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民间艺术活动。
50字左右。
这个是我国传统宵节习俗。
相传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谋叛乱,宗室齐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对子为什么叫对联
唐朝武则天时候 的 沈佺期 、宋之问 确立的 “律诗” ,是中国诗歌的又一次飞跃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律诗 ,是最精美的诗歌 。
律诗一般是八句 ,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 ,十分考究优美 ,体现了深邃文学的造诣 ,极具功底 。
李商隐、杜甫等等,都是律诗高手 。
后来 ,人们常常以 “对句”、“联句”的形式进行发挥、创作 。
于是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 ,就被文人墨客发展成为 对联 了 。
老百姓的口语叫做 “对子” 。
【红楼梦】一书里面多次描写了贾府的公子小姐们 ,对诗联句的场面 。
到了北宋 ,对联从律诗里面分离出来 ,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
而且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
普通的老百姓可能不会背诵律诗 ,但是人人都会背诵几幅对联 。
对联 ,只有在中国才有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
对联 ,已经成为一种 “对联文化” ,“对联产业” 。
写出过年的五样习俗,字要是现代汉字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除夕守岁: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
年是什么
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
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
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
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
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接财神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耍龙灯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出自何人
何处
青玉案 元夕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玉壶:指月亮。
⑤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
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⑦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评解】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
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
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
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
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
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
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
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一种境界。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 ,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
是她
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 ,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
然而画蛇既成 ,还须添足 :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
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 ”,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
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 ”,“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
此特借词喻事 ,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 ,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
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