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的古诗怎么写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诗句词字意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是对整个诗句是什么意思
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的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小儿垂钓》年代: 唐 作者: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池上和小儿垂钓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池上描写的是夏秋季,主要是夏季,因为只有在夏秋季莲花才开放(花期6~9月),武汉的莲花节就是从7月到10月份的;小儿垂钓可以是任何季节(除了北方的冬季),因为诗中没有可辨季节的参照物。
莓苔草等植物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有,在南方的冬季也能见到。
《小儿垂钓》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小儿垂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简析]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垂纶:钓鱼。
8、遥:远远地【诗文解释】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
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
“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
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