自己做得怎么样,往往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较看出来的。
自己长得怎么样,要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模样,要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说。
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通过参照物来比较,来确定。
自己的`水平是深是浅,只有通过与别人交流沟通,才能有所明白,有所感悟。
从认识的角度讲,人是很难认清自己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的视角,很难看到自己背后的事情;自己的立场,很难转换到他人的位置上去;自己的利益,总是本能地加以守护和争取;自己的情感,会产生自爱、自怜、自谅。这些都会约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形成不那么客观、全面、公正的自我认知。
尤其是取得了一些成功、形成了一定权威、握有话语权的人,更是难以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往往以过去的成功来肯定现在的做法,以自己认为的正确来排斥别人的观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看不见别人的长处,自我欣赏,自高自大。
看不清自己,容易产生自满、自卑情绪,或固步自封,或萎缩不前,或放任自流,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成为自我实现的障碍。
认识自己的途径很多,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通过别人的言论,了解自己的想法。听到别人议论王宝强婚变,自己可以想一想,对这件事情我是怎么想的,别人说的哪些观点我想到了,哪些没有想到;哪些观点我同意,哪些不同意;哪些比我想的深刻,哪些还不如我;如果我来说,会怎样讲?等等。通过别人的言论,比较自己的想法,可以从一个方面了解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
通过别人的行为,了解自己的做法。同样做一件事,你这样做,他那样做,不同的地方就值得思考一下。傅园慧面对央视采访,做出与别人不同的表情,逗乐国人,受到热捧。如果是自己,在情景规定的场合应该如何面对?是表情严肃,还是自然流露,还是别出心裁?不同的行为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对比一下自己,才会知道自己不同于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了解自己的优劣。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冠,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有赞美拼搏精神的,有归功技术功底的,有突出郎导作用的,还有归结为开放格局的。众说纷纭中,可以悄悄地问一下自己,别人说的这些我想到过没有?如果没有,是关注度不够,还是知识面不够,还是认识水平不够?有比较才有鉴别。自己的眼光、能力、认知、心态怎么样,与别人一比较就显出高下了。
老王与小弟一比较,便知道了自己对待父母与小弟的不同和差别。
在认识别人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自己,似乎还可以应用到其它方面。
不给别人添堵美文
我最近发现很多所谓的“成年人”,都有着5岁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好友A,这几天刚搬家,请我们去他的新房做客,这时候一个“5岁小孩”,用不大却刚好能被所有人听到的音量说了一句:“还没有原来那个好呢,地点又偏,采光又不好。”
这种“5岁小孩”比比皆是。有特意在别人微博上留言,就为了告诉人家“你孩子很丑”的。有在大家都开心地一起包饺子准备跨年的时候,说饺子不好吃的'。还有的人只要别人一说起自己遇到的困难,他就马上反过来说:“我怎么没遇到这种问题啊,肯定还是你自己的原因。”更恶心的是,这种人总会用“耿直”来标榜自己。你不是耿直,你是“缺根筋”。
不给别人添堵就这么难吗?难道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你不高的智商以及压根就没有的情商?这些人遇到任何事情的态度,不是“大家开心就好”,而是“我一定要恶心你一下才过瘾”。说话做事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全凭自己的心情做主,真是太不成熟了,在你根本不会尊重别人的表面之下,是你压根就不介意是否被人尊重的破罐子破摔心态。
我曾经对一个以“我是开玩笑的”的名义,对我进行语言攻击的人说:“我不相信你是善意的,因为善意的话语即便不好听,其中的善意也可以被感知到。同样,就算是伪装得再好的恶意,也是可以被感受到的。”
如果说作为好人的基本道德之一是与人为善,那么作为成年人的基本道德之一便是不给人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