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口腔医学技术有关名言

关于口腔医生的四字格言有哪些

如何理解五行与五脏的关系 稍有医学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人体内部各个器官都是有关联的,比如胆囊是由肝脏包裹起来的,胃脏和十二指肠也是连在一起。

不过,一些在人体结构中相去甚远的器官,比如眼睛和肝脏、肺脏和皮肤还有大肠,它们之间有关联吗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体系很少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肺脏就是肺脏,皮肤就是皮肤,大肠和前两者也不挨着。

因为三者从解剖学上看,其关联程度并不高。

肺脏属于呼吸系统,大肠属于消化系统,皮肤则自成一个系统。

如果用西医的方法来看,与其关注肺脏和大肠的关联,倒不如去研究大肠和小肠的联系。

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

我们小时候就应该听说过:“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等等说法。

不光是五脏对应五官,实际上,在中医中,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

比如:“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等。

那么,在这个例子中,中医的说法对吗

我们不妨先看看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结论。

很多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皮肤、大肠都是呼吸器官。

在鱼类中,我们常吃到的黄鳝,其鱼类共有的呼吸器官腮已经高度退化,它们主要利用皮肤和喉部来呼吸。

还有,甲鱼和乌龟,在水中是利用泄殖腔(也可以称之为直肠)来呼吸。

在两栖类动物中,蝾螈、青蛙的皮肤都是呼吸器官。

大家不要觉得这些动物离我们很远,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还是胎儿的时候,在子宫内都要完成一部从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的全部历程。

在某个阶段,胎儿就像是一条鱼,有腮裂,还有尾巴。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确实如此。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北京自然博物馆看看胎儿的发育标本。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肺脏、皮肤、大肠,在我们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建立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同样的例子还有,比如中医说“汗为心之液”,“心开窍于舌”。

从表象上来看,汗水和心脏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它是由皮肤上的汗腺分泌的。

舌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和属于循环系统的心脏也不挨着。

但是,看看家里养的狗,它皮肤上没有汗腺,散热要靠舌头,难道这仅仅是巧合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尽管生物学和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人体实在过于复杂和玄妙,我们还不能为每一条中医理论找到足够的生物学和医学证据。

当然,不能拿到足够多的证据,不等于我们就彻底放弃。

如果无视一些客观事实,一味等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问题,无疑将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先怀着谦虚的心态来学习和了解中医的五脏学说。

在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我们或许可以从养肝的角度来防治近视和白内障,或者用养肾的方式来防治耳聋。

考虑到篇幅的缘故,我们不大可能一次就把中医五脏理论给说清楚。

没关系,先易后难,一步步深入,在接下来的稿件中,我们就谈谈五脏和五官的对应关系,以及其中的哲学道理。

肝开窍于目哲学联想 先看看《黄帝内经》对于肝(不要简单对应肝脏,中医讲究的是系统,不是局部器官)的阐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生风;酸伤筋,辛胜酸。

”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这些都是动物形成之前存在的演化过程。

地球一经形成,方位就确定了,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风由东方而生,也是可以理解的;风生木,好比春风使万物复苏;酸味只能是草木的味道。

酸生肝,就是说,草木的中酸味决定了肝的产生,或者说,肝的产生是由于草木中的酸性决定的,作为人体这样的生命体,肝是必然存在的。

肝被喻为体内的化学工厂,分解有害成份和大分子物质,合成必要的生命物质,产生能量物质,没有肝脏,机体就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能量和物质,故可认为有木之酸必有人之肝。

在食物的消化中,必经胃这一酸性环境,胃的PH值常为2~3。

总之,酸性与消化合成之关系,作为PH值的理解只是一种便利性,当有更宽广的含义。

肝生筋,筋即肌肉,人体之所以存在肌肉,是由肝决定的,有两种性质可以帮助理解。

一是东方生风,风生木,风和木皆为动,人体的肌肉正是为运动而存在,因此,肝的性质必然决定肌肉的性质;另一方面是肌肉的运动需要消化大量的能量,其能量只能由肝脏代谢提供,而且肌肉过度活动时产生的丙酮酸,只能回到肝,经肝生成葡萄糖后再送到肌肉去氧化利用。

