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泉头活水来的上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下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上一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为有泉头活水来的前一句是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泉头活水来
“为”读几声
二声
为的意思就是“只”因为只是二声
爱情由如泉头活水来是什么意思
爱情是充满了活力的,就像是泉头的活水一样,川流不息。
爱情也像它那样充满活力,能够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泉头活水来,的修辞方法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是
“问渠哪得清如许有源水来”的意思是:(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一直有源源不断的会聚过来啊。
可以引申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这两句诗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两句,原诗如下: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作者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1]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描写凡事向前看的诗词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13、有志者,事竟成。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20、天 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2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3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收起热心网友 | 2022-10-294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做的《观书有感》。
从表面看着似乎是一首写景诗,其实作者是以书喻“活水”,告诫人们“方塘”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才使其清澄明净,永不污浊。
“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事尤存旧典型。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是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
陆游从小到老好学不衰,此诗是他在75岁时所作。
诗人晚年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他锲而不舍,刻苦好学的上进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读书破万卷,下卷如有神。
”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
这里的“破”为书读的多之意。
二句合用,既可赞美一个人的学问和文章都好,也可用来勉励人:要想文章写得好,就得多读书。
书读的多了,下笔写文章才会文思泉涌,如有神助。
“尹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
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
”这是明代诗人文征明的《饮子畏小楼》诗。
该诗通俗易懂,寥寥数语,将一个虽身居闹市,却依然埋头苦读的文人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是唐代 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中的。
劝导人们在有限的人生内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要让光阴白白流逝。
“西邻以富忧不足,东老岁贫乐有余。
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是宋代诗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中的诗句,道出了知识是人类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缺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