筋生心,从五行相生中,为肝木生心火,从生物进化上,心脏也是肌肉,是运动的横纹肌,低等生物先有肌肉,后有心脏,心脏可视为特化的肌肉器官。

从这些理论来看,肝主生发就不难理解了,自然界草木最大的功效就是将能量(主要是阳光)、无机盐、二氧化碳等通过光合作用,变成有机物。

肝脏同样如此,但它和眼睛有什么关系吗

笔者不敢太肯定,粗略的联想,草木对阳光是很敏感的,向日葵、含羞草都是跟着光在运动的。

眼睛也是,没有了光线,啥用都没有。

另外,肝属东,东方是日出之地,是光明的发源地。

从现实生活的例子来看,“肝开窍于目”也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

比如说,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有些毒素则是通过泪液排出去的。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眼泪中含有能改变人体情绪的蛋白质,即苯邻二酚和胺作用的盐类,只能通过流出眼泪,才能排出这种有害的化学物质。

肝开窍于目,或许从这里面能够窥见一二。

那么,易怒的老人,是否更容易引发白内障和青光眼呢

有这个可能,青光眼是眼压高引起的,经常发怒的人,尤其是老人,不仅要注意肝,还要注意青光眼和白内障。

心开窍于舌哲学联想 和前面一样,先从《黄帝内经》对于心的介绍开始。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 地球上南方是日上中天的方向,南方生热,热生火,是容易理解的。

火生苦,苦味是怎么产生的,没有苦味的东西烧焦后往往都带有苦味,人在发烧干渴的情况下口中常有苦味,这足以说明火生苦的道理,南方之火与热,促使地上苦味的生成。

苦生心,心脏为什么要产生,前面肝的产生是代谢的需要,心的产生可认为是南方热的需要,苦味的刺激也许是促进心脏活动的原动力。

人体口腔对苦味的反应是迅速的吐出,而对酸的反应则是紧闭和内吸, 因此苦味的作用当是促进排出,心脏所具有的排血功能或推动功能或许与此有关。

若从南方火考虑,则心的作用正应南方之火,更直接了当,古希腊学者认为心脏的作用就是把热量带到全身。

有了专门的心脏,就有了专门的血液流动,故心生血,这种生是决定其产生的必然性。

血生脾,在五行相生上,是心火生脾土,脾有统血的功能,有了血,就该有脾。

心主舌,舌为心所主,也许是观察了心与舌的关系,心火过盛往往表现在舌上长疮。

前面我们就说过,狗散去体热的方式就是将舌头伸出体外。

南方在天表现为热,在地上表现为火,在体内表现为血脉。

南方在天地间的这些类别都具有明显的南方属性,火热及旺盛。

如喜悦、欢笑、红色等都是热烈的象征。

南方火的本来属性是喜,其变异属性便是忧。

明白了心开窍于舌的关系,我们在保养心血管的时候,多吃苦的东西。

苦丁茶、苦瓜、苦菊等等,都有利于降低血脂,调节血压。

另外,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人,更应该注意舌苔的表现。

而且要注意,切莫高兴过度。

喜伤心,节假日搓麻胡牌,导致多少人突发心脏病、脑溢血死亡

脾开窍于口哲学联想 老套路,按照《黄帝内经》的箴言开始。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 在四方的中央,是水聚的低凹处,故中央生湿。

有了湿润的水份,才有可以生长的土地,故湿生土。

甘者,甘肥,甘肥之食物主要源于土地生长的庄稼,《尚书》曰:土爰稼穑。

故土生甘。

甘生脾,脾的作用正是消化甘味的食物,因此,生命体要利用甘味食物,脾这样的器官是必需的;反之,甘味食物促进了脾的生成。

有了脾的消化作用,甘肥之物聚于体内,呈肥胖之象,即脾生肉,消化差的人常骨瘦如柴。

肉生肺,在五行相生中是土生金,脾消化的甘肥之物即碳水化合物,全身除骨以外都是肉,肉都在不断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这就决定了摄取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器官---肺的生成。

脾主口,脾的功能正常才能有好胃口。

中医所说的脾比较复杂,现在多数人认为,脾主要指的是胰脏,当然再次强调,中医是系统的看问题,所谓脾就是胰脏的说法不完整。

应该说,脾主要管辖的是碳水化合物的处理,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代表就是淀粉,它被消化后,变成葡萄糖,进入身体的各个角落,提供能量。

中央在天表现为湿,在地表现为土,在体表现为肉,在脏表现为脾,……。

中央在天地间的各种表现形式都具有中央土的属性---生长。

黄是土的颜色;歌是得意和顺畅的象征,因生成而顺畅、高兴。

思是产生新想法,与土的生长属性一致。

脾气的变异为呃逆、不顺畅。

脾有问题,有一个典型症状就是糖尿病,也就是葡萄糖的代谢出现了问题,另外,低血糖患者也是脾有问题,这两种病都是葡萄糖代谢没有处于平衡和中庸的状态。

管好自己的嘴巴,注意糖分的代谢,就是脾开窍于口对我们的现实指导。

肺开窍于鼻哲学联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 西方经过南方火的蒸烤后,变得干燥,在中国,西北方是干燥的沙漠;在山林地带,西边的山也是干燥的,因为日出到日落前,都受到日照。

土地、动物和植物经过干燥都变得坚硬,砖即是由土经干燥而成,真正的金属也是从矿土的加热冶炼而成,故燥生金是成立的。

铁辛味就是指金属具有的味道。

植物在生长中是酸味的,成熟后是甘味的,枯萎干燥往往具有辛味,这大概就是金生辛的理由吧。

辛生肺,辛味是上升发散的味道,体内的辛味要排出体外,因此,有了肺来排出体内的气味;肺本身带有辛味,可视为辛味所聚所生。

肺生皮毛,没有肺,以腮呼吸的动物都没有毛,以肺呼吸意味着可以在陆地上生存,皮肤和毛发在保暖、同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中(排泄汗液、吸收阳光、分泌激素等)起重要作用。

此外,皮肤还可以起到肺的气体交换作用。

因此,肺生皮毛是成立的。

皮毛生肾,在五行相生中是金生水,有了肺和皮毛,像两栖动物那样通过皮肤进行水盐代谢的机能下降很大,因此,需要专门的器官来负责水盐代谢,故皮毛生肾。

肺的呼吸通过鼻进行,肺主鼻很容易理解,鼻孔、鼻腔的大小和作用与肺是相一致的。

西方在天表现为干燥,在地上表现为金,在身体上表现为皮毛,……。

所有这些类型都具有西方金的属性--干燥、收敛。

皮毛的干燥利于保温,收敛利于隔离保护;白色是干燥和金属的颜色;哀声叹气和哭声是忧愁和肺气不畅的表现,是秋气萧杀的景象,故属西方。

肺气变异则不顺畅,气逆为咳。

有意思是,白种人的肺不是很好。

比如流感,中国人觉得没什么,笔者小时候鸡瘟(禽流感)见多了,很少有人大惊小怪的。

白种人都不同,一场流感下来,死人无数。

当年肆虐美国的西班牙流感,把无数人送进了墓地。

但当时在美华工,尽管卫生条件很差,营养也跟不上,但大家都顺利挺过来了。

更加诡吊的是,肝属东,东方人肝不好。

肺属西,白种人(原来主要是西方人)肺不好。

难道大自然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肾开窍于耳哲学联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 地球上的北方总是寒冷的象征,寒则水气凝聚,故寒生水。

咸味是盐的味道,只有盐溶于水才能产生咸味,大海的水都是咸的,故曰水生咸。

身体内咸味物质的调节或水盐平衡的调节依赖于水的作用,身体完成这一功能的器官是肾,故曰咸生肾。

肾生骨髓,现在我们知道肾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造血机能,肾脏通过调节钙磷代谢来影响骨的生长或吸收,可谓肾主骨髓,但古人是凭什么知道这种关系的呢

肾乃北方寒冬之象,寒冬大地一片光秃荒凉景象,此时山川好比人身骨骼支撑结构,故骨和髓为北方寒水之象;骨和髓深居体中,外裹皮肉,不见天日,也有北方寒水之象,故机体有了肾,必生寒水之象骨髓。

髓生肝,在五行相生中为水生木。

肾生髓,髓乃至阴之象,物极必反,阴极阳生,肝为东方初生之象,故髓生肝是必然的规律。

肾为北方之象,两耳相对于眼鼻口舌,居于后边,类似北方,可知肾主耳。

春生冬藏,精藏于肾,肾精虚衰则耳鸣,是人体虚亏和衰老的基本象征,也可知肾与耳的关系。

北方在天上表现为寒冷,在地上表现为水,在身体表现为骨骼,……。

这些天地间的类别都具有北方水的属性--寒、藏。

黑色是夜晚的象征,也是寒冷和归藏的征象。

呻吟是疼痛的表现,是挣扎于寒冬的象征;各脏之气必通于外,北方之肾必开窍于头后之耳,人在惊恐的瞬间是静止的,与其它情志不同,这与北方归藏属性相似,故北方在情志上表现为恐。

北方和肾是静藏的属性,故其变异表现为颤栗。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人体内最小的骨头是什么

耳中的听骨。

听骨并不和其他大骨相连,在大自然的安排下,在一个最不可能长出骨头的地方,长出了骨头,而且是听觉的主要组成器官。

还有,颅骨也是听觉的一个重要器官,听过耳机的人都应该知道,耳机大部分就是用颅骨传音的。

肾开窍于耳,听起来很玄妙,但谁能否认它们之间的联系

中医厉害之处是哲学 相信看了上面那些文字的读者都有一个想法,中医的理论确实博大精深。

但是,我们古代的大师们,没有生物进化论基础。

没有B超、没有显微镜,没有血液循环理论,没有解剖学,没有生物化学理论,他们是如何将一些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的器官联系在一起的呢

总不能连蒙带猜吧。

这就不得不说说中医的理论基础了。

中医总体来说,都是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而《黄帝内经》又是起源于《易经》。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易经》是封建迷信,是用来占卜算卦的工具,他怎么能登大雅之堂,甚至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呢

其实,大家太小看《易经》了。

他可不仅仅是算命用的,而是一种哲学思想。

哲学是科学之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他是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不光是医学,其他科学同样也需要哲学的引导。

往浅了说,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而大自然,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有规律就有联系,通过《易经》,先贤们把世界归纳为阴阳变化运动,这种运动是永远都存在的。

放到医学和生物学上,西方科学界也有一句名言,“所谓生命,就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可以说,在哲学理论上,一个现代人的思想高度未必能比古代的圣贤。

只是现在学科分类更加细致,人们在诸多领域有了更多细节上的了解,另外也产生了很多实用工具。

但究其本源,依然是那些基本的哲学思想。

而且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在进一步证明和丰富哲学思想。

既然说哲学这么重要,那么他又是如何指导科学包括医学的发展呢

古人对《易经》的一些评价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一句话,“卜以决疑”,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或者说缺乏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出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不知道今后的方向,不妨用哲学思想来考虑一下。

医学是极为复杂的学科,人们可以登上月球,但却不能完全搞清楚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那些事实,从经验和观察来看,五脏和五官确实有关联,但却搞不清楚关联的细节。

没办法, 只能用中医的理论去解释。

你可以说这种解释是粗浅的,但有解释总比没有强。

实际上,在现代科学领域,随着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先进工具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科已经更像是哲学研究,比如数学、物理。

医学今后也一定会走到这一步。

很显然,我们古代的中医大师们很早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们根据《易经》和《黄帝内经》以及各种由此衍生出来的理论来指导工作。

如果说西医代表科技,中医代表哲学。

那么笔者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随着我们对更多细节的深入了解,中医和西医将走向融合,中医哲学思想带领着大家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而这些细致研究的结果,又反过来证明中医哲学的智慧。

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李时珍的故事1、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

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

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

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

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

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2、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

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

”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

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3、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

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

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

”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

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

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

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

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5、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

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

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

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

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

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6、1518年,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出世了。

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瘦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

李时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园之中。

当时,医生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十分卑微。

李言闻对所受歧视刻骨铭心,自然不愿让聪慧的小儿子重蹈覆辙,而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时珍身上。

李时珍虽酷爱医学,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暂放在那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

他聪明颖悟,才智过人,14岁便考中了秀才。

李言闻乐得心花怒放,以为这下儿子升腾有望了。

谁知事与愿违,从 17岁起,李时珍接连3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严峻的现实,教育了李言闻,使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强扭的瓜儿不甜啊。

从此,李时珍放弃了功名,一心一意当起了郎中。

还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

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

中的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人。

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

李时珍思索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试看能不能治好。

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

”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及待地说:“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

”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

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发病人走了。

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问:“这是你开的

”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

”然后,把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股脑儿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

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又惊又喜。

这时,做兄长的果珍在旁边听着弟弟大谈药性,十分羡慕,暗自下决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让父亲看看谁的医道高明。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又有两个眼痛和痢疾病人前来就诊,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诊所。

他一见这两人和弟弟说起过的那两人病情-样,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处理。

不料,第二天一早,这两个病人就找上门来,说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闻看看是怎么回事。

果珍在一旁不敢隐瞒,只好如实相告。

李言闻一听就连呼“错矣”。

果珍还不服气:“同样的病,同样的药,为什么弟弟对,我偏错了

”李言闻答道:“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实质却不一样。

”接着,把为什么那天时珍要以艾草为主药,而今儿这两个病人却应该以黄连为主药的道理讲了一遍,把个果珍说得心服口服。

李言闻总是这样,从医理和病情两方面给孩子们灌输全面的医学知识,使两个儿子都大得裨益。

7、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

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

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哭声。

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

李时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

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

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

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

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

”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

” 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啊

”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

”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

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

就以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

”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

“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

”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

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

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

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

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

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

听了儿子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

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

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8、1551 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

李时珍本不愿与皇亲国戚交往,但考虑到楚王也许会帮忙,使朝廷答应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

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名扬朝廷,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

这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和药物标本。

李时珍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

与此同时,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

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

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

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1552年,35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

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

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

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

李时珍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重担,并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

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

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

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

除湖广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

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9、一次,李时珍路过河南境内的一处驿站,见几个车把式正在把一些粉红色的草花放在锅中煎煮。

他凑近去看了看,见不过是南方随处可见的旋花,却不知这些车夫煮它有何用

便向他们开口讨教,一个车把式答道:“我们这些人常年在外,风里来雨里去,盘骨多半都落下了伤痛。

喝点旋花汤,能治盘骨病呢。

”李时珍用心把这种药草的形状、药性等记了下来,并把它写进书中。

还有一次,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来到武当山。

这武当山,风光绮丽,草木繁茂,古树参天,野花似海,是天然的药物宝库。

师徒二人仿佛探宝者发现了钻石矿,一下子被这些花草迷住了。

九仙子、朱砂根、千年艾、隔山消??这些名贵药物一一被他们采集下来,制成标本。

这天,庞宪劈藤开路,仔细寻觅。

突然,他眼睛一亮:曼陀罗花

这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名药

李时珍显然也非常兴奋,指点着花儿对庞宪说:“可惜,麻沸散早已失传了。

这种花有毒,究竟如何配药,还得重新试验呢。

”以后,为弄清曼陀罗花的毒性取得可靠验方,李时珍又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尝试,证实了它的麻醉作用,并把它同火麻子花配合,制成了手术用的麻醉剂。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

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

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

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

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

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李时珍深切地感到,这广阔的田野上,处处都是知识的天地,日日都会有新的收获。

就这样,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1578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脱稿了。

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行。

1593 年初秋,这位76 岁高龄的老人告别人世时,《本草纲目》还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直到3年后才印出书籍。

这部旷世名著有190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

书中编入药物1892 种,其中新增药品374 种,并附有药方11000 余个,插图 1100余幅。

其规模之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

它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

它那极为系统而严谨的编排体例、大胆纠正前人漏误的确凿证据以及继承中有发扬的科学态度,都令人赞叹不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 17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就在医药学界不胫而走,辗转传往世界各地,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

19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评价《本草纲目》,说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绩彪炳,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如今,蕲州雨湖南岸的李时珍墓前,有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墓门,横梁上镌刻着“科学之光”四个大字,这便是华夏子孙对他的最高赞誉。

10、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著作成功的。

当《纲目》书著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

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

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

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

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

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

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

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

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

著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

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

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

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著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

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

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 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

”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

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 。

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

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知识,大部分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中。

由于本草学中对一些药物的来源、性质、鉴别、制法及配方的叙述,涉及广泛的化学知识,因而本草学成了中国古代及中古时代化学的一个丰富内容和源泉,是我国化学史中辉煌成就的一个侧面。

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卓越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三种自护自救方法

如何意想不到的灾难

遇险时如救

有关专家总结了以下险情的正确自救方法。

地震发生应先躲避后逃生,等摇晃停止后再出门。

躲避时不要站在房间中央,应及时寻找有支撑物的地方躲避。

撤离时应走楼梯,不要乘电梯。

车辆着火时:车辆着火要及时报警,随后要充分利用随车灭火器材积极自救,没有灭火器材或者灭火器材数量不够的,可以用衣服、棉被等物扑火。

地铁故障时:要注意听地铁人工广播,并听从工作人员统一指挥和引导,沿着规定方向疏散。

最好用湿的衣服、毛巾、口罩等织物蒙鼻,逆风而行,不要深呼吸。

乘船落水时:应迅速穿上救生衣,发出求救信号。

除非别无他法,否则不要弃船。

一旦弃船,应迎着风向,双臂交叠在胸前,压住救生衣,双手捂住口鼻跳水。

高楼失火时:逃生勿入电梯,利用楼梯救急。

身居楼层较高时,可用房间内的床单、窗帘等织物撕成能负重的布条连成绳索,系在窗户或阳台的构件上向无火层逃离。

当所有通道被切断时,最佳的避难场所是卫生间。

食物中毒时:应马上向急救中心120呼救,随后用手指、筷子等刺激舌根部催吐,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减少毒素的吸收。

被劫持时:最重要的是尽量保持镇定,不要做无谓抗争。

同时,要尽量观察劫持者的特征,为获救或日后案件侦破赢得线索。

发生烫伤时:做好现场急救和早期适当处理可使伤势不再继续加重,预防感染和防止休克。

遇到烫伤情况发生: 1、应沉着镇静,使受伤者脱离火源。

2、衣服着火时,立即脱去着火衣服或就地打滚扑灭火焰,切勿奔跑,以免风助火势,加重伤情; 3、可用被褥、毯子等覆盖灭火。

4、高温水或油烫伤时,应立即将被烫部位浸入冷水中或冷水及冰水冲洗,以减少热力继续留在皮肤上起作用。

5、严重烫伤时,创面不要涂药,用消毒敷料或干净被单等简单包扎,防止进一步损伤和污染。

6、在寒冷季节要注意身体的保暖,尽快送医院。

小面积的轻度烫伤: 1、早期未形成水泡时,有红热剌痛者,可擦用菜油、豆油、清凉油和蓝油烃等或用消毒的凡士林纱布敷盖,也可用酱油湿敷,可起到消肿、止痛作用。

2、已形成水泡者,先用0.1%新洁尔灭溶液或75%酒精涂拭周围皮肤,创面用生理盐水或肥皂水冲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将泡内液体抽出,创面用三磺软膏、四环素软膏、烫伤膏或消毒凡士林纱布加压包扎。

二度烫伤:处理应注意预防感染,并给止痛片减轻疼痛。

大面积烫伤:必须立即送医院急救。

游泳自救的方法 1.腿部抽筋 若在浅水区发生抽筋时,可马上站立并用力伸蹬,或用手把足拇指往上掰,并按摩小腿可缓解。

如在深水区,可采取仰泳姿势,把抽筋的腿伸直不动,待稍有缓解时,用手和另一条腿游向岸边,再按上述方法处理即可。

2.呛水 呛水时不要慌张,调整好呼吸动作即可。

如发生在深水区而觉得身体十分疲劳不能继续游时,可以呼叫旁人帮助上岸休息。

3.腹痛 是腹部受惊所致。

入水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如用手按摩腹脐部数分钟,用少量水擦胸、腹部及全身、以适应水温。

如在水中发生腹痛,应立即上岸并注意保暖。

可以带一瓶藿香正气水,饮后腹痛会渐渐消失。

4.头晕 游得时间过长或恰好腹中空空,可能会头晕、恶心,这是疲劳缺氧所致。

要注意保暖,按摩肌肉,喝些糖水或吃些水果等,很快可恢复。

危急病人自救互救方法 颅脑损伤的急救: 现场急救首先要止血包扎。

如已引起鼻、耳、眼等五官出血,切勿用棉球等填塞法止血,否则会使血液积聚在头颅内引起颅内高压和感染。

应让其流出,可用清洁布不停地将流出的血液擦去。

出现血肿,应该用冷毛巾敷在肿块上促进消散。

对昏迷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心绞痛的急救: 病人应坐下或卧床休息,如在室外,应原地蹲下休息。

立即口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

一时无急救药时,可针刺或指掐内关节,也有止头痛、安静、活血作用。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 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光,防止不良刺激。

有条件时应及时吸氧。

给予硝酸甘油片含服。

进食流汁或半流汁,保证必需的热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可搬运病人。

中风的急救: 医学上称中风为脑血管意外。

家属或现场人不可随意推动和翻动病人。

减少光、声的刺激。

病人取平卧位,不宜加垫枕头,需脱开病人衣服,用纱布包住病人舌头拉出,并及时消除其口腔内黏液、分泌物和呕吐物,使呼吸道通畅。

把冰块或冷毛巾安置于病人前额,以利止血和降低颅内压。

搬运病人时需保持水平位。

儿童自护自救的十种方法 儿童如何应付突发事件和威胁呢

下述十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 注意获取感觉 在紧要关头,应该相信直觉。

家长不仅要告诫孩子留神从接触的人或事中获取不安的感觉,还要注意倾听,鼓励孩子讲出他感觉不安的人和事。

二、 学会识别诱惑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应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两种普遍策略。

如:有的罪犯装作认识你,叫出你的名字(其实他可能是看到了绣在孩子衣服上的名字或跟踪你时听到有人这么称呼过);有的罪犯自称是消防人员;编造你家房子着火的紧急情况,等等。

家长应告诉孩子:任何人甚至是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带走。

三、 不要只关注陌生人 家长常会这样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什麽是陌生人

孩子并不一定真正懂得,若让孩子画出陌生人的面孔,一般他都会画出一个可怕的面孔。

其实,那些想侵犯孩子的人一般都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

据有关方面调查,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嫌疑人中,90%是儿童认识的人。

家长应特别提醒女孩儿不要单独外宿或跟异性到任何地方去。

四、 要学会大声呼叫 小孩子身单力薄是打不败侵犯者的,因此不用教一个小孩子如何用拳脚打败侵犯者,但是孩子却能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

比如用自行车为掩护物,让罪犯难以将你劫持走,同时大声呼救,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的可能。

五、 要勇敢地说:“不

中国知网求一篇关于口腔的毕业论文

下载还是写

口腔医学技术有关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